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山西教育史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203067801
页数:1046页

作者简介

《山西教育史》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方法论为指导,在近年来山西地方志、地方教育志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地方教育史的资料,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历史加以科学的梳理与分析,实事求是地记述山西教育发展的史实,客观地分析与总结其特点与规律。通过研究,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充分展现山西教育发展的丰富而多样的全貌。通过这一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书籍目录

概述第一章 山西地区远古历史及教育(?~前22世纪)第一节 山西远古历史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一、地理特征对山西文化的影响二、考古资料反映的山西远古历史及教育三、历史传说反映的山西远古历史及教育四、文字的产生及其对教育的贡献第二章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教育(约前22世纪~前221)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山西教育一、夏朝的山西教育二、商代的山西教育第二节 晋国时期的山西教育一、晋国的建立及其历史概况二、西周时期的山西教育概况三、春秋时期的山西教育第三节 三晋时期的山西教育一、三晋时期的历史及教育概况二、子夏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三、荀子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四、三晋法家及韩非的教育观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山西教育(前22l~公元220)第一节 秦代的山西教育一、“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二、教育制度第二节 汉代的山西教育一、黄老之学、儒学与教育二、山西的官学教育三、山西的私学教育四、山西的选举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教育(220~581)第一节 山西的官学教育一、曹魏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二、西晋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三、十六国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四、南北朝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第二节 山西的私学与家学教育一、山西私学教育概况二、山西家学教育第三节 山西的选士制度一、九品中正制二、察举制第四节 王昶的教育思想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教育(581~960)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一、隋朝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二、唐朝、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第二节 唐朝私学的兴盛——书院、私塾及其他私学形式第三节 隋唐时期山西的经学与科举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程序、科目、方法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山西人才辈出第四节 王通及其教育思想一、王通的生平、教育活动和著述二、王通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柳宗元及其教育思想一、柳宗元的生平、著述和教育活动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第六章 宋辽金夏时期的山西教育(960~1279)第一节 宋辽金夏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一、宋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二、辽金夏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第二节 宋辽金夏的科举及山西的概况第三节 孙复的教育主张一、孙复的生平、教学活动和著述二、孙复的教育主张第四节 司马光的教育主张一、司马光的生平和著述二、司马光的教育主张第五节 元好问及其文学和教育活动第七章 元代的山西教育(1206~1368)第一节 元代“兴学重教”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元代官学的兴衰及山西的概况一、元代的中央官学二、元代的地方官学第三节 元代私学的兴盛与山西的私学一、元代的民间私学二、元代的书院及其演变第四节 元代山西的科举及相关杰出人物第五节 郝经的教育活动及其理学思想一、郝经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二、郝经的理学思想及相关教育思想三、郝经论经史及其教育功能四、郝经“用夏变夷”的文化思想五、郝经的书法理论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山西教育(1368-1840)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教育嬗变一、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二、尊经崇儒,以程朱理学为文教的指导思想三、“世治宜用文”的文教动机四、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明清山西官学、私学的发展变化一、山西官学教育的发展二、山西私学的发展变化第三节 明清山西科举制度的演变一、“三年大比”制的确立二、科举考试的内容、标准、步骤和方法第四节 薛瑄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理学思想三、教育思想第五节 傅山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专精”、“博综”、“辨析”、“创新”的治学方法

前言

在这世纪更迭、千年转换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  《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国家级重点项目。本项研究,是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牵头,在中央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统一规划,按行政区划组织力量开展的大规模的、系统的关于地方教育史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是中国教育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发展、兴盛的历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清除极左思潮干扰、端正学科研究方向、系统搜集整理积累资料、拓宽研究领域、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使中国教育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成为教育科学领域里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一门学科。  从以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成果来看,关于古代教育史的描述,多为汉族聚居,文化发达的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历代居于政治中心地带的教育状况。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则较为注重京沪宁与东南一带新教育产生的地区。

章节摘录

  礼的起源可能稍晚于乐,推其产生和发展,当伴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据记:“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①起码到原始社会后期,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已经有目的地运用礼乐。《后汉书·曹褒传》引《尚书璇玑钤》:“述尧理世,评制礼乐,放唐之文。”礼乐通常合说,说明礼乐同时运用于促进社会文明化。同时,当已经谈及礼乐时,说明礼乐已经发展到有形的阶段。原始社会后期考古发掘也发现不少礼器,说明这个时候对礼乐的重视。陶寺墓地发现不少礼器,如鼍鼓、特磬、彩绘木案、木盘、木斗、木豆、木鼓等,还发现一个红铜铸造的小铜铃,以及玉钺、玉瑗、石斧等。在大型墓和中型墓中,这些都有发现。这是礼乐有相当发展的典型表现,也是礼乐教育被广泛应用的典型表现。可以想见,当时在丰收的场合、大型氏族祭祀活动、婚丧,乃至家庭的一些活动中,都因礼乐的参与而凸显其隆重,更对参与者进行着潜在的氏族一体观念、家庭责任等等多种教育。  第五,其他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生活方式又会引起原始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亲属关系的形成、所有制的变化、宗族观念甚至民族观念形成等相互影响,进而加快道德观念等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复杂化。当然,这些也伴随教育一同发展,在某些方面还要依赖教育。  可以考知,远古时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观念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长幼尊卑及亲疏观念的形成及教育。母系氏族时期长幼观念已经有了形成的条件,但由于社会分化还相对较小,因而作为一种普遍观念形成还是有限的。随着父系氏族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人们既知其母也知其父,知兄弟姐妹,长幼尊卑观念随之逐渐形成。  ……

图书封面


 山西教育史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