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治史三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208075368
作者:严耕望
页数:301页

作者简介

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书籍目录

治史经验谈
序言 /3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6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6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12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
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
不要跟风抢进/15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17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
的话 /21
(六)其他几点意见/23
二几条具体规律/25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25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29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
取义 /33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
后期改编过的史料/35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
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40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42
(七)不要轻易改字/44
三论题选择/47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47
(二)问题的实用性/49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51
(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55
(五)检查论著目录/57
四论著标准/60
五论文体式/65
(一)常行体 /65
(二)纲目体/66
(三)纲目变体/70
(四)复合体 /71
六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74
(一)引用材料方式/74
(二)注释方式 /77
七论文撰写与改订/8l
八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85
(一)立志与计划/87
(二)工作要诀 /90
九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99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100
(二)一心力、惜时光/102
(三)淡名利、避权位/103
(四)坚定力、戒浮躁/105
(五)开阔胸襟/106
(六)慎戒执著/107
治史答问
序言一/113
序言二/114
一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115
二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117
三 我对于政治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122
四 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124
五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127
六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 /129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131
八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 /134
九我今后的撰述计划/139
十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人手/141
十一研究中国史不必要从中文人手 /142
十二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
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145
十三“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148
十四 目录学与校勘学/160
十五年龄与撰述/164
十六前进与落伍/166
十七史学二陈/169
十八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176
十九翻译工作的重要性/182
二十我购藏书刊的原则/186
二十一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190
附录一 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 /196
附录二《唐代交通图考》序言/203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陴言 /215
上篇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217
下篇从师问学六十年/235
附录一 我与两位王校长/283
附录二 我对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290
附录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294
——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治史三书》

内容概要

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秦汉—唐)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史研究从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章节摘录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我在序言中已说过,治史不能机械的拘守某一类固定的方法,但也不能不注意一些大原则大方向。我觉得治史学有几条应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问题,也有一些应注意的较具体的规律。兹先就原则性的基本方法问题提供一点意见。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精”与“通”两字。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所以近代治学愈来愈走上专精之路,要成为一个专家。虽然最近已注意到科际的研究,但过分重视专精的观念仍然未改。其实,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因为历史牵涉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非有相当博通,就不可能专而能精,甚至于出笑话。所以治史最为吃力,很难有一个真正的青年史学家!  治史的博通可分从两方面谈。第一,史学本身的博通。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若治专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等等,治某一种专史,同时对于其他的专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当的了解。  ……

图书封面


 治史三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今日闲暇,一气读完此书,倍觉亲切。身边有历史系的朋友,亲历其考证与写论文的过程,所以可想见考证之辛苦,由茫茫资料大海中,搜寻线索,不同史料中比较和甄别,实是极为耗费心神之工作。书中许多建议,都极为恳切,对于当下,尤其有用。一则说及,“慎作概括性的结论”。何其然也!!说话不负责任,当然可以随意的指点江山,就比如,据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会探讨中美两国外交这等事件。然而越是深入探索,越是难以做宏观概述,事件往往千丝万缕,要从中理出线索,谈何容易!而时人往往不肯下那个苦功夫,而又好卖弄,加之吾以为,中学之教育,实则教授人养成,说空话套话,发不负责任之宏论,乱扣帽子的种种思维和语言恶习!!再则说博与专,吾深以为然。我认为,之所以专不足,多半因浮夸而 不踏实,喜欢套用概念之故。这是我最讨厌的事情。而博不足,想来是因没有高人的指点,是为理念不足,见识不够,缺少好的机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味精专,虽多半不能有大成就,但踏实的作风,我对其总有好感。除却诸般做历史的极为具体的建议与学习方法的体会心得之外,此书还兼带介绍了史学四大家。可以看得出,对于陈寅恪,作者惋惜之情甚浓,而与钱宾四,两人亦师亦友,羁绊也深。然,我认为,其最抒知己之情者,乃是吕思勉。感其大宗师之造诣而为世人所低估,有为其鸣不平之意也。作者也学太极,太极讲究放松为第一要务,而忌用力。实则与作者所感做人做学问同一道理。锲而不舍之恒心固然要,然则戒过于执着而不融通。所谓性格中有弹性,极为重要。过于执着而局限了境界与格局者,身边亦有所见闻。就我个人体会,书之初章或序言,看似无用,实则为作者全书核心洞见与目的之展现,时能展现本书之功力,与作者之境界也。疏忽带过,实为可惜。我观作者,关键有自知之明。不好高骛远,随知无能成为大宗师,做千古第一流之工作。然亦退而求其次,行力所能及之事,终得正果。此亦是其性格务实,为人随遇而安之写照。
  •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以治学途辙言,他较近于陈垣与吕思勉,而稍远于陈寅恪与宾四师。这是毫无可疑的。然而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通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特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三部为后学现身说法的小书,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余英时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我对自己的学生就首先推荐此书。且此书篇幅不甚大,尤宜备于手边,不时温习揣摩。不仅初学者,以我个人的经验,已任教授者,也不妨多看看,必有所获。——罗志田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这是因为:第一,作者是一位不骛声华、埋头治学、功夫扎实、成就卓著的真学者,所谈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没有装腔作势故作大言的矫情;第二,作者既在史识上深受钱穆的点拨,又在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所谓“史料学派”的大本营就职多年,所以对通识与考据的关系有比较通达的认识,没有自骄其所能而轻议其所不能的轻薄;第三,前两书谈问题,后一书谈经历,有横有纵,既使我们亲切而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治学历程与治学经验,也披露了现代学术史上一些重要的史料。——傅 杰
  •     涉及史学方法论的主要是前两篇——《治史经验谈》和《治史答问》。有很多很实在的经验,归纳笔记如下。在笔记的最后一部分,将略述读《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的几点感受。一、学科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通。博通既包括史学本身,又包括史学以外学科的旁通,尤其是各类社会科学。其它学科与历史的关系哲学:不要从哲学入手,因为哲学多半以主观的意念为出发点,很少脚踏实地考察史料。中文:没有必要从中文入手,因为有中文背景的人受训诂学的影响,态度往往过分保守。社会科学:不能滥用,因为引入模式和理论有先入为主的毛病,应当坚持传统史学从史料中归纳观点的方法。“要求理论出于史事研究,不能让史事研究为某一种既定的理论所奴役。”(苍庐注:严先生维护传统史学方法的立场显而易见。)研究历史只要能产生正确而有价值的成绩,采取任何方法都可以。不能凭方法是否时髦判断前进或落伍。二、研究领域的选择(一)面与点集中精力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的“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不跟风抢进。所谓“面”的研究,指包括许多小问题的大题目。“面”就是研究范围和中心所在。一个人的研究范围不能太多,否则工作会不能深入。(二)小与大着手研究小问题,心目却注视着相应的大问题。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不得已时可以大题小做。“充实而有光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三)抽象问题与具体问题前者需要在客观基础上作主观判断,后者只需要进行客观把握。严耕望专长的两大领域——政治制度史和历史人文地理都属于具体问题。为稳妥起见,最好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具体问题似难而实易,抽象问题似易而实难。(四)问题的实用性研究实用问题可以获得较大的影响力。“讲学问诚然不应有功利主义,也不必理会对人是否有用,但若是希望辛勤的著作能获取学术界较大的反应,就不能不考虑选择论题的重要性。”三、读书论不能只抱着题目去翻材料,而是系统地通读。学术基础尚未巩固时,不要乱看书,一定要选择标准高的好书看。四、史料论不必刻意追求新史料,而要用常见史料说明新的道理注意史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苍庐注:杨先生曾经在一堂门课上举过史料随着时间不同而内容有大异的例子,包括蒋在广州时期发表的若干亲苏讲话,以及毛在20年代一篇关于阶级分析的文章。这些内容在他们后来的选集中都有了实质性的删改。)不要忽视反面证据不要断章取义尽可能引用原始史料转引史料须检查原书不要轻易改字五、论文的写法慎做概括性的结论注意普通史事,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尽量少说否定话切忌找到一点材料,有了一点意见就仓促动笔。必须到所有材料都尽可能搜集齐全才开始动笔。无孔不入:积极的攻势,找到史料或他人论点的矛盾或不合常理处,钻进去探寻。有缝必弥:消极的守势,建立自己的论点后,还要看自己的论证是否有漏洞或可能被误会唯有漏洞,预先弥补起来,使别人没有怀疑的余地。文章的改订要在未发表之前。一旦发表,改订的机会就很小。(苍庐注:严先生莫非是从钱穆迟迟未能修改《国史大纲》一事获得的启发。。。)因此不必急于发表。(苍庐注:只有严先生才能如此淡定,想想现在副教授和教授每年都被规定要发表多少论文。。。)六、论文体式常行题:一切内容,包括引用材料、辩驳、结论,都在正文中进行。纲目体:大字为纲,概述内容。小字为目,进行具体的论证。如《春秋左氏传》、《国史大纲》。纲目变体:正文简要,连贯而书,注文置于每章之末,进行详细考证。(苍庐注:一年前我曾经跟fjord抱怨过历史论文的冗长繁杂,曾想把所有史料都放在脚注中,这样想来,和纲目变体有异曲同工之处。)复合体:与纲目变体类似,但把注文置于每一小段之后。七、人生修养立志: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自信有计划淡名利,避权位。行政工作将分散投入学术的经历。避免浮躁。浮躁的人难以虚心求长进。不要固执。八、工作要诀勤:不能勤就谈不上做学问。写作的重要性。系统成熟的学术见解必须通过写作实现。述而不作不能形成系统成熟的知识。至于发表与否,对于治学而言不是关键。恒:恒比勤更重要,也更难做到。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毅:学术工作需要耐性,以克服各种困难。勇:勇气体现为积极地投入。谨:消极地避免错误。和:从容客观,尽量听取反对意见。缓:工作缓慢地做,不要抢快;著作完成后应该暂缓发表。九、其它关于带有史料性质的《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就不用过多摘引了。文中对钱穆多有赞誉,读起来终究不如唐德刚的《胡适杂忆》真实。如果论人生经历,这篇回忆录有几点启示:(1)牛是王道。。。严先生如果不牛,钱穆就不会把他成为最满意的学生,傅斯年也不会凭着三篇论文就让他进入史语所。(2)路上遇到伯乐也很重要的。顾颉刚,钱穆,傅斯年,王星拱,李济之,都是严先生事业路上遇到的boss级人物,且都有掖后的胸襟。(3)明白自己的比较优势。严先生承认自己长于学术,拙于应酬,因此对行政世俗事务大多回绝。这也是我日后要作的选择。当然,定力也很重要。严先生在“一家五口,每餐只有一两碗蔬菜佐膳”的情况下仍然拒绝钱穆的邀请,不去新亚书院任职。其主要原因仅仅是“自己觉得学术基础尚未巩固,一到新亚,可能为先生重用,不能再埋头做研究工作。”这种定力并非一般人能有。(然而我觉得这样太过了。。。作为一个男人,在能力有余裕的情况下,还安于让家人过贫困生活,是不是有些自私。。。学界君子请无视我的这段话。)(4)隐忍坚持方能做出成绩。因此要朴实不要招摇,也不必追鹜一时的荣誉,以免因小失大。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在学术圈中不争虚名既能避免树敌,又便于埋头工作,未必不是保身之道。当然朴实和淡泊需要有限度,这个限度取决于家庭的需求。(5)点滴地做问题,眼光却要放长远。这样既能使研究对社会有益,又能避免虚浮的弊病。(6)最后的感想:如果我与严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同游,大概会感到很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治史必读,启发很大。
  •     恒
  •     极佳。细读。
  •     欲学史的入门之作
  •     非常好!又是一本治学的书,涉及方法,更重要的是精神。很久都没有读书所产生的震撼感了,读到中间,哭了两回。还是那个时代的学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他们的读书生涯和治学态度,值得学习。学习并不是效仿,一年多后我逐渐意识到了critical thinking和注意怀疑的态度。经济学的假设是个人行为的理性,这也将影响到我读书的态度和看法。有计划看严先生关于制度史和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
  •     简单易读,深入浅出,尤其第一部分
  •     讀過,只記得了個書名
  •     严耕望虽说是钱穆的学生,但治学却在陈垣一路。话说这种以勤补拙的学人,又让我看见了黎明哈哈
  •     酣畅淋漓。三观得到了矫正
  •     学历史的入门,或者做学问的入门
  •     真的是治学才看的,对看历史故事的我来说只有两星评价了。见者勿殴
  •     个人感觉太专业了,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读起来很吃力。但涉及到治学修身方面的内容还是挺通俗挺好的。
  •     如沐春风。读过这些文字时,照见了自己心里的浮躁,惭愧。 是本有营养而又有趣的好书。
  •     做什么都要静下心就好。
  •     读的台版
  •     虽然例子并不熟悉,但,方法可以借鉴的说。
  •     颇有收获。钱穆高徒。对一个细节印象较深,严耕望认为研究历史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刻苦更重要,他认为自己就是天赋不好的那一类。说的真诚,自勉吧。
  •     其实最感动的还是他写的和钱先生的往事
  •     严老先生的之学根基基本可以归纳为“求真”,一是对史料的采用和分析上,二是对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上。当然,在为人处事上亦不是本心。余英时称其为“朴实的楷模”,的确不为过。求真虽然不能让其超越其师钱宾四,但完全可以奠定其在擅长领域的不可撼动地位。不过,他仍感慨气魄不够,自谦自己是二流学者。可见,心气、胆识之于为学何其重要。
  •     金针度人,
  •     这大概是上大学后读的第一本历史书~
  •     做学问
  •     中国史治史心得,平实严谨,又附有很多对旧时学界人士(如钱穆)的回忆
  •     言言恳切,金针度人,恨不早读。
  •     2013.4.2重剑无锋
  •     宁滞毋敏,慎戒执著!更应该三年前读,惭愧!
  •     亲切平易、宏深厚实、志存高远、情怀朴实
  •     平实之作,值得一读
  •     罵人不少,哈哈。
  •     严先生的这本书读来对我的震撼极大。这也许是时代的变化吧,现在的我们再也不能像严先生那一辈的人一样,那么专注于学术,学习的氛围想来必定比我们的要好出太多吧~这本书适合所有学习历史或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不论什么时候读来总觉得对我都是启发良多。
  •     一本静心的好书
  •     前两篇极有启发,特别是前辈学者的严谨令人动容。第三篇由于钱先生本人已经有详尽回忆,价值相对较小。
  •     老师说的没错,学历史入门晚的应该看一看(入门早的就不用了!)。
  •     自己在史这一方面还很缺乏训练,读读前辈的研究笔记吧
  •     谆谆教导,不过有些思想需要发展。
  •     絕對牛逼的書。問題是我藉給別人了,人家不還我
  •     部分内容相对专业一些,不过史学家的精神与责任渗透在字里行间。
  •     : K092/1250-1
  •     学史如何学,严耕望先生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     只看了后两书,感觉归田先生治学的确踏实,亦极有韧性和毅力,特别是那种纯学术的治学精神值得敬仰。第三书谈钱穆诸师,写得朴实而真挚,让人心生暖意。至于书中谈到的治学方法,个人以为还是因人而异,择善而从为好。最后,严先生的朴实,好几次让我在阅读中开怀大笑。
  •     就本书内容而言,第一部分的治史经验谈侧重方法论的介绍,对于学术最为有用;第二部分的治史问答则从严先生的经历为问题的线索,给出一些具体的阐述;第三部分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则类似人物传记,一记钱穆,二记自身,此则更偏于如何做学术人一问题了,但是亦颇有收获。严先生一生治史不辍,更不问其余,他的这份“宗教性”的史学情怀(余英时语)让人感佩。此种古典之风,今人学者恐怕难以望其项背。即便当时,钱穆对于未能入选第一届中研院院士名单也耿耿于怀,愤慨难当,可见不问世事何等艰难。不过钱先生一生有严耕望与余英时两大弟子,当可无憾了。事实上,我认为钱穆固然学术造诣极深,但有今日之影响,实难脱此二弟子之张目也。
  •     条理分明,质朴亲切,金针度人,史家风范!
  •     导师赠师兄,再由师兄荐书,彼时正在读《古籍整理概论》。缺乏古文阅读能力的门外汉只管囫囵吞枣地硬读二书所举的例子(非常心甘的一种不自量力),因为二书对于方法和态度总能说到心坎上,可以作一类比去思量,也很让人暗暗长志气。如果有幸能迈过学生到学者这道坎,还要回头再读一遍。
  •     讀過。貴在真誠,且無保留。
  •     静
  •     樱花又快开了,沉痛悼念武大宿舍
  •     对我启发不大,可能觉得很多理论听上去很对,但是要通过具体实践才能掌握。
  •     "精读。粗读。检读。泛览。"此法当效,用来mark豆瓣"读过"好,(对这个词很惶恐,何为读过?尤其大书,朱子曰看不若读,翻过可称其为读乎?)此书可作为方法论读,一代学人之学养、精气神可窥矣!叹号含情,简切有质。
  •     很好
  •     经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