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俄罗斯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802191129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编著
页数:248页

后记

一次艰难的跋涉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总编导任学安    2006年深秋,一部十二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与观众见面了,同期,一部共8册的系列丛书也与读者见面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崛起》。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用3年时间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很多事情都要有了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不敢对我们刚刚交出的这份答卷作任何品评。在即将告别这个倾注了我太多热情、投入了我太多精力的项目时,我更愿意回味创作过程带给我的感悟,那是我3年来最重要的记忆……    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这是历史的召唤。    从15世纪开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全球范围里的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世界大舞台上的剧情走向。    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世界性大国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它们多以经济贸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响世界;它们以军事力量维系霸主地位.也因为战争而备受重创。500年后,较早的一代大国已相对衰落,但其多数仍属强国,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其中几个仍对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只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    这种认知以及由此而来的荣耀到1 840年时遭到了真正的挑战。很遗憾.我们是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森森寒光中开始认识世界的,中国被迫卷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天朝大国的傲慢与自信被一次次无情地击碎。在历史的挑战面前,中国人开始睁眼打量这个有些陌生的世界,也由此开始探寻民族复兴之路。    探寻是艰难的,这一任务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世界终于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视人,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她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力图用十二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通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跋涉。    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了对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    这一年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在这一年里,浩渺无边的历史让我感到茫然,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尽管经过了近一年的走访、研讨,尽管跑遍北京的大书店买来了几百册历史书,尽管教易其稿做了大量案头准备.但是,面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如此之大、多少人毕其一生都无法穷尽的命题,无论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都是挂一漏万的。    此后,我一次次发现:最难的考验总在”下一次”。    第一轮的难题是创作一个可以指导境外拍摄的脚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电视脚本终于通过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审看。    第二轮的难题是完成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的出国手续和拍摄联络。2005年7月31日,第一个摄制组终于出发了。    第三轮的难题是境外拍摄和采访。2005年10月29日,最后一个摄制组顺利回来了。    在面对浩淼历史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    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在7个摄制组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场景。    在6台编辑机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从几百盘带子里挑出合适的画面,构建易于解读的场景,让观众在影像中与历史重逢。    其实都不是。每一座山的后面都还屹立着一座山。幸好,我们不是一支电视创作的孤军。    三个365日的风雨兼程,对帮助我翻越每一座高山的师长和朋友,我心怀感动    早在《大国崛起》项目提出之时,虽仅有只言片语的方案,却得到了时任央视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袁正明先生的首肯.随后一路绿灯——不仅在立项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成员的一致肯定.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台长赵化勇先生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分管副台长罗明先生、副总编辑袁正明先生的具体指导.得到了总编室主任程宏先生(时任)、副主任罗琴女士的支持。在随后的几百个工作日里,我得到了所在节目中心的倾力支持:时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梁晓涛先生参加了早期的策划和剧组的筹建现任中心主任郭振玺先生给予了我最坚定的信任和无条件的创作保障。对于一个历经3年的大型项目来说.这一切是极为宝贵的!在广经中心这个大家庭中.给予我无私支持的还有韩健群先生、郑健女士和张政女士等。    著名文化学者麦天枢先生参与了本片的前期策划、脚本梳理等工作,无私地奉献了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智慧。    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国兴衰史的主讲者,著名世界史学家钱乘旦教授,不仅在最早给我们指点了世界大国历史的框架,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吝赐教,帮助我们穿越重重历史迷雾。    感谢高岱先生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研究员和在国别史研究领域里各有建树的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们,感谢所有接受剧组采访的各国学者。3年来给予我们帮助的学者,我无法一一历数,正是海内外学者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铸建了《大国崛起》一片的学术根基。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陈乐民、资中筠夫妇、吴建民先生、王缉思先生,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尊敬的大家风范。    境外拍摄是这部纪录片遇到的一座大山。我们有幸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负责外事工作的马旭明先生、曹寅先生和李晓明先生、张永富先生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上述9国大使馆的支持,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贺利先生,为剧组出行提供了最优惠的出访行李定价。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用镜头触摸这段历史。    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我特别出色的电视创作团队,并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创作期间的超常付出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他们是我多年合作的同事和朋友:    万剑英,一位聪慧美丽而敬业的女导演,她带领助手包峰完成了第七集《百年维新》;石世仑,一位以思维缜密和执行力见长的导演,他与合作者高隽完成了第五集《激情岁月》和第六集《帝国春秋》;毕岳昆,一位富有创作激情的导演,他完成了第八集《寻道图强》和第九集《新途风云》的前期拍摄以及部分后期工作,后因父亲病危而不得不中途遗憾退出;李成才,一位喜爱思考和善于表达的导演,他与合作者刘颖女士,一位极具责任心的年轻女导演.完成了第十集《新国新梦》和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摄制。特别要提及的是,刘颖女士不仅在美国组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而确保了该组创作任务的完成,同时作为最早进入剧组的导演之一,承担了剧组部分资料、联络工作和后期全片的合成工作。还有在剧组创作攻坚时加入团队的黄蔚导演,她的专业能力和专注投入令人感佩。    下面是令我屡屡动容的、来自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的创作团队,这支活跃在纪录片创作前沿的队伍,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电视佳作,如《20年,20人》、《唐之韵》、《晋商》等等。这一次,他们不仅凭借丰富的电视创作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十二集中的六集(《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和《寻道图强》、《新途风云》的后期部分)创作,而且承担了全片的音乐编辑、境内拍摄和部分特技制作。    在这里,我想向这个团队中的高晓蒙、刘军卫、段骏、李宁、程乐平、苏全军等人表示我特别的谢意。尤其是高晓蒙先生,作为公司的掌门人,他亲自操刀,创作了本片第三集《走向现代》和第四集《工业先声》。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先生,用他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丰富的电视片写作经验,为本片提供了内容、主题及文字表述上的把握;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师康健宁先生.以他纯熟的影像驾驭能力和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本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撑。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纲先生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感谢山西电视台的孙占山先生精益求精地完成了本片的解说。    周艳,本片的执行总导演,这项浩大工程的最早参与者和付出最多的人;她撰写了最早的电视脚本中的八集并完成了全部十二集脚本统稿;她负责实施了本片的动画特技、音乐、节目包装等的洽谈、方案设计及创作跟进工作;她具体创作了本片的结篇;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她参与策划了本套丛书的总架构,并组织了丛书的撰稿和审稿工作。我为能有她这样的伙伴感到荣幸。    《大国崛起》项目的承制方中视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国际制片人员,高小平先生和谭湘江先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晶石动画制作公司在剧组聘请的特技导演刘华的带领下,为本片提供了非常专业的特技制作服务,滕杰、田园及他们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高峰先生、孙玉胜先生、杨晓民先生、崔文华先生、汪恒先生、胡劲草女士、哈学胜先生、曲向东先生、曹真先生。    同时,齐世荣、雷颐、夏洪波、何海明、陈伟、赵赫、闫维毅、张晓阳、许文广、吴晓娟、高先民、陈红兵、陈建忠、李永强、李勇、徐立军、张丽娜等人士,他们或在历史知识、或在观念梳理、或在广告经营、或在设备与资料提供、或在人员支持等方面为本片做出的贡献.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赵维萌先生和他的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为剧组提供的良好服务。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1988年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此的定义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在视觉传播占据优势的时代,电视已经成为强势媒体。影视史学借助当代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工具,承担起了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任务。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以说是对影视史学理论的一次实践。为了使我们的探索更具史学价值,在剧组成立之时,我们就对出版一部大型图书作了综合考虑。每一位导演在出国拍摄之前,都与剧组签订了撰写导演手记和拍摄相关图片的协议,同时,剧组要求各组在采访各国学者时,尽可能地就世界500年的大国历史做有深度的访谈。于是,在一群电视人手上,诞生了一套关于世界大国历史的丛书。    这是中国电视工作者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无疑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翻越这座高山的路上,我要特别感谢章晓宇先生的卓越才干和敬业精神.他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脚本撰稿中崭露头角,随后又负责丛书的组稿工作,并且撰写了其中4册。在此也要一一感谢丛书的各位作者和审读专家。    《葡萄牙西班牙》:撰稿孙岷;审读王加丰    《荷兰》:撰稿孙岷;审读陈勇    《英国》:撰稿常仕本;审读:钱乘旦    《法国》:撰稿王凌峰章晓宇;审读:沈坚    《德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工真    《日本》:撰稿孙岷:审读汤重南    《俄罗斯》:撰稿章晓宇;审读:徐天新    《美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剑鸣    今天,这部丛书能与读者见面.必须要感谢的一个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作为对电视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化工作者,她参与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早期策划;后蒙她慧眼,与出版社总编辑郭林茂先生一起带领他们的团队前来商谈,将《大国崛起》以不同于以往电视片出书的方式结集出版,并始终在一线指挥书稿的编印工作。    在领导、专家、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3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但这3年中发生的事和经历的人间悲喜剧,却不是一部电视片和一部系列丛书所能全部记录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天的眷顾,使人到中年的我平安度过了一场过早到来的家人健康危机;感谢各界朋友们和我的团队的支持,使处于最困难时的我没有放弃努力:感谢央视的领导和我在珠海金湾区挂职的领导及同事们,他们给予的特别关心令独处粤地的我在面对家庭重大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挂职任务和《大国崛起》项目。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坚强的妻子在患病期间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匆匆自南国飞回北京,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剧组的情景,连同创作中的感悟.一起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再次谢谢你们,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正是你们的爱,使我笃定于《大国崛起》这项工程。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我终于可以无愧地和这3年告别了。

作者简介

《俄罗斯》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图文版之一,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展示了俄罗斯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两个世纪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俄罗斯,一个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又在顶峰重重跌下的大国。15世纪之后,已没有人能够用武力使它屈服。为什么它却经常从内部崩溃?它为什么总是集强大与赢弱于一身?它为什么被称为泥足巨人?

书籍目录

序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序二 电视人也在铸史/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罗  明引子 青铜骑士一、学徒二、布新三、窗口四、开明专制五、爱情六、改革七、泥足八、新途九、奠基十、计划十一、战火十二、大国脚下的历史的回响/导演手记电视片解说词  第八集:寻道图强  第九集:风云新途大道行思之七后记 一次艰难的跋涉/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

前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    一方面.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目光已投向浩翰的宇宙;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却似乎日益脆弱,面对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等种种危机显得有些无措。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与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问的冲突却未见消减,战火和鲜血弥漫的场面仍在局部地区上演。    这一切.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的大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曾经、正在和仍将继续左右剧情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却始终来自于大国。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大戏。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    美国仍然领先,没有迹象表明它将在短时间内被超越:    欧洲各国前所未有地联合起来,集团优势日渐彰显;    保有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位置的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度落后的俄罗斯,已重新吹响复兴的号角并显露峥嵘;    印度、巴西,正竭力向前.试图改写现有的世界大国格局。    那么,中国呢?    这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国度,这条历经劫波而豪情不灭的巨龙.这列用速度吸引世界眼球的经济快车。今天,没有哪个国家会忽视中国的存在。    中国人是理性的,我们看到了自己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中国人也是感性的,我们的心中有个梦,一个大国的梦。也许,更准确地说,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大国,中国人从来不乏大国心态:铁骨铮铮而又雍容大度的大汉气质,浪漫开放而又胸襟豪迈的盛唐气象,纵横七海却“厚往薄来”的大明舰队,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酝酿出了山高水长的大国之风。    大国之风是什么?老子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大国只有对小国谦下,才能得到小国的信任:司马穰苴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执行的外交政策是:“以德睦邻。”大国之大,在于有容乃大,有德乃大,有信乃大,有为乃大,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大国观。    大国是历史,是中国人心中的中国应有的存在方式;大国是文化,是为人类文明的殿堂奉上的华美篇章;大国是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信与执着。    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中国人在近代饱受屈辱后重新奋发。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今时今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进步,中国要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那么,接下来,中国要走的将是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次学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想,斯时斯地,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所为何来?    盛唐的奠基人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文明的记录,是民族的基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    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些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导世界潮流的大国,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包括中国。今天,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看待它们?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这既是一个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选题,也是中央电视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人民的福祉而思考和求索,这是国家电视台这一特殊的媒体角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沉下心来、拒绝浮躁、认认真真思考、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业者应有的价值判断。    正是因为如此,有了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电视工作者试图凭借时空拉开的距离获得景深,用影像和声音诠释各大国成败的一次尝试,也是电视工作者用自己的视角辨析大国兴衰,对当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后的一次表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它要求对波谲云诡的历史本身进行有效的梳理,对历史脉络进行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对历史走向进行独到的思辨。如何获得最精准的史实?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最真实而客观地解读“这一个”?如何在批判中学习,在学习中批判?一系列沉重的问题酿造了这次思想的长征,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经济频道的数位同仁三年磨一剑,付出了难以估量的艰辛,读书行路,从现实的表面一点点走入历史的深处。    《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作为解读的对象,展现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这是《大国崛起》的主旨所在。    《大国崛起》一片将500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这并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纪录片,它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以此为宗旨,深入9国探访实拍,借助电视媒体的独特传播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完成一部影像化的500年大国兴起史.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大国崛起》的独特所在。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中外学术界鼎力合作的成果。国内外近百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给予创作者的大力支持,使本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本国崛起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这是《大国崛起》的价值所在。    经过近3年的努力,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终于和观众见面了。与此同时,在电视片基础上产生的8册系列图书也问世了。对于世界大国历史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一部纪录片和一套图书所能承载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还不乏可商榷之处。    无论观众和读者是赞同还是批评,对于《大国崛起》一片,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它用影像进行的思想表达.能够引起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并提供深入思考的基础;对于《大国崛起》系列图书,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它展示的历史细节和专家观点,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通往浩淼历史和繁杂现实的路径。    因为,前车辙是后来者行动的参考,老人是孩童成长的依据,旧知是新知的注脚。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懂得聆听历史,更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而我们在今天所做的一切,也终将成为历史。电视人也在铸史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罗  明    文字作品与影像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气质殊异,两者的联姻由来已久。对于时代精神的孜孜探寻,对于人类心灵的不倦探析,对于共同情感的深刻表达,在这些基本点上,文字与影像殊途同归。    因此,电视作品出版成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却有特别之处虽然它是中央电视台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同名、同步出版物,但它并不是电视纪录片的简单翻录,也不是视觉语言的生硬平面化,而是电视人编写的一套历史书。    和电视片一样,这套丛书也从15世纪启航。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这是创造了难以计量的财富与进步的500年,也是浸染了无法计量的鲜血与恐惧的500年。所有一切都与大国的崛起与衰落紧密相连。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称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大国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过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500年风云激荡,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以9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和点位来进行跳跃式的叙述,力求凝练;系列图书《大国崛起》则想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一次再传播,力求丰富。让两种不同介质的媒体承担不同的目标。对同一主体进行不同层次的立体传播,创意大胆且新奇。    如果说,纪录片寻找的是巨人一跃而起之前最得力的那一点,那么丛书寻找的是巨人从慢跑到跃起的整个过程,有时甚至包含它的陨落:    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拉开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大国之旅的序幕。是什么让它们在16世纪初迅速强大又迅速衰落?为什么大国之争一开始就是争夺海权?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    荷兰,一个面积只相当于今天两个半北京大的小国,一个时常面对海潮威胁的国度,为什么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自己的名字标识整个世纪?它如何缔造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它又怎样对世界施加影响?    英国,有人称它为“小店主”国家,但它称自己为“日不落帝国”,这一矛盾背后暗藏了什么样的玄机?是偶然发现现代之路?是无意间打开神秘的崛起之门?它在18世纪、19世纪称雄世界近两百年的基础到底在哪里?    法国,欧洲大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为什么在18世纪、19世纪的大国竞争中,它总是力争第一,却常常届居第二?这个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国度,又凭借什么始终能够引领世界风潮,独特的法兰西精神究竟源自哪里?    德国,1871年方才立国,这个欧洲大陆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者却在极短的时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一举站在巨人的行列中,原因何在?统一与分裂,这个痛苦的命题,又对这个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日本,这个曾在欧美列强的逼迫下打开国门的小小岛国,是怎样迅速摆脱被奴役的地位的?它为什么在崛起的同时渐行渐远,踏入迷途?它又如何在战后发展成经济大国?    俄罗斯,一个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又在顶峰重重跌下的大国。15世纪之后,已没有人能够用武力使它屈服.为什么它却经常从内部崩溃?它为什么总是集强大与赢弱于一身?它为什么被称为泥足巨人?    美国,一个国民来自全世界的移民国家,它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一个仅有200余年历史的新国家,凭什么执牛耳近一个世纪.迄今仍无衰退的迹象?它的发展是一路坦途吗?    在十二集电视纪录片涉及的这些重要的问题.也是《大国崛起》系列丛书的主体内容。为了使读者和观众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楚的了解,剧组组织专人撰写了与各国崛起相关的历史内容,在电视片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历史细节和背景资料,并请研究各国历史的专家进行审读。电视工作者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使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    “独家访谈”,出自《大国崛起》剧组在上述9国的采访。电视摄制组在9个国家共采访了近百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时长所限,专家的精彩谈话未能尽收于片中。谈话内容既有对历史细节的追述,也有独家观点的阐释,思想的精华如珍珠闪耀其问。与9国学术大家面对面,这在中国之前的纪录片创作中还从未有过.所以不敢独专其美。这些访谈经整理后分主题收入丛书中,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读者可自品之。    “导演手记”,是导演对摄制组在各国采访和拍摄历程的记录。岁月流逝,但很多历史都还“活着”:活在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问,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专家学者的考据里。导演的拍摄手记,就是一个将人们从“活着”的现实引往悠远历史的向导,纪录片工作者认真和谨慎直感的片段,其实是给回望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分别附在各册书中。有心人不难看出电视工作者在做这样一部纪录片时的认真和谨慎:从历史的故纸堆.到足迹踏遍欧、亚、美的实拍,到遍访名家深入交流,最后才形成电视屏幕上的一集纪录片。    这样一套特殊的丛书,从电视片的创作初期已列入总体规划并开始筹备,图书的编撰与电视片的制作一直在同步进行。纪录片《大国崛起》电视脚本的撰稿者成为丛书的主要编著者.他们游刃于历史与现实、影像与文字、理性与激情之间;他们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和此消彼长的大国更替中,寻找世界发展的轨迹;他们力求保持理性的叙述立场,同时尽力使思想自然而开放地流淌。    今天,这套由电视人编著的历史丛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历史的本相复杂而难辨,一切试图完整再现的想法可能是自寻烦恼。正如我们知道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人能够真正还原历史的岁月,著史和读史的人都免不了当下的情怀与眼光。    因此,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系列丛书,《大国崛起》对历史的解读,都代表着今天的审美眼光和认知高度。我们期待着批评指正,也期待着后来者对历史的新的感悟。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获知完全的历史真实,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停止争论和怀疑。正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漫长的过程一样,现在的一切,包括对历史和未来的探究,都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一定能够等到看见辉煌地平线的那一天,但我们至少知道,我们在前行,我们可以执着地上下求索,无限接近。 一次艰难的跋涉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总编导任学安    2006年深秋,一部十二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与观众见面了,同期,一部共8册的系列丛书也与读者见面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崛起》。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用3年时间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很多事情都要有了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不敢对我们刚刚交出的这份答卷作任何品评。在即将告别这个倾注了我太多热情、投入了我太多精力的项目时,我更愿意回味创作过程带给我的感悟,那是我3年来最重要的记忆……    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这是历史的召唤。    从15世纪开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全球范围里的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世界大舞台上的剧情走向。    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世界性大国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它们多以经济贸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响世界;它们以军事力量维系霸主地位.也因为战争而备受重创。500年后,较早的一代大国已相对衰落,但其多数仍属强国,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其中几个仍对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只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    这种认知以及由此而来的荣耀到1 840年时遭到了真正的挑战。很遗憾.我们是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森森寒光中开始认识世界的,中国被迫卷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天朝大国的傲慢与自信被一次次无情地击碎。在历史的挑战面前,中国人开始睁眼打量这个有些陌生的世界,也由此开始探寻民族复兴之路。    探寻是艰难的,这一任务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世界终于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视人,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她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力图用十二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通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跋涉。    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了对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    这一年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在这一年里,浩渺无边的历史让我感到茫然,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尽管经过了近一年的走访、研讨,尽管跑遍北京的大书店买来了几百册历史书,尽管教易其稿做了大量案头准备.但是,面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如此之大、多少人毕其一生都无法穷尽的命题,无论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都是挂一漏万的。    此后,我一次次发现:最难的考验总在”下一次”。    第一轮的难题是创作一个可以指导境外拍摄的脚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电视脚本终于通过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审看。    第二轮的难题是完成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的出国手续和拍摄联络。2005年7月31日,第一个摄制组终于出发了。    第三轮的难题是境外拍摄和采访。2005年10月29日,最后一个摄制组顺利回来了。    在面对浩淼历史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    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在7个摄制组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场景。    在6台编辑机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从几百盘带子里挑出合适的画面,构建易于解读的场景,让观众在影像中与历史重逢。    其实都不是。每一座山的后面都还屹立着一座山。幸好,我们不是一支电视创作的孤军。    三个365日的风雨兼程,对帮助我翻越每一座高山的师长和朋友,我心怀感动    早在《大国崛起》项目提出之时,虽仅有只言片语的方案,却得到了时任央视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袁正明先生的首肯.随后一路绿灯——不仅在立项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成员的一致肯定.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台长赵化勇先生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分管副台长罗明先生、副总编辑袁正明先生的具体指导.得到了总编室主任程宏先生(时任)、副主任罗琴女士的支持。在随后的几百个工作日里,我得到了所在节目中心的倾力支持:时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梁晓涛先生参加了早期的策划和剧组的筹建现任中心主任郭振玺先生给予了我最坚定的信任和无条件的创作保障。对于一个历经3年的大型项目来说.这一切是极为宝贵的!在广经中心这个大家庭中.给予我无私支持的还有韩健群先生、郑健女士和张政女士等。    著名文化学者麦天枢先生参与了本片的前期策划、脚本梳理等工作,无私地奉献了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智慧。    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国兴衰史的主讲者,著名世界史学家钱乘旦教授,不仅在最早给我们指点了世界大国历史的框架,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吝赐教,帮助我们穿越重重历史迷雾。    感谢高岱先生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研究员和在国别史研究领域里各有建树的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们,感谢所有接受剧组采访的各国学者。3年来给予我们帮助的学者,我无法一一历数,正是海内外学者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铸建了《大国崛起》一片的学术根基。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陈乐民、资中筠夫妇、吴建民先生、王缉思先生,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尊敬的大家风范。    境外拍摄是这部纪录片遇到的一座大山。我们有幸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负责外事工作的马旭明先生、曹寅先生和李晓明先生、张永富先生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上述9国大使馆的支持,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贺利先生,为剧组出行提供了最优惠的出访行李定价。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用镜头触摸这段历史。    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我特别出色的电视创作团队,并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创作期间的超常付出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他们是我多年合作的同事和朋友:    万剑英,一位聪慧美丽而敬业的女导演,她带领助手包峰完成了第七集《百年维新》;石世仑,一位以思维缜密和执行力见长的导演,他与合作者高隽完成了第五集《激情岁月》和第六集《帝国春秋》;毕岳昆,一位富有创作激情的导演,他完成了第八集《寻道图强》和第九集《新途风云》的前期拍摄以及部分后期工作,后因父亲病危而不得不中途遗憾退出;李成才,一位喜爱思考和善于表达的导演,他与合作者刘颖女士,一位极具责任心的年轻女导演.完成了第十集《新国新梦》和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摄制。特别要提及的是,刘颖女士不仅在美国组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而确保了该组创作任务的完成,同时作为最早进入剧组的导演之一,承担了剧组部分资料、联络工作和后期全片的合成工作。还有在剧组创作攻坚时加入团队的黄蔚导演,她的专业能力和专注投入令人感佩。    下面是令我屡屡动容的、来自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的创作团队,这支活跃在纪录片创作前沿的队伍,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电视佳作,如《20年,20人》、《唐之韵》、《晋商》等等。这一次,他们不仅凭借丰富的电视创作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十二集中的六集(《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和《寻道图强》、《新途风云》的后期部分)创作,而且承担了全片的音乐编辑、境内拍摄和部分特技制作。    在这里,我想向这个团队中的高晓蒙、刘军卫、段骏、李宁、程乐平、苏全军等人表示我特别的谢意。尤其是高晓蒙先生,作为公司的掌门人,他亲自操刀,创作了本片第三集《走向现代》和第四集《工业先声》。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先生,用他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丰富的电视片写作经验,为本片提供了内容、主题及文字表述上的把握;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师康健宁先生.以他纯熟的影像驾驭能力和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本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撑。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纲先生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感谢山西电视台的孙占山先生精益求精地完成了本片的解说。    周艳,本片的执行总导演,这项浩大工程的最早参与者和付出最多的人;她撰写了最早的电视脚本中的八集并完成了全部十二集脚本统稿;她负责实施了本片的动画特技、音乐、节目包装等的洽谈、方案设计及创作跟进工作;她具体创作了本片的结篇;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她参与策划了本套丛书的总架构,并组织了丛书的撰稿和审稿工作。我为能有她这样的伙伴感到荣幸。    《大国崛起》项目的承制方中视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国际制片人员,高小平先生和谭湘江先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晶石动画制作公司在剧组聘请的特技导演刘华的带领下,为本片提供了非常专业的特技制作服务,滕杰、田园及他们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高峰先生、孙玉胜先生、杨晓民先生、崔文华先生、汪恒先生、胡劲草女士、哈学胜先生、曲向东先生、曹真先生。    同时,齐世荣、雷颐、夏洪波、何海明、陈伟、赵赫、闫维毅、张晓阳、许文广、吴晓娟、高先民、陈红兵、陈建忠、李永强、李勇、徐立军、张丽娜等人士,他们或在历史知识、或在观念梳理、或在广告经营、或在设备与资料提供、或在人员支持等方面为本片做出的贡献.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赵维萌先生和他的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为剧组提供的良好服务。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1988年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此的定义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在视觉传播占据优势的时代,电视已经成为强势媒体。影视史学借助当代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工具,承担起了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任务。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以说是对影视史学理论的一次实践。为了使我们的探索更具史学价值,在剧组成立之时,我们就对出版一部大型图书作了综合考虑。每一位导演在出国拍摄之前,都与剧组签订了撰写导演手记和拍摄相关图片的协议,同时,剧组要求各组在采访各国学者时,尽可能地就世界500年的大国历史做有深度的访谈。于是,在一群电视人手上,诞生了一套关于世界大国历史的丛书。    这是中国电视工作者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无疑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翻越这座高山的路上,我要特别感谢章晓宇先生的卓越才干和敬业精神.他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脚本撰稿中崭露头角,随后又负责丛书的组稿工作,并且撰写了其中4册。在此也要一一感谢丛书的各位作者和审读专家。    《葡萄牙西班牙》:撰稿孙岷;审读王加丰    《荷兰》:撰稿孙岷;审读陈勇    《英国》:撰稿常仕本;审读:钱乘旦    《法国》:撰稿王凌峰章晓宇;审读:沈坚    《德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工真    《日本》:撰稿孙岷:审读汤重南    《俄罗斯》:撰稿章晓宇;审读:徐天新    《美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剑鸣    今天,这部丛书能与读者见面.必须要感谢的一个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作为对电视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化工作者,她参与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早期策划;后蒙她慧眼,与出版社总编辑郭林茂先生一起带领他们的团队前来商谈,将《大国崛起》以不同于以往电视片出书的方式结集出版,并始终在一线指挥书稿的编印工作。    在领导、专家、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3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但这3年中发生的事和经历的人间悲喜剧,却不是一部电视片和一部系列丛书所能全部记录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天的眷顾,使人到中年的我平安度过了一场过早到来的家人健康危机;感谢各界朋友们和我的团队的支持,使处于最困难时的我没有放弃努力:感谢央视的领导和我在珠海金湾区挂职的领导及同事们,他们给予的特别关心令独处粤地的我在面对家庭重大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挂职任务和《大国崛起》项目。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坚强的妻子在患病期间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匆匆自南国飞回北京,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剧组的情景,连同创作中的感悟.一起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再次谢谢你们,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正是你们的爱,使我笃定于《大国崛起》这项工程。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我终于可以无愧地和这3年告别了。

内容概要

任学安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作品:其中包括专题片(《收获——中国农村小康纪事》(20集)、《试点追踪》(16集)、《世纪的呼唤——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12集)、《人在九七》、《20年,20人》(20集)等)、 大型电视活动("3·15晚会"(1997、1998、2004年)、城市中国——中国活力城市评选、品牌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年度雇主——最受尊敬的中国企业等)以及栏目《经济半小时》、《对话》、《财富故事会》、《经济与法》等。其间,多部作品获各类奖项,先后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和"十优青年"。   2006年,任学安作为总导演和总制片人,创作完成了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12集),主编了《大国崛起》系列丛书(8册);2007年,他继续担任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的总导演、总撰稿和同名丛书的主编。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章节摘录

书摘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另一方面,它又凭借传统的君主统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时。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两个世纪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镜头画面:【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彼得一世雕塑】  从每年的10月起,俄罗斯开始进入了长达6个月的漫长冬季。1698年10月,莫斯科弥漫着比严寒更加肃杀的恐怖气氛。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1000多名谋反的射击军官兵,被车裂、枭首和绞刑处死。受刑的人们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面对最残酷的惩罚,他们手中举着蜡烛,大声地唱着赞美诗,在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愤怒,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监刑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  射击军为什么要反叛自己的君主呢?这与彼得一世做的一件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事情有关。  1年前,沙皇曾匿名前往西欧留学。镜头画面:【荷兰赞丹镇彼得一世像】  荷兰赞丹,今天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欧洲小镇。300多年前,这里却是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这里建造的船只航行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1697年8月,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除了荷兰,彼得一世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萨哈洛夫  他在荷兰学习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他还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他和牛顿有过交往,与他讨论了科学方面的问题。他参观博物馆、音乐厅、各种文化艺术场所。镜头画面:【彼得一世画像】  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在俄罗斯激起了轩然大波。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张百春  俄罗斯民族就认为,自己的民族很独特很伟大,自己的民族信仰东正教,也是非常独特的,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有非常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很显然他不是拯救自己,也不是拯救周围的国家和民族,而是拯救整个世界。镜头画面:【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动画特技:双头鹰】    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与历史上一次特殊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472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他们继承了罗马皇帝“双头鹰”的徽章。今天这个徽章被确定为俄罗斯的国徽。采访: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谢·叶辛  这是我们从拜占庭最后一个皇帝的侄女那里继承来的,可能它象征着要注视整个世界。镜头画面:【克里姆林宫】  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16世纪初,一位俄国东正教的长老上书沙皇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前两个罗马已经灭亡了,最终一切信奉基督教的王国将合并到沙皇的统治之下,莫斯科作为第三个罗马将永世长存。采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阿·奥·丘巴利扬  就是说俄罗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俄罗斯也可以称为连接欧亚两大文明的桥梁,这也反映在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形态和它的独特作用上,理解这一点很重要。镜头画面:【克里姆林宫地图动画:俄罗斯扩张图】  在这种惟我独尊的信念支配下,俄国的沙皇们迅速地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向东,沙皇俄国越过乌拉尔山侵人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在南方,俄罗斯的军队与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开战。到彼得一世登基的时候,俄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  但是,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100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3个。  俄罗斯和西欧的差距,激发了彼得一世留学的愿望。采访: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祖熙  作为一个君主,是第一次,俄国君主第一次访问欧洲,过去(俄罗斯)都是比较封闭的,他(彼得一世)感觉到这个国家落后,要使俄罗斯上升到一个强国的地位,不光是要扩大领土,而且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他埋名隐姓,跟这个大的使团去访问。镜头画面:【俄罗斯人彼得一世画像】  但是,当彼得一世真正迈出国门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臣民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他的举动。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将俄罗斯人在几个世纪中养成的民族优越感打得粉碎。承认自己落后于他人,对任何民族来说可能都是极为痛苦的经历。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说法,那个不是彼得大帝,他被人替换了。这不是真正的沙皇,真正的沙皇已经被杀了。镜头画面:【威尼斯  战争  油画《禁卫军行刑的早晨》圣彼得堡】  1698年7月,正在威尼斯参观兵工厂的彼得一世接到国内密报,4个射击军军团造反了。造反的目的是迎立一位真正的沙皇,杀掉一切不中用的领主和外国人。彼得一世日夜兼程赶回莫斯科。他以最残酷的方式镇压了叛乱,亲手用马刀砍掉了1个士兵的脑袋。  暴乱平定之后,彼得一世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他废除了俄罗斯的传统历法,以欧洲通用的公元纪年取而代之;他按照西欧的语言习惯改革了俄罗斯文字;他命令所有的俄罗斯人剪掉长长的胡子,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他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要求每一个体面人必须做一套“西装”。  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1700年9月,彼得一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目的是从瑞典人手中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便取得和欧洲的直接联系。  俄国动员了10倍于对手的兵力。但是,10万俄军却被8000瑞典士兵轻而易举地击溃了。P206-209

图书封面


 俄罗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沙皇陛下, 我写了一本关于鹅国的书..." 伊万四世: "拉出去车裂." 彼得: "拉出去砍头." 叶卡捷琳娜二世: "拉出去砍头." 亚历山大一世: "拉出去送到巴黎." 尼古拉二世: "拉出去送到海参崴." 斯大林: "拉出去枪毙." 普京: "拉出去暗杀掉."
  •     一直对俄国的事情不太清楚,这次才有个大概,很喜欢叶卡捷琳娜,知道她爱看《战争论》,也去找了一本,但是还没开始读。
  •     狼,大自然创造的精灵,一只或许弱小,一群却让任何生命胆寒,勇敢无畏、团结奋进,面对侵略者更是不熄一切代价,等在面前只有毁灭。俄罗斯民族从弱小走向富强,励精图治,几度沉浮,展现给世人正式这种狼性,况且狼的传说还在继续•••••••狼性民族始于东斯拉夫草原上的俄罗斯民族,崛起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如同蒙古草原上蒙古人,四周无险可守,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在近乎残酷,接近最原始自然的生命竞赛中,个体力量显得那样微不足道,若想生存下去,唯有团结一心。好似草原上的狼,一只或许弱小,群狼却会让任何生命胆寒。为了生存从斯拉夫草原出发,向东再向东,建立一个庞大、地跨亚欧大陆属于自己的国家。相对西欧的富庶,这里略显荒凉,相对西欧的温暖,这里只是苦寒之地••••••可这个民族用自己双手缔造属于自己的家园。正因为如此,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属于他们神圣土地。若谁敢踏上他们国土一步,将死无葬身之地。历史无数次向我们证明,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入侵这个国家结果只有一种可能:毁灭!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是草原狼,信奉着人不犯我,我犯人的信念。依照大自然规则,平等共存。若敢犯我,将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来复仇。或许正是这骨子里的狼性,成就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也诞生了一种狼头效应——狼群总是期盼着一个好的狼头带领。狼头效应狼群中狼头的地位至高无上,不容侵犯。若有个好的狼头,拥有广阔的视野,伟大的理想,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念,狼群在其带领下将走向辉煌。信奉这种精神的俄罗斯民族,总在期旁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带领他们走向富强。纵观俄罗斯历史,就不得不提两位伟大“狼头”彼得大帝和列宁。或许你可以谴责彼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出于个人野心,不顾人民的死活,几乎是鲜血铸就 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那个时代,整个俄罗斯民族还面临生存的危机,多方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彼得所作所为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更何况彼得具备远大理想和后代少有的睿智、英武,人民正需要这样一个强势的“狼头”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如同狼群为了自己生存会舍弃弱者生存下去一般。同样列宁在其所处的时代,沙皇政权日益忽视人民的利益,彼得后代中除了他的德国孙媳妇以外,再难寻如此睿智、英武的帝王,俄国正在走向没落,却还不惜一切代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妄图以此续命,不曾想被革了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可这个“狼头”水准实在不敢恭维,即便出于维护自己阶级利益,也不应该继续参战,完全违背人民的利益,列宁注意到这点,做了一个合格的“狼头”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成就“十月革命”的辉煌。正是这种狼头效应带领着俄罗斯人民走向辉煌,可“狼头”不可能永远英武盖世,当失去远大的理想,卓尔不群的智慧之时,等着的只有毁灭。狼头与群狼狼群往往在某一段时间,在伟大的狼头带领下,异常的强大,但其继任者未必那样伟大,或许依然遵循其意志和信念,却难以走向辉煌。俄罗斯在彼得大帝开创一个时代之后,直到亚历山大打败拿破仑到达顶峰;还有就是列宁开创的前苏联,直到二战后称霸世界。无论是对抗拿破仑的战争,还是对抗希特勒的战争,在这两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除了“狼头”以外,群狼也发挥伟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了他们才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带来伟大辉煌,可“狼头”在战争胜利后,走向顶点时候却未注意到这一点,只记得自己是“狼头”却忽视了自己是狼群的狼头。亚历山大一世之后的沙皇俄国,沉浸于称霸欧洲的梦幻中,却未注意到贵族与农奴之间阶级矛盾已很深,自己体制已相当落后,直到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同样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战争时期也许是最佳方案,和平时期种种问题都凸现出来,农民和政府之间矛盾愈来愈深,恐怕就差爆发革命更替政权了。面临危机,由于狼性使然,少了大陆国家的惰性,多了岛国的危机意识,开始了改革励精,图治,皆是战术改革,眼光过于短浅,只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断轮回,不断改革,问题却永远解决不完。实际上我们注意到,彼得大帝的成功在于统御天下能力和远大的理想以及卓尔不群的智慧。在那个时代,由他带领分散的“狼群”走向辉煌符合历史进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统御天下的时代注定会终结,加之其继任者完全没有那样才能,并未能注意到这时已不是“狼头”独大的时代,是“狼头”和“群狼”“互动”的时代。这点上列宁注意到了,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只有这样“狼群”才能再度辉煌,代表人民的意志,加之自身伟大的理想和卓而不群的智慧,进行有机的“互动”成就“十月革命”的成功。历史向我们证明,列宁的成功正是狼头与狼群有机结合产物,是充分发挥人民力量产物。可他继任者却再次重蹈覆辙,无尽战术改革继续着,忽视人民的利益,在根基不稳情况下进行的冷战只是虚无的梦,最终苏联解体,一个伟大的国家覆灭,历史开了个玩笑。此后,俄罗斯曾经迷茫过,如今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个狼性俄国正在觉醒。狼性俄国苏联解体后,为了与其划清界限,作为主要继承者“新生”的俄罗斯马上与前苏联划清界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概不用,经济上全面进入自由市场经济时代,政治上全面亲西方,发出这样一个信号:“看我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不再是你们的敌人,来欢迎我吧!”其结果缺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自由市场,人人盲目向往所谓的经济上自由,大量企业倒闭,人民生活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产生倒退,甚至还不及前苏联解体前最困难的时代,政治上西方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决不会盲目接纳,“狼头”彻底放弃了“狼群”,历史又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实际上前苏联时代并非一无是处,至少“群狼”对于“狼头”的信任,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狼群”所具备精神还在,只是没有找到切实解决问题方法,尤其是经济问题,从而带来政治上危机。可如果全面放弃这些,同样近乎毁灭,前苏联要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其继任者俄罗斯在经历阵痛后,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继承前苏联的精神,“狼头”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不忽视“群狼”存在,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并在其领导下不断努力。其后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更加理性发展市场经济,国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政治取得一定成功,国际地位也回到苏联时代,曾经让世界不容忽视国家又回来。如今俄罗斯已经初露锋芒,人们似乎又看到那个强大国家。虽说还面临众多问题,前面路还很长,但不容否认狼性的俄国正在觉醒,一个伟大国家即将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三峡大学 4#307
  •     彼得一世是个有成就的暴君
  •     本书的编写以浓重的思辨色彩来展开对于大国智慧的深刻探讨。今天的中国,正继承和吸收着中国传统智慧与世界文化智慧的精华,正朝着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更加发展、更加进步的前景迈进。强国时代呼唤大战略,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大国智慧》用思想感知世界,用智慧开启未来,请允许我向读者献上真诚的感谢!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日本智慧一、武士道:日本民族的精神食粮伤痕下武士的影子用樱花比喻武士武士道精神溯源刀与武士二、樱花:力求向上的民族精神樱花树下的民族爱情与希望的象征樱花的传说瞬间中的永恒三、拿来智慧:一股脑儿吃进,选择性吸收生吞活剥求知识于世界拉拽智慧四、抱团智慧:从众无惧,与强者为伍1加1等于3爱抱团的日本人与强者为伍美国智慧一、自由民主:高高举起自由的灯火捍卫幸福生活的自由自由是美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现代自由主义爱国与自由民主与自由杰弗逊式的民主二、价值观:大家一样都是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为什么而活上帝赋予的使命三、思想精髓:无形的道德力量丰富的精神遗产心灵的解剖超验主义现实主义四、人生智慧:幽默、自信、乐观用幽默品味生活美国社会的自信微笑着并全力以赴中国智慧一、《易经》智慧:万法归宗,博大精深阴阳和谐,生生不息大道至简,包罗万象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天人合一,生成万物生死轮回,万物有序二、儒家智慧:天下归心,仁者无敌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仁者爱人,死而后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学智慧圈三、道家智慧:大道无尽,绵绵长存道生万物,效法自然柔弱胜刚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无为而无所不为四、兵家智慧: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上兵伐谋的军事思想治兵如治水五、法家智慧:法、术、势执法公正,令出如山以法治国,赏罚分明定分止争,兴功惧暴法、术、势的结合六、墨家智慧:兼爱非攻,兴利除害爱人若爱其身无穷中包含着有穷闻知、说知和亲知七、纵横家智慧:潜谋无形,纵横捭阖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事贵周密,深藏不露有舍才有得印度智慧一、经典智慧:异见万端,天包地容《奥义书》:梵我一如,万物有灵瑜伽:精神不灭,瑜伽万能《五卷书》:诽谤动物,教诲人类二、人生智慧:意志造福,厚德得道坚强的意志送你一轮明月放弃的智慧快乐需要自己来寻找三、宗教智慧:神权至上,天人同欲佛教:因果相连,往复无尽耆那教:修习苦行。灵魂永恒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锡克教: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德国智慧一、思想的芳香:以人为本,理性批判理性的光辉天赋人权价值重估与虚无主义伦理道德观黑格尔的辩证法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尼采对生命本身的肯定二、灿烂的文学:热情洋溢,感情奔放辉煌的文学成就席勒与宽容精神歌德与浮士德精神俄罗斯智慧一、双头鹰:灵魂深处的秘密傲视东西二律背反骁勇善战。极端扩张二、哲学思想:与活着的上帝相遇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不完整的启蒙理想灵魂的“宁静与和谐”?三、智慧精髓:美拯救世界纯洁之美的精灵为女性之美正名美是一种创世行为法国智慧一、启蒙思想:照亮了一千年的黑暗人人生而平等法的精神自然神论二、政治智慧:力量强大才能主宰世界大革命:抽象的文学政治拿破仑:用剑开创事业戴高乐主义:咄咄逼人的挑战性和进攻性三、人生智慧:灵与肉的统一我思故我在美在关系意识是生命之源四、文学智慧:对人类灵魂的记录超阶级的文学艺术拉伯雷和《巨人传》用笔开创事业的巴尔扎克五、生活智慧:处处彰显高雅的魅力高卢雄鸡的秉性浪漫与时尚贵妇沙龙骑士的浪漫
  •     欧洲宪兵的荣辱
  •     一直想买,终于降价了。中国难道出的这么不错的纪录片,书更是值得一读
  •     儿子不怎么喜欢,说是看不懂,呵呵,这系列的书没怎么看过吧
  •     现世价值
  •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不错,快递很快
  •     借阅
  •     俄国的智慧: 1.学习先进,到欧洲学习,放弃过去(存量),拥抱先进。 2.速度。发展需要速度,没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3.国家计划。计划指导生产,实施发展。 重要人物:彼得大帝、叶卡捷丽娜二世、列宁、斯大林
  •     受益匪浅
  •     内容还没看,随手翻了翻,不过形式多样,前言写的也还行,算是比较有深度
  •     就算是读了也没啥印象是怎么回事……|||
  •     内容好, 但有开胶。
  •     帮朋友买的,自己是学俄语的,了解俄罗斯不生涩
  •     苏联部分不实之处及刻意美化之处实在太明显,现代俄罗斯则完全没有介绍。不过还好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部分写得还不错
  •     书讲的很简单透彻 以后还会买
  •     俄罗斯的幸运,在于每一个时期,她都有着一位优秀的孩子带领着这个国家慢慢崛起,不受欺辱。
  •     内容很充实,详细而中肯的介绍了俄罗斯的历史
  •     都是图片,字太少了,可以说是画书。
  •     内容好但是版面很差
  •     重点在沙俄改革,(本想了解的)苏共相关比较少……相当少。彩页+字有点小,看着容易晕……
  •     不错送货很快
  •     金砖四国,军事力量明显大于经济实力
  •     看后觉得视野也变的开阔了。
  •     在俄罗斯近三百年历史的回顾之中,视野开阔,没有过多拘泥在具体的细节之上,而始终从历史的高度上评价几代有代表性的人物。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列宁,斯大林,一一道来,有一种贯穿前后的历史使命感。此外,俄罗斯知识分子,尤其是当年贵族阶层的那种反思精神和觉悟感,恰恰是我们中国文人所缺乏的,也是很值得国人自省的一点借鉴。
  •     价值观输出太过明显
  •     看评论说装帧不怎么好 试着买了一本但拿到手发现意外的棒,省了不少钱。
  •     书不错,很好,但是就是装订有问题,容易断开,仔细点还是可以的
  •     相对各国分册来讲,更喜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全三卷的“大国崛起——原创精编版(全三卷)”。各国分册印刷得过于花花绿绿。
  •     soso
  •     非常佩服叶卡捷琳娜二世
  •     大国系列。
  •     201304@一中院图,出版社太差,像地摊货。只介绍至1940s,后面发生的事一概不提,CCAV出品,你懂的。
  •     入门用……看出无数JQ我没救啦。
  •     八年前买的书,今天终于看完了,字太小,不知道编辑咋想的。。。文字过于煽情,虽然也指出了俄罗斯的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还是一种崇拜和赞叹的基调,冷静和客观不足。
  •     大一看的
  •     书店没有这本 为了凑齐才从当当买 书上有点灰但是还不错
  •     被一个姐姐借走了真的是一个姐姐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
  •     这本书不错,在书店看了,在当当买的,正版,图片很多,通俗易懂
  •     生动的政治历史课 :P
  •     《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本来就是配合CCTV播出的《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出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回顾世界上曾经或者现在由弱小、暗淡到强大、辉煌的伟大进程为参考,使中国在自身强大、崛起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甚至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一系列中的国家有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及美国。这些国家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俄罗斯和美国,因为前者与中国很有渊源甚至现在仍然有很多苏联的痕迹,后者则是目前最为发达、强大的国家我们要从其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在我看来,美国虽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它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有些是截然相反的。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就有很大相似的地方,从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开始俄罗斯就建立了一整套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尽管在今天民主化的俄罗斯有了一定的削弱,但这个国家已经有了这样的一种传统就是崇拜英雄的传统,这样的一种传统也直接导致的俄罗斯不可能很快的拜托中央集权的体制,没有人认为现在的普京——梅德韦杰夫组合是民主的产物。中国也是这样,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就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伴随了中国两千多年,也正是这两千多年使国家强化了中央的权威性,弱化了地方权力由此在共和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在其著作《论十大关系》中才强调要摆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集权传统导致的问题,这些就说明俄罗斯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决定了我们更应该注意俄罗斯的历史及其各种体制的变化。
    俄罗斯相对于中国来说历史相对短暂,但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它也有悠久的历史。《大国崛起——俄罗斯》是从彼得大帝执政开始的,彼得大帝即使在现在的俄罗斯也是一个传奇、一个不败的领袖,还有一个以其名字命名的城市。彼得大帝执政时就意识到了俄罗斯要成为一个大国就要摆脱落后、就要改革、就要发展,他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传统的沙皇高高在上,而是化妆进入了欧洲各个强国不断的了解、学习,把他认为对的和有利于俄罗斯发展、变革的很多东西都带回了俄罗斯。在他不断地励精图治下俄罗斯果然有了起色,不客气的说他的强硬虽然看似野蛮却也有利于改革俄罗斯,把那些俄罗斯的陈规陋习以及他认为不适合俄罗斯发展的东西全部废除或改变。之后彼得三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通过政变杀死了她的丈夫,自己当上了俄国第一个女沙皇并掀开了俄罗斯进一步强大发展的篇章,谈到了这里我到时觉得她和中国的女皇武则天有的一比。在她的执政时期,不仅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改革逐步修补了沙皇制度的漏洞以及进行了开疆拓土的战争,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和哲学家、思想家的关系都很好,这在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想想看一个专制君主怎么会和各种思想的主张者也就是很多政见反对者关系友好呢?叶卡捷琳娜女皇就是这样一个君主,她很喜欢看同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但是奇怪的是她很喜欢却没有引进他们的思想并把它们落实成为政策、制度,这一点到和中国的康熙皇帝很相似,康熙皇帝则是喜欢数学及自然科学却没有在中国进行推广。
    当然还要提出这个国家的命运也很坎坷,号称世界军神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打败欧洲无敌手,但是到了俄罗斯便遭到了败绩并且是毁灭性的败绩,而这一命运在二战期间又重演了但是仍然以俄罗斯的敌人失败而告终。诚然天气原因对战争的成败有很大影响,但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坚韧性都是重要的原因,这是俄罗斯历史锻造出的民族的特点。1917年,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在俄罗斯成功实现,列宁领导着布尔什维克这个领袖集团成为了俄罗斯新的英雄,俄罗斯又和周边的一些国家组成了苏联,而列宁之后经过斯大林不断的努力俄罗斯真正确立为地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成为能和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叫板”的国家。然而苏联这个国家因为自己的特征及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成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许是大家一致的观点但我更愿意认为是苏联的领导人也就是斯大林之后的领袖集团没有扮演英明英雄的角色,没有看清楚俄罗斯的民族性没有能够把握住俄罗斯的改革时机、也没有能够把握住俄罗斯改革的方法,对俄罗斯这个国家进行暴风骤雨式的民主改革简直就是企图灭亡它。
    终了,我写这篇东西不仅仅是篇书评,我更愿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我们改革的方向、方法、方式,而非一味的以西方模式为我们选择的唯一模式,这样不仅愚蠢更是对国家爱和民族的不负责任。
  •     曾经也辉煌过的大国~
  •     不错不错~很好看的一本书,老公很喜欢~
  •     帮朋友买的很不错
  •     五本书有三本封面一打开就开胶了,另两本也粘得不牢,估计也不经翻阅,字也偏小。好在内容版面精还算致,依然好评吧。
  •     想买了蛮久了。看到供货紧张,就赶紧入了
  •     精神啊
  •     彼得大帝,他就站在海边。
  •     还不够了解
  •     帮同事的儿子买的,比书店的干净整洁
  •     这是我弟要求我买给他的,理由是他没时间看纪录片,所以要买书看。因此我一开始以为这一套书应该是纪录片的解说词而已,拿到以后才发现自己想错了,其实《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是在纪录片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历史性很强,在每一本书的最后也附了相应纪录片的解说词,从内容上来看是一套很好的历史普及类读物。可是,可是,或许是因为出版年月太久了,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脱胶现象啊~!!!唉……让人看着很是难过啊……不过,总的来说,买这一套书还是很值得的!
  •     一直读的很顺畅,到了列宁出现在了文章之后就断断续续弄到现在都没有读完也不想读了,总之我个人总感觉列宁一出现作者不自觉的就咬定了青山不转方向,总没有办法判别作者文章里的真实之处是那些,所以只给三星。
  •     有些开胶了,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很适合喜欢历史的人
  •     暂时的朋友,永远的敌人
  •     个人认为俄罗斯,德国和日本这三本应该是语言相当漂亮的三本,但是,依然是有一些相当“传统”的毛病:杂,不精。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占去了书的大部分内容,对苏联时期也没有什么出彩的描写。不过是大国崛起中相对让人有好感的一本
    书的毛病依旧是:脱胶。=V=
  •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的解说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值得一读。对于我们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     《大国崛起》这套书不错,文字生动精练,但是内容跳跃比较大,如果脑子里对各国历史脉络有点印象的话,读起来会更有趣。我是买给儿子的,初一,只能领会一些片段、章节,但他仍然非常喜欢,还积极向同学推荐。 作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历史兴趣的用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     比较平时的书
  •     发现俄国人奴性深重,难怪当时和中国是好盆友
  •     有一个17xx年居然写成了18xx年。不应该啊。但是整体内容很赞。
  •     还没有读,看了电视版的觉得不错才买了纸质版,看了葡萄牙的,感觉一般般,一页字没多少还特别小,排版不是很好,费眼睛
  •     是一部展示大國發展進程的佳作
  •     男孩较感兴趣
  •     我嘛,暑假买了一套。里面有彩图,还有书籍的淡淡的香味呢~~~而且当当网的送货时间快啊~~~
  •     这本书是单独邮寄的,比前面几本一起到的质量好很多。
  •     央视大国崛起播出之后买的。值得好好研究。我还买了碟片。俄国的历史比较独特,似乎有大帝的传统。今天的普京好像就这样。
  •     大国崛起系列是我们历史老师推荐的唯一国内历史读物。
    收到货物后,发现印刷和内容都非常棒。
    本人对于俄国历史十分感兴趣
    感觉受益匪浅
  •     整套一直没货,等了很久了,只好分开买了。不错,就是味道有点浓。
  •     太花哨了,实在的东西不多。
  •     推荐给朋友了,朋友喜欢
  •     独到列宁那一段时还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俄罗斯民族永远是不 可小觑的民族~
  •     想用俄国来宣扬天朝这套大国崛起 说得通么
  •     重读。彼得一世改革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之比较。
  •     等了很久,很不错
  •     农奴制改革
  •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列宁。战斗民族不断抗争,血气方刚。
  •     一个在逆境中崛起,又在繁盛时分裂的大国。它的历史值得反思,它的未来值得注目。
  •     脱胶了,不过用双面胶粘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点也不影响阅读,纸很好,给四星吧
  •     忧郁又热烈的民族啊kurokuro,完蛋我离露厨又进了一步OTL
  •     解说词写得不错
  •     怎么看着都有美化的嫌疑。还有,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历史,大公国的历史,斯拉夫人的历史都没有,好像一上来就谈彼得改革,然后牛逼。这是在迎合改革的主旋律么?后期现代俄罗斯的篇幅呢?
  •     这本书无法评价。
  •     绝不放弃一寸领土,与生俱来的狼性
  •     历史课上看过,不完整~
  •     还可以吧,同学买的。
  •     对这个国家不熟的朋友可以看看,呵呵.写得不错
  •     入门篇
  •     芒刺在背,实难安睡。一个野蛮而又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大国,一个强壮而又结构十分松散脆弱的大国,一个蛮横鲁莽而又骁勇善战的大国,谁会是第二个蒙古人呢?
  •     俄罗斯是国际大国强国,我们要怎么样雄起,应该从了解俄罗斯的历史与发展开始。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心目中理想的答案,可以从宏观谦恭的态度上去认识俄罗斯的强大原因与历史进程,从而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这短。 大到治国,小到治家,我们都要有法有度有制,有智慧。
  •     不错的系列丛书,只是太过简略,排版一般.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详细
  •     历史普及读物。
  •     狄德罗曾评价叶卡捷琳娜说 这个女人醉心于流芳千古
  •     是在是不敢再麻烦贵网站,贵网站的书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买第一本是坏的,换货换来的还是坏的,问送货员就连送货员都无奈说书都是这样。跟第一本一样整个外壳烂掉不说,上面的胶还稀稀拉拉。离朋友生日已经过了一个多星期我也不想再退货或者换货,只想说失望透顶,不会再有下一次
  •     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就残了。。
  •     对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二世介绍得蛮详细的。
  •     帮台湾同事带的,据说此书在台湾口碑不错,就是小贵,赫赫。
  •     包装都很可以 厚重厚重的很有分量啊 内容很好总之很满意哈哈
  •     除了封面有点旧还不错,最后一页有点不结实。全彩的挺好的
  •     彼得大帝开创了欧洲强国俄罗斯帝国,叶卡琳娜女皇使俄罗斯帝国继续保持强盛,列宁在衰落的俄罗斯帝国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苏联,冷战时期成为和美国对峙的两个超级大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