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痛》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俄罗斯之痛章节试读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44507141
作者:李雅君
页数:280页

《俄罗斯之痛》的笔记-第23页 -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与北高加索的早期民族融合

公元7世纪和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继传播到这里,大大改变了北高加索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北高加索民族中的多神教,以及哈扎尔人信奉的犹太教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北高加索各民族之间也出现了严重分化:东北高加索的达吉斯坦人和车臣人,经过大约900年,于公元16世纪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以阿兰人为主要居民的北奥塞梯,则与南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等地区居民一起,皈依了基督教。

《俄罗斯之痛》的笔记-第53页 - 车臣的伊斯兰教

“和平穆里德派”与“圣战穆里德派”的矛盾对车臣和达吉斯坦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车臣伊斯兰教组织中依然有“温和派”(传统的“苏菲派”)与“激进派”(极端主义的“瓦哈比派”)两种不同的派别。相对来说,车臣伊斯兰组织中的“温和派”继承了“和平穆里德派”的反战思想,他们注重思考车臣民族的苦难命运,主张防止民族的毁灭,车臣人应该远离战争,而“激进派”却仍坚持通过“圣战”,建立统一伊斯兰教国家的思想。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两个派别矛盾非常尖锐,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俄罗斯之痛》的笔记-第78页 -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车臣

如何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高加索政策,在俄罗斯学术界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中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无论是彼得大帝还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没有表现出武力征服整个高加索的意图,理由是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战略的主要目标仍在西方——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是18世纪俄国对外扩张的主要任务,对北高加索部分地区的占领只是为了保障西部的边境安全。为此,1722年彼得大帝亲自率兵完成了对伊朗的远征、夺得里海西岸和南岸的土地后,随即与伊朗签订了和平协定,在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和伊朗确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彼得大帝之后的沙皇政府则不仅没有能力扩大俄罗斯在高加索的领土,相反很快就把彼得时期夺得的里海沿岸地区又归还给了伊朗;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时期,俄罗斯在南部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夺黑海出海口,为达到此目的,俄罗斯与土耳其前后进行了长达23年的战争。在俄土战争期间沙皇军队对北高加索地区的占领以及随后建立的“高加索防御战”,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防范土耳其军队的进攻,并从东面牵扯土耳其和克里米亚与沙皇军队正面作战的兵力。直到1791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才获得了独占高加索的有利时机。又经过了两次俄伊战争(1804-1813、1826-1828),俄罗斯最终实现了对南高加索地区的占领。
如果仅仅依据沙皇政府的战略目的来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对高加索的政策,或许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但是,如果考虑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北高加索推行的这种“渗透式”殖民政策的实际效果,不难发现,它不仅给北高加索各民族的内部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也为日后沙皇政府发动高加索战争,最终占领整个高加索地区创造了前提条件。

《俄罗斯之痛》的笔记-第31页 - 车臣社会的“泰普”制度

我们知道,从中世纪起,车臣地区就接连不断地受到罗马帝国、萨萨尼特伊朗王国、阿拉伯哈里发、哈扎尔汗国的扩张侵略,长期的战争环境是车臣社会始终处于固守的封闭状态,社会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中世纪的起始点如何划分虽然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大家普遍接受的年代是476年,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标志,自此再无罗马帝国,除了在介绍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渊源时特定的把拜占庭称为“罗马帝国”的延续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外,其他地方应该不能这样对等称呼。罗马帝国和拜占庭都曾对车臣地区有过扩张侵略。这里算是作者一个小的疏忽吧,去掉‘从中世纪起’即可。

《俄罗斯之痛》的笔记-第40页 - 车臣社会的“泰普”制度

随着氏族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国家组织代替了氏族部落,人类“血族复仇” 的观念也随之减弱。国家组织把社会上的暴力垄断起来,并把此种暴力法律化、程序化,以对付严重危害社会的其他暴力行为…直到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一些民族内部,“血族复仇”观念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很大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民族,一个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普什图人”,另一个就是车臣人。


 俄罗斯之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