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翟秋白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陈独秀与翟秋白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2144477
作者:唐宝林,陈铁健
页数:369页

作者简介

《陈独秀与瞿秋白》在讲述他们的革命经历的同时,更重点描述了他们的家庭、感情和婚姻,还原了活生生的真实的陈独秀与瞿秋白。此外,《陈独秀与瞿秋白》还附珍贵历史图片200幅。 
陈独秀和瞿秋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都是出生在破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知识分子,是中共成立后第一代、第二代领袖,共同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二人又由于各自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失败,先后成为共产国际的替罪羊。陈独秀和瞿秋白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而且都是出生在破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知识分子,曾经同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是中共成立后第一代、第二代领袖,并一起共事5年多,共同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为早年共产党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同时,二人又由于各自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失败,先后成为共产国际的替罪羊;继之,又都受到王明“左倾”集团的打击迫害;最后,都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一个面对枪口,大义凛然,英勇牺牲;一个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饱尝囹圄之苦;都走了一条“书生从政”、曲折坎坷、悲剧下场的人生之路。
陈独秀与瞿秋白,二人既是旷世的才子更是聪明绝顶的学者,他们的人生,本应属于讲堂和书斋,然而时代的浪潮,把他们推上了政治,走了一条书生从政的悲辛之路。

书籍目录

序言  陈独秀与瞿秋白上篇  一代怪杰陈独秀 第一章  主持创建中国共产党    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监狱中产生的建党念头    三、到工人中去    四、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发起建党    五、帮助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六、捍卫建党思想的纯洁性    七、帮助建立广东党组织 第二章  向昨天告别    一、新文化陈营四分五裂    二、与胡适奇特的友谊    三、鲁迅小说的引路人    四、向广东旧势力宣战 第三章  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一、马林带着紧迫的使命    二、与马林的冲突    三、被捕后掩护同志    四、探索者的初步成果 第四章  推动国共合作    一、“宁死不加入国民党”    二、“能救国的只有国民党”    三、“努力进行复活国民党之工作”    四、调毛泽东协助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五、领导“五卅”运动 第五章  家庭与爱情    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    二、父子情“薄”    三、窘困生活中的浪漫    四、神秘的情人    五、恋爱与革命 第六章  右倾与辉煌    一、“退而不出,办而不包”    二、反对北伐风波    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的总指挥    四、书生难敌流氓 第七章  彷徨中的牺牲者    一、夹攻中的苦闷与无奈    二、国际企图中途换马    三、请辞总书记职务    四、斯大林的替罪羊 第八章  误入迷途    一、搞拼音文字的“撒翁”    二、自己舔吮身上的创伤    三、与托洛茨基相知恨晚    四、众人皆醉伊独醒    五、被开除出党 第九章  爱国情殷苦支撑    一、似林教头初上梁山    二、出任中国托派中央书记    三、为抗日民主呐喊    四、身陷囹圄气若虹    五、遥控托派被开除 第十章  筚路蓝缕暮年行    一、拥护国共合作抗日    二、期望再展宏图    三、“最后见解”是非多下篇  书生政治家瞿秋白 第十一章  走向中共领导层    一、青年革命家    二、鲍罗廷的助手    三、筹办上海大学    四、炽烈如火的爱情    五、反击右派“弹劾案”    六、“秋之白华”    七、中央局成员和《热血日报》 第十二章  国民革命大潮中    一、驳斥右派谬论    二、抱病著新书    三、力争革命领导权    四、支持毛泽东    五、不怕“皇帝”斩首    六、退让,还是进攻 第十三章  书生非帅才    一、庐山行与南昌起义    二、“八七”会议当领袖    三、铸成盲动错误    四、《布尔塞维克》 第十四章  重旅莫斯科    一、主持中共六大    二、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三、殷殷父女情    四、哀思战友们    五、中山大学风潮(上)    六、中山大学风潮(下) 第十五章  横遭贬谪    一、结束李立三的冒险    二、“调和主义”帽子    三、清贫的谪居生活    四、左联的指导者 第十六章  人生一知己    一、“没有见面就这样亲密”    二、初访鲁迅与鲁迅回访    三、避难于鲁迅家    四、圣洁的友谊 第十七章  耕耘文学园地    一、革命文艺理论家    二、杂文创作和文艺论战    三、大众文艺倡导者    四、语言文字改革家 第十八章  再度被贬谪    一、残酷斗争的对象    二、午夜的诀别    三、教育人民委员    四、主编《红色中华》    五、领导苏区文艺工作 第十九章  “英德纳雄纳尔”    一、被甩掉的人    二、上杭县牢狱    三、灵魂与躯壳    四、并非多余的话    五、超越生死关    六、临难更从容    七、百世流芳华

内容概要

唐宝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中国革命史,代表作有《陈独秀传——从总书房到反对派》《宋庆龄传》(主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主编及主笔)《中国托派史》《重评共产国际指导第一次大革命的路线》(论文)等。

章节摘录

  上篇 一代怪杰陈独秀  第一章 主持创建中国共产党  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由于他惊世骇俗的思想,怪异的性格,曲折的经历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独特的贡献,他又被称为怪杰。  陈独秀,名乾生,字仲甫,1879年10月7日生于长江中游重镇安徽省怀宁县城(今安庆市)一个小户人家。祖父和父亲以教书为业,维持一家清贫的生活。3岁时,父亲病逝。陈独秀天资聪颖,自小就有叛逆的品性。他曾设计捉弄以迷信行骗的阴阳先生,更鄙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鼓励平民升官发财的科举制度。18岁时,为应付早年守寡的母亲的哀求和严命,勉强去应试,通过县、府二试进入院试时,宗师(即考官)出的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陈独秀在自传中说:“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竞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取了第一名,这件事使我更加一层鄙薄科举。”  陈独秀就这样蒙了一个秀才。但第二年到南京考举人,命运之神不再照顾他。他落榜了。但是,他看了考场上考生的种种怪状后,“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官,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于是陈独秀就成为康梁派的拥护者,与皖省维新派人士密切交往,“谈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灿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并与“一辈后生小子”,对康有为受到的攻击,“愤不能平,恒于广座中为康先生辩护”,遂被乡里瞀儒指“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  但是,百日维新很快失败,八国联军入侵,陷中国于瓜分东渡扶桑,研究日本强盛之原因,之危,陈独秀受到极大刺激。“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我便去各国,查看一番。”  于是,从1901年10月开始,陈独秀多次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为之一振,犹如走出山洞,眼见广阔田野,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积极参加留学生中的革命活动,从而由改良转向革命,由“康党”转向“乱党”。  1902年冬,陈独秀参加留日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该会“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翌年3月31日,为捍卫留学生正当利益,借清政府所派学监姚煜作风卑劣事,陈独秀约同张继、邹容等闯入姚宅,由张抱腰,邹捧头,陈挥剪,发抒割发代首之恨。陈等因此被强行遣送回国。  当时正值沙俄背约,拒绝撤军,企图霸占我国东北地区。东京、上海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陈独秀回安徽,组织集会、演讲,成立“安徽爱国会”,以为响应和声援,遭政府镇压。他逃到上海,与章士钊等合办《国民日日报》,鼓吹“排满革命”。该报遭禁后.1904年初,陈独秀背了一个包袱,拿了一把雨伞,来到芜湖,办起了《安徽俗话报》,以通俗文字,阐述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局势,宣传“国”“家”命运相连,启迪国民关心国家大事,奋起救亡。次年初,他又游访“淮上豪杰”,发起组织“岳王会”,秘密培训革命干部,有力地支援同盟会成立初期江淮地区的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时,陈独秀参加了浙江和安徽的斗争。安徽光复后,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受挫。接着,他参加安徽地区的反袁斗争,失败后潜心探索几年来革命斗争屡起屡折的教训,于1914年11月,第一次以“独秀”笔名在他协助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提出“狂悖见解”,宣称近世国家是指“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而如今之中国,“民无建国之力”,袁世凯政府又“滥用国家威权”,进行种种卖国害民的罪恶活动,惊呼“其欲保存恶国家者,实欲保存恶政府”;“恶国家甚于无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  该文一出,舆论大哗,纷纷攻击陈独秀“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陈独秀不予理睬,只是宣称:“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于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于是,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鼓吹法兰西文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和宗族制度发起猛烈攻击,掀起中国近代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运动所及,教育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整整一代革命者。  1919至1920年,陈独秀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刺激,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毅然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转向劳工运动,从而奠定了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创始人的地位。监狱中产生的建党念头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眼看北京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提出了“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的口号,并不顾自己北大教授文科学长的身份,在6月9日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又让胡适译成英文,连夜印刷成中英文传单,亲自到闹市区新世界屋顶花园去散发。该传单除要求保卫山东权利,取消中日密约和免除曹、章、陆等卖国贼官职外,特别提出“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北京保安队改由市民组织”等。矛头直指政府的暴力机构。此意在推动运动深入发展,但无疑是欲发动一场人民革命。  不料,陈在散发传单时,被埋伏在旁的密探逮捕入狱。社会各界立即掀起营救陈独秀的运动。孙中山在上海见到徐世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就说:你们逮捕了陈独秀,“做了好事,很足以使国人相信,我反对你们是不错的。你们也不敢把他杀死,死了一个,就会增加五十、一百个,你们尽管做吧”!许世英连忙说,“不该,不该,我就打电报回去。”  在各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9月6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了陈独秀。据胡适说,这次被捕对陈独秀转向共产主义、组建共产党发生了很大影响。他说:“独秀在拘禁期中,没有书报可读,只有一本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他本是一位很富于感情的人,这回读了基督教的圣经,很受感动”;“大概独秀在那八十多天的拘;禁期中,曾经过一度精神上;的转变。他独自想过一些问题,使他想到他向来不曾想过的一条路上去,使他感到一种宗教的需要。他出狱之后,就宣传这个新得来的见解,主张要有一个新宗教。……抱着这种新宗教热忱的陈独秀,后来逐渐的走进那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新宗教。”  其实,早在1917年,独秀在研究欧洲近代文明之源泉时,就认为,“社会主义,乃耶稣教文明”。这次出狱后,他发表了一篇《馑督教与中国人》的文章,称颂基督的人格和情感,把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归纳为“崇高的牺牲精神”、“伟大的宽恕精神”、“平等的博爱精神”。又说:“耶稣不曾为救国而来,是为救全人类的永远生命而来;……基督教是穷人的福音,耶稣是穷人的朋友。”因此他大声疾呼:“我们今后对于基督教……要有甚深的觉悟,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冷酷、黑暗、恶浊坑中救起。”也许是有了这样的觉悟,再加上他出狱后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发现二者在许多方面相合,例如解放全人类的国际主义精神、以“穷人”为主体,给穷人带来幸福的牺牲精神、平等博爱精神等;只有“爱敌人”的宽恕精神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不合。而这一点,根据他十几年来革命斗争屡遭迫害的感受,他自然更倾向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他就向列宁主义跃进。过去,他把马克思主义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拉萨尔的修正主义混为一谈;而且当有人要《新青年》把社会主义作为“最新之思潮”在中国推行时,陈独秀明确拒绝,他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在中国实行应“缓于欧洲”。当时他竭力鼓吹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根本出路是“建设西洋式之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式社会”。  现在,陈独秀则认为:“民主主义是什么?乃是资本阶级在从前拿他来打倒封建制度的武器,在现在拿他欺骗世人把持政权的诡计。在从前政治革命时代,他打倒封建主义的功劳,我们自然不能否认,……但若是要想民主政治才合乎民意,才真是平等自由,那便大错特错。”接着他宣布:“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这里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引者注)如此,在认识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阶级实质、进步性、虚伪性并且把它抛弃的同时,陈独秀就接受了列宁主义,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说:“马格斯曾说过: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战斗的时候,迫于情势,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而且不得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用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法。”  就这样,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秋,陈独秀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与此同时,陈独秀开始筹组政党。而这个政党必是国际主义的,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解放全人类;它必为“穷人”带来福音;“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则不屑组建。  三、到工人中去  陈独秀到上海后,立即把他学到的一点点马克思主义付诸行动。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学说,于是他着重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他亲自或委托朋友及受《新青年》影响的青年人,深入到上海、太原、南京、天津、唐山、长沙、芜湖、北京、香港及巴黎(华工)等地工人群众中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内容包括工人人数、工作时间、工资、家庭生活、受资本家工头剥削欺压程度、工人来源、文化程度、帮会组织等等。这些调查结果,刊登在1920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蔡和森认为,陈独秀编的这期“五一”劳动节特刊,是他“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由宣传资本主义变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标志。  同时,陈独秀又积极在工人中开展活动。他参加了上海各工会庆祝“五一”节的筹备工作,担任筹备会顾问及中华工业协会的教育主席,并自愿出任义务教授。他在各种工人集会频频发表演讲,提高工人觉悟。如他在4月2日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劳动者的觉悟》的演说称:“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人是台柱子”。指出劳动者的觉悟分两步: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  听大学教授讲这一番话,对于世世代代当牛马被压榨被贱视的中国工人阶级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他们受到极大的震动。  5月1日,上海工人在西门体育场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纪念劳动节集会,初有5000人参加,后来人越来越多,结果因体育场为军警霸占,被迫四次移地,最后在靶子场举行。会上庄严地提出了“三八制”要求。会后,各团体还发表宣言,抗议军阀压迫,并致函答谢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次活动的口号和宣言,都是在陈独秀指导下提出的。  在参加以上活动过程中,陈独秀发现原有工会组织是由“政客发起的”,办工会的人“总是穿长衣的先生们多,穿短衣的工人很少很少”。而且这些工会大都为资本家、工头或政客所把持,没有工人群众的基础,严格说来,都不是真正的工人团体。因此,在中共发起组成立前后,陈独秀就着手筹办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真正的工会。  影响最大的工人刊物是1920年8月15日创刊的《劳动界》(周刊)。8月17日《民国日报》在《劳动界出版告白》中指出:“此周刊由陈独秀和李汉俊两君发起”,“宗旨在改良劳动界的境遇,……一个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此外还有面对店员的《伙友》周刊,“主编系闻名之社会主义者陈独秀”等人,陈独秀在该刊发刊词中称:宗旨是“(一)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二)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  1920年。陈独秀在上述工人刊物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了约20篇关于工人运动的文章,其内容是:宣传工人的重要社会地位和改造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批判资本家和黄色工会对工人运动的诬蔑和破坏。号召工人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陈独秀等人创办的工人刊物和写的文章,说出了工人的心声。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工人欢迎。杨树浦电灯厂钳工陈文焕曾写信给陈独秀说:“从前受资本家的压逼,……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恼的工人,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劳动界》万岁!祝先生的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陈独秀便在首先觉悟的工人中酝酿成立真正的工人工会,并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先后组织起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等,成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批工会组织。  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发起建党  列宁突破马克思设想的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后,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在1919年3月建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系及相互支援。  其实,列宁早就关注中国的局势。他对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建立的中华民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俄国后,更引起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极大注意。他们派出俄共(布)远东局领导人之一维经斯基及其夫人库兹涅佐娃和翻译杨明斋(俄籍华人、俄共党员1等人,在1920年4月来华,了解中国国内情况,同中国革命组织建立联系,同时考察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首先到北京,经北京大学两位俄籍教授介绍,与李大钊等进步人士接触。一见面,俄国人就称李大钊“达瓦里希”(同志)。李非常感愧,解释自己不过在学习,哪里配称“同志”。维经斯基说,读了他写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认为已经达到了他们同志的水平。但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停留在思想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就应该组织起来,有所行动。于是。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多次座谈后,提出了建党问题。但李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说自己没有时间,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与陈独秀联系。  维经斯基一行到上海后.首先会见陈独秀,并由陈联系在上海新文化运动中热心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潮的人,进行座谈。维经斯基详细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府的情况。一部分人热烈讨论后认为有组织中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必要.就在5月间首先成立了一个秘密由陈独秀负责,成员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等。8月,陈独秀等人即成立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发起组。政党名称开始沿用国际上流行的“社会党”。所以陈独秀在9月1日论述“吾党”政见时宣称:“希望法律随着阶级党派的新陈代谢,渐次进步,终究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的一日。”后来,经与李大钊商量,李提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意思,“就叫共产党”。因为考茨基等领导的第二国际是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大本营,已变为修正主义,并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彻底决裂。中共正是在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彻底分裂的时候成立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落脚点就是陈独秀的住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里也是《新青年》的编辑部。首次会议,即推陈独秀为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

图书封面


 陈独秀与翟秋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请叫我秋白同志,党内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两人的一生都很纯粹,后篇作者下笔时主观感情太多了,影响了书的美感。秋白不是只有你爱,没必要那么赞颂,客观的让读者知道就好了,他的人格魅力自然吸引人来热爱。
  •     研究中国早期领袖的一部不得不读的著作
  •     看了一点点,觉得写得不好,站在官方正史的角度,写得过于字正腔圆。关键的地方却一带而过。读得找不到兴奋点。
  •     刚拿到书,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学者,材料的运用和分析上不会有问题,应是研究陈独秀和瞿秋白两位***早期领袖的重要著作。但是,书店版式设计不好,插图说明放在每页的里侧,不管是有没有插图说明,都留了白,有浪费资源和骗钱之嫌,而上下天地留的很少,又给人以拥挤的感觉。
  •     如果想了解中国共产党怎么一步步地艰难地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摆脱以斯大林为首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这的确是本不错的历史书籍,而且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物思想、以及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个不错的介绍,虽然这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但起码提供了很多以往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详尽细节,翻看这本书,忆古思今,什么国际主义都靠不住,一个民族想独立必须靠自己,对苏联不能抱幻想,对国民党不能抱幻想!
  •     个人不喜欢这种组织材料的方式,还是喜欢流速帐似的传记
  •     陈独秀与瞿秋白,二人既是旷世的才子更是聪明绝顶的学者,他们的人生,本应属于讲堂和书斋,然而时代的浪潮,把他们推上了政治,走了一条书生从政的悲辛之路。
      本书在讲述他们的革命经历的同时,更重点描述了他们的家庭、感情和婚姻,还原了活生生的真实的陈独秀与瞿秋白。此外,本书还附珍贵历史图片200幅。

    相对而言,我最佩服瞿秋白。

    1935年瞿秋白就义于福建长汀。临就义时,他独坐中山公园八角亭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酒喝到一半,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喝完,他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执香烟,神色自若,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

    瞿秋白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杂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其杂文锐利而有才气,深得鲁迅喜欢。

    有网友称瞿秋白《多余的话》:对于这本书,三十岁之前的人读到的是激情,三十岁之后的人读到的是反省。在格瓦拉成为激情符号的年代,你读格瓦拉,我读瞿秋白。他有格瓦拉一样坚正的革命操守,又有大知识分子悲悯的人文反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是学徒出身的向忠发、会变戏法的顾顺章永远没有、永远也搞不懂的东西。所以说,《多余的话》不多余,读《多余的话》,更不多余。与其格瓦拉,不如瞿秋白;与其一味革命,不如革命中反思,反思中革命。
  •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历史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空白。看完之后,心里充满了敬意,文章很真实也很可观评价了两位领导人的悲情人生。特别是瞿秋白同志,谁说书生无用,他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才是真正的英雄,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