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5
ISBN:9787513304276
作者:[美]薛龙
页数:261页

后记

2005年不仅迎来了费正清中心的五十周年华诞,同年,中心也喜迁新居,为中心的发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心一直以来持续关注着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也一同被带入了这座新的办公楼内。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是:如何保持中心的学术活力;加强博士后项目的建设,从而为中国研究领域培养出新一代的领军人才;改善图书馆和其他设施建设,以便让那些不断提供新的视野、活跃学术气氛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拥有更加充实的学术体验;通过举办何种会议邀请外面的学者来此交流,并激发和强化特定学术领域的研究;究竟对出版项目应提供多少资助;中心能够对短期来访的学者提供多大的支持力度;如何最好地利用现有的空间完成所有这些任务。多年来,每个主任对这些目标的轻重取舍都有所不同;早年,中心的工作目标还会受到资金波动的影响。这些目标之间如何协调和如何实现在中心发展的每个时期都各不相同,它们决定着中心各个时期的特色。    最近的学术进展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东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是否已经处于“后学科”阶段(post-disciplinary stage)。在这个阶段,学术问题已经不再被单一学科的方法论所限制。一些传统的学科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理论偏见,结果使得这些领域的学者们希望建构出一套不受某一特定地域的特定语言和文化限制的理论框架。例如,经济学界和人类学界的许多人强烈地认为,构建通用的理论范式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学科中的很多学者对于那些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一个单一的文化或语言区内的套路不屑一顾。今天,学者们觉得他们已经与“区域研究中心”这个打着冷战烙印的学术概念渐行渐远。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致力于中国和越南研究的费正清中心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这一问题也许会困扰一些人,但是对很多学者来说,费正清中心一如既往地充满活力、振奋人心,这个问题看上去对中心的运行模式并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影响。    费正清中心刚刚搬入新址,它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这个新的办公空间。中心的办公空间对塑造中心的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中心还在敦斯特街的时候,中心的氛围温馨、放松却充满凝聚力。柯立芝楼没有敦斯特街那么气派,但空间无比宽敞。随着1973年赖世和日本研究所的成立、1981年韩国研究所的成立和1998年亚洲中心的成立,费正清中心的办公空间不断减小,但是目标明确、办事高效的气氛仍然保持了下来。柯立芝楼咖啡厅内的长桌子是学者们每日午餐聚会的地方,参加聚会的既有周边的学者也有远道而来的访客。    2002年至2005年,中心搬到了马萨诸塞大道625号。这个临时处所也不错,没有预想中的那种流放在外的感觉。中心的空间突然宽敞了许多:在同一个楼层上有了三个面积不小的研讨室供三个研究中心协调使用;甚至还有一个吃午餐的地方,有一个小厨房和几张(虽然只是很少的几张)长桌子,可供学者们在此举行午餐讨论会。众多学者不辞辛苦,赶来中心参加学术活动或者使用中心出色的图书馆资源。在中央广场的三年间,中心始终保持着它的活力和凝聚力。    现在,中心迁入了新落成的政府和国际研究大楼。在一楼有了研讨室,地下一层有了演讲厅,中心有信心一如既往地举办大量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会。此外,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和学术联系人也将继续他们的即兴午餐会,尽管他们要穿过剑桥街到政府和国际研究北楼的餐厅享用午餐。    现在可以松一口气,拿一句令人鼓舞的话来结束本书的写作了。有了过去五十年间历届主任和学者们殚精竭虑的努力、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有了中国研究学术圈的强大支持,中心的学者们期待着迎来更加鼓舞人心、更加生机盎然的下一个五十年。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中文版序言(柯伟林)
中文版自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英文版序言(马若德)
英文版自序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费正清(中心创立者和第一任主任)时期
(1955-1973)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敦斯特街16号的办公室
东亚研究中心(1961-1977)
培养学生和师资
迁入柯立芝楼(Coolidge Hall)
越战风云中的哈佛
第二章·傅高义主任时期(1973-1975,第一任期)
费正清中心图书馆
赖世和日本研究所
珀金斯代理主任时期(1975-1976)
第三章·霍夫亨兹主任时期(1976-1979)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77至今)
第四章·孔飞力主任时期(1980-1986)
韩国研究所
费正清中心的博士后项目
哈佛当代中国书系
费正清中心的资金保障
史华慈代理主任时期(1983-1984)
第五章·马若德主任时期(1986-1992,第一任期)
筹资达到新高
为当代中国研究招兵买马
赖世和和纽豪瑟年度讲座系列
第六章·华琛主任时期(1992-1995)
重组中心执委会
支持研究生参与中心学术活动
第七章·傅高义主任时期(1995-1999,第二任期)
1996年庆祝中心四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访问哈佛
新的出版项目合约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第八章·裴宜理主任时期(1999-2002)
拓展博士后项目
迁出柯立芝楼
第九章·伊维德主任时期(2002-2005)
位于中央广场的费正清中心
费正清中心举办的主要研讨会
哈佛大学的越南研究
费正清中心执行委员会
费正清中心的职员
结束语
附录
A.费正清的学生
B.哈佛当代中国书系
C.赖世和系列讲座
D.哈佛大学出版社赖世和讲座系列出版物
E.查尔斯·纽豪瑟纪念系列讲座
F.费正清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2005年)
G.哈佛东亚专著丛书
H.费正清中心的博士后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1955-2005)》编辑推荐: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美国东亚研究、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它的研究影响着美国的对华决策。

前言

路克利先生是费正清中心的访问学者,我很荣幸能在他翻译本书的工作中与他合作。他的翻译精确妥帖,我很高兴能与中国及整个汉语世界中的学术同仁共同分享这一成果。我要感谢费正清中心的学者,谢谢他们首肯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我同样感谢新星出版社承担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发行。    中国历史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对人类文明贡献良多。我的中国同仁满怀热情地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我也欢迎他们来了解一下费正清中心的历史。    2011年6月

内容概要

薛龙(Ronald Suleski)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代中国史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对中国东北(满洲)的研究。他曾旅居东京多年,并在亚洲各地旅行,曾担任费正清中心助理主任。现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主任。
2003年,薛龙加入费正清中心,担任助理主任。从1980到1997年,薛龙在东京生活,在那里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并担任了一个国际出版项目的主管。他的工作是管理专门出版英文期刊和参考书的出版商在亚洲各地的市场。因为这项工作,薛龙经常要在东亚各地旅行,拜访散布于东亚各地的业务代表办公室。对于像他这样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和日本文化都很感兴趣的人而言,这种旅行也是一项福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最早在阿灵顿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任教;决定重返学术界后,他于1997年回到美国并加入哈佛大学。 他最近的著作《中国军阀时代的文治政府:传统、现代化与满洲》2002年由朗格出版社出版。该书重新探讨了二战前中国在满洲的政治经济活动,提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中,但是满洲地区仍然有着惊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章节摘录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费正清中心肇始于哈佛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该项目设立于1955年,它获得了两笔巨额资助,一笔来自福特基金会,37.7万美元,用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另一笔来自卡内基基金会,20.92万美元,用于研究中国政治。还有一些资金来自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其中一笔6.1164万美元,用于东亚地区研究的硕士项目,1955年支付;另一笔1.1461万美元,用于历史和远东语言博士项目(现称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项目),1957年支付。这意味着支持研究生教育项目、举办研讨会、资助研究和出版等事项,都是由同一个机构承担的。    正式设立一个有关东亚的研究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积极的筹备工作从1956年的夏秋开始,目的是确定中心的组织结构。经济学家艾克斯坦(他受费正清之邀来到哈佛)写了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信给费正清,讨论关于这个未来的中心要如何组织。他所建议的主要内容,比如专注于现代中国和社会科学学科,成为中心最初一二十年的基本目标。远东语言系的一些教授担心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会弱化他们研究项目的地位,因此费正清答复他们,请他们放心。    1956年11月,威廉·兰格写了关于成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的第一封正式建议信。他当时是地区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也是俄国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机构的主任。在费正清和艾克斯坦拟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兰格给文理学院院长邦迪写信建议创立一个新的东亚研究中心。1957年春天,当中心就要诞生的时候,出现了谁应该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的问题。兰格和邦迪一致同意主任应该是赖世和,而费正清和海陶玮则应担任副主任。可能是因为赖世和刚被任命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而海陶玮感觉离不开远东语言系,领导新中心的重担就落在了费正清肩上。费正清当时已经在主持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是一位现代中国专家,他的研究领域也契合要成立的研究中心将要侧重的领域。    东亚中心的创立者和在它诞生之前的推动者实际上是费正清,他在1957年至1973年担任了中心的主任。那个年代,费正清几乎单枪匹马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他坚持不懈,怀着不倦的使命感,招收和培养了一批日后成为北美一流大学教授的学者,壮大了这一领域的队伍。他对哈佛和整个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那些年里,费正清本人在优秀的学者中间创造了亲密友好、兼容并包的气氛。这个气氛直到今天仍然洋溢在哈佛的中国研究学者中间。    创立东亚中心时,费正清已经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哈佛教授,他个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兴趣促使他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情况。在哈佛读完本科后,费正清以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身份前往牛津大学,专门研究英帝国经济史。这时,他听说与他的研究可能相关的档案在中国开放了,于是他就去了北平(北京)。正是在那里,他和费慰梅(Wilma Cannon)结婚了。二十五岁的费正清和新婚妻子在中国居住了将近三年(1932~1935),并于1932年至1933年得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这是费正清第一次深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中国有着令人骄傲的传统,但是,那时她也正经历着军阀混战,经济凋敝。    那时的北京厚重的老城墙和气派的城门依然耸立着。费正清徜徉于北京的街道和市场中,学会了基本的汉语会话。1936年,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来到哈佛大学历史系执教。1941年8月,就在美国参加二战前,费正清被征召参加政府工作。1941年至1946年间,他曾被安排到华盛顿战争信息办公室等机关工作,他也曾被派驻中国,担任设在重庆的美国大使馆情报处主任。    返回哈佛任教后,费正清被牵扯进席卷美国的反共恐慌。他被叫到政治味浓厚的麦卡锡委员会接受质询。这个委员会要调查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夺取中国政权,还要调查哪些为美国政府工作过的官员应当对“失去中国”负责。1952年3月10日至11日,费正清作了听证。他在战争期间,曾与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对话,当时没有考虑可能的政治后果。尽管他的职位在华盛顿的官僚链条里一度相当重要,但没有担任过高级决策职位,因此不是参议院调查的主要目标。但是,去华盛顿在麦肯锡委员会前作证的经历让他很不愉快,使得他在此后十年里尽量淡出公众视野,而把精力用于哈佛年复一年的课程教学。P1-5

图书封面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基本上是在清晨的床头翻完的。一本流水账,但一本穿越50年的流水账,本身也具有了份量。书也算采用编年体,但不是一年一年罗列,而是按照各届主任排列起来,其中记录了中心的成立、扩展、改名、搬迁等等。其中显示出大环境——美国的政治导向以及中美、美国与亚洲的关系——的演变,也包含各届主任个人的风格和偏好,比如费正清偏好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而后来的主任则开始向当代中国转向;前面的主任及其聘任的教授大都是哈佛毕业的人,但后来开始聘请非哈佛出身的教授甚至有了非哈佛背景的主任;早期大都是历史学家,后期则出现了其他学科背景的人,比如人类学。上述种种决定了50年间交出的“答卷”并不是都长着类似的面孔。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是筹资,先是筹集经费,后是筹集建立基金。推而广之,任何一个机构的运作都是这样,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政治取向,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翻阅过程中产生一个疑问:受其学科背景和目标所影响,此类机构如何在学术性活动与情报性活动之间划清界限?从资金来源列表中,以及在各位主任和主要研究者、主要讲座者名单中,常常会飘过美国军方、情报机构的影子。我给的评价是推荐,但此书无论如何推荐都难以成为大众书。
  •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变化最快的国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有关中国各个方面的研究。它探讨这个不断演进中的伟大文明的文学、艺术与历史,考察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和大众文化。它探索中国的当代地理与历史地理,不论是利用地图还是通过卫星,不论是透过北京、重庆还是香港或台北的视角。它研究中国的私人财富和公共卫生,也研究中国的经济与环境。一个研究中心显然不能胜任所有这些研究工作,但它可以让从事这些研究的学者们共聚一堂。自1955年成立以来,费正清中心一直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从那时起,几十年来,哈佛大学有幸招揽了众多的中国研究专家,他们的学术专长遍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今天,哈佛法学院、政府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设计学院、神学院和商学院的中国研究专家让我们的师资更壮大。从波士顿到伯克利的众多院校的学术同行也进一步扩充了我们的实力。最重要的也许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的学术合作关系:从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到台北、香港、东京、首尔,再到柏林、伦敦、隆德和莫斯科,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通过将哈佛与全球各地的一流学者汇聚一堂,共享学术资源、交流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费正清中心致力于全面分析和理解大中华世界。为此,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研讨会、工作坊和学术会议,为热烈的学术讨论和辩论提供平台。今天,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不仅包括费正清中心的二百多位学术联系人(其中有老师,也有研究生),也包括本中心的数十位应邀来访的贵宾、博士后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他们有的来自美国,有的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大东亚地区。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台湾的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费正清中心在哈佛大学冯汉柱图书馆中的馆藏文献便是这段历史的结晶,其中包括了数目众多的有关中国1949年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文献。费正清先生建立这个研究中心的目的有很多。他希望推动基础研究,从而帮助我们美国更好地理解中国过去和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议题,他也希望促进相关的教学和出版工作,将这些研究成果与公众分享。费正清自己是一位学者、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热衷公共服务的人。对中国研究领域的师生来说,费正清中心是哈佛大学内独一无二的学术活动中心,它的学生和学术联系人都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学者和教师。自1956年启动以来,我们的“哈佛东亚专著丛书”已经出版了三百多种,“哈佛当代中国书系”也已经发行了二十多部。从费正清中心涌现出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已经在国际学界、政界、商界和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非常感激薛龙教授编写这部历史,非常感谢费正清中心访问研究员路克利把本书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也非常感谢陈松教授对本书中译本的精心校阅。我要特别感谢自费正清以来本中心的历任主任,他们为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努力。2011年8月于麻省剑桥
  •     对哈佛的费正清中心一直持有好奇之心,因此在网上看到此书,自然是买下来先睹为快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一书,为该中心的薛龙教授所写。史家写自家的历史,自然是疱丁解牛手到擒来,将这段短短的历史写得很是清晰。读完此书,像我之类有窥探迷的读者,自然对这个费正清中心的前因后果,有些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该书其实是部学术史,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一个一个著名的美国中国研究权威依次登场,让你目不暇接,哪还有什么闷的机会;何况这些人将这个中心越做越大越有名,弄得风生水起,煞是热闹。其实费正清中心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中国研究走上正规的历史。在费正清中心成立之前,美国虽然也有不少研究中国的教授,在不少大学也设立得有中国研究的科系,但未免单打独斗,不成系统也形不成合力,并不算一门显学。且研究的方向多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对于近现代的研究甚少。这一点从许多学校甚至哈佛大学对于此系的命名即可知一二,哈佛大学研究中国的系最初就叫远东语言系,后来才改称东亚语言和文明系。费正清本人是治中国近现代史的,且他在中国待过不少时间,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他对于观察现代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兴趣,远甚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化。当然,这也是当时世界局势使然。当时的世界,已非战前的世界,中国政局的突变,也让整个世界为之一惊。谁丢失了中国?谁让中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美国的朋友成为美国的敌人?这是当时美国朝野关注的话题。对中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成为美国国内政治及外交的现实要求。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古代的文化很灿烂,但毕竟是现实的威胁更迫切。费正清中心成立于1955年,起先名为东亚研究中心,当然费正清是首任中心主任,并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八年后才荣休,他对于这个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后来这个中心改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也算是对费正清在东亚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致敬。虽然中心并未排斥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但重点却是从政治及社会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历史。这从中心及费正清本人皆重视从研究社会及政治的学者中,培养从事中国研究的骨干力量即可见一斑。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也是著名的学者傅高义即是研究社会学出身。费正清所定下的这个方向,应该说对于费正清中心后来的发展,应该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纵观世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东亚一直皆是较为活跃的地区,也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点。后来在这一地区经济也异常活跃,也给美国企业提供了不少的机会。因此,对于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的筹款,实际上也有促进作用。费正清中心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哈佛大学甚至整个美国最为著名的外国研究中心之一。后来,费正清中心甚至自身裂变,从中又分出了赖世和日本研究所和韩国研究中心,同时还开展了对越南的研究及印度和南亚的研究。从费正清开始,共有九位主任执掌这个中心,每位皆是此中的翘楚,不仅学术地位很高,同时各有绝招。有的善于规划,有的善于筹款,有的善于培养人才。他们共同将费正清中心的规模越做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声誉日隆,大量学者云集,成为美国中国研究的中心。从这里走出的许多学者,后来都成为各个大学中国研究的大家。书的附录列出了费正清的学生及自认为费正清学生的人名单,有上百名,看了看,其中很多都是知名学者,他们写的书在国内都有翻译。从这个意义上说,费正清中心也可称得上是美国东亚研究的“黄埔军校”。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自家历史,只不过这个学术机构相当有名罢了。想想国内,我们各个单位所出的这类书籍其实也不少,但鲜有可读者。大多枯燥无味,有的是条理混乱难以称史,差不多都是靠资料编写而成。而此书则是由历史研究者写就,首先有着史家的见识,能够抓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思路也非常清晰,同时有着大量的趣闻秘辛,让你读来兴味盎然。书中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肯定不是来源于资料,而是作者通过对当事人的访问而得来。作者在前言即已写到,在承接此项目后,他采访大量仍在世的与费正清中心有关的人,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既确保了史料的真实性,同时也让自己所写的东西鲜活起来。这本书算是一个历史学者的一次实操,写自己身边的历史,写自己所就职单位的历史。我也曾翻过国内一些大学校史,多不可读。各个大学的历史教授们,能否学学薛龙的这本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为自己所供职的学校也写一本权威而又可读的校史?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虽然序言多至四个,附录多至八个,但内容并未如马若德所说有多么自卖自夸。老实说,即使光读哈佛当代中国书系和哈佛东亚专著丛书两个附录也值了。
  •     溢美太过,作文献索引不错。
  •     好书!至少人家把删节的地方都标出来了,不像很多书,删了还不跟你打招呼,闷声发大财~
  •     对海外中国学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
  •     书很好 当当送货很快 给力
  •     作为资料书看,配合其他费正清中心相关的国史的书一起看
  •     108
  •     前年仔细读过一遍,书不厚,但思路梳理的很清楚了
  •     匪谍、傻逼、自干五、洋五毛、白左、中国问题狗屁不通砖家一锅炖。
  •     西方关于20世纪中国的讨论中,费正清不可不提。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外中国学领域有影响,引用率高。但他的更大贡献在于,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许多年来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博士生、资助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更造成一种持续的影响,对于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有所帮助。这些都反映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里(当然也有不够确切、有待商榷之处),对我研究中国翻译史有参考价值。复旦大学翻译系王建开
  •     费正清的学生、芮玛丽的先生通行译名应为芮沃寿,此书翻译成芮鹤寿。
  •     中国各地都办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研究中心,老实说办得象样的、有水平的真是不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更是凤毛菱角。看看人家是如何办研究中心,我们的领导们和专家们应虚心向人家学学路,办几个有水平的中心让国人也扬眉吐气一下吧!
  •     此书,本着典型美国人写机构发展史的套路,从一堆档案和报表中看发展历程。虽然也少不了口述访谈,总觉得不过瘾,可能是国内学术八卦看多了产生的后遗症吧。另外后面付的出版物附表还是很实用的。
  •     书中提供了大量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名称,中英文对照,有很好的目录作用。美中不足的是,正文略有删节。
  •     了解费正清中心的历程,不可多得的好书~~
  •     圖書館負責搜羅中文圖書的南希女士功不可沒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     一本世界一流学者看中国的重要著作
  •     很棒!
  •     增强版大事记
  •     汉学研究必读书。
  •     作者没有讲究叙事的技巧,完全流水账一般的学术史。戏剧性的一幕在47页:1970年,俄亥俄州国民卫队镇压了一次反约战示威,4名学生遇难,11名学生受伤。哈佛有大批学生上街示威。因为对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不满(认为该中心的教授与政府合作,为政府提供咨询),学生们试图袭击国际事务中心。结果学生的石块误袭了哈佛燕京学社,使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文献陷入险境。一段时间之后,国际事务中心将其简称从CIA改成CFIA,燕京学社则贴了一个路标,防止学生认错。106-107页等等展现了系主任筹资能力的重要性,各种俱乐部、校友会都不是白搞的呀,入会费拿来!历任中心主任在性情上差别甚大。比如费正清整天逼着学生出版作品,傅高义世界各地(当然主要亚洲)与政商学界高层搞关系,裴宜理把中心又拉回学术议题。一朝主任,一拨学生。
  •     办一个好的研究所,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中国有好多研究所,但顶尖如费正清中心的,似乎还没有。地方到校艰难度日,研究所似乎也还只能是梦想。不免让人废然。看看费正清,也只能是清理一下心头的思绪,满足一下不死的虚荣。
  •     很有用的资料书
  •     有简略的思想梳理就更好了
  •     非常好的史书,只是太简略。2005年出版,中间隔了六七年才有汉译本。晚啊!
  •     一段一直感兴趣、想了解的历史,只可惜有不少敏感地带的删节。。。
  •     参考价值远远大于阅读价值。
  •     很好的学术史资料,那些删节的部分看着挺恶心的。
  •     比一般的校史、馆史强太多,作为现今海外中国研究的第一山头,费正清中心依旧生命力旺盛。学术自由、学术独立是根本,源源不断的学者和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持。
  •     类似于一本美国研究中国的文献综述
  •     极其著名的国外研究中国的学院
  •     介绍研究中心的建立、资金来源、地位、活动等等,无实质性内容
  •     注释和附录比正文有更多参考价值,只能感叹一个区域研究中心作育天下英才的璀璨夺目。 补记:玄同君并不认可这类追述式的功德文章,在他那里哈佛所有的成功经验都只能落实到最根本额一点:money!
  •     由于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中译本删除了部分文字。
  •     挺多resource都是从档案,备忘录里面翻到的,作为介绍入门之作不错,但是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还是要多读memoir以及研究者的作品
  •     内容过于简略,看过之后,总觉得缺点什么。
  •     历史研究者的历史
  •     工具书,供参考
  •     太正经了,连八卦都没有
  •     俺是把这书当学术八卦看的,真别说,还挺有营养。
  •     历史书还是需要读读
  •     同学推荐的书,听说费正清很腻害啊
  •     此書是一旦你翻過一遍,就不會想翻第二遍得那種
  •     很好的资料,了解海外汉学的好途径。
  •     大事记一本,夹些轶闻(特别是费正清严肃的说“五个约翰”那段),附录特别详细。另,书中共出现“该处较英文版有删节”和“该处较英文版有所不同”各一次,前一处是介绍某本书对“天An门事件”的研究,后一处是关于“文*大*命”。坦白说,这个不让说,那个不让说,可说的就不多了。
  •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好的精装书了,以后有志于去哈佛东亚研究中心读博的童鞋应该看看这本书
  •     上庠大木既视感,资料丰富的大事记+文献索引。不时出现的“该处较英文版有删节”如同桃子里的虫眼一般让人徘徊在释然与怀疑之间。
  •     工具书
  •     翻了大概看过,还不错!
  •     书的内容很好,装帧设计都不错,品相为十
  •     内容较少,对汉学研究关心的朋友可读,能做个索引用,本身价值不大
  •     有谁还能绕开费正清呢。
  •     先前看到它在豆瓣评分很高,却只有几个人评,想必是托,买到后看看,附录就有一大堆,里面也没啥有价值的,很后悔当时一时冲到
  •     研究是要写论文的。论文是要用心写的。心是需要修炼和培养的,是一点一点积累的。
  •     1.钱很重要,钱越多越好,筹钱不易;2.区域研究很重要,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从国家战略而言,而我们国家眼睛始终盯着美国,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当然,中国研究也有一个逐渐变得重要的过程);3.学者都各有所长,每个人各有一个领域(可能和人少也有关系),而我们的学者太多,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个领域,无所专长。4.内有大量书目信息,可供进一步阅读。5.不过在写作上有种记流水账的感觉,这和本书题材有关系。
  •     这线条真粗!
  •     读读哈佛系统的海外中国研究,不错,可以让人理清思路,每一门学问总有自己的根源
  •     看看美国学者和学术机构是如何研究中国、如何运转的
  •     挺无聊的,都是一些比较官方的表述和罗列,可备查。
  •     一本枯燥的史料。。
  •     学术史与八卦
  •     名家云集、八卦逸闻。
  •     50年的发展确实不容易,要办好一个研究中心得从一代人两代人开始积累。费正清所建立下来的中心制度确实很重要。
  •     线索脉络大致清晰,不过相对于50年丰富历史还是显得有些单薄,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另外作者的立场促使其刻意回避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     一个人做学问不容易,要让一帮人集中在一起做学问更不容易,要让其一直延续则是难上加难
  •     很想看~
  •     正在看,有趣
  •     一般的学术机构史,俺也想去哈佛。倒是附录对于了解美国中国学很有帮助。「哈佛红」是什么鬼?
  •     翻译还不错
  •     小疯相赠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中心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与文化的重要学术机构,其成立五十余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书中的内容即可看到这一点。
  •     被推荐,所以买了。准备开始看。比想象中的薄了很多。也许50年真的不能算什么历史吧……
    但是很感兴趣往下看。
  •     不识原著差,而是这个中译本竟然有好几处被删减,似乎是因为政治因素
  •     不辱使命
  •     翻完,费正清好可爱;好多好多令人激动的书名;为什么连我蛤访哈佛都要删节?你国真要完
  •     这是一部中心的发展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部分内容作了删减,不过在书中有说明。此书虽泛泛而论,但对掌握其中的大致脉络仍有帮助。
  •     在温暖的阳光下读着这本充满欢乐八卦的书,毫无压力。里面若干删节处都标示出来了,不错。就是嘛,要删也要告诉人下,不像很多书,删得悄无声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