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2
ISBN:SH11018-1034
作者:[美]黄仁宇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写得比较深,从体制,人性层面来分析一个王朝的命运的来龙去脉,其细致、透彻入里的各方面的引证如个人的性格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结合历史的对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能够通过几个代表性人物的讲述,将一个大至朝代的命运,通过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串联起来,逐步深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思路的纵深不禁向让我叹为观止。深入的分析使我看到了高处不胜寒,风光背后的孤独(书中提到的阳中之阴),万历皇帝是孤独的,身为一国之君,但许多的事自己都没有权力去做决定,活以臣子中的一尊活佛,实属那时的无奈和悲哀!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名动一时,最终的结局并不圆满,多少是时代背景造成的,多少是人生本是如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在世所作所为永远是一辈子需要去思考去力行的事情。
  •     用现代的眼光看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本就是虚伪,因为有的行为完全是反人性的,所以很多历史学者指出儒家学说从来不是统治的意识形态,他们认为权力暴力才真正的统治工具。但存在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确实有相当多的人信逢儒家学说的权威是不可剥夺的。如明朝的大礼仪之争,反对的官员很少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捍卫儒家规范。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了正德的故事,正德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不惜于整个官僚系统作对,所以他排斥文官重用江彬。但是在正德死后官僚集团开始秋后算账,对于江彬一伙一网打尽。看到这段历史忽然想起文革后铲除四人帮和正德后铲除江彬如出一辙。那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官员付出当然要报复四人帮了。他们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毛摧毁官僚系统的否定,毛没有按照官僚集团的想法做事,他们在毛生前无能为力,但他死后则可以肃清余党。海瑞生错了年代,如果是处在一个现代官僚体系建立的国家,他绝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技术官僚。但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中国的明朝,这个朝代希望的官僚是人格分裂的,表面上要遵循最高的道德准则,背后却可以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为所欲为。海瑞也是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和通行的潜规则。海瑞并不死板,他也不是不懂得官场的潜规则,他要挟皇帝和其它官员的那一手就说明他不傻也不天真。还有海瑞虽然要求自己遵从儒家伦理,但并不违反人性,他到苏州上任后要求光棍成婚寡妇改嫁禁止溺婴,比当时的道德家人性的多了。在一个恶得环境和制度下,好人好心也可能办坏事,王安石是如此海瑞也是如此;而好的制度则使坏人有心无力做坏事。按黄仁宇的论点来看,明朝时期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军队,都缺少职业化和技术化,一切都是以道德和约束为向导。而专业化技术官僚恰恰是韦伯认为的近代国家产生的标志。当然近代国家的官僚不仅要求职业化和技术化,而且也对官僚的权力和责任有明确规定。传统中国则是权责的模糊。黄仁宇指出戚继光是个复杂的人物,不好评价。那么王安石,张居正甚至后来的东林党等一杆人等都不好评价。他们的人格却在自相矛盾之处,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却无一例外的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尽管坏的影响不是他们的初衷。可以说这些人都是特定环境、制度和传统下的奇怪产物。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都不仅不能突破时代的束缚,他们也无力约束自身性格中恶的一面。
  •     一、关于文官集团。如果说在《万历十五年》中,最主要的角色是谁,我觉得不是万乘之君万历、不是权倾一时的张居正、不是燮理阴阳的申时行,更不是戚继光、海瑞与李贽们,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文官体制。因为无论是万历皇帝、张居正抑或是申时行、戚继光、海瑞与李贽,究其一生,其实都不过是在与这一柔软而坚固的文官集团进行周旋、搏斗或者逃离,但是又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书中的人物角色不过如多棱镜一样映射出文官集团的力量而已。文官集团才是真正的大BOSS。然而,我希望书中要解决的是:这一文官体制是如何形成并巩固的,他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甚至裹挟住了传统的所谓专制君主?在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中(P89),黄仁宇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仍然不解渴,或者逻辑不够严密。总起来,我觉得,黄仁宇想说的其实就是,治国不应为道德为准绳,而是要把技术和法律问题摆在前面。道德不应涵盖一切,很多政治问题也不是道德的事,但是在道德立国的背景下,一切泛化为道德,导致一切事情不可为。这话是正确的。但是,文官集团到底是道德之争,是意气之争,还是权力之争?我看,或许更多还是道德面具下的权力之争吧。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体制的力量。这个体制不过是抹上了道德的油彩而已。二、关于“数字字管理”所谓“数目字管理”,出现在书中附录阐述大历史观的文章之中。这篇附录写得非常之差,较之正文远远不如。特别是“数目字管理”,我觉得其实一个不够清晰的概念,这个或许可以见到黄仁宇行文的随意性。但是我以为如果剥去这个概念的外衣,我觉得黄仁宇想说的,其实就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政治和经济管理制度。但是,问题就在于在明代这样一个以自耕农和中小地主为主的社会中,如何能够内生地发展处现代化政治和经济管理制度?所以黄仁宇也认识到,商业资本做国家组织的基础,都是由小到大,从没有农业根底的俄国家逐渐传播到小有农业基础的国家,更波及农业基础甚高的国家。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来看,中国也必将走向商业资本做国家组织基础的时代。这是黄仁宇的最终结论。但是他只不过写了这一失败的总记录,对实施路径,不过是以“一国两制”概言之。他的所谓一国两制,实际上是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背景下农业制度与工商制度的两制吧。三、关于对万历皇帝的评价如果抛去黄仁宇所要阐述的主要观念,单从对万历皇帝的评价来看,我怀疑黄仁宇是否受到了日本学者美浓部的《天皇机关说》的影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     故事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只是我們什麽都不知道。
  •     看的揪心 追求完美不可把权大局 为了美好的目的 方法偏离一点没什么
  •     在变与不变中摸索,错过了那些唯一且转瞬即逝的时机。书中提到的各个人物既有着超凡的领悟和毅力,又兼具着悲剧的使命感,结果注定是枉然。整个王朝臃肿地滑向了历史的深渊,黄仁宇用几百年后臆测的审视眼光生动客观地还原了万历十五年的暗潮汹涌,读来不免让人心生感慨。
  •     在沙溪看了一半,学校图书馆居然有这么老的版
  •     牛人牛书
  •     皇帝亦不得自由。
  •     故事书最好看了。
  •     名不虚传
  •     不枯燥的历史书
  •     我们今天的“落后”,根源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来自于我们如何对待世界和自己。
  •     还可以。
  •     角度独特,细致入微,把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风气、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并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传说不是大历史观吗,为什么在我看来是小历史观呢?总体来说真的堪称奇书,值得一读!
  •     对于万历年间的历史有独到分析,亦可看到整个明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氛围。
  •     一切都已经无可救药
  •     历史书读的太少,so...
  •     吴思的血酬定律提到这本书所以找来看。喜欢作者这种大格局大历史观的论述角度,读起来很畅快。越来越觉得读历史的重要性,借古鉴今,关于明帝国的道德治国以及文官系统依稀在当今可窥一斑,想起桑塔格说中国似乎患上了巨大的历史遗忘症,有时候有背脊发凉之感。个人发展和国运历史基本上是不可互相违背的,个人力量在社会力量历史潮流面前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虽然对于张居正海瑞俞大猷李贽等人的性格很钦佩,但感觉在中国不想落得个死后清算自杀求仁的下场,就多学学申时行和戚继光等人吧。中庸之道在中国目前为止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     在阅读中感受到很多事情非个人之力所能为!
  •     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喜欢这书的历史感,看了一遍没怎么明白,会再看第二遍的
  •     明之文官体系及阴阳相背,今犹见之。
  •     能叙述历史不易。我们生活于横截面社会,但出奇的对时间纵向性有较好的理解,能通过阅读大量史料,丝丝串联,找出并行事件的关系不易。文笔细腻,视野广阔!
  •     深入浅出,数字翔实。
  •     从人的角度切入历史,映射出的都是一个道理:朝代的灭亡无外乎,道德大于法律,稳定重于革新。磨灭个性推崇意识形态已经司空见惯了。
  •     断断续续读了一周,有点读不下去了,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指引了我另一种解读历史的路径,即视野开阔,又细著入微。
  •     莫名的笑點和哭點 太好看了
  •     讲到张献忠了 应该着重讲
  •     超级好看!
  •     很有趣
  •     像说书一样流畅自然。
  •     因别致而经典。
  •     当小说读了。
  •     中华书局1982精装版,定价3.4元
  •     1倒也是中华书局八几年的版本,但是我借到的那封壳是蓝色磨花,面里纸张全泛黄了,极雅致。2上学期末没读完,这学期始干脆在图书馆慢慢读了一整天,每一章都以人物作为主题,以其展开,皇帝、首辅,将军或者哲学家,宫闱秘事或者学术成就,徐徐而谈,做了很多页笔记,最后在作者的自介中:p27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一样,都只能假定自然法规会逐渐展开,下一代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过失,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人错误一样。”
  •     网上淘的旧书,当故事看的。
  •     以今日眼光来看,可能冲击力不如当年强了
  •     初看的时候觉得作者口吻大类外国人,暗自不爽;看到最后越来越被作者的语言驾驭力所折服,读他的文字也变成了一种享受。虽然他说自己已经多年不曾使用过母语,真是令人汗颜啊~ 对于这种半学术半漫谈的历史著作,我看起来仍然有些吃力,但是很喜欢。还有,整个故事的始终都是个悲剧,令人慨叹。
  •     又读了遍。这次觉得无奈又喜感,老黄像个说书人。=3=
  •     值得再读!如果能积累些历史和哲学的思想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     在haodoo.net下载的电子版,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
  •     从万历十五年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明朝和现在没有太大区别。
  •     重读一过,依旧新鲜。资料翔实,无一凿会语。能与传主千古相会,我心目中历史传记的模板。
  •     如果每一本历史书都这么好看就好了
  •     这本是书店里翻看时发现的 版本要比这个新一点
  •     这本书对众多学者影响深远,大到思想、方法,小到文笔
  •     这是我第一部通过kindle读完的著作,之前读kindle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跳章阅读,以至于我曾沮丧地将其归罪于kindle自身的设计与概念问题。最开始读得时候真的觉得黄仁宇先生的写作风格太不适合我,每一章节之内的叙事,往往不做预先的铺陈和交代,而总是从一个不起眼的点展开,却又引申到宏大的主旨,结束后再重回主线——这当然会给读者惊喜,却也会让我这种习惯慢条斯理按照层层递进关系抽丝剥茧的人,感到很大不适应。但读到海瑞一章后这种感觉便渐渐消失了,因为对于作者亟待批判和重点评议的对象,乃有了准备和预期,也大概知道作者打算在何处回头,复归主线。读得轻省后,便容易在阅读的间隙找到机会来感慨和思考,不至于依然摸索于联系线索与品味作者心意。
  •     1587年 看似风平浪静的 万历年间 实则深藏暗涌
  •     读到李贽的时候就完全读不下去了 分分钟想到以前苦苦背诵的历史书 前面还蛮有意思
  •     挺有意思的
  •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叫许于勤,她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师。记得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同学的空间上有一篇文章,名曰“许于勤老师推荐书目”,里边第一个便是这本书。暂且不论这份书单是真是假,对于这本书我还是深感兴趣的。这次恰逢读完明朝的历史,就趁热阅读了此书。我很喜欢这本书,黄仁宇先生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舒服,书里有很多先生自己的洞见,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文官集团与皇帝的拉锯战”“道德审判”这两个关键词,回想我读过的那段历史,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呢~!让我受益颇多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