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开拓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普利茅斯开拓史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ISBN:9787210045564
作者:[美] 威廉·布拉福德
页数:307页

五月花的遗书

这本书的原稿大约作于1623年前后,作者布拉福德是搭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大陆的第一批乘客,并在船上签下了《五月花号公约》。登岸后,布拉福德担任了31届普利茅斯总督,见证了英国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失败的全过程。书稿于1776年被英军带到伦敦,1897年被美国马萨诸塞州索回后公之于众。本书第一章,将英国人赴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原因,归之于“英格兰压制宗教信仰自由”,这令我想起前几天读过的《自由钟与美国精神》,里面也把美州原始移民建国的原因归之于崇尚自由,我想这两本书不可能出于巧合。

书评补充

基于宗教、历史和中英文基础上的扎实功底,吴丹青的翻译非常精准流畅文字优美。这本书是近400年前的亲历者(美国普利茅斯第二任总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几百年,几经辗转才得以在20世纪初在美国面对公众发行。我在读它的同时,也在阅读同时期英国清教徒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前者用说明与纪实的方式,从对历史和真实事件叙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从丰富情节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叙述。两者都讲述了宗教改革时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与实践最为彻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这些清教徒们坚守信仰和原则的一生跌宕起伏,让后人敬仰之余,饱受振奋,开始思索自己今生该如何走完。书的一到七章,大量记述了这场冒险历程的历史与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们在去普利茅斯之前,为追求真理,饱受磨难的许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处留下受尊敬的见证。也转载了满怀慈爱关照之心的牧师给清教徒们的临行书信,以牧者心肠,鼓励、安慰与提醒参与者们。这七章让读者对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热情而坚定的人们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认识。原本期盼之后会有更多参与者相互勉励、走出各种艰险与搅扰的、充满丰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书中使用了大量原始书信来突显其叙述的客观性,而叙述也大多针对事件而写,人物心理描述较少,我们只能从事件中各方的行为和言辞,来判断各自的立场、坚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磨难。普利茅斯的这群道德情操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基督徒,却依旧无法在社群内部建立人间天国——共产主义。定居头2年尝试过公社制,但结果是饥荒。之后立即将农业和种植业改为个人种植、个人收获盈利,只将贸易权公有,用以偿还出发时就开始欠下的债,以及支付费用,以供本社区在荷兰尚未出行的亲友来美洲定居。这一改革因让人人努力的目标明确——为自己努力。故导致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利用一切时间,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当年后就再没出现过饥荒。该书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欧洲各地零星出现过模仿早期使徒时期教会的共产主义社区的尝试,已被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实践证明无效,因违反上帝创造之人的天性,只会降低生产力。可惜这部书在20世纪初才被美国从欧洲落满灰尘的书架上寻回,否则或许作者的记录、结论与告诫,早该成为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警钟。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恶与纠纷。该书在对农业顺利发展简要说明外,花大量篇幅记述贯穿该殖民地发展十多年的合同纠纷,内部私欲膨胀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来自假信徒、假牧师、无神论放纵者等人裹挟国教势力而来的外部攻击,还有与法国人、印第安人、其他开拓者的群体冲突。这让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国之外,看到了人间的各色丑陋,而这些丑陋显而易见地发自罪恶不绝的人心。尽管该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饱经考验的(从英国出发时受百般阻挠失去财产,到达荷兰,在荷兰12年坚守信念,艰苦劳动、团结、虔敬,共同经历了美洲第一个严冬的半数死亡),但该殖民地未成为美洲收益最高、人数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们为了信仰辗转流离,丧失大量财物,故初始经济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债务。2,参与其中的个别内外部关键人物因私欲导致各种纠纷,每每造成巨大损失。3,出行前领头商人出尔反尔,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准备的物资一部分被卖掉用以偿债,很晚出发,11月才到达比目的地更北的地点,第一个冬天就遇到了严寒和饥饿,导致第一批人人口减半。4,移民总人数不及其它殖民地多。但上帝眷顾这些以信仰支撑冒险之旅的人们,他们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用常人无法做到的努力与勤奋,在内部保持着团结和相互支持的体系,用信用与诚意结交了印第安朋友,获得了在当地生存的重要知识,第一个冬天后的人口损失就极少。最终甩掉债务后,他们获得了比在欧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财富。并实现了他们今生终极的梦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孙孙都用最诚实无伪的方式敬拜上帝。他们打过了那美好的仗,跑尽了那当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绝大多数人在艰苦而劳作的环境里还很长寿。美国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约精神成了美国宪法精神的开端,成了世界的“光与盐”。无数人以他们为美国精神和基督徒精神的表率,感恩他们的开疆拓土,坚持那支撑他们开疆拓土的信念,他们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传。作为当今最强盛国家。70%的美国人信奉基督教。故不能把这部书当做英雄浪漫主义的故事来读。这样的记录才是人世间的真实录像,你我身处之处的真实写照。黑暗怕光明,总要对抗光明。尽管我们的人生旅程比这些开拓者轻松得多,但人间从未有过“人间天国”,也不要期待“人间天国”。天路客进的不是阳关道,是窄门,他们的心灵也不属于富贵繁华之地,注定要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试炼与恩赐。如果拥有坚定的信念、以及信念支撑下喜乐感恩的心,困难只会是试炼中的一环,而上帝的赐予从心灵到物质给养,总是丰富而充足的。没有艰苦的耕种,收获也不会引起发自内心的欢呼。而无论我们的生命长短,那心灵的盼望与福乐是直存到永恒的。这就是基督徒一生需要走完的见证之旅!附注:以下是深受这群天路客爱戴的、该社群长年的牧师、约翰罗宾逊给前往美洲的“天路客”的告别信的选摘,字里行间透着牧者慈爱智慧的光芒。这段话对任何准备同担风险、负一轭的团体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同时也是每个融入团体的个人所须知的事项。读完这本书,我发觉这群普利茅斯的开拓者们是用他们的一生实践了这封信里牧师的训诫,在磨难不断、从始至终的大小冲突中,完成了这位牧长的托付。我推想,无论是在开拓者们的心里、还在这整本书里,这封信的价值都是最高的,是开拓者用一生的实践活出的他们生命最核心的理念:首先,我们理当每天在上帝面前更新、悔改,尤其是为了我们已知的罪,也是为我们未能察觉的过犯。主因此把一个艰难而危险的特殊时机摆在我们面前,用这个不寻常的方式呼召我们,好用他的眼睛来精心查看并小心矫正我们的行事为人之道。如果我们真心悔改,罪就被除去,圣灵乃在人的良心里印上上帝赦罪的记号,人在一切的险境中就有平安和宁静,在各样的苦难中都可尝到甘甜的慰藉,无论(身体)活着还是消亡,都可得快乐的释放,挣脱那恶者的捆绑。在得到上帝从天上赐下的平安和发自内心的平静以后,我们应谨慎小心,为要给我们团体中所有人带来平安。为此,必须自己警醒,不要犯罪绊倒别人,也不要轻易就让自己跌倒。因着上帝的恩典,我们不去犯罪,做到这点还不够,还要能抵挡得住别的冒犯才行。人总是准备去犯罪,缺乏覆罪之爱(用自己的爱遮盖住众人的罪),总是准备要么用人的聪明来论断他人的道德弱点,要么就是落入鄙俗,近于伪善。凭着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很少有人会轻易冒犯(绊倒)他人,而总是易于被他人激怒(跌倒)。如果人怀着如此敏感易怒的气质,那他在社群中也很难成为一个健全可靠且能与人有益的成员。此外,你们中的许多人,彼此不认识,也不了解对方的缺点,迫切需要(对罪)倍加地警觉,以免人群中习以为常的习性过多地影响到你们,这就要求你们要以智慧和爱来对人。再有,你们计划中的公民社区规划肯定经常会有触怒、冒犯人的事发生,如果不能持久不懈地以兄弟之爱和忍耐来化解的话,这些规划将成为冲突之源。所以,更多学会用忍耐来对付这苦难的时刻吧,上帝圣洁公义的作为,我们唯有以此来领受和回应。第四、就是关于大家(与冒险家协议规定的)都要从事的雇佣工作,你们应确确实实地把对工作的热爱与对公共福利的关心连接起来。你们个人本应过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因此,要避免让雇佣工作摧毁这种生活,不要让你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精神在其中被湮灭。每个人还需压制自己内心的私欲,因公共利益总是容易遭到反对,所有出于个人的偏见,总是与公共利益相左。一栋新盖的房屋,结构还没完全紧固,人总是会小心翼翼地不用力摇动它,弟兄们,我恳请你们也要这样,而且更加小心翼翼地,不要让“上帝的家”在刚刚建立之初,就被各样多余无益的新奇事物和其他各种反对意见所摇动而无法坚立。最后一点,鉴于你们将要组成一个政治实体,并以公民政府施行管理之职,而你们中间将要被选拔进入政府机构的人中,又没有特别出众的管理人才,所以,盼望你们凭着智慧和对上帝的信心,选出全心热爱并能够全力促进公共利益的人,同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服从他们的合法管理。不要把他们仅仅看做普通的个人,而要把他们看做上帝为了你们的好处所设定的。我就把这几样交付给你们自己,诚请你们用爱心料理,凭良心应对。同时,我会每天不住地向上帝祷告,这位创造天地的主、他的旨意临到万物,他对至爱的儿女尤为眷顾,他给了他们一切的好处。求他一路引导、看护,求他的圣灵进入你们的心,求他大能的手帮助你们,好让我们大家可以在有生之年都来赞美他的名。祝愿大家在主基督里一路平安,他是你们所信的基督,也是赐我安歇的主。为你们满载希望的远航献上真诚的祝福,祝你们成功!约翰罗宾逊

浓缩的历史

后来众多历史进程和重要政治事件的走向在书中都有某种预表性的反应,例如种族融合、州界划分、开拓西部、美国独立建国、战争与结盟、联邦制、联邦军队等;还有一些与未来世界历史和社会思潮有关的情节如共产主义和无神论在美国的命运及美国人对其的态度……以及很多300年后中国人才逐渐了解、尝试的经济模式及活动(时值中国明朝末期),如股份制、合资、国际贸易规则、股票交易、私人财产制、汇票支付、清偿协议等等都在书中有大量叙述。

几点断想

1.约翰罗宾逊牧师在55-58页给清教徒的信在我看来是他们建立殖民地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即使在今天,我还是觉得令人受用不尽。2.关于殖民地之前不觉得殖民地有什么意思,除了被灌输的代表了恶的“殖民主义”一样。看到这本书才了解到,殖民其实可以看做是移民,可以看做是垦荒,可以看做是逃“信仰”的难,还可以像阿信所说得像是”搬家“。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3.关于印第安人的衰落这更多是一个落后文明的自然消退,而不能一味地指责欧洲人的入侵。印第安人之间也互相征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说出第一次的互相杀戮到底是印第安人先杀死了殖民者,还是殖民者先杀死了印第安人。在一个双方互不了解的环境下,人们太容易想”先下手为强“了。清教徒们开始时对印第安人的友好,其实倒让我觉得很难得。正如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后,胶片相机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不得不转型一样,当时印第安人的未来走向是已经命定了的。他们的居住条件,医疗水平,语言文字,文明程度等方面和欧洲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4.关于”公社“布拉福德对“公社劳动试验”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不妨抄来供大家一阅。“他们持续了数年的那种公社劳动试验还是失败了,而实践者都是一群虔诚正直,诚实本分的人。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论的无知,这些理论海贝后来的一些人所推崇。通过国家剥夺私有财产权,把私有财务纳入公社,这种做法会让”国家“和”政府“享受到繁华盛世的愉快,仿佛他们的智慧已在上帝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公社财物(直到用完)会引起诸多混乱和不满,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就业、参加劳动,阻碍、延误了许多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帮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适合劳作的年轻人不愿为别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劳动,因为没有分文回报。身强体壮、才智出众的人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无分别,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当于前者的四分之一,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样工作,同样得食、分衣,这对他们多少显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们被吩咐去帮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饭之类,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劳动,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们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这样的状况会变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样,所做的一样,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与人毫无分别,那么,就算没有实际上废除上帝为人所设立的特殊关系,至少也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本应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关系。不要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而要归因于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设计规划。我想说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点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更适合他们。”社会主义——或者平均主义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有一个人去“公正地”为了社会的最大福利而做出分配和安排。不过很可惜,上帝造人的时候,没有给人这样的旨意,也没有给人们这样的能力。平均主义在资源极度贫乏等一些特别的时候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分配的不均会造成员的死亡,从而对群体或者说每一个人造成危害。但是平均主义基本上不可能使群体摆脱贫穷。华西村这样的组织,只是表面看起来是社会主义的平均分配,但是它本身却是作为市场的一个竞争者,在更大的市场中竞争和生存的。离开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它只能是一样的贫穷。

原来美国是从搬家开始的

文/ 阿信我是从高中历史课本上知道有“五月花号公约”的。但阿忆说得好:“中学文科课本,毁掉了很多人学习知识的兴趣。假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索然无味,谁还会喜欢历史?”最近读到“五月花号”船上乘客、“五月花号”公约的起草人之一,威廉·布拉福德写的亲笔回忆录《普利茅斯开拓史》,才发现高中历史课本不但会使人丧失学习的兴趣,还会带给你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普利茅斯开拓史》告诉我们,“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者最初是来自英国诺丁郡、林肯郡和约克郡交界地区的一小群农民。为了追求纯正的信仰,他们宣布退出英国国教,组成一个小教会,从而遭到英国国教的严酷迫害:“有些人被直接抓进监狱,其他人的家庭受到全天候监视骚扰而无法脱身,大多数人被迫逃离家园,抛弃家产。”在英国没有立锥之地,这些清教徒历经千辛万苦搬家到荷兰。他们在荷兰平静地生活了12年,藉着辛勤俭朴,大多数人从一贫如洗过上了富足、体面的生活。他们这个小群体也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但就在这时,这个小群体又不安分起来,又要搬家了,目标是谁也没有去过的荒蛮的美洲大陆。有过搬家经历的人都知道,搬家是很劳神费力的事,除非你很确定搬到的地方会更好。如果说从英国搬到荷兰是因为宗教迫害,可是面对未卜的前途,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过上的稳定、富足的生活,而且荷兰人又没有人迫害你,所为哪般?还是为着他们的信仰!这是一群轻看俗世的物质利益,为了信仰可以不顾一切的天路客。虽然他们已经在荷兰安定下来,但发现由于环境艰苦,加入他们并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们的教会无法发展壮大;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固然纯正,但发现这里的社会风气不好,“许多的孩子经受不住城里形形色色的诱惑……沉迷于享乐,变得放荡不羁,灵魂堕落,不但伤透了父母的心,也亏欠了上帝了荣耀。”为了扩展基督的国度,他们下决心再次搬家。不是一个家庭搬家,是一个教会、一群人搬家。困难显而易见。当教会带领人提出这项动议时,遭到许多人反对,认为这样做简直不可思议,不仅会失掉大家辛辛苦苦创建的一切,而且会面临海上航行的巨大风险、疾病、瘟疫的侵袭,以及可能来自美洲印第安人的疯狂侵袭。他们召开教会全体成员大会,达成共识:“我们的事业合乎上帝的律法,我们的目标崇高而光荣……上帝与我们同在,对此,我们深信不疑。”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必将付出的代价也很清楚:“我们不会因一点小事而气馁,也不会因一点不如意就打退堂鼓,我们知道在英格兰和荷兰会得到什么,也知道离开荷兰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好处。”这样一群人,一小群人,不管对英国,还是荷兰,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小撮人。在很多人眼里,这群人自以为是,令人生厌,或许还像老鼠一样可恨。在英国,他们反对主流宗教,自成一套。到了荷兰,虽然他们是守法勤勉的公民,但是对周围社区指指点点。况且在荷兰和西班牙有可能作战之际离开收留自己12年的荷兰——第二祖国。这些人显然也不是什么爱国人士!这一小群怪人,102名清教徒极其家属,抛弃了俗世的一切,背负一身债务,于1620年搭乘“五月花号”远航美洲,于上岸前签订了一份契约,即“五月花号公约”。主要内容为:蒙上帝的恩典,为了上帝的荣耀并促进基督信仰及国王与国家的荣誉,远航至弗吉尼亚北部地区开辟首个殖民地。根据本公约一同在上帝面前庄严宣誓,彼此联合,共同组成公民政治体,为了保持良好秩序及推动实现前述的目标,需不时制定、颁布法案或拟定公正、公平的法律、法规、法令、宪法框架集设立管理机构,并对殖民地普遍适用,我们承诺将完全服从并遵守。1620年11月11日,签名为证。当时签名的成年男性共47位。时值隆冬。数九寒天,他们缺衣少食、没有御寒的房屋。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仅仅一个冬天,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以前,英国国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北美大陆建立的殖民地全部以失败告终,但就是这个以清教徒为核心的小小的一群人,在新普利茅斯农场克服了无数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挑战,不但得以立足,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众多殖民地的楷模和美国精神的起源。他们的成功是信仰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经的信仰就是从搬家开始的。亚伯拉罕被上帝呼召出来,在对前途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全靠信心前行;及至到了应许之地,他发现遍地饥荒。但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藉着他们的信仰,把这地变为了牛奶与蜜之地。问题是为什么要搬家?搬家就是让你离开稳定和舒适,离开对俗世物质和传统的依赖,专心地仰望。如果没有信仰给予这些清教徒力量对抗权力和物质,那么,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这里面最早富起来的人就一定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加倍地掠夺财富;这里面掌权的,包括本书作者布拉福德,在靠着为众人服务拥有威信和权力之后,就一定会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变本加厉地欺凌百姓。如果这样,“五月花号公约”就和中国陈胜、吴广的“苟富贵、勿相忘”没有什么两样。但正是因为信仰,这群人里面有敬畏。在“五月花号公约”之后,全体居民和他们的领导(殖民地官员)之间签订了第一个条约,里面明确规定:“殖民地官员一方应服从所有为公共利益所制定或即将制定之法律、命令。”这是美国权力制衡的起源,和汉高祖与民“约法三章”,却独独不限制皇帝的权力完全不一样。三十年改革开放,通过把人对物质的欲望释放出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人的欲望既能创造财富,也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如何驯服物质欲望这头猛兽,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中通过“义利”之辩,通过用“工农兵学商”贬抑商人希望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后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一个更富裕、更和谐、更民主和自由的社会,我们应该搬搬家,从自己几千年的文化和传统中走出来一点,稍稍离开稳定、舒适和对物质的依赖,靠着信仰往前走。“五月花号公约”的签订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充满罪性。这小群人中,有小偷小摸的、有说谎欺诈的,还有谋财害命被判死刑的。但正如学者齐宏伟所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黑暗背后的光明,人性幽暗背后的恩典。它修正了我对清教徒的偏见:一种把他们看成超级英雄和超级圣徒,从而自己可以避免效法的偏见。他们有那么多的纷争和软弱,但关键是:这里有一种恩典在流淌。”——《南方人物周刊·书与人》2010年12月27日

开拓美国的清教徒史料

基于宗教、历史和中英文基础上的扎实功底,吴丹青的翻译非常精准流畅文字优美。这本书是近400年前的亲历者(美国普利茅斯第二任总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几百年,几经辗转才得以在20世纪初在美国面对公众发行。我在读它的同时,也在阅读同时期英国清教徒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前者用说明与纪实的方式,从对历史和真实事件叙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从丰富情节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叙述。两者都讲述了宗教改革时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与实践最为彻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这些清教徒们坚守信仰和原则的一生跌宕起伏,让后人敬仰之余,饱受振奋,开始思索自己今生该如何走完。书的一到四章,大量记述了这场冒险历程的历史与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们在去普利茅斯之前,为追求真理,饱受磨难的许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处留下受尊敬的见证。也转载了满怀慈爱关照之心的牧师给清教徒们的临行书信,用慈爱的牧者心肠,鼓励、安慰与提醒参与者们。这四章让读者对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热情而坚定的人们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认识。原本期盼之后会有更多参与者相互勉励、走出各种艰险与搅扰的、充满丰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书中使用了大量原始书信来突显其叙述的客观性,而叙述也大多针对事件而写,人物心理描述较少,我们只能从事件中各方的行为和言辞,来判断各自的立场、坚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磨难。普利茅斯的这群道德情操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基督徒,却依旧无法在社群内部建立人间天国——共产主义。定居头2年尝试过公社制,但结果是饥荒。之后立即将农业和种植业改为个人种植、个人收获盈利,只将贸易权公有,用以偿还出发时就开始欠下的债,以及支付费用,以供本社区在荷兰尚未出行的亲友来美洲定居。这一改革因让人人努力的目标明确——为自己努力。故导致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利用一切时间,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当年后就再没出现过饥荒。该书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欧洲各地零星出现过模仿早期使徒时期教会的共产主义社区的尝试,已被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实践证明无效,因违反上帝创造之人的天性,只会降低生产力。可惜这部书在20世纪初才被美国从欧洲落满灰尘的书架上寻回,否则或许作者的记录、结论与告诫,早该成为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警钟。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恶与纠纷。该书在对农业顺利发展简要说明外,花大量篇幅记述贯穿该殖民地发展十多年的合同纠纷,内部私欲膨胀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来自假信徒、假牧师、无神论放纵者等人裹挟国教势力而来的外部攻击,还有与法国人、印第安人、其他开拓者的群体冲突。这让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国之外,看到了人间的各色丑陋,而这些丑陋显而易见地发自罪恶不绝的人心。尽管该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饱经考验的(从英国出发时受百般阻挠失去财产,到达荷兰,在荷兰12年坚守信念,艰苦劳动、团结、虔敬,共同经历了美洲第一个严冬的半数死亡),但该殖民地未成为美洲收益最高、人数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们为了信仰辗转流离,丧失大量财物,故初始经济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债务。2,参与其中的个别内外部关键人物因私欲导致各种纠纷,每每造成巨大损失。3,出行前领头商人出尔反尔,造成进退两难,准备的物资一部分被卖掉用以偿债,很晚出发,11月才到达比预计到达地更北的目的地,第一个冬天就遇到了严寒和饥饿,导致第一批人人口减半。4,移民总人数不及其它殖民地多。但上帝眷顾这些以信仰支撑冒险之旅的人们,他们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用常人无法做到的努力与勤奋,在内部保持着团结和相互支持的体系,用信用与诚意结交了印第安朋友,获得了在当地生存的重要知识,第一个冬天后的人口损失就极少。最终甩掉债务后,他们获得了比在欧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财富。并实现了他们今生终极的梦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孙孙都用最诚实无伪的方式敬拜上帝。他们打过了那美好的仗,跑尽了那当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许多人在艰苦而劳作的环境里还很长寿。美国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约精神成了美国宪法精神的开端,成了世界的“光与盐”。无数人以他们为美国精神和基督徒精神的表率,感恩他们的开疆拓土,感恩并坚持着那支撑他们开疆拓土的信念,他们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传。作为当今最强盛国家。70%的美国人信奉基督教。故不能把这部书当做英雄浪漫主义的故事来读。这样的记录才是人世间的真实录像,你我身处之处的真实写照。黑暗怕光明,总要对抗光明。尽管我们的人生旅程比这些开拓者轻松得多,但人间从未有过“人间天国”,也不要期待“人间天国”。天路客进的不是阳光大道,是窄门,他们的心灵也不属于富贵繁华之地,注定要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试炼与恩赐。如果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念支撑下喜乐感恩的心,困难只是试炼中的一环,而上帝的赐予从心灵到物质给养,总是丰富而充足的。没有艰苦的耕种,收获也不会引起发自内心的欢呼。而无论我们的生命长短,那心灵的盼望与福乐是直存到永恒的。这就是基督徒一生需要走完的见证之旅!

布拉福德论集体经济

 这些日子,没有关于补给船的消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指望得到任何帮助。于是,居民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玉米产量,收获比以前更优质的庄稼,以免总是这样忍受匮乏之苦。经过多次讨论,总督采纳了主要成员的意见,允许各家依靠自己的劳动,自行种植玉米,其他所有事务基本上照旧。总督用目测的办法,根据人数按比例给每个家庭分配了一片土地。基于当前的用途,没有做遗产继承划分,所有的男仆和孩子都列入家庭的名下。这个办法很有效,它使每个人都勤劳耕作,玉米种植量大大增加,为他们免去了诸多的烦恼,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总督也好,其他任何人也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得出这么多谷物出来。妇女们这时也愿意走进农田,带着她们的孩子一起种玉米,而原先她们推托说柔弱女人干不了这些,若是强迫她们去做,会被认为是严酷的专制压迫。  他们持续了数年的那种公社劳动试验还是失败了,而实践者都是一群虔敬正直、诚实本分的人。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论的空洞无知,这些理论还被后来的一些人所推崇。通过国家(译注:Commonwealth,意为“全体国民、联邦、共和国”,字面意思是“共同财产”)剥夺私有财产权,把私有财物纳入公社(译注:Community),这种做法会让“国家”“政府”享受到繁华盛世的愉快,仿佛他们的智慧已经在上帝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公社财物(直到用完)会引起诸多混乱和不满,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就业、参加劳动,阻碍、延误了许多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帮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适合劳作的年轻人不愿为别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劳动,因为没有分文回报。身强体壮、才智出众的人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无分别,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当于前者的四分之一,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样工作,同样得食、分衣,这对他们多少显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们被吩咐去帮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饭之类,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劳动,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们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这样的状况会变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样,所做的一样,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与人毫无分别,那么,就算没有在实际上废除上帝为人所设立的特殊关系,至少也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本应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关系。不要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而要归因于这种共产主义(译注:本版原文作Communistic,与公社Community一词同源)生活方式的设计规划。我想说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点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更适合他们。——这段话写于差不多400年前。


 普利茅斯开拓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