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雅典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黑色雅典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46356310
作者:马丁·贝尔纳(Martin Bernal)
页数:461页

作者简介

《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1卷:构造古希腊1785-1985)》内容简介: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有史以来最大胆的学术著作之一中,马丁•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从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
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人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的但虚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教授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雅利安模式”。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是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黑色雅典娜》共分三卷。第一卷集中讨论1785到1850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做出反应,北欧地区向其它大陆的拓展得到巩固。在前所未有的壮举中,贝尔纳在广泛的领域和学科范围中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戏剧、诗歌、神话、神学争论、秘传宗教、哲学、传记、语言、历史叙述以及“现代学术”的出现。作者积十年之功,终成顺应时代潮流之作。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与致谢
转写和表音拼法
地图和表
年代表
绪言
背景
提议的历史纲要
《黑色雅典娜》 第一卷:内容提要
欧洲的希腊还是黎凡特的希腊?希腊文明中的埃及和
西闪米特成分
解决斯芬克司之谜和其它埃及-希腊神话研究
第一章 古代的古代模式
佩拉斯吉人
爱奥尼亚人
殖民
希腊悲剧中的殖民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伊索克拉底(Isokrates)和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腊化世界中的殖民理论和后来的借用
普卢塔克对希罗多德的攻击
埃及宗教的胜利
阿蒙神的儿子亚历山大
第二章 从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埃及
智慧与希腊传播
希帕蒂亚(Hypatia)被杀害
埃及-异教宗教的崩溃
基督教、星星和鱼
埃及宗教的遗留:赫耳墨斯神智论、新柏拉图主义和诺斯替教
赫耳墨斯神智论是希腊的,伊朗的,迦勒底的,还是埃及的?
早期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下的赫耳墨斯神智论和新柏拉图主义
拜占庭和基督教西欧的赫耳墨斯神智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埃及
哥白尼与赫耳墨斯神智论
16世纪时的赫耳墨斯神智论和埃及
第三章 17、18世纪埃及的胜利
17世纪时的赫耳墨斯神智论
玫瑰十字会:古埃及在新教国家
18世纪的古埃及
18世纪:中国与重农主义者
18世纪:英国、埃及和共济会
法国、埃及和“进步”:古今之争
作为埃及科学寓言的神话
远征埃及
第四章 18世纪对埃及的敌意
基督教反应
“三角”:基督教和希腊一起反对埃及
希腊和基督教的结盟
针对埃及的“进步”
作为“进步”大陆的欧洲
“进步”
种族主义
浪漫主义
奥西恩(ossian)与荷马
浪漫主义希腊主义
温克尔曼和德国的新希腊主义
哥廷根
第五章 浪漫主义语言学:印度的兴起与埃及的衰落,1740-1880
印欧语系的诞生
与梵文的情事
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语言学
东方文艺复兴
中国的衰落
19世纪初期的种族主义
古埃及人是什么肤色?
现代埃及的民族文艺复兴
迪皮伊、若马尔和商博良
埃及一神教还是埃及多神教
19和20世纪对古埃及的民间认知
埃利奥特•史密斯与“传流论”
若马尔与金字塔之谜
第六章 希腊狂第一部分:古代模式的衰落,1790-1830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与威廉•冯•洪堡
洪堡的教育改革
亲希腊的人
肮脏的希腊人与多利安人
过渡人物(一):黑格尔和马克思
过渡人物(二):黑伦
过渡人物(三):巴托尔德•尼布尔
珀蒂-拉德尔与对古代模式的第一次攻击
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与对古代模式的推翻
第七章 希腊狂第二部分:新学术向英国的传播与雅利安模式的兴起,1830-1860
德国模式和英国的教育改革
乔治•格罗特
雅利安人和古希腊人
第八章 腓尼基人的兴起和衰落,1830-1885
腓尼基人和反犹主义
闪米特人是什么种族?
闪米特人在语言和地理上的低劣
阿诺德父子
腓尼基人和英国人,1:英国人的观点
腓尼基人和英国人,2:法国人的观点
《萨朗波》
摩洛神
腓尼基人在希腊:1820-1880
戈比诺刻画的希腊形象
谢里曼和“迈锡尼人”的发现
巴比伦
第九章 腓尼基问题的最终解决,1885-1945
希腊文艺复兴
萨洛蒙•雷纳克
尤利乌斯•贝洛赫
维克托•贝拉尔
阿克那顿(Akhenaton)和埃及文艺复兴
阿瑟•伊文思和“弥诺斯人”
反犹主义的高潮,1920-1939
20世纪的雅利安主义
驯服字母表:对腓尼基人的最后一击
第十章 战后局势:回归宽泛的雅利安模式,1945-1985
战后局势
古典学的发展,1945-1965
原地生成模式
地中海东部的联系
神话学
语言
乌加里特
学术与以色列的崛起
赛勒斯•戈登
阿斯特和《希腊-闪族比较论》
阿斯特的继任者?J.C.比利希迈尔(J.C.Billigmeier)
折中的尝试:鲁思•爱德华兹
铁器时代腓尼基人的回归
纳韦和字母表的传播
埃及人的回归?
修正的古代模式
结论
附录:非利士人是希腊人吗?
词汇表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1卷:构造古希腊1785-1985)》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

内容概要

马丁•贝尔纳是康奈尔大学政治学教授,此前多年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一十年中关于黑人和非洲历史和哲学至为重要的著作。  ——《声音》一篇简短的书评无法公正地评判这一杰作的学术广度,但我应该强调指出,它异常清晰,值得钦佩,读起来兴味盎然。  ——《书商》一部惊世之作,思想出奇地大胆,笔法热情磅礴…颇有裨益,激动人心,在历史编纂方面令人信服。  ——G.w.鲍尔索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它是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贡献,文笔优雅、睿智,充满自省意识…令人激动的旅程…叙述扣人心弦,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学术侦察和发现故事。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观察家报》在一项壮观的事业中,马丁·贝尔纳试图…恢复他所谓阐释希腊文明肇始的“古代模式”的可信性…贝尔纳堪称古典研究领域异乎寻常的闯入者。他的装备是两种出色的才能,即对知识社会学-也许应该说是知识政治学的非凡敏感,和杰出的语言天赋……贝尔纳所讲述的故事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不乏妙趣横生的题外话…一对欧洲想象力的主要部分进行了批评性探索…又是精妙渊博、常带嘲讽的回顾。  ——佩里·安德森,《卫报》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样,修正的古代模式能够为克苏托斯和伊翁的名字提供可信的词源,能够解释古代作家觉察到的佩拉斯吉人与爱奥尼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许多杰出的学者试图以雅利安模式来理解一堆杂乱的数据,但无功而返;一般而言,修正的古代模式能够开始解释这些数据。殖民在讨论希腊的殖民传说时,我认为可以把它们有用地分为三类。首先是关于故事人物比如阿尔戈斯的伊那科斯国王以及底比斯的安菲翁和仄托斯等的模糊的,更不用说不连贯的传说。其次是关于阿提卡的凯克洛普斯或者克里特和爱奥尼亚的拉达曼堤斯的传说,这些在古代是辩论的主题。第三,有关于卡德摩斯、达那俄斯和珀罗普斯的记录,这些一般都被接受了。正如上文提到的,我相信出于文化骄傲的原因,希腊人倾向于降低近东影响和殖民的程度。而且,我敢肯定,所有传说都包含有趣的历史真实的内核,其隐晦的等级可以用年代来解释:殖民离现在越近,其图景越清楚。本卷主要讨论的是达那俄斯和卡德摩斯的传说,因为它们是离现在比较近的殖民,在古代模式的衰落和雅利安模式的胜利中是斗争焦点。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卡德摩斯对底比斯的殖民。这是古代模式的据点所在,因为它拥有强大而广泛的证据,还因为对闪米特腓尼基人的尊敬比对非洲埃及人的尊敬延长了几十年。英语世界关于卡德摩斯的古典学术被A.w.戈姆(A.w.Gomme)于19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支配着。这位作者声称,卡德摩斯殖民,他同时暗示其它殖民,是在公元前5世纪初,就在希罗多德之前,由“理性主义”历史学家捏造出来的。匏但是,这一极端立场总是难以捍卫,它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首先,非常民族主义的公元前5世纪忽然广泛出现了如此细致的、多样的和不爱国的传说,这一点具有内在的不可信性。其次,我们有图画证据:一个公元前7世纪的浮雕花瓶碎片描绘了穿着东方服饰的欧罗巴,还有其它类似的对她和达那伊得斯姐妹的早期描绘。但是,中心的论证来自文学。虽然荷马没有提及这些殖民,但我们没有理由说他应该提及。虽然他的史诗几乎肯定地包含较早的材料,但它们涉及的是迈锡尼时代的结束,而非往前数百年迈锡尼时代的开始。《伊利亚特》充满了对达那厄人和卡德摩斯人(Kadmeians)的指称,二者的名祖达那俄斯和卡德摩斯至少会被后来的希腊人立刻认出是来自埃及或腓尼基。荷马和赫西奥德都提到过欧罗巴,而欧罗巴总是被认为是卡德摩斯的姐妹或其它性质的近亲,是“腓尼克斯(Phoinix)的女儿”。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和其他渊源批评家不愿意承认这会与腓尼基有任何联系,但他们正确地指出,腓尼克斯有其它许多意思,不一定与黎凡特有直接联系。

图书封面


 黑色雅典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鸿飞且复计东西:萨义德与贝尔纳郝田虎2011年10月15日,马丁•贝尔纳收到《黑色雅典娜》第一卷中译本样书后,给笔者(也是译者之一)写信说:它“看起来棒极了……我尤为高兴的是,你把译本和《东方学》廿五周年纪念联系起来。能和爱德华•萨义德相关联,我总是感到自豪。”《东方学》的作者萨义德(1935-2003)和《黑色雅典娜》的作者贝尔纳(1937-2013)基本上是同龄人,在同样的年龄获颁名校博士学位,前者出生于耶路撒冷,后者出生于伦敦,却都长期执教于美国常青藤联盟大学(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萨义德在被诊断患有髓细胞性白血病后、接受化疗时撰写了回忆录《格格不入》(Out of Place: A Memoir),贝尔纳在写作自传时也患有一种骨髓病。2012年,在《黑色雅典娜》第一卷出版四分之一世纪、《东方学》出版三分之一世纪之后,贝尔纳的自传《一生的地理》(Geography of a Life)面世了。这本新书披露了两位大学问家交往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笔者追溯二者的学术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学术界的大腕,萨义德和贝尔纳的共同特点是,都跨越了东方和西方的界限,纵情驰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立论鲜明,见解新颖,饱受争议(有人欢呼,有人诅咒,有人会意,有人曲解),影响深远,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学术方向和学术道路。两部代表作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萨义德生前看到了《东方学》的三十六种译本,《黑色雅典娜》迄今也有东西方语言十几种译本。笔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贝尔纳曾留学北大,萨义德执教于哥大英文系,笔者与贝尔纳通信近十年,亦有缘亲聆萨义德教诲,因为这些关系,因为读了他们的著作感慨系之,特意形诸文字,与君共享。萨义德是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却身为基督徒,生于富商家庭,接受了西式教育,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1964年以关于康拉德的研究论文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当代美国最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和巴勒斯坦在西方最为雄辩的代言人。1947年,萨义德和家人被迫从巴勒斯坦流亡,直至1992年才得以故地重游,再睹祖宅。“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是怎样的锥心之痛啊。贝尔纳出身名门,其父J. D. 贝尔纳(1901-1971)系英国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其外祖父A. H. 加德纳爵士系著名埃及学家,所著《埃及语语法》在出版后半个世纪一直是权威著作。贝尔纳在父母两边都有一些犹太血统,但开明、进步的父母从小给予他的是无神论教育,并鼓励他学汉语,为他延聘了历史学家骆惠敏做老师。贝尔纳与父亲的朋友萧乾和李约瑟的接触,更是增强了他对中国和中文的兴趣。(《一生的地理》中有关中国部分的中译文已先于原书出版,连载于台北《传记文学》2012年6月至9月号,题为《我与中国:贝尔纳中国行纪》,杨光、郝田虎译。其留学北大一章尤为引人入胜。)1957年,贝尔纳结束在皇家空军的服役后,考入剑桥大学,正式开始学习中文;1959-60年,留学北大,进修汉语;1962-64年,负笈于伯克利和哈佛;1966年,以《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获得剑桥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1972年加入康奈尔大学政府系,直至2001年荣休。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贝尔纳的学术兴趣从远东转向了近东,开始从事《黑色雅典娜》的研究项目。贝尔纳和萨义德的足迹都遍布全世界。可以说,他们的人生和学术轨迹都辗转于东西方之间,从东方到西方,从西方到东方,来回往复,超脱凌越,以宏阔的视野和高明的识见开拓出知识的新天地。萨义德曾自命为东西文化的“两栖人”,贝尔纳又何尝不是两栖人呢?甚至可以说是多栖人。经过整整三十年的艰苦努力,贝尔纳在大西洋两岸发表了《黑色雅典娜》三卷煌煌巨著,总计2100页。这本书无情剥开了关于古希腊文明起源的“雅利安模式”的面具,揭露其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实质,批判其系统忽视、否认和压制古已有之的“古代模式”的错误,并提议了“修正的古代模式”,主张地中海东部地区在古代的一体化,强调埃及和黎凡特地区在希腊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贝尔纳对雅利安模式内在的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萨义德对英国、法国和美国学术界和大众文化由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原因,系统地扭曲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文化形象,即所谓“东方学”传统的批判,在学术理路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难怪萨义德将《黑色雅典娜》积极推荐给哈佛大学出版社(虽然最终流产),在第一卷出版后立即写信向贝尔纳索要该书,并于同年(1987)12月邀请贝尔纳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听众是他精选的一组文学批评家。贝尔纳说,这次演讲对精英文学圈认可接受他有所助益。而且,萨义德在不同场合,一再赞扬颇有影响的《黑色雅典娜》遵循了《东方学》的思路,是“一部纪念碑式的、开拓性的作品”(《黑色雅典娜》第二卷封底)。萨义德欣赏贝尔纳,提携贝尔纳,贝尔纳对此感之念之。贝尔纳尤为钦佩萨义德为巴勒斯坦辩护的英勇立场,萨义德知道这一点,但对贝尔纳不公开表态支持感到失望。萨义德逝世后,康奈尔大学举行了追思会,贝尔纳出席并发言赞成单一的世俗巴勒斯坦国。想来这是贝尔纳对萨义德的投桃报李吧,虽然来得迟了点。在《一生的地理》前言中,贝尔纳将自己的自传写作行为和萨义德先前的类似行为直接并列起来,惺惺相惜之意跃然纸上。贝尔纳的母亲和显赫的外祖父都在八十多岁时写了回忆录,贝尔纳的确步了家庭先辈的后尘,但他心目中的榜样还是勇敢、正直、不屈的萨义德。甚至《一生的地理》的书名也可以看出萨义德的痕迹,因为后者在《格格不入》的前言讲,“地理”是他早年记忆的核心。借用萨义德的术语来说,Geography of a Life和Out of Place: A Memoir恰好形成对位关系,相异而又和谐。作为地理上和精神上的流亡者,萨义德掩藏不住他的愤懑之情和无限怅惘;贝尔纳作为生长于西方主流社会的左翼知识分子,也有许多不满的时候,但多了一份从容。显然,萨义德和贝尔纳通过文本解读和学术史梳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清算都受到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影响。《东方学》多次引述福柯,尽管萨义德当时并不认识福柯;贝尔纳和福柯早在七十年代初结识,但《黑色雅典娜》没有直接引用福柯。《东方学》的基本方法是福柯式的,即把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进行剖析,发掘出知识背后的权力阴影。“文本必须作为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并以我所称的各种现世的方式来加以阅读,”晚年的萨义德自信而睿智地宣布(《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2007年第二版,2003年版序言)。虽然萨义德在访谈中一再澄清他和福柯的区别,但他承认福柯对他启发最大的就是方法,福柯和乔姆斯基都有一种“对于知识的策略感”(《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2006年版,110页)。贝尔纳从知识社会学或知识政治学角度对1785-1850年间欧洲古代学(古典学)兴起的分析,从大的方面说,也是话语-权力的理路,尽管《黑色雅典娜》并未引用福柯。据《一生的地理》披露,七十年代早期(应该就在贝尔纳开始从事“黑色雅典娜”研究前不久),贝尔纳在康奈尔的特柳赖德会所与福柯结识,福柯在绮色佳想做三件事情:吸大麻,看色情片,吃麦当劳。这些趣事之外,贝尔纳在福柯房间聊天时,哲学家一边享用大麻一边兴致勃勃地说,贝尔纳发现了他的秘密:他是个毛主义者。能发现福柯秘密的人肯定对他有非同寻常的理解;更何况,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早已被学界消化吸收了,成为无形无色而无处不在的空气。萨义德和贝尔纳共同关注的另外一名法国人是十九世纪小说家福楼拜。福楼拜是萨义德衷心崇拜的作家之一,他认为,福楼拜和内瓦尔的文本比19世纪任何其他东方旅行者的文本都更富于个体美学色彩。尽管如此,福楼拜依然摆脱不了“东方学”的窠臼。试看萨义德援引的福楼拜片段是如何鲜明有力:卡斯尔•安尼医院。……好多梅毒病人;在阿拔斯的马穆鲁克病房,好几个人臀部患有此症。在医生的指令下,他们站在床上,解开裤带(就像军队操练一样),用手指掰开肛门以显露里面的疮疳。巨大的漏斗状;有一个肛门里面还长了毛。一个老头的阴茎完全没有皮;秽气熏得我直往后缩。一个佝偻病患者:双手向后蜷缩,指甲长得像爪子;瘦骨嶙峋,活像一具骷髅;身体的其余部分也瘦得出奇,头上长满灰白的麻风。解剖室:……桌上有一具阿拉伯人的尸体,已被开肠破肚;漂亮的黑发……(《东方学》王宇根译本240-41页,有修正)福楼拜以精确的细节将令人作呕的“东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性和疾病共生存,丑陋和龌龊齐飞扬。最后那句“漂亮的黑发”总算挽救了读者垂败的气息,回味一下,却还是恶心。在如许精彩面前,作为后来者的贝尔纳似乎很难找到足以媲美的引文了。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贝尔纳在福楼拜的信件中发现小说家在创作《萨朗波》时,曾邀请龚古尔兄弟参加读书活动,并“在七点钟吃东方正餐。将会奉上人肉、中产阶级的脑髓、犀牛油煎母老虎的阴蒂。”(《黑色雅典娜》第一卷,郝田虎、程英译,2011年,325页)尽管寥寥数笔,作家此处狂野的想像和骇人可笑的夸张与萨义德引文中现实主义的白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大约贝尔纳躲在“东方正餐”后面暗暗得意吧。同是用来图示东方主义,贝尔纳的福楼拜比起萨义德的福楼拜并不逊色;然而我们不难察觉到二者风格的显著不同。萨义德如天马行空,贝尔纳则步步为营;我们随着萨义德在高空飘浮,如闻仙乐,却跟着贝尔纳向纵深掘进,直逼精华。相比之下,萨义德更像艺术家,显得疏阔空灵,而贝尔纳学者气息浓厚,更为细密谨严。贝尔纳在自传里讲(428页),虽然人们一再告诉他他的《黑色雅典娜》项目和萨义德的《东方学》如出一辙,他却惊讶地发现两者截然不同:萨义德微妙精到,广征博引,别有寄托(subtle and allusive),而他自己平淡乏味,更加马克思主义(more pedestrian or Marxist)。这是对双子星座学术风格和政治立场区别的巧妙概括,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学术理路和精神实质方面的高度一致。萨义德的确批评了马克思“浪漫主义的东方学视野”(王宇根译本199页),但他承认马克思对可怜的亚洲抱有博大的同情心,并且把马克思的话用作扉页的两条引语之一:“他们无法表述(再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再现)。”马克思预示了二十世纪福柯的话语理论(萨义德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中直接论及了这一点),提示了萨义德的基本研究思路。萨义德自称为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而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马克思思想的许多侧面和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是服膺的。在笔者看来,萨义德的疏阔有时难免疏漏,相比之下贝尔纳更加严谨。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两段共同引文看出来。首先,两者都援引了东方学奠基人威廉•琼斯爵士的话来说明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有着“极强的亲和性”,有可能来自“某种共同的源头”,但萨义德略掉了紧接着的一句话:“这一源头或许已不存在”,而贝尔纳的引文是完整的。(参见《东方学》原文79页,中译本102页;《黑色雅典娜》第一卷原文229页,中译本205页。)这段有名的话奠定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萨义德作为权威学者,其有意无意的省略很容易误导读者。再者,为了说明十九世纪中期的东方学如何将种族歧视科学化、学术化,他们都引用了法国闪米特学家埃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的名著《闪语通史与比较体系》(Histoire Générale et Système Comparé des Langues Sémitiques),但在词句上有差别,甚至内容上也不尽一致。试比较:One sees that in all things the Semitic race appears to us to be an incomplete race, by virtue of its simplicity. This race—if I dare use the analogy—is to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what a pencil sketch is to painting; it lacks that variety, that amplitude, that abundance of life which is the condition of perfectibility. (《东方学》原文149页,中译本192-93页)The Semitic race appears to us as incomplete through its simplicity. It is, dare I say it, to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what drawing is to painting or plainsong to modern music. It lacks that variety, that scale, that superabundance of life that is necessary for perfectibility. (《黑色雅典娜》第一卷,原文345-46页,中译本314-15页)此处的精彩看点是两位学者法译英的较量。但贝尔纳的引文中多出了“或素歌与现代音乐相比”,这是怎么回事呢?“谷歌图书”(Google Books)中可以查到1855年版的勒南原书,这是贝尔纳引用的版本。En toute chose, on le voit, la race sémitique nous apparaît comme une race incomplète par sa simplicité même. Elle est, si j’ose le dire, à la famille indo-européenne, ce que le clair-obscur est à la peinture, ce que le plain-chant est à la musique moderne; elle manque de cette variété, de cette largeur, de cette surabondance de vie qui est la condition de la perfectibilité.(17页)萨义德和贝尔纳的译文互有长短:前者第一句更忠实,包括保留了in all things(“在所有方面”,王宇根译本对此理解有偏差,也没有明确是因为简单而不完整);后者把surabondance译成superabundance比萨义德的abundance更准确。两者翻译largeur的措辞都有歧义,导致两本书的中译者在没有核对法文原书的情况下(他们似乎没有这个义务),对这个词译得都不到位:实际上,largeur意思是breadth, broadness, width(广大、广阔),而非“丰富性”(amplitude)或“比例”(scale)。但萨义德译文的主要问题是漏掉了“素歌与现代音乐相比”,这一失误是因为他查阅的法文版本不一样吗?笔者核对了另外两个版本:1858年第二版和1863年版。三者大同小异,仅有一处实质性异文,第一版的clair-obscur(采用明暗对比的美术作品)在后面两个版本中是grisaille(有浮雕感的灰色单色画),ce que le plain-chant est à la musique moderne这部分在三个版本中都有。看来,精通音乐的萨义德也有对音乐视而不见的时候。荷马打盹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萨义德引用时的“不严谨”现象呢?首先,萨义德本人反对这么做,认为有必要完整地理解原作。举个例子。萨义德在讨论《东方学》写作的个人层面时,引用了葛兰西《狱中笔记》的一段话,来说明批判性反思的起点是“认识你自己”,但“认识你自己”是迄今为止历史过程的产物,历史过程在你身上留下无数痕迹,却没有清单(inventory)。萨义德看到的唯一英译本令人困惑地到此为止,但其实意大利原文紧接着还有这么一句话:“因此,当务之急是编制这样的清单。”(参见王宇根译本33页)萨义德很高兴他在重要段落里找回了被省略的这句话,在一次访谈中还专门提及此事(单德兴译本231页)。可见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萨义德知晓引文准确的重要性。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萨义德也很警惕批评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单德兴译本23-24页)。艺术气质浓厚的萨义德偶尔不小心失误一下,倒也无伤大雅,鲁迅还写通假字呢。我们没必要就此大做文章,抨击萨义德不够学术。我只是想说,相比之下,贝尔纳学者气质更浓,在有些地方更为谨严。认真而不钻牛角尖,摒弃科学主义而又一丝不苟,大概这就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治学态度吧。(顺便指出,萨义德在访谈中提及的科学史家Bernal应该是《历史上的科学》的作者、马丁•贝尔纳的父亲J. D. 贝尔纳,而非马丁•贝尔纳,《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原书索引编制者和该书中译者都搞错了。我们却由此可知,博学的萨义德对贝尔纳父子的著作都很熟悉。)作为极富影响的先驱者,萨义德和贝尔纳都希望读者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萨义德在1994年为《东方学》写的后记中说:“我希望读者们能通过阅读我的书而产生自己的新的研究,用一种宽容的、可行的方式阐明阿拉伯和其他民族的历史经验。这一点肯定已经出现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加勒比海地区、爱尔兰、拉丁美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王宇根译本436页)。《东方学》开创性的贡献就在于它为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2003年版序言)。萨义德的意图旨在“将知识分子从东方学这类思想体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王宇根译本436页,有修正),为人类自由这一终极目标做铺路石。同样,受到萨义德影响的贝尔纳在《黑色雅典娜》第一卷绪言的结尾处写道:本书的政治目的是“减少欧洲的文化傲慢”,其学术目的是“为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便具有更好资格的女士和男士继续工作”(中译本57页)。十年之后,有学者做出类似呼吁:激动人心的“黑色雅典娜”项目依然具有可行性和全球重要性,但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需要相关领域更多的专门家加入进来。又过了十年,尽管围绕着《黑色雅典娜》的争论不曾停歇,但在亚非语对希腊语的影响方面,贝尔纳几乎仍是孤军奋战,很少有人进入他开拓的新领域。古典学家甚至因为他们自己不把词源学用作重构希腊史前史的工具,所以要求贝尔纳也停止这么做。虽然《黑色雅典娜》第三卷“语言学证据”的销路不错,贝尔纳在自传末尾还是显得疲倦、悲观,不复有第一卷时认为21世纪初会普遍接受一种修正的古代模式的豪情和自信。雅利安模式也是像东方学一样的“思想体系的枷锁”,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要彻底掀翻它们,远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所幸我们有萨义德和贝尔纳这样无畏的大力士和非凡的天才,他们的批判和揭露厥功甚伟,业已完成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工作。萨义德仙逝多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在中国粉丝众多,已生根发芽;贝尔纳垂垂老矣,他把中国称作“我的初恋”(2011年11月1日致笔者电邮),可他在初恋的中国有多少知音和追随者呢?除了陈恒、黄洋、叶舒宪等人外,我们还有刘禾这位华人学者。早在1992年,刘禾就把《黑色雅典娜》和著名的《东方学》相提并论(《黑色的雅典》,《读书》1992年第10期)。事实上,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刘禾本人的治学思路与萨义德《东方学》颇有暗合之处。在一篇近作中(《文明等级论:现代学科的政治无意识》,见《中华读书报》2012年7月11日),刘禾倡导打破学科藩篱,研究现代知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与文明论演变的关系,而文明等级论作为现代学科的政治无意识,是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而出现的,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各种人文和社会科学背后都有文明等级论的影子,刘禾尤其注意到国际法与文明等级论的关联,十九世纪的欧美列强可以公然违反国际法主权原理,对“非文明国家”实行治外法权,其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文明等级论。刘禾最初关注这个问题源于她对恵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的研究,本来这是一个中国问题,但拔起萝卜带出泥,发现了深层次世界性的问题。其实萨义德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东方学》206-07页有一句话:“比如,约翰•西雷克的《国际法大意》(1894)认为,地球上被标识为‘未开化’(一个具有强烈东方学色彩的词,别的且不说)的地区应该被先进的列强吞并或占领”(中译本263页,有修正)。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已经明示了刘禾的中心思想,也是启发了刘禾的Gerrit W. Gong所著《国际社会中的“文明”标准》(1984)一书的重要内容。Gong著讨论文明标准时对西雷克多所借重。西雷克是剑桥大学惠威尔国际法讲座教授,他在这一位置上是德国法学家、“现代国际法之父”奥本海(Lassa Francis Lawrence Oppenheim)的前任。后者1908年接替了西雷克的位置,并编辑出版了西雷克的论文集(1914)。在西雷克看来,ubi societas ibi jus est(拉丁文谚语,有社会处即有法律),社会与法律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社会就没有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社会;国际法的存在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存在,承认国际社会的存在就等于承认国际法的存在。而“国际社会”的概念不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就出在这儿。在西雷克那里,所谓“国际社会”和“欧洲文明”是同义词;“国际社会”包括三部分:所有欧洲国家,所有美洲国家以及夏威夷群岛、利比里亚和奥兰治自由邦等世界其它地方的少数基督教国家。于是乎,亚洲的帝国、非洲和美洲的部落以及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附属国等众多社群统统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当然也被排斥在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之外。中外学者对近代国际法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色彩多有批评,如周鲠生和马尔科姆•N•肖等。周鲠生指出,19世纪中,中国、日本、暹罗、朝鲜等国以不平等条约的法律形式被纳入国际法约束范围,尤其中国是受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和侵害最大、最久的一个大国(《国际法》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3页),直至1943年治外法权被正式废除,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努力在名义上宣告完成,才开始步入“文明”国家的行列(Gong著163页)。而目前流行的多种国际法教材缺乏批判意识,对奥本海等明显带有偏见的说法照单全收,自动跌入东方学的陷阱,与周鲠生等前辈的鲜明立场相比反而倒退了,岂非咄咄怪事。这恰恰印证了萨义德的洞见:东方学要产生作用,需要东方的默认与合谋;东方学化了的东方充分说明东方学强大的宰制作用。因此,仅仅从国际法的角度,中国的东方主义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题目。对《黑色雅典娜》颇有会心的刘禾找对了方向。近一千年前,苏东坡大概受到老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启示,在给弟弟的和诗中留下千古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萨义德和贝尔纳的漫游人生像雪泥鸿爪,又注定成为历史进程中深长的痕迹,因为他们的“东、西”之“计”作为萨义德式的“开始”(beginnings),点燃了无数读者的心灵,照亮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     经学的角度阐述的历史,按照洋人迦达默尔的时髦说法,可称之合理的偏见。虽非真实,但是亦存史影。虽有史影,但严重走形。比如我国的经学,对三代进行了美化,乃是东周先贤天下为公,爱人如己的文化寄托,我们都知道三代没好到那份儿上。但是洋人说估希腊,是理性,柿油,近代政治文明,科技文明,人文精神,总之一切好东西之母的时候,国人千万个相信,而且对不信者痛责之,围攻之,真虔诚,阿门。但是围观估希腊这样天神般的形象最早出现的时间,就很有意思了。始作俑者温克尔曼,当年对着一尊罗马雕像发嗲,推断出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就是整个‘光荣的希腊’的起点。连外行白丁当年都发现,希腊教的鼓吹者英德两国学者,尤其德国这些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在搞出停滞的东方木有文化,估希腊是唯一的理性文明中心的时候,既没有古地中海伟大文明的可靠详细史料,或是坚实的研究基础,也没实地考察。结论就像维纳斯从海浪中诞生那样冒出来。德罗伊森的希腊化理论,至今还是某国人深信不疑的历史真相呢,虽然中东挖出来的遗址和泥板,草纸卷,充分地扇了这位历史发明家一记耳光。丁点大,文明出现很晚,人口稀少,只靠农业的部落城邦,教化了人类文明的摇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条件更良好,人口更繁多,有四处开拓的充满商业精神的腓尼基人这样的航海商业民族,留下了证实其技术水平的建筑(可不是19世纪末修复出来的),证实其精神水平的泥版草纸的地中海东岸,要靠估希腊的教化,而且教化了也没用,理性柿油固有种,你还是停滞的东方。虽然被归在估希腊名下的建筑和造像,在中东随处可见,而且肯定更古老。但是温克尔曼从希腊柱子上就能看出来理性和美,埃及的神庙就是沉滞的,非理性的东方。就不说洋人从我国得到的农业技术和政治启蒙了,反正都比不上估希腊就是了,理性是人家生出来的哦。至于估希腊的商业精神,且不说不发展生产力,光倒腾东西就是先进这个看法正确与否。洋人自己对估希腊的各种陈述,可都说明他是农业民族啊,顶多海盗当副业。比雷奥斯港住的都是外国移民,本邦人都务农,以掺和经商的外国移民的行当为大耻。而移民获得保护的回报,是提供进口粮食(见波兰尼)。怎么就通过商业活动获得大量财富养活那跟现代米国数量差不多的砖家了?再说估希腊文献的情况,白丁非砖家,非ruling elite,只知道中学教材和读者文摘上教导咱的那些。但是从日常逻辑出发,一直心怀疑问,估希腊留下千百万词汇的著作,总量超过我国和三哥数倍不止。但是跟我国屡屡出土据成书年代不超过300年的论语,诸子的竹简相比,估希腊之伟大著作,至今只拿出一张账单纸,还不兴拍照,还有少量“损毁的无法清晰解读但是肯定是伟大著作”的草纸卷,还是埃及出土的。他本土挖出来的碑铭神马的,无一能证实他有过这么先进庞大的文化群体。倒是埃及和两河地区,还有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挖出大量遗存,以一位洋学者的话说,波斯波利斯的草纸卷,让他发现波斯乃希腊吸取东方文明的乳母,前者为文明,后者才为野蛮。还有,洋人自己给估希腊开的学者名单,前苏格拉底时代,从荷马,希罗多德,毕达哥拉斯算起,他们的籍贯都很有趣。他们若非生长于东方,身为波斯国王之子民,就是上人家那儿取过经。造成我们起疑也很合理吧。洋人叫窝国东方的雅典,某种程度由于被彼20世纪初的文化宣传蒙骗,但是反过来像也不无道理。要是华夏国脉断绝,语言死亡,部分遗稿被译成倭语,按洋人的考古标准,这些文明都属于彼辈,还挺顺情顺理的呢。总而言之,估希腊的概念,承载了洋人近代以来大量文化构建的意识形态基础,深深关乎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从这个角度创造出来的历史,真的脱离了他们的老习惯,以亚当堕落诺亚洪水为起点,构建高于异教徒之上的神圣历史的旧史学眼光了么?不过是换个马甲吧,宗教的神圣历史,成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叙述,其核心思想还是一样的。此乃彼都人士之基础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人家都有严肃反思者,某国砖家既不能耐心,客观,令人信服地解释白丁们上述疑惑,就厉声厉色地通过教材报刊通俗读物灌输给白丁相信‘理性诞生在希腊,白丁自己的国家木有真正的历史’,这可是关乎尊严和生死的大事,就这样的态度不能服众吧。
  •     非常感谢 kf (Big Grey Snail) 网友的仔细阅读和中肯批评。如此认真,令我感动。尤其是这位网友纠正了笔者的两个错误(第173页(原书194页);第193页(原书216页)),鞠躬致谢!其它大都是表达顺畅与否的问题,也挺要紧的,笔者也大都欢喜地接受了。有几处地方,笔者有不同意见,具体见下面的逐条回应。将来如果有机会再版,可以考虑在页边加注原书页码,以便读者对照。这个建议也很好。第xvii页 地图2 正确,照改。这一处是编辑出版过程中产生的明显错误。第64页(原书第81页) 本译文中references的这种用法都翻译成“指称”,弃用“引用”或“援引”是因为古代文献中许多references只是约略提及而已,并未引用原文。“指称”包括引用的情况,也包括约略提及的情况。第66页(原书83页) 可以改成“这样的混乱”,更顺一点。第105页(原书120页) 笔者认为这里的turning away主要是“拒绝”的意思,对埃及宗教和仪式原初性的信奉使得人们远离/排斥/拒绝了希腊等地方宗教形式,译为“背离”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意思也清楚,而含义更丰富一些。第108页(原书122页) “优先承担”“指非基督教历史学家不承担基督教历史观的先入之见”这个解释是对的。译为“在先的信念”也不是不可以,但通读整篇译文后,读者会发现“承担”的一贯用法(对应原文commitment—这个词其实不好译),“优先承担”也就不难理解了。“承担”不仅指一定的信念,还有在信念指导下的相应行动(学术的或其它的)的涵义。第116页(原书131页) 接受。第124页(原书139-140页) 接受。第147页(原书165页) “玫瑰十字会会员或声称为他们说话的人们”可以不改,这位网友对译文原文的引用漏掉了“声称”两个字。第173页(原书194页)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笔者翻译时也琢磨了半天。按:habits有“习惯”的意思,这一点众所周知;但也有“(某一阶层尤指修道士等所穿的)衣服”的意思。这里的habits到底是前一种意思,还是后一种意思,抑或是别的意思,值得讨论。笔者现在认为,译成“衣服”的确不妥,但“习惯”好像也不贴切,大概这里是“气质、气性”的意思,可以改译为“其秉性通常是规律的”。同上(原书195页) 同意,可以加注说明一下。第178页(原书199页) 接受。或者只改动一个字:“孟德斯鸠把它归因于灌溉在道德上进步的效果”。第190页(原书213页) 部分接受,可以改译为“这是对埃及对于死亡最为真切之关注的强调”。从上下文看,此处appreciation译为“评价”好像也不妥,把“重视”稍微引申一下,“强调”更符合文意。第193页(原书216页) 译为《哲学学报》或《哲学学刊》更规范。第240页(原书267页) 接受。第261页脚注32(原书488页,尾注) 这里的exercise(s)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体育锻炼。参见译文260页“古怪的老师和锻炼倡导者雅恩神父……”第289页(原书319页) 接受,但the 1830s应该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改译为:“在英国,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最先进的大陆学术知识成了打击国教学术体制的大棒”。第324页(原书355页) 接受。第378页(原书417页) 接受,改译后文意更加显豁。欢迎诸位网友拍砖!另外补充一句:笔者听从一位友人的建议,已经把第一卷的标题改译为:编造古希腊 1785-1985,因为贝尔纳的fabrication带有一点贬义。详细参见《博览群书》2012年第2期笔者的文章。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好书,对西方中心论的颠覆
  •     五星给原著,因为翻译减一星
  •     最近添置了很多枕边书,确实很好,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     观点谈不上多标新立异,不过是对早年间欧陆学术希腊学条框的一种清算,是一本不错的学术著作,可惜翻译的实在太次了,简直惨不忍睹,有的话都不通顺。
  •     黑色雅典娜
  •     尽管不是很喜欢结论先行的论证方式,论证过程中的倾向性也很明显,不过确实有必要对自己过去的很多观点进行反思和再认识
  •     非常棒的一本关于文明史的巨著。被《声音》评为这一十年中关于黑人和非洲历史和哲学至为重要的著作。
  •     这是典型的'非洲中心主义"作品
  •     内容很好。不知后面几卷还出不出。
  •     古希腊和古代中东及埃及的文化联系
  •     其人已逝,伟作永留!
  •     人类文明,是想像的建构
  •     印刷不是商家的错,可以理解,但是我看买家评论,发现好几家都说印刷有误,店家要好好查查货源了,但是总的来说没开封,正版原装,是买的五本书里最满意的,以后会支持的。记住我不要已经开封的盗版书,因为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
  •     增加自己的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
  •     虽然这本书的中文本知道三十年后才出来,但现在看来也是雅俗共赏。所论述的问题值得深思
  •     这书越往后看越奇怪
  •     对西方古典学的另类思考
  •     [1](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1卷:构造古希腊.1785-1850. [M]. 郝田虎,程英,译.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399.
  •     内容博大精深,翻译功底很好!
  •     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     《东方学》进入古典学之后……
  •     过犹不及
  •     喜欢这本,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     读下来发现。没有刚拿到手里的那种诘屈聱牙,算是一种新的认识吧,古典文明根在哪里,我不关心,是不是真的有,我才关心。
  •     却是非常好
  •     要反复的看。。。
  •     什么时候翻译完?
  •     虽然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高达9分,可是我不得不说的是阅读感受是极其糟糕的,我不知道是作者本身就没有注重这方面还是翻译造成的结果,总之,我用看文言文的速度看完它绪言部分的时候就因为头痛欲裂而无力读下去了,而我回头想想,发现理解了的部分不会比书评里大家指出的部分多多少——也就是18,19世纪的人篡改了希腊历史,割去了它与埃及的联系,而作者通过对古人对希腊历史的叙述的修正,提出了自己的希腊历史模式。
  •     讀不下去。
  •     作者的倾向性太重
  •     翻译不好
  •     可以学到很多的书,写论文用得到。很不错,应该反思。
  •     居然只翻译了第一卷。。。。我还得自己去啃英文版。。。。。
  •     刨西方文明之根的一部书
  •     比较偏向于学术著作。信息量很大,引经据典,晦涩难懂。个人以为,翻译得不够好,加大了本书的阅读难度。
  •     后殖民的力作,值得一读。打破西方中心论
  •     典型高级黑,自然妙不可言
  •     挺好的,四星不能再高了,有的地方论调像自己所批评的对象。
  •     很好,就是有点晦涩,不太适合初学者
  •     一本很好的书,但比较难读!卖家的书很好,态度好!
  •     : K103/7822#1
  •     感触最深的不是古希腊文化如何受到埃及和东方文化影响,而是欧洲人对这个影响的认识从有到无的过程。前半部分只能算是背景,后面的历史考证才最震撼
  •     这本神书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吸引到我,开卷“有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句话更是让这本书充满了值得深度的意味。在晦涩地阅读了1/10之后,就很难再读下去了,可能需要在希腊历史方面有深刻了解的人才可以将这本书啃下,而且这只是黑色雅典娜的第一卷而已。作者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在语言学、史前历史、神学)方面,译者也同样功力深厚,实在佩服。
  •     封面简洁大方,内容发人深思,的确够难、够味!能看得出来,译者下了很多功夫,谢谢!
  •     古埃及文明就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古希腊就是小日本,贪得无厌,吸血吸成一方列强之后翻脸不认爹,自诩为独步地中海的天之骄子,肆意篡改历史,贬损母国文明,世界各国的所有课本和史书也跟着人云亦云,只不过希腊成功了,日本呢?
  •     还希望能有幸读到余下的两卷,虽然可能有点专业。
  •     从《金枝》到《黑色雅典娜》
  •     师兄的书,部分挺好看的,看个人兴趣
  •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不过作者却写成了一部关于埃及学与希腊学影响的学术史,探索了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兴盛,与东方学在欧洲的没落。不难看出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将学术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很清楚,但却并不好看,与读者的期待相距太远。期望能看到作者的下两部,也许会有一些让人欣喜的探索?
  •     很高端的一本书,视角独特。是南大的一个外籍老师推荐的
  •     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有史以来最大胆的学术著作之一中,马丁·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从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人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的但虚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教授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雅利安模式”。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是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黑色雅典娜》共分三卷。第一卷集中讨论1785到1850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做出反应,北欧地区向其它大陆的拓展得到巩固。在前所未有的壮举中,贝尔纳在广泛的领域和学科范围中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戏剧、诗歌、神话、神学争论、秘传宗教、哲学、传记、语言、历史叙述以及“现代学术”的出现。作者积十年之功,终成顺应时代潮流之作。
  •     当当装运货质量要提高,书很好当左上角被压皱了
  •     看看
  •     个人以为此书的看法、观点矫枉过正。反对'西方中心论"走极端了
  •     这是本新书,刚译成中文的,个人对世界上古史不是很感冒,但是专业课老师推荐了这本新书就买了看看,确实是不错的。
  •     欧洲纯洁的童年--希腊文化竟源自于东方文明!本书爆炸性的观点,注定了它与萨义德《东方学》、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样远超越于纯学术的争议。
  •     太厚没读完,也算经典了
  •     老师推荐看的书,感觉思想很独特,读起来很费劲
  •     这本书很难说好坏,或者可以换个题目讲,叫“埃及学(近东学)的盛衰”更恰当,发掘西方现代学术之根,折射了社会思潮的起伏。《东方学》的严肃版本。
  •     觀念衝擊略大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