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制造业原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站在制造业原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08621517
作者:吉田庄一郎
页数:131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尼康前任董事长吉田庄一郎的自传。1932年出生于东京。195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精密工学科,同年进入日本光学工业(现为尼康)。从事于天体望远镜、分光器等产品之设计后,着手开发用于制造VLSI的缩小投影型曝光装置(步进机)。历经精机事业部长等职后,于1997年成为社长、2001年成为董事会长兼执行长。
2005年起担任尼康顾问。除了1985年至1990年间在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现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创造科学技术项目「吉田奈米机构」担任总负责人外,也担任过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精密工学会等单位之会长。1991年获颁蓝绶褒章、2003年获颁法国荣誉勋章(Legion d’Honneur)、2006年获颁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IEEE)的诺伊斯奖(Robert N. Noyce Medal)。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产步进机第一号
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踏入半导体产业的契机
来自第一线的支持让我信心十足
席卷全球市场
对制造业倾注的热情
第二章 与尼康相遇
连续浮沉的际遇
在父亲的公司把玩机器
与家人分离的难过回忆
特别科学班
疏散到金泽
为人善良的父亲成了负面教材
给与我内心支持的好朋友
姐姐的夫家成了白木屋骚动的舞台
科学班的伙伴们
从精密工学,到日本光学
第三章 填补技术的空白
刚入社的迟到与瞌睡
最初的项目花了整整四年
想把望远镜展示给她看
这样就行了吗?
挑战梦幻的机器
参加旧友的学习会
美国之行给我的启发
第四章 打造半导体制造装置产业
推动步进机的量产体制
受命兼任营业部长
半导体市场景气循环使市场情势突变
政府半路来干涉
第五章 背水一战CEO
相机部门的苦战
就任社长
坚决实行重组策略
断后路,朝着改革迈进
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风
英特尔出资与专利诉讼
与其守株待“人才”,不如主动出击找寻“人才”
第六章 关于今后的日本制造
解脱章鱼坛子式的的团队沟通方式
今后的日本制造业
新事业的开发和企业核心力量
人才的取得与教育
产业、学校、政府相互协力
纳米科技等新领域

编辑推荐

《站在制造业原点》编辑推荐:日本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第一现场再现,挑战制造业原点的Nikon传奇,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之父,电子产品制造业最上游的领先者,中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真正的行业旗手。

内容概要

吉田庄一郎,1932年出生于东京。195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精密工学科,同年进入日本光学工业(现为尼康)。从事天体望远镜、分光器等产品之设计后,着手开发用于制造VLSI的缩小投影型曝光装置(步进机)。历经精机事业部长等职后,于1997年成为社长。
  2005年起担任尼康顾问。除了1985年至1990年间在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现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创造科学技术项目「吉田奈米机构」担任总负责人外,也担任过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精密工学会等单位之会长。1991年获颁蓝绶褒章、2003年获颁法国荣誉勋章(Legion d’Honneur)、2006年获颁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IEEE)的诺伊斯奖(Robert N. Noyce Medal)。

章节摘录

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吉田组长,如果你都不行了,那么日本光学就真的不行啦!”一九六九年,我在一家酒馆里迎接来自部下们的猛烈攻击,地点就在国电(现在的JR)大井町站通往我们工厂的,叫做“光学大路”的那条路上。我们在那里为日本光学工业(现在的尼康)的今后发展探寻生存之道──主题如此深远的集会,当时我刚刚成立不久。集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光电传感器会议」。大家可以自由参加,针对我们所属的机器事业部今后应推出何种新产品的议题,同是技术者的大家进行热烈讨论。这也算是半私人的聚会。成员以年轻人为多,约有十五人左右。当时我三十七岁。结果,这个集会持续进行了三年。工厂下班后,我们就借会议室开始讨论,一讲到兴头上,话就停不下来。然后大家再转移会场,到酒馆去继续讨论,有时候借着醉意,还会有胡乱打闹的事情发生那是在经济高度成长的时期。“尼康”这个品牌的相机,俨然已经成为人气商品,但为了日本光学工业将来的成长,每个人都觉得,除了相机之外,必须再找另一样产品做为事业支柱。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从机器事业部诞生出另一项会社的主力事业。我之所至这么想,就是在我展开这项会议的一年前到美国出差时,受到了“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的启示。将会议名称定为“光电传感器”,意思就是一种可以把光讯号转变为电讯号,使原本视觉上看不到的东西能够看得到的机器。在光学仪器上导入电子学知识,打造出能够大大提升人眼视力的光之眼,是因为想在光学设备上导入电子学,创造出远胜于人类视力的「光之眼」,我们就是想从这里找到突破口,建立起新的事业领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集结各个领域的技术。会社内部有设计镜头的“光学部”、有制造精密仪器的“生产部”,有处理电气关系的“电工部”三大技术系统。在集会以前,各个系统互筑高墙,不相往来,各自都朝着各自喜欢的方向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增强系统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想到了集会这个办法。说来容易做来难啊。技术人员的自尊心强,不容易对别人敞开心扉。举个例子,如果光学部的人说了“我们做的镜头相当好,但是机械设计得太糟了”,那么生产部的人肯定回话“自己做的不到位还尽抱怨别人”。就算转移会议地点到居酒屋,这些人也经常会抓不住讨论的重点,开始相互攻击,我不理会了还会转头来埋怨我,“组长,你这样可不行啊….”等等。在当时参加光电传感器会议的成员中,田中博先生总是显得活力十足,经常是讨论的主力。田中君1960年从职业高中毕业后进入会社,他的手很巧,设计图画得很好。大家在设计机器时,时常会因为过分追求功能性,而无法把零件或机器放进预先决定好的尺寸之中,这时候只要去拜托田中,他总能设法弄好。想不出点子时,他也总能提供建议,“试试这种材料如何?”,是个很能帮得上忙的人。田中君身上虽然具有纯粹的工程师气质,值得信赖,但只要一沾酒,有时候就会出现不动口先动手情形。在居酒屋里动起手来,经常就起因于田中君。就这样,通过我们的集会上,光学部、生活部、电工部之间的高墙变低了,关于新产品的构想也逐渐多了起来。我们这群人所订下的目标就是要研发出“具备光电传感器的辨识性机器人”。后来我接到客户的制造委托,有工业用自动牵引试验机、轮胎自动识别机等嵌入了光电传感器的自动化机器。我们也由此实现了产品化生产。不过,卖掉了一台就再也没有订单了。为了寻找具有生产销售连贯性的产品,必须努力思考新产品的研发。 “吉田设计的净是一些不好卖的东西。”当时在业务部门服务、和我同时期进会社的滨馆乡一曾这么跟我抱怨过。即便如此,我并没有放弃,继续同集会的伙伴们反复讨论,拜访客户,寻找新产品的线索。后来我在熊谷制造所召开了一次会议,让我想起了38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时我们特殊订购设计部只是14、15个人的小团体,在大井工厂有个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徒有其名。办公室是一座二层木质小楼,是由诊所改成的。大概是我们创造的效益不好,所以被赶到了这个地方。在楼上走两步就能感到地板的颤抖,这些都还好说,最恼人的是那房子的屋顶是铁皮做的,夏天太阳一照射,屋里的人就热得受不了。当然了,那时也没有空调。没办法,大夏天里,我们只能穿着短裤和无袖衬衫,把脚放在水盆里,一边不停地擦汗,一边画图纸。

图书封面


 站在制造业原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制造噱头的“制造业原点”日本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竞争力的急剧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超越美国等论调盛嚣尘上,日本大举扩张金融、地产等产业,进军境外市场,经济泡沫化日趋严重,为后来的泡沫破裂埋下祸根。到今天为止,日本制造业虽然没有了当初的风光无限,但仍然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影响力仍然不可或缺。据不久前有关机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超过日本,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国际市场的开拓必不可少。但在快速的发展中,中国制造业的主动转型更加重要,所谓“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是这种转型的体现,也突出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寻求变化的内生动力,显示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变迁路径。其中,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相同的路径,却不一定有着不同的模式。从日本制造业(实际上,所有的产业发展都值得研究、探析和借鉴)的变迁中找寻有益的借鉴,防范走过的歧路,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做的事情之一。一本由日本制造业的翘楚吉田庄一郎所作的书《站在制造业原点:吉田庄一郎自传》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想要的东西。该书以自传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本人亲身参与制造业的经历,以及作者背后的企业(尼康)及日本制造业的发展。作者作为一个与尼康一起成长的参与者、开拓者和见证者,不但完全有资格代表尼康,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日本的制造业。也许是源于自传书刊和畅销书刊的双重原因,该书兼有两者的特点,但却没有产生两者的复合性效果。说句不客气的话,笔者怀疑作者写作该书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描述、解析尼康和日本的制造业历程,还是打着“制造业原点”和名人的旗号行畅销书之实?按理这种猜测是不存在的,作者应该是不差钱的人。但书中的内容又不得不让人产生这种联想。该书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作者的思维逻辑是,从一家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发展历程解析一国产业的历程,找出典型的经验和教训,其实是有实际意义的,。而这需要读者具备丰厚的背景知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感悟力。如,作者认为日本产业结构不应照搬、重走美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老路。如,企业(如新项目)要取得成功,需要“把握社会需求”,“为自己企业的优势制定发展方向”,加强“团队的管理”。还需要获得人才,为人才提供教育和提升的机会,“产业、学校、政府相互合作”。不过,在今天看来,这些其实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并没有多少新鲜之处,作为启蒙书倒还是多少有些意思。
  •     吉田的职业经历在日本制造业里颇具代表性。吉田75岁(2007)时写成本书,今年(2012)尼康95年,2011年营业额8875亿日元。从吉田24岁加入会社,这51年从新人到会长的职业生涯和尼康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吉田先生的职业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20年(24-44岁),进入定制产品设计部门,奠定了日后会社的核心技术;第二个20年(44-65岁),打造半导体制造设备产业,形成会社的支柱业务;最后的10年(65-75岁),担负起整个经营的全盘责任。在每个不同的时间段,都面临了不同的挑战。进入公司不盈利的部门时,面临了职业挑战。接受天文台的订单,面临了技术挑战。意识到民族制造业的核心问题,面临了产业挑战。尼康在数码相机领域落后于佳能,面临了业务挑战。经济寒冬又逢资产赤字,面临了重组挑战。对一个人来说,每一个挑战都是一场革命,考验的是决心。吉田先生的每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做好了准备。例如第一阶段对微观经济的学习,对制造业的省思和深度认知;第二阶段担任JR东日本的社外董事,提升为副会长时对照相机部门进行改革。而在遇到挑战时,吉田先生也从早年经验中找到决胜的方法,例如在经营企业时就吸取了父亲的失败教训,并且多次从早年的伙伴身上得到跨界的帮助。吉田先生从没有背弃过“光照一角”的信仰。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地发挥自己的力量,那么全世界就会被点亮。这是改变世界的人的态度。最后,对于未来的制造业和技术领域,一生从事、重视技术的吉田认为具有无限的可能,但对重文轻理的趋向也有担忧。写作本书,他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启示。
  •     《站在制造业原点》吉田庄一郎自传读后感一边泡着脚,一边读完吉田先生的自传,感觉日本与中国的竞争真的不在一个层次上。如吉田先生所心“坚实的制造业是日本竞争力的源泉”,如果按目前中国的发展思路,是很难真正竞争得过日本的。虽然总GNP总量上来讲,中国将于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人均起来就没有什么用,不仅如此,反而会成为世界的矛头所向,一个虚胖的大块头,注定是要给那些真正强壮的人来打的。以前一直以为尼康的主业是相机,原来他们是以光学为基础,发展一系列产品的。最核心的是叫做“步进机”的先进设备,也是尼康最为赚钱的收入来源。书中开头不久,就提到了,“日本制造业之所以强大,还在于从经营者到生产第一线工人都是复合型人才。除了一部分例外,能够代表日本的大型企业当中,相当大比例的经营决策者都精通技术”,马上联想到了“日本经营四圣”,的确全部命中!对比起美国,多数以营销或会计两个方面的管理人才担任CEO,日本这样的安排,的确在产品精良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个也许就是日本在战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之所以不选择美国留学归来的MBA,而是从技术人员当中选拔领导者,这个道理在我看来很简单,就在于‘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企业’。对制造本身没有热情的人也当不好企业的领导者”,这个也许能解释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成功吧。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尼康前董事,制造业的见解部分还可以。
  •     总体都不错,尼康,创始人自传
  •     一般,该说的都没怎么说
  •       《站在制造业原点》吉田庄一郎自传读后感
      
       一边泡着脚,一边读完吉田先生的自传,感觉日本与中国的竞争真的不在一个层次上。如吉田先生所心“坚实的制造业是日本竞争力的源泉”,如果按目前中国的发展思路,是很难真正竞争得过日本的。虽然总GNP总量上来讲,中国将于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人均起来就没有什么用,不仅如此,反而会成为世界的矛头所向,一个虚胖的大块头,注定是要给那些真正强壮的人来打的。
      
      以前一直以为尼康的主业是相机,原来他们是以光学为基础,发展一系列产品的。最核心的是叫做“步进机”的先进设备,也是尼康最为赚钱的收入来源。
      
      书中开头不久,就提到了,“日本制造业之所以强大,还在于从经营者到生产第一线工人都是复合型人才。除了一部分例外,能够代表日本的大型企业当中,相当大比例的经营决策者都精通技术”,马上联想到了“日本经营四圣”,的确全部命中!对比起美国,多数以营销或会计两个方面的管理人才担任CEO,日本这样的安排,的确在产品精良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个也许就是日本在战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之所以不选择美国留学归来的MBA,而是从技术人员当中选拔领导者,这个道理在我看来很简单,就在于‘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企业’。对制造本身没有热情的人也当不好企业的领导者”,这个也许能解释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成功吧。
      
  •     尼康的技术,佳能的营销
  •       吉田的职业经历在日本制造业里颇具代表性。吉田75岁(2007)时写成本书,今年(2012)尼康95年,2011年营业额8875亿日元。从吉田24岁加入会社,这51年从新人到会长的职业生涯和尼康的命运纠缠在一起。
      
      吉田先生的职业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20年(24-44岁),进入定制产品设计部门,奠定了日后会社的核心技术;第二个20年(44-65岁),打造半导体制造设备产业,形成会社的支柱业务;最后的10年(65-75岁),担负起整个经营的全盘责任。
      
      在每个不同的时间段,都面临了不同的挑战。进入公司不盈利的部门时,面临了职业挑战。接受天文台的订单,面临了技术挑战。意识到民族制造业的核心问题,面临了产业挑战。尼康在数码相机领域落后于佳能,面临了业务挑战。经济寒冬又逢资产赤字,面临了重组挑战。对一个人来说,每一个挑战都是一场革命,考验的是决心。
      
      吉田先生的每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做好了准备。例如第一阶段对微观经济的学习,对制造业的省思和深度认知;第二阶段担任JR东日本的社外董事,提升为副会长时对照相机部门进行改革。而在遇到挑战时,吉田先生也从早年经验中找到决胜的方法,例如在经营企业时就吸取了父亲的失败教训,并且多次从早年的伙伴身上得到跨界的帮助。
      
      吉田先生从没有背弃过“光照一角”的信仰。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地发挥自己的力量,那么全世界就会被点亮。这是改变世界的人的态度。
      
      最后,对于未来的制造业和技术领域,一生从事、重视技术的吉田认为具有无限的可能,但对重文轻理的趋向也有担忧。写作本书,他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启示。
      
  •     读完没有感觉
  •        制造噱头的“制造业原点”
      
      
       日本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竞争力的急剧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超越美国等论调盛嚣尘上,日本大举扩张金融、地产等产业,进军境外市场,经济泡沫化日趋严重,为后来的泡沫破裂埋下祸根。
       到今天为止,日本制造业虽然没有了当初的风光无限,但仍然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影响力仍然不可或缺。
      
       据不久前有关机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超过日本,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国际市场的开拓必不可少。但在快速的发展中,中国制造业的主动转型更加重要,所谓“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是这种转型的体现,也突出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寻求变化的内生动力,显示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变迁路径。其中,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
      
       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相同的路径,却不一定有着不同的模式。从日本制造业(实际上,所有的产业发展都值得研究、探析和借鉴)的变迁中找寻有益的借鉴,防范走过的歧路,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一本由日本制造业的翘楚吉田庄一郎所作的书《站在制造业原点:吉田庄一郎自传》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想要的东西。
      
       该书以自传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本人亲身参与制造业的经历,以及作者背后的企业(尼康)及日本制造业的发展。作者作为一个与尼康一起成长的参与者、开拓者和见证者,不但完全有资格代表尼康,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日本的制造业。
       也许是源于自传书刊和畅销书刊的双重原因,该书兼有两者的特点,但却没有产生两者的复合性效果。说句不客气的话,笔者怀疑作者写作该书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描述、解析尼康和日本的制造业历程,还是打着“制造业原点”和名人的旗号行畅销书之实?按理这种猜测是不存在的,作者应该是不差钱的人。但书中的内容又不得不让人产生这种联想。
      
       该书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作者的思维逻辑是,从一家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发展历程解析一国产业的历程,找出典型的经验和教训,其实是有实际意义的,。而这需要读者具备丰厚的背景知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感悟力。如,作者认为日本产业结构不应照搬、重走美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老路。如,企业(如新项目)要取得成功,需要“把握社会需求”,“为自己企业的优势制定发展方向”,加强“团队的管理”。还需要获得人才,为人才提供教育和提升的机会,“产业、学校、政府相互合作”。不过,在今天看来,这些其实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并没有多少新鲜之处,作为启蒙书倒还是多少有些意思。
  •     製造业的真传..
  •     说好好
  •     典型性工科男。前半段作者当技工时的写文就是我们小学生水平,逻辑简单到连简单的推理都不需要,实在称不上是一本传记。书中给不出大道理,有的只是妈妈从小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一味追求知道更多更深,但其实这些道理已足够我们受用一生。
  •     算是公司推荐读物吧……只有120页,所以很快就看完了。要说最大的感受,牛人的朋友也都是牛人,邻居同学什么的随便扔出一个就是政要或者高层,真正关于企业管理什么的并不多,有一点非常同意,建立在别国基础上的制造业大国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日本50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进而才成为今天的制造业强国
  •     这套介绍日本企业家的书都挺不错,这本书让我对尼康这个品牌有了更深的了解。
  •      日本精工
  •     语言很朴素的一本书,可以说记述很细也可以说很琐碎,但生活本质本身如此。闲来看看,也可从细微角度窥到一些意味深长之处。
  •       响应教主的活动:买来送人的书
       http://www.douban.com/note/142205028/
       昨天才回答了问题: 关于浮躁
       http://42qu.com/zoomquiet/qa/txt/3
       今天就收到了书,快速看完...
      
      不厚,131页,5,6万字的样子
      - 没有译者后记什么的,看来是快速翻译的
      - 首先注意到书尾的,年表,很有理科人的气质!
       + 非常直观的给出了人生和社会慢慢合拍,到最后开始改变社会的过程!
       + 也很精确的指出了,作者可以成功,是在一个领域认真积累了20年!
       + 这书,就用了2年连载后才出版的!
      
      之所以,选择这书,是期望知道另外行业的事儿,之前看过有关 丰田的,但都是管理方面的忽悠;
      - 用95分钟,看过,的确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
       - Nikko 真正的赢利部门,居然不是 相机!
       - 日本对于精密製造行業的痴迷,是民族性的,是国家性的,是长久坚持的!
      
      好吧,看过后触动有一些,但是,只能知道,无法简单应用到生活中哪...
      - 团队要有梦想; 在中国,梦想无法是改变/创造什么,而是很好的活下去,有房子住,老了生病有钱看,小孩有钱上得起学...
      - 不同领域的技术团队,应该有充分的沟通; 在中国,沟通机会是可以自行创造的,可是激发出的好想法,要实现,公司是很难象 Nikko 那样,养几个技术储备项目的,几年不求回报...
      
      好吧,好吧,看过之后,印证了一些模糊的项目/知识/时间管理认识;
       - 然后,继续平衡心态,好好活下去...
      
      
      
  •     在老冰先生某系列文章中见识了日本制造业之所以强大的原因,顺带买了这本。作者是尼康前任头头,在书里回忆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很多有趣的经历没有能够展开说,可惜。后面对于技术、管理以及相关话题的讨论看点也很多。
  •     了解一段历史、一家企业、一些人的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