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出版社:蓝色畅想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040072334
作者:郭志刚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修订版),ISBN:9787040072334,作者:郭志刚,孙中田主编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编 新文学的播种与收获(1917-1927)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先声第一节 西学东渐之后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变迁第二节 从音标文字运动到白话文运动第三节 晚清文学的繁荣及其现代化的趋势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第一节 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第二节 对复古派的斗争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的涌现第三章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第二节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的文论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与选择第四章 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新诗的尝试与成长第二节 小说的创新与进展第三节 话剧的引进与建设第四节 散文的发生与自觉第五章 鲁迅(上)第一节 生平与前期思想第二节《呐喊》与《仿惶》第三节《阿Q正传》第四节《野革》与《朝花夕拾》第六章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第一节 叶圣陶及其创作第二节 冰心、庐隐及其创作第三节 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及其创作第四节 朱自清及其创作第七章 创作社诸作家的创作第一节 郁达夫的小说与散文第二书 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第八章 郭沫若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第二节 《女神》第三节 《星空》、《前茅》《恢复》和《瓶》第四书 早期剧作与小说第九章 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第一节 语丝社和周作人的创作第二节 乡土田园小说的兴盛第三节 沉钟社及冯至的创作第四节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第十章 革命文学的最初实践第一节 蒋光次的诗歌与小说第二节 瞿秋白的散文第三节 革命文学开拓者的足迹第二编 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1927-1937)第十一章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左翼文艺主潮的形成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第二节 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第十二章 30年代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发展第一节 左翼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建树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与深化第三节 其他流派的文艺批评第十三章 鲁迅(下)第一节鲁迅后期的思想与活动第二节 鲁迅杂文第三节 《故事新编》第十四章 茅盾第一节 生平和早期文艺思想第二节 从《蚀》到《虹》第三节 长篇小说《子夜》第四节 短片小说创作第十五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第一节 理论的深化与创作的活跃第二节 左翼新人的小说第三节 玎玲的小说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第五节 坚实的现代主义作家群第十六章 巴金第一节 早期的生活和艺术探索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第十七章 老舍第一节 老舍的艺术视野与幽默风格第三节 《骆驼祥子》第十八章 沈从文与李即人第一节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第二节 李即人的“大河小说”第十九章 戏剧文学的茁壮成长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第二十章 曹禹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雷雨》第三节 《日出》与《原野》第四节 在中外戏剧艺术的融汇中实现超越第二十一章 30年代诗歌的多样选择第一节 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第二节 臧克家、艾青、田间等新诗人的崛起第三节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第二十二章 30年代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杂文的兴盛第二节 “论语进”的形项与“小品文的危”第三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游记的丰收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册)》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章节摘录

版权页:张之洞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而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则固守固有的封建传统,只把西方的物质文化拿来做为应付当前困难局面的权宜之计。可见,这种文化思想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在这样一种文化思想支配下,他们是不会提出改革传统旧文学的文学革命的主张的。在近代中国,明显具有开放意识的第一个官僚知识分子是林则徐(1785-1850),他主张学习西方,制炮造船。在广州禁烟期间,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他的朋友魏源(1794-1859)则正式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的主张,后来为洋务派官僚所继承。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奕沂、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官僚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他们成立制造局,延聘外国专家,制造新式武器;成立新式军队,发展现代的海陆军;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设立同文馆,翻译西方著作。如果说,林则徐、魏源还主要是从民族自强、抗御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目的提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话,那么,洋务派官僚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则更加明确了。洋务派官僚是在1851年至1864年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震撼下提倡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还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主要凶手。尽管如此,他们极其有限的改革主张,仍然与中国固有的封建传统发生了严重的对立,这种对立具体表现为他们与守旧派官僚的对立。在传统的封建观念中,“道”与“器”、“体”与“用”的关系是极为明确的。传统的儒家道德重“道”轻“器”,反对言私言利,把奇技淫巧当作有害人心的东西。“诗界革命”和“新文体”是由维新派人士提倡并亲自实行的文体革新形式。它们与拼音文字运动的根本不同在于,拼音文字运动是在企图完整地保留传统诗文形式的基础上另造一种文字形式以满足普及文化知识的现实需要,而“诗界革命”和“新文体”则体现了维新派人士使中国文化自身适应现实需要的革新愿望,是维新派文化思想在文学革新和语言革新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诗界革命”是在戊戌变法前一两年由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提出的,而成就最大的诗人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6)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观点,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例如,他的四首《今别离诗》分别歌咏了轮船、火车、电报、照片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等,这是在古典诗歌中所未曾有过的。但是,“诗界革命”并没有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革新,它仍然继承着传统的格律形式,因此,它虽然把俗语和现代的词汇带进了诗歌语言中,但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仍是属于传统的。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口头语言中的生动的语言形式和现代的新语汇都能纳入古代格律诗的形式中去的。“诗界革命”反映了维新派要求改革传统诗歌,使之接近现实、接近群众和表达新的生活感受的愿望,但也暴露了古代格律诗与口头语言和现代词汇、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感受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新文体”是适应着维新派宣传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而形成的。严格说来,它是一种报章杂志上的论说文的文体形式。在这样的文章里,作者要反驳论敌的观点,宣扬自己的主张,还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激励读者的感情。如果从其形成过程来说,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后一些痛陈民族危机、申述自己的改革主张,特别是那些“盛世危言”类的文章中已呈现出这种文体的某些特征,到了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谭嗣同的文章已经可以称之为“新文体”;但在当时,它特指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时为《新民丛报》等刊物写的文章的体式。梁启超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写的好差。好多东西混一块,讲的一点不清楚。对作品往往是从一个方面谈,失之偏颇又不深入。
  •     很艰难的读完后,发现还是袁行霈版本的更加深得我心。
  •     当时上那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
  •     很犀利很到位,内容超多。
  •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
  •     没钱理群的那么像散文
  •     左联真左
  •     印的
  •     烂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