中国教育史论丛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中国教育史论丛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3448455
作者:高时良
页数:298页

作者简介

一位年近百岁的学者,生笔耕不缀,这是他又奉献给读者的一部研究精萃。《中国教育史论丛》以记史与论史的双向治史方法。对中国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以专题研讨形式,推本溯源,论衡正误。对前人所未道及或存疑而言未尽者,进行钩沉、补遗。

书籍目录

一、文教方针政策(一)始皇未焚尽书“坑儒”实坑术士(二)罢百家独尊儒术非“古今通谊”(三)孟学宋而后在文教领域定位(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说有偏颇(五)黄老之学缘何进入科场学校(六)早期启蒙思潮冲击古老理念(七)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二、历代教育官制(一)司徒掌管教育但非专职教官(二)瞽史亦为早期文化教育官员(三)三老五更各一人非三人五人(四)博士设官始于战国非始于秦(五)国子祭酒西汉时置后世承之(六)汉经博士应是教职不是吏职(七)秦汉到民国间教育官制变迁三、各类学校建置(一)《王制》记虞庠设国之西郊有误(二)早期的塾并非专指教育场所(三)小学起初乃为贵族子弟而设(四)明堂与辟雍非同一性质机构(五)大学太学文字表述同中有异(六)“乡学”非地方基层或农村学校(七)郡国立学始于汉初非在魏世(八)学、校、学堂各有历史时代标志(九)大、中、小学结构早于清初提出(十)师范职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十一)社学发展驱动教育走进民间(十二)宋设慈幼局为育婴事业开端(十三)村有冬学展现农家生活风采四、教师学生称谓(一)称“子”“夫子”,以其为师间有例外(二)“先生”“学生”寓意涉世经验深浅(三)喻学生为“桃李”疑不自唐代始(四)“青衿”为学生代称首见于《诗经》五、课程教材教法(一)孔门六艺之教世有不同解读(二)最早的学校教科书范本石经(三)兔园册以通俗课本流行村塾(四)《千字文》疑有不同的版本行世(五)最早看图识字课本《对相四言》(六)后汉马融绛纱帐下的导生制(七)监生积分制始于宋完备于明(八)明代高等学校创学生实习制(九)从“夏楚收威”看历史上的体罚(十)“满腹经纶”找到新近理论依据六、伦理道德教育(一)“礼”的本性不是宣扬禁欲主义(二)衡量道德标准因时而异其趣(三)“义”“利”两种价值取向几时合龙(四)诚信亦是道德教育重要内容(五)“束惰”多义作修行解符合逻辑(六)曹魏太学生犯规罚饮水质疑七、察举科试制度(一)早期以得举秀才为无上光荣(二)历代选拔人才重视进士出身(三)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始于明代(四)东汉创立复试制度历代因之(五)唐宋科举开始试卷弥封膳录(六)宋代严厉取缔试卷文字雷同(七)“公车”非备车马接送举人之谓(八)读书人祀文昌魁星为求功名八、书院文化特质(一)唐代与宋而后书院性质有别(二)书院组织管理深受禅林影响(三)园林化为书院营造绚丽环境(四)宋学汉学及其教育在此长成九、生产劳动教育(一)尊神农等为圣在教人不忘本(二)士于春秋时期脱离生产劳动(三)墨翟从哲理上揭示劳动价值(四)我国史有行会未有行会学校十、科学技术教育(一)《墨经》中所见的数理知识传授(二)汉以后几部农业技术指导书(三)手工业技术留下来传世纪录(四)清末科技教育发展坎坷历程(五)政府官员或学者到西方取经十一、少数民族教育(一)科举不分夷夏一体取得功名(二)党项羌人治理下的西夏教育(三)契丹、女真族文教中原化历程(四)清代苗瑶等族子弟教育设施(五)清末、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六)郑经等开拓台湾高山族教育十二、终身教育机制(一)古今教育家、学人论终身教育(二)旧时官学、私学修业不拘年限(三)科举制诱发读书人继续学习(四)胎教亦得纳入终身教育范畴十三、生态环保教育(一)儒家典籍中的生态环保语言(二)“天人合一”揭示人与自然和谐(三)生态伦理教育得从童蒙抓起十四、语言文字学习(一)我国文字起源在甲骨文之前(二)传统蒙学从教孩童识字起步(三)习字具有怡情养性教育功能(四)白话文如何成为今文字主流(五)倡讲普通话亦一场文化革命(六)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七)外国语登上我各类学校讲台附录:参考书(刊)目举要

内容概要

高时良,191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3—193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在校四年均获陈嘉庚奖学金。曾担任福建省教育厅研究室主任兼编辑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福州大学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教育志编委会顾问、终审,民革福建省委顾问。另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教育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史学科组成员,《教育与心理辞典·中国教育史》主编。在《新教育》、《中华教育界》、《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个人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学记评注》、《中国古代教育史纲》、《苏联国民教育》、《明代教育论著选》、《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中国教会学校史》、《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合作编著有《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家评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先秦教育论著选》、《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师范教育通览》等。个人与合作成果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次)、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

图书封面


 中国教育史论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记:作者的确读书颇丰,仅从附录部分参考史书量的一百大几十本就不得不令人叹服,读来随处可见古籍引用,虽引用流畅但于古文很差的我,读来也颇为晦涩。仅选了感兴趣的几章读了读,如其“书前说明”,此书所涉及问题在于扩大教育(史)问题的边界,所以不是很主流,由于所涉问题需要追求严谨、原始引文,故于我很难读懂读透。自认为不是教育普及读物,大概属导读类研究读物吧。读书笔记:一、文教方针政策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德主刑辅佛家于东汉初年入中原,魏晋玄学是儒学与黄老的杂和。唐初复重儒学,但亦与释道想通「李渊早年信佛法,但太史令傅奕言六朝皆因信佛而祚短,但政治上依旧重用高僧眀赡,优礼玄奘。」。唐以来的三家杂和,儒释道合流的思想体系,为宋出现理学(新儒学)打下了基础。㈢、孟学宋而后在文教领域定位隋唐科举没有《孟子》,进士皮日休上疏,但无果;北宋学人研究孟子,大量著书。北宋后期加入《孟子》,随后兴盛。㈣、 秦时韩非言,以法为教,实则以刑为教。以吏为师(政教合一体制)实则恢复旧制,但东周其分崩之时私学崛起。㈤、黄老之学缘何进入科场学校1、李氏皇帝与祖师爷五百年前是一家。2、崇道教为抑佛教①经济上,隋朝尚佛,出家者重,建寺,加之僧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破坏了社会生产力。②政治上,唐初佛教势力十分膨胀,内部分派,僧附宰相、尼托妃主,佛氏主出家背夫与本土名教冲突。高祖李渊亲临国子监宣誓:道第一,儒第二,佛最后的思想和政治路线。㈥、早期启蒙思潮冲击古老理念明清之际江南(苏州府)丝织业、棉纺、陶瓷、铸铁兴起。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唐甄、颜元、戴震批判程朱的天理人欲对立说,民主思想发端。八、书院文化特质书院起于唐,但只限于集书修书「集贤殿书院」,至宋才兴起收徒讲学。书院制组织管理深受佛教禅林体制影响院址“近山林”“择胜地”(园林化)与佛寺选址意蕴一致#白鹿洞书院:江西星子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湖南原善化县岳麓山抱黄洞下(前身寺地)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迴雁峰下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下(前身寺观)#佛寺主持~书院山长禅林清规~书院学规书院讲习:宋元明「宋学(理学)」清「汉学(朴学)」小摘录:满汉一体:清初内阁分为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东阁、体仁)大学士体制,满汉额数相等。因噎废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武帝时,设孝廉,乡推里选秀才在汉魏地位相当高,从为数本不多的孝廉中选出,在之后慢慢变为低级别资历。唐宋科举防范考生考官徇私舞弊,实行试卷弥封(糊名)与滕录。求功名祭文昌魁星神农氏【教民稼樯】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式【教之巢居】行会:维护手工业者和商人利益的组织(西方基尔特组织)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没有想到,高先生都103岁了还在执笔写书。这本“论丛”是研究生时候读了两遍的,虽然都是小论文,但是材料之扎实,论证之细密,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中非常缺乏的。
  •     史料之详实规整 可知是毕生之严谨研究的精粹,美中不足是分析欠深刻力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