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9-1
ISBN:9787532721030
作者:赫尔曼·黑塞
页数:319页

作者简介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文集)》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它探讨了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呼唤从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传统的回归;探求人性内部的和谐;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生命永恒的意义的小说。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黑塞的这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第一次读应该是二十多年前了,情节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是两个修士的故事,但当时对歌尔德蒙的充满激情的一生感触很深,那时我刚二十出头。此次过年无聊,又拿起此书重新翻阅,谁知就一路看了下来,在回深圳的飞机上将它读完。这次读的感觉,与第一次读很不一样,首先是带着审视的目光,看黑塞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同时,歌尔德蒙对我的感动与吸引减弱,而对纳尔齐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其实,人的所有兴趣皆是如此,如观影的兴趣,赏乐的兴趣,年轻时偏爱激情激进一些的,年纪大了自然喜欢安静冷静一些的,年轻人钟情诗歌,而老年人却性喜散文。对于我来说,在欣赏音乐方面,年轻时对于贝多芬的《命运》及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这样的交响乐异常地喜欢,那样的音乐能够让人热血沸腾或者灵魂出窍;而现在,则更爱听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或者《十二平均律》这样的曲子,能够在沉静中思考世界与人生。之所以离题写下这些,其实只是想说明,人生是从感性走向理性,是从激情走向成熟的。人类社会亦如是,脱离野性与自然性,将原始的激情留在丛林与草原,理智则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黑塞以修道院里两位年轻人的一生,来探讨着理智与情感,母性与父性之间的关系。在书中,纳尔齐斯代表的是理性,充满着智慧,他似乎生来就是进入修道院,成为教士甚至成为院长的。他拥有能极高的天赋,还有一种能看透别人的独特能力。他有着宗教的热情,却又有着理智的判断。他启发了歌尔德蒙内心深藏着的激情,让他从修道院走入俗世;最后又将歌尔德蒙重新接纳,让他安静地在自己身边死去。歌尔德蒙显然是感性的代表,他年轻而敏感。母亲赋予了他感性流浪的基因,父亲的控制让他将自己内心的渴望紧紧地包裹起来。他本想终于修道院,将自己献给上帝,但教师的启发让他的感性觉醒,于是踏上了追随母亲的旅程。书的主干就是歌尔德蒙的漫游历程,在漫游之中他追逐着天性,尽情地享受着自由而无拘的生活,享受着醇酒美妇,挥洒着自己的艺术天赋,同时也经历着人生的痛苦与忧伤。他数次差点丧命,并亲手杀死了两个人;他勾引过很多村妇,并有过几次让人心动的爱情;他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并因勾引贵妇从绞索架下逃生;他的艺术才能大放异彩,他的人生也丰富多彩。显然,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对立的两极,不过他们却是一对朋友。作者这样的人物设置,只是表明,所谓的感性与理性,激情与成熟,其实只是人的一体两面。但从黑塞的情节设置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人到达理性的阶段,需要有感性的经历吗?人走向成熟必然得经历激情的阶段吗?从歌尔德蒙的身上,或者说从我们大多数人来看,这是必然的。歌尔德蒙是个悟性极高的人,他将感性与激情深藏于内心,但亦被纳尔齐斯慧眼识出,因为纳尔齐斯认为,他需要去追寻自己的母性,去挥洒自己的激情,这是歌尔德蒙人生的必然经历的阶段。未有感性的认识,很难达到理性的高度,没有激情的幼稚的岁月,人生也很难走向成熟。歌尔德蒙从修道院里走出,去完成他的人生。这是放弃理性走向感性,因为他的感性被一层硬壳紧紧地包裹于内心,理性并非他的性格,激情才是他的生命。不过,最后他仍然回到了修道院,并在修道院里结束了他的人生。那是感性向理性的回归吗?歌尔德蒙在放逐的生活中完成了他的人生,他坚硬的外壳已经被彻底打碎,感性得到了完全的释放,青春与激情在流浪之中得以体现,他被纳尔齐斯从人生的边缘救回,他感性的人生已走到尽头,理性应该回到他的生命中。他第二次的出走,只是一次幼稚的重复,以可悲的结果而结束。头一次需要纳尔齐斯的引导,第二次则靠着自己的修为回归。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导师,能为人指引,如纳尔齐斯就是这样的人物。理性而智慧,具有坚强的信念与献身的精神。别人需要完成人生的历程,但他不需要;别人需要从感性中走出,他天生有着理性;别人需要经历着激情,成熟永远伴随着他。他指引着歌尔德蒙从修道院走向旷野,走向人生,他却可以在修道院里完成自己的修为。他是圣者,亦是先知,他代表着理性对于感性的超越。其实细读全书,我们仍可发现,纳尔齐斯这样的智者,仍需要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历程。歌尔德蒙是他的影子,是纳尔齐斯另外一面,他的精神留在了修道院,与上帝相伴,但他的身体,已经随着歌尔德蒙浪迹天涯,去挥洒青春与激情,去修补自己人生重要的一课。歌尔德蒙的逝去,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纳尔齐斯的重生。纳尔齐斯存在,无疑是一种理性至高的体现。人需要感性,但感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会有激情,都有着感性的情绪与冲动;但理性虽有天生,如纳尔齐斯般,但大多数人得有生活的历练,得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充满激情走向理智成熟。人类社会亦是如此,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无拘无束自由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天性亦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但人类毕竟在进化,人类组成社会其实就是放弃了一些天生的权利,而得到更多生命与权利的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是让人的天性进一步的解放,很不幸的,只能是自由权利的进一步丧失,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人如果还留恋着感性,那人就仍然还在草原上奔跑,在丛林中跳跃。我们需要祈求的,只是在放弃的更多的自由的情况下,不让人的天性泯灭。没有了歌尔德蒙,人类会很无趣;没有了纳尔齐斯,人类将与动物无异。这是人类的现实,亦是人类的困境。黑塞的小说就给我如是的启示。
  •     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因为老师无数次盛赞,几经周折找到了书便挑一个有太阳的下午开始读。小说背景是十四世纪,主人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修道士。纳尔齐斯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代表,崇尚理性;歌尔德蒙则是感性代表,依从天性。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书中那些过于哲理化的人物对话,也不喜欢黑塞为他笔下两个人物所做的那些精神分析,但我还是读了下去,直到我读到歌尔德蒙的“第一次”:“歌尔德蒙睁开眼睛,从梦幻的森林回到了现实中。他的头枕得软软的,原来是躺在一个女人的怀中,一双陌生的温柔的棕色眸子正从头上注视他,而他的眼睛却流露出诧异和睡眼惺忪的神色。他并不害怕,感到并无危险,那一双温暖的棕色眼睛像星星一样,显得很和蔼。少妇对着他吃惊的眼神嫣然一笑,笑得那么温柔可亲,歌尔德蒙自己不禁也慢慢微笑了。少妇的嘴唇便凑到他微笑的嘴唇上来,以轻轻的一吻作为相互见面的问候…在长时间无声的戏弄中,皮肤黝黑的少妇耐心地指点着他,听凭他任意摆布,让他探索寻找,让他爱火高烧,然后再使他的爱获得满足。短暂的爱的欢娱恰如一个罩在他头上的天穹,金光闪烁,烈焰熊熊;随后天空慢慢暗淡下来,光焰完全消失。” 是的,在书中我并没有去关注作者希图展现的精神的互相冲突,我只读到了最美好的性描写,黑塞的笔调永远都是那么温柔单纯而且充满梦幻。歌尔德蒙从修道院逃走了,但他的女人还是离开了他,从此他开始了流浪生涯。在这一路流浪中,他有过无数个女人,也爱上过其中的大部分。他有时为了某个女人停下,但很快又不得不继续上路。他漂泊流浪,从一个女人的怀抱投入另一个,既幸福又悲伤。他成了一个偷香窃玉的高手,爱情与欢娱,在他似乎是唯一能使生命温暖和充满价值的东西。他勾引妇女,与姑娘幽会,为一条咸肉与老板娘偷情,与人打斗,甚至还杀了一个人。读到这些,我却没有对他有一丝厌恶之情。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诱引伯爵夫人,在那个夜晚:“他们置身于一个鲜花盛开的乐园里,相互紧紧吸引着缠绕着,沉湎在甜蜜的夜色里,窥探着朦胧闪现的白花之谜,用温柔的、感激的手采摘着渴望的果实。我们的乐师还未弹过这样一张琴;而这张琴,也从未在如此有力而灵巧的手指抚弄下吟唱过。”歌尔德蒙觉得,人生所能体验的一切幸福都贯注在这美好的性上,都贯注在对爱欲的不断追逐中,为此他差点就上了绞架。但歌尔德蒙的种种行为始终没有让我感到反感,相反却高贵无比。究竟是什么让人有了高贵与卑下之分呢?我不知道这种高贵是不是就是怀着爱意,永远保持本性,但我知道,高贵的人们注定孤独并且忧伤,也正凭这样的气息,他们相互辨认。来自乌有乡消息nowhere.iblog.cn
  •     流浪 浮士德 东方哲学,老子 黑格尔与叔本华艺术 母性超越与现实浪漫主义上帝一点感叹:我们都是俗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理性与情感最终都找到了各自通向永恒的道路
  •     欲望的两种形式:克制与放纵。艺术介乎其中,成为最合适的载体
  •     艺术与理性的冲突与融汇。
  •     啥?我只是看金发少年和黑发少年去的……
  •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     很好读的书,又很容易形而上(捂脸)。只是不要抱着戏谑的态度当做同性恋文学……会很惨
  •     很久没读这么痛快的书了...
  •     好得不行!读完这本可以撑住我一段时间了 虽然我还是更喜欢荒原狼!
  •     当自己迷茫我会再读一遍。爱你,我的歌尔德蒙
  •     它是如此杰出。
  •     2010年于海南三亚旅途中读完的第一本书。开门大吉。超美超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谨对你们致意无限的爱。你们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任何一个人类个体的双重人格,在矛盾挣扎中无限趋向和谐与统一。本书宛如一面明镜,所折射出的既是作者也更是读者的灵魂。
  •     一生难忘的小说。理性与感性,父性与母性,哲学与艺术,恪守与放浪,精神与肉体,成熟与生涩,相守与相离,相生与赴死,爱和恨,大地与孩子,回归与出离……“浪漫主义骑士”对永恒、爱、艺术、生命之路给出的答案。
  •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连刘大脑袋看了都说——“必须的”!
  •     杨jl推荐的~
  •     非常好的书,他们两个活出了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虽然最后我实在忍不住觉得结局很腐.......
  •     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这本小说。顺应天赋和天性是产生引导出真正杰出人物的方式,顺其命然,最后努力创造。ps这样的友情真是绝了,最后纳尔奇思要怎样心甘情愿地死去呢
  •     平静的心灵中细腻的痛苦
  •     一个下午读完 比预想的要容易看得进去太多了 实在很喜欢两位角色的设定 看完像是走完了一段寻找什么的旅途
  •     看完之后我便开始思索。我是纳尔齐斯还是?
  •     年轻时肉体,老了只能爱灵魂
  •     細路女時 偶然之美
  •     极喜
  •     理智与情感的哲学版。作为一部小说而言,是黑塞一贯的风格,总是情节太薄,说理性太强。《纳》以歌尔德蒙为主线,那么《玻璃球游戏》就是以纳尔齐斯为主线了。因为《玻》的主人公克乃西特常年正是在封闭环境内学习。但是最后还是决定走出去,正如序言,哲学家与艺术家互为补充的吧。
  •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个纳尔齐斯和一个歌尔德蒙,感性情感与理智逻辑就像认识理解世界的两种极端方式不断拉扯,以求达到某一个暂时的平衡点。那些杰出伟大的灵魂就是某一方极占优势并在不断地经历追逐中逐渐掌握并且找到一种更加完美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宇宙对世界对人性的深刻见解卓识。此书以隐约可见日后《悉达多》中探索的影子。
  •     还是更喜欢纳尔齐斯这个禁欲主义者,艺术家嘛,爱不来。
  •      黑塞 我已经丢失了自我
  •     读了让人想分手
  •     艺术与哲学,爱情与知识,理性与欲望,宗教与尘世,生与死,罪与美,黑塞的文笔在这一部里格外充盈曼妙,对自然的描述并不亚于维吉尔,而两人的对话又极为深邃和富于思辨。大概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读到歌尔德蒙重归修道院,开始意识到衰老的临近,那种忧思真让同样步入中年的我想放声哀哭。黑塞所赞许的,是歌尔德蒙的道路,人类之母,本真炽烈地生,平淡如归地死,向死而生,不否定神秘的人性吧。关于艺术讨论的部分非常精辟,可引为艺术哲学或者美学而读。
  •     只有道路是永恒的。
  •     这本书唤起了我最深沉与最复杂的感情。铭记。再一次深吻书页。
  •     “理想的友谊包含三个要素:双方灵魂本身的高贵属性,以及这本性间的高互补程度,再者就是距离。”当然,这只是书的很小一方面。
  •     太适合拍成电影了。
  •     没有母亲,怎么能爱呢?没有母亲,又怎么能死去呢?//在生命无常与死之舞之外,我们又能干什么呢?
  •     人可以分为感性与理性两种,各自追求的境界不同,但没有对错之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甚至是同一个人也有感性和理性两面,个体成长的过程即是两者的博弈过程,直到老去,才会平静地看待一切,并坦然接受之前的躁动和之后的回归。
  •     我是纳尔齐斯,因为纳尔齐斯知道他应该就是如此,歌尔德蒙是迷途的小兽,他的迷失本身就有着神圣的光。所以我爱着歌尔德蒙我却也无法去亲吻他,爱着上帝却难以接近
  •     初恋时是《荒原狼》,所以没有那么激动了,四星。
  •     看男神写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真爱。不能更享受
  •     歌尔蒙德流浪期间又名《鼠疫时期的爱情》。【理性的出世修行与感性的入世修行,最后都殊途同归。】“纳尔齐斯,我生命的一半意义,就在于争取你对我的爱。我知道你也是喜欢我的,但却从未指望,你这个骄傲的人什么时候会对我讲出来。”
  •     读的第一本黑塞小说。
  •     这两种对立是否显得过于简单呢?
  •     这本小说特别流畅,比黑塞晚年<玻璃球游戏>要清爽多了,<玻>注入了太多黑塞的思想,特别重,一定程度损害了作为小说形式的可读性.
  •     每次读黑塞,都不知不觉被他牵引进入另一个世界。这本书就像是黑塞版的《情感与理智》,前者是歌尔德蒙,后者是纳尔齐思。“他时时刻刻把她珍藏在心里,比最好的丈夫还要忠诚。”
  •     一直觉得豆瓣子们对于书的评论是不是有些虚高。无论如何,生命总归是殊途迥异的,对于一些太过理想的精神境界,我还是无法苟同的。
  •     情欲与理智的斗争
  •     于我更像是一个人的两极,理性与感性,日神与酒神,左右手的互搏。得不出结果也无法调合。
  •     补记
  •     我自作多情地把自己代入歌尔德蒙这个角色了,觉得自己应该远离人群,但离不开人群。另外,纳尔齐斯也是我的梦中情人。
  •     8 18 19
  •     一个兢兢业业,一个放浪形骸。一对截然相反又互相倾慕的朋友,直到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看到了缺失的自己~两种生活交相辉映,就诞生了完满的灵魂~这样的两种人生,会更喜欢哪一种呢?——嗯,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是必要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