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粉碎机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谣言粉碎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3304610
作者:果壳网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面对纷纷谣言,谁来调查真相成了大问题。虚假事实、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报道本身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给流言创造出没机会。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谣言止于科学!

书籍目录

序一  人人有台“粉碎机”
序二 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食物现场调查
致命食物不可不防
咖啡超三杯,胸部会变小吗
转基因食物导致仓鼠不孕是真的吗
不可迷信的解酒
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吗
转基因玉米惹的“祸”
转基因作物的准入是非
圣女果是自然的恩赐还是转基因产物
泡面,你敢吃吗
西瓜变炸弹的“幕后推手”
转基因玉米和帝王斑蝶
“晚上一杯奶,有个好睡眠”
健康,不简单
隐形眼镜会导致白内障吗
你也被酸性体质忽悠了吗
维生素C预防和治疗感冒可靠吗
经期洗头容易患癌吗
分血型减肥——幻想中的捷径
“宿便”,想当然的健康杀手
家庭厨房也能自制春药吗
去屑洗发水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疫苗与孤独症的是是非非
喝小分子水治心血管病可能吗
“咖啡不加糖,香浓好灌肠”
危机边缘:阴谋与真相
日本地震可能是核试验吗
亚丁湾“星门”之谜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快餐店的恐怖流言
墨西哥“外星婴儿”现形记
“迷魂药”有可能存在吗
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医学界的惊天“阴谋”
关于地震的数字游戏
数字陷阱&概念坑
豆沙绿—护眼并非如此简便
远视、老花,傻傻分不清楚
“维生素C+虾=砒霜”
安全套究竟安全吗
牙刷比马桶水还脏吗
小强的大众神话与草根人生
鹰的重生传说
斑羚飞渡是梦一场
“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
用手机号能复制
SIM卡窃听通话吗
人的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吗
“好心肠的”谣言
扬起流言灰尘的“建筑物扬灰层”
被科学的“先父遗传”
木瓜丰胸—那只是个传说188
“要知性取向,只要看手相”
遇险手机没信号拨打112有用吗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性早熟吗
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
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会触电吗
X光安检仪的辐射有多可怕
充电误区那点事儿
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
谣言粉碎实验室
“生命三角救生法”
“湿猴理论”—被科学的寓言
磁铁能预报地震吗
微波炉充值—不可能的任务
一次性筷子变笋干造假现形记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可能的亲密接触
可乐罐上的老鼠尿
在加油站使用手机的“危险”

编辑推荐

  果壳阅读是果壳传媒旗下的出版品牌,秉持“身处果壳,心怀宇宙”的志向,将人类理性知识的曼妙、幽默、多变、严谨、有容以真实而优雅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公众的思维兴趣。  柴静、姚晨、罗云波真诚推荐  国内首家泛科技垂直网站果壳网,教你识别生活谣言,看透真相  狭隘的来源往往是无知,启蒙的意义就如康德所说“敢于知道”。  ——柴静  记者  面对纷纷流言,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和真相吗?“Yes”or“No”?  维生素C能与虾一起吃?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吗?  牙刷使用三个月一定要更换吗?  手机剩一格电时,辐射会增大上千倍吗?  发生地震时,传说中的“生命三角救生法”靠谱吗?  ……  答案尽在《谣言粉碎机》。

前言

   序一 人人有台“粉碎机”   徐来(果壳网主编)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做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公众最渴求、最希望得到解释的内容。   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脱不了“泥沙俱下”的评价。如何在这个局面下生产优质的、足以让读者信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果壳网及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工作的核心。   此前,在面对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大众媒介习惯于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梳理、解答专业问题。这个做法快捷、直接,对大众媒体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不过,专家的答复很有可能会受到研究领域、答复准备等条件的限制,大众媒体在信源选择、内容剪裁方面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造成乌龙报道、瑕疵报道。“专家变成砖家”的结果,与此类报道关系密切。   谣言粉碎机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并不谋求资深业内专家来为公众解说专业知识。我们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及技术、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提供更为快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谣言粉碎机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证与解说来分析流言。这使得我们所制作的绝大部分内容,以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来之有源,建立在科学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识之上。这个做法会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的认识、判断或者疏漏而导致的事实偏差。在内容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厌其烦地将探索过程描述完备,相应的“参考文献”也一一胪列。这个过程,也为普通读者理解科研工作、掌握分析技巧提供了可能。   如前所述,泛科技谣言的来源,大概有5种情况: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   ○ 科技话语的专业性使大众媒介和一般读者很难确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制造新闻兴奋点的时候,又常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掩盖、模糊一部分事实,造成误会。同时,由于媒体在新闻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当信源,对内容给予不当解读甚至误报,也会成为泛科技谣言的源头。   ○ 奇怪的创作冲动,说的是一种名为“钓鱼”的行为。造作者故意撰写包含伪术语、伪理论,但又符合一些人内在期许的文章,诱使后者转载、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著名的《高铁:悄悄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钓鱼”的典范,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它甚至被误引入公开报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也曾经被媒体、网友误作真实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愚人节报道,《新科学家》就曾遭遇此种情况。   ○ 复古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没有听说过的方法。特别是当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实际生活并不产生恶性影响,或者成本很低时,人们尤其倾向于保守态度—各种“食物禁忌”即属此列。   ○ 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最典型的案例是各种灾难传闻以及与外星人、UFO有关的流言。在此类话题面前,很多人将官方、半官方机构视为“信息隐藏者”,将科学报道者视为其同谋。在自然灾害之后,阴谋论横行的情况通常都会加剧。   ○ 逐利的商业动机造就泛科技谣言的案例,最著名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案例。当时有谣言称,美国一家著名日化公司的圆形老人头像商标被诬是魔鬼的标识。这个谣言给该公司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后的调查发现,这个谣言的源头来自另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商——相关的诉讼一直到2007年才终于尘埃落定。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如此多样,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面广量大,乍一看或许确实会让人产生目迷五色的无力感。不过,其实利用一些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心得,虽不中亦不远。   我们曾经如此描述“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果壳网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甚至让急于了解“最终结论”的读者看起来觉得有些冗长,在文章的篇末,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开列上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   道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幸好它就在脚下。   序二  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维舟(著名博客作者,知名书评人)   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获得消息渠道的极大多元化,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往往来不及一一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在中文里“听信谣言”似乎总是暗示着一种无知和非理性的状态,但正如博尔热所言:“在自身专长之外,不轻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常常对自己缺乏直接经验和切身体会的事物都难免轻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既有知识储备终究是有限的,你如何知道世界是球形的?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健康?极少有人亲自做过论证。到最后,这只不过是一个“你到底是否愿意相信”的问题而已。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在我看来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启迪民智”,而是提供一种对未经证实的传闻的合理怀疑态度: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其限度,你也许无法亲自论证某个说法,但至少在它得到确切论证之前不必热烈拥抱它。   谣言背后的风险社会   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而且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都完全是正确的(那也将是个极其乏味的社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那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谣言折射的正是群体心理:他们的希望、恐惧、焦虑。   这种情绪在大部分谣言中都表露无遗:磁铁能预报地震、普通人的大脑只被开发利用了10%、牙刷比马桶水还脏、转基因食品吃死了德国奶牛、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这些已被粉碎的不实传言其实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主谓结构,如:(我希望)磁铁能预报地震、(我恐惧)在加油站用手机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恐怖恶心的谣言,常常生命力越强,因为它们似乎印证了我们一直在担忧的某些危险。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恐惧与焦虑,只不过其指向有些不同——在古代也许谣传的是妖怪会吃人,而现代则是担心那些不可见的细菌、病毒、辐射对经过消毒的中心领域的入侵。谣言是世上最古老的传媒,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很多民间故事其实不过是已经变成社会集体记忆一部分的谣言,这其中常常充满了偏见(谣言通常也是耸人听闻并迎合人们偏见的)和极其保守的价值观,但却包含了人们最关心的核心信息。   和其他口语文化一样,谣言从来没有长篇的、渐入高潮的线性情节,也没有精心设计来组织叙事的做法,但它能以非常简单的(虽然常常是错误的)方式满足人们迫切想要了解事态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在天灾之类的紧急事件面前,特别容易爆发出大量谣言:人们想要知道日本地震后有没有核辐射尘埃飘到中国、有没有危害、后果会如何,他们不但急于知道,而且希望答案最好尽可能地简单。糟糕的只是,答案往往是他们早已持有的那些观念,所以他们往往听到谣言后的第一反应是:“我早就知道”(那应该有危险,等等),仿佛事情的发生只是证实了一直深埋在他们内心的那种恐惧感。   很多谣言已经演变成一种都市传说——谁都听说过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现代传说,正因为现代人“食品被污染”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因此才偏偏会生出关于种种这类讨厌之物入侵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全无根据,因为现代社会确实有着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诸如“方便面都经过油炸,含有致癌物质”之类的传闻会久经不衰。研究现代都市传说的《消失的搭车客》中曾指出:这类故事往往有三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一定可信度、有一定警示意义。有趣但并不意外的是,同一个主题的谣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样是食品污染,德国的故事强调提防外国工人,而美国传说则重在抨击大企业唯利是图。   尽管谣言所披露的“事实”往往包含某个可怕的因素(手机辐射、致癌物质、快餐店培养出了多翅多腿鸡这种怪物),但它自有办法使人相信。有句格言说:“古代科学常常以迷信的面貌出现,而现代迷信则常常以科学的面貌出现。”在关于食品安全、自然灾难、科技带来的灾难等主题的谣言中,包含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是寻常之事——例如说维生素C和虾同吃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并致人死亡,这里“三氧化二砷”这个术语本身就会大大提高谣言在表面上的可信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谣言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想什么、相信什么、恐惧什么。现代之所以有这么多似是而非的与科学相关的不实传闻,恐怕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在上帝死后,人类社会从一个“命运社会”转化为专家主宰的风险社会,没有更高超自然力量可以祈求,人们只能独自面对不可控的风险。谣言中所反映的那种恐惧和烦恼,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小心翼翼的担忧,因为人们面对着三个词: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安全性。总之,人们所秉持和相信的那些谣言与错误观念,不过是他们试图追求确定、可靠、安全,并躲避风险的一种本能,虽然他们的想法令人遗憾的错误,但这背后的心理却是可以理解的。   利他型谣言传播   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急剧降低以及传播速度的加快(简言之,更多人可以将更多信息发布得更快),令人无从判断其真假的谣言往往充斥于网上——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人成了媒体,而普通人在发布小道消息时常常不会或认为不必核实其真实性。   许多谣言之所以能传得那么快、那么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许多谣言都属于“利他型谣言传播”,就像2011年春抢盐风潮时许多人在亲友之间奔走相告“补碘盐、海带可以防辐射”,除了极少数炒盐价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并非“别有用心”,相反他们可能都觉得这是为了亲友好—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他们躲过一劫,但这种“良好用心”的结果却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了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   在关于人体健康、食品安全、手机辐射等主题时,这一谣言传播的心理更加明显。首先,它常常以一种“我才是真相”的面目出现,然后“为了你好”告诉你一个值得警惕的信息——比如,什么能吃/用,什么不能吃/用,万一不得其法就可能为你个人带来灾祸。诸如“宿便是健康杀手”、“转基因食品不能吃”、“牛奶有利于睡眠”等等都属这一类型,这类谣言实际上构筑起一个禁忌体系,让人们遵守着这些警示来生活,而禁忌的特点就是“尽管你不知其所以然,但你最好遵守,因为谁也不知道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吊诡的是,正是“出于好心”,这些谣传才得以在人群中经久不息地流传。许多人正因为觉得自己是利他的,所以在传播谣言时不仅没有负罪感或心理负担,相反他们还觉得是在做好事,最终反倒导致了谣言的猖獗。利他型传播者常常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容易坚持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中国的许多谣言传播者其实都是利他型的。人们在传播谣言时的潜台词常是:“相信我,我是为你好。”而且大多数人内心确实是这么想的。尤其在发生某些灾害的时候,这几乎变成了一种防范风险机制。2010年著名调研公司A.C.Nielsen在一项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受调查的20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人最倾向于和人分享负面体验(其比例约为最低的韩国的两倍),就像中国的俗语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能也是因为当下的中国人抱有更强的不安全感吧,因此更容易去“提醒”亲友们注意各种或真或假的危险。   在所有情况下,谣言通常都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传播的——无论是在熟人之间,还是网上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的那种虚拟人际网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效应,即所谓“社会流瀑”。一个从理性的角度看不可信的谣言,如果是你的亲友打电话告诉你,并坚持说“相信我,我绝不会骗你”,出于对他们为人的信赖(你当然相信父母不会骗你、害你),你很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动摇甚至采信。   在此,有必要破除那种幻觉: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常常并非利他,相反,这可能倒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其最终的结果是“害人”而非“利他”。确实很少人能分辨一则消息是否属实,但每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这个消息被正式证明属实之前,不要急于把它传播出去,因为那很可能并未减轻别人的恐慌,反倒加剧了那种恐慌。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消息是否属实其实从来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信息分享进一步确认和维护自己的社会群体归属感。当一些口头信息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时,它只不过是从现实的人际圈子转移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人们得以和从未谋面的人也进行“对话”。和口头传播一样,网络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可以互动:信息并不只是单向地从甲传给乙,乙也可以迅速给出自己的反馈。因此在这个时代,如果说这种新的口头文化提供了谣言爆发的一个良好时机,那么它也同时提供了一个鉴别谣言的良好机会:人们得以在公开讨论中学会如何养成独立思考的判断。毕竟,要消除谣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塞给每个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知道怎样去寻获正确答案。

内容概要

果壳Guokr.com
果壳网(Guokr.com),国内首家泛科技垂直网站,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社区,秉持“科技有意思”的理念,致力于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题内容,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并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让科技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拥有高学历和出色的职业履历,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聚集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来击破或证实一些长期流传于人群中的流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狭隘的来源往往是无知,启蒙的意义就如康德所说“敢于知道”。  ——柴静 记者    今天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崇敬。流言造成了对科学的不信任,不信任又进一步为谣言的滋生、传播、泛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当许多人被林林总总的谣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时,果壳一群科学青年出色地承担起了辟谣的责任。《谣言粉碎机》地展现了如何遏制科学谣言造成的灾害性破坏,重塑了科学和人类这一对伙伴的和谐关系。  ——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在网络发达和信息爆炸的今天,通过微博等平台,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媒体,拥有自我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明辨事实和谣言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努力接近人生的真相,也努力破除科学的谣言,与果壳的青年们一起同行,让信息更真实,生活更纯粹。  ——姚晨 演员

章节摘录

  脑屏障的通道--就像高峰时间段的地铁入口一样--反而会降低色氨酸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所以,与其喝牛奶助眠,不如吃些饼干。碳水化合物会刺激胰岛素的合成,而后者可以促进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进入肌肉组织,间接导致支链上芳香族基团的色氨酸的相对浓度上升。这么一来,色氨酸更容易进入大脑,人就会变得昏昏欲睡。如果你用一大碗夜宵取代牛奶,你也许会更易入眠(当然,也更易体会到什么叫“马无夜草不肥”)。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已经想到空腹服用色氨酸可以帮助入睡吧,事实也是这个样子的。美国曾有L-色氨酸补剂(每日剂量约1000~2000毫克)出售以治疗失眠、抑郁等,但FDA在1989年召回了这种补剂,因为研究发现,这种补剂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不过,也只是有可能而已,它们与L-色氨酸补剂的具体关联至今尚无定论。  其实,让人感觉有助入睡的很可能是牛奶的热度而非牛奶本身。有研究证明,皮肤温度上升则入睡速度加快。但大部分时候,一杯到胃肠道里的牛奶并不足以让你的皮肤温度有明显上升。相比之下,一个热水浴会有效得多。  结论:谣言粉碎。牛奶可催眠主要是心理上的安慰剂效应。牛奶中的确含有能助人入睡的L-色氨酸,但其含量并不足以助人入睡,且牛奶中的色氨酸并不能很好地被大脑吸收。与其靠牛奶催眠,不如在睡觉前吃个夜宵,或是洗个热水澡效果来得更好。  ……

图书封面


 谣言粉碎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5条)

  •     其实一抢到名额就开始对于这本书满怀期待,甚至连考试都没心情复习了。也许是期待过高,一翻开书的瞬间还是稍有一丝失望的。一是因为内部排版比较简单,没有彩页。二是几乎天天上果壳,大部分文章都很熟了。但当我看完一遍又不时翻出来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本十分值得拥有的书。从Discovery的Mythbusters到果壳的谣言粉碎机,两种不同的风格却直指同一的目标——引导大众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甚至有点too geek,总是喜欢弄个明白,周围不太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很累,而我却已成习惯。所以谣言很少能蒙过我,而我对于那些被谣言迷住双眼的人也总有一种说不清的看法。可是谣言的威力确实比我的想象大的多,正如梁文道所说,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年代。而谣言粉碎机正是给了大众一个平台,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有人问过我,既然你什么都不相信,为什么这本书里说的就一定对呢?不错,一本书记录不了所有的谣言,一本书解决不了大众所有的困惑,一本书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但是看到一个个时常绕在耳边的说法被粉碎或被澄清部分正确,你会惊呼“原来是这样”。再有那些可能看不太懂的参考文献,给你的感觉不仅是一种可信赖,更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一想的习惯。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判断,利用更多的资源去支撑你的判断,而这才是point。合上书,再上人人,你会面对屏幕上转发的状态会心一笑。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信息的传播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迅捷。如果每一个人不扛起自己一份抗谣的责任,后果我真的难以想象。虽然全书已经尽可能用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问题,但毕竟不像霍金的科普书那样没几个数据。对于一看见数字,参考文献,相关术语就要吐的读者还是慎入。
  •     现如今,甭管打开豆瓣和微博,吐口唾沫淹死的全是文艺青年。转一两条不认识的名人的名言,戴个无镜片大黑框眼镜45°角自拍,唱K的时候点首陈绮贞或者左小祖咒,恭喜你,你已经跻身文艺青年的大军。但是,身处于奇货可居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怎能甘心就这样被身旁的一些伪文青货们淹没?!坐以待毙不是个办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是下下之策。依本姑娘之拙见,唯一之应对方案就是:乡亲们啊同志们,文艺青年只是社会主义,科学青年才是乃们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敖!有了果壳君的这本利器,再与姑娘们相处时,各位小伙儿们大可以如鱼得水眉飞凤舞花见花开随便扑腾。下面,且听本姑娘细细证明之。当mm担心戴隐形眼镜会对眼睛有伤害的时候,向mm解释隐形眼镜并不像传闻中那么有杀伤力(详见利器P48)。当然,记住要夸mm不管戴不戴眼镜都一样美死人。当逛水果店mm双颊绯红要求要买木瓜吃的时候,向mm阐述木瓜并木有丰咪咪的功能(详见利器P184),并且要恭维mm,真的已经很大了,太大不环保。当睡觉前mm吵着要喝牛奶促进睡眠的时候,教育mm牛奶真心没有安眠药的作用(详见利器P44)。其实,增加运动量倒是可以保证好睡眠的方法,咳咳....
  •       有一次在上网的时候,我妈从QQ上传过来一段话:“转发给你的亲人!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得益于网络,现在的谣言能如些迅速的传播。它是如此的简单,象一个品牌的Slogan,直达人心。并且还那么的真诚,以至我们不会去多想。只是手指一轻点,一段140字以内的谣言就带着关怀讲给下一个人听了。  而在网络生活的当下,辟谣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整个公共环境对权威、对社会不信任,让辟谣者要面对辟谣后的种种质疑,只看个标题就砸砖的人太多了。其次互联网浅薄症让我们的失去阅读大段的文字的能力,而简单的谣言瞬间就可占据我们的大脑。在我手中的这本《谣言粉碎机》,我认为是最脑残的谣言《微波炉充值》也用了近两千字来辟谣。所以“谣言粉碎机”在建立辟谣品牌之后,也需要通过更多利于传播和阅读形式来辟谣。虽然这本书上面有提到科普不是提供一个答案,但面对现在浅阅读的时代还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多加考虑。比如原来勇敢献身的灯泡哥就很招眼球嘛。我觉得无需害怕谣言会充斥我们的生活。谣言是社会的心病,同时谣言也是科普这个方子的药引子。没有谣言,我们有时也不会去关心一些科学的知识。只是应在下一次面对这些关心的话语时,别急着点转发,先想一想,求证一下即可。其实这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科学精神的培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对于很多流传很广的说法,比如电磁辐射脑肿瘤、充电时不能接电话、木瓜丰胸、小分子水、地震三角区等等,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反驳。一种说法对还是不对,不是看它是谁说的,而是他说的是否科学是否有依据。这本书的观点我比较认同,观点有理有据,摆了事实也讲了道理。
  •     生活中听到的很多事情 往往不加揣测 就直接相信
  •     这种书不适合花很多时间细看,对自己感兴趣的topic瞟两眼就行了。
  •     谣言粉碎机,果壳网太有意思啦。
  •     在信息爆炸的当前,谣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了果壳网的经典之作,原来很多谣言并非就是现实。曾有个医生和我说过,西红柿有利于健康,小番茄是转基因食品,最好别吃,至此一年的时间没有吃过小番茄。看过此书,才知道圣女果是番茄的最原始的品种,现在吃的大的西红柿,反而是人工进化的产品。还要泡面,一格电的手机,解酒的妙招,等等,注入此类的谣言,只要看了明白了,才能知道,这些并非如此
  •     早就知道果壳网了,当时在是一份经济类的报纸上了解的,从此以后就不断地接触他们的网站,书里的内容是我们常常也搞不清楚的一些“传言”,看后,正视听。
    关注:科学松鼠会,了解科普知识。
  •     立马决定买给爸妈看!
  •     谣言太多了,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
    和同时买的另一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相比,这本书的文字生动有趣,书中的内容看上去也浅显易懂,是本好书。ps,本身是学生物的,看这类书应该要轻松点吧
  •     建筑扬灰层、加油站用手机存疑
  •     长了不少知识
  •     识3rd。科技有意思哈哈哈。看完这本更加坚定了要保护好视力的决心。
  •     收到这批书后,最先看的是这本,对于网上流传极广的谣言给出科学的评判,语言不失幽默,很容易看下去,看完这本《谣言粉碎机》,相信可以很长时间无视那些“伪”科学围脖啦~\(≧▽≦)/~。很省心。
  •     真的只是粉碎谣言的…没别的啥,有点失望
  •     粉碎谣言健康生活
  •     我和老公都喜欢访问果壳网。原因很简单,至少上面说的一些东西看看没有坏处。最喜欢的还是谣言粉碎机。为什么砖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判断力在哪里?究竟科学是怎么样的?这本书可以当做一个标尺,还是那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科学,这书确实很有意义,果壳网的精品贡献。读完难免会觉得,1、文科生在科学面前略显无知,2、希望这书像字典一样正确,否则再来一本《粉碎谣言粉碎者》立刻就会蒙圈
  •     梁文道先生写过一篇时评类的书《常识》,在书的序言中,他说道,自己所写不过是人之常识,他整理了下写出来而已,他说,常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系。慕容雪村写过一本书《中国少了一味药》,批判伸出传销组织中的人缺乏常识。

    什么是常识?你可以说常识就是1+1=2,人不吃饭就要饿,你也可以说,常识就是这个世界上两只老虎生下来的只能是老虎,不能是别的动物,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农民,更高层一点,你可以说,常识就是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所与时俱进的不断增长的基本知识,就类似于,以前识字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技能,现在能读懂文章成了一个在社会立足的基本出发点。

    我本人倒也从不觉得自己缺乏常识,平时很喜欢知识竞赛的节目,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回答得出或猜准,但直到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说看过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缺乏常识,一个自认为几乎每方面都涉及一点的我当然不能承认这件事,再有就是对这类科普性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当即买下了这本书。

    看完之后,满头大汗,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自己独到的一篇新闻,说有个男孩在网吧呆了3天,3天中一直吃泡面,玩游戏,第三天的时候猝死了。医生诊断说是由于精神长时间紧张,加上方便面碗上的蜡堆积在胃中不能消化,所以造成了突发性疾病死去。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但此书却讲,这件事情是可能的,但因为胃中有蜡而死去是绝对不可能的,文章从方便面碗的材料。蜡的成型与材质,和加入万众的味道判定,方便面的碗的四周不可能会含蜡,或者说即使含有,也绝对不会造成生命危险,看后一阵震惊,震惊的不是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而是因为自己就从未怀疑过这件事,可能是因为死亡的威胁以及这个消息的利他性让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打消了怀疑之心

    类似的事情还有更多,比如:手机只有一个点的时候不能打电话,手机充电时不能接打电话,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是否属实,可口可乐是否杀精,可口可乐加味精是否就可以自制春药,二战时期日本是否真的被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看完作者的分析之后感觉到,其实只要我们跟随者耀眼的一个突破点着手,随手一查,很多谣言便不攻自破,在感叹被太多的谣言欺骗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反思下自己那要别人喂养的心态。

    原来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常识,我们需要的,是思考。
  •     科普书的写作和普及需要适中的考虑难度,在学术圈内,业内人士使用通用的术语交流,是因为有共同约定,并且可以节约交流时间。但是对大众来讲,通篇的术语,专有名字显得晦涩,陌生,产生距离感,而谣言粉碎机却少有的出现专业的术语和名词。广大民众的无知多半出在认知学习范畴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源于掌握话语权的众多一线学者囿于小范围的共鸣和故作高深的治学心态造成的传播隔阂,人们和科学之间的距离,不是对观点和内容折服,而是被故弄玄虚的艰深理论所吓倒,科学知识被束之高阁。从这一点上来讲,简单实用,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对于民众素养提高是多么重要。致命食物不可不防,咖啡超三杯,胸部会变小吗,转基因食物导致仓鼠不孕是真的吗,这些别开生面,和生活休戚相关的话题,像是带人走进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科技含量的事情被融入科学的元素。
      
       果壳网CEO姬十三在2011年的光棍节上征婚,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中说道 在果壳抗谣性测试中高于四分,我和同学也尝试去做了久负盛名的果壳抗谣性测试,遗憾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也不过是在4-5分徘徊。一个国家的发达不在于民众掌握的知识有多么丰富,而在于他是否可以找到需要的知识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一个人阅读量再大,必然会有盲点,如果可以迅速找到所想,便也是一部移动的百科全书了。有次一个美国朋友刚生完孩子,每天都会上网,原来美国有个网站可以告诉新晋母亲每天该怎么做。来自纽约城的群体博客网站Gawker Media,其中充满了大量科技和科幻博客,而每天的访问量都在千万级,而周遭亲友对于果壳的喜爱也使得这个新生命以几何级的速度壮大。
      
      文章的内容关乎科学,但文笔优美,风趣,像木遥,姬十三这样的理工科博士,有着让人惊诧的阅读量和不亚于国内一线作者的文字功底。王小波说过,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谣言粉碎机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和契机。
  •     科普读物一本。
  •     本来是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中看到的介绍,很不错,确实是谣言粉碎机
  •     虚假事实、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报道本身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给流言创造出没机会
  •     记录
  •     让谣言止于科学。知识就是力量。
  •     科普是一件严谨的事,但是严谨又会显得无趣。
  •     给了5星,其实按照书中的内容来看,看到后面基本都是一样的科学论断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自从高二之后就和理工科说“再见”的人来说,其实大部分的的论证是枯燥无聊的。但是还是十分要感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收获了两样东西,第一个是“果壳网”,果壳网上的文章基本都和本书一样的论调的科学类著文,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在科学之余,果壳er的笔锋也可为清新脱俗,在严谨至于又不是充满了幽默与轻松。第二个就是书中对于事物严谨的科学精神,在这个娱乐时代一切都以“快”而引以为豪信息的传播当然是越简短并且越快越好,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情况下我们也无意中成了谣言的推手,以前很喜欢上人人、微博,经常看到朋友转发一些“生活小知识”当然这些“小知识”我也十分“恰巧”的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们。或许我们是无意的,甚至为了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是怀着关怀的心情来传播这些信息。但是在恐慌面前我们是否也能保持住自己的冷静与智慧呢?我们又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并充满了诸多未知的世界,坚定我们自己的信心呢?我想着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     儿子自己挑选的,真谣言是需要粉碎,实言就没必要辟谣了。
  •     谣言止于智者。果壳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啊。其实无比痛心的是,受到党国本科教育的父母,依旧在微信朋友圈里散发谣言。似乎,这么多年的教育,换来的似乎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     谣言止于智者,果壳靠谱!
  •     从来就不相信流言蜚语,抢盐那阵子开始在网上看谣言粉碎机的,才不去凑那个热闹虽然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真是假。看“谣言”很上瘾,现在根本离不开它,不看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又被愚弄了。。。

    电脑眼睛保护色那个最容易让人上当,虽然我的电脑现在还是豆沙绿,但心里很清楚根本没用,还不如少上会儿网呢。

    最大的谣言莫过于2012了,现在2012年真的来了,谣言粉碎机让我心如止水哇~
  •     谣言止于智者~科学分析解决问题,不要人与亦云。
  •     缜密的推论,数据支持,其实很多和我们的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不用心惊胆战的活着了,本身具有的技能就很强大!
  •     文科生只看结论
  •     果壳的,但也就一般吧。
  •     做为非典型的理工女,对这类科普书还是相当喜欢的。 很多网络流传的谣言一一破解,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各种耸人听闻,开卷有益,避免无知。
  •     (京东)原来沈石溪这厮才是谣言永动机,中小学课本基本就是个谣言仓库
  •     十万个为什么(成人版)
  •     信息时代好多谣言啊,科学也是有逻辑的,多思考
  •     谣言粉碎机真挺不错
  •     网上谣言传的很热,辟谣的工作也很多,买本书,收藏着看
  •     谣言粉碎机这本书不错,内容丰富,并且用科学的方法论证了,分析了,很值得一看。
  •     此处应有副标题:送给妈妈的一本书。作为理科无能生看到各种物理化学知识感觉找回了高中课上觉得自己与老师生活在不同世界的距离感。但不得不说原来自己也在妈妈辈的絮叨中陷入了很多谣言陷阱。
  •     对日常的谣言做出了有力的反击
  •     这一本倒是比较好看,比较接地气,看了能解决一些生活上的疑问,点赞。
  •     不少都是流传了许多年的谣言,希望果壳有越来越多人关注
  •     粉碎谣言,崇尚科学,让人们远离愚昧
  •     谣言止于科学,知识源于科学。
  •     看这本书宛如醍醐灌顶,粉碎了不少原来我信以为真的谣言,没文化很可怕,没知识更可怕,以后要多看看这钟通俗易懂又好看的科学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是太有帮助了,大力推荐~
  •     《谣言粉碎机》果壳网汇编 因为是果壳网的汇编,所以内容良莠不齐,选看即可,对市面上常见的谣言进行了分析,有的篇幅不错,有的篇幅简直是凑字数
  •     读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流言的力量,因此流言粉碎者也显得格外重要。不过,书的话,你直接目录就能了解一大半内容了?
  •     没啥意思,看标题就够了的一类书。还不如果壳的公众号好看。
  •     谣,即徒歌,有人群的地方,便容易衍生出谣言来。此书科学辟谣,应当读读。
  •     本人是本书作者团队中的一员,对于这本书的成书过程非常了解。本书是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栏目中所发表的文章的选集,内容涵盖各个领域,尤其针对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网上经常传播的热点流言,从科学事实和主流观点上进行了解说。这些流言未必都是“完全错误”的,文章中会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列举证据,因此恳请读者不要浮躁地只看标题或者结论,文章中的分析过程以及寻找证据、文献的方法才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一旦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谣言的抵抗力就会大大提高,每个人都是谣言粉碎机。
  •     很长的一本书,知识点密集。希望能多留下点印象~
  •     作为果壳网的围观者和参与者,表示针对当下的微博、人人谣言成风的时候,这本书非常必要,帮我们练就火眼金睛,是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谣言粉碎机。。。。。
  •     真科学和伪科学的打架,最后科学胜了。
  •     这本书相当的好,让我们知道不要被谣言所欺骗,懂得了谣言的真相就不怕了。
  •     破除了我很多年以及近些年相信的一些“谣言”,比如激光手术、圣女果、斑羚飞度、鹰重生、西瓜爆炸之类的,觉得世界还是比较美好的,赞!欢迎并支持辟谣的书!
  •     该书是果壳网至今谣言粉碎机系列的一个总汇,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推荐。
  •     不信谣、不传谣,最重要的还是要辟谣。

    果壳网的这本小书给人以启迪,知识量很大。
  •     学到了很多知识。
  •     其实大部分文章在看过之后也只记得结论性的东西,如果不是在自己专业范畴内。 不过,positive influence就是每当你看到一个结论,你会问自己,为什么。
  •     昨天拿到,里面的文章都是果壳网里面的,所以我以前都看过。放在办公室里,让大家闲时就翻翻看看。科普最重要的并不是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而是通过对现象的科学分析来传播科学思想,这本书就做到了。
  •     一直很想买的书,之前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过这本书就被吸引了,里面都是平时我们听到的一些“惊悚”的“震惊”的“不可思议”的一些定论或者现象,果壳团队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有理有据调查研究使一些不靠谱的谣言粉碎了,让大家知道不可轻信谣言。这本书里有很多事情都是网上热炒的或者是生活中父母朋友从小就告知的,但是看了书才知道那些都是三人成虎而出现的谣言,知道真相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和惊讶的感觉。读这本书还是很轻松的,随便翻一页开始读起都可以引起自己的兴趣。
  •     大部分的内容都能在谣言粉碎机的页面上看到,但是不意味着买这本书就毫无意义了。没事的时候是可以拿出来重温一下的。
  •     果壳出品,向来优秀。科技有意思,多看智商不拙计
  •     谣言止于智者,相信在集体的智慧下,谣言一定会被粉碎!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们要学会质疑。
  •     世界美好多了
  •     果壳网新出的一本书,谣言粉碎机,书名就透着一股子霸气劲儿,书的内容非常好,只能说,谣言真的很可怕,看了这本书会发现,一直自诩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见多识广,面对现在这些五花八门、貌似真相的谣言,也难免被忽悠了。其实,科普对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至少多了解一些可以避免犯低级可笑的错误,谣言就摆在面前,换个角度想想,真相也就不远了。
  •     谣言粉碎机让我看世间万物更加理性了,不错
  •     里面破解了很多谣言,网上很多东西不一定是真的,科学生活
  •     这本书我看了几遍,其中讲的知识是自己很感兴趣的,同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益处在于它让我开始不仅仅是只听从谣言,也会开始去思考。
  •     果壳网出品,赞
  •     有点用处,但其实基本上也明显看得出是谣言。
  •     是的,也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
  •     人人都有一台谣言粉碎机,科学很重要。这是本书的要旨!!!勿轻信谣言!!!
  •     一直在果壳网里,终于出书了,希望这样的科普书能够有更多人看到,喜欢,把那什么《水知道真相》等等类似物打下去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与态度,而不只是科学的清晰的道理,希望本书在粉碎谣言时,能够带给人更多关于科学思考的感受
  •     我尽力的去看了 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问题存疑
  •     感觉简单翻翻就可以了
  •     用真实的科学知识和角度击破一个又一个的谣言,看了你会懂得更多,受益匪浅
  •     简单的科普读物
  •     无知真可怕
  •     涨知识
  •     也就挑着看看,科普科普。
  •     辟谣的时候过于追求稳妥,反而让人有模凌两可感……
  •     看结论就好
  •     粉碎生活谣言,不盲目迷信
  •     果壳的谣言粉碎机。
  •     超爱。
  •     诙谐幽默的科普集,科学性尚可,但不可从过于科研的角度当真。
  •     感兴趣的问题太少了
  •     让谣言止于科学~果真如此 看了没几篇 忍不住上了果壳网 各种文章看了我几个小时~丰富不失趣味的科学性文章 受益颇多!
  •     从科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
  •     冲着果壳去的。因为懒得去论证了,所以选择相信
  •     谣言粉碎机就是谣言!
  •     不要轻信谣言,用科学武装自己,也号召大家为大众科学尽一份力
  •     这种辟谣的文章就应该多普及,很多谣言我都信了。或者有些谣言我不信但是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     直接看结论了,论证过程对于文科生来说只能略过……
  •     果壳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站,他的书值得一读,总有一款文章让你激动不已。
  •     没有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常识。尤其那些包裹着科学外衣流传甚广的谣言,至今还大有市场,且妇孺皆知呢。
  •     粉碎了很多现在铺天盖地以健康为由误导人的伪科学谣言,也粉碎了一些故作神秘的假历史谜题,这本书随身带,随时普及。
  •     除了改变某些错误的认识外,更多的提供了分析真伪的思路和方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