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与守望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562616979
作者:孔令铜
页数:463页

作者简介

《俯拾与守望:孔令铜军事随笔选》分为“强取者必后无功”、“未来对手可能是谁”、“别了,兰切斯特”、“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等九卷内容,收录了作者越战教训殷鉴不远、当理性果实变为非理性者的武器、素质深层结构的两个案例、机械化意识断想等众多的随笔。

书籍目录

“苇草”,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代序)卷一强取者必后无功越战教训殷鉴不远潘杰希尔山谷的启示别样的“易受攻击之窗”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专家的目光毕竟犀利“哀兵”的分量岂可小觑营救奇迹的逆向观察信息战:水不到渠不成纠正迷误近乎黑色幽默的克拉克谎言关于地利:科索沃战争提供的反证暴得者必暴亡强取者必后无功今非畴昔,莫算错了流年伊战中的蚯蚓斗蜈蚣“蝙蝠侠”的出局及其它推土机:拯救美国大兵?恐不只是反应速度的PK“宙斯盾”:莫不陷之盾?美国构想“快速主导部队”有何图谋卷二未来对手可能是谁当理性果实变为非理性者的武器关于化学武器:限制与暴力同在未来对手可能是谁?潜入新世纪的隐忧高风险社会与国防能源与军事战略也说“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从经营之道说到生存智慧暴力传统的叛道离经:生存优先战争征候断想珍珠港罹难之前“连环计”今昔防突袭问题琐谈建立电子对抗观念今日“特洛伊木马”步兵班长“袖里乾坤”猩猩可能向你袭来小分队小看不得基因武器:宁可信其有未来陆战兵器王冠属谁?俄罗斯:奋苏联之余烈以色列:武器改装的行家里手走近数字地球矛与盾寓言的现代版网络战争:技术弱势一方反客为主的契机城市安全呼唤科学发展佩雷斯的担忧及其它聆听盛世危言倾听天使的呐喊地火正在运行和平轮回的代价三则战争轶事凯末尔:知兵非好战的诠释者卷三别了,兰切斯特素质深层结构的两个案例从职业危机说到自我扬弃用“心理”变化迎接“物理”变化圆越大,毗连未知越多别了,兰切斯特技术崇拜的冷思考“弦”的力量体现在箭上诺曼底登陆拾遗“外行军队”的教训中低技术仍有可为阀门灾难引发的思考匹兹堡跃迁的解读技术选择的“直出”战略智无常局十六字风马牛相及巧思:以面截点将注意力从武器平台引开武器装备生产对“CKD”说不话说以色列的创新立国明清战争中的技术引进卷四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正确的战略指导:红飘带的灵性机械化意识断想让历史嘱告未来“冷眼向洋看世界”文化之于军事学而方能有术实现第二次飞跃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地形,也是一部兵书战场概念随想从天时不如地利谈起读《战争论·防御篇》札记得道深者方能浅言值得一说的FAA质量检查话说许老将军的少林功底“绿贝雷帽”训练法一瞥能勇能毅者胜不可鄙薄近战战斗作风的传承:革命精神加科学态度军胜弥警恪守规章不要把位置颠倒了功不必由己出从“刘邓不可分”说开去感悟周恩来的魅力诚招天下卷五“马革裹尸”之外的辉煌赵云的将道韦睿作风一个不肯矫饰过去的英雄用人不疑说古今“马革裹尸”之外的辉煌想起了“好整以暇”英雄所见略同兵败之后时势造就的另一种英雄大事不糊涂可矣谢玄何以脱颖而出房瑁之不足为训寻觅腐朽中的神奇余蚧:令“上帝折鞭”的传奇重读《教战守》薛福成的短长观百年之前《枪炮说》历史湮没不了的凛冽庄严从车辚辚到马萧萧从“物壮则老”到“以柔克刚”韩非“储说”以论兵注经典发幽微一种今已稀见的论兵方式——问对顾祖禹的纵横比较法卷六超越“酒绿灯红”从对遗产税的担心说起超越“酒绿灯红”由“熵”理念说到幸福观触龙批评艺术浅析义无反顾的人们青春无悔的年代孩子们怎么了删改青春抒情诗勿忘:毛泽东曾经的忧虑崇尚国货读《纩衣诗》想到的卷七怀念顾拜旦体育,值得军人思索的甚多千叶世乒赛摭谭也谈那87分钟“择人任势”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海外兵团”之我见欲求不败唯有创新怀念顾拜旦卷八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长城:悲壮的歌哭与艰辛的攀援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感悟长城的积极防卫理念墙与路之偶思“成吉思汗边墙”心解壶口长城:历史的低回与沉重浅论“土木之变”的历史教训读金山岭长城一段非同小可的插曲未妨白发老边才姜女庙思忖卷九凭“眼光”拿来用“脑髓”创造谋略创造是生生不息的伟业寻觅不该被尘封的箴言与哲思凭“眼光”拿来用“脑髓”创造中国兵学理应有自己的扛鼎之作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以军人的理智立说谋略学金字塔的阔大底座不要剥夺后代的犁铧一座城市,“关口”与“窗口”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留下来人类自我救赎的思想放飞跋清晨,我摊开生命的一页新书

编辑推荐

  “既然选择了守护和平的职业,就得净化自己的情感。虽说历史和社会都不能只靠道德的力量去推动,军人却不能躲避崇高”,“苇草”,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作者本随笔录将分为“强取者必后无功”、“未来对手可能是谁”、“别了,兰切斯特”、“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等九卷内容,收录了作者越战教训殷鉴不远、当理性果实变为非理性者的武器、素质深层结构的两个案例等众多的随笔。

前言

  “苇草”,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代序)  (一)  “既然选择了守护和平的职业,就得净化自己的情感。虽说历史和社会都不能只靠道德的力量去推动,军人却不能躲避崇高”。这段话,是写在我的一本随笔集封面上的提示语。应该说,那既是我心路历程的真切感受,又是我军旅生涯的些许自豪。记得当年,我穿上并不合身的军装将作远行时,妈妈拢了拢被风儿吹散了的华发,说:去吧,孩子,尽三年义务,咱们平平安安地回来!那是我们的国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中醒来,国际形势“高天滚滚寒流急”、“备战备荒”的大标语到处可见的时代。一个送儿当兵的母亲,其心情之复杂是不言而喻的。以她的识见未必通晓什么社会责任、民族大义,但她明白,既为七尺男儿,就该去尽一份保卫国家的义务。她暗祈着儿子的平安,又忐忑于这一幕会不会变成诀别……我的母亲极希望我们的职业选择是为人师,她认为那是最少生命风险而又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每当她四散的儿女聚拢到一起,她都会由衷地说出一句今天我们听来颇有些可笑的话:好了,现在打原子弹也不怕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对和平的理解与向往。但我却未能按母亲设计的生命轨迹前行,不意中成了一名职业军人。不过,可以告慰她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是,我始终以透视危机的目光和职业良心参与着降低国家风险的筹谋,为了让所有的母亲都远离恐惧与担忧,而认真地准备,艰苦地思索。  (二)  离开基层之后,我在领率机关做了二十多年的参谋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宏观运筹水平,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完备的咨询建议。实际工作的需求压力和高层决策机关的学习氛围,使我得以比较系统地探究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谋略创造,并对不断发展的军事学术产生了跟踪兴趣。那时,几乎每个参谋人员的案头都有一本什捷缅科著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这位前苏联统率部将领强调:“军事工作也需要创造性灵感和高度发展的智力。有时军人需要比其他专家有更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根据正确的结论,定下最有效的决心”。战争是一种排除不确定性的博弈。所谓创造性灵感就是使灰色系统白化的直觉,就是在刹那之间对运行大势的把握,就是在临界之前挽狂澜于既倒、在灯火阑珊处牵住命运女神衣襟的能力。我们的领导为大家规定了博闻强记的目标:熟记一千个数据,了解一百个战例,储备五万个知识单元!是不是有点令人生畏?但这位领导说,他的要求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达成某一行业专门家所应具备的英智,恰需五万个以上相对独立、呈游离状态的多学科知识单元。一旦需要,这些作为潜意识存在的知识储备,才能非逻辑地进发链接,实现信息跃迁,为你提供足够的想象力与判断力!我的军事学知识储备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孰料,这竟像是得了一双“红舞鞋”,送我踏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求索之路。  (三)  最初使我卷入一场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关于阵地战与运动战两种作战形式能否相互融合与渗透问题。“阵地战中的运动战”,是我在一篇学习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札记中首先提出的概念,质疑者颇多,附议者也不少,由此形成了两种观点的争论。这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准备举国迎敌、进行大规模战场准备的背景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当时,对待防御作战有两个误区,一是鉴于二战以来突然袭击和实施大纵深进攻的一方每每得手,而“马其诺”之类苦心经营的防御壁垒却几乎发挥不出什么战争效益,于是有人便以为现代条件下组织阵地战压根儿就不合时宜;二是囿于传统的战争理论和条令概则,认为防御作战与进攻作战是两个迥然有别的畛域,互不搭界,防御的弹性只能依靠战略机动力量来保证,阵地战本身只需有“招架之功”,不需有“还手之力”。这中间,自然有方法论上的偏差,但信心不足、妄自菲薄的倾向似也不能排除。其实,克劳塞维茨和毛泽东对于战略防御的优长早有经典论述。防御无非是可以更有把握地战胜敌人的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防御作战本身具备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基因,但基因的充分调遣与放大却要仰赖于人的主观能动和历史能动。科学技术进步衍生的新技术兵器不仅赋予进攻者以新的突破能力,也刺激防御一方寻求新的阻滞手段与制敌对策。譬如为了对付敌人的集群坦克,网状阵地和反坦克火器的小型化、便携化便成为必然;譬如针对敌人大纵深进攻的理论与实践,多地带、岛屿式、要点式的防御布势则不可或缺;譬如在我远射火力不足以对迂回进攻之敌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守株待兔”将无所作为,而必须辅以“阵地战中的运动战”,方可演成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作战形式是为作战目的服务的。阵地战与运动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牵引,魔高道高,扶摇而上。而最终突破各自的畛域界限,相互融合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也属顺理成章。因为有了这样一场学术争论的铺垫,军队学术界对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逐步首肯了“确有突不破的防线”(解放军报社曾将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即为《确有突不破的防线》),而那场使世界瞠目的华北大演习则更生动地体现了“防御战局中进攻战役”(恩格斯语)的精彩与荡气回肠。  (四)  20世纪最不可思议的军事技术是核武器的发明。众所周知,当年为了防止希特勒利用核裂变的科学成果使世界蒙难,爱因斯坦慨然签署了许多科学家联合致罗斯福总统的信,推动美国先于法西斯德国拥有了核能力。但是他很快就反思,这样做是否意味着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美国对日本的原子弹轰炸,使这位须发蓬乱、眸子明澈的犹太老人深切地感受到科学良知被亵渎的苦痛。后来果不其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几近疯狂,世界核武器库储备的梯恩梯当量足以把地球毁灭若干次。而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也曾经是我们的战略指导原则。不过考虑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战争的毁灭性无限大到它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也未可知。我在一篇《未来战争样式刍议》的文章中指出:敌人向我发动侵略战争,不但在战争初期不会使用核武器,就是到了中后期,出现了僵持与窘迫,它也未必敢孤注一掷。因为第一,它怕打破与主要对手之间的核均衡,恐有“黄雀在后”;第二,中国幅员辽阔,“三线”建设卓有成效,战争潜力未必能够毁于一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它从一开始就走向被告的地位,遭到包括其本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正义谴责,接踵而至的国际压力将使其进退维谷。更何况中国也是有核国家,我们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它也不能全然不顾(尽管中国历来反对核战争,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当敌人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时,我们也将实施坚决的核反击)。核武器在整个20世纪,不过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战略安全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及核扩散、核恐怖的罪恶渊薮而已。至于20世纪之末,印巴漏夜赶科场,急急踏人核门槛,俄罗斯调整核战略,放弃前苏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那实在也是一种浮躁的表现和无可奈何的选择。现在核技术的发展正在向小型化、中子化、低辐射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模糊核与非核的界限,打“擦边球”。但就连贫铀弹的使用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相悖,核武器的使用岂能不是一个禁忌?地球经历几十亿年的进化奇迹才哺育出的现代文明,不能长久地被抵押于非理性的祭坛之上,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  (五)  一场战争,原本不像一场比赛规则分明的竞技运动,很快就能打出得分之多少,而现代传播手段又往往带有“心理战”的背景,不能提供客观公正的事实前提。所以海湾战争后,什么“单向透明”,什么“零伤亡”,很是被热闹地炒作了一番,也使不少关心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们平添了几分惆怅。但我认为,海湾战争不过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两个重量级完全不同的对手之间的一番较量。多国部队钱多,武器好,拥有技术优势,依托的是4亿多人口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伊拉克总共1千万人,政治上先输一着,授人以柄,经济上结构脆弱,孤立无援,军事上差距甚大,士气不振,地理上无险可守,颇难回旋。再加上其高层的战略运筹连连失误,关键时刻方寸大乱,没有充分利用敌人在投送兵力过程中暴露出的“易受攻击之窗”,遂使“竖子成谋”。因此,它代表不了一般战争的规律,也不足证明高技术条件下,处于劣势一方绝无回天之力。不管军事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战争的正义性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凝聚力,都依然是最可借重的伟力。我们需要纠正一点对高技术的迷误,那就是高技术兵器的靶场试验数据不等于它的实战能力。因为单个兵器、单项技术的对抗,与敌我之间全方位和所有武器系统(不光有高技术,也有中低技术)的对抗是两码事。特别在有敌情威胁的情况下,其原有的战术技术性能往往要打折扣。“爱国者”导弹在海湾的欠佳表现就是最好证明。法国专家证实,萨达姆的“飞毛腿”导弹大部分是在空中自己毁掉的。因为伊拉克人在此之前用并不高明的技术改装、加长过这种导弹,飞行过程中其尾翼或推进装置的部件会自行脱落。被“爱国者”导弹击中的,往往不是其有效载荷,而是那些脱落解体的碎片。所以,高技术不可怕,“恐高症”不必有。我们要立足现有,自强不息,针对高技术与生俱来的系统脆弱性,实现你无我有,你繁我简,你重先进性,我重可靠性。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数不清的磨砺和灾难而不灭的民族,一定有其自尊自立的充分理由,而坚定自信的爱国主义,永远是比“爱国者”导弹更重要、更强大的力量。  (六)  因特网的出现的确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这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藐视时空的村落。而美国,凭借其在网络建设方面的先期投入以及由他们制定的“规则”,已经在制网络权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中国是在失了先机的情况下踏上国际互联网的,如何才能有效地管辖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虚拟领土”,从而捍卫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主权和军事安全呢?我的回答是:必须从我们的国情和技术可能性出发,扬长避短,后发制人。前不久,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班机被劫持,机上人质乘劫持者不备,向国际互联网发出求救信号。但在海量的信息中这呼救声实在太渺小了,其被人接收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我天津的两位网民竞在不意中发现了这条信息,几经辗转通告了印度驻华使馆。这件事虽属偶然,却也包含着某种必然。那就是我们的人多,分享信息的概率就大,我们网民的数量甚众,攻击和反制敌人的末端自然也不可小觑。因此,要把未来网络战争的高技术性与人民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要调遣我们民族的智力优势,尽快消弭我们与对手之间在知识占有上的“不对称”。中国在信息安全方面,比如在数论、密码学研究问题上的起步并不晚,可惜是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像印度抓软件人才的培养那样深谋远虑和保持驰而不息的力度。在世界高新技术人才全面短缺的情况下,人才的培养、争夺、积蓄就是国家安全战略,而有了人才就不愁核心技术的突破,就能迈上自主开发的坦途。还有一条就是头脑要清醒,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要吸取前苏联应对“星球大战计划”的经验教训,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设计出一套逼迫敌人就我范围,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一比高下的方案。因特网为技术弱势的一方提供了反客为主的契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弱守强攻的传统战争法则。至于谁能居高望远,把握住这一契机,那就看各自的悟性和机敏程度了。  (七)  1992年秋天,《费加罗杂志》的记者在烽火围困的萨拉热窝采访了一位叫兹拉塔·费利波维奇的13岁女孩,并把她的日记带回巴黎发表。这个圆脸蛋儿、大眼睛、宛如天使的小姑娘,以一颗无尘的童心向人们倾诉她对战争的憎恨,以及对她身边那些无辜同胞憔悴、绝望的生与悲惨、无谓的死的同情。此书很快在欧洲引起轰动,人们称她是波斯尼亚的安妮·费兰克。安妮·费兰克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死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犹太少女。在法西斯最肆虐的恐怖岁月,她在地下室内偷偷写了一本日记。日记的内容同样是对和平与友善的翘企,对暴力与罪恶的咀咒。但是她没有兹拉塔那么幸运,她的日记被人们发现时,已是尘封甚久的绝笔。当我们回首20世纪的沉重与辉煌,无论如何都不该淡忘了这两个小姑娘的呐喊。成年人反而没有了儿童那样的明晰与深刻,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软弱与悲哀么!我们这个星球的灾难已经够多的了,为什么不能以一种终极融合的大智慧来制止厮杀和流血,寻求一种“同舟共济”的安全理念呢?现代战争已经钻进“打不起”的死胡同,就连美国那样不可一世的金元帝国,也不得不用“集资”的方式来应对一场挑战。战争消耗的抛物线升弧已是强弩之末,就要跌落下来。超越暴力,生存优先,发展优先,人类共同的命运优先,成为地球村居民理性复苏的证明。有道是山不转水转,历史不会赋予任何国家以永久超越别人的权利。平衡防卫、消费和发展这三个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的关系,是一种自主沉浮的精明。如果面对新世纪“青山遮不住”的浩荡潮流,还死死抱着“冷战思维”和“单极霸权”不放,继续以巨额的财富来维系庞大的暴力机器,制造新的战争灾难,那么它的衰落就是在所难免的。反之,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念来绸缪未来,用“双赢”和“多赢”战略取代“屈人之兵”,我们必能竦脱怨恨与对抗,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世界大同的伊甸园就不再是神话与梦想。  (八)  美军有一个叫丹尼斯·德鲁的军官,提出了“学说之树”的构想。他把整个军事理论和学说,看作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树的根须代表历史或经验,即各种学说的主要来源;树干代表基本型学说,即关于军队的使命、战争的本质等最基本的理论;树枝代表环境型学说,即关于军事力量在一定领域(战场空间)如何使用的信条;树叶代表组织型学说,即某个特定的组织或几个密切相关的组织的行动原则。基本型学说,是吸取历史教训抽象出来的近乎公理的那种理论,是靠人们认知岁月的年轮不断使自己茁壮起来的最基本的思想,有比较大的稳定性;环境型学说,是基本型学说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和变通,不论是马汉的理论,富勒的理论,杜黑的理论,都属于环境型学说,它们因环境和技术的影响而变化,稳定性不如基本型学说;组织型学说的范围比前两种学说的面都窄,只针对特定的军事力量,《美军作战纲要》就属于这种学说,它既依靠树干又依靠树枝,并随着季节(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丹尼斯·德鲁的“学说之树”观点告诉我们,军事学说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类学说之间相互依存。为了能够在学术思考中正确立论,我们不能不重视军事历史的研究,因为这是根,这是军事学术存活的源泉,根深才能叶茂。现在搞超越性研究,很多学者更重视前瞻,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略了从历史的深层去吸取睿智,整个“学说之树”就会营养不良,树冠上的树叶就将随风雕零。战争和战争指导是一个历史过程,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然而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几乎“所有的政府和民族都未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东西”(《历史哲学序言》),重蹈前人覆辙的事情不绝于史。也许历史本来就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记取,历史只为一部分有良知的人写就,但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人,绝对应该有敬畏历史的良知!  (九)  学术研究中的选题与立论,实际上就是决策,即选择一个突破口,找到一个作业面。因此,决策理论中的大部分原理也可以搬过来。选一个有开掘意义的课题,并使自己处于优于其他学者的势险节短的地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军事理论工作者具备如下素质。.其一是必要的经验和理论积累,或者讲占有一定信息量,厚积才能薄发。但这种信息,是指那些先进的、准确度高的,而不是陈旧过时的信息垃圾。其二是批判精神,人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不断扬弃的过程。在每个具体的认识阶段,被暂时证明而被称之为真理的认识中,既包含真理的成分,又包含谬误的成分。只要不拘于成见,不盲从于权威,不把任何结论和方法绝对化,选题无处不在,新鲜的立论层出不穷。其三是对事物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敏感。敏感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有关,稳定性越强,敏感区越小;可塑性越强,敏感区越大。拿破仑否定了富尔顿的建议,使法国丧失了成为海洋帝国的有利转机;罗斯福也庶几让真知灼见失之交臂,在核武器的发展问题上犯历史性错误。他们都是一代人杰,尚且不能免,可见思维方法的重要。其四是想象力和概括能力。逻辑学告诉我们,在概念运动体系中,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善于把大量的已被证实的思维内容概括到高度抽象的概念中去,就能避免在前人的老路上重复,直接在人类以往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去创新。其五是评估能力。思维可以循多种路线前进,评估能力就是起定向的作用。要正确估价自己的功力和课题的难度,做到立而能论,不给自己出难题,做不出来的文章决不硬做。其六是非逻辑但不反逻辑。创造性思维常常被视为不合逻辑,但要想了解某一事物是否可能,唯一的办法是跨到不可能那一边去。其七是直觉与灵感。直觉与灵感不是天外来客,它是长期积累和思维训练的结果,表现为思维元素的自由链接,创造性火花的突然进发。直觉和灵感虽然不那么科学和严格,但一个好的念头,往往就是一项学术成果萌生的门枢。  (十)  《解放军报》曾经有一个办得颇为红火的专栏——《军事纵横谈》。那是一个为着探索我军现代化之路而向着世纪风、向着时代潮呼唤的随笔园地,文字清新,内容广泛,观点犀利,新意迭出。因此,它吸引了一批上下求索的作者,也调遣了全军指战员研讨军事、革故鼎新的热情。我是这个专栏的基本作者之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与学术论文完全不同的表达思想的风格。它类乎杂文,又不尽然。我把它叫作军事随笔。随笔之“随”,包含有随机偶成的意思,古往今来,自由徜徉,文韬武略,不受约束,没有什么专门的选题,遇到什么就写什么;包含有随随便便的意思,不正襟危坐,摆出一种布道式庄严,虽大题也只小做,立论或嫌稚嫩,推定未必逻辑,却每融人一点诗化的情感,注入几道思辨的光芒;也包含兴观群怨直抒胸臆的意思,长长短短,经经纬纬,雅雅俗俗,切切磋磋,或者为沟通,或者为自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觉得这样写东西,压力不大,极易杀青,能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一得之见,补阙之思,是结合工作练笔,练笔以指导工作的一种悠然却高效的精神活动方式。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条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而那些在从来并不平坦的莽野间曲折穿行的小溪,则是演成其泱泱大势的基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思想,人类就是因思索而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思索积淀成文明长河之波澜壮阔。但是,我们又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人类停止了思索,小溪不再躁动,历史长河就要枯竭。我的这些军事随笔,大约就像这如丝如缕乃至可以忽略不计的众多溪流中的一支,卑微而不足道。它们,不过是在延续前人或他人的思维轨迹,添加新的认识层次,扩展、生发其隐约之语、未尽之意和朴素之理而已。小溪对于长河来说,是企图拥抱它,从而参与历史的再造;长河对于小溪来说,也不嫌不弃,藉以汇纳出永恒的澎湃。总之,后来随笔便成了我学习与思索的基本载体。学术界的许多朋友也认定我为“杂”家。  (十一)  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若能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就可能导致某种创见。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军事工作的参照系应该是巨大的,各行各业的理论与实践都可能为它提供触类旁通的启迪和诱导。比如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在生产“麦道82”大型客机的过程中,引进美国联邦航空局(即FAA)的质量检查法,不是单纯地考核终极产品,而主要是检查流程。他们认为,好的质量和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必须以严格的程序为保证,只把眼睛盯在终极产品上,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迷惘。所以,FAA的检查是沿着生产的全过程,以“麦道”公司积数十年之经验教训形成的特别详尽、任何岗位在执行过程中都无权变通的章法为依据,对人、料、测试手段、工艺方法、资料文档记载进行直观检查,刻意挑剔与围剿系统运行过程之中的随意性。很显然,这种质量控制办法也完全适用于军队的训练管理,因为正规化训练的基本内涵就是建立一种质量保障体系,使军队的训练活动符合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不偏不漏,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在程序之中,计划之内。借用FAA的语言,“好的质量不是干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放弃对于流程的监督与考核,最终的训练成绩就可能带有某种虚假的成分(譬如某个科目的冒尖可能掩盖着其它科目的粗训、漏训),而把整个训练活动都纳入严格的程序,内化为训练实践者个人的素质,形成上上下下恪守规章的执着,那么即使最后不经考核,其质量也完全可以放心。据此写成的一篇随笔,就很受部队训练组织者的欢迎。此外,像体育的精神道德、运动员的风采风范、马家军的训练方法,女排的阵容变化等等,也都与军人的志向追求、队伍的摔打锻炼相通。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既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也有利于更多的军事工作者快捷分享经过加工熟化的信息。  (十二)  距离感产生美,较大的视距也更能发现历史的节律和事物的本质。当今时代,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冗余泛滥,让你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信息遗漏,失之交臂,真正被分享利用并产生警策现实力量的并不多。随笔这种形式就往往表现为大视距的反觇,深层次的开掘和个性化的独到。举一个例子:海湾战争过后,美国的M1A1坦克身价倍增,似乎苏式T-72坦克根本就不是它的对手,而伊拉克兵败如山倒,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行。因为我本人是坦克兵出身,思忖这两种兵器虽说不在一个档次,但绝不是霄壤之别。T-72跟M1A1对阵,一对一稍逊风骚,几对一总能构成威胁,为什么萨达姆的几千辆坦克竞弹指间灰飞烟灭?后来,当我们派出的观察员从伊科边境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专家们才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你看,这里有一个破绽”,某研究所新型坦克总体论证组组长十分内行地揭明他发现的细节。“照片上的T-72,火炮身管并不和顶端的机枪一样,正对着美军坦克的射击方向,而是向右移动了45度……”。这说明,它被M1A1击中之前,车上的乘员早已跑掉。T-72有个特点,驾驶员出入的舱盖正好在火炮身管的下方,炮塔不摇成一个角度,人是出不来的。显然,被击毁的坦克当时并不在战斗状态,它是被人为丢弃的。“这样的被击毁你怎么来评判?是评判人还是评判车呢?”据此,这位专家得出结论,“我不认为那是一次坦克战,因为其中一方军心瓦解免胄而去,不是对抗性质的”。看来,对于胜者自身之评说,确需打几分折扣。《专家的目光毕竟犀利》这篇随笔,先在《中国国防报》上发表,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认为这是对某些媒体的大肆渲染以及某些善良人们的信以为真的一种及时的拨乱反正。继而,《兵器知识》杂志的主编邀我进一步阐发扩展,作为他们杂志新辟杂谈栏目的头一篇,更使我为之感动。这大约就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吧,分享信息有太多的切入点,即使是冷饭,烹调得法,也是一盘色香味不错的美餐。不肯浅尝,必有深悟。  (十三)  愤怒出诗人,寂寞有华章。从事科学事业需要特殊的勇敢,不愿停止思索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据说古代哲人们都是清贫的,他们活动的场所就在蓝天之下。狄欧根尼的“办公室”竟是一只大木桶,亚历山大皇帝恭问他需要什么帮助,他答道:“请你走开,不要遮住我的阳光。”我有一段因为机关缩减编制而不得不“下岗”的经历。工作着是美丽的,也是幸运的。因为那时你对社会、对事业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归属感,又不能从太投入、太激情、太想干一点事情的前倾状态急刹车,实现向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太极拳、八段锦、卡拉OK的转移,的确要经历一番超越和嬗变的痛苦。于是我找了一间小屋,把原来放在办公室的那些藏书一股脑儿搬将过去,每天用一个上午,凭桌开卷,在时空的航道上随意漂泊,向古往今来的智者讨教,以尽快完成心态的再造与情感的升华,从更客观、更终极的视点找到对整个人类的归属之感。那段时日,我不但写了大量的军事随笔,而且自觉彻悟了许多。一位西方的哲人说,长达一刻钟的彩虹就不再有人愿意看,人们欣喜于它的只是赏心悦目的一瞥,这已经足够了。独立战争结束后,华盛顿在被他的士兵簇拥着走进纽约城,接受民众由衷欢呼的时刻,他就已经做出决定:辞去总司令职务,'解甲归田。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神奇的将军,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后来连任两届总统之后,他依然觉得告别荣耀但又喧闹而复杂的政坛令人陶醉。阿基诺夫人卸去总统职务,急急驱车回家同她的邻居们欢聚。她坦然地说:“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离开马拉坎南宫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失落。我常说权力本该是暂时的,我在马拉坎南宫不过是个过客而已。”彩虹总是要退隐的,只要你划出的那一弯彩虹灿烂过,美轮美奂过,就大可不必患得患失。因为从终极的眼光来看,任何权力和世俗化的占有(不管是白色的占有,还是灰色的占有)都只能是暂时的。我们有了这等皈依大化的超脱,谁都可以具有上述两位非常人物那样的平常之心,不是么?  (十四)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已先后有过500亿居民。这500亿人中,不管是叱咤风云的英雄、雄图大略的君王,还是苍头百姓,无名小卒,他们都有一个铁定的归宿,化为泥土,依偎着一缕缕平凡的山花野草而眠人永恒。生命是一个十分偶然的短暂过程,是伟大与渺小的统一。但是人们往往更看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却不愿意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了世俗化、功利化的单一追求,而像一头负重的牲口那样终生驰逐,把人生活动中的社会符号以及生活的浮表之相当作生命本身。他们生活着,却不能减除物累超越平庸,他们生活着,却不能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乃至没有功夫去欣赏头上的蓝天白云,身边的姹紫嫣红,无力去关注浓酽的亲情和友谊,无兴去体味“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精微。他们的精神大约便是他们的物质,他们的理想可能就是他们的事实。须知人生只有一次啊,没有了真性情,没有了真感悟,能活得有自己的情趣与滋味吗?在若大的天宇之间,你岂不是白走了一遭?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所达到的高度而不在于它能够苟延的长度。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天。做人应该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至情至性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为社会创造幸福与欢乐,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论语》、《孙子兵法》可以穿透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和空间幕幛而魅力不减,可是在此期间,多少座宫殿、城堡却成了深埋于地下的瓦砾。从这样的意义上讲,远离权力与物质的诱惑,可能是最值得庆幸的生命状态。人类不朽的只能是思想而已。正如帕斯卡尔的那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当代社会红尘滚滚,功利滔滔,人事代谢,宠辱纷纷,物质与精神的搏斗正无穷期。一个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难强大到对功利世界毫不动心,对流行价值全不介意的地步。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战胜自己,比在沙场上战胜敌人更有资格被称为英雄;耐住寂寞,守住心灵的家园,苦恋一片净土,也比壮怀激烈的大作为更该获得礼赞。故此,我宁可躲进一爿小屋,潜心地梳理自己的思绪,写下一点真感悟的文字,不要粉饰,也不要删节……看能不能抗衡自己的渺小无奈以及蜕化俗骨的不彻底性。

内容概要

  孔令铜,军队学术界知名学者,坦克、机械化部队指挥管理和技术勤务专家,最早提出阵地战与运动战两种作战形式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问题,对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指导问题,也曾发表过开风气之先的见解,产生过重大影响。主要著述有《20世纪的战略遗产》、《古垣沧桑》、《孔令铜军事随笔》等。

章节摘录

  上个世纪将要进入尾声的时候,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这位当时越战的决策人物在保持了近30年的沉默之后,对美国的越战决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无情的批判,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错了,错的可怕!”也正因为此书令人难以置信的坦诚,重新挑起了美国人竭力想忘掉却又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所以发行之后风靡读书界,成了众人竞相先睹的第一畅销书。  麦克纳马拉为越战的失败开列了一个有11条之多的教训清单,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情况和自身“塑造能力”判断的失误。“我们(指美国,下同)用自己的经验模式来看待南越的人民和领袖,我们认为,他们渴望并决心为自由和民主而战斗。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二是对军事力量和技术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所起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仅凭军事力量本身,并不足以重建一个'已经失败的国家'。”三是对战争代价的盲目乐观。“冷战后的世界里,在解决国际国内不可避免的一些冲突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军事力量的风险,并将伤亡控制在最低水平。”“如果我们的有限目标在付出可接受的风险和代价后无法达到,那么,我们的领袖和人民必须有决心放弃已付出的代价,立刻撤退。”  用5.8万名美军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前车之鉴。可惜后来的决策者们却不能、甚至不愿接受这些教训。尤其当这些教训和眼前的利益相悖之时,他们宁可重蹈前辙。于是,越战和伊拉克战争便有了惊人的相似。  布什出兵伊拉克的堂皇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恐怖主义渊薮之嫌,必须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当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其师出无名之后,美国政府又祭出“推翻独裁,催生民主”的遮羞布。如今3年零8个月过去了,大炮与刺刀下产生的政府、国会、宪法等等依然无力中止伊拉克的流血与暴力。且不说反美和反政府的袭击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不同宗教派别、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杀戮也此起彼伏,就连美国人扶持和武装起来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也难免敌对势力的渗透,许多针对当局和占领者的暗杀和袭击实际都是穿着军装和警服的反美分子所为。难怪有学者说,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变成取胜最快,打扫战场最慢的战争。因为一个年度军费高达4千亿美元的超级帝国击败一个早就元气大伤的伊拉克,本来就没有什么悬念,它也可以以“解放者”的傲慢睥睨世界舆论对其真实动机和地缘战略的质疑,但若想赢得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心灵与思想,可就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上个世纪,西方主流社会对于所谓“输出革命”挞伐甚多;到了这个世纪,“输出民主”就能径情直遂么?答案岂不就在眼前。  伊拉克战争可谓本世纪第一场具有顶尖水平的军事高技术局部战争,所谓全频谱信息优势,单向透明战场,非接触、超视距、全纵深精确打击,以及战斗人员的零伤亡,都是前所未闻的新概念。似乎拥有了军事高技术,传统的战争阻力荡然无存,占领亦可兵不刃血。然而当反美抵抗组织得以接触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能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时候,这一切便开始向原始的搏斗与拼杀回归。CNN曾经公布过一盘录像带:抵抗战士用大口径狙击步枪瞄准一个美国士兵,旁边的拍摄者提醒,“目标周围有人,是否换个位置?”“不,请等我一分钟。”只听一声枪响,美国兵应声倒下。“真主是伟大的!”得手的狙击手欢呼着跳上一辆汽车一溜烟地消失了。据说这些狙击手射杀300米内的目标顶多用两发子弹,因此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大兵的噩梦,更不用说那些随时准备与袭击目标同归于尽的人体炸弹。要知道,高福利社会是死不起人的。美国观众几乎每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血腥的画面,零伤亡的神话早已破产,2800多个命丧伊拉克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庭对当局和决策者带来多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这诚如麦克纳马拉所言“外部的军事力量不能取代其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这些只能靠其人民自己来建造。”  战争中最受煎熬、承受牺牲最大的永远是哀哀无告的老百姓,那个头缠着绷带,在惊恐和疼痛中号啕大哭的伊拉克男孩的形象,已经定格于21世纪初人类的历史。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披露,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经有65.5万伊拉克人死于兵燹,其中三分之一是被侵伊联军打死的,其余则死于战争衍生的各种暴力。伊拉克曾经是巴比伦文明的发祥之地,它自身丰富的石油资源也足以让自己的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战争却毁了这一切,超过75万的伊拉克人不得不含泪挥别这片血腥的故土。如今,这场战争已经用掉了美国纳税人的3200亿美元,军事占领当局却连巴格达的安全都左支右绌,因此关于伊战的代价,也就成了民主、共和两党政治角力的议题。对于这场战争的批评像潮水般要把白宫淹没,布什被逼到墙角,终于无奈地承认伊拉克战争越来越像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越战。据说美国军事占领当局已经开始与逊尼派武装组织伊斯兰军作“试探性接触”,这是否意味着战略策略的某种调整或最终抽身退出乱局的铺垫?尚不得而知。当然,布什政府绝不甘心就此言退,因为眼前的这番景象实在与他们的初衷和战略图谋相去太远!  麦克纳马拉在他的这本回忆录中向后来者大声疾呼:“我们必须明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后果——特别是在当前这种使用高度复杂和具有极大破坏性武器的时代——是很难预计和控制的。因此,除非我们的国家安全确实受到直接威胁,我们应尽量避免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就是越南给我们的教训。愿上帝保佑我们能吸取这些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但愿包括拉姆斯菲尔德等伊战决策者在内的今日当事者若干年后,不再像麦克纳马拉那样再度喟叹:“我们错了,错的可怕!”   ……

图书封面


 俯拾与守望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得道深者方能浅言,虽然有部队文章的通病,但重要的是思想的闪光,难得;这是为了小面点看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