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4708340
作者:[德] 格茨·阿利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将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掠夺机器。大多数德国人因为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不间断的物质供给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而保持沉默。这种贿赂的代价由千百万欧洲人所承担,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而被剥夺。本书揭示了全欧洲范围内的犹太人财产是怎样被征收、被变卖并进入纳粹德国国库以及普通士兵的腰包的。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行动中的舆论政治家……………………………………………………………………
民族帝国的梦想…………………………………………………………………………………
大时代………………………………………………………………………………………
大动荡………………………………………………………………………………………
民族的统一…………………………………………………………………………………
1918年的心灵创伤……………………………………………………………………
阅读提示…………………………………………………………………………………………
问题的提出…………………………………………………………………………………
历史资料……………………………………………………………………………………
受欢迎的独裁……………………………………………………………………………………
在崛起的表象背后…………………………………………………………………………
以战争为目的的雅利安化…………………………………………………………………
对德国人民温和的税收政策………………………………………………………………
针对资产阶级的强硬税收政策……………………………………………………………
令军方满意的巨额军费支出………………………………………………………………

第二部分 征服和压榨………………………………………………………………………………
目标明确的劫掠…………………………………………………………………………………
向德国人交纳特别税………………………………………………………………………
个人支付……………………………………………………………………………………
集体征收……………………………………………………………………………………
民族战争的胜利…………………………………………………………………………………
令希特勒满意的强盗们……………………………………………………………………
帝国的旧货市场……………………………………………………………………………
实打实的快速救援…………………………………………………………………………
作为主要支柱的西欧……………………………………………………………………………
在比利时的巧取豪夺………………………………………………………………………
无边界的荷兰………………………………………………………………………………
法国的沉重负担……………………………………………………………………………
在意大利:买了东西不付钱………………………………………………………………
作为帝国财政来源补充的东欧…………………………………………………………………
帝国的奴役劳动……………………………………………………………………………
莫斯科的发行银行…………………………………………………………………………
享受“特供”的德国普通消费者…………………………………………………………

第三部分 抢劫犹太人………………………………………………………………………………
国家强盗原则……………………………………………………………………………………
通货膨胀和雅利安化运动…………………………………………………………………
对塞尔维亚的财政援助……………………………………………………………………
向匈牙利提出的索赔要求…………………………………………………………………
埃米尔和亨尼·乌尔曼……………………………………………………………………
为纳粹国防军洗钱………………………………………………………………………………
这边是吉斯林,那边是宪法………………………………………………………………
没有没收法令的没收行动…………………………………………………………………
在法国的统一掠夺…………………………………………………………………………
附庸国的援助款…………………………………………………………………………………
斯洛伐克的正义……………………………………………………………………………
保加利亚的战争财政………………………………………………………………………
罗马尼亚的黄金政策………………………………………………………………………
黄金的踪迹………………………………………………………………………………………
希腊的通货膨胀……………………………………………………………………………
塞萨洛尼基的犹太人………………………………………………………………………
雅典交易所的黄金…………………………………………………………………………
德国—希腊的沉默…………………………………………………………………………
从罗得岛到奥斯威辛………………………………………………………………………

第四部分 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犯罪…………………………………………………………………
罪恶之果…………………………………………………………………………………………
对犹太人的劫杀……………………………………………………………………………
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收入……………………………………………………
投机政策…………………………………………………………………………………………
悄无声息,而又难以贯彻…………………………………………………………………
储蓄与信任…………………………………………………………………………………
虚拟的战争债务……………………………………………………………………………
国家社会主义……………………………………………………………………………………
专业知识与政策……………………………………………………………………………
如在戏中……………………………………………………………………………………
种族和阶级意识……………………………………………………………………………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将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掠夺机器。大多数德国人因为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不间断的物质供给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而保持沉默。这种贿赂的代价由干百万欧洲人所承担,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而被剥夺。《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揭示了全欧洲范围内的犹太人财产是怎样被征收、被变卖并进入纳粹德国国库以及普通士兵的腰包的。

内容概要

格茨·阿利 1947年生于海德堡,德国历史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柏林艺术学会亨利希·曼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种族政策、大屠杀以及纳粹德国经济政策。其他著作有:《大屠杀的策划者》、《“最终解决”:对欧洲犹太人的迁移与谋杀》、《权力—精神—幻想:德国思维的一贯性》、《最后一章:屠杀匈牙利犹太人》等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没有一部作品如此清晰地展示了“民族国家”与犯罪,纳粹主义的吸引力与罪恶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所在。这本书使我们投向德国最黑暗的那段历史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  ——《时代报》格茨·阿利是最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总结了史学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阿利的研究为纳粹德国史的阐释注入了新的声音。  ——《南德意志报》读者也许会觉得纳粹的种族主义狂热突然变成了经过精确计算的税收政策与消灭通货膨胀的手段,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本书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如同读一部推理小说。  ——《法兰克福汇报》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不断取得的胜利,伴随经济崛起的表象,持续弱化了德国实用主义者的声音。那些与现实的、不事张扬的妥协为伍的人,依然故我(没有被送往集中营),不论他们现在是叫沙赫特、贝克还是格德勒。但他们干扰了希特勒的大动荡政策,因为这项政策要求大众阶层明确地二选一,要么全有要么全无,不容妥协与混沌。另外需要补充的是,纳粹领导人在仔细观察了舆论变化之后很早就变得胆怯敏感,所以他们总是支持消费的需求-这常常又与他们的军备经济优先原则背道而驰。后来的民主德国为了监视它的一千七百万人民,部署了十九万专业的和同样数量的非专业的国家安全特工。而1937年盖世太保包括女秘书和行政人员在内不足七千人,可见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安全部门人手明显少得多。但他们做到了同时监视六千万人。绝大多数人是不需要监视的,集中营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最初的恐怖活动之后,直到1936年底,也就是集中营建立了近四年后,也只关押了4761名犯人,这当中还包括酗酒者和刑事犯。希特勒轻易地、游戏般地就取得了他想要的成果,因此,虽然他只是不经意地促进了帝国崛起,但这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个人威望。他很快就超越了狭隘的政党界限,动摇了德国内部反对派的基础。直到1938年,德国已确立了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它被墨索里尼一针见血地称为“民主极权主义”。在经历了内战、阶级仇恨和政党相互倾轧的时代后,德国人所需要的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我的祖父在他的回忆录中详细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光。这个被其父禁止学习数学而获得了古典语文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在西线担任过小分队队长。1917年,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战功卓著”的军士长,并写下:“他不会害怕。我想把他升为军官并要求他去报到。他却回答我说:‘我的父亲是个裁缝。我想继续做士官。我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但就是这样一个士官,他最后得到了一等铁十字勋章。”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孕育的社会动力。纳粹党卓有成效地将其照单全收。他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人则在地位斗争的泥潭里抛弃了因阶级出身而带来的自负。他们把倾向社会主义的工人、小手工业者和希望为他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社会承认和更好的生活机会的职员团结在了一起。另外还包括那些已经从魏玛共和国的教育改革中获益并继续在推动社会崛起的人。他们所有人并不愿看到新的阶级统治,而是希望开创这样一个(在今天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政治环境,使一个人的生活道路、职业和社会声望尽可能少地由人们出生时的社会地位决定。国家社会主义的种族理论,后来被理解成单纯地教导仇恨、谋杀和屠戮。但对于数百万德国人而言,其吸引力在于,它是关乎德国人民自身的平等的承诺。纳粹意识形态强调对外的差异和对内的平等。用希特勒的口号来说是:“在德国人民内部是最高的人民共同体和面向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对外是绝对的统治地位。”对于那些属于依人种统一定义的、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占德国人口95%)的人来说,他们内部关系中的差异在缩小。国家政策积极倡导,要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填平地位的鸿沟,并要在帝国劳动服务部门、纳粹党的大型机构并且逐渐在武装部队中得到体现。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制服,在今天已被人一厢情愿地视做军事化的标志。但如果人们愿意设想一下,在有些国家,学生至今仍在穿校服,或者想到童子军的制服以及体育协会的统一运动服,那么就不难理解,制服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使人看不出贫富差距的目的。

图书封面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如今,纳粹德国早已被人们视为绝对的恶,以至于有时令后人感到困惑的是:这样一个邪恶的政权,为何当初还能得到高度文明的德国民众的全力支持?仅仅说希特勒利用了德国人在凡尔赛和约之后的复仇心理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不断指出的,那个黑暗时代的德国人与希特勒之间实质上结成了某种共犯结构,他们被元首描绘的蓝图和提供的福利所打动,成为了他的志愿行刑人。在这些给人民的许诺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乌托邦——深谙德国人心理的希特勒,精心编织了一幅未来的景象:他和一群年轻富有开拓性的精英,不但将恢复德国的光荣,洗刷所有耻辱,而且还将作为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福利国家,使每个德国人都切实地获得生活质量上的提升。他确实并未食言。在希特勒统治时期不管怎么黑暗,有一点是事实:他差不多一直有效地维持着德国民众的高福利生活。他创立了“大众”这个汽车品牌,目标是实现全民普及汽车拥有率;他引入了当时还几乎闻所未闻的“休假”概念,发展出今天人们熟悉的大众旅游;出身贫寒的人但有能力的人也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取得社会成就;在二战期间,德国军人家属获得的现役军人赡养费,按和平期间收入比例计算,几乎是美英士兵的两倍;甚至直到战败前夕,纳粹还考虑免除所有学校和学生的各种费用。直至战败那一天,一般的德国工人家庭没有直接支付过任何战争税,绝大多数德国人在战争期间比在战争开始前的和平年代更有钱。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非常美妙,但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尖锐地指出,这种“善”实际上深深地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简言之,纳粹德国通过残酷的对外掠夺,维持了国内的高福利社会,并由此扩展了希特勒的支持基础。这也是希特勒的乌托邦最黑暗的一面:一个看起来促进国民幸福的强大福利国家,依靠的却是无情的国外统治。纳粹意识形态一直强调对内平等和对外差异,用希特勒的话说,“在德国人民内部是最高的人民共同体和面向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对外是绝对的统治地位。”也正是从这样一个乌托邦中,纳粹汲取到了犯罪的能量。为此,所有不属于这个人民共同体的人,都遭到了残酷的清洗和无情的盘剥。纳粹到处洗劫犹太人,并将所获收益完全收归帝国所有;在各个被占领区,那些还有些顾虑和一丁点儿正义感的德军统帅们反复得到指示:“你们清楚我们的基本观点,那就是被占领区的军队开支应完全由当地来负担。”他们在被占领区使用德国信贷银行的纸币合法地掠夺当地的经济资源,以掩盖其抢劫的实质——看起来还像是很正当地买走了一切。他们的行动惊人地高效,在西欧各国的第一年占领军费开支,达到了这些国家正常财政收入的100%-242%不等。比利时的德军带着强盗般的骄傲报告说,他们已经把比利时的“库存全部吸干,最后连一滴血都榨不出来”。不止是财政和资产,这个巨大的吞噬机器还要求人力供给。由于德国的农业无法自给,民用物资供应也受到战争影响(因为必须为军工生产让路),二战期间大批外国奴役劳工被驱使着为德国人劳作。纳粹首领对这些人的处境毫无同情心,帝国元帅戈林不止一次地表示:“倘若有人要挨饿,那么绝对不能是德国人,让其他人挨饿去吧。”他不仅没有放松,相反要求加强榨取:“我不在乎有什么地方势将发生饥荒,只要这个地方不是在德国。”1941年冬,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据推测将有550万人饿死,但东方占领军司令部认为,对此“无动于衷是非常必要的”。诚然,战争期间的供应不足,也埋下了物资短缺、黑市盛行、价值缩水和通货膨胀的祸根,但战争期间保持的食物定量配给和对德国人有利的内部分配制度,反倒坚定了德国民众对帝国的信任,提高了政府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大多数民众虽非纳粹信徒,却也为社会体系提供的小恩小惠而欢喜。直到战败,德国人仍看起来美丽、健康、整洁且穿得很好,甚至战后,仍有不少德国妇女不时回忆起当年,不满地暗示:“即使在战争期间我们也没挨饿,因为一切运转正常!而战争结束后一切变得糟糕。”不但如此,纳粹还特别注意安抚底层平民。约6000万德国平民仅承担了帝国战争支出的10%,收入较好的德国人承担了20%,剩下的全部由外国人、强制劳工和犹太人承担。事实上,工人阶级完全赞成减少那些富有公民的数量,对外国人受掠夺也无动于衷,只要自己事实上是受益者。这就形成了一种共犯结构:统治者不断借助社会福利,通过系统的贿赂来收买人民的赞同,而平民事实上成了被动的受贿者(95%的德国人都从战利品中获得了好处),士兵们则是“武装着的运送黄油的司机”。但德国人的生活标准却建立在被占领区人民的饥饿、贫困、强制劳动和死亡的基础之上,格茨•阿利甚至断言:“对全体德国人民族利益的担忧是所有恐怖、奴隶和灭绝政策的决定性推动力。”为何这种民族福利国家的造福意识形态竟会演变出如此毁灭性的能量?是因为纳粹特别邪恶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在历史上,这种“对内平等、对外差别化”的政策,在欧洲历史上十分常见。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都是如此:有公民权的人能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利,但没有公民权的异族人则没有任何权利。帝国不承认任何平起平坐的邻国,也不承认能与本国公民平等的异族人。直到中世纪城市国家仍是如此:有公民权的城市人无情地剥削着农村居民。纳粹德国也继承了这种观念,将排他性的公民权事实上变成了一种特权,只不过推到了更为极端和残酷的境地。这种“中心-边缘”的差别化对待,事实上是许多帝国共有的逻辑:通过一种对世界体系的结构性控制,来为狭隘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包括现在的美国也是如此。与之相反的另一种帝国逻辑也不见得更好:俄国通过一种“对内殖民主义”来支持帝国,即利用和剥削自己的人民来实现扩张。从国内民众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后者是一种悲剧,那么前者是一种不义:正如格茨•阿利所言,那种从掠夺的战利品中获得的好处,使德国人的内心受到压迫。平心而论,二战期间的德国人多半并不清楚本国的那些将领和总督在被占领地区犯下的罪行,但他们很可能也并不在意——只要他们自己被帝国照顾得很好。半个世纪前,Ronald Steel曾说:“这是一种真实的帝国权利的标志:尽管帝国的支持者可能会对如何管理帝国发生争执,但他们从不对帝国的品行产生疑问,也绝对不会怀疑帝国是否符合被它统治的人民的利益。”他这句话原本说的是美国人常常不知道本国在海外做了什么(以至于后来发现受人憎恨时十分惊讶),但确实提醒了许多大国的公民:你们的公民身份很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特权,作为一种实现政治正义的职责,理应关切本国在边境之外的所作所为。
  •     摘自《信息时报》 作者:唐骋华有这样一位领导人,上台后推行了如下措施:把个税起征点定在6000元;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拯救“啃老族”;鼓励生育,奖励“光荣妈妈”;补助儿童,提升工人养老金;为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征收房东房产税,且禁止其擅自提高房租;许诺给人民发放汽车,推强制车险;抬高关税壁垒,补贴本国农业;发行国债,狂铺高速公路;对资本家、高收入者增税;没收“公敌”的财产,分给老百姓……  现在问:满分10分,你给这位领导人打几分?什么,零分?好吧,你已经看到本文标题了,知道这位领导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领导下的党就纳粹。“怎么能给恶魔打高分嘛!”   战争恶魔出手大方   “今天的欧盟农业制度、配偶分割课税制度、道路交通规则、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以及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源自那个时代。”格茨•阿利爆出猛料——“福利国家”的雏形是纳粹德国。匪夷所思?实际上社会福利政策并非纳粹的原创,俾斯麦那会儿就挺成熟了,希特勒不过是深入发展而已。  当然,和平年代搞点社会福利不算啥,打了仗还继续搞,而且变本加厉地搞,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最难最难的事,希特勒做到了。  1943年3月,希特勒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战争期间最好别增税;第二,即便征税,起征点也应提高至6000帝国马克;第三,可削弱高收入者的购买力,让艺术品等奢侈品涨去吧,但必须控制日常用品的价格,对其免税,因为“大众的购买力才是最根本的”。  遵循最高指示,直到战争结束,“德国工人以及大部分的雇员和公务员都没有支付过一芬尼的直接战争税”。纳粹内部也存在反对声音,财政部长施维林•冯•克罗西克就主张提高税收,可每一次,都被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大佬否决,并且战况越恶化大佬越固执。  希特勒通常被看作落魄文青、疯子,于是人们很奇怪,素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怎么会集体抽风的?其实,意识形态只是大众狂热的部分原因,有好处捞才是主因——因为捞得越多越狂热,所以危机越重出手就越要大方。  1933年德国有600万失业者,希特勒制定了“工作、工作、工作”的竞选口号——人民渴望什么我就背书什么,是个政客都懂。别说,希特勒还真不赖,几年内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没完。1942年,德军基本输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按理说帝国处于危机中,大家该勒紧裤腰带了。偏不。根据希特勒的指示,现役军人家庭的优惠要翻倍,到战争结束,他们每年得到的补助竟高达10亿帝国马克。同年,儿童补助金和家庭补助金也猛增96%!  疯子的表象后面潜伏着一颗精明的心,希特勒早就领悟到这点了。  抢钱抢地抢人心   既然要贿赂人民,自然不能对人民增税,可贿赂款从哪来呢?一个字:抢。抢谁?三种人:国内高收入者、被占领区民众和犹太人。  德国国内的高收入者,尤其是企业家首当其冲。1920年,魏玛共和国开征企业法人税,在通货膨胀的日子,这成为消除财政赤字最重要的税收。希特勒得寸进尺,把税率由20%提高到40%。后来又增添了一项“战争附加税”,适用于年收入超过5万帝国马克的企业法人。此外,军方向企业订货时,“打白条”是经常的,付清款项是稀罕的。  就这样,超过一半的企业年利润落入了帝国财政部腰包。1942年后,该比例升至55%;1943年,达到了至少八成,“再加上国家恶意的支付拖延后,企业的利润已经明显地减少了,然而,国库还要对这已被掏空的利润征收65%的税负。”  纳粹还想尽办法对烟草、烧酒、啤酒等“奢侈品”征附加税;对股票、证券征税;强迫有钱人购买爱国债券。最绝的是禁止涨房租,开征房产税,并将升值部分充公。  总之,德国的高收入者为战争埋了大单、出了大血。据格茨•阿利估算,纳粹统治期间,他们被掏出了400亿帝国马克,为德国的侵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难怪戈林的财政顾问奥托•多纳热情洋溢地表示:“所得税以及企业法人税的递增解决了国家所需要的大部分收入。”  不过官僚的话不能太当真,当时德国没那么富裕,高收入者仅占全部纳税人的4%,哪怕把他们的打底裤都扒光了,还是远远不够填战争经费。自己人不够抢怎么办?什么怎么办,抢别人啊!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的最末一句发人深省:“如果要谈论纳粹主义和种族清洗,那就不可避免地必须提及数百万普通德国人从中所获得的好处。”格茨•阿利总结了两条:第一,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战争收入是从外国或外种族抢来的;第二,德国低收入者和普通收入者承担了战争支出的10%,收入较高的德国人承担了20%,剩下的统统由外国人、强制劳工和犹太人分摊。  什么叫发战争财?这就是。而且不仅高官,普通德国人也发了。格茨•阿利认为95%的德国人均属“统治阶层”。  所以,希特勒绝非简单的“战争狂人”,他的决策皆扎根于政治目的——用社会福利笼络民心,而为了持续提供福利,必须扩张。问题在于,当政治目的被绑上社会福利这辆战车时,就只能冲向深渊。巴斯夏说:“如果贸易是自由的,还要军队干吗!”第三帝国恰为反面教材:贸易不自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军队、越来越重的杀戮。  在此过程中,普通德国人获益了,心甘情愿地扮演帮忙和帮闲的角色。促成希特勒的疯狂的,正是当时贪婪的德国民众。但贪婪是要付代价的——数百万德国人死于战场,许多城市被盟军炸成废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经济学第一规律。你要这样的社会福利吗?好,拿命来!
  •     纳粹的思想不是空穴来风,排犹运动早在摩西的时代就出现了,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反派夏洛克,就是犹太商人。近几年又有猎奇作者出版一些著作,夸大某某金融财团和犹太人的力量,吸引一些阴谋论爱好者。为什么他们这么招人恨呢?就是他们太优秀了(爱因斯坦、马克思都是犹太科学家)。所以我原来以为希特勒只是针对广大欧洲民众,特别是德国民众的心理出发的。看了本书的介绍才知道,原来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啊。建立在被侵略国人民家破人亡的基础上,纳粹成功地贿赂了全体德国人民,让他们成为了分赃者,激发起他们的物质欲望,增强对纳粹的认同感。将全体国民裹胁为战争罪犯,其用心不可谓不毒,因为人民是抗拒不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的。由西及东,反观我国的某个邻居,战争期间,不也是如此吗?甲午战争的赔款大概是这样瓜分的,皇室、军部、国民都是受益者。除了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还有辽东、朝鲜等地占领区的人力和物资,私人抢劫、性暴力更是数不胜数。我国的煤炭、矿藏、粮食、文物、图书都被运到这位邻居家里,成为广大百姓的盘中餐和私人藏品,我国的劳力被抢到危险的建筑工地和矿井,从事着暗无天日的工作。我们的商人眼巴巴的看着邻居家里的商人跑到我国经商,而不纳税。他们的国民得到的好处,不比德国人差啊!可是呢?却没有丝毫反省精神。一幅流氓强调,就不道歉,你能奈我何? 这些境遇不仅仅是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或者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岛国才会出现的情景,殖民时代的欧美各国,不都是这样吗?所以侵略,客观上给全体侵略国人民立了一个投名状,从这时候起,所有人都不干净了,至于侵略国首脑是战犯,侵略国人民是无辜的苍白说辞,都是自欺欺人,一厢情愿的说法。但愿不要有战争,也但愿不要有人逼迫我们立下这样的投名状。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看不下去
  •     为连奶奶准备这个。目录相对混乱,但思路基本上是清晰的。毕竟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选择是没什么原则。对西欧一直不了解,德国的二战史一样,所以不知道是不是真算得上一种不同的思路。
  •     金融经济知识的匮乏读起来实在有些吃力,与着重政治军事和社会学时的流畅观感不可同日而语。翻译可以打7分
  •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纳粹主义对民族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有点像统计书籍的味道,没有从根本上阐述这个民族的本质,只是像报账一样说一些数字,一点意思都没有,人家要看的是对这个纳粹主义的具体分析,比如他们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使用了什么方式,以及民族为什么由胜转衰,一点都没有,失望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第三帝国,推荐
  •     翻译太差原书肯定很好。
  •     草草翻过
  •     主要讲经济方面的一本书 书名不是很符合。。专业性很强 翻译的水平不够啊很多地方都翻得很生硬又不通顺。。
  •     都是作者的一些评论的集合,就记住一句话“它落后是因为它先进”。
  •     银行真是个好东西啊。
  •     此书的印刷非常好,读起来很有感觉。
  •     提出了有见地的观点
  •      如今,纳粹德国早已被人们视为绝对的恶,以至于有时令后人感到困惑的是:这样一个邪恶的政权,为何当初还能得到高度文明的德国民众的全力支持?仅仅说希特勒利用了德国人在凡尔赛和约之后的复仇心理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不断指出的,那个黑暗时代的德国人与希特勒之间实质上结成了某种共犯结构,他们被元首描绘的蓝图和提供的福利所打动,成为了他的志愿行刑人。    在这些给人民的许诺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乌托邦——深谙德国人心理的希特勒,精心编织了一幅未来的景象:他和一群年轻富有开拓性的精英,不但将恢复德国的光荣,洗刷所有耻辱,而且还将作为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福利国家,使每个德国人都切实地获得生活质量上的提升。    他确实并未食言。在希特勒统治时期不管怎么黑暗,有一点是事实:他差不多一直有效地维持着德国民众的高福利生活。直至战败那一天,一般的德国工人家庭没有直接支付过任何战争税,绝大多数德国人在战争期间比在战争开始前的和平年代更有钱。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非常美妙,但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尖锐地指出,这种“善”实际上深深地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简言之,纳粹德国通过残酷的对外掠夺,维持了国内的高福利社会,并由此扩展了希特勒的支持基础。    这也是希特勒的乌托邦最黑暗的一面:...一个看起来促进国民幸福的强大福利国家,依靠的却是无情的国外统治。纳粹意识形态一直强调对内平等和对外差异,用希特勒的话说,“在德国人民内部是最高的人民共同体和面向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对外是绝对的统治地位。”也正是从这样一个乌托邦中,纳粹汲取到了犯罪的能量。    为此,所有不属于这个人民共同体的人,都遭到了残酷的清洗和无情的盘剥。他们的行动惊人地高效,在西欧各国的第一年占领军费开支,达到了这些国家正常财政收入的100%-242%不等。比利时的德军带着强盗般的骄傲报告说,他们已经把比利时的“库存全部吸干,最后连一滴血都榨不出来”。    不止是财政和资产,这个巨大的吞噬机器还要求人力供给。由于德国的农业无法自给,民用物资供应也受到战争影响(因为必须为军工生产让路),二战期间大批外国奴役劳工被驱使着为德国人劳作。纳粹首领对这些人的处境毫无同情心,帝国元帅戈林不止一次地表示:“倘若有人要挨饿,那么绝对不能是德国人,让其他人挨饿去吧。”他不仅没有放松,相反要求加强榨取:“我不在乎有什么地方势将发生饥荒,只要这个地方不是在德国。”1941年冬,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据推测将有550万人饿死,但东方占领军司令部认为,对此“无动于衷是非常必要的”。    诚然,战争期间的供应不足,也埋下了物资短缺、黑市盛行、价值缩水和通货膨胀的祸根,但战争期间保持的食物定量配给和对德国人有利的内部分配制度,反倒坚定了德国民众对帝国的信任,提高了政府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大多数民众虽非纳粹信徒,却也为社会体系提供的小恩小惠而欢喜。直到战败,德国人仍看起来美丽、健康、整洁且穿得很好。    不但如此,纳粹还特别注意安抚底层平民。约6000万德国平民仅承担了帝国战争支出的10%,收入较好的德国人承担了20%,剩下的全部由外国人、强制劳工和犹太人承担。但德国人的生活标准却建立在被占领区人民的饥饿、贫困、强制劳动和死亡的基础之上,格茨?阿利甚至断言:“对全体德国人民族利益的担忧是所有恐怖、奴隶和灭绝政策的决定性推动力。”    为何这种民族福利国家的造福意识形态竟会演变出如此毁灭性的能量?是因为纳粹特别邪恶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在历史上,这种“对内平等、对外差别化”的政策,在欧洲历史上十分常见。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都是如此:有公民权的人能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利,但没有公民权的异族人则没有任何权利。    这种“中心-边缘”的差别化对待,事实上是许多帝国共有的逻辑:通过一种对世界体系的结构性控制,来为狭隘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包括现在的美国也是如此。  平心而论,二战期间的德国人多半并不清楚本国的那些将领和总督在被占领地区犯下的罪行,但他们很可能也并不在意——只要他们自己被帝国照顾得很好。半个世纪前,Ronald Steel曾说:“这是一种真实的帝国权利的标志:尽管帝国的支持者可能会对如何管理帝国发生争执,但他们从不对帝国的品行产生疑问,也绝对不会怀疑帝国是否符合被它统治的人民的利益。”他这句话原本说的是美国人常常不知道本国在海外做了什么(以至于后来发现受人憎恨时十分惊讶),但确实提醒了许多大国的公民:你们的公民身份很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特权,作为一种实现政治正义的职责,理应关切本国在边境之外的所作所为。 阅读更多 ›
  •     把理论写成恐怖小说
  •     战车一旦点火启动,经济、政治、权力斗争,军事的惯性动能就让它继续,想停停继续就不是人的主观意愿能决定了。
  •     好吧!这本也算经济史了!
  •     包装到位,速度也很快,是正版。
  •     论文参考书……
  •     更多以经济的角度解读第三帝国的兴衰
  •     极其枯燥阅读,通篇事例,条理,事件,数字还有一堆贸易和金融术语,都是为了说明一个基本的问题,德国人战时比战前过得好,学术性很强的一本书。
  •     角度很新很启发
  •     可能原版是德文的原因,多处翻译的不通顺,作者更多的从经济上分析了希特勒时代的德国这架战争机器是如何快速运转的,大部分的篇幅从占领区的经济上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于这架机器的倒塌从社会方面透析的还不是很多,没看过瘾,不过也让我们这些息息相关的人还是了解到了这架机器的恐怖之处。
  •     战争是什么--掠夺。而且在转嫁通膨膨涨上和天朝有一比
  •     充分阐述在纳粹治理下的德国普通人的罪恶
  •     道理很新颖,但是论证太罗嗦
  •     书内容不错,但标题明显名不符实。全书主要介绍的其实是纳粹德国在被占领国实施的掠夺性经济战略,以及第三帝国的战争经济是如何运作的这样一个很专业细分的话题。
  •     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在某些人看来难免过于残酷,它确实暗含了这种可能,即将那次血腥的战争中的地狱般的景象转换为精确的理性主义所暗含的逻辑上的必然,战争罪行被阐述为利他式的邪恶,二战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第三帝国的失败不是道义上的,而是因其涉足于一场不可持续的财政欺诈... 但正是这种带有道德风险的视角能帮助我们看见:那些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是如何得到千百万人的默许和协作,数百万德国人是如何从犹太人的毁灭中获益,那超越一切文学想象的地狱场景是如何降临人间的,一种少数人的狂想是如何在国家贿赂的手法下走进现实的——20世纪血腥的历史不是个人的犯罪,而是“民族”的罪行。
  •     德国人民战争时期的超高福利从何而来,是对被征服者与犹太人的剥削。我突然想到过分福利国家是不是对一部分的剥削?国家社会主义呵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应该比一福利
  •     还是翻译有些问题,书的内容和信息量都是很好的。
  •     人性是自私的。千百万犹太人和非德意志人的生命与自身的优渥生活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血没有沾在自己的手上有有什么要紧呢?
  •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选的研究纳粹的经济模式,这本书的研究是核心,里面的数据和视角都很珍贵。比较学术所以很多跳读4小时读完了...
  •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阐明了这样一个国内很少有人提起的话题——纳粹透过对犹太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掠夺来实现对德国国民的整体贿赂和收买,激发他们的贪欲,丧失他们的良知,促使他们协力战争。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中写道:直到美军打到哥廷根时(当时他在哥大读书),德国居民的供应也没有受过大的影响。也算是本书的一个例证。这本书中还提及日本人专门到德国学习通过发行德意志银行专用货币,开设专门账户等“高端”、“专业”的方法,洗劫被占领国财政、金融的“技巧”。日本人学东西就是快——回去就用了——在满洲国和关内的占领区——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日本60年代中期还赔偿了5亿美元给韩国(当时的35美元=1盎司黄金)。可我们因为内斗(跟台湾),竟然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的要求(此前台湾在1951年签订《旧金山和约》也被日本人逼得放弃了——这也是内讧的“好处”——日本人真是“活学活用”的好榜样。)这事儿,老百姓自然没有置喙的机会。近代以来,中国人被出卖了无数次,大概也不在乎这一回。小时候听太姥姥讲,甲午年打败仗,赔了日本人两亿多两银子;庚子年闹义和团,引来报复,结果中国人每个人被罚银一两,就是“庚子赔款”;“九一八”后东北成了满洲国,日本人拿他们的“金票”换中国人的...现大洋,一块顶一块(其实鬼子的一块钱顶多就值我们的银元五毛);“小鼻子”垮了,满洲国的“绵羊票子”都瞎了,只好用来糊墙、糊天棚;“大鼻子”发“红军票”,拿了咱们很多东西,撤军后一文不值;建国后人民币换现大洋,一块顶一块(当时人民币定价是1元等于0.8美元——当然是人家不承认、不兑现的);三年灾荒时,蛋糕卖到六块钱一斤(陈云的办法,为了回笼多发的货币);二十年不涨工资,日子还不如张大帅的时候。长大后明白了:老祖奶奶说的都是真的。当然还有她不知道的——建国初期“一边倒”,俄国人逼迫我们同意卢布对人民币汇率严重偏高(将近3倍),掠夺我们;拼命援外,不计血本(为了争当大皇帝);1978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29亿元,平均每人30多元;1980年代初期盘点了一下家底儿,才清楚30年折腾的经济后果是:固定资产仅存6000亿,损失一万两千亿以上。时任副总理的万里说:“这样的数字要是让老百姓知道了,我们还能在台上吗”?万里是好官,有良知。这些年又折腾了多少?被拿走了多少?将来才会清楚吧。被收买和被出卖的,你愿意做哪一个?毕竟经济是基础,但绝对不是一切——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所以反抗英国,闹独立,是因为英国只收税,不给他们平等的代表权。所以才有“没有代表权就不纳税”的口号。其实,英国人的税收不重。被收买,一时受惠;被出卖,永不翻身。这两个办法都不够好。德国人虽然固执,但不笨——他们改辙了;鬼子更狡猾,吃一回亏就想明白了——跟着美国混,占便宜。我们哪?推荐这本好书!!! 阅读更多 ›
  •     民族社会主义害人不浅,整个欧洲,甚至世界都被其波及,无疑在这个层面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要小于国人的。文革相比二战德国,那些劳苦大众即没享受其福利,只是让富裕的人和大家一起贫穷,而还是被称颂着。本书深刻揭露纳粹政党在国内成功的原因,以及在后期的军事化推进中不断延续的秘诀。然而,即使纳粹可以征服全世界,他们在经济上的违背规律,和掠夺而不是创造的治国理念,也会早晚露馅,帝国的大厦也会坍塌。
  •     质量部错,,各方面都还满意
  •     非常棒!! 德国 希特勒 二战 世界历史 政治 历史 军事 格茨·阿利 2011
  •     写得比较详细,还可以
  •     现在的滴滴快的,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uber都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
  •     可能是没怎么学过历史,没有完全读懂。
  •     翻译精准,值得购买!
  •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贿赂?
  •     貌似比较专业。作为一种资料留存,时时参照
  •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含义,而所有德国人都是共犯。
  •     纳粹运动就是:文革式的冒险但不冲击旧官僚+蒙古人征服式的滚雪球+犹太人金融手段应用于满足民众需求。
  •     另一个角度看待二战中的德国,历史的进程不是单单一个正义与否就能概括的
  •     书很崭新,印刷看来也像是正版。物流和包装都很不错。
  •     讀來驚心動魄,國家財政與民族主意政策執行,其背後的人性喪失
  •     其实这书真心不是只讲纳粹德国的现象呵……
  •     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国社党的“社会主义”性质居然超过同时期的苏联,只不过这种全民福利的创造是建立在对全欧洲巧取豪夺甚至屠杀的基础上的。
  •     大致翻了一下,经济学内容看不懂,作者倒是很多次以伯尔为例
  •     剥削 压榨 掠夺财富 满足本国人民利益从而赢取他们的支持 建立自己的民族帝国 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     元首,Mein
  •     读着很轻松,可以当简明纳粹德国史看
  •     : K516.44/7229
  •     纳粹德国掠夺占领区政策。
  •     一下子就震惊了。但震惊之后,还是深深佩服作者解释了心中的疑问。有多少次都看到过这样的疑问,但就是没有一个信服合理的答案。现在就知道了——没有免费的高福利。
  •     希特勒通过对国内的犹太人、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国外占领区财产、人身的大肆掠夺与迫害,提高大多数国民特别是雅利安人和军属的生活待遇,用社会福利贿赂整个德意志民族,换取国民对纳粹政府种族主义和战争政策的支持。这种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和财产,换取人民支持的政策,在德国、中国都曾出现,这是最值得检讨和思考之处。
  •     就当我看过吧。。
  •     从经济角度来看纳粹政权的运转。略读一遍。
  •     一个最终走向极端的复兴国度,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素食者,一群人类历史上素质最高的公民的狂热,一场夺去无数平民生命的不义战争,德国人毕竟学会了反思,值得我们思考和尊敬,现在的德国,希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
  •     相比日本在二战中全民纯粹的恶,之所以德国在二战后能够被原谅,乃因德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持实际上是受到极端邪恶的个人所提供的利益诱惑与煽动。他们只是被威逼利诱了的人,不是绝对邪恶的魔鬼,所以他们可以被原谅。成功摆脱一战后的沉重负担以及经济危机,使得纳粹成为了受德国人民欢迎的独裁者。纳粹为了在战争期间继续进一步地维护人民的福利、避免国内经济不稳出现通涨,以及满足战争费用庞大的需求,必须通过占领费、捐税、强制信贷和所谓的防务捐赠等转嫁到欧洲。其中纳粹对不同地区、国家和族群,所使用的手段极其具有针对性。那都是纳粹为避免行政破产,从政治唯意志论与功能理性中产生了异常残忍的混合物。并且这一切不是为了容忍贵族和垄断者的利益,而是作为针对每个人的具体乌托邦才计划出来的。因此在今天的福利国家还能隐约见到其影子。
  •     It's always about the money.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