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澄先生》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梵澄先生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6789346
作者:扬之水,陆灏
页数:139页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1页

“印度好吗?”
“不好。在印度有一句话,说是印度只有三种人:圣人,小偷,骗子”
真是高度的概括。与高深精密的宗教和哲学相比照的,就是世风的衰败吗?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倦,而教不厌也”
《五十奥义书》。这不是一览无余的书,遇不解处,勿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性潜滋暗长(脑中灰色质上增多了施纹或生长了新细胞)
静则生明——“明”是生长着的。
学术属于内学,最宜默默无闻,让人自求自证。否则变怪百出,贻误不浅。
梵澄是一九四四年去的印度,同行者为常任侠,但二人下飞机后便反目了。常是左倾的,徐无党无派,但决不坐向,于是各奔前程。
奥义书者,本无奥义也,最神圣的信仰,原缘自最世俗的念欲。再深奥的哲学,蕴含的也是生明之精义,这是一种高级哲学和原始信仰的特殊共存。
对若个“奥义”,不过点到而已,正是好处。
首先谈到我写给他的信,认为还有一定的古文修养,但文尚有“滞障”,而文字达到极致的时候是连气势也不当有的。我想,这“滞障”大约就是斧凿痕,是可见的修饰,而到炉火纯青之时,应是一切“有意”皆化为“无意”,混融无间,淡而致于“味”。
文字纯静而有味,诗有魏晋之风,书似见唐人写经之气韵。
渐师:欧阳竟无。欧阳渐,字竟无,近代著名佛学居士,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江西宜黄人。“支那内学院”在南京成立,应该也得到过陈散原的帮助。(豆瓣上搜得)
王湘绮撰写《湘军志》。先生说,他当年亦尝与鲁迅先生论及此。周问,徐答:《湘军志》用的是《史记》笔法,但太史公虽叙事亲切,每似己之身历其境,却始终保持冷静,湘绮则徒有其一,而无其二。鲁迅先生深然此言。但后来先生得知,鲁迅是赞赏司马氏之冷静的。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84页

谈到王荆公,先生说,司马光说他贤而愎,真是一点不错。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21页 - 十二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

此议尚须与李庆西商量,不知他们是否有兴趣。
前此《无轨列车》中作“估计他们对此兴趣不大”。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1000页

示我学诗之途:先由汉魏六朝学起,而初唐,而盛、中、晚唐。追摹杜工部、玉溪生可矣。我说,学诗乃青年人事,如今已过此界,何以为之。先生曰:不然。知高适否,四十岁以后方学诗,岂非卓然大家。
先生正在临摹泰山金刚经,因让我当场临写几字,顺势告以执笔之法、运笔之道。说我欲再向上跃,则须反求于古,即所谓取法乎上,从汉魏学起,求朴,求拙,勿钝,勿利。并曰学诗与学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先从《古诗十九首》入手,熟读《文选》诸诗,而唐,而宋,元、明可越过,清初王渔阳诗不可不读。
说起近日在读鲁迅,不觉问先生道:“鲁迅先生怎么这样好骂?”先生说:“鲁迅先生待人太厚道了。”“那为什么……”“厚道是正,一遇到邪,未免就不能容,当然骂起来了。”又说:“随便给你举一个很小的小例吧,一次我看到鲁迅先生家中,——那时候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所以到了这里,话就特别多,——先生坐在桌子边,一个保姆抱了海婴在一边玩,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地发议论,先生只是听,却突然很是严厉地哼了一下,我几乎吃了一惊,但仍然又说下去,一会儿保姆抱着海婴走了,我才低下声音问:‘先生,刚才是怎么一回事呀?’原来海婴在一边不断地咳咳咳,是患了感冒,先生怕传染我啊。”
“贺麟是有风云之气的。”“那么先生也是有的了?”“我可没有,我只有浩然之气。”“那鲁迅先生有。”“对,那是大大的风云之气。”随便聊了一会,不知怎么又聊到王湘绮,说起他的那一回“齐河亱雪”,我说:“王湘绮是有风云之气的。”“对,但‘齐河夜雪’一事,可见他‘风云守道’。”这一下又转到贺麟,“贺麟晚年入党了,我还开玩笑地写了一封信”,接着就背诵那封信的内容,但先生的乡音却不能字字句句听得明白,大略为:“甫闻入党,惊喜非常,当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贺……”他说,我们聚在一起,常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乐,“这自然是开玩笑了,这就是老朋友的好处。”
访梵澄先生,说起L,他说,总觉得太可惜了——人这样聪明,却没有好好攻一门专业,“人总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可以留下的东西。”“那么先生认为自己可以传世的,是什么呢?”“《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可以算是吧;此外《老子臆解》,有二十三处,发前人所未发,也算有些新东西。”
说起“文”,先生说:“有个诀窍,——写白话要如同写文言,这样就精练得多;写文言要如同写白话,这样就平易得多。”
访梵澄先生,他说《读书》比过去好看了,第四期前面的一组文章都很好,但是不要过多地怀旧,还是要立足于将来。还说,我最不喜欢《红楼梦》!它能够给人什么积极的东西呢?
对此,我极力表示反对。
先生说,读通王阳明,可以受用一生了。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60页 - 宠辱不惊

先生早是宠辱不惊,他说,“有人赞扬我,我也并不感激;写文章骂我,我也不生气,这一切,皆于我无损。”又举庄子“材与不材之间”的一段话说,若革命者,如康梁之辈,抱定革命的宗旨,自然是要求名的,否则没有号召力,若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则全不必刻意求名,只求“材与不材之间”可耳。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34页 - 十二月五日 星期一

必曲拓余地导善者机藏其用,以滋息人道而延太和淳德于一心 查《散原精舍文集》(辽教)《散原精舍诗文集》(上古)均作“必曲拓余地,导善者机藏其用,以滋息人道,而延太和淳德于一心”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82页

“写白话,要如同写文言,这样就精炼的多,写文言要像写白话,这样就平易的多”这可是道出我习论述文的心声。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69页 - 挽贺麟、冯至

挽贺麟:
立言已是功勋,著作等身,寿等九秩引年,桃李心传阅三世;
真际本无生死,风云守道,祚植五星开国,辉光灵气合千秋。
挽冯至:
硕德耆龄三千士化成文学声名扬异国,
素心同步六十年交谊箴规切琢叹无人。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3页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139页

尚请见谅
p7. “书,无论是什么宝典,也究竟是外物。” 徐梵澄致扬之水的信
p15. 徐梵澄谈《史记》笔法:“……太史公虽叙事亲切,每似己之身历其境,却始终保持冷静……”
p19. 学诗之途:从汉魏六朝学起,而后初唐,而后盛唐、中唐、晚唐。“追摹杜工部、玉溪生可矣。” p20-1. 从《古诗十九首》入手,熟读《文选》,而后唐、宋,元、明可跳过,清初的王渔阳~~不可不读。
p20. 写字之途:依然取法乎上,从汉魏学起
p29. 学散文之途:仍旧,取法乎上,从最上处入手,《左传》、《史记》,也可加上先秦诸子。
p19. “我向不以灵感为然,学识方为第一,所谓厚积薄发是也。”
p38-9. “昔康昆仑弹一手绝~~妙琵琶,有欲拜其为师者,先奏一曲,拨弹未几,康止之曰:若已不可教。以所弹有胡音之故也。以是言道:古人做学问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缘其纯也。放眼今日,已遍是‘胡音’,再求境界,不可得矣。” 希按:可辨证观之
p50. 马一浮学问好
p75. 先生叹服鲁迅的国学根柢
p59. “……王闿运、王先谦,先生说,他都不佩服,还有叶德辉,都是劣绅一流,学问也算不得怎样好,皮锡瑞是好的……”
p86. “先生说,读通王阳明,可以受用一生了。”
p51. “……湘人历来尊崇宋学,甚至毛也不例外。”
p73. “先生说,他一生也没有匡世救国的心,不过求学问,求真理,一日不懈此指罢了。”
p75. “先生说,他不信轮回,却信因果,因果,即缘也。与鲁迅,也是有缘,两人所读的书,多有相同者。……。又说与我亦可称有缘,所读之书,亦多同。”
p82. “……写白话要如同写文言,这样就精练得多;写文言要如同写白话,这样就平易得多。”
p83. “……做不了的学问就不要去做……”
p86. 徐梵澄说,“我最不喜欢《红楼梦》!它能够给人什么积极的东西呢?”
吉光片羽 陆灏
p111. 徐梵澄回忆鲁迅的名文《星花旧影》:“人的记忆,是可由训练而增强的。”
p114. 徐梵澄一口浓重湖南音,董乐山一口上海音,两人简直无法交谈,最后只好用英文对话。
p116.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p128. “先生说《红楼梦》他一直看不下去,前年住院,曾找来一本翻阅,还是觉得没意思。这是一本颓废的书,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p128. 徐梵澄谈儒释道基督教回教:“……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痛苦,可谓殊途同归。”
p131. 徐梵澄的信:“今人总好光怪陆离之论,重外来之新论,而不重自己之家珍,倘于旧物拂拭整齐,当豁然于其声光之弘丽。”
p132. “先生曾说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儒家。”
p133. 徐梵澄为贺麟所写挽联一部分:“立言已是功勋”
p134. 徐梵澄劝陆灏:“……应该出国读书,去英国读三年书,不在乎学历,重在增长见识。”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65页

说起近日在读鲁迅,不觉问先生道:“鲁迅先生怎么这样好骂?”先生说:“鲁迅先生待人太厚道了。”“那为什么……”“厚道是正,一遇到邪,未免就不能容,当然骂起来了。”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16页 - 十一月七日 星期六

言至今记得一好句:“落手江山打浆前”
我看的是09年4月一版一印,不知道后来有没有改正。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40页 - 一九九〇年三月九日

  给他看最近出的一册《俞平伯旧体诗钞》,读到《遥夜闺思引》中的小序,乃道:读到这里,我又有不以为然处了。骈文的作法,是要高、古,像“不道”、“仆也”这种辞,是不能用的。此外,“孰树兰其曾敷,空闻求艾;逮褰裳而无佩,却似还珠”,“兰”字平仄不对,易为“蕙”字方可读。

《梵澄先生》的笔记-第76页

说起陈寅恪的诗,我说,总觉得一派悲慨愤懑之气,发为满纸牢骚。先生说,精神之形成,吸纳于外,以寅恪之祖、之父的生平遭际,以寅恪所生活的时代,不免悲苦、愤慨集于一身,而痛恨政治,世代虽变,但人性难变,所痛所恨之世态人情依然。寅恪不满于国民党,亦不满于共产党,也在情理之中。


 梵澄先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