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上学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108032782
作者:文靖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上学记(修订版)》内容简介:“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言 何兆武序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第一章 (1921-1939)我的祖上没有名人三民主义的少年兵“一二·九”见闻上学记·甲1.力矫时弊,以古为则?2.无故乱翻书3.天籁幻想鬼子来了恋恋故乡情返乡湖南印象上学记·乙1.中央大学附中2.西方教科书3.逃离“修道院”第二章 (1939-1946)上学记·丙:迁徙的堡垒1.自由散漫的作风2.三个大学从来都“联”得很好3.自由,学术之生命4.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5.图书馆不是藏珍楼6.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7.兼职做教师8.恋爱?9. “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观转变几个难忘的人1.一包热情的闻一多2.民主人士张奚若3.战国派雷海宗4.吴晗印象5.冯友兰先生6.金岳霖先生7.中国通温德,白俄噶邦福8.曾昭抡先生9.数学系10.物理系战火芬芳“一二·一”运动1.“打倒孔祥熙!”2.一多先生被刺3.一个人的政治底线五柳读书记忆同窗1.“科里红”何佶(吕荧)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3.大才子王浩4.因言获罪的陈良璧5.老友郑林生6.高干子弟?第三章 (1946-1950)教书台湾日日江楼坐翠微上学记·丁:革大学习零敲碎打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文靖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何兆武(1921~ ),原籍湖南岳阳。当代学者。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本书记述了何兆武先生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央大学附中、西南联大以及新中国时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等校的求学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其中不乏珍贵史料。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文靖(1975~),原名文静,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

章节摘录

  在西班牙,行李得自己押着,给别人能放心么?他哥哥说:“没有问题,这是美国,不是西班牙。”他承认美国社会在许多方面的确先进,可是他觉得这次旅行缺少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又非常之失望。在西班牙,一说要去旅行那兴奋极了,好像冒险一样,可是在美国,这种气氛一点都没有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再比如印度的甘地,甘地最反对近代工业化社会的生活,自己织布,保持传统的生活习惯。还有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许是因为他古老的贵族情结,罗素对近代工业文明也是格格不入。  我在湘江上的时候刚好十六岁,当时我也想到:怎样才是生活的幸福或美满?如果单纯从物质上说,你比我快,或者比我安全,这就是你的幸福。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说,虽然我慢,可是我一路上的美好感受是你享受不到的,或者我的费事是你的那个省事所享受不到的,我虽然费事,可是精神上多兴奋呢,到你那儿就变成平淡无奇了。到底应该怎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或一个社会的进步呢?如果单纯从物质的角度讲似乎比较容易,可是人生不能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比如你阔得流油,整天吃山珍海味,这就表示你幸福了?恐怕不单纯是这样,百万富豪不也有跳楼的吗?所以他们也有烦恼,也有痛苦。

图书封面


 上学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大概一两个月之前,在博客——最好金龟换酒里面的一篇文章《战争年代他们在干什么》中知道《上学记》这本书,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何兆武这个人,当然现在也还是不了解,但由于对民国时期那段历史以及西南联大这所名校的好奇,于是兴起兴趣,在京东买下这本书。一起买回来的书还包括《城邦暴力团》,买回来刚开始看的也是《城邦暴力团》,所以一直在书买回来的约一个月后,才开始看。看书一向囫囵吞枣,断断续续不到两天时间就把它看完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书写的很口语化,看书就像是何兆武先生在你耳边给你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由于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看书一向快,忘得也快,书本一放下,就差点把西南联大这个名字给忘掉,所以要让我说书写了什么,还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当然也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书里有一句何兆武先生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说人格是多元化的,不应该用单一的脸谱化去看待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类懒惰的天性有关,我们好多时候看待事情就是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然后就用这一个方面将它脸谱化,或者直接给它贴上一个标签,以后谈起就直接把这个标签展示给别人看。这样做固然省事,但往往是不对的,太过单一。人性、生活这么复杂的事情,怎么能如此片面的看待呢。道理固然明白,但做起事情、发表看法、认识朋友却总还是重滔覆辙。前面已经说过,看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这段历史的好奇。 上学时期学习历史,历史简单而又粗暴野蛮,提到国军总是腐败无能,提到共军总是崇高神勇,后来接触的资讯多了,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何兆武先生也说道,历史总不能只看官方的,官方的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倾向性不言而喻。而且官方的历史往往从宏观角度入手,没有生活化的一面,而野史或者回忆录往往给读者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了解那个历史背景下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书看毕对何兆武先生颇有好感,一个因为它的生活态度,何必那么认真,何必那么功利。而且还发现老先生和我的一个共识,政治总是肮脏的。上个月买下的四本书读完三本了,还有一本是《巨流河》,写的很大一个篇幅也是民国时期,也是西南联大。另外,对于西南联大这所联合大学真实崇拜有加啊,那么多文化大家、科学大家都出自这所名校。
  •     何兆武先生口述了他过去上学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忘了是哪里推荐的了,就在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大概读了两周吧。截取一些自认为精彩的段落,作为回忆吧。(一)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二)想要做出成绩总的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这点不能强求,每个人天赋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丢脸的;二是环境,这也不是每个人能争取到的;第三就是个人的努力,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那是不行的。读书也一样,书读的好坏跟你拼不拼命没关系,天天开夜车,我不认为那是一条正路。当然一个字都不看,那成文盲了,也不行;你好好做了就是,像吃饭一样,不吃饭不行,那饿死了,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身体越好,吃多了也没有用的。(三)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不是又失败者写的。第二,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你要是真看了下层的历史,你就会知道,广大人民真是太悲惨了,又穷困,又愚昧,而且地位卑贱得连起码的人格尊严也丧失了,用卢梭的话来说,根本配不上“人”这个称号。文革时我们抓“五一六”,“五一六”是什么?是“反革命阴谋集团”,当时抓了一大串的人,个别也有不承认的,比如我们同组的杨超,他不承认自己是“五一六”,后来自杀了,留了一份遗书,说:“我不是‘五一六’,我不知道谁是‘五一六’。”只有这一个人自杀了,其余的有两三个人是不承认,但是好几十人都承认自己是“五一六”,这简直不能想象。当然现在都平反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反革命阴谋集团”,可是那时候他们自己都承认。“人”到了如此悲惨的地步,以致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的尊严,你一骂他,他马上就承认是自己有罪,没有一个敢据理力争,这一点是人思之不免黯然。(四)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五)真正的历史是要把人的精神写出来。(六)我觉得王浩说的很有道理,这个世界正因为你看不透,所以才吸引你,要是你知道一切,把一切都看透了,人的一生无所追求,那就太没意思了。(七)在革大培训了大半年,和联大时候不一样,没有哪位老师或同学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想除了学习时间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解放后人们说的全是标准的,一样的语言,冠冕堂皇而少了个性。到了文革更是这样,家里人说话都是“最高指示”,人与人之间,领导与基层之间非常隔膜,彼此不能了解内心真正的想法,甚至于文风都是一样的,假如把作者的名字抹掉,你看不出那是谁的作品。最后我想说,西南联大,神一样的存在。。。
  •     严格说来,这不是一篇书评,而是一篇读书笔记,是将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的片段进行了摘录。介意者勿进。1.何兆武论幸福aThere is a higher level of doubt, it is a daily battle. The only end to it, if we live to the end, is holiness. The only escape is stupidity.(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换衣,它每天都在不断地[与自我]战斗。如果我们能活到有结果的那一天,它唯一的归宿就是圣洁,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愚蠢。)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nch leiden,freude(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2.何先生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真正理解历史一定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不然只知道姓名、知道年代,你可以知道很多很多零碎的知识,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理解了历史。任何学问都是这样,最后总得有人做出理论的总结,否则只能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上。当然纯技术性的工作也有价值。其实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标书,不必非得用原来的模式,比如过去讲历史都讲正统,讲仁义道德,但这只是理解历史的一个层面,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人可能比历史学家更真实,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普遍的人性的深处。所以有时我想,或许艺术家、文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解要比历史学家深刻得多。古人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如果你不理解人心,而只是知道一个人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并不等于了解他。而专业的历史学家往往止步于专业的历史事件,没有能够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知道得再多,也不意味着懂得了历史。3.逻辑哲学到不了的地方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我想信仰宗教的人大概也有这种感情,这是不能用理智来论证的。我们的科学仅限于逻辑推论的范围之内,其实在纯理范围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就像《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朋友Horatio说的话:“这个广大的世界有许多东西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还好还有音乐和电影,何先生接下来谈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晓松妈妈的一句箴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PS:王浩(何兆武的终生好友)说,学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从自然科学入手,特别是从梳理科学入手,不然只能走伦理说教的路,比如孔孟之道,仁者爱人之类,但这些并不是哲学,真正讲哲学一定要从自然科学入手。另一条路,就是得到一点哲学的熏陶,从哲学的北京改行搞文学。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大都是科学家出身,像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当代的罗素等等。4.何先生读来的论人类的关系吴之椿说:人类的关系有一种是权威的关系,一种是圣洁的关系。比如政治就是权威的关系,你是我的下属,你就得服从,可是夫妻间就是纯粹的圣洁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并不是说一方命令你什么你就得听他的。可惜中国人的事情总是权威的成分多,而圣洁的观念少。5.何先生论读书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本身就是目的,不能太功利,比如念这个对我没多大用处,拿不到博士,也找不着好工作,那就不干了。当然这样想也不算错,但那是另一种作风。……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假如不是很高兴,又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我觉得犯不上,或者说,太功利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偿失。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 功利标准来衡量的。汤用彤先生说,人生追求的不是光荣,而是peace of mind。但年轻气盛的王浩认为,peace of mind 一定要through glory才能得到。——隐隐有中枪的感觉~~6.逻辑哲学家王浩王浩的优点在于不现在头脑里预设结论,或者说没有成见,而是通过思考、辩论,如果别人能说出道理来,他也同意。以下是何兆武给王浩写的纪念词:毕生追求真理/ 折衷人文关怀/ 毫无先入成见/ 永远从善入流//忆昔朱颜締交/ 纵论海阔天空/ 追忆微言大义/ 负荷千古闲愁。7.普世价值VS个性、理想VS理论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每个集团、每个民族也有它自己的个性,我们不会都一样,而且肯定有不同。可是在这之上,毕竟有个共同的标准尺度,而且,普世价值终究是第一位的,个性、特色则是第二位的,不能以特色来否定普世价值。——此处何先生宣扬的普世价值是男女平等,特色是中国女性的裹足制度。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达到80%、90%,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话,总能找出点毛病来。绝对的健康是没有的,但健康总比不健康好,90%的健康总比10%的健康好,大家还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因为实现不了就把健康的目标取消了。所以,理论和理想还是有价值的,也许人类的进步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慢慢逐步前进,只是不要过于天真,像我们年轻时那样,理所当然地就认为理想总是能实现的,或者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就可以完全地付诸于实践,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在现实面前就要碰得头破血流。8.著者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 拾遗时间能淡化一切,却不能成为解释一切的理由,阅历、读书之后,毕竟还要归结于个人的判断与选择。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尚不敢轻易妄言别人之作。此书已读完,可带给我的精神享受或可持续良久。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名字写在水上
  •     读完有点难受,可能是后半部涉及文革的内容吧。 那个光辉熠熠的年代啊……
  •     P91 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我想历史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通了,却仍在那里生搬硬套,那是行不通的。 P97 “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相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P169 因为科学总需要不断翻新,如果没有民主的话,那就只能独裁、定于一尊了,谁代表真理就得听谁的,大家都成为一家思想的奴隶,科学就没有进步了。
  •     这是一本简单和不简单的回忆录,甚至严格上来说都算不上一本完整的传记。简单在于语言的平实,叙述的真诚。不简单的地方就太多了,只有仔细品味,或能得之一二。书刚开始看也没有太多的感觉,慢慢的就越看不能释手,正如孙猴子挠痒,其中处处皆戚戚然于我心。看到最后,似乎如灵魂经过了一场洗礼,一种沉重的暮色也似乎将要包围。正如文中所说的,将名字写在水上,一边写也正一边消失,更多的感受,也就写过心头吧。
  •     很可爱的老头哦。
  •     都说不错,我却喜欢不起来
  •     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让人向往,今天的大学物质条件虽好,但当年自由民主充满理想的气氛早已不复存在
  •     清淡的文字,旧式文人,梦想、坚持而又和善。再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     看这一辈人的回忆录总发现老先生的口吻里有一种质朴和天真,但言辞依然犀利,批判时绝不委婉。我觉得这两种品质其实是不矛盾的。
  •     平淡的语言中有着真知灼见
  •     朴素 厚重 有趣
  •     抗战以前的知识分子言论比现在还自由额,对文革很感兴趣,准备详细了解下
  •     何先生打脸之作,今时今日,唯有一声叹息,然后承受一切。
  •     在大学图书馆看了很多以前想看却没有看的书。这是一本和主流叙述不一样的个人回忆录。
  •     现在的教育几时能回复到民国那时的水平?几时才能再诞生这样的大师?
  •     1.听一个历史老人用朴实、质感语言娓娓道来这么一段时代的回忆,不禁让人羡慕神往。 2. 也最好给现在的老师学生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做老师学生的 3.Here lies the man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
  •     听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被老先生的从容与散漫所打动。怀念那个青春热血的时代。
  •     非常感动
  •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博客“最好金龟换酒”http://fz0512.com/中提到,当时便兴起兴趣,没来由地,奇怪啊。
  •     每次学习陷入瓶颈跟困惑的时候,看看这本书能让我静下来并充满希望~
  •     何兆武先生的人生观,至少是很对我胃口的……
  •     翻过书卷最后一页的时候,真是恋恋不舍。
  •     还能比真情更加真实呢?读完有好多话想说,现在却一下子语塞。我们鄙夷的国学却是最亟需我们去认真拾取,等到理解到这点,已经过了青春年少。有二三十年代那样的激情昂扬吗?还有,这里面有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不要一味迷信一个理念就ok。说来说去,乱七八糟,哎。
  •     读得很幸福 何老先生应该是个很真的人 而且他欣赏那些具有深刻感的作品 就是他不断求索的人生境界的反射 把名字写在水上 我崇敬又喜爱这样的老人
  •     那个时代什么都不一样。
  •     把名字写在水上
  •     西南联大
  •     五星,不是这书有多好,而是十分向往那段时光,西南联大的时光。何先生生活的时代,是国家战乱,家国破败的时光,先生一路颠沛流离,从北平及至湖南,最后来了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虽然物质匮乏,生活清苦,但是思想开放,自由风行的年代。那是一段多美的时光,闻一多,张奚若,吴晗,冯友兰,金岳霖,陈寅恪等等,良师益友,大师云集。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成长,加上抗战的背景,爱国热情,肯定所学颇丰。他说毕业三种人,一种混政治的都成了高官,混学术的都成了知名的学者,剩下一种就是混饭的,如他。先生是清华的教授,却说自己也就是个混饭吃的家伙。想来,先生不是谦虚,说的是真话。先生说:“人生一世,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何等气质和高尚。现在的读书人,即使是读一样的书,最后还是欠缺些东西,气质和风骨吧。有些时光是一去不复返的
  •     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何先生关于幸福、关于读书、关于交友等多方面的见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有一种直击心底的畅快!也见识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仇,不得不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那一代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学术自由带来的创造性!
  •     总之很好看,高考前放松的时候看的。
  •     西南联大,大学的教育神话,烟消云散,故人追述,格外动人。
  •     一般一般,没评论的那么好,且字体排版让我颇为不爽,一页就印那么点字是明着圈钱么。
  •     真好
  •     满满的都是干货啊
  •     老头儿活得真明白。
  •     把名字写在水上,名字一边写,一边随流水消逝。。。
  •     不要脸地说一句,羡慕那个时代。
  •     不错,很喜欢
  •     看得我好想生在他们那个年代,物质不是那么富有,但是精神食粮与交流却那么让人羡慕。先生口述的故事有趣生动,他们很幸福。
  •     一本平实而生趣的小书。
  •     读第二遍。
  •     11-8-15 不错的口述史,带我回到那个年代,随着作者走过半个世纪,同时也把我带进西南联大的历史生活,7分
  •     在最坏的时代也可做最好的自己
  •     从来没有过的行云流水的感觉,总之就是一个字,爽!但是关于书中西南联大和那些如雷贯耳的国之人物,却又不得不使你停下忙碌的双眼,回溯到过去的深远的充满着人文气息的短暂时光,开心憧憬的同时,又为眼下现实痛心不已,我自需要更忙碌的学习。至于何兆武老人的叙述在49年后就戛然而止,大家都懂。
  •     每本讲到西南联大的书都会让我向往那时宽松自由的环境。40年关于时局、体制的讨论到现在也依然适用。
  •     何兆武和上学记
  •     读到最后,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让我有信心重新看世界。
  •     一篇读过头飞雪,虽然只写到50年,但是以后的岁月可想而知,中国近代的大悲哀不是军阀混战,不是抗日八年,而是三年内战,是对那些知识分子的摧残,现在亦如是,只是变个方式罢了。
  •     温故而知新
  •     很多话,老人都敢说了。
  •     富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