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外合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理应外合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34390838
作者:洪兰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理应外合: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就是洪教授所撰写的一些短文汇集而成的。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自主学习,师长不缺席”,“多元学习,找自己的路”,“知识学习,科学讲道理”与“以书为镜,学习无止境”。第一部分主要是告诉父母与老师,平时应该给自己的小孩或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尊重他们无限发展的可能,不要处处设限,不要时时“好心”地替孩子作安排,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好。第二部分她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自信的无限力量与想像力的无限疆界,只要多鼓励孩子阅读,给他们一个愉快的环境,他们自然可以自得其所,发展他们的潜能。第三部分洪教授发挥她的专长,用一些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人类智力与技能的发展,以及人类情绪发展的脑生理基础,在这部分我们很清楚地体会到洪教授对弱势族群的关怀与爱心,看了很令人感动。第四部分则是她过去多年为一些翻译书所写的序文、推荐文或导读,文中处处可看到她教育家的胸怀,对人们一些似是而非观念的忧心,令我非常折服。

书籍目录

殷序 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吴序 一本充满爱心的书新版自序 顺其天性潜移默化原版自序 坚持做对的事第一篇 自主学习,师长不缺席 1. 陪孩子一起成长 2. 沾沾自喜的橡皮擦妈妈 3. 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4. 家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5. 母亲的味道 6. 营造愉快的故事时间 7. 请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8. 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9. 家庭是教育的核心 10. 一场搜书包的省思 11. 没什么比成绩更重要 12. 大考小考,不能不考 13. 改变孩子一生的老师 14. 思考,是根随身的钓竿 15. 教育是不能等待的 16. 从尊重他人做起 17. 爱,不应该成为压力 18.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希望 19. 从一张感人的喜帖说起 20. 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21. 港口,不是造船的目的 22. 身教的无穷力量 23. 家是灵魂的归处第二篇 多元学习,找自己的路 1. 不是好手也能玩曲棍球 2. “英语短剧比赛”的反思 3. 一双鞋所带来的省思 4. 看见台湾之美的义工生活 5. 真实的快乐与满足 6. 想像力的无限疆界 7. 何“乐”而不为? 8. 中文水平太差的隐忧 9. 奚落可以激发上进心, 1O. 心,是创造的原动力 11. 万能的是人脑,而非仪器 12. 自由环境里的创意思考 13. 吹响二十支小号的乐音 14. 天生我才必有用 15. 新的一天就有新希望 16. 我比较笨,但没有比较坏 17. 请给自然一点尊重 18. 炫耀时尚的歪风 19. 潜移默化作用的戏剧第三篇 知识学习,科学讲道理 1.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2. 用毅力创出神经机制 3. 动左手,启右脑 4. 左手右手,演化结果 5. 小事依脑,大事听心 6. 不当的情绪发泄法 7. 有动机,就能快乐地学习 8. 猎人与农夫 9. 用日记开启沟通的道路 10. 不要剥夺孩子的童年 11. 一条丢不掉的大浴巾 12. 恐吓是最卑鄙的教育 13. 从手机泛滥看人的自信心 14. 从遛鸟事件看品德教育 15. “裁并小校”的省思 16. 谎言充斥的网络聊天室第四篇 以书为镜,学习无止境 1. 调适和同化的交互作用 2. 学校犹如一座飞机场 3. 教育,永远不会太晚 4. 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成功 5. 要“狱”还是“愈”,全看自己 6. 跳到忘我的舞 7. 幸福是在自己的手中 8. 是为孩子,还是面子 9. 向往着学校外的天空 10. 活用大脑研究,提升教学效能 11. 划时代的实验,不妥协的生平 12. 你留了什么给孩子

编辑推荐

《理应外合: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只有当成人以开放与尊重的态度适性培育孩子的耐力和毅力时,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马拉松赛中赢得成功。洪兰教授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她对亲子关系和教育的观点,给父母师长建议。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现代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很多观念必须改变。各式各样的才能都应该受到重视;如果父母师长能学习认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更有能力帮助孩子有效学习。唯有建立祥和优雅的社会文化,方能看见理性美好的教育成效。给孩子快乐、健康、安全的环境,还有适时的指引,恰如其分的爱与关怀,才能让他们发挥所长,自信地成长。子代比亲代好时,国家才有希望。

前言

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一本让人想要一口气看完的书。在炎炎夏日,起了个大早,轻松愉快地看完这本书,而且使人觉得日子很丰富。《理应外合——让孩子在开放尊重的生活文化中学习》,是洪兰教授最近几年在报章杂志专栏文章的集结,也是她对目前台湾教育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建议。与一般学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思考不同,洪兰常常冲上第一线,有许多宝贵的现场体会及与儿童、老师、家长的互动经验。令人记忆深刻的一幕,是几年前天下研究要做《阅读》教育专刊,在阳明大学接受访谈完后,她提着厚厚的一袋童书,要赶搭公路局的车,到桃园(或新竹)的偏远小学,去推广阅读。急切的语调、急速的步伐、活力充沛的小小身影,仿佛一直在提醒:“时间来不及了。”的确,许多人都有同感,这社会病了,出了严重的问题;媒体夸大扭曲,加速负面循环。

内容概要

洪兰,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搏士后研究。曾于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省大大小小一千多所中小学做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

章节摘录

沾沾自喜的橡皮擦妈妈前一阵子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读者的回响《我也当橡皮擦妈妈》,大意说这个妈妈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每天晚上检查功课,她一边骂,一边擦,孩子一边流泪,一边重写,每天擦了写,写了擦,一直到工整为止,孩子一到晚上就战战兢兢,很担心写的字过不了关。这位妈妈“为了孩子好”,不顾长辈及先生的求情,一直在扮演严母的角色,几个月以后终于看到了成果,孩子成绩拿到甲上,亲友称赞,学校颁发奖状。这位母亲写得很得意,我看了却很不忍心,这个孩子真可怜,而这些苦其实是不必吃的,因为这不是他不肯好好写,而是他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个母亲是在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一个孩子如果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功课,而字写得不整齐会被擦掉重写,他就不敢再乱写了;但如果他已经好好写了,写出来的字还是不整齐时,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从而影响到对笔的掌握和对力道的操控。强迫一个尚未准备好写字的孩子,每天流泪去写字,那是件很残忍的事。他后来字变漂亮了,很可能跟他逐渐成熟有关,因为孩子是一天天长大,身体一天天成熟的,成熟后自然就做得好,所以小陔子的字跟大人的一看就是不同。既然是身体还不成熟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没有尽力去做,找们何不退后一步,用鼓励的方式,奖励他写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罚他重写呢?在小学一年级就尝到念书的苦味,他的人生未免太可怜了。虽说好习惯要从小养成,但也要看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有人发育快,有人发育慢,而在孩子入学前就当起橡皮擦妈妈,绝对是太早了。小学作业簿的格子被放大,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入学时,手控制笔的小肌肉尚未成熟,字会写出格。藉由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两件事:第一是我们学校对生理卫生的课教得太少,大部分父母不知道大脑和身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判断上会出错,常以别人的孩子为标准,忘记了其实每个孩子并不相同。另一件事是台湾的父母还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绩,为了甲上可以让孩子哭几个月。有一位老师说,他请每位家长买一本书在班上阅读课时共读,结果家长纷纷来问是否一定要买;但是他要家长出钱买考卷时都没问题,从来没有人来过问。这实在很令人沮丧。现在新资讯的涌现非常快速,孩子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旧的资讯已不断被淘汰,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在意孩子的成绩呢?在21世纪,学校已经逐渐从死的知识传授转到思想的开发、动机的引诱和纪律的培养,尤其这个纪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团队的合作。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只有我们还在墨守成规,小孩子还在哭哭啼啼地写字.当然,认字和写字是必要的,但字写得好不好看,说实在的,不及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来得重要,何况现在打字这么方便,连手机都可以打字,何不让孩子多一些时间去读一些他喜欢的书,玩一些他喜欢的游戏呢?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它是水到渠成,时间到了自然会好。曾经有人先扶着双胞胎的哥哥学走路,结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几个礼拜会走,但是当弟弟自己会走路时,他走得跟哥哥一样好,丝毫没有差别;如有不同,那是弟弟少吃一些苦,因为哥哥膝盖软骨尚未发展成熟,硬被拉起来走,腿痛,多流了些眼泪。所以快乐健康的成长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标,亲友的称赞与孩子的眼泪比起来,前者的代价太高,所以请不要“为了他好”,而强迫他去做尚未成熟的技能。

图书封面


 理应外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里应外合——让孩子在开放尊重的文化生活中学习》,这本书是洪兰教授09年之前在报刊杂志专栏文章的集结,是对那个阶段台湾教育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建议。要了解本书及洪兰教授的理念,先简单了解下洪兰教授本人。洪教授196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回台任教于中正大学心理所,现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教授在研究讲学之余,致力科普书籍的译作。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致力于阅读习惯的推广,足迹遍及台湾各县市。那个阶段的文章不乏犀利的批判性文字。洪教授批判台湾的教育,政府裁并小校,不明白教育的精神在于给予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批判台湾的社会风气,腐败、欺诈、家庭暴力、抢劫、勒索无处不在;批判社会对原住民的歧视,封山、断桥、限制原住民的人生自由;批判岛内的炫富风气,孩子喜欢和别人比炫,手机一换再换,名牌一买再买……她写道:“走出游客中心,看到满地的西瓜皮、食物包装袋、纸屑及矿泉水瓶。每到一个风景名胜,都是照相,上厕所,吃东西,三部曲完便走人,对大自然丝毫不珍惜。”这样的文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曾几何时,同样的批判在大陆现在也经常出现。教育的缺失,过分重视考试,学生越来越只会考不会想。教师的素质,经常惩罚学生,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家长的功利,只要成绩,不重过程。媒体的夸大扭曲,哗众取宠,加大了对社会大众的负面影响。对于种种,一些人感觉这社会病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些人留在了无力感的抱怨与呻吟;一些人选择了逃脱移民……这社会就像个孩子,出了点问题,叛逆了,有了一些坏习惯。洪兰教授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跑到第一线,以实际的参与帮助老师和家长,希望能为这个孩子做点改变。洪兰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在念小学的时候,发生过教室掉钱的事。那一次,训导主任要搜身及搜书包,但是我们老师坚决不肯,他说:“我的班不是贼班,不能因为一个人就把我全班当贼看。”然后老师自己拿出钱来补给那个丢钱的同学,但是告诉我们他的信箱在哪里,拿了别人钱的同学可以悄悄把钱还给老师。老师教了我们自重自爱,维护了我们尊严。要知道,标签一旦贴上去,就洗不掉了。“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年不污时。”这位老师的爱是大爱,爱得深沉。思来想去,还是写了这千字文。有感于身边不少家长父母们的抱怨声声,陷入谁比谁惨的循环。 有感于序中一言,“与其抱怨教育的种种不良现象与缺失,不如起而行之,动手去改善。”一家之言,不求趋同,独自思考。
  •     读书:《理应外合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洪兰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关心儿童教育的父母们,就看这本书很好,别去翻那些看似很厚,实则东摘一段,西抄一截,道听途说的极端,耸人听闻的例如,所谓某某主编的书目吧。那样的书,泛而空,无己一贯观念,却还充斥着书市,实在是浪费明白人的时间,摧毁疑惑人的判断。   我觉得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教育观点,是符合中国人观念的,又不脱离时代的,切实可行的方式。      下面是一些摘抄,共鸣和启发,好多: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观念而不是教知识。   人一定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才不会被自己看不起。   现在新资讯的涌现非常快,孩子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旧的资讯已不断被淘汰,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在意孩子的成绩呢。   所以快乐健康的成长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标,亲友的称赞和孩子的眼泪比起来,前者的代价太高,所以请不要“为了他好”,而强迫他去做尚未成熟的技能。   亲子沟通管道的关闭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这迫使孩子向外人求援,但孩子的同学都与他同年龄、同经验,他们的主意多半是馊主意,结果一步错就千步错了。   孩子第一需要知道的是不可出口伤人,不可以用自己是“直话直说不懂得修饰”来做借口而伤害到别人。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来自父母无所不在的呵护,而是当他需要父母时,父母能适时地给他指引。   教育孩子不是照食谱炒菜,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可一板一眼照书教,请相信你自己的普通常识,如果孩子快乐,别人也快乐,你就做对了。   物质欲望在人年轻时好像比较重要,我们不停地与别人比较有形的外表,追去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但是到人老了,经历过世事沧桑后,我们才明白了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家庭和乐,孩子孝顺,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满足,其他都是镜花水月。   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远一点,现在的考试成绩在10年后一点意义都没有,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在学校受挫折,回到家里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便不会觉得实在被逼着做事。一旦他觉得有主控权,是他自己的决定,他心中就甘愿多了。   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为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做个顶天立地的好人,对得起国家民族与自己的良心,爸妈就很满足了,你的一生你自己要去走,爸妈引导你,启发你,但不规范你,强制你。当我们对孩子没有非分的幻想时,我们就不会有幻想破灭的痛苦,生活就不会了无生趣了。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敢于面对挑战,不论这个挑战是学业上的还是事业上的。   当我们谴责孩子没有考上大学时,不知有多少人会回过头来问一下自己: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我有没有尽到启发他心智、鼓励他上进的责任?在他跌倒时,我有没有拉他一把?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不容许孩子犯错的教育,孩子一有错误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使孩子每天战战兢兢,觉得学校不是快乐学习的地方,……导致辍学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其实这种求善、求全的态度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人, 一定会犯错误,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错误,就不应该给予太严厉的惩罚。   有父母认为要多考试,熟能生巧,把考试当作练习来做,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考才能懂”主要是考的时候学生才能有机会“想”,平常都在填鸭,没有时间想。   我们很注重进度,每个老师都有进度要赶,没有人可以坐下来想一下为什么一定要赶进度。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要坐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孩子如果想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而学得最多最好的时候,反而是他自由的时间,因为那时主动寻求知识的历程。   很多时候,给别人一点尊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精致,但是行为却越来越不像文明人。   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不必去做能力以外的事,长期的取悦别人会失去自我,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会不快乐的。自己的不快乐会影响家庭的氛围。   我去美国读书时,父亲告诉我:“不要怕,一身养一口,只要肯做,绝对饿不死,只要身体好,白手可以起家。福建人去南洋打天下靠的就是健康的身体和苦干的精神”。然后他很严肃地告诉我,生活水准要压低,最好到一箪食、一瓢饮的地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为生活而出卖灵魂。他告诫我不要承担能力以外的事,承诺前先评估,自己做得来才接案子,接了就全力以赴,若是超过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再多的酬劳都不可以接,因为那会赔掉你的名誉和健康,超越能力便是压力。   她说那天她很自责,因为她从来没有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妈妈什么都做得好好的,孩子也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必做了。   我很感叹大家都忽略身教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说一套做一套”。这种管教无法让孩子心服,心不服,口就会顶撞,亲自的冲突就发生了。   父母除了以身作则外,孩子在家时要尽量少开电视,不要让那些穷凶极恶的镜头一再烙印在孩子脑海中,让他以为对别人说话可以这种态度,更不要让他以为无法沟通就可以动手打人。   如果我们不要孩子学电视“偶像”染头发、穿鼻孔、骂粗话、说谎、打架、脚踏几条船,就请你关掉电视机,陪着孩子读书,打开他的视野,提升他的境界,在你还能影响他的时候,引导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智慧的定义是在新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想象力是孩子最可贵的资产,只要给他一点自由的时间,不要约束他,他就能在自己的天地中快活似神仙。   ……其实这是件不对的事,因为教育不但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生可环境的整洁很重要,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比较好。   其实任何发明都源于一个心,有心要做,人便会想出很多点子来解决问题,没有这个心,纵使很多资源放在眼前,也不会利用它。   知识只有跟生活结合才会有新的发明出现,当自己动手做时,就会产生许多可能改进的经验。   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城乡交流给了他们准备的机会。   其实,一个理想的人生便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有薪水可拿。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我,如果遇到困境,做与不做都是50%几率时,一定要做,因为一做就改变了几率。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人格特质是交友的唯一条件,“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取者,色衰而宠驰。”   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大人不必太操心,他有兴趣,有意愿,自己就会找到生命的出路,我们只能想座灯塔指明出路,怎么走还是要完全看孩子。   “小事依脑(理智),大事听心(直觉)”   因此,当我们用力捶打、大声咒骂的时候,我们不但没有宣泄情绪,反而使情绪更坏,同时有引发心脏病的危险,这实在是一个不足取得排解情绪的方式。   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是片段的死知识,学了很多也没有,因为情境一变旧不会用了。所以“青春不留白”这句话是错的,人一定要替自己留些思考的空间才行。   一个游戏如果很吸引孩子,一定有它的长处,我们不应该以为防堵、恐吓,而是应该教孩子自制和自律。……任何防范要从心做起,才能釜底抽薪。   过去我们常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我认为在这里跌倒,就应该换个地方爬起来,孩子跌倒的原因多半是他跟不上人家的步伐,不擅长这项技术,做得不够好。……强迫孩子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只会赔掉孩子的自信心,使他觉得不如人,抬不起头。   曾经有人问电影明星保罗.纽曼,他为何可以跟琼安.伍华德结婚30多年而不闹桃色新闻,他反问道:“如果你家里有牛排,你还会去外面吃汉堡吗?”   我离开台湾去美国留学,父亲交待“一不可赌,而不做保”,因为这两件事都是主控权不在己的事,所以不可以做。   小孩时候父亲一再告诫我们交朋友要真诚,不以诚心交朋友就是欺骗,所以除非真心要交,不然不能花人家的钱,也不可以接受男朋友的礼物。   我不认为网络聊天是心理治疗,我觉得那是祸源。人一定要面对自己才会平静,只有心安,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心理分析学派鼓励病人去回忆童年,去挖掘童年的不幸,通常只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唤不回来,已经无法重新来过;人要向前看,重新找出生活的目标,从废墟中站起来。当废墟太大无法清理时,不妨抛弃它,去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好长的摘抄,就是按照书的先后顺序抄下来。没有归纳,算是偷懒吧。还有一段读时忘了做记号,大意是说,一个家庭,往往是,父母快乐,孩子未必快乐,但孩子快乐了,父母最终一定快乐。因此,尊重孩子,呵护孩子做成他想做的自己。读洪兰的这本教育思考,无论是教育的现状、教改的困惑与失败、所执的观念,甚至是遣词用句,都完全感觉不到台湾大陆五十年的空间阻隔。我们真的都是中国人,在海峡两岸各自建立起如何相似的社会。所不同的,读台湾人的文字,感触到更多的常常有温文与儒雅。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没有鸿沟断层的传承。   另外,特别喜欢看作者行文间对父亲在自己成长中给予的忠告之记录。家庭的熏陶对一个人成其为怎样的人,至关要紧。从书中还知道,她的家里,有一个属于父亲的抽屉,里面是一捧泥土,来自大陆这边,家乡的泥土。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洪兰的教育随笔,关于教育的例子,故事和感想。不管是作为研究者,还是教育者,特别是译介好书,她都是让人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奶奶,一位有教育信仰的人。----摘一句:“教养孩子,除了以身作则....没有更好的方法。”
  •     内容还可以,就是挺泛的
  •     和尹建莉编排的那一本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的内容有重合,应该是这本书早,然后由尹建莉从洪兰教授的这些书里编排成为那本《三。。。。,七。。。。》的 要是喜欢洪兰教授的文笔,可以买来看看
  •     11.11屯的书,还不错,这个价位的书,品相算不错的了,希望对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     从另一个角度看家教问题。作者写的通俗易懂,却不失深度。
  •     对小孩教育很有用
  •     受教的,不错的
  •     要学会当中的精华
  •     洪兰的教养书多属随笔的结集,不讲究体系,好读,亲切,向家长们推广和普及脑和心理科学。属于“开卷有益”型。
  •     看完洪兰的书,学会了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不对孩子恶语相向,其实是教育了自己。
  •     很好的一本书,但是建议读者可以去土豆搜作者的讲座,这样更容易接受和了解。
  •     这是洪兰教授“讲理就好”作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对现今中国的教育启发,我感到要让教育部长,每位教师好好研读这套书,中国的教育再不改革,我们的下一代真是让人忧心!!!
  •     真的很好看,讲的道理深入浅出,易学易用,不愧是专业水准。
  •     听过洪兰教授的讲座,看她的书,非常认同她的科学观念。正确的对待孩子,亲子关系会更协调,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有不会过于的紧张孩子的学习。本来每个孩子的特质都不一样,不应把陪孩子成长看作是一门千篇一律的功课。 读了同系列的其他两本,发现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