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01日
ISBN:9789576675980
作者: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作者简介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养并不等于表现
第二章 证据的本质
第三章 先天、后天·及两者皆非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其他地方、其他时间
第六章 人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孩子在一起
第九章 文化的传承
第十章 性别的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机构障碍的家庭及问题儿童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些什么
第十五章 审判教养的假设
第十六章 人格与出生别

内容概要

作者主要觀點是認為人格形成過程中,遺傳自父母的基因和同儕都很重要, 但父母的教養方式並無決定性的影響. 並從遺傳學, 社會人類學, 心理學, 語言學的觀點, 舉了非常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個新的說法. 作者三十多年前被哈佛心理系博士班退學, 但之後卻成為暢銷心理教科書的作者, 而 1995 年當她的文章” 教養的迷思” 發表在心理學最權威的Psychological review 期刊時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過去近百年來, 沒有人挑戰過教養的假設, 而且文章出自一篇沒有掛任何研究所, 大學教授頭銜的女性作者. 但是 1997 年美國心理協會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因為這篇論文頒給她傑出論文獎.


 教養的迷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1、作者是在挑战育儿的常识,而实际上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诞生的历史也不久,这些“常识”一开始就是反抗传统的。只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专家或专业人士的迷信,才让其成为众人普遍接受的常识。父母以及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并不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充其量父母的教养能够影响的是在家庭这个小情景中,孩子的所作所为,决定他们一生的因素发生在他们的玩伴,同学的身上。2、作者更大的雄心是在建构人格发展形成的理论体系,她层层剥茧式的探讨,让我觉得之前对一些理论的认同太过草率。社会科学的困难在于很难用实验的方式对理论进行验证,因为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研究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法如自然科学那般可以对参数任意调整,对环境进行简化假定。也正因为如此,要对一些貌似科学的社会研究报告小心对待,看起来正相关的两个事件,很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结果:概率、刻意的分析方式、先入为主的思想。3、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实在太过深远,以至于在很多领域被滥用了,过犹不及,产生了很多谬误,包括对我自身的认识。至少,它并不是一个普适的真理,可以找到很多无法适用的案例,同时,对它的运用方式无规则可循,运用的过程又可能加入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4、从很多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资料中,发展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这个家庭主妇的思辨能力让人佩服。5、无法判断书中理论的科学精度和准确度究竟几何,但它的确解释了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或者解释的更让人信服。6、解释,解释能力,作者评判一种理论时所用的字眼,提醒我,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玩意儿,至少在今天,仍然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上的解释科学,其研究方式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对比,其成果也不需要以确信1+1=2式的态度去接受。7、人生,以及由无数个世世代代的人生组成的社会,实在是复杂和麻烦,麻烦让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种理论去解释进而解脱,但复杂又让这成为不可能。最后还是得返璞归真,顺其自然。8、看完这本书,能否对抚养孩子有实际的意义?我不清楚。人生是一场冒险,要为一个孩子担起指导人生的责任更是风险巨大。所有的育儿理论,甚至是成人生活手册,其实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无法作为绝对遵循的金科玉律。至于运用本书的理论,为人父母者最可能需要做的,是让自己身处一个好的团体,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团体。
  •     人类人格特征的形成,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争辩性和攻击性的人格多半来自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儿童早期在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后,可能会很轻易的抛弃。儿童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双重人格。家里称王称霸的小孩,在学校里可能是个温顺的小孩。儿童善于建构不同环境下使用的不同人格。在传统社会中,兄长带着弟弟玩,统御年龄小的弟妹,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天生就不是平等相待的。1-3岁的儿童开始学习模仿,并开始交朋友产生友谊。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团体中,而非家庭中。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独立自主阶段,所以可以上幼儿园。儿童的行为模式是模仿大一点的孩子的,他们会修剪自己的行为以便和团体一致。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吃某样东西,威逼利诱都是没用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把他放在喜欢吃这种食品的孩子里,让所有孩子吃给他看。团体意识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小孩社会化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是哪类人,属于哪个团体,对于3岁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区分是性别和年龄。小学的6年,是最重要的6年,人的人格形成、社会化,都发生在这段时间。人类的团体意识开始起作用。关系(一对一的友谊)重要性远不如团体的重要性。早熟的和年龄大些的孩子,在团体中的地位相对高,有统御地位。长大了也更容易有自信心。幼年地位的高低对人格有长期的影响。个子小的孩子更容易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不足。同伴的重要性远胜于父母。没有父母的孤儿,如果有同龄朋友的童年,长大后人格并不会出现异常。因为他们有彼此。取笑是团体中最重要的武器,以便剔除团体中不受欢迎的行为。父母将很小的婴儿分床睡:在进化史上,狩猎的族群中婴儿绝没有单独放在一边的情形,因为到处会有危险,晚上的时候,婴儿都是和母亲睡在一起的。所以将4岁的小孩就睡到另外一间,是很不科学的。这样的独立培养方式不值得提倡。童年时如果家庭没有良好的沟通,有严酷虐待情况,则儿童不能将家庭和社会两种情景的人格良好与家人分享,怕让家人看到他在社会上的样子,会导致多重人格的发生。启示: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的说教,社会和同伴对于人格的形成作用力更大。所以父母重要的是帮助子女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居住社区、选择好的朋友。“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
  •     最大的启发,是让人注意到此前被忽略的同龄伙伴团体对儿童人格形成的不可忽略的影响。不过,我对作者的结论不是非常100%认同,感觉作者有点矫妄过正了。我直观的意见是,父母,兄弟姐妹,伙伴,同学,老师以及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在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最终形成的人格模式,是所有这些因素的合力的结果。至于其中哪些因素影响大,哪些影响小,需要具体地去研究。个人的意见是,大部分情况下,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通常给的压力和威胁没有外部的团体大(书中言“因为外面的世界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孩子而对他们特别优待。在家中,他们可能会听到‘你的作为伤透了我的心’,但是在外面的游戏操场里,他所面对的是‘你是笨蛋’ ”),而外部团体的压力和威胁,则取决于团体的人数(?)以及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等因素,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儿童人格的形成主要受与他长期生活的最大团体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需要意识到,对尚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儿童而言,父母们是在跟外面的团体竞争对自己的后代的影响力。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案例超多
  •     看的pdf有缺页。环境也好,教养也好,都会影响到孩子,这要因人而异。应该还有比环境、教养更深层次的原因。
  •     很有说服力。可惜网络找的pdf电子版的有缺页现象。
  •     如果你给马拉多纳一个橘子,他会踢一会然后顶到头上,如果给他儿子一个橘子,他会把皮剥了,然后吃了,你说能不能?浪费纸张
  •     同伴之重要
  •     多在談“what”,非专业人士更喜欢“how”.
  •     很符合孟母三迁的观念,同侪更能影响人格
  •     速读完成
  •     有些书在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有些书在讲你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这本书是在讲你以为你自己知道的领域,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好的父母真的可以教出好的孩子吗? 很多颇为颠覆的观点,推荐所有的爸爸妈妈看。
  •     教养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同侪在共育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会发展出不同的自我、不同的人格。
  •     很认同里面的观点,决定孩子成长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侪和学校社会环境
  •     好书,读来欲罢不能。
  •     《The Nurture Assumption》 中文版,成长的小圈子
  •     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其实是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我们现在的文化中,有一条规则是:聆听专家的意见。什么时候加辅食?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训练上厕所?衣服该穿多穿少?这些和上一代人的文化不同导致的家庭问题,给我们带来了焦虑和负担。其实采用哪种方法,并不像我们以为的会对孩子带来伤害,对他们来说甚至根本没有差别。人生自有其历程,养育孩子完全可以轻轻松松。
  •     2016第28本,1 出生别,即出生排行对行为影响,是事后解释,出生别影响的证据现在还没有找到;2 孩子的行为不是统一的,根据情景的不同,如家庭中或同侪中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 3文化行为传承的途径:儿童同侪团体传承,同侪团体决定了他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从父母传承,因为移民的子女采取同侪文化;不是模仿社会中大人,因为儿童文化与大人文化不同);4 依照同侪理论,小孩如何长大成人?小孩模仿的是同侪团体中最大最成功的大孩子,大孩子通常会通过仪式逃离既非大人又非小孩的尴尬境地; 5 教养的假设应该受到批判,父母无论怎么努力或者怎么恶劣,都不一定培养出特定的孩子。父母对每个孩子不同,而每个孩子也真是不同;至于你有什么不对劲,不要怪罪你的父母。
  •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是双向的,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可能也是由于孩子本身的不同,这点深以为然。而孩子较多的受到团体社会化的影响而不是家庭则是比较新的观点,貌似也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我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PS:这书的教养其实是教和养合在一起啊
  •     关于社科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我对作者的最大期望是把研究方法讲清,没有重大逻辑纰漏,并且解答虚拟的理性读者的疑问。很少书籍能做到,但这本做到了,能感受到作者的诚意。
  •     总结作者想说的无非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大的因素既是他所属的团体。
  •     驳斥了很多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有点意思。不过本书举出的例子也都是些轶闻,作者也承认,代表性大不大能不能真正说明问题也有待探索。迷思依然未解的,路还是很长的。
  •     科學是理性的,撰寫結論及引用、篩選資料的人卻是主觀,有企圖的。
  •     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是对于父母的作用总觉得太少了;人格,习惯,智力,性情,并没有分开论述,比较模糊。
  •     这大概是让各位父母可以暗自松一口气的书吧。从直观的感受上来说,我也愿意接受作者的观点:孩子是向同侪学习,而不是向父母学习行为,他们会自然地选择符合他们自我认知的群体,然后模仿这个群体的主流行为。
  •     读这类文章,犹如做数学题,其实结论只有一句话:1+1等于2,但是这个推理的过程却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很考验专注力。同时,这本书也对时下家庭教育的无限夸大,带来一丝反省
  •     点背不能怨父母,要怪社会!
  •     关键词:团体社会化理论。还是挺赞同作者的观点,至少对我而言,我的性格特质的形成大抵是初中遇到的同学与老师的关系才慢慢形成的,虽然父母对我的教养也很重要,但家里三个小孩性格的完全迥异可以说明父母的教养不一定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     作者认为,人格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实在童年,而不是青少年。本书最后提出的灰姑娘实验,嗯,真是蛮理想。比如,一个孩子没有从父母那儿遗传到任何病态的人格特质。
  •     很不错的一本书!毕竟是老师推荐的~对教育有兴趣的童鞋值得一看
  •     为人父母放轻松 选择社区选择同侪 推荐
  •     团体社会化
  •     电子书的版本太差了,详细看了前半本,眼睛实在吃不消,后半本粗略的读了,淘宝上台湾代购要等三个月,还是准备收一本。我挺认同作者关于伙伴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的部分,作者讲的很深入,几乎是从灵长类动物和原始人本能讲起的,很受启发。儿童进入一个社会化环境后,很多变化是父母控制和影响不了的。不过在家庭教育的影响方面,我觉得作者还是没有研究的很深入,当然她也很明白的解释了无法对基因影响和父母教育影响进行明确区分,从而导致很多专家的研究根本不可信的原因。所以父母们放轻松,自己有基因缺陷的别去强求小孩,自己有基因优势的,也不用过分担忧,哈哈!
  •     极好(虽然有些过头话),推荐给现在或未来有孩子的朋友。
  •     作者对别人倒是毫不留情,轮到自己提出假说了 ,就浑水摸鱼,不可信。挺不喜欢她的。。主要强调查小伙伴的重要性。。教育的书越看就越觉得人生无常,家长们可以放轻松,其实真不用战战兢兢,生怕教育坏了,自己不负责。。命很重要。。基因就占了一半了,如今小伙伴又瓜分一部分。。
  •     非常好,尤其是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再看这本书很有裨益。可以说是对家庭父母“教养”小孩这个体系的有益补充。以前不管是主流心理学还是我自己都确实忽略了小孩的同侪对小孩的影响力这点
  •     :无
  •     会有这种书,看似讲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深入,什么都没讲
  •     育儿
  •     原以为可作为反驳时下流行的某种育儿焦虑的素材,结果看了反倒觉得其实作者的观点正说明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上各种培训班提升同龄环境层次的必要性。失望。。。
  •     #火星人看地球# 教养的迷思 - 每位地球上的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让未来妈妈减轻负担的好书!
  •     作者的论点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我本来就相信人一出生时很多东西都
  •     作为一本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开始读有点枯燥,但后来渐入佳境。本书主要讲教养,但旁征博引了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让人可以对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话说外国学者的做学问的功夫真是厉害,观点明确,资料详实,推理严谨,行文幽默,值得学习。
  •     本来想看本宣传“你严格遵循专家建议耐心细致努力育儿然而这一切并无卵用”的书放松一下,看完后新得了“儿童成长最重要可控影响因素在于(非家庭)成长环境所以不来个高大上学区房吗”焦虑症。
  •     所以,不可以再拿“父母没教育好自己”给自己的不当行径和不顺经历当借口
  •     另辟蹊径的观点,值得一读
  •     Nature and Nurture
  •     作者反驳父母决定论,支持同侪决定论。但是作者一方面通过歧视性的选择材料,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结论之间跨越巨大的逻辑鸿沟让她本身的结论充满了可疑。可以确认的是,同侪和父母同样具有影响力,但从书中更能得出的逻辑结论是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失败导致了同侪之间放大的影响力。
  •     我的微博 richard branson 有空多交流。绝对好书。父母会偏爱最小的孩子 用非常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父母会偏爱最小的孩子 用非常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有些定规则 有些不定规则 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产生好孩子,而是好父母产生好孩子 假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这样的幻想游戏 孩子的幻想形态会比较高级 不会转移别的情境中 语言 全是环境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孩子在跟前的表现 altruism 教导分享 资源共用 和利他行为 年轻人想出许多有用的新点子 同辈压力 童年的时候是最强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