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精神生态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清华精神生态史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08485140
作者:徐葆耕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清华精神生态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挖掘、展示一个大学百年辉煌历程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从这个大学一代代走出去的清华学子内在的精神气质,梳理了清华精神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废园:精神的胎盘;清华学校:缩微的“少年中国”;赴美:寻找“金羊毛”的蹈海者;国学院:六个人的神话;“改大”后:自由是创造之母;“一二•九”:第一个举起火把;联大:知识分子!坚守你的岗位;复员后:太阳比一切都美丽;50年代(上):开花的和凋谢的;50年代(下):奉献精神及其盲点;60年代(上):开万人顶风船的角色。
《清华精神生态史》适合广大社会文化人士、清华师生及校友阅读。

书籍目录

关于本书
自序 大学精神的梦想
第一章 废园:精神的胎盘
第二章 清华学校:缩微的“少年中国”
第三章 赴美:寻找“金羊毛”的蹈海者
第四章 国学院:六个人的神话
第五章 “改大”后:自由是创造之母
第六章 “一二·九”:第一个举起火把
第七章 联大:知识分子!坚守你的岗位
第八章 复员后:太阳比一切都美丽
第九章 50年代(上):开花的和凋谢的
第十章 50年代(下):奉献精神及其盲点
第十一章 60年代(上):开万人顶风船的角色
后记

内容概要

徐葆耕,1937年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82年创作电影剧本《邻居》(合作),据此拍成同名影片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后又创作电影剧本《普通人家》(合作)等4部,撰写电影研究论文多篇,在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电影创作论”、“基础写作”等课程,曾获北京市教学优秀一等奖。理论著作有《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释古与清华学派》,编著有《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等。

章节摘录

  清华草木总关情  如果你到过一些世界有名的校园(如牛津、哈佛),你都会为它的整洁、幽静和高雅所折服。特别是伫立在校园各个角落里的那些名人的雕像,散落于草坪或教室周围的那些著名校友的脚踪,令你想起了那些流传着的聪明而幽默的逸事;这一切都让你感受到这座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敬佩与创造的激情油然而生。然而,我们真的很难找到,哪一所大学有如清华这样建立在一座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里。清华得天独厚,特别受到天地的眷顾。  据最新的考证o,清华的所在地,原是康熙第三子胤祉的宅邸,它建于1707年,康熙赐园名“熙春园”。当时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宅邸就是圆明园。那时候的圆明园远没有后来的规模,它大约同熙春园差不多大小。康熙显然喜欢熙春园更甚于圆明园。在他六十大寿时,曾在熙春园举办盛大寿筵和戏彩之舞(昆曲);16岁以上的13位皇子齐集在这里为父皇举觞献诗;“熙春”是“六十花甲又一春”之意。在康熙皇帝人生最后的10年里,9年接受了祝寿。其中,7年(8次)在胤祉的熙春园举行,只有两年在胤稹的圆明园。康熙极其重视的中国第二大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绝大部分也是在这里的“编修馆”完成。其时的清华园(熙春园)o的图景如下页。  雍正继位以后,大力扩展圆明园;加上此后的多位皇帝的修缮扩建,使之成为了“世界园林之王”。熙春园因胤祉被黜,无所扩展,但盛况不减。乾隆登基后,在1768~1781年这13年间,曾有9年、至少26次垂幸熙春园,观麦赏景,题诗共85首。乾隆的诗不很精彩,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昔日的胜景。  美学家有“自然人化,人化自然”之说。一座皇家花园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也无所谓有多少“人文底蕴”。但是,由于它同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段历史(康熙、雍正、乾隆)浸润在一起,这一时期中国创造了自己最大的版图;造就了虎踞世界,傲视西番的民族气势;也就为这座本来普通的园林点染了傲岸不凡的色彩;在“小五爷园”时代,义和团曾在这里练兵举事,以抗外贼;他们的失败则在本来的强势的光晕上覆盖了一重悲怆,使得这座花园具有了更加凝重的生命。  曾在清华就读、对校园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校格”;例如,北大的校格是“深厚凝重”,清华的校格是“清新俊逸”。在清华纪念自己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曾邀请一批名画家来清华园里作画。当把这些作品收集成册时,我惊讶地发现:大部分画家选择了以“绿”(深绿、浅绿、黄绿、翠绿)为主要色调。这似乎同季羡林的“清新俊逸”不谋而合。校园属于“物质”,校格属于“精神”。“清新俊逸”不仅是清华园的主色调,也是清华校格的主调。校园的主色调和校格的主调如此地水乳交融、惊人的一致,仅见于清华。当我们说,北大的校格是“深厚凝重”时,很难把它同它的校园联系起来,因为北大的校园分成两撅:新中国成立前在城里红楼,新中国成立后搬到燕园,而燕园原来是燕京大学的校园。  朱自清先生在清华执教之时,写下了一篇不过2000字的短文《荷塘月色》,把那片并不很大的荷塘提升成为了娇美的女神,诗与灵感的源泉;凡是读汉语的,无论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美国人、欧洲人,都知道北京的西郊有一座美丽惊人的荷花池。我在1955年考进清华,报到后的当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到荷花池,渴望观赏朱先生所描摹的美景。那天,月色不很亮,荷花大部分已经衰败,但清新的荷香依然弥漫在空气里。我沿着荷塘东侧的煤渣路缓慢前行,渐渐进入沉醉状态。这时,月光下竟然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矮小消瘦的影子。那分明是朱自清先生,他分明向我走来。我知道这是幻觉,但我的心还是紧张而兴奋地跳荡起来。我后来知道,我走的路并不是朱先生当年的路;更令我惊讶的是,北京大学里的荷塘比清华的还大;附近圆明园里的荷塘、西苑地区的许多农民种藕的荷塘都比朱先生写的荷塘不差,单论美丽也不输给清华园里的荷塘;但清华园里的荷塘却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并且成了“清华园里好读书”的象征。人们的文化活动的历史赋予了自然景物以诗意和哲理;使得没有生命的自然不止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成为人自身的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在说清华园的历史时,就在说这所大学的“前史”;当你在这里学习生活了数年之后,它也会成为你自己的历史的一部分;你会不自觉地给你的后代讲述荷塘的朝雾、闻亭的晚霞、古月堂前的明月、工字厅里的雕梁画栋。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在一次下了晚自习,骑着自行车,乘着月色赶回宿舍时,经过闻亭下的闻先生雕像时,忽然看见一颗闪亮的流星落在闻一多唇边的烟斗上;并且,一明一灭,就像闻先生在吸着烟斗沉思一样……  我接待过许多我国香港的、欧美的、日韩的学生。他们到清华后,会长久地伫立在水木清华、或者是“荒岛”旁边,出神地看着,沉醉其间。因为在他们的大学所在地,寸土寸金,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如此舒展、开阔、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   ……

图书封面


 清华精神生态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虽然从“史”的角度来说,徐先生对这本书稿的处理似乎显得有些随性了(用了较为诗意的方式),但他可能也更适合走重文采的路线吧。由于这是徐老生前未来得及完成的一部文稿,现在呈现出的只是清华前五十年左右的校史,当然,以这个节点留下空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往下写可有数不清的糊涂账。
  •     了解清华的一本好书
  •     清华,已经不是当年的清华了
  •     徐葆耕先生的作品很经典,可惜文革以后的部分没有完成,先生就驾鹤西去了,留下遗憾
  •     居然没别人看过,真是可惜
  •     谁能想到写过电影<邻居>的徐葆耕教授,在1970年代还写过另一部电影《反击》。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徐教授可能在姚文元的班底里叱咤风云;改革开放,徐教授才拥有了研究清华风骨的可能性。想一想冯友兰、杨荣国,徐老师有能怎样?
    徐教授口才一流,在清华也是鼎鼎大名,可惜,英年早逝。
  •     很有深度的书,很好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