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教学不孤独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大夏书系·教学不孤独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61767610
页数:180页

作者简介

《教学不孤独》是他们对工作与教学的真实记述。从“万圣节化学实验”、“寻找你丢失的金矿”,到把“甜蜜的家——芝加哥”带到13班。这些故事个个激动人心、独一无二。这是一批奋斗在教学一线的美国中小学教师。他们因为在学校里发挥了独特的教师骨干作用而受到国家表彰。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第一编  与人合作,共同领导  教育中的美好之处  通力合作让我渡过第一年的难关  如何成功地进行协同教学  通过教师发展实现全校阅读目标  全州教师培训网络  合作学习团队造就成功的学校  终身教与学  一节整合教学课  教师团队领导下的教师发展第二编  携手社区与家庭  鲍尔斯小学的“祖先节”  利用学校与社区的伙伴关系  寻找你丢失的金矿  教育里的三个“C”  争取家长的参与  敞开心扉  家长参与教学的有效方式  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三编  鼓励科技课上的动手实践学习  学生做科研  让女中学生走向科学  在课程中漫游太空  携手迈向成功  种豆得瓜,心系社区  网上合作,师生受益  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问题,趋势和领导  做主动的学习者第四编  指导并分享专业发展  布置家庭作业的有效策略  两种视角看协同教学  通过专业会议丰富和拓展教学  在同事间和学校里领导和示范专业发展  培养教师们对阅读策略的兴趣  教学不孤独  专业发展改变你的生活第五编  满怀激情地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  敞开教室的大门  谱写课堂新乐章  找回天使的声音  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应做领路人  直面挑战  第六编  放手让学生成为领袖  “一帮一”计划  寄往远方的爱  给高中生讲儿童故事

前言

  自20世纪中叶起,教育改革的浪潮就不断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提高学术标准,推行统一的考试,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问责。这种自上而下的官僚改革模式招致教师们的强烈反对,“为考而教”进一步扩大而非缩小了学生学业成就的差距。于是,另一种改革策略应运而生,即依靠教师的参与和教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理念被称为教师领导(teacher lead—ership)。1986年,美国发表了两份国家报告,一份是卡内基基金会的《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该报告指出,强加的标准和考试不足以改变学校,因此呼吁重振教师队伍,使教师成为课程、教学、学校再设计和专业发展的领袖;促使学生改进的真正力量在于教师,必须对他们委以新的责任。另一份是霍姆斯小组(The Holmes Group)的《明天的教师》,该报告也建议,教师的领袖角色有利于师资的补充与稳定,削弱了教师之间的孤立,提供了更好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模式。  在美国,教师领导的时代已经到来,证据比比皆是。比如,契约学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教师从外部的命令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学校中能决定如何最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提升学生的表现(Coyle,1997)。

章节摘录

  第一编 与人合作,共同领导  教育中的美好之处  人们常笑话教师每天到学校就是去陪小孩子玩。是的,我陪我的学生玩是出了名的。(就在今天我还佯装吞进一个叫“小饼干”的玩偶来逗一个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然而,有些教龄的人都明白,教学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再加上现行的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很多优秀的教师转行了,这实在是很可惜。我从教已有20多年,我想谈谈自己的教学与生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个优秀的教师  只要你愿意,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全天候的工作,如果你不想拥有个人生活与家庭,你也许会这么做。但是,你若结了婚,家庭仍然会是第一位的。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过一些教师出席每一个会议,参加每一次培训,大名刊登在学区里几乎所有的刊物上,然而,他们最终差不多都离了婚。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是的,经常上课的确能让你保持头脑灵活,但是仅仅专注于教学而忽略家人,就过头了。  文件夹是你最好的朋友,不要每年都重新来过。这并不是说你要年复一年、自我重复,你不会这么做的。只是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些特别好的项目你想参加,如果你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好,你就能随时加入,轻松开始。每个月我都建一个文件夹,如果房子着火的话,我会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抢救”它们(开玩笑而已)。把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确让我省了大把的时间。  一天放学后,我走进一位同事兼好友的教室。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满屋子走动、收拾。我觉得很奇怪,问她:“你每天下午都这样吗?”她答道:“是的。有位教师告诉我必须收拾整齐、打扫干净才能走人。”多好的建议!我每天下午都遵循这一建议,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与他人分享宝贵经验  听过其他教师很精彩的课,也参加过他们主持的很不错的研讨会。我自己也主讲过一些。回想起大学毕业没几年、自己才二十几岁时,我不禁莞尔。我在那个年龄学到的东西跟现在相比,相差何止千里!大部分有关教学的知识我都是从同事那里学到的,所以,不要怕向你的同事请教。  在我从教的第一年,我听从另一位教师的建议,成天背着一架相机。我拍教室的布置、艺术课的成果展和宣传板。至今我仍保存着这些照片,并从中借鉴了许多想法。如果数学是你最喜欢的学科,或者你已掌握某一难懂的课程,请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  15年前,我们引进了一项新的阅读课程——“整体语言”,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几乎把我们压垮。我们组成了一个“一年级教师支援小组”。最初,我们开会讨论怎么上这门新课。几次之后,会议内容变成了整个一年级课程的交流讨论。我们开始时每个月都提出一些想法,然后给小组每位成员一份复印件。一年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满载而归,教那门新的阅读课程时也游刃有余。如果你对哪门课程的某一内容没有把握,很可能其他教师也是如此。邀请同年级其他教师每月碰一次头,同时,准备一些面包圈,分享你们的喜与忧。你的同事是最好的资源。  做个热心的同事  我希望我的教室是我和同事的减压器。但在我工作的前10年中,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把教室看作是朋友家的一间卧室。我觉得自己是客人,应该保持屋内的整洁有序,因此我把自己的个人物品放在行李箱内。这听起来也许很傻。  记得有一天,我很兴奋地把一面镜子粘在我的教师专用柜里——既然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还长,为什么不弄得舒适些呢?于是,我开始在房间里存放“减压器”:微波炉、冰箱、零食袋、印花的纸张、牙刷、邮票、小吃、备用的衣服,等等。每年至少有一次,我的同事会来我这儿借点什么,而我非常乐意为他们效劳。  我深知我们工作中的压力,能给别人提供一点方便令我感到欣慰。所以,如果你也遵循“客人”方针,不妨用心爱之物装点你的教室吧。同时,不要忘了与你的同事分享。某天你也会从他们那儿借点什么。  做学生与家长的好朋友  每年九月,约20个新鲜、稚嫩的面孔会走进我的教室。他们不只跨过了那扇门,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也走进了我的心。我教书的学校社区并不富裕,那里的家庭终日劳碌只为糊口。我希望我的学生及其家长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有困难时可以向我求助。我很感谢我的先生,他是个很慷慨的人。在我们结婚以来的28年中,他从未抱怨我在学生和家长身上花的钱太多。我知道我不能解除他们忍受的痛苦,但我可以尽绵薄之力。我记得有一家人的长女在我班上,而他们小一点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有生理和神经障碍,经济极其拮据。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有没有谁想要一些童装,差不多都是九成新。我把衣服带到了学校,当我问那个孩子是否需要这些衣服时,她的眼中满含热泪。你看,这并不需要我花很多钱。而且就在那个学期末,我收到了我最珍惜的一封感谢信,信中感谢我关心他们的家人。  为自己保留一些美好事物  几年前,我听过一节课。我不记得那节课是讲什么的,但是讲师谈到了个性类别。她让我们做了一个测试,然后我们自己打分来确定自己的个性类别。她告诉我们大约7%的美国人有很强的帮助他人的责任感,而70%的美国教师属于这一个性类别。我们关爱儿童并乐于助人,但我们也必须关爱自己。休息日就要休息。挤出时间出去散步,坐下来欣赏美丽的落日,驻足轻嗅一朵玫瑰。  差不多在教学生涯的前十年,我对全世界的每个孩子都忧心忡忡。我担心那些没上学的儿童,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都接受足够的教育。我觉得任重道远。有一天,我读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海边,把被冲上岸的海星扔回大海。一个人从旁边经过,说:“为什么扔回这些海星?这么多,你改变不了什么!”男孩看着他,举起手中的海星,扔进大海,说:“我改变了这一个!”  每年我们都有一个班的海星。我管不了地球上所有的儿童,但我能管好我班上这些。确保你所有的海星都回到大海。你会改变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  通力合作让我渡过第一年的难关  首先我想说,我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我还在进修。我教书并不是为了教高中,对高中教学的复杂性也毫无准备。多年来我走运过,也经历过考验,但从未后悔。我是怎么渡过难关的?我是如何学会适应的?我是个“神力女超人”!当然,实际上我宁愿归功于一件不值一提的事儿,它叫“合作”。我与很多人合作过。  在我开始我光辉的职业生涯前就认识了斯科特。我当过影像制作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网管、年鉴助理顾问、动画俱乐部创办人兼管理员以及学校教育频道主管。(哇,什么时候堆砌了这么多头衔?)在校长通知我获聘后的一周,斯科特找到了我。我不希望这份工作仅仅限于技术,尤其因为我接受的是小学教师的培训,对“大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当然,我熟悉器材,了解学科内容,但是这份工作呢?斯科特的出现恰逢其时。他向我介绍我的工作,解释我的职位职责,帮我理解他留下的课程,因为他要调去教木工艺。我们通力合作,至少我努力寻求合作。多数时候我只是坐着,仔细聆听,像一大块海绵。我听,他说,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我知道,如果我需要帮助,我有人可求,有处可去,这令我十分宽慰。好嘛,所以这并不是合作,完全是别人在帮助我。如果我有斯科特一半的经验,我可能会对合作多贡献一点。  但我不能永远处在那种求助的状态中。经过努力拼搏度过决定性的第一年之后,作为专业人士我开始成长和发展。学生习惯了我,我也习惯了他们,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课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把课上完。(相信我,全世界的新任教师们,这是真的!)学生们开始与我交流思想,我也注意到他们的某些想法有道理,可以用来改进我的教案。我开始研发课程并思考调动更多人来参与,尤其是班级之外的人。  我厌倦了所有学习资源都来自我自己、局限于我的经验,厌倦了课程作业总是一成不变。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系主任——杰里——出现了。  在我入职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杰里和我都教同一门影像制作课程。这简直太棒了!突然之间有位教师与我教的课程相同,有了他,我开始才思如泉涌。我们教同一门课,一起讨论问题并合作教学。我们的学生得以跨班分组合作学习。工作与课堂变得更生动细致,课程内容也得到了充实。教案焕然一新,每学期都更新一次。学生们发现,我们制作的影像作品种类更丰富,视觉冲击力更强了。  生活真美好!

图书封面


 大夏书系·教学不孤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曾经的我对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是存有疑惑的。比如我在任教之初读了美国教师梅丽莎•凯利所著的《新任教师完全手册》,在这本书的序言之前,作者就赫然列出了“新教师十大须知”,其中有一条是我当时无法理解的——“要友善,但不要与自己的学生交朋友”,而事实上从古至今就不乏“亦师亦友”的优秀老师,且“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也一直是我的教育信仰。通过自己两年半的教学实践,现在已经明白所谓的“不要与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指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超过这个“度”后,看似与学生是非常亲近友善的,其实教师所持有的庄重形象和教育执行力已在无形之间被削减甚至消融了,这对于教育教学的推进和最终效果而言都是很不利的——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还是觉得西方教育者的思维(或者说经验总结)是我无法在一时半刻内完全接受的。其他诸如小班化教学和自由教学等西方教育特有的模式或方法,都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相去甚远,无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与其紧密结合,有的只是“渴望不可及”之后孕育而生的“敬而远之”的心理。而当我轻轻掀开这本由一批奋斗在教学一线的美国优秀中小学教师将其亲身教学经历和丰富的教育心得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后,似乎渐渐跨过了自己设置的这道“心坎”,读懂了作为教师所共有的一种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倾注的无私的永恒的爱,这种爱幻化成为了各种形式——有的是教学中的激情,有的是授课的技巧,还有的是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以及与同伴合作互助的精神。在琳达•霍奇思的《终身教与学》一文中,我读到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可贵的教育品格;丽塔•霍韦尔梅的《给高中生讲儿童故事》一文,则使我回想起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常对我们说的“童话不止是给儿童的礼物,任何人只要愿意读,都能从童话中得到启示,澄澈灵魂,拥抱幸福”;而杰茜卡•加拉的《争取家长的参与》,让还未成为班主任的我“提前”积累经验,懂得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何其重要……我又想起了美国著名学者兼作家、教师于一身的威廉•亚瑟•沃德有一段激励教师在教学上精进进取,指引他们在教育的阶梯上迈向成熟与成功的话语——“普通的教师是说教,优秀的教师是阐释,更优秀的教师是演示,最优秀的教师是启发。”这段话也是蝉联三年“水晶苹果美国教师奖”,同时拥有“美国爱心教师荣誉奖”桂冠的玛丽亚•托尔(以下简称“托尔”)在她的《敞开教室的大门》一文中引用到的。这篇文章是这碗馈赠给教师的“心灵鸡汤”中最能打动我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亲切而清晰地看到了始终心怀教育理想,走在通往崇高的教育殿堂的实践路上的那个自己——那既是过去有些稚气的我,也是现在正上下求索的我,更是将来不断成熟的我。在托尔的介绍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在教学上一直充满着激情,这种激情是不受国界、语言、学科的阻隔的,这同样也是我所欣赏并且始终实践着的一种教学风格。无论是她对教学激情的理性研究——“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通过观察那些激情洋溢的教师和他们的学生,我逐渐明白教师的敬业精神对人产生了巨大影响,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敬畏是如何唤醒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还是她在课堂里的激情诠释——“我的课堂变得活跃而刺激,我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足以让学生瞠目结舌。我一会儿跳到椅子上,一会儿像婴儿一样爬行,一会儿又像老妪一样奸笑,活像一个赤手空拳的说书人!”这些都让我对教学激情的强大感染力和随之产生的积极效用深信不疑。而回顾自己两年半的教学实践,虽然没有托尔教学时那样的“活力四射”,但也比较好地做到了把激情带进课堂:在把握着课文内容所折射出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讲课过程中的‘以情动人’,来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情感,使他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同时,通过语音上高低起伏的变换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诠释与传递给学生。对于课文的讲解,我尽可能地做到详细和生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研读学习课文中,用真心真情去接近与接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精神的内核。然而,一个问题又摆在了很多教师的眼前:光有激情就能教好学生吗?托尔在文中说到:“显然,闭门造车是无法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只有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行”。她虽未给予明确的回答,但这句话即是揭示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积累丰厚的知识来为智慧教学做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学高”才能“为师”啊。我以前在这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视,认为自己在大学时代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之塔已足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知识难题的轰炸,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我在执教之初曾经有几次被学生问倒。虽然事实上那些问题都不是教学的重点,但还是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开始认真反思除了教学激情外,支撑教育的那根重要支柱——开阔眼界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而后,我即以《礼记•大学》所云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鞭策自己在学识上的主动提高。现在,初次执教高三的我,虽然还是缺少了一些经验,但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在知识的教授和复习上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且有针对性,同时又更加合理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激情——这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很感激曾经的那些尴尬经历对我在教学上的磨练,“君子知耻而后勇”,我能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改变所带来的点滴的进步与收获。如今看到托尔的这篇《敞开教室的大门》时,心中有的是一份欣慰,因为我恰是循着她的教学足迹走去的。现在的我有信心、有能力与我的学生们并肩作战,打好这场即将到来的高考战役。轻轻合上书本,我微笑着想到——如果你感受到的是教学的孤独,那么请你快些敞开属于自己的那扇激情与智慧的教育大门吧,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注视着你,见证你拥抱成功的那一刻。
  •     这是一本美国老师的文集,好多老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自己的工作,看看美国的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怎么总结经验的。呵呵,其实和我们中国的差不太多,大同小异,多数也都是很空洞无味的应景文章,大约有十篇左右写得挺具体的,算是言之有物,只有两三篇文章真正能打动我,其中宾夕法尼亚州某小学六年级社会研究课让我受益匪浅,能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这本书就没有白看。书里用短短八页的篇幅介绍了他们的一次社会活动,最开始是有人主动和学校联系一个项目,改造和维修当地的一个纪念碑——62号宾州步兵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葛底斯堡战场遗址,这个战场上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中扭转战局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距离学校有四个半小时车程。项目开始以后,老师发动家长出谋划策、筹款,在他们的热情与鼓励下,学校将本年所有的活动都置于“再现我们的历史”这一主题中。学校出售印有这个主题字样的铅笔,家长和教师组织卖馅饼所得用于翻新这个纪念碑。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本地的一些退伍老兵曾隶属于这个步兵团,可以利用他们的故事教育学生。当地的一个内战重编军团主动联系,到学校进行露营,让学生学习行军、武器、服装、食物、音乐、战地地理、士兵生活等知识,学生转学感兴趣的主题文章。他们还申请了5000美元经费,带领五六年级学生去实地考察葛底斯堡战场,并再现了当年著名的战役,当地另一个兵团主动去为他们进行了介绍。学校所在的社区有很多退伍的老兵,他们让学生调查本区的这些老兵,为健在者编写名册,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并申请基金获得支持,最后出版,然后赠送给图书馆和书里的每位老兵。他们还开展“老兵节”通过和这些老兵接触,学生们对这些为国家做出牺牲的英雄肃然起敬,自由、独立、贡献、忠诚、牺牲、勇气、力量这些概念都变得触手可及,老兵们还捐献了军服、绶带、勋章、照片等等物品摆放在学校的陈列柜里,供学生参观。而学校则设计了一块铜牌,上面刻着活动的主题——“纪念所有为国服役的人”,然后镶嵌在国旗杆旁的白色的大理石上。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并且每年都在坚持,每年都在发展,最后他们竟然申请“越战军人纪念基金”到他们的社区举办“抚平伤痕的墙”展览。越战墙是美国纪念越战的纪念碑,在华盛顿,设计者是中国人,林徽因的侄女,当时只有二十一岁,上面刻了所有越战中牺牲的士兵的名字,他们不能组织大家都去华盛顿看越战纪念碑,但是他们可以把墙“搬”来,让学生看,这个展览中的展品包括原作三分之一大学的纪念墙复制品,和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其中墙上的有三十个人来自本地。开幕仪式盛大庄严而隆重,他们得到了很多基金的支持,甚至预订了一架军用运输机进行定点飞行(但因为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把这架飞机掉到了海湾)。最后他们设计了一个铜牌挂在公园里,这次“墙”展成为他们社区的永远的记忆。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已撕留。留心网站。
  •     这是一本美国老师的文集,好多老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自己的工作,看看美国的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怎么总结经验的。呵呵,其实和我们中国的差不太多,大同小异,多数也都是很空洞无味的应景文章,大约有十篇左右写得挺具体的,算是言之有物,只有两三篇文章真正能打动我,其中宾夕法尼亚州某小学六年级社会研究课让我受益匪浅,能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这本书就没有白看。

    书里用短短八页的篇幅介绍了他们的一次社会活动,最开始是有人主动和学校联系一个项目,改造和维修当地的一个纪念碑——62号宾州步兵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葛底斯堡战场遗址,这个战场上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中扭转战局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距离学校有四个半小时车程。项目开始以后,老师发动家长出谋划策、筹款,在他们的热情与鼓励下,学校将本年所有的活动都置于“再现我们的历史”这一主题中。学校出售印有这个主题字样的铅笔,家长和教师组织卖馅饼所得用于翻新这个纪念碑。

    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本地的一些退伍老兵曾隶属于这个步兵团,可以利用他们的故事教育学生。当地的一个内战重编军团主动联系,到学校进行露营,让学生学习行军、武器、服装、食物、音乐、战地地理、士兵生活等知识,学生转学感兴趣的主题文章。

    他们还申请了5000美元经费,带领五六年级学生去实地考察葛底斯堡战场,并再现了当年著名的战役,当地另一个兵团主动去为他们进行了介绍。

    学校所在的社区有很多退伍的老兵,他们让学生调查本区的这些老兵,为健在者编写名册,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并申请基金获得支持,最后出版,然后赠送给图书馆和书里的每位老兵。

    他们还开展“老兵节”通过和这些老兵接触,学生们对这些为国家做出牺牲的英雄肃然起敬,自由、独立、贡献、忠诚、牺牲、勇气、力量这些概念都变得触手可及,老兵们还捐献了军服、绶带、勋章、照片等等物品摆放在学校的陈列柜里,供学生参观。而学校则设计了一块铜牌,上面刻着活动的主题——“纪念所有为国服役的人”,然后镶嵌在国旗杆旁的白色的大理石上。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并且每年都在坚持,每年都在发展,最后他们竟然申请“越战军人纪念基金”到他们的社区举办“抚平伤痕的墙”展览。越战墙是美国纪念越战的纪念碑,在华盛顿,设计者是中国人,林徽因的侄女,当时只有二十一岁,上面刻了所有越战中牺牲的士兵的名字,他们不能组织大家都去华盛顿看越战纪念碑,但是他们可以把墙“搬”来,让学生看,这个展览中的展品包括原作三分之一大学的纪念墙复制品,和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其中墙上的有三十个人来自本地。开幕仪式盛大庄严而隆重,他们得到了很多基金的支持,甚至预订了一架军用运输机进行定点飞行(但因为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把这架飞机掉到了海湾)。最后他们设计了一个铜牌挂在公园里,这次“墙”展成为他们社区的永远的记忆。
  •     一般 不是针对高等教育的
  •     我去里了哦
  •     十分好,有内涵,有品位。。。
  •        曾经的我对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是存有疑惑的。比如我在任教之初读了美国教师梅丽莎•凯利所著的《新任教师完全手册》,在这本书的序言之前,作者就赫然列出了“新教师十大须知”,其中有一条是我当时无法理解的——“要友善,但不要与自己的学生交朋友”,而事实上从古至今就不乏“亦师亦友”的优秀老师,且“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也一直是我的教育信仰。通过自己两年半的教学实践,现在已经明白所谓的“不要与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指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超过这个“度”后,看似与学生是非常亲近友善的,其实教师所持有的庄重形象和教育执行力已在无形之间被削减甚至消融了,这对于教育教学的推进和最终效果而言都是很不利的——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还是觉得西方教育者的思维(或者说经验总结)是我无法在一时半刻内完全接受的。其他诸如小班化教学和自由教学等西方教育特有的模式或方法,都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相去甚远,无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与其紧密结合,有的只是“渴望不可及”之后孕育而生的“敬而远之”的心理。
       而当我轻轻掀开这本由一批奋斗在教学一线的美国优秀中小学教师将其亲身教学经历和丰富的教育心得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后,似乎渐渐跨过了自己设置的这道“心坎”,读懂了作为教师所共有的一种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倾注的无私的永恒的爱,这种爱幻化成为了各种形式——有的是教学中的激情,有的是授课的技巧,还有的是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以及与同伴合作互助的精神。在琳达•霍奇思的《终身教与学》一文中,我读到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可贵的教育品格;丽塔•霍韦尔梅的《给高中生讲儿童故事》一文,则使我回想起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常对我们说的“童话不止是给儿童的礼物,任何人只要愿意读,都能从童话中得到启示,澄澈灵魂,拥抱幸福”;而杰茜卡•加拉的《争取家长的参与》,让还未成为班主任的我“提前”积累经验,懂得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何其重要……
       我又想起了美国著名学者兼作家、教师于一身的威廉•亚瑟•沃德有一段激励教师在教学上精进进取,指引他们在教育的阶梯上迈向成熟与成功的话语——“普通的教师是说教,优秀的教师是阐释,更优秀的教师是演示,最优秀的教师是启发。”这段话也是蝉联三年“水晶苹果美国教师奖”,同时拥有“美国爱心教师荣誉奖”桂冠的玛丽亚•托尔(以下简称“托尔”)在她的《敞开教室的大门》一文中引用到的。这篇文章是这碗馈赠给教师的“心灵鸡汤”中最能打动我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亲切而清晰地看到了始终心怀教育理想,走在通往崇高的教育殿堂的实践路上的那个自己——那既是过去有些稚气的我,也是现在正上下求索的我,更是将来不断成熟的我。在托尔的介绍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在教学上一直充满着激情,这种激情是不受国界、语言、学科的阻隔的,这同样也是我所欣赏并且始终实践着的一种教学风格。无论是她对教学激情的理性研究——“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通过观察那些激情洋溢的教师和他们的学生,我逐渐明白教师的敬业精神对人产生了巨大影响,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敬畏是如何唤醒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还是她在课堂里的激情诠释——“我的课堂变得活跃而刺激,我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足以让学生瞠目结舌。我一会儿跳到椅子上,一会儿像婴儿一样爬行,一会儿又像老妪一样奸笑,活像一个赤手空拳的说书人!”这些都让我对教学激情的强大感染力和随之产生的积极效用深信不疑。而回顾自己两年半的教学实践,虽然没有托尔教学时那样的“活力四射”,但也比较好地做到了把激情带进课堂:在把握着课文内容所折射出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讲课过程中的‘以情动人’,来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情感,使他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同时,通过语音上高低起伏的变换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诠释与传递给学生。对于课文的讲解,我尽可能地做到详细和生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研读学习课文中,用真心真情去接近与接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精神的内核。
       然而,一个问题又摆在了很多教师的眼前:光有激情就能教好学生吗?托尔在文中说到:“显然,闭门造车是无法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只有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行”。她虽未给予明确的回答,但这句话即是揭示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积累丰厚的知识来为智慧教学做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学高”才能“为师”啊。我以前在这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视,认为自己在大学时代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之塔已足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知识难题的轰炸,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我在执教之初曾经有几次被学生问倒。虽然事实上那些问题都不是教学的重点,但还是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开始认真反思除了教学激情外,支撑教育的那根重要支柱——开阔眼界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而后,我即以《礼记•大学》所云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鞭策自己在学识上的主动提高。现在,初次执教高三的我,虽然还是缺少了一些经验,但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在知识的教授和复习上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且有针对性,同时又更加合理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激情——这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很感激曾经的那些尴尬经历对我在教学上的磨练,“君子知耻而后勇”,我能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改变所带来的点滴的进步与收获。如今看到托尔的这篇《敞开教室的大门》时,心中有的是一份欣慰,因为我恰是循着她的教学足迹走去的。现在的我有信心、有能力与我的学生们并肩作战,打好这场即将到来的高考战役。
       轻轻合上书本,我微笑着想到——
       如果你感受到的是教学的孤独,那么请你快些敞开属于自己的那扇激情与智慧的教育大门吧,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注视着你,见证你拥抱成功的那一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