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大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我的科大十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ISBN:9787301071892
作者:孔宪铎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她在短短十年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书是作者参与创建香港科大的历史记录。从创建科大的历史机遇、创建科大的理念,到科大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都在书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所初创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了解到一大批教育精英为香港科大、为中国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创校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境与挫折、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哀……

书籍目录

前言 科大十年有成
第一章 创建科大的机遇
第二章 创建科大的理念
第三章 科大十年的工作历程
第四章 科大十年的心路历程
第五章 科大经验的总结
后记 坦然走一回
附录一 六十自述
附录二 我为什么要办临沂大学
附录三 中药现代化
作者中英文编著总目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我的科大十年(增订版)》

内容概要

孔宪铎,1935年生于山东,获台湾中兴大学农学士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后。曾任台湾中兴大学助教,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员,马里兰大学教授、代理系主任、副院长、农业生物工程中心主任、代理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学术副校长等职。现为山东政协常委、山东联合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十多所学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生物技术。著有英文论文120多篇,中文论文近百篇;编著英文书籍14部,中文书籍8部。
孔宪铎是孔子第72代后裔, 热心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为发展香港和祖国内地的教育事业热心奔走,特别是退休后一直为发展山东临沂老区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宪铎先生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技术工程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山东临沂大学、山东联合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创办者或推动者。
孔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孔宪铎先生出生在山东郯城县,童年时逃亡到上海做过3年学徒工,后来辗转到达香港、台湾、美国等地,靠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奋斗挤进了美国的著名学府,并一步步升迁。现已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以及植物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家。他入选了世界名人录、美国名人录、海外华侨名人录、教育家名人录、科技界名人录、生物工程名人录等。
孔先生谈吐幽默、风趣,口才极佳,见识广泛,见解独特,演讲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科技部等演讲二十多次,场场爆满,极受学生和听众的欢迎。
孔先生于2004年考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师从比自己小30岁的王登峰教授,从事基因与人性关系的研究。

图书封面


 我的科大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孔宪铎先生的《我的科大十年》,感觉是真实繁琐有余,理论经验学术性不足。此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孔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草创时期进入科大,为科大工作十年的历历人事,但作者精于细节而疏于统合,没有真正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规律与感受很好的表述出来,看完全书多少有些失望。我是在看丁学良先生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时,了解到孔先生和这本书的,可拜读完后,却觉得也似乎没有说得如我想象中那么好。据说张维迎先生也是十分推崇此书的,不知是否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或多或少发韧于此?不可否认,香港科技大学的建立和迅速崛起是一个奇迹,也改变了我对大学发展的一些固有的看法。正如孔先生在书中说的,“树人不必百年”。一个新建立的大学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如许大的成就,打破了以往的认为大学需要积年累月知识与文化积淀方可大成的认识,这也似乎与当今日益加快的知识的发展,科技的爆炸相切合了。但我认为,科大作为高教史上的一个个例,是一个“特例”,其经验特别是在国内是难以有效的,正所谓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科大在体制上照搬美国公立大学的体制,在人才师资上全部引进在欧美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和学术上已功成名就并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科研经验的精英留学生来执教,我想这实在是走了一个捷径的,这些师资的名声和成果就足以让科大一夜成名了。但这样一种方式在国内可以实行吗?我看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三大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方面;二是行政体制方面;三是本土意识方面。我认为本书最可珍贵之处就是对科大理念的总结:“着眼世界、以人为本和游戏规则”。我觉得这真是办大学的至理名言,北大的改革包括面向全球招聘教员的举措都可以看出这三大理念的影响。看书之中,有两点看法提出,记录于下:1、孔先生在书中说,任何一所大学,一旦本地化区域化了,就跳不出去自己的那个框框,无法持续的发展。结合我国内地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校招生本地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深觉需要警惕。这与大学的招生理念、大学财政制度等问题联系密切,从社会学角度看,对区域发展失衡、地区歧视、社会分层等问题亦有深刻的影响,值得思考。2、孔先生在书中谈到引进美式体制时说,不要把地域观念看得太重,老倡导“本土化”会阻碍对先进的学习,会后退的。这一番话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亦是当前争论的最凶的问题,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就我的小见识,我是力主全球化的。所谓全球化,也就是“西化”,是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对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我觉得这是进步呀。老强调本土化,老抱着一大堆老朽的所谓“本土”的东西不放手又有什么用呢?纵观世界历史,不都是先进文化融合、同化落后文化的吗?世界上因此消失、湮没的文化多了去了,如果全都“本土化”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放,世界现在不知早乱成什么样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这一发明却是有新意,但想在自己落后的肉体上披上一层先进的外衣就自以为可以追随于世界发展的大潮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失败了。由此看来,也许孔先生是对的,我们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在“全球化”中追赶先进文化的发展步伐,而不是在“本土化”上踌躇不前。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Recruit the best and keep them happy!
  •     曾经为完成课程论文而读的,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在高校工作。
  •     一位新兴大学管理者的经历
  •     顶尖的人才+充裕的资金+严格的制度=世界一流大学
  •     相当好,有待重读
  •     尼玛啊姐还花重金买了港版= =!
  •     想读 不错
  •     很庆幸当年读了这本书,让我这井底的青蛙见识了不少。
  •     香港科大的制度比起美国大学据说已经复杂、官僚不少。可即使如此,科大比起大陆的大学,那种人事关系还是简单得可爱。人家学术副校长就是一门心思盘算着怎么才能请到高水平的教授、怎样把好教授服务好让他们安心任教、安心做研究。我们呢?
  •     看看别人。孔先生讲述其帮助科大建立的过程,很多细节。有两句话我要记住的:“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When you have doubt, side with quality.”
  •     2008年8月 对科研行政工作有帮助
  •     Rec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
  •     翻过
  •     印象最深的两句话,“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延聘第一流的人才,并让他们工作、生活满意。),和“游戏规则”,两者是一个学校,或任何一个机构兴盛的根本。 书中,孔先生抛开成见,就像一位长者和您在谈心,谈怎样创办一所一流的大学。 性格很直,值得学习。在书中,写出了很多他认为不对的事情,都是具体到了个人,包括对创校校长吴家玮先生的评价。
  •     您的评论有很价值,特别是总结的两点。
    同时,在书中,孔先生用了很多篇幅讲述一个个个案,自己读来收获更多。
    特别是“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很多个例都是对此的诠释。
  •     在港大图书馆的leisure区的沙发上随便翻,结果看到了科大的历史。
  •     细节不少,这种书比那些空谈理论的更有意义
  •     粗略地看了一遍。
  •     很八卦啊,那么多内部斗争
  •     同样的事,同样的人,时代不同,得到的完全不同!感叹的不是科大的教育,是作者的经历!
  •     令人惊讶的坦诚
  •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孔宪铎先生的《我的科大十年》,感觉是真实繁琐有余,理论经验学术性不足。此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孔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草创时期进入科大,为科大工作十年的历历人事,但作者精于细节而疏于统合,没有真正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规律与感受很好的表述出来,看完全书多少有些失望。我是在看丁学良先生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时,了解到孔先生和这本书的,可拜读完后,却觉得也似乎没有说得如我想象中那么好。据说张维迎先生也是十分推崇此书的,不知是否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或多或少发韧于此?
       不可否认,香港科技大学的建立和迅速崛起是一个奇迹,也改变了我对大学发展的一些固有的看法。正如孔先生在书中说的,“树人不必百年”。一个新建立的大学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如许大的成就,打破了以往的认为大学需要积年累月知识与文化积淀方可大成的认识,这也似乎与当今日益加快的知识的发展,科技的爆炸相切合了。但我认为,科大作为高教史上的一个个例,是一个“特例”,其经验特别是在国内是难以有效的,正所谓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科大在体制上照搬美国公立大学的体制,在人才师资上全部引进在欧美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和学术上已功成名就并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科研经验的精英留学生来执教,我想这实在是走了一个捷径的,这些师资的名声和成果就足以让科大一夜成名了。但这样一种方式在国内可以实行吗?我看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三大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方面;二是行政体制方面;三是本土意识方面。我认为本书最可珍贵之处就是对科大理念的总结:“着眼世界、以人为本和游戏规则”。我觉得这真是办大学的至理名言,北大的改革包括面向全球招聘教员的举措都可以看出这三大理念的影响。
       看书之中,有两点看法提出,记录于下:
       1、孔先生在书中说,任何一所大学,一旦本地化区域化了,就跳不出去自己的那个框框,无法持续的发展。结合我国内地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校招生本地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深觉需要警惕。这与大学的招生理念、大学财政制度等问题联系密切,从社会学角度看,对区域发展失衡、地区歧视、社会分层等问题亦有深刻的影响,值得思考。
       2、孔先生在书中谈到引进美式体制时说,不要把地域观念看得太重,老倡导“本土化”会阻碍对先进的学习,会后退的。这一番话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亦是当前争论的最凶的问题,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就我的小见识,我是力主全球化的。所谓全球化,也就是“西化”,是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对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我觉得这是进步呀。老强调本土化,老抱着一大堆老朽的所谓“本土”的东西不放手又有什么用呢?纵观世界历史,不都是先进文化融合、同化落后文化的吗?世界上因此消失、湮没的文化多了去了,如果全都“本土化”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放,世界现在不知早乱成什么样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这一发明却是有新意,但想在自己落后的肉体上披上一层先进的外衣就自以为可以追随于世界发展的大潮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失败了。由此看来,也许孔先生是对的,我们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在“全球化”中追赶先进文化的发展步伐,而不是在“本土化”上踌躇不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