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粉碎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谣言粉碎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3304610
作者:果壳网
页数:258页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轻松学

其实一抢到名额就开始对于这本书满怀期待,甚至连考试都没心情复习了。也许是期待过高,一翻开书的瞬间还是稍有一丝失望的。一是因为内部排版比较简单,没有彩页。二是几乎天天上果壳,大部分文章都很熟了。但当我看完一遍又不时翻出来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本十分值得拥有的书。从Discovery的Mythbusters到果壳的谣言粉碎机,两种不同的风格却直指同一的目标——引导大众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甚至有点too geek,总是喜欢弄个明白,周围不太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很累,而我却已成习惯。所以谣言很少能蒙过我,而我对于那些被谣言迷住双眼的人也总有一种说不清的看法。可是谣言的威力确实比我的想象大的多,正如梁文道所说,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年代。而谣言粉碎机正是给了大众一个平台,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有人问过我,既然你什么都不相信,为什么这本书里说的就一定对呢?不错,一本书记录不了所有的谣言,一本书解决不了大众所有的困惑,一本书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但是看到一个个时常绕在耳边的说法被粉碎或被澄清部分正确,你会惊呼“原来是这样”。再有那些可能看不太懂的参考文献,给你的感觉不仅是一种可信赖,更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一想的习惯。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判断,利用更多的资源去支撑你的判断,而这才是point。合上书,再上人人,你会面对屏幕上转发的状态会心一笑。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信息的传播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迅捷。如果每一个人不扛起自己一份抗谣的责任,后果我真的难以想象。虽然全书已经尽可能用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问题,但毕竟不像霍金的科普书那样没几个数据。对于一看见数字,参考文献,相关术语就要吐的读者还是慎入。

【科学青年or装科青年必备利器】----《谣言粉碎机》

现如今,甭管打开豆瓣和微博,吐口唾沫淹死的全是文艺青年。转一两条不认识的名人的名言,戴个无镜片大黑框眼镜45°角自拍,唱K的时候点首陈绮贞或者左小祖咒,恭喜你,你已经跻身文艺青年的大军。但是,身处于奇货可居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怎能甘心就这样被身旁的一些伪文青货们淹没?!坐以待毙不是个办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是下下之策。依本姑娘之拙见,唯一之应对方案就是:乡亲们啊同志们,文艺青年只是社会主义,科学青年才是乃们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敖!有了果壳君的这本利器,再与姑娘们相处时,各位小伙儿们大可以如鱼得水眉飞凤舞花见花开随便扑腾。下面,且听本姑娘细细证明之。当mm担心戴隐形眼镜会对眼睛有伤害的时候,向mm解释隐形眼镜并不像传闻中那么有杀伤力(详见利器P48)。当然,记住要夸mm不管戴不戴眼镜都一样美死人。当逛水果店mm双颊绯红要求要买木瓜吃的时候,向mm阐述木瓜并木有丰咪咪的功能(详见利器P184),并且要恭维mm,真的已经很大了,太大不环保。当睡觉前mm吵着要喝牛奶促进睡眠的时候,教育mm牛奶真心没有安眠药的作用(详见利器P44)。其实,增加运动量倒是可以保证好睡眠的方法,咳咳....

谣言是个药引子

  有一次在上网的时候,我妈从QQ上传过来一段话:“转发给你的亲人!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得益于网络,现在的谣言能如些迅速的传播。它是如此的简单,象一个品牌的Slogan,直达人心。并且还那么的真诚,以至我们不会去多想。只是手指一轻点,一段140字以内的谣言就带着关怀讲给下一个人听了。  而在网络生活的当下,辟谣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整个公共环境对权威、对社会不信任,让辟谣者要面对辟谣后的种种质疑,只看个标题就砸砖的人太多了。其次互联网浅薄症让我们的失去阅读大段的文字的能力,而简单的谣言瞬间就可占据我们的大脑。在我手中的这本《谣言粉碎机》,我认为是最脑残的谣言《微波炉充值》也用了近两千字来辟谣。所以“谣言粉碎机”在建立辟谣品牌之后,也需要通过更多利于传播和阅读形式来辟谣。虽然这本书上面有提到科普不是提供一个答案,但面对现在浅阅读的时代还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多加考虑。比如原来勇敢献身的灯泡哥就很招眼球嘛。我觉得无需害怕谣言会充斥我们的生活。谣言是社会的心病,同时谣言也是科普这个方子的药引子。没有谣言,我们有时也不会去关心一些科学的知识。只是应在下一次面对这些关心的话语时,别急着点转发,先想一想,求证一下即可。其实这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科学精神的培养。

越狱2012

2012年,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在粉碎娘的口中坍塌了。终于,你越狱成功了!伴随着凌晨响起的钟声,你乘着诺亚方舟,回到家,迎接狱外的第一个新年。12声“铛铛铛铛。。。。。。”打破了除夕夜的宁静,就在此时,你那逝去的2011年的12 个月也打破了你内心的平静:越狱12次,恐慌12次,历经12层谣言。你猛吸了几口空气,开始忆起“去年的那些日子,你经历的12层谣言。”2011年的New Year,你终于见到了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谣言”。初见谣言,这位老者就为你讲述了“Rebirth of the Eagle ”的传说。于是你许下了自己的第一个新年愿望:像Eagle一样长寿且可以重生。“等等,愿望可不是这么简单让你随便许下的,许愿可是要还愿滴。”谣言对你耳语道。“许愿,还愿?”你小声地嘀咕着,心里有些没谱:“这可怎么还呀?”“有我谣言在,必定可以帮你实现愿望,只要你能经受住重生前的考验!”你有些动摇,但是,最后的最后,你信了谣言,跟着它来到了早已为你这类无知愚昧的群种准备好的住宅———由12层谣言包装而成的“监狱”!从此,你在这所“监狱”里度过了那12个恐慌的月。1月,谣言为你准备重生前的洗礼,为你接种疫苗,此后谣言诊断到:接种疫苗有风险性,恐怕你罹患了孤独症。2月,为了治疗你的孤独症,你遵从谣言的医嘱:生活处处有危机,有几种常见的食物其实比砒霜还要毒,食用可能导致死亡。NO.1未腌透的咸菜和白菜 NO.2变绿的紫菜 NO.3胖大无根豆芽NO.4新鲜蚕豆。你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危险,突然,你回想起了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这4种,照吃无误,依旧活到现在。于是,你碎碎叨:“不像传说中那样吃了就要人命啊!”3月,谣言开始教授你秘诀。秘诀一:如果手机没有信号,请拨打112,可以直接连接到卫星信号。卫星会把你的信息转接到呼救中心。紧接着,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你立即联想起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汶川的大地震,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2011+3+11=2008+5+12。所以,汶川地震=日本地震。一不留神,你竟然穿越到了汶川地震的现场,你着急的一阵疯跑寻找出路,你拿出手机寻求help。可是到处都信号中断,突然你记起了谣言传授给你的第一条秘诀——拨打112。但是的但是,一丁点连通的迹象也没有。你不禁惨叫一声:“坑爹哩!”当你到处搜寻信号时,忽地,发现手机只有一格电。你呆住了,眼望着手机,想找寻一处供你躲避;只因你记起那晚烛光下,谣言对你说“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正沉浸在手机辐射的危害中的你,紧接着,又陷入了另一场辐射中:日本核辐射。你开始恐慌了:这该咋办哩?2012,真的就要来了吗?当你像只受惊的动物一样躲在角落时,谣言轻轻走向你,抚摸着你那还在跳动的小心脏,细语道:“补碘可以防辐射!只要是碘就可以!赶紧去买盐,还有碘酒,纯天然的海带更好!”你发疯似滴抢购了一仓库的盐,以备后患之需。与此同时,你加紧向谣言请教求生之法。譬如,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再譬如,“磁铁预测地震”。就这样,3月,你“安然”度过了。3月宅室内,4月徒伤悲,夏天就要来,减肥走起来!身材的异样有些打击你的自尊心,于是你开始着手准备实施减肥。但在减肥前,谣言却让你先检测一下自己是何血型,因为谣言坚信A型、B型、AB型、O型,四类人,四种减肥法,减肥也得分血型!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少吃。此时的你捏着肉肉,一边想着减肥,一边还惦记着你那仓库里还囤积着的盐哩!5月,天逐渐热起来了,各种水果也上市了。有种个头大、形状奇怪的草莓特别吸引你的眼球,当你垂涎三尺,准备品尝这一奇异物时,谣言拦下了你的口中餐:“这是用膨大剂催出来的,膨大剂会致癌。”就在膨大剂有毒的危害还未清除时,又一事件嫁祸给了膨大剂——江苏镇江百余亩西瓜爆炸,专家称因使用膨大剂不当所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香蕉也上场了:乙烯利能催熟香蕉,也能“催熟”小朋友。你有点沮丧:看来天然的水果是吃不得了,那么进口的咖啡总该可以喝吧!的确,咖啡的口感香醇,很快拢获了你。可惜好景不长,你又从谣言那听到:女孩每天喝咖啡超过3杯,乳房会变小。你弱弱地检查着自己的乳房,越看它们,越发觉得是有些变小了。啊啊啊啊,这可要不得!你焦虑之际,谣言早已为你找好了丰胸秘方——木瓜!6月,你听到了一个新兴名词“转基因食品”。这使得你想起了之前一直听过的一个纠结过问题:圣女果是自然的恩赐还是转基因产物?同时,你又听说现在欧盟以明确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欧洲国家了。你还听说有实验发现食用转基因食物会导致后代丧失生育能力。尔后,你情不自禁的感叹道:“难道新兴事物转基因刚兴起,就又要判为死刑了?”7月,你已经在谣言的“监狱”里度过了半年的日子了,谣言特许你一次外出的机会。临走前,谣言为你普及了一些常识:机场,火车站或地铁站的安检机器内部辐射十分强大;在飞机上,手机可使用飞行模式;走在路上要警惕“迷魂药”。怀揣着这些所谓的常识,你兢兢战战的上路了。8月,旅途中的你,虽然时刻警戒着,但是还是遭到了谣言的“打击”:快餐店的怪物——无毛鸡、多翅多退鸡。放下了欣赏旅途美景的心情,转而感慨到:“这个谣言太伟大了,怪物都给打造出来了!”不仅怪物打造成功,“外星婴儿”也落入地球虎口。“啊!我们的地球越来越有趣了。”9月,为期一月的旅途结束了,你虽疲惫的回来了,但是晚上睡觉却成了一大难题。你折腾了几个晚上,从兴奋状转入郁闷状。再次到了睡觉时间,正当合眼时,谣言递给你一杯牛奶,还附带一句催眠“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10月的某天,感冒侵入你的机体。正值健康栏目的专家们头头是道的强调要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C,因为高剂量维生素C有着预防和辅助治疗感冒的作用。11月,谣言为探究你是否真有重生的可能性,而对你的大脑开发程度做了相关评估。结果显示:你只使用了大脑的百分之十,另外的百分之九十都没有用到。你平淡的听着,你听到了谣言的叹息声,你感到你的生命有些许垂危,你觉得自己没救了。现在你的脑袋只剩下了冥想:回顾这11个月的生活,总结这334天的收获;你感觉快要离开谣言了,你甚至想象着你和谣言的关系能进一步发展;可惜的可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早已不存你心,唯有恐慌一直伴随着你。你有点呆然,也有点茫然,更有点惋惜加可笑:谣言竟然没有在你心上烙下痕迹,原来你没有想象的那么喜欢谣言!12月,一次美好的邂逅盛开来:你和粉碎娘相遇了!爱情来了激素都挡不住,于是,这次的你毅然展开了一项伟大的计划:私奔——和粉碎娘一起越狱!后记:中国最喜欢的结局便是大团圆,作为中国人,你也不例外。借着情人节,尽管又有不靠谱的公式——14-02-12=0:没有情人节;但是还是祝你和粉碎娘情人节快乐!

人人都能有“粉碎机”吗?

有幸拿到一本免费的果壳阅读与新经典合作出品的新书《谣言粉碎机》。此书开篇献上了两篇精彩的书序,主体内容由来自果壳网主题站“谣言粉碎机”的61篇文章构成,属于合著本,参与书中文章写作的有30余人。由于作者多,所以文章的文笔风格也不完全相同,但每篇结构都类似:开篇介绍一个广为流传的“科技谣言”,然后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该谣言可疑的或者不合理地方,再通过文献查证或者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谣言内容进行剖析、质疑、否定或者批判。全书风格和果壳网一样精准明晰,生动有趣。我最喜欢书序。主编徐来在序一中情真意切地述说了关于果壳谣言粉碎机的由来和现状,分析了泛科技谣言的5种来源: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而维舟在序二中剖析的谣言背后群众心理,指出泛滥的“科技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在失去上帝主宰的“命运社会”后在专家主宰的“风险社会”中的希望、恐惧和焦虑,然后针对中国许多谣言传播着都是“利他型”的这一现象,维舟又指出这种“利他”容易激发人的感性而导致谣言更容易被轻信,进而致使不必要的恐慌,最终结果是“害人”。在两篇书序的结尾,徐来提到“人人都有粉碎机”的愿景,维舟则说:“要消除谣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塞给每个人一份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知道怎样去寻找正确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网络发达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如何做到“人人有台粉碎机”?细想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纵览《谣言粉碎机》一书中选编的数十篇文章,内容多针对传播面广,贴近生活的传言。从专业的角度划分,食品安全、生物健康方面的“谣言”占据了大半江山,数理化生是分析谣言的基础,另外电子通信等领域的“谣言”也有些许涉及。这些文章作者的写作,一般情况下,首先拆分“谣言”,理清“谣言”中提到的概念,然后从“谣言”中的破绽处下手,或利用逻辑推理,条分缕析;或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举例证伪。最后文末会列出参考文献,间或也有一些补充知识和果壳网读者的精彩点评。      这一套操作模式,对于专职于果壳网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然而,这对一般读者而言是不切实际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人不知从何下手;有一定科学知识但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经历的人难以知道科学文献如何查阅,更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文献资源,甚至获得了还读不懂;而对于另一部分有条件做这些事的人来说,思路和能力也许不是问题,这一部分的人问题在于隔行如隔山,在于无力分配出足够的时间去验证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试想,如果把粉碎本书中关于“转基因”的那几个“谣言"的任务交给你正在上中小学的弟妹或者对电脑操作半生不熟的父母,再或者生活在田间地头对电脑望而生畏的叔伯来做,叫他们从何处着手呢?这个社会上占多数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暂时没有或者已经丧失了拥有自己的“谣言粉碎机”的能力。比起我们这群在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理工科学生和教授来说,他们对科学拥有更多的希望,“科技谣言”给他们带来了更深的恐惧和无法释怀的焦虑。由于科学知识爆棚和科学研究的高度专业化,“授人以渔”在今天看来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能期盼的,应当是“授鱼”和“授人以勇敢勤劳的生活作风”。也就是说,一方面“授鱼”,是将捕好的“鱼”以恰当好处的方式交给需要他们的人,以慰藉他们的希望,缓解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果壳正致力于找寻这种方式,我也很期待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中介。另一方面,“授人以勇敢勤劳的生活作风”,即宣扬理性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更多人面对“谣言”时,不说去查证,只是不轻信,就很不容易了。若能通过阅读本书更懂得自己和他人在谣言面前的心理,懂得“恐惧与忧虑”,懂得“利他主义”不利反害的道理,那就更好了。 ”粉碎机“并不能人人拥有,幸而果壳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台。想到这里,我为我们拥有了果壳网,拥有了这么多青年科普作者而感到幸运——这样一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情,终于有人在做了,而且做得兢兢业业。“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拥有高学历和出色的职业履历,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聚集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于人群中的流言。” 这一小段文字,被印在书的封页上。这是一群合适的人,有足够的能力,端正的态度,且善于摸索合适的方法。我的“恐惧和忧虑”被这些文字而软化了。而同时我又为果壳担心起来。向公众宣传正确有依据合逻辑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啊,这一台面向公众的“谣言粉碎机”必须正直勇敢而且不能出差错,这些青年主力军是否能持之以恒的担此大任呢?      怀着这份心情,我想说说我在本书中看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果壳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我现在仍然不是很清楚。我觉得这本书最适合给不太习惯网上冲浪的家人捎上一本。对于这类人,书中有一些行话,比如“同行评议”,没有任何注解,是不是有些生僻?   很多篇章结尾都以“谣言粉碎“结束,我认为应当斟酌。虽然谣言粉碎这一说法听上去很爽,大快人心,但是谣言真的被粉碎了吗?在粉碎一个谣言的同时是否同时创立了新的”谣言“呢?太果断不是科学的态度。根据我的亲身经历,通常不会痛经的我在经期吃冷饮或者腹部受凉都会导致痛经发生,对于我来说经期吃冷饮的确是禁忌,《经期洗头容易患癌吗?》一文末的结论太武断了。而我一位亲密的朋友亲身体验睡前喝纯牛奶的确有益睡眠,真的只是心理作用吗?在有待商榷的时候不用绝对的叙述比较好。   最后,全书看下来,我感到谣言粉碎机的作者们主要还是在查文献资料,考证上下功夫,很少有亲自做实验的(记得就是微波炉充值那篇有提到)书中提到的“谣言终结者”这个栏目在粉碎谣言时常不惜代价做实验验证。若果壳能将文献考证和实验证明这两者结合得更紧密些,多动动手,我想效果会更好。另外,退一步说,考虑到万一参考的文献报道的科学实验存在数据造假……      要“人人都有粉碎机”在我看来并不现实,如果有那么一群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为大众“粉碎谣言”,提供专业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宣扬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而大众能做到不轻信不随意传播,让谣言无立身之所,那便再好不过了。

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会触电吗?

在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会被电死?http://www.guokr.com/article/957/新疆23岁空姐家中遭电击身亡 疑iPhone手机充电时出故障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3-07/15/content_4097876.htm媒体称被电击致死空姐或使用非内地原装充电器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3_07/17/27582700_0.shtml@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向当地公安局确认,7月12日0时30分左右马爱伦家属报警,称其在家打电话时触电倒地。法医鉴定死者颈部有明显电击痕迹,死因为触电身亡http://weibo.com/3114175427/zFQXKAKBu@空姐网: 已和爱伦家人取得联系,特此澄清3件事:1、爱伦是在手机直充的情况下接电话。2、爱伦并非是网上传言洗完澡出来接的电话。3、警方证实是全身过电而死。案件已移交警方,我们和爱伦家人也无意拿已逝者做什么文章,只求相关官方能给一个说法。让已去的姑娘走个明白。http://e.weibo.com/1774264997/zFMAxBMhJ@空姐网: 代死者姐姐转达:妹妹的离开是事实,希望有些微友积点口德!我们是穆斯林,已用穆斯林的方式送妹妹最后一程!发微博是希望提醒大家充电不要打电话!至于苹果公司,我们已把材料交给警方,因为手机是去年12月买的,没有过保修期,再次申明,是直充!真主保佑!http://e.weibo.com/1774264997/zFO8xr1ef

谣言遍布大地,真相何处藏身

谣言遍布大地,真相何处藏身感谢我的过目即忘,在以前时候,我完全没有注意到身边居然有这么多的谣言在流传:致命食物在身边,眼镜戴出白内障,多翅多腿无毛鸡,牙刷脏过座便器,可乐罐上老鼠尿一次性筷子变笋干,咖啡造就小胸妹,食物也能秘密杀人,香蕉吃出性早熟,木瓜真的能丰胸……好了不抄目录了,总而言之,原来我们的生活竟如此不安……这一切也许要得益于我们所受到的良好教育,爸爸妈妈很早就告诉我们出门在外要小心,别和陌生人说话,别人给东西不要吃...总而言之,除了我们是真心对你好以外,别人都有歹心,路上遇到的不是怪叔叔就是猥琐男,人类社会危机四伏,小朋友,地球很危险的,没事还是回你家里乖乖蹲着吧!终于呢,我们就这样被灌输着危机意识长大了,但是没准你长大以后会不会是个猥琐男,会不会是个怪蜀黍,会不会给你儿子给你女儿这样说呢,会不会看着什么东西就想:这货不是来害我儿的吧,这货我儿吃了不会死吧,这货不会辐射变异吧,这货用起来的时候会不会爆炸啊,这货不是要2012了吧...人的脑子很没谱的啊,没准什么时候什么观点突然就冒出来了啊,然后你会不会打电话和朋友絮叨,会不会咨询某些砖家,会不会把你的想法发到网上,之后借助我们21世纪的各种传播手段开始迅速蔓延(很遗憾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果壳,咨询的不是果粉,传到的不是谣言粉碎机,哈哈),之后传啊传啊传啊传啊,不断的有思想加进来完善它,修改它的措辞,补充它的不足,于是这些传说就有了依据,有了出处,有了案例,甚至还有了献身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造谣妖焰旺,不经意间这些传说就真的广为传说了...至于如何验证这些传说呢,我想大概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玩笑,至于如何反验证呢,ORZ,感谢上天,我们都还活着!但是你有木有思考过为神马你在如此危险的地球依旧是一个存在么,你小时候有没有在你妈妈腌咸菜的时候偷偷揭开盖子尝过(我尝试过,但被我妈发现了,一顿猛K说是打开之后菜会坏掉),你肯定有去吃过肯德鸡的吧,你肯定也没有在刷牙的时候想起过座便器在嘴里撸过的滋味,当然了,你戴着隐形眼镜的双眼扫过可乐罐的时候,谁也不会知道你想舔舔老鼠尿...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你一些科普知识,再给你提供一些文献出处,再想培养一下你科学的思维,再增强一下你对抗谣言的信心,不是在说服,而是希望有人同行,最重要的是不轻信,不盲从,包括谣言粉碎机……

我是传说中的破谣吊锤车

一个星期以前就拿到了这本我向往已久的果壳网出品的《谣言粉碎机》,无奈刚好赶上要策划公司年会,没日没夜的忙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本书也只好静静的躺在枕边默默的陪了我整整一个星期,只有在临睡前被我翻上那么几页。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耳边晃荡,那就是“不过瘾啊不过瘾”,今天终于不那么忙了,正想一口气把书都看完,又犹豫了,今天都看完了岂不是明天就没得看了。这就是《谣言粉碎机》的魔力。以前《谣言粉碎机》没结集出版的时候,我常常到果壳上的主题站上去看,后来在微博上关注了谣言粉碎机,断断续续看了很多粉碎谣言的帖子。后来听说姬十三正式征婚,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抗谣性要到4以上,我一时兴起就跑去果壳网做了测试,发现一共有三波,三轮测试下来,我很欣慰,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是8分,第三轮是9分,看来我不愧是谣言粉碎机的忠实拥护者和传播者啊。有句话说的好:“谣言止于智者。”现在是一个充斥着各色信息的社会,我们可以得到信息的渠道太多,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还有各种新媒体等等。时不时的就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专家对某一个事情发表看法,而他的看法往往被某些媒体高度传播,有的时候甚至为了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而故意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有些也许并不是这个专家的错,而是媒体曲解的错。但是无论如何,缺少判断力和科技常识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我妈就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她很信奉广播里的言论,前一天听到广播里说喝豆浆不能吃鸡蛋,第二天就会特意叮嘱我要是喝豆浆了就不能吃鸡蛋了,前一天听说有一种水杯能够产生小分子水,让人体更好吸收,第二天就会给我打电话跟我说有种产生小分子水的水杯让我买一个用,等等。老人家没什么文化,不会上网,很信任电视,广播,偶尔看看报纸看看书。对于一些不太好解释的东西,我也就听之任之了,反正无伤大雅。只是我在听到某一个言论时,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就相信,而是宁可多查些资料,确认消息的准确性。科学界对于某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者还有着不同的结论呢,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对一个现象下定论实在是有点草率。所以如果不确定,就不要用肯定的语气说出,可以用探讨的态度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谣言止于智者,不管我算不算一个智者,我总是不希望自己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我之所以信任谣言粉碎机是因为他是考据帝,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有一篇长长的参考资料或是参考文献的列表,表明结论虽然是果壳所作,但是是经历了一番认真的有依据的论述过程的,像篇论文,我喜欢这种风格。虽然我不是Geek,不是技术宅女,不是理科生,但是我喜欢考据,我喜欢层层推敲,我喜欢有逻辑有条理的分析过程,这就是我喜欢谣言粉碎机的理由。

对情敌造谣

现在的人基本每一天大家都会看手机,看得最多的除了八卦新闻,就是谣言了。交友软件盛行的今天,谣言也就更泛滥了。可以说,人们每天除了活在雾霾里,也是活在谣言里。谣言真的那么可怕吗,既然每天都面对谣言,可是没多少人因此而死啊,谣言似乎没那么耸人听闻,是不是果壳和松鼠们小题大作了?但是你想想,大家每天吸那么多PUMA二点五,每天吃下去那么多地瓜油,虽然不是马上死,但是二点五和地瓜油你怕不怕,害不害人?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可惜人类就是这样,不到临头不怕死,旁边在砍头,只要不砍到自己就管它呢,还锲而不舍地看热闹。面对谣言,不仅不怕,还帮着转发凑热闹。那么对于这本粉碎谣言的书,还有谁看,还有谁关心。所以这本书的评价和销量自然就上不去了。客观地说,这本书里的谣言,大多数都没有致死伤害的,顶多就是被骗点钱罢了,有一些虽然身为谣言,甚至还能有一些积极作用。假如你听信了这些谣言,可能会受骗买一些保健药,买几个所谓的仪器,并不会有什么妨碍,甚至还能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剂的效果。但是你就甘心受骗吗?很多人认为,我虽然转发,但我不受骗啊,要我出钱的时候,我自然不会给,别当我傻。人只要不是越变越聪明,相对地,就会越变越笨,因为骗子是越来越聪明的了。如果一成不变,过于自信,没有前进的心,总有一天会被骗。有的人说,被骗是我的事,关你们什么事。说得不错,是不关别人的事,可你不要害别人啊,转发谣言就是害别人。自己心甘情愿被骗不是错,害到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就凭一本书,一篇文章,改变不了多少人。同样地,一次转发,危害也不会大到哪里去。但众人拾柴火焰高,站在辟谣阵营的人越多,意味着传谣阵营的人就少了,反之亦然。谣言的危害有时候并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恶意传播性和迷惑性。可以理解好像HIV病毒那样,传播复制速度疯狂,并且毒害的对象是防卫细胞。转发一次谣言,听信一次谣言,可能并没有什么,但长期地转发,不仅仅其毒性呈几何倍数上升,自己的智商也可能随之降低了——聪明的细胞都被消灭掉了,愚蠢的细胞占领高地了。有的人说,这些谣言谁信啊,我本来就不信,骗不了我,这本书我看不看都一样。这样的人我相信有不少,现在的人都很聪明的了。但是有两点,能不能肯定自己一定是对的?能不能说出具体的原由?大部分人我估计都不能完全肯定,只是认为它不对,能解释出来的就更少了。知其然的不多,知其所以然的就更少了。看完这本书,下次面对这些谣言的时候,就能更理直气壮一点,甚至还能抛一下书包了。冷知识还是很有用处的,至少能提高一下个人魅力啊。假设这样一个情景,我在加油站里给妹纸打电话,对方说,加油站不能打电话啊,会爆炸的,我义正言辞地回答,为了你,爆炸也不怕,对方被感动到了,实际上我本来就知道我怎么打手机都不可能有危险。可惜这样的情景从来没有发生过。

做一个有知识,有主见的青年。

(谨以此文,回复果壳网活动“用思考换果壳书,评品《谣言粉碎机》”) 很偶然参加果壳的这个活动,也很荣幸被活动选中,获得赠书,写下这个书评(可能称之为书评不恰当)。我是一名高三应届生,在读。在此表达我的一些想法,虽然会有些凌乱,但我站在一名高中生的立场上,为大家提供一个角度,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引起大家的思考。谣言的力量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体会过。各种言论,借着众人之口,或者凭如今高速的信息传播工具,飞速流传。这样的情景,会让人深切体会到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等一系列词语的可怕之处。都梁在其小说《狼烟北平》中曾经说过:中国人素有看热闹的传统(应该不止他一个人说过)。这句话恰恰显示出我们国人好凑热闹,好围观的习性。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盲从,跟风。我认为本质上与传播谣言是一样的。各种谣言因其涉及的领域,利害程度不同,受到大家的重视程度不同,寿命或长或短。一些谣言在一些地域,一些人的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等同于他们所谓的“科学”、“信仰”。纵使很多时候不会有什么危害,可无知终究是可笑的;信奉真理,追求真理终究是值得尊敬的。破除一个谣言的难度是非常之大,而且需要莫大的勇气,至少生活之中是这个样子。但是果壳的这些编辑们,粉碎机的作者们,利用科学的武器将其一一破解。不能说其中之过程很简单,但它真的十分之有力。《谣言粉碎机》收录了网站上的一些文章,应该说大部分的谣言比较热门,我们在生活中也亲身感受过,听到过。粉碎娘(爷)(果壳上网友的称呼,我认为无贬义,爱称)们,真的是尽心尽力,也尽职尽责。从书中的每句论述都可以感受的出。相比作者的良苦用心,论述的科学严谨,谣言就更加的暴露出它的单薄无力。那些不负责任的造谣者,真该为此感到无地自容吧。《谣言粉碎机》虽然是收录果壳上的文章,但是书里选出了生活中大家关心程度较高的一些谣言,并将其分类。每篇文章都遵循大致相同的结构。开篇提出谣言,后面紧跟表示真相。然后解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接着就从多方便分析谣言的破绽,提出反驳,并加以足够量的科学证据加以证明。最后做出总结。末尾表明资料来源,偶尔的后面会加一些注解,提示。有的也会有果壳的网友对于相关知识解答的留言。虽然文章套路相同,像格式固定的实验报告一样,但科学确实是需要这种钉是钉铆是铆的精神的。我认为严谨是科学的灵魂,人们求知的过程,追求的应该就是这种严谨。文章没有空话套话,一切按事实依据而来,绝没有那种“想当然”在里面。作者的知识储备,科学素养可见一斑。而且,选登了一些果壳网友的留言,也是将选择的权利留给读者,并不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于读者。这样公正的科学精神十分令人欣赏。作者也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程度,不会像谣言忽悠人那样,弄一堆貌似专业的名词。作者尽量选择大家易懂的语言,很近人。只要有高中理科的基础的人,尤其是理科生而言,阅读是没有任何压力的。非常符合果壳“泛科技主题网站”的宗旨。其中偶尔的调侃,讽刺也会使人会心一笑。按照高中语文的答题说法就是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网络是很重要的谣言传播途径,而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学生,也在其中贡献了自己的部分力量。诸如:各种转帖,转发。虽然很多造谣者,与传谣者的都是抱着“为你好”的初衷。不过从好的初衷出发不代表就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人作为一种可以独立思考的动物,是应该考虑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影响的。并且应该具有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好坏的评判能力。我认为如今我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并非大家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我们通常懒得经过大脑加工,只是匆匆扫过几眼,便点下了转发。这些年来从学生,从其他各界的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人得一个共识就是,所学无用。韩寒说: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荒废。作为高考制度下催生的我们这些学生。曾经我也经常这样以为,现在我确实感到不尽然如此。我不想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批判什么,既然它这么多年实行开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只想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讲讲自身的问题。当然,身处于高三的我,现在学习的所有知识确实只为做题。可是知识终究摆在那里,它的作用也显然不只做题那么简单。为了高考,化学里面我们没有学《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物理里没有学热力学。而且以后都不见得有机会再学习。为了高考而放弃一些知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可是,作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们,是否有足够的热情与积极去学习更多呢,或者说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考试以外的领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都被教懒了,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结果,我觉得还是不好责怪老师责怪学校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即使“有些知识”的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显得很无知。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希望学理的我在高中毕业以后(毕业之前显然不现实)也会逢到“理科生的春天”。

原來我們都被“科學”騙了

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看完了一整本書,感覺我們都被“科學”騙了。其實有時候科學真的很不“科學”。書中用了很多化學、物理、生物等等的知識,其實裏面有很多的知識我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是學過的,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書裡面一說到這個原理,一分析,不用說完,其實我都已經瞭解了,但我還是慢慢地看完它。為什麼已經學過的東西,我還是被所謂的“科學”而迷惑了,我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可以忘記自己所學的,為什麼自己會如此輕易地被“科學”了呢?書中有很多謠言其實一眼就知道它是騙我們的,又或者像書中所説的那樣,是在“釣”我們,是有陰謀的。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楚地瞭解這是假的。像是用微波爐來充值IC卡,對此我真的感覺很無語。原本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待事情都還算是理智和理性,覺得自己可以看出很多騙人的東西,但是看完這本書后,發現自己原來也不過如是而已,真的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科學”。人哪,真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要不斷地補充知識,溫故而知新,從而才能更好地對待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

谣言终结者

科普,概念应该是将目前人类所知道和获得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播的过程。 科普本身应该是一个科学大众化、民主化的过程。安•德鲁彦就曾经明确指出:“很久以前,科学就和民主走在了一起。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依赖于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权威的论点无足轻重。只是由于某个有权人说某件事情是真的,并不能使它为真。自由交换意见是这两个系统的生命源泉。 民不民主先放一边,先碰碰科普。至少在N年前,我印象中就有许许多多的科普文出现,但大多生涩,专业,平淡难懂,尤其对我们文科来说,我连硝酸钠的分子式都写不出,怎么可能懂得它和那什么反应一下又会变成什么。所以以前对科普文的出现大多翻章跳页的大概看一下。知道大概在讲什么就行了,后来意外发现,这些科普文的知识压根是赤果果的装逼利器。可是今年来,就我读到的包括方舟子等人,科学松鼠,果壳等一大批严谨,及时好玩且好读的科普文的出现,狠狠的吸引了一大批像我这样的科普盲。原来,科普也能这么好玩!这些科普知识就像风靡日本的豆知识,让人欲罢不能。看完科普,在增长见识去吹吹牛的同时,还未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活方式是否把把关,何乐而不为呢先说说【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吧。首先第一印象,封面设计让人有一种知识大爆炸的冲击感,书背面则是和主流图书一样3为名人的推荐,感觉就柴静的气质与背景会比较适合书的气氛。书的字体大小适中,适合阅读。内容分为食物,谣言等几个大板块,内容都是在网上流传非常广的谣言。比如那篇隐形眼镜导致白内障,我当时就是这个谣言的受害者。真是看得咬牙切齿啊!!即是谣言粉碎机,又是科普扫盲机,希望大家在买来粉碎机的同时,别忘了为他插上插头。此书的宗旨是让更多的人接触科普,了解科普。衷心希望这本书大卖。果壳网越办越好。还有对那些成绩背后严谨,负责的粉碎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你们送上的不仅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颗热腾腾的责任心。

网络谣言犯罪量刑规定,此书拯救了多少骚年啊

以前在家,玩电脑几小时后,老妈就提醒,快去洗洗脸,小心辐射,看我无动于衷,恨不得当头棒喝我心中所想的是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的区别别的还有很多流言,这本书做了很好的揭穿互联网微博发达的今天,网络上有个神马段子(特别是初读惊为天人的言论),很容易不经思考立即转发并且转发越多,相信的人越多,恶性循环从最早的封号,被消失,到借鸡生蛋,无所不用其极不想愈演愈烈,仿佛一个已经七零八落的船漏水,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关部门终于坐不住了,放出大招,动用立法的手段给予打击这不,最近我神奇的大天朝又出台了 网络谣言犯罪量刑规定,火速把一批人捉拿归案老祖宗早有名言《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也不反思下,在这种从小到大Critical thinking教育缺失的国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向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说No

在过去的某一天,偶然发现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从此,浏览互联网不再是无聊的八卦和“大好河山”的欣欣向荣。不能说每天都能学到新内容,起码也会开始经常质疑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2012新年伊始,有幸得到了《谣言粉碎机》这本书,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及时拜读本书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请果壳网的工作人员谅解。我始终认为better late than never, 所以在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赶紧补上这段文字,算是对果壳网和自己有个交代。这些絮絮叨叨的话算是引子!关于外表。这些年买来看过不少书,有好也有坏。有的是商业气息太浓厚,有的是编排质量不好评价。从排版、编辑、印刷而言,《谣言粉碎机》这本书是一本诚意之作。若是有疑惑,大家不妨找一些书做个比较,如今出版的书籍,margin和留白多到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是作者有意空出地方方便读者批注,那就另当别论,但这样的目的仅是对此行为最为善意的推测,是真是假,不好判断。翻开本书,看着密密麻麻的内容,竟然有些不适应,如果加大字号、行间距和页边距,本书的内容绝对可以出版两本书。受职业病的影响,我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曾试图找出一些错别字或是拼写错误的英文单词这类在出版物中最难消灭的问题,但是直到全部读完,这个想法也没能实现。关于内容。身为一名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80后,我曾自认为有很强的辨别是非能力,面对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冗繁信息,似乎也能做到去伪存真。直到读过本书,我对自己之前的自鸣得意等等一类的想法深感惭愧。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一次次责问自己,怎么可以无知到这种地步,那样的消息怎么可以草率地分享给他人。看完本书,我不敢说对书中的内容掌握的多少,但起码对书中涉及的那些“谣言”有了清楚的认识,这对任何人而言,都将是一笔财富。生活中我经常给朋友推荐好电影,今天,我郑重向大家推荐本书,绝对值得一看!最后,我谨以一位读者的身份向这些勇敢揭露这些“谣言”的斗士们致敬!

本店不趁糖衣片儿,专卖藿香正气水

做为幸运的最后一批试读,果壳给我的新年惊喜就如同他的每一篇文章一样。呆呆说,他要和果壳谈恋爱,可是我一直觉得果壳应该是“他”呀,如此理性幽默,优雅渊博。。嘿嘿,邪恶了,开场结束~恩恩,做为一个每天泡在微博和人人上的网络妞,我不得不说,眼见不一定为实,疯转的不一定是真呐。我心里一直琢磨,要是那些语重心长的老中医,憋不住非得说实话的女售楼小姐,制药厂工作的正义同志们,知道他们“死也不能外传”的私密消息被大家如此广泛地讨论,那心里得多么地懊恼啊,冲上去就得“撕烂小蹄子的嘴”啊。秘密秘密,得谷歌一查就无法访问,百度一查全是推广页面的才叫秘密么。亲,你们说是不是。( 好吧我承认我不会顺承。。。)谣言粉碎机,既是果壳的一个版块,也是这次新书的名字。我承认这封面很是我的菜,就跟当年黑客帝国的海报一样,满地的字啊,特干练。你见过目录印封面上的书么?赶紧买本见识见识。最庆幸的就是没有因为书叫粉碎机就在封面上印个铜皮铁骨的大齿轮啊,果壳编辑我爱死你们了!可是为此一下就远离了4岁以下读者的关注啊,可惜可惜。。。整本书的条理性很好,分成6个主要类别,所有文章都是同样的模式,先写出谣言,然后粉碎,最后可能加些专业的知识普及。一翻开目录(亲,是真实的目录不是封皮那个),看着题目就想继续看下去,这本书的特色,或者说从果壳网继承下来的特色也就在这里,无论多么枯燥的知识,多么无趣的描述,都能吸引你看下去。挂网的筒子们应该见过这里面大部分的谣言,乍眼一看,如此亲切啊。其实有了这本书,就感觉有了好多个无比精通各自专业的大学好友一样,有理有据的分析,然后用最通俗的的方式说出来。没什么花哨的包装,也不带糖衣,就跟藿香正气水一样,我冲,我不好喝,但我治病。可能不常挂果壳的亲们不是很了解,这些粉碎的文章,基本都是谣言在网上刚开始热烈传播关注之后,就在这边被挫骨扬灰了,跟打地鼠一样及时。所以那些好心的劝告,听归听,可是还是先翻翻谣言粉碎机,再决定要不要接受。咱不是都求真相么。现在真相来了,还如此平易近人幽默诙谐地来了,赶紧撒花拥抱啊。给四星,因为里面有些文章我有在果壳看过了,如果完全没看过,这会是很惊艳的一本书的。最关键的一点,看了这本书,会让自己有一种意识,即使怀疑,也有理有据,充满理性的意识。所以求新求变求发展的亲们,欢迎品尝本店正宗的藿香真气水儿啊!~

大多数人需要看一下的书

在这个谣言满天飞的年代,这本书的出版算是雪中送炭。现在的人大多数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对于微博上、论坛上的各种谣言深信不疑,人人自危,让各种蹩脚的谣言成为人人深信不疑的准则。这本书对于各种谣言进行了完美的驳斥,谣言粉碎者们为了粉碎谣言也做出了各方面查证,让此书成为了这个浮躁的社会最需要的一本书

让我们尽力制止谣言

读完这本书,我很震惊。震惊于自己平常生活中所拥有的许多观念,原来如此值得再次推敲和斟酌。我自己能想到的,谣言能传播的原因有两个:1、商业目的;2、人们为提升自己的道德形象喜欢“真情告白”和“好心提醒”,也许为中国人独有?关于商业目的,想起了培根对于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担忧:“难道人类非得变成经济动物,只知道专注于膨胀的胃和膨胀的银行户头吗?”企业千方百计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兜售于我们,我们天天看着广告,看着专家的意见,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或许你觉得你不应该要这么多,但又被忽悠着消费了。牙刷三个月换一次,我以前是忠实的执行者,我以健康的理由也要求爸妈这样。爸爸从来不信这些,他连牙都很难刷一次……(他现在牙齿也还不错,不过颜色当然就……)而老妈信了我一次,但是结果她牙龈出血了。我想出血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新牙刷坚硬的刷毛肯定也是原因之一。还有 广告里的牙膏广告,挤出的牙膏满满的占满牙刷,而实际上那已经太多了,多余的都掉在了池子里。只需一半即够,但你也忘了,因为广告里都是那样挤的。 酸性体质、低电量高辐射、经期不能洗头……我也会执行,但是渐渐的我也会很痛苦:生活过得太多障碍,太多忌讳。但松懈下来好像又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于是,我开始了一种朴素的思考:也许人的身体并没有那么脆弱。而至于大家为了提升道德形象的真情表白,则是一种更难以拒绝的方式。QQ群上经常会收到同学或同事发来的一些所谓“关怀”信息,比如哪儿的艾滋针又扎了几个人啦什么的。记得我就在大学的群上对发来的这条信息予以了批评,可是结果是弄得发信息的同学非常不高兴,她说她是出于关心大家的目的才发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居然批评她发的是不真实的,让她情何以堪。而让我情何以堪的是,在整个争论过程中,其他的同学都消失了。我知道,他们一定都认为我太较真了,太不给面子了。可是我觉得,如果是谣言就应该制止,只是我可能不再公开的去批评发送的同学了,而是绝不会再去转发。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传播一些信息前,能动动自己的脑筋。关心他人不是错,但是如果一点分辨力都没有,那我们的书不是白读了么,不是变相的也在添乱么?我看了这本书,希望能向我身边的人传递以上的观点,或者哪怕让她们知道哪些信息已经是错误的,也是不错的。 或者,你觉得谣言粉碎机说的也不对,那更欢迎求证发布,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

强烈推荐

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读完会让自己抗谣言经验值暴增。不过该书尽管语言通俗易懂,专业性还是比较强,要想真正看懂,还是需要做好大量的功课。对于果壳的铁杆粉丝,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从网络上读过,再次捧起书本读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真相绞肉机

源于对十三叔和对果壳一如的信任,直接就把这本书买来拿给老爸老妈看,暑假回家自己又抽出来几天断断续续看完.看完后突然想起点别的事,前段时间有个东北的工科教授在微博上面说自己朋友的女儿放着任挑专业的人大不报,最后选了北大的历史系,末了,这教授说的一句"有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使他成了众矢之的.当时看到这条微博热点时一种反感顿生,于是点进去看,看了那教授对自己的言论的辩解却也觉得有那么几分理.这教授说很多文科生从高中到大学一直缺少科学技术教育,在科学知识上表现得非常差.这点说得不无道理也不偏离事实,只是似乎大家的目光都被他那"科学至上论"给吸引了过去.于自己而言,高中是个理科生,大学是个工科生.但是很悲催的是,理科中占大头的数学和物理我烂得要命,高考数学过及格线两分,物理貌似单科算下来也是及格线边缘徘徊,到大学读到个工科当时也是快要了自己的命,因为日常喜欢读书,读的除小说以外,喜好法学哲学社会学一类的书,结果,唉,这就是造化弄人了.所以相对于一般的理工科生我对文科方面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当然比不过系统学习的文科生.各地中学制度有异,我就说我家重庆那边.重庆的文科生从高二结束会考前其实就基本上告别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什么的了,因为那个会考水的程度大家都知道,咳.文科生到大学前基本上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学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就算高二上生物什么的也没几个人听课.这种制度的后果于学生而言主要有二:一,长期脱离自然科学知识的氛围;二,缺少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文科生到了大学,也是不能学理工科的东西,很自然,若是大学里面不对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有所硬性要求,不凭借那种在文科生里少有的兴趣是不会接触到教授所说的"科学"的.当然据我了解,重庆有的要求很严格的高校要求所有学生在大学毕业前都至少修两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比如重庆工商大学.这样看来可以为教授所说的"文科傻妞"提供一点依据,这些文科生又没有被迫接受科学知识也鲜有主动去接受科学知识,那么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这一层面上的东西了,就危急到了思维层面,他们当中或许有着严谨的哲学思维,但是对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基础化学知识的生活常识一窍不通或是耽于他人传授的经验过活.那么就他人传授的经验而言,有多少人会去想这些经验的可靠性和来源?既没有去思考的动力也缺乏思考的能力.当时蒋方舟同学(其实我很喜欢她的,真的...)那篇我觉得有严重偏见的<控诉理科男>横空出世的时候,博得一片文科生的喝彩:神吐槽.身为工科生的俺在心里默默地骂:MLGB,要不是这些理工科生你用鬼的电脑,用个鬼的软件,开个鬼的车,没了理工科生你们这些文科生没得吃没得穿也没得住.没情调怎么了,情调又不能拿来吃.唉,你也发现了,我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理工科生的自我优越感中去了,不知不觉中就把文科生贬了一等.很多理工科生眼里,高中的文科生除了很小一部分学习好的,剩下的全是学不了物理化学生物的loser,大学里的文科生都是一群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货,哪像自己要技术有技术要实用知识有实用知识.这种鄙视可谓根深蒂固,连我这种自诩文科生的工科生也逃不掉用自己并不过关的理工科知识去贬低文科学子.可是,一直接受着理工科教育就等于可以规避"傻妞"这种现状了吗?我看未必.<谣言粉碎机>里面精选的这几十个谣言,好多我也中弹了,更别说我身边同样身为理工科生的朋友.但是单单拿"那不是我的专业领域"这种话来作为搪塞的理由可能不那么道德,因为所有文科生都可以用这条理由去应付一切嘲笑他们的指责.同样也没有理由说要理工科生在不清楚的领域去一一以科学的眼光搞清楚事实真相.这恐怕不是"谣言粉碎机"的初衷.我想说的是,一直接受科学教育到最后从事科技事业的理工科生真的就有那种科学素养那种科技思维能力吗?谣言变天飞的SNS网站上,我的好友中转发各种无厘头谣言的文理科生真是各占一半,有时候或许是文科生们都去纠结星座爱恨情愁什么的,一些耸人听闻又有"科学语言"书写的被夸大的事实或纯粹的谣言全是一帮理工科生在那里疯狂转发.有时看得人真的很想掀桌大骂:你他妈这么些年就没学到点思考的能力,不懂的东西就不懂得去查查资料看个明白?就算你没功夫去查详细地专业资料,我靠这些段子里面那么明显的漏洞你看不出来不会质疑啊?所以,真相面前真是人人平等,管你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可能把你应该知道,可能知道,可以知道的真相给绞碎掉,哦对,很多时候还是你们那直进直出的大脑不假思索地将摆在面前的真相送进绞肉机.教授最站不住脚的观点就是学习科技知识的人就拥有了科学思维.送出去的全是"鱼"有何理由强求受者拥有"渔"呢?再次祝愿你的真相不要被你自己送进绞肉机.

谣言左右生活,辟谣应运而生

看一眼目录,吓一跳,很多谣言无时不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因为听说维c+海鲜=砒霜,所以吃火锅的时候,会避免同时点果粒橙和虾;长期把我的电脑设置成豆绿颜色,相信能够保护眼睛;看过很多帖子讲宿便的危害,所以试过喝盐水排宿便;认为各种水果汁有不同的解酒功效;相信长期吃泡面会致癌、泡面碗壁上有蜡;酸性体质会致癌;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木瓜丰胸;手机充电接电话会触电;地震时,三角地带就生法;。。。。。。古人曰什么来着:没文化真可怕。贫乏的知识储备、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有鼻子有眼的谣言描述,让人的行为方式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虽然很多谣言看似荒诞不羁,但抵不过众口铄金,你多多少少要受蛊惑。所以,科普知识的普及和个人知识的储备以及判断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珍惜你的发言权

最近这几年,我最关注的领域是中国电影产业。在2010和2011这两个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非常神奇的年头里,诸多产业评论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这句话推而广之,这个网络时代里的一切,莫不如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从Web2.0的初露锋芒,到中国式社交网站和微博的一发不可收拾,中国网民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着这场“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盛会。信息的发布与扩散变得易如反掌,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又是最坏的时代。无数的声音让听者难辨真假,微博的信息几何级数式传播所表现出的不可控和不可预知,让曾经通过邮件、论坛、QQ传播的诸多不实消息如同肆虐的细菌,再一次找到了滋养的温床。更繁多、更具有迷惑性的谣言,正飞速地掩盖着真相。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组织。果壳的谣言粉碎机,和新浪微博的微博辟谣。而更早出现的前者,不夸张地说,对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无数网民的思考方式,几乎带来了一次变革。谣言粉碎机在谣言最疯狂、真相最脆弱的时刻恰如其分地出现。如平地一声雷,它凭借着涉猎广泛的专业成员和严谨的质疑精神,迅速地让无数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伪科学现出其本来面目。当这些曾经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谣言被证伪,谣言粉碎机给众多期待真相的中国网民所带来的震撼力很难估量。它挑战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是不是每一条言之凿凿的“知识”都是真正可信的?是不是每一次的发布和传播都做到了事先证实?是不是每一次“请转发给你的朋友”都真正出于关心?这些因为对信息的渴求和对发言权的盲目崇拜而曾经被掩盖的问题,因这个组织和它所从事的事业而日趋显露,并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渐渐地,我们开始学会以审慎的目光对待那些最具感染力和爆炸性的消息,学会在每一次转发时再三考虑或加上“谨慎转发,求辟谣”的说明。我们甚至也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所学所知,让更多谣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有关科学的诸多谣言还没有消失殆尽,这个网路上依旧存在着众多不愿用辟谣来麻烦自己的人,但这些点滴的思考和努力,仍是我们之前从来不敢想象的。而正是它们,正在动摇着谣言产生的根基。今天,谣言粉碎机出书了。这本书宣告着它辐射到网络以外,让辟谣精神为更多人所知的决心和努力。谣言粉碎机走出的这一步,正像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来它走出的每一步一样,让人欣喜而充满期待。这个主题站是中国流言终结事业的先驱者,亦是一个开始的标志。新闻辟谣比科学辟谣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也是微博辟谣现在所努力去做到的。但尽管技术难度不同,整个辟谣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却永远与谣言粉碎机所展现给我们的这一宗旨别无二致:谨慎地行使并在合适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发言权,是对这种发言权最好的保护、发展和珍惜。《谣言粉碎机》的序言里说,谣言是与信息相伴相生的,只要社会存在,谣言就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我倒是宁愿幻想,有这么一天,人们的理智和责任感终将战胜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所带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谣言彻底失去它曾经坚不可摧的立足之地。感谢谣言粉碎机自创始以来做出的一切。这群怀着让网络环境更真实洁净的梦想,因为责任感聚到一起的人们,正让这遥不可及的一天,变得清晰,变得可能。前路艰险,而我们伴你一路前行。

科普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本着用一些轻松而实用的文字的打发零碎时间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看到最后作者介绍名单,发现自己的同学赫然在列,于是决定写一点儿什么,作为书评。想来想去,所有的想法只汇聚成一个观点,科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们日常受到的训练,即学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解科学然后发现问题,进而设计实验验证的一系列过程,学着甄别因果、相关等的现象间的关系,除了满足我们向每年浩如烟海的paper中增添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永远也不会变成生产力的结论之外,也许用这种已经被培养起来的严谨态度去科普,去从头到尾认真研究那些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了科普的乐趣。科学,本来就应该是大众而亲民的。感觉不到大众生活和实验室里geek们埋头钻研的所谓科学研究的东西的关联,才是误解和谣言的源头。我们对这些谣言嗤之以鼻,一面吐槽着他人的无知并且作为谈资,一面继续埋头作为geek,产生一些看上去离生活很遥远的东西。于是,我们成为了自以为高贵冷艳心态的囚徒。所谓粉碎谣言,就是用合理的探寻因果的逻辑,把那些生活中传得神乎其神的东西拿到阳光底下晒一晒,步骤无非是找到一个一个的因果和相关再慢慢论证。科学研究的就是现象和原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喜欢看这些热心的geek们科普,不仅是因为他们受过科学论证的严谨让我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视线投向了曾经让我们这些冷漠忽略了或者一笑而过的地方,即大众科普。因为我无法沉浸在某个特定的世界里,于是怕背离生活太远,有一颗入世的躁动的心的人怎会有处世的心态,于是,科普在我眼中愈发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是联系那个遥远科学世界和每日生活的必要物件。顺便提起一些让我委实大跌眼镜的具体内容,便是书中提到的“湿猴实验”。早在一门心理学的课程中听到过这个实验,只是实验中的惩罚条件由泼水变成了电击。当时觉得毫无违和感,因为凭着经验认识去想猴子们的行为,也觉得是非常合理的,于是自此深信不疑了。若真如作者所言,“湿猴实验”的实验数据来源均系伪造,那么如何看待科学结论本身,就是一个接踵而来的需要深思的问题了。

科学就是敢于质疑

拿到了果壳的《谣言粉碎机》,几天看下来,受益颇多。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上网并不是玩游戏,而是喜欢读各种花边新闻,然后再信誓旦旦地讲给别人。很多时候,谣言就是这样传播起来的。一个平时不怎么学习的人和你说一件事,你可能并不会轻易相信;但如果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家伙,甚至在某一学科有一些建树或影响力的人向你推销一个理论,恐怕十有八九都会心里犯嘀咕。这就是为什么我强力推荐《谣言粉碎机》的原因。谣言的传播借着微博的东风,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高地,而在果壳之前,还没有谁系统、科学地分析这些谣言。和很多人一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中枪——那些以前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得来的消息,在一夜之间被如此彻底的推翻,这让我感到惊讶。曾经自诩凡事只相信科学的人,居然这么轻易地被骗了一次又一次。对于谣言,很多人乐于传播,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情,甚至会添油加醋。我个人是十分痛恨的,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如果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的那个谣言能早几年识破,在我上学时能清楚这一点,或许我还有摘掉眼镜的机会。虽然现在近视的程度也不严重,但每天熬夜对着电脑改稿子,高强度的工作让我根本没时间做术后休息。《谣言粉碎机》是一本科普书,它列举了过去几年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各领域谣言并逐一击破。但很显然,未来还会出现很多你我根本想不到的谣言,这些谣言很可能多到你随处可见,也很可能速度快到连果壳都无法在第一时间破解——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但无论如何请记住,《谣言粉碎机》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而非定论。科学并不高深,普通人一样可以很好的理解。怕就怕有些谣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最讨厌的莫过于各种药品广告)忽悠人,这就很难分辨了。这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自己有兴趣去查证,很多谣言便会不攻自破。面对谣言,很多时候人们潜意识里会选择相信。韩寒关于钱云会那篇文章里谈到,要真相,还是要符合我们期许的“真相”?可以看出,内心里过早对某件事下了定论,会直接影响对真相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告诉你,要敢于质疑。质疑推动进步,质疑也能破解谜题。人类提出疑问,又自己寻找这问题的答案,这便是我们还能发展的根源。感谢果壳,感谢《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实际上并不完美(吹毛求疵了,书里很多作者一看就知道和我一样是用拼音输入法,有些错字不免带来遗憾),但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以及看待谣言的态度。也许全本看完你会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死硬理性派,不过,这事儿挺好的。

让每人都成为谣言粉碎机

春节长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有时间通篇阅读了《谣言粉碎机》一书.常自以为自己拥有较高的谣言辨别的能力,然而在读此书之时,不禁嘘嘘不已,发现自己也是流言的受骗者以及传播者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谣言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充斥着我们生活中所常接触的各个领域。大多时候,我们暂且相信一些流言是出于善意的目的,当我们有所怀疑之时,通常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但是,谣言就是谣言,不能因为其善意出发点而容忍他的存在。该书列举了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些段子,如果不是通过该书深入的科学分析,我们可能无法想像我们所坚信的一些知识,或许我们已认为那已经是常识,竟然不过是不靠谱的谣言而已。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听取专家及业内人士的意见,切不可凭自己的经验常识作出想当然尔的简单判断,这是很不严谨的做法。书中所提及的谣言,网络上也曾看到过一些的分析,但是书中的分析更为严谨科学,富有逻辑性,专业且通俗易读。该书最大的亮点,当属两篇序言,对流言的产生动机,时代特色,传播途径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分析了这种现象下面所掩盖的社会心理,焦虑,恐惧与不信任。便可理解为何有的流言生命旺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谣言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只有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严谨的求知态度,才可以减少谣言赖以生存的土壤,让每人都成为谣言粉碎机,该书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经常看谣言粉碎机的孩纸都是好孩纸

谣言帖的传播次数和速度都会远高于辟谣贴,有些明显不合逻辑的谣言贴在微博上和大姨妈似的过几十天就会出现在热门微博里,后来还跟着一大批不明真相(或者说不去做简单的思考)的人(当然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僵尸)跟着起哄,真是无奈。卖牙刷的会建议你“牙刷用的时间太长就会****,建议几个月就换”;卖净水器的会说这种磁化水(还有离子水小分子水大分子水等等等等)对你的健康多么多么好。。。你只需要知道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消费就行了。鹰的重生?就当是个励志故事吧。月经:失望的子宫内膜对胚胎未植入的抗议。吃泡面与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泡面。。而是因为你不能光吃泡面啊。。。

没别的意思,就是捧个场

天天看松鼠会的微博,觉得吧,自己毕竟还是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啊~~一些简单的谣言,自信还是有能力秒杀的,高阶谣言能把我虐的像狗。。有同感的XDJM们点个赞在走,先谢国家哎呦我去,字还不够~~天天看松鼠会的微博,觉得吧,自己毕竟还是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啊~~一些简单的谣言,自信还是有能力秒杀的,高阶谣言能把我虐的像狗。。有同感的XDJM们点个赞在走,先谢国家哎呦我去,字还不够~~天天看松鼠会的微博,觉得吧,自己毕竟还是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啊~~一些简单的谣言,自信还是有能力秒杀的,高阶谣言能把我虐的像狗。。有同感的XDJM们点个赞在走,先谢国家哎呦我去,字还不够~~

亲,求科普!

你一定听说过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台湾有个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死因是砒霜中毒。砒霜哪里来的呢?是死者吃了维生素C加大量的虾,在胃内自动生成的!你一定还听说过补碘可以防辐射,碘盐碘酒碘丸都可以,纯天然的海带更好!说不定你家里还囤着几包去年日本地震后从超市里疯抢回来的高价碘盐。如果你是个妞儿,你一定知道木瓜可以丰胸;如果你是个爷们,你一定被叮嘱过别喝太多的可乐——那玩意儿喝多了会杀精。也许你对这些江湖中流传颇广的科普传言一直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可是老话偏偏是这样劝导的,且拥有一套无可挑剔的自证逻辑:第一、无风不起浪。第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面对传言,你仿佛在玩一个经典的饭局游戏,别人问你“是选真心话,还是选大冒险?”,你多半会犹豫片刻,选择前者。选择前者,即便说的是违心话,朋友质疑两下,打打太极也就过去了,毕竟谁真正关心你的内裤是红的还是绿?谁会铆着劲儿求证你五岁被人吻了还是十八岁吻了别人?但如果选的是后者,就随时会有出乎意料、颠覆自我的可能,说不定接下来你就得向旁边桌那位长得简直跟车祸现场一样的大妈真情告白!这些看起来非常善意且一心为你的生命健康着想的科普传言与“真心话”的性质其实是一样一样的——即便他们是假的,大不了吃维生素的时候别吃虾呗,多吃点盐一时半会儿齁不死,木瓜不管丰不丰胸味道都很赞啊,可乐喝多了即便不杀精也长膘……可是,在这个被称为“世界末日”的2012年已经正式到来时,在这个看似危机四伏、人人安全感缺失、传言已经被调成震动模式的地球上,如果有一天,当各种不辨真假的传言纷至沓来,犹如五百只苍蝇在你耳边嗡嗡嗡嗡,提醒你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乃至穿衣风格,不然,你就真的只能回火星了!这些传言,你是信还是不信?如果不信,又该拿什么安慰那颗饱受恐吓的小心脏?这个时候,也许这本叫做《谣言粉碎机》的科普读物能成为你的“速效救心丸”。套用一句豆瓣上流行的句式:亲,求科普!这本书的作者,果壳网上那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学青年兼文艺青年,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耐心击破了N个流传日久的谣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未知的恐慌。今天的我们看到日食月食,一定会对古人的“天狗论”付之一笑。而那个时代没有转基因,没有西瓜变炸弹,没有核辐射,没有激光视力矫正术,所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常有宁静与自在,时光悠悠青春渐老,传说中三对翅膀三双爪子的快餐鸡永远不会被端上餐桌。阿瑟克拉克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科技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唯恐避之不及。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都在随时随地地给科学下绊儿,而跌倒在其上的,往往是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谨小慎微之徒。各种各样的食物禁忌,耸人听闻的灾难传闻,讳莫如深的神秘事件,形形色色的生存法则……披着“科技”外衣的谣言,以各种造型出现在我们面前,带着“相信我,我是为了你好”的微笑,轻轻巧巧地构筑起一个禁忌体系。一旦进入这个体系,我们必须遵守着这些警示小心翼翼地生活,才能避开那些“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的可怕事情。《谣言粉碎机》能做的,或许是打通“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的一道道鸿沟,帮我们顺道挖出沟里隐藏的一个个地雷,让它们不至于在这个人人自危的世界里,随时爆炸,并扰乱了我们追求自由生活的脚步。从古自今,不管谣言最终带来了什么,它首先都是一面明镜,折射出彼时彼刻的人们在想什么、相信什么、恐惧什么。人们所秉持和相信的那些谣言和错误观念,不过是人们试图追求确定、可靠、安全,并躲避风险的一种本能。无论我们受过多么良好的教育,熟读过多少遍《十万个为什么》,现有的知识储备总是有限的,诚如一句著名的谣言:人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十。所以相信谣言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羞愧的事情,不过是少吃几只虾,多吃几只木瓜。但面对不确定的未知,我们虽不能像果壳网的这些专业辟谣者们一样严谨思考、分析真相,但至少可以做到:在得到确切论证之前,不必热烈拥抱它。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谣言

谣言能粉碎吗?虽然说清者自清。可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打酱油的。呵呵!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谣言止于科学!在国内,太难了。一切都源于利益

精彩的序言

很快就翻完这本书了,基本每篇都是看一头一尾,有趣也有用。但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确实两篇序言,特别是维舟的那篇。它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人们相信谣言的心理动机,谣言的形式,传播途径,和传播谣言的目的。对于最近几年很火的一个广告概念,病毒视频病毒营销,其实维舟的分析也适用。人们有强烈的猎奇娱乐以及偷窥的心理,一个短小精悍简单直接且易于分享的病毒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扩散。人们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乐于分享给亲近的人,有种"你一定要看这个否则就out了"的心态,同时也满足自己寻求同样看过分享这个视频的人的认同感。

这是一篇书评:让谣言止于理性

临近春节的北京天色阴暗,整个天空是灰蒙蒙的,太阳是惨白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每天点点鼠标(乃至摸一摸爱疯的屏幕?)就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轻松鄙视几百年前可汗引以为豪的一个月横穿欧亚大陆之情报网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吃A+B防癌吃B+A致癌,大美利坚让地铁为我停了6分钟,信任危机像幽灵一样萦绕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每个环节,以至于我连人生要怎么过都不得而知了。作为一个曾经的完美主义者和具有死理性潜质的轻度清洁强迫症患者,生活在这个时代实在是不怎么很舒服。第一次正式注意到谣言的罪恶本质是在看到一篇人人网高转载量文章时,文章标题是牛奶有毒不能喝云云。当时看完了就怒从胸中起恶向胆边生,丫的连我都能挑出错来还好意思发出来骗人!于是接连发了四条言辞激烈的砸场子回复。后来被师姐拉进了果壳网,我就一眼看到了谣言粉粹机,心下暗想,十分不错。错过了《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赠书之后,我果断抢了一本《谣言粉碎机》,拿在手里,黑色封皮,倍儿有面子。至于书的内容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谣言粉碎机的主题帖合集,诸如对“牙刷比马桶水还脏”“排宿便清肠毒保健康”“无毛多腿鸡”“鹰的重生”“斑羚飞渡”等大众谣言的辟谣。其中不乏看完后觉得大快人心者,比如“小分子水”这种挑战人民群众智商下限的低能谣言。谣言何其多,一本书又怎么能写得完,《谣言粉碎机》的历史使命,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靠点射粉碎谣言,而是传递一种理性思考理性生活的理念,把谣言淹没在高素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知为何最近对于谣言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也许是因为看到的谣言越来越多,也许是因为谣言们越来越低级,也许是因为它们越来越用心险恶。在刘慈欣的小说里,认识世界的渴望成了文明发展的终极动力。即使事实并非如此,“知道正确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我们能拥有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说人们对于谣言的愤怒有什么最根本的原因的话,想一想多少谣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诱使我们(有时候是恐吓我们)去做毫无意义乃至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践踏我们的知情权和健康权这些基本的作为自由人的权利。对于我自己来说,谣言的罪恶,在于其阻止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于其我不能容忍被欺骗,而且是公然欺骗,也在于谣言阻碍我们的社会进步,侮辱我们的人格和尊严。当然谣言也有好处,谣言泛滥可以刺激我们关注这个问题,让我们提高警惕。然而谣言的生命力是有原因的。在利他主义色彩和少量专业术语的掩护下,如今充满关切语气深入浅出的各色生活小常识和各种专业人士不会告诉你的某某业内幕或事实仍然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为了你的亲友爱人大姨妈二姑父舅老爷的幸福,赶紧转发吧!值得庆幸的是时代在创造了哺育谣言的温床之后,也给了我们粉碎谣言的武器。我们有幸能接受现代化教育,能批判地看待问题,能获取正规靠谱的资源和信息,最不济,我们还有能进行逻辑思维的大脑。我常常想象阴险的谣言制造者们最怕什么,他们可能不怕一两个智者,谣言止于此,自会在其他地方继续传播;即使智者敢于大声疾呼,只要社会中愿意接受造谣者“友情提示”而不愿意自己动脑思考的人占多数,造谣者仍然会得逞。我想造谣者们最怕的,应该是一群不浮躁、冷静理性的民众,他们可以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但是只要面对“赶紧转发吧!”能够压抑住浮躁的参与感想到先用大脑思考一下,而不是还没弄明白说的什么就盲目相信,就一定可以明白谁在愚弄人民谁在启迪民智。所以谣言只不过是社会浮躁的副产物而已,但是遏制谣言光有小众的力量是不行的。我相信不存在消灭了谣言的社会,但我相信谣言能毁了一个稳定的社会。即使与谣言的斗争没有尽头,我们每个人自身对理性的追求,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最高尊重,和最好保护。《谣言粉粹机》的副标题是“让谣言止于科学”,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让谣言止于理性”。我相信,在2012是个谣言的前提下,在每个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是个谣言的前提下,谣言终会失去它们的威胁。

bug 记录

1. 第14页,“乙醛会被进一步分解为乙酸”,“分解”在此处不当,建议改为“转化”或者“氧化”2. 第65页,"3500 卡 "应为“3500大卡”,本来在营养学领域卡通常指千卡/大卡,但脚注又不对了。

谣言粉碎机--可不是辟谣联盟出品哦

放假回家上火车前就收到家里快递打来的电话,告我我快递到了。但是我写的是自己的联系方式,便和快递员约好隔天回家自取。第二天回到家吃过午饭,下午没有睡觉(坐了半天一夜车)便去取回了这本书。黑色的封面上横着竖着一行行一列列都是书里文章的标题,蓝底白字五个大字——谣言粉碎机被环绕在里面。设计看起来还不错。引人注目的是包在书上的“柴静、姚晨、罗云波真诚推荐”。柴静是我很欣赏的女主播,也喜欢微博女王姚晨演的郭芙蓉,翻翻封底发现罗云波是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院长。相比封面设计,书里的标题的确深深吸引了我。粗粗翻了下便发现即使我已经尽量远离人人、qqzone这种谣言泛滥的地方,qq群里的众多好心消息我大多也是一笑了之,但书里好多流言我都当作了常识。比如木瓜丰胸、地震的三角救生法则、护眼的豆沙绿、睡前一杯奶拥有好睡眠、LASIK手术等等。真的是一阅惊心。用了四五天看完了全书,收获颇丰。回家本来带了四五本书(国史大纲、世界时纲等),结果到现在为止,只有这本在家新收到的书看完了。说实话,作为一名工科硕士生,我发现自己的科学素养也怎么高,很是缺乏刨根问底儿的精神:怎么能轻信流言呢?当然,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是果壳网上的文章,可以参考,也必然不能轻信。在科学界,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威。这本书值得大部分中国人一读,当然,耐读性并不高,因为书里很多东西看一遍就可以了。书里有些文章出版前如果再仔细推敲求证下就更好了。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本好书,而且是大众缺乏的“营养”。当然,书里的文章都可以在果壳上面找到,不过手里有本书阅读起来方便很多。另外,书本36元的定价应该不会原价卖,要不然有点儿小贵啊(在国内知识最不值钱的大环境下)。爱看书,但从未写过书评,不妥之处,请大家轻拍!

快节奏生活下的打补丁方式

RT。当谣言粉碎机变成你的随身读本,你+1......当然,读这本书也能读出文青范儿的我们还是要跪一下的......对于当下最流行的一些不同类型的各种谣言,本书在现有的已知的既定的公认的理论、实验支持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同风格的解读。破解谣言只是目的的一部分,真正可贵的,是破解谣言的流程,这套相对科学、逻辑、理性的操作方式才是重要的。要知道我们脖子上面顶着的这东西除了分泌各种让我们HIGH到爆的东西之外还有那么点儿小作用:思考。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过是偶尔管住自己的嘴罢了......(女性自觉爬开了许多.......)

粉碎一切,我们只用科学说话

最近才开始关注果壳网,作为高中一名理科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是该如何做起?该从哪里做起?我购买了很多相关的科学读物,光顾了许多科普科学科技类网站。发现一些网站过于专业,不适合高中生的学习需要,而有些网站科学性又有些差,存在一些误区。最终我选定了松鼠会和果壳网两个网站,向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推荐。果壳网包括15个主题站,如“心事鉴定组”、“死理性派”等。其中,“谣言粉碎机”是一个特别有意思、也是我最喜欢的主题站。它针对社会上的各种与科技有关的传言,用查找科学文献、做实验等方法检验其真伪,粉碎谣言。它对自己的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这里是由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拥有高学历和出色的职业履历,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聚集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于人群中的流言。谣言粉碎机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关注度很高,也很贴近大众生活,孩子们不但可以自己阅读,增长知识和见识,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带回家里,将之传递给家长,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我给果壳网的建议是多和中学进行合作,将果壳网的理念通过学生辐射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关于本书,不想多说,一言记之曰:好!!!!!!!!!!!!!!!!!!!!!!!!!!!!!!!!!!!!!!!!!!!!!!!!!!!!!!!!!!!!!!!!!!!!!!!!!!!!!!!!!!!!!!!!!⊙﹏⊙b汗,书还没收到,但是时间到了,赶快写书评,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故有所摘抄,望果壳网各位大大勿怪。感谢果壳网免费赠书。期待果壳网能有更好的作品。祝福果壳网新年更上一层楼。

用思考换果壳书,评品《谣言粉碎机》

1 到豆瓣图书页面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003354/,添加本书为“想读”;2 发邮件至 read@guokr.com ,标题为“我也来粉碎”,正文中写明你的专业或职业,附几句话说明你想写这个书评的理由,以及快递方式(姓名、地址和手机);3 收到书后请在2周内贴出500字以上的书评,并将书评页面链接返回至read@guokr.com。书评可以贴在豆瓣、果壳网、当当网、长微博、个人博客……我们还会帮忙把优秀书评推荐到媒体,分享给更多人。

在没有信仰的年代,幸好我们还有科学

谣言可畏。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正是谣言把韩寒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时候。韩寒说,谣言永远有人信,谣言总是比较拉风的,辟谣总是徒劳无力的。道听途说的人群里可能十有八九没人相信,可是总会有那么两三个人相信,然后再去传播。这并不能说我们对于谣言无动于衷,无能为力。而是说明,我们需要更有力的漂亮回击,绝对不能让我们的心慈手软而纵容了谣言的散播。要让那些谣言制造者陷入良心的谴责中,知难而退,无地自容。世界未知之谜本就多,科学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疑惑,但我们可以不制造混乱,我们要的是一个干净真实的世界。在这个快速阅读的年代,一条提及“食盐可以防辐射”的微博,就可以让一座城市出现食盐断货,疯狂抢购的局面。一个教授说“番薯可以防癌症”,就可以让旧社会最穷苦大众才吃的番薯身价大涨,每天变着法子地出现在餐桌上。一个新闻报道,让我们就不敢吃泡面,不敢喝牛奶,不敢在手机仅剩一格电的时候打电话。。。所谓的专家教授拿公式和高深理论来唬人,太多的夸大其词和危言耸听,让我们错愕于社会道德底线的丧失,让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谣言粉碎机》就是一本让我们知道还有科学可以相信的书。它的团队是由来自各个专业的精英组成,带着资深的学历和严谨的质疑精神,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于人群中的流言。再谈谈作者果壳网,知道果壳网有些儿偶然,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主要是我一直很喜欢科学,大概每个人童年的时候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吧。我喜欢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后来开始关注小松鼠协会,这样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所以搜索到了它的商业发展。比如这次送书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就很有创意。当初为了一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跑遍书店图书馆,网购二手无处觅。后来在豆瓣上搜二手书,结果晚一步,求书不得。卖主好心地告诉我他是通过写书评得到赠送的,然后万分焦急地告诉我又有赠书活动,赶紧行动。对于《谣言粉碎机》,得来全不费工夫,一封邮件就收获很多惊喜。喜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类思维活动。科普很高深,也可以很易懂。科普很学术,也可以很市井。科普很严肃,也可以很亲民。科普其实很娱乐。因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深入生活。因为我们都爱自己,爱生活。P.S.【与书无关紧要的题外话】临近年底,加班到差点延误了书评提交的截止时间。弱弱地问了一句,如果晚交稿会有什么后果。朋友的回答很淡然,但是让我非常不淡定。他说:“啊,如果“因为完不成书评而进入他们的黑名单,导致他们再也不可能给你赠书的可能性”对你来说是严重后果的话,那就是喽…因为,没按时完成任务就是欺骗啊… ”欺骗啊,欺骗啊……在我耳廓里回荡着……背上欺骗的罪名是很严重的事。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MPORTANT THING IS :控诉一下豆瓣,写书评的时候,突然电脑出问题,花了一个小时码的字全部都没有了,只得重写。请增加保存功能。

粉碎机的工作

看谣言粉碎机工作其实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看一个两个,倒还觉得有兴趣。可要是看多了,往往就能归纳出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来:一、揪出将要放上解剖台的谣言;二、将谣言大卸八块五马分尸;三、递上一份最终解剖报告,以儆效尤。整本书都是这样的脉络,有时候几乎一看标题,你就知道粉碎机将如何发功了,并且粉碎机基本上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看上去完美无缺的谣言总能被它无情粉碎,还终身不许上诉。谣言粉碎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外加铁面无私,顺藤摸瓜,把谣言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追根溯源,非得揪出点病根来,像极了医生解剖。粉碎的结果呢,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下场。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谣言,粉碎机表示无能为力,至今仍不能断定其真伪;还有非常非常少数的,谣言竟然是正确的!看《谣言粉碎机》的时候,一直在想云无心在《吃的真相》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也就是现阶段的结论只能基于现阶段的科学知识。《吃的真相》也是一本相对来说有点无趣的书,套路和粉碎机如出一辙,有很多尚不能盖棺定论的食品安全问题。云无心的抗辩很多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食物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但是现代科学也不能确定它们绝对有害,您老自个儿选择吧!当然了,作者我还是不推荐的。因此,看《谣言粉碎机》的时候,我就一直担心如果以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果发现那些被推翻的谣言其实是正确的,而粉碎机帮了倒忙——这就像最终审判结果一下子被发现是错误的!不过,藏匿于粉碎机背后的“钱烈宪”和“粉碎娘”有一次给了我几乎可以算是完美的解答。简单来说,就是阶段论。谣言是阶段性的,它不会永远流传下去,那么粉碎机所面对的就是现阶段的谣言;研究也是阶段性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很多知识都会有变化;所以,我们正是用现阶段的科技知识来解决现阶段所出现的谣言。如果有因为科技知识的变化而导致粉碎结果出现偏差,那么谣言粉碎机会随时跟进——听到这样的解释,我还真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谣言粉碎机已经不再是果壳网一个小打小闹的专题小站,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所发出的每一篇文章都具备着权威性。虽然粉碎娘说,谣言粉碎机只是“把具体的研究、具体的看法都摆出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判断”;不过不明真相的人们往往会将粉碎机的文章的奉为圭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生活的指导。如果谣言粉碎机出现了错误,不仅对于果壳的品牌树立会起到反作用,更会让大众觉得没有什么是可靠的。不过,想做出一本《谣言粉碎机》来还真的需要点勇气,因为这个团队所要做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和《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那样简单的罗列知识,请专业人员写一点科技小品文就可以集结成书的。私以为,粉碎机团队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最困难莫过于政府的压力。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利于民族团结、有可能导致人心惶惶的言论绝对不能说;而昧着良心一味的歌功颂德粉碎机也做不出——科学为粉碎机在两者之间寻到了一个平衡点。除此以外,还有思想的压力,比如,对抗老祖宗的东西。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医。无凭无据扔来一句“绿豆解毒”不知误导了多少人,甚至水浒传中也有吴用以绿豆解毒的桥段。其实绿豆的解毒效果究竟如何当区别对待,甚至绿豆还可能会“有助于发炎”。对于老祖宗的这些瑰宝,必须得理性对待。又比如,粉碎机还得和人们喜闻乐道的常识展开大战。维生素C能否预防和治疗感冒?买房子是否得考虑扬灰层?遇到地震时生命三角救生法能救命么?等等,这些已经成为生活常识的谣言都会被粉碎机拉出来,摆在解剖台上。有时候谣言被攻破了,大众却难以接受了: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减肥方法竟然无效?!粉碎机真的正确么?!粉碎机当然不会永远百分之一百的正确,我们只能说,现阶段的粉碎机无疑是面对流言时候最好的选择。他们提供一种声音,我们做出选择。

维生素C治疗感冒的真相

科普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不过阅读全书后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本书有的地方写的太过于笼统和缺乏更加具体的数据。我只拿维生素C治疗感冒这个篇章来写,别的就不吐槽了。以本人一直在美国生活且拥有医保并经常看病的经验来看,医生会在感冒初期的时候开给病人1000的维生素C来治疗感冒是有效的,这件事在我身上切实的发生了。因为美国的私人医生很讲究不要用药就不用药,必须用药就先从最轻的开始使用。一般来说,在感冒症状产生的当天服用1000的C确实可以起到好转的作用如若病情已经二天以上那么便不会有明显迹象。可是书中用非常肯定的句子断定这一定是对一般人错误的,我觉得这有点缺少范围和依据。科学是尊重事实且客观的,如果这是一个愚昧的行为,那么试问,医疗名列前茅的美国私人医生为何全会以维生素C开头?

SEO优化,google优化,英文词优化

上海上弦提供:SEO优化,google优化,整站优化,热门关键词优化,英文词优化,Google优化技术及解决方案咨询热线:400-600-5372http://www.sun.sh.cn/ SEO优化,google优化,整站优化,热门关键词优化,英文词优化,

《谣言粉碎机》让你不再是个教书匠——向所有教师推荐

最近几天,时常有同事对着放在我办公桌上的一盆“圣诞红”惊诧不已。“圣诞红不是有毒吗?!”“你怎么敢把它放在桌上?!”“你不怕中毒吗?!”……诸如此类的告诫与疑问不绝于耳。事情还要从更早前说起。就在不久前,我所任教的某师范院校为庆祝建校百年,特意购置了数百盆“圣诞红”妆点校园。一时之间,整个校园内砌红堆绿,分外妖娆。而庆典结束后,这些娇嫩的花草自然不能放在冬日严寒之中任其凋枯。于是校长一声令下,全校教师齐动手,欢欢喜喜地将这些“圣诞红”搬入了办公室继续发挥余热,口中还不忘大声称颂道:“校长英明!”但还未满三日,当初将“圣诞红”搬入室内的老师们便急不可耐、慌慌张张地将这些花草丢出了门外,暗地里还不断抱怨:“校长害人!”从格外惹人怜爱,到分外招人厌恶,让“圣诞红”非自愿地进行了一次一百八十度华丽转身的是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传言:“圣诞红”有毒!而且它会通过呼吸向空气中散发有毒气体。初听到这个传言的时候,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感到极为紧张,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将它丢到门外去。但我终究没有把它丢出去,只因为我不是个聪明人。但凡聪明人做事,总能抢占先机,从不走弯路。而我这个人从小做事就比别人慢半拍。上学时做一道数学题,聪明人三行运算即刻解出答案,我偏要算到四行五行。过马路时,聪明人随处找个地方,一见两边无车,抬脚便窜了过去,而我非要绕到人行横道,等绿灯亮起,才有勇气穿行。所谓禀性难移,即使是在这趋利避害的关键时刻,我依然如此。聪明人早已将“圣诞红”搬到屋外之时,我还在上网查阅中英文资料,还想确定其有毒与否再决定后续行动。而查阅的结论是,关于触碰或误食“圣诞红”是否会中毒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迄今为止,没有可靠文献曾记载“圣诞红”会散发有毒气体。仔细想想却也应该如此。若是“圣诞红”真会散发有毒气体,那么栽种“圣诞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且在冬日最喜爱用它来装饰室内环境的美国人恐怕早已死绝了。于是,那盆“圣诞红”得以继续安享室内的温暖,免去了如它的伙伴那般冻毙凋零之噩。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在我任教的这所学校中,类似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犹记得张悟本风头正劲之时,学校内也很有一些教师成为了他的追随者。其中尤以某老师最为热衷,不仅身体力行,三餐以绿豆为食,更自觉以“大师”为榜样,每日里热心于师生健康,义务为他人看诊。在那些日子,某老师与人谈话时总是三句不离绿豆汤,通常都是:“哎呀!你头晕啊?!那是内火太旺!要泻!赶紧买几斤绿豆回去天天煮汤吃!”“哎呀!你血压高啊?!那是内火太旺!要泻!赶紧买几斤绿豆回去天天煮汤吃!”……好在“张大师”的神话并未持续太长时间,流行数月就被有关部门揭穿。据闻某老师听闻此事,还曾义愤填膺地为“大师”辩护,声称“张大师”乃是因抢了医院饭碗,才遭小人陷害。直至见“张大师”翻身无望,才转拜其他“大师”门下,继续刻苦钻研养生大法。曾听说其为求长生,只食素膳,拒用油腥;还曾听说其为壮体质,每日早餐,三块大肉。只是我未曾亲自见闻,不知真假。只是不知某老师家大量囤积的绿豆还剩下多少?若能拿出来做成冰镇绿豆汤供送至车站供旅客消暑解渴,倒也不失是为“张大师”攒下了大大的一桩功德。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在很多人看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理应是“智者”中的一员。而师范院校的教师,自然应当是培养“智者”的“最智者”。可谁又能想到,当谣言来袭之时,这些“最智者”中的某些人竟会变得如此“不智”?若单纯地将造成“不智”的缘由归结为智商因素,那未免有失公允。需知,在中国要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要有大专文凭,而要成为这样一所百年师范院校的教师,学历要求自然是更加地水涨船高。虽说学历和智商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但若要说整个学校如此众多的高学历人士大都智商偏低,那未免太侮辱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了。既然不是智商出了问题,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教师对这些莫名的谣言如此偏听偏信呢?我苦苦思忖,得不到答案,直到读完放在案头的《谣言粉碎机》,才在重重迷雾中找到了些许启示。或许,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长久以来我们有着把“教育”等同于“教书”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有无数先贤哲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诠释,若以此为题,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无论哪种诠释,都脱离不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应当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教书则不然。教书的目的是传承知识与技能。它不需要自我反思,也不需要自我管理,要的只是将老祖宗传下来的典籍生吞活剥,它要的是记忆,而不是思考。也无怪乎有人将教书先生称为“教书匠”。只因他们善于引经据典,却不善于创新发现,他们善于授人以鱼,却不善于授人以渔。他们一辈子只会小心谨慎地走在前人的道路上,唯恐一步踏错乱了自己的方向。因此,他们成不了大师,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匠人罢了。归根结底,一心只想着传承的“教书匠”们放弃了思考的独立性。而要重获思考的独立性,首先要做的便是学会质疑。为此目的,我想向所有的教师推荐《谣言粉碎机》一书。这是一本关于谣言真伪的科普读物,但读完这本书,你所收获的将不仅是被粉碎的数十则谣言,而是在跟着作者破解一则则被我们中的很多人奉为真理乃至金科玉律的谣言的同时,学会如何去质疑,学会如何去证伪,从而获得科学而独立的思维方式。

嘲笑权颠倒的谣言粉碎机

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最成功的产品,也是他们唯一可以加上定冠词“the”作为特指的产品,这个词在互联网领域遭遇山寨的频繁,就如同“非诚勿扰”这个词在电视屏幕上的规模,可笑的是,当谣言粉碎机山寨扩充至社科国政甚至民生的领域之后,官方开始用这个词表示亲民,这种亲民的姿态笨拙得无可名状,勉强比喻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谣言粉碎机只属于灵巧的松鼠,对于坚如磐石韧如苇、堪比烈女般顽固的谣言,松鼠的乳牙嗑起来显得沉重,然而松鼠们自己颇为得意:论据充足、论证天衣无缝,谣言必将泯灭如夏冰。但事实上他们好像干旱北京洒水车的驾驶员,一时间扑灭了甚嚣尘上的谣言,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更改了姓名地点的谣言依旧狼烟四起。所以当《谣言粉碎机》成书的时候,我们发现编者删除了很多重复或类似的辩论,尽管这些文章同样精彩,在过去的几年中为热爱科学、不愿受愚弄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写作者,我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只要这个世界仍然有愚昧的传谣者,真理重复多少次都不为多。谣言可能有多种变奏,真理只要证据充分的一条足以。悲哀的是,那些呼吸着谣言尘土的人并不领情,他们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宣传科学的人们才是被嘲笑的对象。这个观点我是从裴毅然的一篇文章中读到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只有旧派人物嘲笑新派人物,没有新派人物嘲笑旧派人物,新派的知识分子只是提供嘲笑样本。排队领中药的老头老太,在茶馆里谈论起海归生物工程留学生的观点,不时发出几声干笑,就像听到夏瑜在狱中的疯话。未来是属于有知识懂科学的人的,属于勤读科学的你我,不属于浔阳江头老妇琵琶曲,只是传统派甚至好心的人物仍然掌握着话语权,甚至嘲笑权。正是“众人终日醉,松鼠终日醒,醒醉互相笑,发言各不领”。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人,他们用谣言作为保护伞和毒品,从中获得快乐和安全感,即使谣言的根基如此脆弱,仍然自愿接受催眠。比如用豆绿色保护眼睛的人,维生素C防止感冒的人,木瓜丰胸的人,他们往往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逻辑推导能力,但对于本专业之外的事情,他们无意也不愿深究,有希望有寄托的人,往往不愿意丧失这些希望,哪怕明知根基不牢。无神论国家的人,往往家里有一本黄历;从来不信神佛的人,遇到大事出门可能会挑选一个吉祥的日子。那些让人安心的谣言,就是起到黄历的作用。科学是容不得商量的,道德在真理面前如此渺小,千年的尘垢在剥笋般的剖析中无所遁形。致力于谣言粉碎机的果壳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知。他们在蒙昧昏暗的世界中点燃了手中的藜杖,让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他们不是哥白尼、布鲁诺,他们痛击的谣言,很多都是西方泅水过来的落毛凤凰,欧美已经嗤之以鼻的伪科学。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继承了“五四”未完成的启蒙,自下而上地让“赛先生”在中国扎下了根。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只有数理化科举,没有科学,是谣言粉碎机让“赛先生”成为了一尊可以膜拜的神,困苦之时指点迷津,有求必应。http://a.xhsmb.com/html/2012-01/19/content_39865.htm1月19日新华书目报

新时代的谣言需要新时代的粉碎机

不算很久以前,父母带着我常常会山区的老家过年。一次,我奶奶把团子(江南地区一种糯米做食品)放在水里几乎整整放了一个冬天,春天到了还不肯换水,因为她相信春水发万物,泡过一个冬天团子的水是非常有营养和活力的,怎么可能导致里面的食品变质呢?后面的不用说了,我的父亲自然去解决了。如果这个观点可以大规模传播的话,这应该也算是谣言了吧。但是现在大家都有了最基本的卫生观念,不相信了,这种观点也不会大规模的传播了。只有我奶奶那种80多岁高龄一辈子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老年人才会信以为真。推而广之,谣言也是有时代性的,当那些过去的谣言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之后,新时代的谣言粉墨登场,但是它们也将会并且必然会被与时俱进的“谣言粉碎机”碾成粉末。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狭窄,而谣言却变得越来越高端,这使得我们对于自己所学所工作的专业或领域内的谣言可以一眼看穿,却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同时非自己涉及的领域内却又对谣言将信将疑。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关于信号基站和手机信号的电磁辐射的谣言不胜枚举,我却没法向没有学过大学物理和电磁场的父母解释清楚这个辐射和核武器的辐射不是一码事;而对于近视的手术连我自己都被“三人成虎”了,毕竟不是学医的,我真的不了解。不得不感慨谣言可畏。这几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父母总是为我操心,我妈妈就会经常在qq上给我留言,诸如食物相克理论,大草莓少吃,方便面危险,以及关于手机辐射的种种新奇观点。关心是好意,但这样也不太好,后来把谣言粉碎机的网址回过去,请母亲大人没事多看看,生活也不用太累。网站毕竟有电脑有网络才能看,而纸质书有其方便随手翻阅这一独特优势;现在果壳网能把部分“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谣言统一成册,集中粉碎,实在是“大快人心“,我再也不用被我妈妈叮嘱手机要放在哪个口袋才安全了。期待出续集哦!

1312

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要丧失怀疑的态度,不亲信流言

下面是,一些我觉得有些用的东西:1 不可信的解酒:蜂蜜水不可信,也不要喝咖啡或茶,一定不能空腹喝酒,提前吃东西。2 草莓膨大不会致癌3泡面和得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添加的BHT只要使用不超标对人体无害,碗壁上有蜡也是扯淡。高温油炸泡面不可吃,尽量避免高温油炸的淀粉类食品。4,西瓜爆炸不是膨大增甜剂的原因。其使用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伤害。5说晚上喝牛奶有助于睡眠是谣言,更多的怕是心理作用吧,相比之下,来个热水浴使皮肤温度增加,才是良道。6隐形眼镜不会导致白内障。7不要相信“酸性体质”之类的忽悠词语8.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保证每天足够的摄入量,但是与预防治疗感冒,没有关系。9疫苗与孤独症没有关系。10小分子水治疗疾病,没有科学依据。典型的用看似专业的词语,来忽悠人。11日本地震不可能是核试验引起的12 原子弹轰炸日本更不是谎言13快餐店的多翅多腿鸡是谎言,现在的水平不可能打造出来14不存在让人“闻”一下就被催眠大师的迷魂药。类似的传言都是谣言。15激光矫正手术,发展的比较成熟,远没有谣言中的阴谋什么的那么恐怖,只要术前评估好,就可以获得理想效果16地震的数字游戏,更是坑爹,典型的小数定理起作用的。17豆沙绿,护眼没有科学支持。靠它保护视力不靠谱。18得了近视不会在老年的时候花眼,谣言,不会相互抵消。19没有数据证明牙刷上的细菌对我们的健康有危害,牙刷也不一定经常换,但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20鹰的重生励志传说,假的,唬人的21斑羚飞度也只是文学作品22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假的!不如说,手机信号一格时,辐射增加一千倍。,即使信号弱时,辐射增加,但也很低,不会对人体伤害。。这种看似1000倍很吓人的样子,倒不是因为它大,而是,最低的辐射太小了。就好比人的速度是蜗牛的1000倍,不能说明人跑得快只能说明蜗牛跑得慢。23.手机号复制SIM卡类似的流言也都是谣言。24人的大脑只开发10%,也是假的25建筑物的扬灰层不可信,什么9——11层不能买,也是假的26木瓜丰胸,看手指知性取向也都是假的27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也不会触电。28X光安检仪也不是某些人传的那么吓人。完全是夸大事实29锂电池的充电误区:好习惯是有机会就插上充个电,充到差不多就拔掉。少食多餐,不吃太饱才好。充满电不拔电源,不会爆炸,但会加快电池容量的损失速度。新买的锂电池不需要激活,也没必要反复几次完全充放电。30生命三角的救生法很不科学。地震时,受到玻璃及家具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所以,“伏地,遮挡,手抓紧”31磁铁不能预报地震,可乐罐上的老鼠尿没传言的那么可怕,但是必要的干净是必要的。32加油站使用手机,会发生爆炸,也是谣言。但是在有标志不让使用手机的加油站,也只能遵守规定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缺乏信息,但是也缺乏信息。每个人都应该对信息有所怀疑,不要轻信,以免造成恐慌。最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看穿我们生活中的谣言!

兼听则明

本书其实就是驳斥一些平时我们深信不疑或者某段时间被传播得很热的说法,我觉得也就看看而已,并不能真正解开心中的谜团。比如有关转基因食物的争论,书中只是说现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物对人体造成影响,但也无法证明转基因食物不对人体造成影响,更有一些就像是“砖家”的口吻似的,造成的影响小得微不足道,不足以引起恐慌。当然本书中也告诉了我一些未曾知道的知识,如关于宿便、月经等生理知识。个人认为面对“谣言”还是要理智、客观地听取各方意见,不要快速下结论,观望为主。

读这本书的理由

我推荐这本书书名叫《谣言粉碎机》,英文名What is The Fact。推荐一定要有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赞同,才会有人看这本书。我有一个理由,只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理由也许并不充分——理由是,这本书一定对你有用。某君说,天呐,有用是神马意思??能当饭吃么?能教我追女孩么?能教我怎么赚钱么?我的回答是,不能,通通都不能。不仅不能当饭吃,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可能让你担心每天吃的东西是不是安全;不仅不能教你怎么追女孩子,还会让你对她们失去兴趣,因为你曾经一直不知道的女孩子的那点事情,在这本书上,都有所提及;不仅不能教你怎么赚钱,买这本书,还要花掉二十多块的人民币……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读?现在,我就以我自己的一个思想变化为这个“理由”做出解释。大概两三年前,在我的QQ群里面,曾经非常流行这样一段话:大家注意啦!!!千万不要在手机充电的时候接电话!一个人在家中给手机充电,电话铃响,他没有拔下充电器便直接接听。几秒钟后,强大的电流流过手机,年轻人被击倒在地。他的父母冲进房间,发现他已失去了意识,心跳微弱,手指烧焦。他被立刻送进医院,但到达时即被宣布死亡。请转发给您关爱的人!然后,如这段话所说的,我把它copy下来,然后粘贴到其他的群里面,发送。我认为我做了一件好事,好开心。在看到别人在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的时候,我还会煞有介事的说,你要小心啊,不要被电到,你没听说过吗,有个人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吧啦吧啦吧啦&*()@#¥#……虽然我一直都不相信一个人会被充电的手机电死这件事,但是我也找不到理由反驳。所以在看到我的同学在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的时候,我会看玩笑似地把QQ群里面的那段话说出来,以表示我对他们的“关爱”。几年以后,当我读到《谣言粉碎机》,我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关爱。我只是充当了传播谣言的牺牲品。理由如下。1)手机充电器给手机输送的是5伏以下的直流电,而对人体来说,超过36伏的电压才会有触电的感觉。2)手机充电器里面的变压器线圈都涂有绝缘漆,一般来说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是不会直接相连的。3)就算变压器坏了,220伏的电压直接接到手机里面,那么手机早就烧坏了,根本不会响。4)只有金属外壳才会容易触电,而且,人有自我保护能力,稍微触一下电马上就弹开了。这么说来QQ群里所说的,一个人在手机充电的时候接电话,结果被电死了,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不合格的电池爆炸而受伤的,倒却有此事,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谣言,有时候真的让你不得不相信。它们咋一看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破绽,而且,大多数披着“对你有好处”的外衣。比如,补碘盐、海带可以防辐射,晚上喝牛奶有助于睡眠,电池剩一格电的时候辐射是平时的一千倍,等等。但是,理性一点,就会发现这些话根本经不起推敲。现在,当我再一次看到某个好心肠的人对我说,某某某东西不要吃,某某某件事不要做,我都会好好的考虑一下,问同学,问朋友,最好是问专业一点的人。如果不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也只会有选择的相信。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如果说要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在面对很多未知的消息和事件的时候,相对来说,能够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虽然在某些事情上,当大家都选择相信的时候,我也会选择相信,但是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这种“盲从”的机会会越来越少,独立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比一般人表现的更加理智一些。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而是因为在那些未知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准备,心理层面上的,或者是知识层面上的,当他们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依据。不会像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样,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遗憾的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特别是对于出身寒门的学子来说,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的寻求这种境界——头脑里的东西,你怎么看的到呢。而花大力气和时间和钱去得到看不到的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大多数人喜欢接受的,是我们用掉的这些东西——钱,空闲时间和没地方使的力气,以便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我艹,我发现我跑题了。。。回到“谣言”这个话题上来,下面我给出几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并给出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得到的答案。问:把电脑背景颜色设置成豆沙绿的颜色,即色调85、饱和度123、亮度205,能有效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这是真的吗?答:假的。“豆沙绿”没有任何效果,只是让屏幕变得不那么刺眼,而这一点,直接通过调节屏幕亮度就可以做到。看看远处的绿色植物放松紧张的双眼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问:手机剩一格电或是充电的时候,辐射是平时的一千倍。是真的吗?答:错。一般来说,手机信号弱的时候,手机才会增大辐射强度,确保通话质量。在“一格信号”的时候,手机辐射才有可能是平时的1000倍。这句话明显是混淆了“一格电”和“一格信号”两种情况。问:用手机号复制SIM卡能窃听原主机的电话吗?答:不能。每一张SIM卡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用户识别码。同一个电话号码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张SIM卡在线。所以,用复制的SIM是不能窃听别人的电话的,因为只要复制卡在线,原卡就不能在线了。问:用微波炉加热,可以给饭卡、公交卡充值吗?答:你想得美!充值的过程,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编码和调试。凭你的微波炉里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电磁波就想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问:牛奶中含有一种能使人疲倦欲睡的化合物L-色氨酸。它能为大脑提供必要的原料,使其产生能使大脑思维活动暂时受到抑制的5-羟色胺,从而使人想入睡。因此“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答:错。具体原因看这本书吧^_^…………还有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科普不是塞给人一个答案

“科普不是塞给人一个答案”,这是序二里的一句话。读这篇序言的时候,深以为然。科学的精神是怀疑和求实的精神,在我们普及科学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普及这种科学的精神。以我自身的经历,我们的基础教育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这两种精神。为了成绩,我们听到过多少次诸如这样的话:记住就行了,你想那么多干嘛?从小,我们就被打压了独立思考的精神。然而当我带着这种希望来拜读此书时,却又不能不感到失望。我并没有能够读完所有的文章,但是在我看到的大多数的谣言粉碎中,仍然欠缺了这样的精神,这也使得我难以读完这本书。下面我试举一例。17页文章《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吗》中,作者从膨大剂的成分和草莓畸形的机理出发,分析了使用膨大剂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膨大剂的使用不足以致癌这一结论。论证过程相对比较严谨,也给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足以说服像我这一的科技工作者。但是,这样的文章,能够被那些需要“科普”的大众容易地接受吗?从生物学研究的角度,我们确实能够给出一个答案,足够证明这是一个谣言,但是我们的读者除了从中得到一个答案,还能够得到什么呢?如果谣言下次改换头面,说某种其它的激素会致癌,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否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呢?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原因之一,是因为文章的论述,完全出自一个专业人员的角度,高屋建瓴,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而作为佐证的理由也大多出自专业的研究和文献。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专业知识既不具备,获得专业资料的途径也并不通畅。换句话说,我怎么知道可以这样来思考问题,而我又怎么能够得到你所说的那些知识呢?这些问题,并没有回答。我个人以为,除了应该有科技知识作为反驳的论据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还应该有下面的这些东西。首先,所谓草莓畸形膨大致癌,我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探讨这里所说的草莓畸形是怎么造成的。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草莓畸形是怎么造成的呢?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所关心的,也是至今并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相对简单的获得这些知识,很多人就会对此望而止步。其次,所谓致癌,其实才是谣言所以流行的原因,我们相信它,是因为我们对于致癌的恐惧。但是对于癌症的起因、发展和预防,其实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认识和理解,正式这种知识的缺乏引起恐慌。所以,个人认为,在这里应该适当扩展到“致癌”物质的分类和鉴别上来。哪些东西会致癌?需要多大的量才能致癌?这些其实也是读者关心的问题。再次,文章所使用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结果,还需要做尽量通俗的解释,这也是科普读物不同于科技文献的地方。科普作品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而且需要这个结果能够被理解,获得直观的感觉。就好像毫克这样的单位,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要理解这个含量有多大,其实很困难。所以在解释专业概念的时候,需要我们和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做对比,通过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来获得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最后,在文章的结尾,仅仅强调谣言被粉碎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读者,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难以判断的说法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致癌”两个词,说起来十分模糊,只要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什么致癌?多少量致癌?致什么癌?如果能够想到这些问题,其实谣言已经粉碎了一半。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谣言需要粉碎

网上看到了果壳网送书写书评的活动,一时好奇,也想碰碰运气,于是就参加了。没想到居然被抽中了,很快书也送到了,果然有效率。说实在的,一般看到这种活动我都是不大理睬的,一是觉得送的书不一定好看,没必要浪费时间,而是因为懒。可是对于这本书《谣言粉碎机》,看到名字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作为一名有着医学专业背景的资深宅女,每天在网络上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消息,有时真的难以辨清真假,同时又对书上的内容充满好奇与疑惑,会不会又是一本糊弄大众、故作玄虚的书呢?!拿到书,拆开包装袋后的那一刻心情真的是格外的好。书的封面,绝对好评,黑色背景搭配蓝白配色,和主题很配啊。然后是开始阅读,居然,在差不多一个星期就看完了,这速度快得,感觉真的很好看,看完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对于书的内容,这里要摘抄书里面的一段话: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拥有高学历和出色的职业履历,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聚集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网站,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的留言。食品安全、健康知识这两大热点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各种食品健康问题的暴露,还是大众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觉醒。本书以这个主题为切入点,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吸引力。另外,本书的另一个闪光点是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对于各种问题进行分类,系统,清晰。而且关注的问题都是近期网络上谣传的各种消息,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解酒的方法等等。关于这些问题,平时经常会在微博上看到,总是看到一出来一个关于类似这种的就有好多人狂转,也不管对错。关于类似的种种,书里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与剖析,先是给出谣言的来源,继而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此外遇到一些专有名词时还会备注。还有最后还有参考文献来源,这一点很好,体现了专业性与可信度,也方便想进一步深究的读者进行查询阅读。其次,觉得本书还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对于深沉问题剖析犀利,讲解到位。对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不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另外,书里介绍的,都是比较科学具体的,所举出的一些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毒理学、食品化学上的经典实验。书的作者,在书首页就有注明各位贡献者,确实是各方面的学者。总的来说,本书系统性很好,条理清楚,易读易懂,内容充实可靠,值得推荐。看后也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反思,在每日面对这个繁杂的世界,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总是说谣言至于智者,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靠的专业知识明辨所有,有时候,还是需要人来点拨的。而媒体,作为很重要的信息传播者,在发布每一天消息时,是不是应该考虑下会对公众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责任感与热心!

谣言猛于虎

有帮到我这个无知青年。                                                                                                                                

有一种迷信叫做科学

东方早报: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崇尚科学”,就对任何“自称科学”的流言深信不疑,那只能说明,他崇尚的压根就不是科学,而恰恰是其反面——迷信。“科学”其实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它并非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方法论,换句话说,科学其实是“科学方法”的简称。

没有谣言的真实——我们追寻却无法企及的彼岸

从我们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开始,信息通过我们天生的感官进入我们个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大跃进,树状模式的信息分支联系着世界每一个人,身处其中无法自拔是当下人是否可悲的现状?我不知道,也许当时我寄出那封看似激情洋溢的申赠电邮,以及收到书籍后的喜悦,是否都是不经意的假象。这些妥协的情绪在我看完这本合集以后显得格外强烈。当然,我不是一名悲观主义守护者,就事论事是我遵循的处事守则之一。忽然又联想到中国和西方的对比图案,其中有一福关于脚印:中国人的脚印常常沿着核心点边缘走过,并不触及。西方人则直接走过去。也许这就是我们引以自豪与传统的处事守则——意会与圆滑。然后我又想带有中国式的表达来说明此守则具有两面性。或者这要看读者自己的理解了。呵呵。似乎走远了,很喜欢粉碎机这个名字,血腥撕裂粉碎一切谣言的气场足够尖锐和强大。可以是所有人饭后的谈资,不过这种信息也会成为无知者否定的对象,他们会说:这全面吗?可信吗?证据?这种书都是为了销量胡扯的。。此类种种。当然一对一的交谈会更好控制,而在普遍带有否定新信息的多对一的交谈来看,结论四个字:一口难辨。固守从小到大社会提供的信息是我们思考方式潜意识中最缺乏安全感的存在。我不知道新事物对于这些人来说接受起来有多难,更多的表现是妥协、莫然。所以我就看看书,和你们一起无声的传达一种更清晰明确执着的声音。

科学是邻家大妈

从很早很早就是《流言终结者》的忠实观众了,于是当第一眼在果壳上发现谣言粉碎机的主题站后就迫不及待地点进去,想要看看这里是不是教我们怎么造液氦反重力系统,又或是拿巴雷特打C4的地方。当然,谣言粉碎机没有满足我对这些疯狂的流言的期待,不过他让我看见了科学的另一种面貌,不是摇着药剂瓶戴着护目镜的疯狂科学家,也不是在阴暗的房间中亮着的代码前敲击键盘的死宅,而是和善的,亲切的,就像是邻家大妈给你讲故事一样的讲述着我们身边的科学。于是我就爱上了谣言粉碎机,今年初得知谣言粉碎机要出书,就迫不及待地拿到了一本。这篇书评我想要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给一直就有看果壳,每天闲着都会刷一刷果壳,把几乎所有的主题站文章都看了一遍——也就是想我自己这样的读者们的部分。对于这部分读者来说,这本书只能给三星,因为实话实说,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出现过在主题站中的,并且加以润色再编入书中的,因此对于老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新内容并不是太丰富,如果你是希望了解新知识的话继续关注果壳就好,在这个意义上老读者购买这本书的价值并非太高。当然,既然是老读者了,收藏一本没事翻翻温故知新也是不错的。其实对于老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用来向你周围的人普及科学知识,这个我觉得是这本书最赞的地方。因为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人,是热爱并且渴望得知一些身边的科学知识的,可是他们不想我们一样喜欢上果壳或者通过其他的网络途径去了解这些信息,他们更喜欢纸质的信息载体,这个时候这本书就相当靠谱了。比如我老妈,虽然年纪较大了,但她其实还是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的,经常自己在家看CCTV科学频道——不过大家都知道CCTV的科学频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太靠谱,于是我也跟她推荐过几次果壳,她也看过几次,不过每次都是因为文章太长,盯着电脑屏幕看太累而放弃了。这次的书拿到之后我是先给她看的,她非常感兴趣地看完了整本书,并且还表示要为这本书写个书评。因此我认为这本书用来向周围的人普及科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写给那些不怎么阅读果壳的读者们的。这本书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既然你点开了这个网页,说明你对于这些在你周围发生的有关于科学的谣言还是有一定的关心的,可是其实我们的在平常生活中是非常难得到关于一些谣言的准确的,科学的解释。原因很简单,因为平时看的一些报刊和杂志,有时是由一些不具备专业的科学技能的编辑或者记者所完成的,他们在报道科学相关的新闻的时候很容易会发生一些失误,甚至把一些谣言传播给了我们,这样就导致了我们不知道什么能够相信,什么不能。而这本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是由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导师所完成,其可靠性是非常有保证的,而其内容也并非非常晦涩的科学,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像邻家大妈一样,把飘荡在我们周围科学谣言用擀面杖揉碎,再告诉我们一些真正的,靠谱的科学常识。接着再推荐一下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吧,首先是在食物现场调查这个我妈最喜欢的章节中,我觉得“泡面,你敢吃吗?”“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这两篇文章是最有实用价值的,确实影响了我平常的饮食习惯。然后是健康,不简单中,我最喜欢的是“维生素C预防和治疗感冒可靠吗?”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前在果壳上错过了,而我自己确实是被这个谣言所困扰了很多年的...危机边缘的所有文章都非常喜欢(看来我还是对破解阴谋论很感兴趣的)。数字陷阱也都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对于“数字”这个主题把握得一般,或许下次可以和死理性派合作来点更数字的谣言破解?好心肠谣言的话我觉得X光检查仪,112,还有为什么飞机上禁止使用手机这几个很好看。而实验室的章节我则觉得没有视频和图片的话整体的理解度还是差一点。(没有灯泡哥...>_<)。 最后还有一点,这位邻家大妈可能有点太严肃了,如果更有趣一点的话可能能够把道理讲得更好听一些~

粉碎谣言的七种武器

谣言自古有之,从原始的口口相传,到小报的豆腐块文章。而微博的诞生成为了谣言滋生和传播最好的温床。140个字,语焉不详、来源不明、逻辑不清,手指一动鼠标一点,就转了。也许是猎奇的心态,也许是“宁可信其有”的想法,也许仅仅是因为转发成本太低,还有是觉得网络世界不太需要对每一条信息负责,于是有心无心的就促成了谣言的传播,从一条谣言动辄十几万的转发量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一身和谣言搏斗的本领以防身健体就非常必要了。那么如何识别和破解谣言呢?对谣言看见的多了,就能总结出一些规律,然后摸索出一套对抗谣言的方法。一,看来源。“流言: 一位参加过“ 曼哈顿计划 ”的科学家和一位当年美军的上级军官却联合披露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历史――美国从来没有在日本本土投放过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件是一场骗局, 那只是美军进行的一场非同寻常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一次非常成功的“软战争”。”上文这样以某国科学家或者某事件知情人的身份发表的新的研究结果或事件内情,这样的谣言看上去似乎很专业很可信。但此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这位科学家是谁,姓名是什么,性别和国籍怎样,服务于什么机构?因为有着如此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必定会名扬天下,即便不为普通人所知也应该在行业内相当出名。但流言中却连他的姓名都不曾提及,那么这个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是不是很可疑呢?二,看表述方式。“流言: 瑞典科学家的一项最新发现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指出,女孩每天喝咖啡若超过三杯,她们的乳房会变小!”关于这一条,不光没有指出科学家是哪位,对于流言的具体内容也只有简单的关键词。咖啡,三杯,乳房,变小。仔细想想,三杯是个什么概念?多大的杯子,什么浓度?女孩是个什么概念?跟年龄、发育程度相关吗?变小是什么概念,所有人还是部分人会变小?变多小?对于这些问题都没有指出,而是粗暴的说一个结论。用这样武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科学研究结果,能是真的吗?只看字面表达,结论武断,或者关键点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是谣言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三,根据常识,推理判断。“流言: 妈妈做的牛奶炖香菇,只喝了2次,鼻炎就好了,好神奇。做法:干香菇一个,发开,切片,放入牛奶中,隔水炖沸,即可食用。发给需要的人试试。”关于这一条已经吐槽无力。常识一:鼻炎患者很多,很难治愈。常识二:牛奶很便宜,香菇也不贵。常识三:商人追求利益。ok,假设牛奶炖香菇这么简单便宜的方法就能治疗鼻炎,为什么鼻炎还会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为什么无利不起早的药品公司没有研发出一种“牛奶香菇提取物”来赚钱?(对那些迷信中医万能的人)为什么“伟大的万能的中医”没有开出牛奶炖香菇这一味药品。。。有些也许流言本身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试着假设流言成立,然后稍作推理,就会发现明显于常识或者现实相违背的地方。那么流言就不攻自破了。四,万能的百度。“流言: 公安局特别提醒请相互转告:若是有人在路上接近你,向你推销福建安溪铁观音,又让你闻一下,你一定要注意不要上当。这不是铁观音,那是观音土,是一种迷魂药,一闻即晕进而做案,轻者抢财劫色,重者杀害高价出售器官。非常残忍,现已在广东、河北、黑龙江天津等省市出现,请马上转告转发所有亲人!”看到这条,知道观音是什么的同学一定会笑出声来,而不知道观音土是什么的同学,一定会想,哇,观音土好可怕!那么,接下来只需要复制黏贴“观音土”然后百度一下,大概浏览下百度知道里对观音土的解释,然后。。。当然你可能说,是什么东西不重要,这种事情也许真的会有。可是这条流言里,连这个关键物质的名字都会说错,那么这个信息本身,又有多大的置信度呢。当然在各种流言里,还可能会出现你从来没听过的物质或者看起来很复杂的生物、医学、化学等专用名词,也不妨百度一下简单了解其是什么东西,对判断流言真伪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你百度的时候会发现百度百科并没有收录该词语,那基本可以判断是传谣者生造出来的了。五,看信息发布者。微博上,各种运营账号背后因商业利益驱动,经常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造谣传谣。如果一些信息的发布人是“全球经典语录”“科学生活常识”之类的账号,那么请99%的认为是谣言吧。这些账号发布微博的唯一目的就是赢取粉丝,将粉丝转化为商业利益。他们绝不会对任何来源的信息做真实性验证,反而还会为了获得转发数而编造耸人听闻的消息。同样的,一些小的网站、不正规的平面媒体为了博取pv、关注度,也会主动进行造谣的动作。或者不负责任的街头报纸,对网上或者其他来源的内容不做核实就登载,也会促进谣言的滋长。因此,看信息的发布者是谁,他是否是正规机构或者媒体,从而得出信息的可采信程度。六,谁会是谣言的受益者?“ 流言: 据说,肯德基研究开发一只鸡身上能长出多条鸡腿和多只翅膀的激素催生技术。现在已经能催生到6条鸡腿6只翅膀了。”面对谣言,我们应本着“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的态度。像毒奶粉事件,涉及到国内多家奶粉品牌。而六个翅膀的鸡,却直指肯德基。这种明确指向某个品牌或者某个产品的说法,很值得让人怀疑是否是竞争对手的陷害。(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麦当劳爷爷编造出来的)我并不是说这类说法就一定是谣言。只是面对这种有人能从中直接获利的说法,应该存疑,更加小心核实。比如前阵子果粒橙含农药的说法在微博上传播,起先我是存疑的。后来看到各大媒体相继发布了这条信息,才敢确认。前面说了那么多,应该能秒杀大部分谣言。但真正能将谣言一锤定死的,只有科学本身。这时候就需要祭出终极神器:《谣言粉碎机》。《谣言粉碎机》收录并考证了时下流行的谣言,并用科学来一一将其粉碎。粉碎的过程,从最基本的名词解释,科学原理解释,到权威文献的考证和引用,再到谣言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进行传播的研究,最后再亲自做实验用事实来说话。有些文章后还列着长长的参考文献,虽然大家都知道没有人会去看它。果壳的作者们是如此严谨,但又能用尽量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写作。正如松鼠会所主张的,一层层剥开科学坚硬的外壳。但谣言永无止境,一个平息一个又起。即便果壳的作者们马不停蹄的进行粉碎,也不可能赶上谣言发生的速度。更何况,已经被粉碎过不知道多少次的谣言,一转身穿了马甲,又诈尸了。《谣言粉碎机》收录能力毕竟有限,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粉碎了书中提到的谣言,更在于向公众传达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严谨、科学的态度。一个人一旦有这样的精神,就能够逐渐传达和影响到周围的人群。如果这部书有第二册,希望它除了逐条粉碎谣言之外,还能包含指导普通大众如何鉴别和粉碎谣言的内容。一己之力毕竟有限,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谣言粉碎机才是终极目标。毕竟,授人以鱼他可以吃一天,授人以渔你就能省下一条鱼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谣言终于科学。

谣言粉碎机-责任重而道远

简单说一下吧。拿到书的时候感觉比预想的要薄点。比起果壳的谣言粉碎机板块里的内容比起显得有些太少。内容方面比较集中于健康安全相关,可能是由于现在的谣言主要集中于这方面,并且主要靠大家互相的“关心”来传播的原因吧。内容方面,如果按照专业的视角来判断的话略显“单薄”,这里不是作者能力的问题,是因为作为一本科普书已经足够了,如果真的写成专业论文的样子,反而就不能作为一个科普读物来达到一个谣言粉碎的目的(作为一个纯科普读物个人感觉专业词汇使用有点过多)。现在国内各种谣言乱飞,人民的安全感略低甚至有些书籍在变相的帮助谣言的传播。不管谣言的发布者的目的何在,《谣言粉碎机》这种书籍站在科技的一面,用科学的方法破解谣言,还是很可贵的。o(≧v≦)o~~当然在谣言粉碎的道路上这本书的作用还是略显渺小。果壳的责任重道而远啊。。考虑到谣言的实时性,觉得这类书籍比起当做单本的出版物可能作为期刊性的读物会更好,并且专业词汇使用方面再少点,做到老少皆宜就更好了(个人觉得“老”是谣言的重灾区,“少”呢抗摇能力从娃娃抓起。:-D。读书的当中唯一可惜的是作为果壳的忠实粉丝,大部分内容是看过的。%>_<%

再次读了一次中学

你知道的,在国内关于食品的传说多的满天飞,防不胜防。有了谣言粉碎机,腰不酸腿不疼了。它补充了了我们中学时代的知识,结结实实的又被科普了一把,总体还说,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让你过的没有那么心惊胆战。必读啊,各位!

百分制的80分

如果此书原价是25,那就是100分,如果此书原价是30,那就是90分。这本书道长有推荐过,“谣言”很有意思,此书“谣传”也很有意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谣言”那么有意思。唔,怎么说呢,过分些的说法是,感觉死板板的拼拼凑的(可能是因为搞研究的孩子文采都不怎么好……),就是各种学科的教科书拾掇些较能看懂的编一块儿,然后安上一个较为“噱头”的题目(估计题目是编辑起的)。由于它的没那么有意思,看完了后也说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科普类读物不像是其他文学性质读物,我认为看完了后能说出个“所以然”很重要,不然,下次你母亲对你说“转基因食品不好!”“西瓜要裂开的甜!”的时候,你说不出什么来岂不是白看了…… 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本书辟的谣就好像是捡了一个大点问题的一条支线,十分不够发散,比如说隐形眼镜和白内障,说了一通后结果是隐形眼镜和得不得白内障基本没关系,嗯,我知道了没关系的,但它还是没有解决我的中心问题,即戴隐形眼镜到底对眼睛有没有伤害。 所以,如果它定价36的话,我认为它还不够那么精华,这也是对其他更加有意思的书的不公平。 至于为什么它有80分,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现在科普读物不普遍,拿得出的很少,而科普读物在图书里头应该更加被重视,读者对此类图书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的,此书“火”的现象也解释了这一点。 总之一句话,目前是意义大于内容,可以做得更好。 另外,维舟先生的序二写得很好,说的也是意义。

谣言止于智者

第一次直观地接触谣言这个东西是在学位英语考试的口语考试。那时候老师拿给我一张写着我要说的题目,里面有一个单词,rumor,后面的括号里有单词的中文意思,谣言。当时脑子里不是很清醒,满脑子就只有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于是我反复地,车轱辘话来回转地陈述相关知识对谣言的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完全没理谣言的来源,传播途径等东西。也许是作为一个纯理科生,理性的东西在脑子里占了太多的地方。生活中的谣言太多太多,作为一个觉得自己还有些辨别能力的人在茫茫谣言中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邮箱里,qq群里,人人网上,微博里,手机群发的短信里,那些带着冠冕堂皇的“科学”的标签的,带着“转发给多少人就会救了多少人的命”之类的关怀的话语的,看似十分真实又有理论又有数据的谣言几乎填满了我们的生活。有时候爹妈之类的中老年人会信,于是信誓旦旦告诉你要小心,这些可以理解,毕竟人年纪大了些对新事物和“科学”的事物带有一些敬畏。但是很多大学生和年轻人都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力。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这些即时通讯的网站的用户又是以年轻人为主要的。前段时间在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了同学转的有关营养快线的那个图片和吓人的描述。乳胶、添加剂、蛋白质含量只有三分之一等字眼确实把一众大学生吓得够呛。十几页的帖子满眼都是“貌似我平时喝的不少”“早就告诉过**不让他平时喝那么多这东西”“天朝这个时代喝白开水都有问题”之类的话,几个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帖子瞬间淹没在这种帖子中压根不会引起一丁点儿的重视。我瞬间对正常大学的智商正常的大学生的怀疑能力和科学素养表示怀疑,深刻怀疑。到底是为什么?没有严谨的实验数据和对照组的实验竟然会让那么多的人深信不疑,并强烈谴责天朝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愤青?愤青可以,有时候我们也愤,但是请愤的有技术含量一点儿。添加剂,胶,这些看起来就很“化学”的字眼严重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而对这些东西不理解,不明白,不清楚,就直接否定其价值,甚至直接贬低其价值的行为无疑直接导致了谣言的传播,看似是在为我们的食品安全讨个说法,实际上是夸大了食品添加剂的害处。包括食用醋,用冰醋酸勾兑的和用传统酿法酿造的醋主要成分都是乙酸,只是传统方法酿造的在口感上会好一些,那么说勾兑的食醋对人身体不好,这些醋是不是会感到委屈呢?谣言止于智者,不光是智者知道谣言所针对的事物的相关知识,而对于智者本来不知道的相关知识,智者也会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怀疑态度及科学素养去认真分析谣言的主要因素,从而找到真相。

为破除谣言而开心

科普书在现在,可能比几十年前更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的信息渠道远远多于以前,这就造成信息来源的泛滥,人们更不容易明辨是非。第二个原因,是科学在进步,反而让很多人拿一些科学进展当幌子,以各种心态来制造谣言。比如某快餐店的原料是很多条腿的鸡,如果听到别人议论,可能还不当回事,可是如果有PS的照片就很吓人了。再比如转基因玉米的影响,某些人会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实验结果,或者部分结果,来表达某些观点。某一次在QQ群里,就因为提到转基因不一定有害,就被群起攻击,只好老实管电脑睡觉。其实我也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就像本书里,并没有非黑即白的态度,而是就实验结果论得到的结论,实验也都是经过考证的科学实验。说到科学的实验方法,书里还提到“湿猴理论”这个问题,引用如下:5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中有个梯子,梯子上方挂着一串香蕉。每当猴子尝试拿香蕉的时候,就会触发一个机关,向所有的猴子泼冷水。一段时间后,猴子们老实了。此时,若用一只新猴换出笼内的一只,只要新猴准备拿香蕉,就会被另外4只猴一顿好揍。于是,大家都安静了。如此重复用新猴置换出挨过水淋的猴,最后把所有5只老猴全部换走。这时奇迹发生了,5只新猴都没有淋过水,但是都不敢碰香蕉。因为它们知道,碰香蕉会被别的猴子打。但至于为什么会被打,谁也不知道。这个理论是杜撰的,虽然我一度认为它是管理学上的经典例子。这里也告诉我,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是科学的结论。否则,结论就没有足够的事实来源,只是假设。科学的结论对不对,要靠时间来检验,而且是可检验的,

N只严谨的松鼠和61颗果仁

这本黑色的小书,封面上密密麻麻的罗列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和谣言。然而仔细一看,作者居然=guoke.com(因为本书是作者们文章的合集),马上让人联想到了KK著作《失控》里所隐含的“众包”概念:每个个体都完成自己擅长的内容,各尽其力。因为书籍在发售时已加上塑封,姑且先把打开后的内容描述一下。书中涵盖了61篇科普文章,每篇文章约一千五百字左右,打碎某个流传甚广的谣言,指出其盲点,给出科学事实。尤其直指某些伪装精细的伪科学言论:诸如“饮蜂蜜水能解酒”、“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豆沙绿能护眼”、“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每篇文章的末尾,都很郑重的列出了与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相信很少有读者会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上网查找所对应的文献。但由这个细节足以见得,松鼠们是十分严谨的。此外,还有部分读者留言,更加全面的提供了一些资料,“高手在民间”。印刷的纸质很好,字体清晰,读起来一点不累,书也不算很重,等车时携带很方便。在这个资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很多谣言描述的更披着科学的外衣,环绕在我们左右,分布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形之中更加剧了人们生存的恐慌和压力。也难怪,从小到大,“质疑”几乎总是不受欢迎的做法,写在黑板上,书本上的东西,往往都被奉为“真理”和“真相”。即使信息出现电脑和手机上,我们对出版物的盲从也好像马上被完整的移植了:面对蹩脚而故弄玄虚的谣言,可能很快认出;披上精致伪装的伪科学谣言,总是有它的市场。面对谣言,缺乏批判性思考过程盲目接受仅仅是一个原因;其他时候,你能够时时保持清醒,很严肃的对那个好心告诉你听说“某种东西不安全等”云云的朋友提出质疑吗?哈,你也许也巴不得多几个人来关心自己。但有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收到的很多信息其实并不是真相,而是谣言。把这台“谣言粉碎机”分享给朋友们,大家都会发现,无知和偏见才会让我们对所处的环境产生越发的不信任感和危机感。这个世界的确不是那么美好,但也不会那么糟。这本书,好像从严肃书架上窜出的一个异类,回答一些奇奇怪怪的提问,强力绞碎一些貌似科学的言论,读完之后,不由得觉得曾经糊里糊涂相信某个谣言的自己,很可爱,很好笑,很盲目。或许有人会说,这本不算非常厚的书,居然要价36大洋,会不会太贵了,这些文章在网站上能够找到,还是别买了……。嗨,这个问题问的好:首先,想读的人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收集所有的文章;其次,不一定能找的全;而且他们要出书,肯定是精心选择很受欢迎的文章;而且仔细算一下,每篇文章约0.6元(喂,不要和松鼠们说啊,他们下次会涨价的。可爱的天然呆的哺乳类啮齿目生物还是在树上窜来窜去最安全),还有网上书店,可以再打折。对于时间不是很充裕又能支付的起的人来说,挺有价值的。最后,一句话概括吧:N只或肥壮或瘦小的松鼠(好吧,我相信还有中间体型,要不这树估计受不了)坐在一棵名为“谣言粉碎机”的大树上,嗑开诸多谣言的外壳,向你抛来61个科学真相。

我想成为一台小小的谣言粉碎机,让谣言——咔嚓~咔嚓~咔嚓~~~

我想成为一台小小的谣言粉碎机,谣言嘛——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尤其是借助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媒介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推动”着谣言的传播。利用网络速度快,形式灵活的特点,再加上人口相传,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快,更具影响力。如今的谣言大多已脱去浓厚的迷信色彩,转而流行披上时下流行的科学铭牌:“转基因”“BHT”“电磁辐射”“催熟剂”……这些谣言流行核心词汇常常在网络上轮番上阵,隔段时间就会被拎出来讨论一番。其实,谣言流行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现在社会人们对科学的向往,希望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生活——尽管是不靠谱的“伪科学”。我们大多数人是过着小日子的凡人,想像智者那样制止所有的“流言”确实是不太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辨别身边的谣言。刚看的时候,老爸翻了翻这本《谣言粉碎机》说,那好多不是常识嘛,还用出书。我就在想,如果说谣言的产生依靠的是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那它的传播很大程度是就全赖人们对它的盲从和盲从下的随意扩散了。每当科学工作者利用简单的科学道理和数据令一个谣言粉碎,人们常常恍然大悟:“原来不过如此……”,当此之时,我们是否该反问自己一句:“当初怎么轻易就被它给唬住了呢?”有些谣言本身也没什么危险,比如喝牛奶有助睡眠什么的,但是这种不加判断和反思就人云亦云的态度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显然是有害无益的。就像老爹说的,“很多是常识嘛”。 少看两眼肥皂剧,少玩两分钟游戏,就算是把学生时代的科学知识都已经还给老师了,同样运用信息发达的网络,换个网站点几下鼠标,通过诸如开创先河的维基,那枚打开的果壳、那只可爱的小松鼠之类之类,我们可以轻易获取大量的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再对各种所谓的流行言论多思考那么一丢丢~也许我们拿不出严谨的科学数据,亦足以使谣言们捉襟见肘露出马脚来啦。利用网络的灵活便捷,使用年轻人充满朝气的精神态度,用我们自己生活中的话语传播科学——让谣言止于你我,人人都是一台“谣言粉碎机”~尤其对于我们青年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意味着这个社会的未来,不盲从,有自己的思考、判断的态度显然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此而言,青年人更应该站出来对抗谣言。粉碎谣言,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科学,更重要的是在于传播科学精神。

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

很有助益的观点和思辩过程。p132 “绿色护眼”没有科学研究支持。将电脑的背景色设置成豆沙绿虽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靠这项操作保护视力实在不靠谱。护眼小贴士:1,设置屏幕亮度,使它不刺眼也不太暗;2,调整你的坐姿,保证上身挺直,颈部得到很好的支撑;3,恰当调整电脑屏幕、桌椅的距离和高度;4,使用电脑一段时间后,起身看看远处,放松双眼;5,长时间使用电脑时,要注意休息和眨眼,并适当为工作环境加湿,以便缓解眼干。p154 蟑螂确实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不服不行。灭蟑秘方:把硼酸粉(药店有售)、两勺糖和等重量的蒸熟的土豆泥混合在一起,放在蟑螂必经的角落缝隙里,不出一周所有蟑螂必定死走逃亡,小时无踪。使用时注意避免硼酸进入眼睛,避免误食,放在儿童、宠物够不到的地方。p208 锂离子电池用不着激活。正确的做法:首先,频繁的浅度充放电会比深度充放电有助于延长电池的寿命,所以,好习惯是有机会就插上充个电,充到差不多就拔掉——少食多餐,但别吃太饱;其次,应该尽量减少电池满电状态的时间,否则会加快电池容量的损失速度。p210 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手机信号是否对飞机的导航系统有干扰尚存争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说绝对有干扰,还是说绝对没干扰,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从代价的角度来看,虽然这种干扰的概率很小,可是赌注太大了。所以,在尚无结论的情况下,选择这种保守的做法是一个明智之举。无论是对谁来说,关闭手机都是成本较低的措施。在航空公司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大家还是要严格遵守,不要因此惹麻烦。全文可见于:http://www.guokr.com/article/34523/p224 “湿猴理论”的首次出现是在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中。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要求和文献发表、引用规则,基本可以判定这样的实验并不真实存在。这个寓言故事在管理学上或许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涉及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不严谨。真正的科研不是这样做的。p234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可能的亲密接触:富兰克林或许有过风筝实验的想法,但并没有证据显示他确实做过这个实验。即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只可能是被风筝上带的一些静电电到。如果被真的雷电电到的话,就不会只是手被电麻了,更可能的结果是当场暴毙。全文可见于:http://www.guokr.com/article/4829/p242 可乐罐上的老鼠尿:谣言粉碎。以前从未有过因为可乐罐上的老鼠尿致死的病例。大多数情况下,可乐罐的运输和储存都是可靠的,并且在干燥条件下病毒和细菌也很难存活,不太可能让人生病。当然了,碰到明显不干净的可乐罐,洗洗是应该的。p244 在加油站使用手机的“危险”:谣言粉碎。使用手机并不会在加油站引起火灾或爆炸,但是,如果有禁止使用手机的标志,你也只能遵守规定了。

谣言止于粉碎机

谣言在什么地方传播最快?我想是人群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众口铄金之类的成语。《谣言粉碎机》在什么地方传播最快,当然也是人群里,尤其是人员密集、领导滔滔不绝、众人昏昏欲睡的会场。某天冗长的会议上,我读完了谣言粉碎机,大家都百无聊赖的情况下,这本书成功的吸引了周围一众大叔大妈的注意,其中总有某个部份成功的戳中某些人的关注点,食品、健康、科技、生活等等。作为一个从抗谣测试的第一波冲击钻到第三波破坏神的Geek青年,却仍然有部分谣言虽然持怀疑态度却拿捏不准,可见抗谣之路满满其修远兮。书里大部分内容辟谣在果壳上都看过,所以看起来很快,我却从不同人的看书习惯中看到了“谣言粉碎机”的考虑周到之处。有的人可以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将信将疑的人可以起挑自己感兴趣的某篇仔细阅读,牙签级的大叔大妈对一个个生僻名词绕得晕头转向,就可以看完标题、流言后直接翻到结论,有考据癖的死理性派还有参考文献可以继续深入,真是男女通吃、老少咸宜。只是,当食堂的宣传栏都堂而皇之的贴着“一只烤鸡腿=60支香烟”或者“可乐喝多了会钙流失”之类的谣言,仅靠几个人喋喋不休是没有用的,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单位每季度的读书活动上推荐此书,在《XX首长》、《XX笔记》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许关注科学的少了,满目跟风的多了,但不论什么行业,从业者都应该保持一个思路敏捷、逻辑清晰的头脑,尤其是我自己。最后,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谣言粉碎机”上的一个零件,让这台机器无休止的运转下去,谣言一日不除,粉碎一日不止!

“迷信”是一种态度,而非一件事物

假如有一件事物,你对其是断然不知其所以的,或者所知不过依靠“百度一下”甚至是微博段子,那么当一个该领域的专家告诉你一些事实,你是信还是不信?或者你信前者还是后者?当然你依然可以不信,并美其名曰“怀疑精神”(但事实上你对其连一个小时的研究都没有)。倘若你选择信,你是信那些道听途说,还是一个在该领域研究了十年以上的专家的话?无疑这个时代对”专家“(尤其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非议颇多,以至于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但现代社会毕竟是高度分工的社会,很多专业性的东西完全就是隔行如隔山。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些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但也不能否认,那些在某个领域钻研数十年的人,在该领域的发言权比那些只看过该领域一两本书便夸夸而谈的更高。我是说,对于《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对于其中的东西,凡我没有涉猎的、我不了解的,我姑且选择认为书里所言方是正确,这是我目前的最佳选择。至于在未来,若果我在其中钻研,或是有其他专家出来有不同的看法,我再转变思维也不算迟。总比自以为是来的要好。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来。一堂课上,老师说当他还是实习医生的时候,他跟他的老师曾经接过一个病人,该病人唯有左手手指末端放射性疼痛,他的老师便让病人去照个心电图,病人一听就恼火了,骂道:”我就手指痛而已,照什么心电图!“言下之意便是医生又要吃回扣,要过多的检查了。他的老师本也是个脾气火爆之人,立刻回敬道:”你去照,照出来没问题我帮你付检查费!“病人照后,果然心脏的问题。我常想,在如此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倘若人们还对专家丧失了信任感,以为那些在某领域钻研数十载的人统统都不过是滥竽充数,而人的精力又显然不能对每个领域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博学家,这种时候,这种不信任所造成的各种危害该是多么可怕!奈何专家队伍里面偏偏就有这样的耗子屎,在此时代,我们一方面要一定程度的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又绝不能自以为是。至少当专家说话的时候,倘若我们的知识来源并不可靠、或是自己对该领域甚无半丝了解,姑且以为专家才是正确的,总比听信谣言要好得多了。记得前段时间,我说,年少轻狂,我见到什么专家都是不屑一顾。可是越长大越觉得大多数专家都是所言非虚。有人便评论道”迷信权威是不成熟的表现“。但我想,你对该领域脑子里近乎空空如也的时候,你不信权威你信谁(如前文,这时候你非要扯虎皮说你有怀疑精神,你谁都不信,这简直就是为怀疑而怀疑吧)?当然,如果你偏要说我要放弃自己的本职而去钻研一下这个领域,那倒还是挺有实证精神的。但是说了这么多,说到底,我依然是个怀疑主义者。所以对于专家所言,追根到底的态度却是偏向肯定的悬置。所以即便我信,我不会强迫人信,我以为这是正确,你以为的又不同。正如我以前领略到的一个道理:”迷信“从来都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谣言四起,人言可畏

以前看过美国discovery谣言终结者,里面用科学实验来证明哪些谣言是不靠谱的,而中国这样的节目却没有,中国的节目看了一下《走进科学》,到底又多坑爹,我就不说了,大家去搜一下。而后,恰逢国庆,我读书方面也突击一下,把《谣言粉碎机》读了一下,具体心得体会就是觉得,理工科的人要是没有这种证伪的精神也跟某些人一样起哄造谣,是件可悲又可笑的事情。下面我筛选几个谣言的一、泡面,你敢吃吗?(就是讲胃里面结蜡的事情)二、“维生素C+虾=砒霜?)三、鹰的重生传说。四、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五、被科学的”先父遗传”(这个口味比较重,某些有处女情节人想出来的,女人前男友的精液会影响现任老公的下一代) 六、在加油站使用手机的“危险”以上均是谣言,大家有兴趣搜一下。

辟谣也可能是谣言

和云无心的《吃的真相1》一起从卓越亚马逊买下电子书,真的很感谢电子书,让我可以这么方便又经济地读到这么多好书。虽然卓越的电子书排版不佳,平台也很简陋,但是我看书看中的更多是内容,也就不讲究那么多了。我其实不大能分清科学松鼠会与果壳,好像两者的定位和功能都是一样的。果壳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和科学松鼠会的《吃的真相》一样,都是用科学反对谣言,提醒我们以怀疑审慎的态度去处理信息,只不过这本书涉及的面更加广,不在局限于食品方面。我大部分都是去看问题和结论,跳过中间的分析阶段。这本书的新奇之处在于,它提醒我一件事:辟谣也可能是谣言。在飞机起飞的时候能不能用手机一问题上,我曾经一无所知,一直非常乖顺地听从空姐们的指示关闭电子设备。尔后不知在哪里看了个辟谣,引经据典,言之凿凿,说飞机上关机做没有科学道理,于是后来经常偷偷地开着手机看时间(我没手表)。结果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另一个观点,电子设备的确可能对飞机产生干扰。虽然只是可能,但是也足够唬住我了,从今以后我不会再飞机上用手机了,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手机无害。从谣言到辟谣再到反辟谣,或许将来还有反反辟谣,反反反辟谣……不止不能相信那些没有摆出事实依据的信息,连摆出了事实、科学结论的辟谣也要留一两分心,不科学的不能信,科学的也不可尽信。追寻真理之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首先要感谢果壳阅读的赠阅。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就被选中,甚感荣幸与惶恐。书到手之前,个人认为此书与一般科普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的架构区别可能不大:瞄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误区与疑问进行立题,然后围绕其论述科学理论与依据,最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本书的大部分文章皆符合我的猜测。但是,此书可贵之处在于,它在分析的过程中,“原汁原味”地引入了文章作者的探索过程。每阅读一篇文章,认知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某一谣言的一系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寻找谣言突破口——从突破口入手,控制变量进行实验与研究——根据各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谣言成立或粉碎”这一科学严谨的分析过程。将这一本书通读完毕,书中的方法论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读者将来的探索行动,使之更具条理,更加严谨。科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推翻前人理论的过程,如今科技不断快速进步,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谬论,身为一介平头百姓,不可能全面的接触到一线的科学信息,当碰到两条相互矛盾的理论,该信谁不该信谁,这就是一个问题;网络的全面兴起又让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了互联网时代之前望尘莫及的高度,信息不会像以往那样经历过时间洪流的考验便得以传播,所以很多根本站不住脚的内容也被大肆流传,尤其那种看似有科学依据的谣言,再加上点专业术语,唬人指数高的吓人。那么该如何应对?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粉碎谣言本身的确重要,但现在社会个体每日接触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将其中的谣言一个个粉碎,何日是尽头?因此更重要的应是给予人们对事物不轻信、肯质疑的态度,教授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之学会自行探索。正如序一《人人有台“粉碎机”》中所说,“为不了解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我以为,本书达到了它的目的。

谣言粉碎机

最初了解果壳网就是通过谣言粉碎机的微博,从那以后就每天都关注果壳和谣言粉碎机,非常感谢果壳网在这个谣言漫天的时代给了我们一个科普的平台。更要感谢这次给我赠书的机会。但是我表示很抱歉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按要求的时间写出书评。辜负了果壳的心呐。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信息飞速传播的年代,许许多多的谣言也呈爆炸试蔓延。而我们也许就是谣言的传递者,随手转发个微博,或出于好心对朋友的提醒,都可能助长它的威风。《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就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澄清了生活中常见的谣言。让我们不至于前怕狼后怕虎的过活。它不仅仅是直接的阐述还告诉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盲目相信未知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模棱两可的事情。只要大家都以这样的态度来看问题就会使谣言大大减少,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些误会,多些快乐! 大家新年快乐!多多支持果壳!

真实的谎言

有句话说得好:“古代科学常常以迷信的面貌出现,而现代迷信则常常以科学的面貌出现。”我不是反科学者,亦非唯宗教论者,可如今迷茫的人们总要从中作出抉择,孰是孰非在一些人口中言之凿凿,更有阴谋论者大谈背后内幕,究其根本不过为了敛财,芸芸众生究竟何去何从?信与不信,成了最大的问题。谣言从何而来?古来有之,更有说法谣言是世上最古老的传媒。可妖言惑众多是形容封建迷信,从来没有人想过科学有时何尝不是“妖言惑众”!达尔文“进化论”绝非真理,因为他本人只认为这是一种推论,而且他一直也是一名宗教徒,牛顿伟大的力学定律也根本不是被一个烂苹果砸出来的,而且就连牛顿本人也无法解释世界上第一个力来自何方,所以他或许有些无奈的表示:“世界上第一个力来自上帝。”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否定了宗教的时代,但谁说科学不就像古时的封建迷信一样让人坚信不疑呢?即使科学更加言之有据、言之凿凿,但科学也绝非绝对,更不用说那些伪装着科学外衣的谣言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人类的悲哀,因为每个人再也无法分辨这些如洪水一样涌来的信息,也懒得再去分辨这些信息,人类的悲哀是在于丧失了辨别的能力后,信息传递的价值将受到最大程度的质疑,太多的垃圾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传媒在有意或无意间成为了这些谣言的始作俑者或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科学带给人们最大的价值是科学精神,证实或证伪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的根本,但这个世界不仅仅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所以宗教同样应该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存在,让人们自己具有判断的能力,无论信与不信,无论信什么,是来自每人自己的信仰,而非书本、老师的教授或者任何什么人的意志。其实我尊重科学,也理解宗教,我谈不透这两者谁更高尚,我想谈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问题,理性判断的作用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人们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去相信某种说法,还自以为是的坚信不疑。就像博尔热所言:“在自身专长之外,不轻信的人是不存在的。”谣言就应运而生,而且生生不息,其中有利益驱使,亦有不安所致。所以种种谎言背后的阴谋,也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你相信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你相信普通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其实这些都不过是谣言,而能得到经久不衰的传播的谣言往往是有“利他”特性的,你会告诉亲朋好友“吃碘盐防辐射”或者“转基因食品有危害”,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碘为什么能防辐射或者转基因是什么东西,但我们还是出于“好意”传播这些谣言,但别有用心的人肯定是别有所图,而且最夸张的谣言是非典时期居然有人说:“抽烟能防非典。”吃盐多了尚且不好,更别说抽烟了。好心办坏事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却因“好心”而令人难以批评,我始终不认为好心办坏事儿就是对的,谁说“好心”就能站在是非的制高点了,而且大多的“好心”也只是自以为是而已罢了,没什么了不起更不是借口,所以在我们“好心”之前,最好先思考一下,别成了谣言的传播者。最近在看一本书《谎言粉碎机》,这本书也并非真理,但至少粉碎了一些以讹传讹的谣言,它不是《圣经》,但它有它自己的价值。

科学的声音

我认识一些科学人士,他们对文学拥有同样的热度,并有着让人讶然的阅读量。反之,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文科生,怕是与科学的距离要远上很多。显然我们对科学缺少一种热情,而这种缺失与科学普及的怠慢不无关联,《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科普读物的断裂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当以姬十三为核心的科普团队渐入大众视线时,很快就迎得了大家的追捧,从对谣言的关注到对科学的升温,网络平台总是保有最及时的追踪和最全面的破解,《谣言粉碎机》正是由此而诞生的。 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他们拥有互为交集的涵盖各个领域的大量科普人士,并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的壮大中。而《谣言粉碎机》就是这些人精心经营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网络,以主题站的形式直接面向大众,用科普的态度向一切谣言宣战,从这些谣言的出现到被终结,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认知上的贫乏,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如此缺乏安全感,以致于我们的疑虑远多过信任,而我们的自我储备又是如此的稀薄,迫切的需要通过某种掷地有声的声音得以确认,这种声音即为科学。 罗素先生说过,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可是这种权威在中国,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使得它的普及变得更加的任道而重远,尤其是面对那些不安全因素确实存在的社会成因上,草木皆兵是全民的一种心态,对于极度关心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民众来说,我们确实容易走上过犹不及的道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助长谣言的勃发,而《谣言粉碎机》的出现就是尽可能的使谣言止于科学。 实际上在这本书里,可以读到的谣言多数都是我们倍为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诸如泡面致癌、木瓜丰胸、食品中膨大剂的危害、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影响、手机信号与辐射、迷魂药存在的可能性等不一而足的谣言,涵盖面极为宽广,这恰巧也体现了本书作者群的优势所在,他们是来自于各个科学领域的不同岗位的科技青年,求知与求实是这些科学人士的一贯作风。王小波说过,科学的美好就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这句话不只针对科学领域人士,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广大民众,而人人有台“粉碎机”确实应该是我们努力寻求的目标。

求书!

我每天只要上网就一定会在微博和校内还有空间不停刷新,没有接触果壳网和谣言粉碎机之前,我分享和了解了很多谣言,都是谣言破碎机破碎的,引为恨事,如果能早点得到果壳的资讯,我就不会被那么多谣言骗了,得到这本书我也就可以很有自信的告诉身边的人,特别我家家长别再信这些可笑的谣言了。书就给我吧~~~

“三有”的《谣言粉碎机》——有趣,有真相,有诚意

2012年终于来到,嗯,这是传说中世界末日的年份,具体时间据说是年底。照这样看,末日疑云还没散去,而是乌云一般悬在我们头顶,并且,越来越近。就是这时候收到《谣言粉碎机》,果壳的新书。一直看果壳,这个网站内容不是特别多,但很对得起网站自己的口号——科技有意思。这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在关注果壳网之前会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天文地理,人文科技,科技新品……如此分类从观感上让我感觉——好吧,是我距离科技很遥远。这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我觉得更可能是网站的问题。看起来不有趣,一直以来都是科技不能普及的要命问题。好在发现了果壳网。很喜欢果壳网的各个频道,谣言粉碎机,死理性派,心事鉴定组,自然控,环球科技观光团……每一个名字都取得活灵活现。对照来看,果壳网出版的这本新书呢,《谣言粉碎机》,里面的文章,题目反而走简单朴实路线。随便举几个例子吧,《咖啡喝三杯,胸部会变小吗》,《日本地震可能是核实验吗》,《安全套究竟安全吗》,《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事实上,以书中文章的内容,完全可以取一个更花哨更哗众取宠更吸引眼球的题目,但果壳为什么没有呢?科普不同于八卦,越简单越朴实其实才越接近真相。提起八卦,联想到在八卦版看娱乐新闻。《大魔术师》剧组正在宣传期,同一时间宣传的还有另外几部小电影。有位网友说,《大魔术师》的主演们,包括梁朝伟周迅等,宣传的时候只是打扮端庄在台上一字排开,拍照并且回答记者提问,不搞任何噱头,因为有信心用电影本身吸引观众。而有的剧组呢,女艺人的礼服深V又高叉,记者的稿件里除了提到她一场记者会露点加走光足足数十次,再也没有关于电影的评价。《谣言粉碎机》没噱头,但它却是“三有”——有趣,有真相,有诚意。即使是作为一名科普作者和编辑,看了这本书还是好几次被震惊,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真相竟然是谣言。就快过年,我会把《谣言粉碎机》带回家,把其中几篇推荐给家人看,比如草莓玉米圣女果对健康到底有没有影响,吃肉和酸性体质到底有什么关系,碘酒碘盐海带对防辐射的作用……这多数都是每次打电话妈妈会交代不要怎样怎样当中怎样的内容。对,还要记得顺便为可乐和味精正正名——我真的很爱喝可乐啊。最后我想说的是,2012大概不是世界末日。真的。read@guokr.com

信息时代的谣言都打着科学的旗号《谣言粉碎机》

信息时代的谣言都打着科学的旗号《谣言粉碎机》每个时代都有谣言,每个时代的谣言都各有特点,在信息时代,人们最崇拜,最相信的就是科学,对科学的迷信远远超过了任何宗教。于是现在的谣言全部都打着科学的旗号,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还有很多科学原理。想当年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没有电视,天天都听半导体,有一天中央广播电视台早上的新闻联播,名字好像不交新闻联播,但是在当你我们的心中和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样权威。在新闻的后面,也就是播完了国内国际新闻以后,有一条新闻让我很震惊,说是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在月球表面的用声波实验,推测月球有可能是空心的。当年的我是科普迷,马上到好朋友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好朋友。结果过几天朋友说,他告诉了爸爸,朋友的爸爸是数学老师,是老北大的毕业生,说话慢慢的,他说他爸爸告诉他月球上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怎么能做声波实验呢?虽然现在看用声波可以在月球的地下进行传播,好像用声纳接收地震波一样。可是还是让我感觉挺震惊的,原来新闻也并不一定真实准确啊。这本书是科学松鼠会的作品,科学松鼠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开始出书的时候还是出一本买一本,不过现在出版得太多了,都买不过来了,但是这本还是应该看看的。这是果壳网中的一个栏目,叫做谣言粉碎机,就是对那些网络中常见的谣言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揭露其中的真相。比如我早就听到过的,肯德基使用转基因鸡,都是三条腿的。还有晚上一杯牛奶,可以有助于睡眠。刚刚爱眼日的时候我还把输入法换成了一个推荐的绿色界面,说是保护眼睛。可乐罐上的老鼠尿毒死人。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真的没时间没精力去对每天接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看着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定的科学根据也就相信了。比如说qq,有了qq经常可以在群中看到各种提示,很多都是好心的朋友转发过来的,里面也都有板有眼,很多都有名有姓,带着真实的案例,而且后果都很严重,让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结果很多虚假的东西就都留在了我们的头脑里面。有了这个粉碎机,的确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警惕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和准确的。要批判的进行吸收。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得再想一想

谣言或说口口相传而来的一些谬误说法,背后有着种种不明诉求,却一致地在大众喜闻乐见层面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产生的机制,可说古已有之。在历史上某个时代,有钱的亚里士多德大爷一手遮天,不怎么有钱的阿基米德被排挤得没有话语之地,于是经院承认的物理学就会这么写:一个10公斤重的物体,下落速度会比1公斤重的物体快10倍。乍看此条,觉得在理——同时放手,一张纸还在轻飘飘下落的当中,一支稍有分量的笔已经嘎然撞地。这样出于“权威”之口的断言,穿越时空,来到二十一世纪,就会摇身一变做“维C会还原虾里面的砷成为砒霜,所以这两样东西放一起吃会死人,已经有XX人因此而丧生”“手机在电池用完之前的时间段里,辐射是最大的,比正常大成千上百倍”“口腔里有上百种细菌,所以牙刷比马桶水还要脏”“从种种迹象看起来,日本地震是核试验导致的”……一桩桩,煞有其事地,神乎其神地。不管这些说法始作俑者是谁,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和亚里士多德大爷的毛病都是一样的:信口开河,没有实证的意识或勇气,也不知道何为标准和范式。但他们肯定是成功地,在忽悠这件事上,最起码地让大多数人都信了——对,这一次不再是“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信了”,而是“既然你也信他也信,那么我当然要信”。在奥尔波特等人所著的《谣言心理学》第三页的注解中提到,“谣言传播最重要的心理根源之一,便是人们想理解并简化许多接踵而来、发展迅速的复杂事件的需要。”因为显然地,如果你要去反驳或消除一个你觉得有问题的说法,必须要做充分的举证、分析,必须应对事态的变化,以及其他人接二连三的质疑和提问,更不要提身处非常时期要面对的身心压力,比如说眼下正在打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如说一场瘟疫正在蔓延……做个怀疑论者风险太大,如此,还不如退回一步也跟着信吧,从而,前仆后继地,人人点头称是。一些经典的谣言,历经数十年而不衰,便归功于此。而最为要命的一点是,一旦你口称相信某个说法,就会自觉地成为维护它的“共犯”,去抑制打压其他不信之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思想狭隘、有偏见或自私”“如果我们有某种自认为不好或危险的愿望……一般不会扼杀这种愿望,虽然我们不将其示人,但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得到放纵或满足”,所以我们有“恐惧性谣言”,也有“希望性谣言”,从表观上来看,它们似乎善恶有别,而在根源上,都印证着你我身而为人的缺陷,在我们的内外,分别有简化问题的大脑和社会机制。和直觉或说惯性作对抗,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亚里士多德大爷的诳语,两千年之后有位伽利略大爷不服气,他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推翻了这条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可笑的千年谣言。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被写入教科书的里程碑式的实验,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其实是存疑的,只不过它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有逻辑的支撑,已然成立并不朽。“破”完了不算,更大的勇气和精力要拿去“立”,去把道理说清、规律道明,所以世界上有了《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在它里面,每一个似是而非最终被证明为无稽之谈的说法后面,都附有一个愿望精灵,亦即,邀你一起追寻伽利略大爷的脚步,去做个快乐的无畏的新秩序建立者。(本书评已发表于《风尚志》)

谣言粉碎机

这是一本科普的书,针对一些生活中传说的似真似假的谣言进行一定的科学验证,这本书我很喜欢,或者是没怎么接触这个类型的书,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原来生活中的谣言陷阱我也是陷入不少。生活需要科学,懂科学的人才是一个有知识文化的人在,这种类型的书我以后还得经常看才行,在增加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地辨别生活中的谣言,做一个明智有知识的人。推荐指数4颗星,好不错吧,里面有些数据的显示,在书里印象最深的是,湿猴理论,一直以为这是真实的一些实验,事情上这是出自《为未来竞争》里的商业寓言故事,别班门弄斧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其实我一直也以为是真实的科学实验,现在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后人经过加工处理,望文生义,所以弄出很多违背现实的所谓“科学”的东西。所谓的投机主义,现在这个社会也难免有很多这些的负面信息,那些误导人的,别人误导的,不尽其数,所以要不断地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辨别是非的人。

评《谣言粉碎机》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也是相信着那些没被证实的谣言。因为那些谣言不但存在于我们当下社会,还扮演着一个揭露者,貌似好心的告诉我们生活中隐藏的种种“危机”。为了让我们广大群众相信,打着经专家研究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这当中的过程。不具备一定辨别能力的我们,只有抱着忐忑的心理去相信。书中证实了我们一直相信的一些生活知识,像“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泡面,你敢吃吗”、“维C+虾=砒霜”等等之类我们之前一直傻傻分不 清楚的谣言,作为女性很关注的“咖啡超过三杯,胸部会变小吗”、“经期洗头容易患癌吗”、“木瓜丰胸——那只是个传说”,从生活到科学,粉碎谣言的过程足够详细和清晰。专业的科学解释与结论,让谣言彻底粉碎。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谣言的产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尽管我们崇尚科学,但在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留言面前,我们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性知识去辨别是真是假,从而带来心理上的恐慌。《谣言粉碎机》这本书以科学的态度让你看清谣言的真面目,走出被谣言所引进的误区,重新以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科学,不被当下的谣言所蒙蔽。

还是去果壳网看吧

真的是复制粘贴而已……不过也算是有苦劳了,而且果壳网上的辟谣的精髓我认为不仅是结论和理论,更有趣和重要的是还是下面大众的评论分析,最后集合成的答案或者是某大神的最终分析都比不上看里面大家的层层评论的爽感。

读《谣言粉碎机》

感谢果壳提供的赠书活动!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任何知识都是一种相对真实、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科学知识,必然是经过人类长期探索而不断更新的,并且依然经历着再推翻与再创造。任何时代,从事科学工作和社会思考的人都是少数,但每个人都会以各种他们认为的积极方式参与到社会知识甚至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工作中去。日常生活中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时常成为理解事物的“自然法则”,这种对浅薄经验的盲信导致了将各种相关视为因果、将复杂的多变量问题简单化等等。所以当大部分人对科学的本质与原理毫不知晓时,误读与谣言就合力重构了现实空间。作为一个长期处在科学外围空间的无知愚笨盲从人士,我对大部分谣言背后的真相知之甚少、对如何辟谣更是一头雾水,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围绕在我的身边,谁对谁错——是一个问题。曾经,我相信专家、教授、主流媒体,但现在我知道专家会变成“砖家”、教授可能就是“叫兽”,而媒体~~呵呵,他们“拼接剪辑自以为是”的功力不断生产着谣言。周遭各种信息的流通和碰撞形成了一个我无法完全认知的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唯有细心思考、谨慎行事才不会掉进阴谋论者、利益集团设置的谣言陷阱里。《谣言粉碎机》的意义不在于那薄薄的一本书和一个网络群组所传达的辟谣信息,其最大的功能是在这个无尺度网络空间释放出那些聆听者的声音,以泛科技的姿态和行动为所有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人提供了论辩、质疑、研究的空间,从而不断解构着由主流媒体和专家通过信息垄断制造的信息和社会秩序。谣言不可怕,轻信最恐怖。谣言粉碎机以一种积极的批判态度为我们做着表率,把那些看似平常而不可置疑的信息一一剖开,用科学精神解释着日常生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谣言粉碎机》本身也是可以被研究和批评的,无论是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角度,因为他们也在不断地利用自身知识对信息和社会进行瓦解和重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规范与否?同样需要质疑。也许,科学的质疑精神正是guokr们的深层心态,也是果壳网这种泛科技网站存在的坚实基础。Ps:1、这本书实在太薄了,36元的定价有些高;2、尽管不是学术论文,但文献的搜集应该稍全面一些,很多文章没有文献或者参考文献仅有一篇。

请给我“真”的关心

在《谣言粉碎机》序言里的一则数据让我十分吃惊:在20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人最倾向与和人分享负面体验( 其比例约为最低的韩国的两倍)。虽然我在早已真切感受到这一点,但中国人与世界人民相比如此热爱传谣却让我心中默默叹息。家里老人常常会一脸严肃地告诫我:“超市里转基因的豆油不要买。”虽然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转基因是什么;小区门口宣传栏曾贴的“相克食物表”被老妈专程看了好几遍来教育我,虽然她早已不知吃过多少“相克”的食物;昨天还在学校超市里看到一人对另一人说:“不要买XX快线,添加剂特别多,不好。”虽然他买的其他品牌的饮料添加剂也不少。许多谣言就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下茁壮成长的,这些“关心”的的确确出于好意,却并未给我们带来实质的好处,反而会弄得人心惶惶,有的甚至会伤害到我们,就像《谣言粉碎机》里提到的“喝碘酒补碘防辐射”一样。翻翻《谣言粉碎机》,里面的大部分谣言在百字以内,毕竟短平快才有利于传播,而其中的内容也多描写的较为恐怖,加上一些“科学”的词汇,最后多不忘加上一句“记得告诉你关心的人”。看看吧!你的邮箱里,手机信箱里,空间微博上,是不是有数不清的这样的“关心”围绕“温暖”着你,而你是否也曾真的被这些“关心”小感动或是默默感激过吗?可以说所有的谣言都有漏洞,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识别一则谣言对于普通人也并非什么难事,而我们缺的是如何找出漏洞,怎样探明真理。而《谣言粉碎机》正给了我们这些,每一则谣言的解析都写得清晰透彻,再深奥的原理也能让大家明白,而结尾处更是严谨地附上相关内容出处,不仅“授人以鱼”还有“渔”。面对谣言,每个人都可以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常会给老人将那些他们信以为真的谣言错在哪;面对网络上谣言,除了不去传播,我们还可以主动指出其中错误,让自己的好友明白事实真相。其实,随手转发那些谣言并非真正关心别人,粉粹谣言,传播真相才是真正且真实的关心。

序: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by 维舟)

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获得消息渠道的极大多元化,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往往来不及一一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在中文里“听信谣言”似乎总是暗示着一种无知和非理性的状态,但正如博尔热所言:“在自身专长之外,不轻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常常对自己缺乏直接经验和切身体会的事物都难免轻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既有知识储备终究是有限的,你如何知道世界是球形的?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健康?极少有人亲自做过论证。到最后,这只不过是一个“你到底是否愿意相信”的问题而已。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在我看来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启迪民智”,而是提供一种对未经证实的传闻的合理怀疑态度: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其限度,你也许无法亲自论证某个说法,但至少在它得到确切论证之前不必热烈拥抱它。谣言背后的风险社会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而且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都完全是正确的(那也将是个极其乏味的社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那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谣言折射的正是群体心理:他们的希望、恐惧、焦虑。这种情绪在大部分谣言中都表露无遗:磁铁能预报地震、普通人的大脑只被开发利用了10%、牙刷比马桶水还脏、转基因食品吃死了德国奶牛、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这些已被粉碎的不实传言其实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主谓结构,如:(我希望)磁铁能预报地震、(我恐惧)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恐怖恶心的谣言,常常生命力越强,因为它们似乎印证了我们一直在担忧的某些危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恐惧与焦虑,只不过其指向有些不同——在古代也许谣传的是妖怪会吃人,而现代则是担心那些不可见的细菌、病毒、辐射对经过消毒的中心领域的入侵。谣言是世上最古老的传媒,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很多民间故事其实不过是已经变成社会集体记忆一部分的谣言,这其中常常充满了偏见(谣言通常也是耸人听闻并迎合人们偏见的)和极其保守的价值观,但却包含了人们最关心的核心信息。和其它口语文化一样,谣言从来没有长篇的、渐入高潮的线性情节,也没有精心设计来组织叙事的做法,但它能以非常简单的(虽然常常是错误的)方式满足人们迫切想要了解事态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在天灾之类的紧急事件面前,特别容易爆发出大量谣言:人们想要知道日本地震后有没有核辐射尘埃飘到中国、有没有危害、后果会如何,他们不但急于知道,而且希望答案最好尽可能地简单。糟糕的只是,答案往往是他们早已持有的那些观念,所以他们往往听到谣言后的第一反应是:“我早就知道”(那应该有危险,等等),仿佛事情的发生只是证实了一直深埋在他们内心的那种恐惧感。很多谣言已经演变成一种都市传说——谁都听说过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现代传说,正因为现代人“食品被污染”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因此才偏偏会生出关于种种这类讨厌之物入侵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全无根据,因为现代社会确实有着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诸如“方便面都经过油炸,含有致癌物质”之类的传闻会久经不衰。研究现代都市传说的《消失的搭车客》中曾指出:这类故事往往有三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一定可信度、有一定警示意义。有趣但并不意外的是,同一个主题的谣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样是食品污染,德国的故事强调提防外国工人,而美国传说则重在抨击大企业惟利是图。尽管谣言所披露的“事实”往往包含某个可怕的因素(手机辐射、致癌物质、快餐店培养出了多翅多腿鸡这种怪物),但它自有办法使人相信。有句格言说:“古代科学常常以迷信的面貌出现,而现代迷信则常常以科学的面貌出现。”在关于食品安全、自然灾难、科技带来的灾难等主题的谣言中,包含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是寻常之事——例如说维生素C和虾同吃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并致人死亡,这里“三氧化二砷”这个术语本身就会大大提高谣言在表面上的可信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谣言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想什么、相信什么、恐惧什么。之所以现代有这么多似是而非的与科学相关的不实传闻,恐怕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在上帝死后,人类社会从一个“命运社会”转化为专家主宰的风险社会,没有更高超自然力量可以祈求,人们只能独自面对不可控的风险。谣言中所反映的那种恐惧和烦恼,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小心翼翼的担忧,因为人们面对着三个词: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安全性。总之,人们所秉持和相信的那些谣言与错误观念,不过是他们试图追求确定、可靠、安全,并躲避风险的一种本能,虽然他们的想法令人遗憾地错误,但这背后的心理却是可以理解的。利他型谣言传播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急剧降低以及传播速度的加快(简言之,更多人可以将更多信息发布得更快),令人无从判断其真假的谣言往往充斥于网上——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人成了媒体,而普通人在发布小道消息时常常不会或认为不必核实其真实性。许多谣言之所以能传得那么快、那么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许多谣言都属于“利他型谣言传播”,就像2011年春抢盐风潮时许多人在亲友之间奔走相告“补碘盐、海带可以防辐射”,除了极少数炒盐价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并非“别有用心”,相反他们可能都觉得这是为了亲友好——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他们躲过一劫,但这种“良好用心”的结果却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了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在关于人体健康、食品安全、手机辐射等主题时,这一谣言传播的心理更加明显。首先,它常常以一种“我才是真相”的面目出现,然后“为了你好”告诉你一个值得警惕的信息——比如,什么能吃/用,什么不能吃/用,万一不得其法就可能为你个人带来灾祸。诸如“宿便是健康杀手”、“转基因食品不能吃”、“牛奶有利于睡眠”等等都属这一类型,这类谣言实际上构筑起一个禁忌体系,让人们遵守着这些警示来生活,而禁忌的特点就是“尽管你不知其所以然,但你最好遵守,因为谁也不知道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吊诡的是,正是“出于好心”,这些谣传才得以在人群中经久不息地流传。许多人正因为觉得自己是利他的,所以在传播谣言时不仅没有负罪感或心理负担,相反他们还觉得是在做好事,最终反倒导致了谣言的猖獗。利他型传播者常常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容易坚持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中国的许多谣言传播者其实都是利他型的。人们在传播谣言时的潜台词常是:“相信我,我是为你好。”而且大多数人内心确实是这么想的。尤其在发生某些灾害的时候,这几乎变成了一种防范风险机制。2010年著名调研公司A.C.Nielsen在一项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受调查的20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人最倾向于和人分享负面体验(其比例约为最低的韩国的两倍),就像中国的俗语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能也是因为当下的中国人抱有更强的不安全感吧,因此更容易去“提醒”亲友们注意各种或真或假的危险。在所有情况下,谣言通常都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传播的——无论是在熟人之间,还是网上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的那种虚拟人际网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效应,即所谓“社会流瀑”。一个从理性的角度看不可信的谣言,如果是你的亲友打电话告诉你,并坚持说“相信我,我绝不会骗你”,出于对他们为人的信赖(你当然相信父母不会骗你、害你),你很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动摇甚至采信。在此,有必要破除那种幻觉: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常常并非利他,相反,这可能倒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其最终的结果是“害人”而非“利他”。确实很少人能分辨一则消息是否属实,但每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这个消息被正式证明属实之前,不要急于把它传播出去,因为那很可能并未减轻别人的恐慌,反倒加剧了那种恐慌。当然,对很多人来说,消息是否属实其实从来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信息分享进一步确认和维护自己的社会群体归属感。当一些口头信息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时,它只不过是从现实的人际圈子转移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人们得以和从未谋面的人也进行“对话”。和口头传播一样,网络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可以互动:信息并不只是单向地从甲传给乙,乙也可以迅速给出自己的反馈。因此在这个时代,如果说这种新的口头文化提供了谣言爆发的一个良好时机,那么它也同时提供了一个鉴别谣言的良好机会:人们得以在公开讨论中学会如何养成独立思考的判断。毕竟,要消除谣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塞给每个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知道怎样去寻获正确答案。

这是一本好书!

放假前夕终于拿到了谣言粉碎机这本书,而且不出所料的被同学强抢了去,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回家细翻,能发现很多文章之前已经在网上看到过,而有些对我来说还是新的。细细品味,每个标题依然是那么有趣,论证还是那么严谨,引用还是那么清晰,逻辑依然是那么有说服力。我认为谣言粉碎机积累了这么长时间,出这么一本书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仅仅在网上传播会有一定的限制,会使那些不经常上网的,比如我们的父母,看到这样有意思的一本科普著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现代通信手段的极大进步,在方便了大家信息传递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谣言也适应了这样一片肥沃土壤。我的每一个qq群隔一段就会有人发送什么如何用阿司匹林急救心脏病发作啦,什么食物相克啦,同学之间还会经常有人提醒手机辐射啦,仙人掌吸收辐射啦各种貌似为你好的言论。当然刚听到这些说法心里不免也有些疑虑,但是每当看到谣言粉碎机的辟谣,也就涣然冰释了。经常关注这样的文章使我慢慢养成了这种思辨精神,每当又听到一个新的耸人听闻的言论,就会促使我查阅相关材料,追根溯源,发掘真相。于是自然而然的,我经常充当起了大家的谣言粉碎机,当群里有人分享相关言论,我就会把粉碎机的网址贴上去,以正视听。旁边有人提起这样的言论,我也会与他争辩的面红耳赤,不达目的不罢休。其实仔细想来,真正的科学原理都是非常朴素的,受过一定科学训练的都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哪会发生像仙人掌吸收电磁波这样神奇的事。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面对当今网络谣言形形色色的科技词汇,普通人难免陷入其中,有这么一群活跃的辟谣团队实在是社会之幸。有些谣言可能对大家的影响不大,但是有些谣言却能对社会产生极大地影响,造成极大的社会损失,比如地震后的抢盐事件。我想每一个科普工作者,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都有义务为大家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今天看到这本书,猛然发现竟然还有我同专业的师兄的大作,不免有跃跃欲试之感,尝试一下这么有趣的写作,顺便也算为社会做点贡献了。

龙门飞甲之松鼠帮大战西洋术士

对个暗号先,龙门飞甲,下一句?便知真假?错!是松鼠打假!话说共锦涛年间,公众科学素养匮乏,医疗保健领域骗子横行。前有张神汉马神婆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什么吃点蔬菜瓜果绿豆红豆,艾草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熏熏,高血压下来了,近视度数下来了;肿瘤自惭形秽了,连渐冻人都下地干活了。种种歪理邪说不仅扰乱食品价格市场,有人还因听信马生吃泥鳅降火一说,亲身尝试却落得中毒住院。最终,张神医学历和营养师身份被斥造假,其藏身医堂也停业拆迁。马神婆一度热销的滋补膏被工商查封,护士身份更无迹可查。正当东方骗子苟延残喘之时,哪料想西方来了个波兰司机,声称“挑战临床医学标准,逐渐推广使用标准癌症治疗的无毒副作用治疗方案”,伙同一帮追随者成立抗衰老机构,在中原大地上大肆宣扬抗癌灵药。着西洋骗子十分嚣张,大放厥词挑衅松鼠帮高手李大侠,被李一阵猛打之后狗急跳墙使出骇人听闻的三刃剑,妄图噤我正义之声。压力之下,李微博呼吁联手,松鼠帮姬帮主向科学传播界大侠及医药专业人士发出召集令,合力讨伐。科普界再次风起云涌,骗子率声势浩大的水军“声讨”松鼠帮“网络炒作”,却最终被极端理性主义的Cai大侠打回原形。打假英雄方大侠亦挺身而出,怒斥骗子为野鸡机构、冒牌博士。机构仗着看似坚挺的后台竟向松鼠帮和李大侠发出律师函,欲对簿公堂,姬李二人无惧应战。网络硝烟间,一场天地变色的正邪之战,即将展开。话说帮主率主力打击西洋术士之时,松鼠帮各分舵也没闲着,其中又以美貌武艺兼具的粉碎娘最出风头。此女纵横江湖多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怒目之下,江湖术士、巫婆神汉无所遁形。不论断章取义的科技噱头和号称国粹的复古思潮,还是伪术语伪理论包装的钓鱼文和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均逃不过小娘子的杏核法眼。骗子一旦显形,粉碎娘即使出各种粉碎技:举例(来源可靠之文献)、演绎(逻辑清晰之推理)、比较(类比和对比)以及终极必杀技——对比实验,让骗子谣言死无葬身之地。煞有介事的“酸性体质说”、进化论包装的分血型减肥法、流传甚广的“地震救生三角”以及写入教科书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等等,多少轰动一时的都市传说被粉碎娘斩落马下。众人皆赞粉碎娘神功,欲拜师讨教粉碎大法,以求他日手刃谣言。小娘子见众人学艺心切,遂将近年粉碎经历集结成册,传于江湖。名为《谣言粉碎机》的书册中不仅详述各种粉碎技,更献出粉碎心法供人修炼,实乃行走江湖防诈骗、安居乐业养天年之必备。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个“礼”字。新年将至,给各位拜个早年,顺便剧透下粉碎心法口诀权作龙年大礼:对未经证实的传闻持理性怀疑态度,理性为先,怀疑在后。~~~~~~~~~~~~~~~~~~~~~~~~~~咄咄劈人分割线~~~~~~~~~~~~~~~~~~~~~~~~~基情四射人物解读:中西医术士与东西两厂之暧昧自不必说,且说李大侠像不像那一腔丹心热血肠的赵怀安?姬大侠像不像那一颦一笑道尽情怀的凌雁秋?cai大侠如耍得一手好关刀、使得一手好飞镖的顾少棠;方大侠如挺身而出、扭转局势的风里刀。粉碎娘静似桂纶镁般清新可人,动若布鲁嘟般妖娆野性。小娘子怀揣秘籍《谣言粉碎机》,领众人深入果壳阅读王国,探寻知识宝藏。打完,收工。

热焦点,冷知识

刚拿到《谣言粉碎机》,看到目录的第一感觉,就像我之前看的一本介绍冷知识的书一样,对我吸引力并不大。我先浏览目录,挑了几篇比较新近的,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看了。(最后,为了写书评,还是认认真真的从头看了一遍)里面的很多标题,都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这些事物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常常出现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陌生,是因为我们总是忽略它们。但是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习以为常,总以为它们就该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但有时候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正如从前我也相信木瓜真的能丰胸(木瓜牛奶也是我最爱),其实一开始我也对此质疑过,于是百度,查阅一些相关的美容饮食书籍,都有很多关于木瓜的神奇功效的描写,还有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使我坚信不移,木瓜真的能丰胸。但看了“木瓜丰胸——那只是个传说”,我知道了,就算再强大的权威也需要受到质疑,尤其是这样一个信息四通发达的年代,信息泛滥,我们根本没有闲暇去过滤信息垃圾,总是很被动的接收着。现实却是,大众所向,不一定正确;权威所至,不一定可靠。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谣》就一定是绝对权威,但至少这是一本有一大群,敢质疑权威,热衷于追求事物真相,并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关领域知识的人共同研讨得出的结果,至少会离真理近一点吧(我认为)。书上在取题取材方面,都紧跟时代热点,紧贴生活现象,这方面本人认为是本书的最大优点,但我觉得如果在分篇章方面,分得更精准一点的话就会跟好了,就像书上“木瓜丰胸”与“牛奶安眠”,在本质上与内容上都比较相近,却安排在不同篇节上,分类上有点含糊,难道这是编者刻意的安排?还有,说真的,除了封面外,本书给我的感觉真的很像是一本关于冷知识的书籍(哈~,不要见怪哈),我在想,在书架上,它应该归于哪一类呢?常识的缺失,专业知识的小众化,传播工具的多样化与便捷,人们的盲目恐慌……造就了这样一个谣言漫天飞的年代。谣言粉碎机,并不万能,谣言的终极粉碎,还是有待于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素养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常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梁文道的一本书《常识》,值得一看。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像我同学的签名那样“做个有常识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常识”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并非完全是“常识”。让谣言止于科学,让常识更贴近于真理。

一本值得你去相信又去怀疑的书!

身处在这个谣言四起的世界,从善意的谣言再到别有用心的谎言,一个接着一个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了现代人大多数不擅长思考的漏洞来传播。有时,一些谣言,显然就是一本普通大学生就能推理出来的,何以能流传这么久?就如斑羚飞度,不考虑斑羚的品种,单单那些猎狗,那些猎人,能那么淡定的站在那里,看到手的猎物做生死表演?显然,这就是为了美文而做出来的谣言~但却很多大学生还坚信着!其中缺失的正是思考,缺少的正是自己的思想,只是一味的接受外来的答案!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粉碎机》想要告诉我们的不是哪些是谣言,我觉得,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引发我们的思考,而不要一味的接受,有多少人在看《谣言粉碎机》的时候,会说去查看到底这本书说引用的有没有错,若还是只是一味的认为但凡这本书所写的就是真理就是正确的,我想,这并不是出书人的最终目的~的确,这书的内容都是为了告诉我们真实,叫我们如何分辨哪些是谣言,但如果看书人只是记住那些,那只是得到的是“鱼”,而不是“渔”!出书人是没办法告知这世界上的所有谣言,他想的是我们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要有自己的思想,我个人觉得,这书的第一目的显然是为了告知哪些是谣言,但是第二目的应该是要读书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渔”!从而避免其他谣言!!!所以,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相信又怀疑的书!让大部分人懂如何分辨谣言——思考!!!

没想到真的就出书了

好激动出书了!作为一个不懂科学的青年,每当看到网上铺天盖地转载的各种好心劝告或者危言耸听的帖子,我都很苦恼。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这样的感觉让我每每感慨自己果然是无知愚民。好在有这么一群热血科学青年,发挥自己的特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析这些谣言,真是非常cool!

每次粉碎都是一段科研的旅程

之前只是在果壳网上挑几篇感兴趣的辟谣文章来看,也参加了三次“抗谣性测试”,这次收到果壳网赠送的《谣言粉碎机》,系统地翻阅了一下全书,深感每篇文章都是用科研的方法和文字写成的,“流言”相当于科学论文的引言,正文部分是实验方法综述,然后是“结论”,而且,最后还列出参考文献,让我等“伪科学青年”击节赞赏之余大汗其颜。关于各种谣言的来源,我和我MM之前还有过不小的争论,序一中徐来主编说得很清楚: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和逐利的商业动机。但是人们更喜欢去相信千奇百怪的谣言,主要还是在于思维的惰性,喜欢盲从。而《谣言粉碎机》则用科研的精神培养的人们的逻辑思维与批判精神,使人不再轻信各种科技观点,即使是来自“粉碎娘”。徐来主编还说“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此言不假,但是科技领域由于大家的讨论平台基本一致,故可以在此基础上辨明真伪。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谣言同样满天飞,但是辨别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我们都需要一台“谣言粉碎机”

在还没关注果壳之前,我一直都是各种谣言的深信者之一。许多谣言确实看上去找不出任何瑕疵,有理有据,那是因为我们不是相关专业的人士,根本不会了解那些知识,自然而然就会默认那些谣言是正确的。后来发现了果壳,我第一个添加的主题站便是“谣言粉碎机”。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谣言需要我们去甄别,而往往我们缺少那种能力。作为辩手的理智能够让我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不去宣扬,但却无法阻止自己心内模棱两可的想法。因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无法对一些根本够不了解的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谣言粉碎机是我每天打开网页必须浏览的页面之一,而且常常是在人人分享中看到一些流言,就直接进入果壳主题站搜索,找到相关文章后,对好友解释,使流言破碎。当然,也有人说我不识趣,不懂得生活的乐趣,总是用太过理性的思维来对待问题。其实不然,我觉得在破除谣言的过程中,也是对世界、对生活的进一步了解,我还获取了不少知识。甚至当别人谈到“可乐杀精”“曼妥思与可乐不能同食”这类常见谣言的时候,我都能跟朋友解释清楚问题,这些困扰我们长时间的谜团瞬间解决了,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释怀感。得知“谣言粉碎机”出书了,作为铁粉的我,必然是十二分的支持。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真可以算是居家必备藏书。当然更希望“谣言粉碎机”今后能够出版第二辑、第三辑……

粉碎生活中的谣言,这本书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身边的大量信息。这其中,有许多真实的,也有各种因为不同原因而流传下来的谣言。纵观这些谣言能大量传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生活中的未知的风险产生的恐惧,人们通过一遍遍重复的谣言来验证自己的担心。谣言,无论是看似在我们身边好心的提醒,还是各种能引起我们恐惧的误传,都是在人们的这种担心中一次次发酵而广为流传。即便我们拥有很多的知识,但面对大量的信息,有时我们也难于去辨别它们的真假。而对别人善意的提醒,即便你很不情愿,但你正成为了使谣言夸大的传播者之一了。“让谣言止于智者”,我们经常在强调这句话,这本书的封面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我们或许并不清楚怎样去识别生活中各种还在流传的谣言。书中列举了许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新近的谣言,但仅凭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书中对各种谣言的论证只是希望告诉我们一种识别谣言的论证方法。虽然我们不是各个学科的专业人士,但我们要知道,生活中的信息首先要值得推敲。当你在准备向别人叙述你最近听到的信息时,首先你要确信,这件事是值得推敲的,如果你不确信,你就不要去传播。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但怕就怕在不经过推敲而将谣言传播出去的传播者。有时,恐慌不来源于谣言本身,而来源于传播同一条谣言的人数过多造成的人们心中的恐慌。古人所说“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去用心品味这本书当众所叙述的每一个谣言,用心去理解书中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对待生活中的各类信息的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开始,学会自行探索谣言的方法,去粉碎生活中的各种谣言。

人人都有台“粉碎机”

面对纷纷而来的谣言,谁来调查真相成了大问题。虚假事实、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报道本身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给流言创造出没机会。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谣言止于科学!破解一个谣言,短则需要一两天,长则需要一周。这当中,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数据资料的搜集上。姬十三说,辟谣之前,他们会查阅、搜集国内外大量相关信息,从中找到相关数据;编辑会先以自己的专业水准来判断。另外,他们的外国专家团队,包括科学松鼠会成员,还有各学科专家等,都会成为他们的信息来源。“我们会请不同专业的人帮忙审核不同专业领域的稿件。毕竟编辑只有一个方向的专业学科背景,要解决这么多问题,需要很多人协助。虽然不能说绝对真实可靠,但我们会尽力做到真实可靠,不在辟谣的同时产生新谣言。”太原网站建设www.fly-pw.com生活小妙招www.goodmeans.com小儿咳嗽偏方www.sxbw.net天天小吃网www.qcjk.org旅游景点www.sxdxwh.com男士护肤品www.oksomen.com娱乐新闻www.myhuixue.com太原建材www.hsjc.net.cn凡人修仙传www.fanrenxiuxian.net去黑头www.worldht.com今天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崇敬。流言造成了对科学的不信任,不信任又进一步为谣言的滋生、传播、泛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当许多人被林林总总的谣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时,果壳一群科学青年出色地承担起了辟谣的责任。本书地展现了如何遏制科学谣言造成的灾害性破坏,重塑了科学和人类这一对伙伴的和谐关系

不上图也会有真相。

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图有真相,谣言粉碎机告诉我们,不上图也有真相。在翻开本书目录一览而过时,我真是有种泪奔的冲动。书中所提的谣言我都听到过,并且深信过,直到现在,我的电脑依然使用着“健康护眼”的豆沙绿设置。很多人总是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过多的担心,担心吃的东西不健康,用的东西不卫生,电器辐射太大,特别是在今年,2012的末日传言更是大街小巷人尽皆知。这时候,如果有一种说法蹦出来证实了人们长久以来的担心,就好比悬空的双脚有了着落的地方,"看吧,我早就觉得..."特别是此种“科学”再以看似精准的数据、精密的推理、“专家”的论证包装,可信度简直以几何倍数增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当今各种媒体的传播,很多人都会深信不疑并且立马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和传播,有多少人会去想它的真实性呢?微乎其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传播速度可谓一日千里,粉碎谣言的速度堪比蜗牛拉车,每当我指出朋友的说法是谣言时,她总会拿出某某电视台某某专家的话来跟我说我的说法是错的。理由很充分:“你这个说法我只听你说过,但是我的这个很多地方都说了啊。”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时我真实的感受到谣言的力量。纵观谣言的诞生和传播,大抵以下几种:一、张冠李戴此因非此果,此果非此因。就好像小学生做错的连线题,很可能不相关的两项被硬连在了一起。eg:吃泡面得胃癌。二、相关非因果A和B相关有三种可能性,A因B果、A果B因、AB同时和第三种因素相关。很多谣言的主角AB只是相关关系,经过包装,则变成了因果关系。eg:经期洗头会得癌。三、个体推总体很多事件的发生只是个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与加工改造,则变成了令人恐慌的谣言。科学的实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一定要说明实验的环境和条件,这也只能说明在此条件下,AB是因果关系,一旦没有了条件限制,不能无限制推广。eg:充电时接打电话会爆炸。四、断章取义很没有技术含量的谣言都是断章取义而来,仅靠臆想得出结论,这不是科学。eg:只要有“碘”的东西就能防辐射,比如加碘盐。五、过分夸大此类谣言也能算是最“接近”科学的谣言了,有数据有过程,谣言和科学的区别在这里就是不同的解释。本来对我们生活无影响的小因素被过分夸大成可以威胁生命。eg:维生素C+虾=砒霜。六、风马牛不相及最无头无脑的谣言,起初可能只是恶作剧,但最后却能演变成言之凿凿的真实事件。这类谣言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会被识破,无奈总是存在不主动思考的人。。。eg:微波炉能给IC卡充值。各种各样的谣言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更多的人对谣言的态度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而且更多人的生活被这些谣言所影响,有着不安的忧虑和恐惧,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使抢盐成为了全民运动。谣言粉碎机不是在向世人标榜它有多么正义多么科学,也许很多人认为这种过程很无聊,甚至有些zhuangbility ,但这些粉碎谣言的斗士至少说明了一点:我进行了思考。我认为谣言粉碎机的存在更大意义上是能引发我们思考,从思考谣言的真实性到对我们自身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思考。人性复杂,世事多变,但思想之火永不会熄灭,只要有思想,这个世界就还是美好的。

序:人人有台“粉碎机”(by 拇姬)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做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公众最渴求、最希望得到解释的内容。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脱不了“泥沙俱下”的评价。如何在这个局面下生产优质的、足以让读者信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果壳网及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工作的核心。此前,在面对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大众媒介习惯于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梳理、解答专业问题。这个做法快捷、直接,对大众媒体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不过,专家的答复很有可能会受到研究领域、答复准备等条件的限制,大众媒体在信源选择、内容剪裁方面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造成乌龙报道、瑕疵报道。“专家变成砖家”的结果,与此类报道关系密切。谣言粉碎机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并不谋求资深业内专家来为公众解说专业知识。我们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及技术、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提供更为快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谣言粉碎机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证与解说来分析流言。这使得我们所制作的绝大部分内容,以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来之有源,建立在科学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识之上。这个做法会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的认识、判断或者疏漏而导致的事实偏差。如前所述,泛科技谣言的来源,大概有5种情况: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科技话语的专业性使大众媒介和一般读者很难确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制造新闻兴奋点的时候,又常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掩盖、模糊一部分事实,造成误会。同时,由于媒体在新闻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当信源,对内容给予不当解读甚至误报,也会成为泛科技谣言的源头。●奇怪的创作冲动,说的是一种名为“钓鱼”的行为。造作者故意撰写包含伪术语、伪理论,但又符合一些人内在期许的文章,诱使后者转载、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著名的《高铁:悄悄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钓鱼”的典范,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它甚至被误引入公开报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也曾经被媒体、网友误作真实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愚人节报道,《新科学家》就曾遭遇此种情况。●复古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没有听说过的方法。特别是当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实际生活的并不产生恶性影响,或者成本很低时,人们尤其倾向于保守态度——各种“食物禁忌”即属此列。●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最典型的案例是各种灾难传闻以及与外星人、UFO有关的流言。在此类话题面前,很多人将官方、半官方机构视为“信息隐藏者”,将科学报道者视为其同谋。在自然灾害之后,阴谋论横行的情况通常都会加剧。●逐利的商业动机造就泛科技谣言的案例,最著名的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案例。当时有谣言称,美国一家著名日化公司的圆形老人头像商标是魔鬼的标识。这个谣言给该公司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后的调查发现,谣言的源头来自另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商——相关的诉讼一直到2007年才终于尘埃落定。泛科技谣言的成因如此多样,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面广量大,乍一看或许确实会让人产生目迷五色的无力感。不过,其实利用一些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心得,虽不中亦不远。我们曾经如此描述“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果壳网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甚至让急于了解“最终结论”的读者看起来觉得有些冗长,在文章的篇末,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开列上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道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幸好它就在脚下。

很值得一看,极力推荐。

拿到《谣言粉碎机》,第一眼就被封面的各种问题所吸引。“泡面你还敢吃吗?”“解酒问题”“转基因食物”“疫苗”……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道都是谣言吗?迫不及待的翻开书。首先翻到“泡面你还敢吃吗?”一页,提心吊胆地看起来,我可是一个泡面爱好者,最近还被朋友警告,好久没尝过泡面了,心里痒痒的。科学解释又是怎样的呢?一口气读完,悬着的心落地,踏实了很多。文章中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碗面厂家愿意在碗面的碗内加一层蜡。”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怎么从来就没有想到呢?正好赶上周末,一口气把它读完。才发现很多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惊讶于自己竟然也在无意中成为谣言的笃信者,甚至是某些谣言的传播者,而且完全不自知。对于那些谣言,自己也从不曾有过一丝怀疑。惊叹于自己的无知,深感无知的可怕。在感觉自己知识匮乏的同时,也发现其实很多谣言,稍微动脑筋思考一下,就会不攻自破的。然而,我们接触到谣言时,很多时候从不曾想过它可能是无科学根据的。这正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了,谣言制造者稍费一点心思,我们就将谣言奉为了信条。《谣言粉碎机》通过结合我们身边的具体例子,普及科学知识,极好的普及了大众的科学知识。我坚信,通过类似《谣言粉碎机》这样的书籍在全社会的广泛推广,许多谣言将失去其传播途径,类似“抢盐潮”这类的事情将大大减少。

谣言止于智者---评<谣言粉碎机>

谣言止于智者---评<谣言粉碎机>谣言止于智者,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做一名能够分辨谣言,阻挡谣言,乃至粉碎谣言的智者,真是谈何容易!网络信息的过于发达,实名制的欠缺(说实话我是部分赞成实名制的),使得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传什么就传什么,正如<谣言粉碎机>序言中所阐述的那样,或是那种”我是为了你好”的那种利他型的谣言(参见人人网,开心网以及各种微博),或是那种以讹传讹的阴谋论者(哪里会有那么多五毛党?一旦意见不合就斥之为五毛),更有甚者,处于商业利益考虑而制造的谣言(比如最近甚嚣尘上的博金斯基兄,以及前段时间的绿豆大师等等),真是叫人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就会中招.开始浏览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已半年有余,”粉碎娘”大人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之一.(之二的话当然是性情君,各位大龄未婚单身男青年,你们懂的).一开始只是为了查证某种说法有没有道理,渐渐被其中精彩的文字,巧妙的比喻,翔实的数据所吸引,现在依然成为一名中坚分子,上网打开的第一个网页即是果壳.每次打开网页的时候都有一种和高科技人才思维碰撞的感觉.这次有幸参加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可以视为自己与果壳结缘的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认为在与”粉碎娘”大人的交往中,她只是能告诉我血型与减肥无关,或是膨大剂的安全性等零零碎碎的一些知识,那莫免太小看”粉碎娘”的实力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感触更深刻的,是一种思维的流程图,即不轻信的态度—从何种渠道查证—证据的类别及有力程度—最终的结论.这更重要.而这一点与我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更注重循证医学的证据.而循证医学,本质上就是不轻信某种具体药物或方法的功效和安全性,而是着眼于在不违背医学伦理的前提下,有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来证实该药物或方法的功效.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这种药物或方法对于具体某一类患者疾病的控制率等数据,能够让我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具体的诊治抉择时,更有信心;在跟患者和家属谈话交流病情的时候,更有说服力.谣言止于智者.这里的智者不是指那种赫胥黎式的博物学家—“我什么都知道”,而是指那种有一种科学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我可能不知道,但我不轻信,不盲从,而且知道如何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学海无涯.唯有科学思维的方舟,才能带我们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自身专长以外,不轻信的人是不存在的。

是本好书。以下摘取了10个最常见的谣言以及粉碎机的解读。1、解酒药,解酒饮料(特别是蜂蜜水)所谓的解酒药或者是解酒饮料,最理想的要过也仅仅是延缓了乙醇的转化。2、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圣女果(台湾的说法)是樱桃番茄,比现在吃到的大番茄要历史悠久的多。3、晚上一杯奶,有助好睡眠与其说是牛奶帮助睡眠,不如说是皮肤温度提升帮助睡眠。更有效的方法是:洗个热水澡或者吃个夜宵。4、酸性体质导致大量疾病!一定多吃碱性食品。胡说八道。文中有详细解释。始作俑者是江苏某生物公司董事长梁双林。5、经期洗头会致癌。经期不但能洗头,还能吃冷饮。6、肯德基的无毛鸡和多翅多腿鸡无毛鸡是有的,吃了是没问题的。多翅多腿鸡是没有的,有的话会得诺贝尔奖的。7、豆沙绿(把你的电脑桌面调节成一种特殊的绿色吧!)毫无根据。你不如说偶尔抬起头眨眨眼。8、牙刷比马桶水脏。所谓的脏,大概是指微生物。人的口腔里都有上百种微生物。 这让我想起某新闻稿说某快餐店的冰水比马桶水还要脏,简直就是无量媒体。另外,没有证据显示使用超过3个月的牙刷有什么危害。9、“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以及“不要经常充放电,会减少电池寿命”前者是胡说。真实情况是,一格信号的手机辐射有可能打到满格信号手机的千倍。但即使是这个当量,对人体也没啥。后者比较复杂,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由于没有记忆效应,所以不用过度充放电。一个事实是,如果长时间保持满格电,电池的容量的确会衰退。所以有效的做法是,时不时地充充电,但别冲到最满。10、加油站拨打手机会引起爆炸或者火灾谣言。《discovery》的一个“谣言终结者”栏目做过实验。

谣言会止于智者吗?

其实对于一个文科女来说,生活中看到的好多事情因为知识有限判断力不足,真的好捉急。我同学语重心长的说,泡面碗里的腊会在胃里形成一层腊膜,空腹不能吃香蕉,牙刷比马桶水脏。看了此书,我大可放心了。真不知道造谣者费尽心机图个啥!

谣言粉碎骑士的崛起

提起谣言,我一想起的就是“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人生活在集体中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本来便不容易在生活细节上理顺这些信息,从而形成对生活现象的理性解读。更何况,在集体中,人都有从众心理,违反集体中多数人的行为模式或者集体独特的文化习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即便我们知道像“燕窝的营养价值比不上普通鸡蛋”这样的事实,我们还是会选择掏一大堆毛爷爷的头像将这些所谓的血燕买来送礼。在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如今的网页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一个页面上的颜色五花八门,加上各种弹出窗口与边栏的广告,加大了读者们精读信息的障碍(为此,像遨游一些浏览器还专门推出了阅读模式,即将所有乱七八糟的无关广告与文字去掉,剩下正文)。记得不久前学校的新生杯辩论赛的决赛还是半决赛的辩题是“微博是否更有利于抑制谣言的传播”。其实,哪止微博,现在所有的社交网站甚至是大型的新闻门户都可能成为谣言溢出的窗口。为什么?因为谣言有了一个可以被创造、分享的平台。当你看到一条热转的微博、状态或者一篇热转的日志被多大一万多人传递之后,你会不会在心里就放松了对这条信息的“警惕”呢?好在谣言粉碎机出现了。在这里,我并非用以上两段字来烘托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的伟大与历史使命,我只是庆幸,有一个组织可以站出来公开地、严肃地在某一个信息上提供反驳的意见。无论这种异见是否严谨,只要有异见的出现,就会唤起我们的独立理性,从而引发我们,作为信息的最终接收者,的思考。真理越辩越明,最让我担心的是没有人敢出来扛起质疑甚至是反驳的大旗,要知道,这样的“钉子户”很可能会被网络的暴力给强拆。谣言粉碎机并非是全天候呵护真相的父母官,它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就部分的谣言给予破解罢了。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出现不久,终于有一本书将谣言粉碎机上面的文章给集中出版了!承担谣言粉碎机纸质化的任务的是新星出版社,这几年新星借着获得在国内出版的批准的东风,给我们带来了一大批的好书,谣言粉碎机很显然是新星出版社跟果壳之间出版计划的一部分。书不厚,价格也稍微有点贵(虽然我的书是拜果壳所赠,不用掏钱……),应该是印数不多的缘故。本书将众多以前出现在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上面的文章给归类出版,其实对我们密集地理解知识、举一反三基于了很大帮助。在国内泛着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本书还特别地为食品问题的谣言准备了两个“章节”,分别是“食品现场调查”与“健康,不简单”。我很喜欢“健康,不简单”这个标题,它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总体来说,该书的排版还是遵循了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上面的排版方式,简明扼要,先给你来一个流言,下面再给你来一个解构与分析,最后奉上一个真相。难得可贵的是,很多文章的语言都是风趣幽默的,不像现在很多主流报纸也会谢谢的什么生活小知识或者辟谣这类的,要不就是语言通俗有余,资料不足,要么就是那些大教授的课堂语言——理论名词一堆,其实真正的信息点全给术语给包裹,让读者雨里雾里。我关注果壳的谣言粉碎机时间不长,所以书中大多数文章都是我没有读过的。读下来,它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一开始,我以为,大部分谣言可以依靠我们个人的独立理性来判断,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多,因为大部分谣言的内容自身会包含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者是错误。可是,书中所粉碎的很多谣言内容都不长,不足以显现出自相矛盾的地方,更别说内容中那些你见都没有见过的专业术语与所谓的“原因”了。果然,如书中需要所说的一般,谣言止于科学,然而科学这柄板斧却不是人人都有资源其调动的。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粉碎谣言的文章都会附上不少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都是一些国内外知名期刊中的文章。要得到含有这些文章的数据库不容易,因为它们都是付费的,而且一般费用之高,只有机构才能负担得起。这也只能是科研工作者或者高校的师生可以接触的了。所以,蛮遗憾的是,虽然谣言止于科学,但恐怕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具备单挑过硬谣言的本领了。更何况,很多谣言真要自信的使用学术理论来批判性地研究,不是简单地驳倒(因为很多谣言其实并不全错,而是过分夸大事实,耸人听闻而已),这就更需要读者在这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才行。书中所提到的谣言粉碎机的理想——最终实现人人都有一部自己的谣言粉碎机,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了。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个目标是为公民素养的一种寄托,也不错嘛。希望果壳网可以做大做强,谣言粉碎机也可以茁壮成长,最后实现“果壳是人人的谣言粉碎机”以代替“人人自己的谣言粉碎机”,呵呵。


 谣言粉碎机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