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文明的尝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再造文明的尝试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06
ISBN:9787101051537
作者:罗志田
页数:326页

作者简介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书籍目录

一、引言
二、语境: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三、受学:率性与作圣的徘徊
四、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
五、关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六、尝试:再造文明的起步
七、讲学:但开风气不为师
八、议政:有计划的政治
九、落伍?暴得大名之后的反思
十、转折:新俄与社会主义
十一、诤友:走近国民革命
十二、余论:尝试梦想
修订说明

编辑推荐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内容概要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2001)、《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2001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2003)、《近代中国史学十论》(2003)等。

章节摘录

书摘初到美国,胡适即对美国社会大为倾倒。他说:“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最后一句颇能道出胡适的心事。他对美国的种种虽然所知尚在表面,却暗中处处在与中国的情形比较。嘴上说的美国或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心中想的却是中国的种种不如意的情景。西人在公众场合的有礼貌和市容的清洁,多少年之前就使郭嵩焘以为是三代之治的重现,此时又再次感动了胡适。的确,以当时美中两国城市的景象,若由一个无成见的外星人分别作一次几日游,恐怕印象的优劣也会和胡适的差不太多。    胡适对美国的许多好感,很可能就是因为那里的一些“上等缙绅之家,待中国人极优,时邀吾辈赴其家座谈”。美国人那种肯为自己民族自愿宣传的习俗,的确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而且,胡适住在纽约时还能请女佣打扫清洁,其为买报纸而“步行”了六条街又“步行”回去,晚年都还记得以作为其急于要看报的例证,他留学日记中记载的出门所乘车船也多在二等以上,可知他在美国过的是已超过一般美国学生水准的生活。这些都是胡适曾攻击过的庚款所赐。胡适在上海时曾斥责美国把庚款退还中国是“怀着诡计”。清政府不识,还“把美国感激得了不得,仿佛奉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一般”。但他后来留美却正因考取此款。而且庚款的用处的确大。一个在上海这个假洋场有时不得不将东西送进当铺的小学穷教师,突然在真正的西洋之邦使唤起婢女来,其变化之剧,真可以用霄壤之别来形容。感觉怎么会不好?而且庚款学生的收入超过一般美国学生,每日不愁吃穿,不必与美国人在生存上竞争,美国人竞争时丑恶的一面就未能在胡适面前暴露出来。唐德刚先生以为,胡适那批庚款留学生不知另一类开饭馆、洗衣店的华人的疾苦,同时也没有在美国讨生活,所以只看见美国好处,对美国一往情深,是颇有心得的。    不过胡适是以善观察著称的。他在《非留学篇》中说:“留学生不独有求学之责,亦有观风问政之责。”胡适在留学时的日记中每以“觇国者”自居,而其所觇之“国”,其范围又不仅是政治,也包括文化、社会风俗、教育等许多方面。故其对美国不甚光明的一面,其实也有不少了解,有时只是深藏不露而已。观其后来对中国出国人士的教诲,则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他其实又何尝不知道。1928年,中国公学的学生周楠将出国留学前,胡适对他说:“许多外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所以你出国后一定要注意一言一行,保持我们炎黄子孙的好形象。”这是胡适的一贯思想。1961年劳斡受聘到芝加哥大学,将去,胡适告之以要记住他是“一个中国学者的身份了,到美国后,切莫省钱,有损中国学者的体面”。胡适知道要维持中国学者的体面确实不易,足见其对许多中国人因省钱而丢面子并非不知。    P64-65

图书封面


 再造文明的尝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看到这本书,想起研究生生活,当时反感,现在感谢~罗志田的书,很有味道,记得当时写书评的时候模仿过他的行文风格,很难,权当锻炼吧
  •     我并不想阐述这本书作为传记是如何难得地勾画出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见过太多时势造英雄的故事,太多天时地利人和,太多文化的千钧一发,这些如此可遇不可求的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就是必然。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在令人赞叹的历史分析之外的东西,我带着自己都不曾察觉的目的要去看到的东西。事实上正是这些东西,让这本书变得特别。回到胡适这个人,始终觉得历史背景下对人的勾画,难免带上历史背景的外力,于是增添或多或少的不那么亲切的人性,就如同用政治的眼光审视文学一样。在我看来一个人真实的内心,总是与其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太多出入,有时候可能是身不由己,有时可能是已不由心。有时候有的人被评论太多,就好像所有人都在涂鸦墙上画出自己的理解,渐渐地就掩盖了墙面本来有的斑驳色彩和纵深纹路。好在胡适其人,在历史上本就颇多争议,原本每一层掩盖都不深厚不坚固,于是不需太多艰难,就能窥得几分缤纷之后的真实。这本书对我来说其实是分析并剥离历史角色的涂抹,然后让我看见原来的颜色。原来认为人心那么多微妙而百转千回的变化流动,周遭之人很难了解其万一,何况后人哉,可是我忽略了身在此山中的雾气弥漫,也许有的事物,就是要经过时空的沉淀,才能清晰可见。感同身受的始终还是胡适先生终其一生对于博与专的矛盾与徘徊,事实上那些不同时期写出的下决心的字句,听起来铿锵有力,发人深省,可是他自己却未必真有此坚定决心,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始终无法割舍太多兴致与太多好奇,无法抑制“博”的诱惑,所以才要一再写下那些话来自我暗示吧。(见书中引文)正这是一点,会让现在的青年倍感亲切,毕竟从出生到死亡都能清楚自己的路,这样的人生旅程太少人能够拥有,多数人也许只能有个方向,又或者只持有一条十字路口的转弯准则,就这样摸索着走完这段旅途。总有一部分人类天性,是想要看遍每一条分叉小径的风景。我想胡适始终想要收敛而始终未能放下的,就是这样一份天生的好奇吧。事实上选择了一条路,就是失去了一段或几段风景,我们不断选择不断坚持,于是就不断错过不断丢失。但若不想徘徊不前,又必须去选择去坚持,去让自己渐行渐远,让生命可以延伸。到后来胡适告诉自己,要先放下对左右的环顾,专心走这一条路。我想若能一直走到达那个真正的交点,不同路径之间的围墙变成了花从,我们就能实现博与专的统一了吧,就能同时看到多样的风景,而且视野比从前更加宽广而透彻。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做梦”,胡适其实是幸运的,在做梦的途中始终有来自外界的助力,但我们也许看到太过轻松,人总是看自己脚下的坎坷历历可见而看对岸的路只能看到平坦,我想这么大的一个梦,刚开始受到打击后的百转千回,过程之中需要有的自我坚持,必定感人至深。有时候太多的沉默,其实只是需要一个时点的契机,甚至是几秒间思维的转换,那么这样的平凡,就会破茧成蝶在林间翻飞。如果因为长久的沉寂而放弃的寻觅,或者如黑塞笔下收集蝴蝶的小孩一样,因为伤人的轻蔑而放弃了纤细而美好的梦想,那一个改变历史抑或改变未来的时点,就永远不会在眼前出现。是想象力与探索自然奥秘的天性,让人们在大雾中坚持方向,让宇宙在茫然中渐次清晰,让文明在时空中蹒跚却一直前行。所谓不务正业的不专注,有伽利略,有费马,有达芬奇,有莱布尼茨……理想主义之青年从不孤单,一路跋涉,有如此多的同伴,他们给予做梦者的力量是精神世界的护身结界,足够抵挡实用主义的轻视眼光。如黑塞《大蝴蝶》中隐藏的启示一样,仰望星空的美好向往,深藏于每一个人心中,无比动人也无比脆弱,因此需要用尽全力去守护,而不是因为“正义化身”的瞪视或轻蔑就轻易放弃,纸盒收获的蝴蝶,只会被自我的不堪一击所粉碎。而现在,我们还有多少勇气,却守护自己华丽而脆弱的梦想。
  •     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荣格的信念,因为在他看来,误解、敌视和纷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整合的开始。这就是人类的使命——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身,身体与心灵,东方与西方——当一切深及到“人类”这一层面时,一切二元的对立都将被灵魂这一主题所无限包容。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最终,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罗大牛的书,值得一读。让我看到自己的短浅与不用功
  •     仅看了个序言,写的真棒!
  •     读的好慢………有些地方真是艰涩啊,但也的确深透!胡适的思想史 率性与作圣的胡先生!
  •     没看明白……用率性和作圣来解释胡适的所有行为,感觉缩小了其它解释的空间。而且文风好奇怪啊,经常想不起论点是啥……
  •     本书从胡适生平讲起,以“率性”和“作圣”两种心态的作用来解读在那个各种思潮风起潮涌的时代,胡适所言所行其内在逻辑是如何;又用胡适自语的“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听众,说不同的话”来解读胡适如何在那个时代中如何暴得大名又永远淡淡偏离时代乃至被误读。虽然全文基础思路上参考了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但对史料的运用和对人物心态的把握,实在是传记文学中的绝对上品。
  •     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     流畅 好读 作者观点太多 美中不足
  •     “胡适毫无疑问地已尽了他的本分。无论我们怎样评判他,今天中国学术与思想的现状是和他的一生工作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学术与思想变成什么样子,那就要看我们究竟决定怎样尽我们的本分了。”——余英时
  •     胡适先生在中国大陆的遭遇实际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进步与后退的真实写照。胡适的思想有新有旧。新的是引进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旧的是整理国故。在这两个方面,胡适先生均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阅读更多
  •     借鉴精神分析思路作为主轴,对于胡适思想中的很多看似矛盾的面向做了很精彩的解释,不过胡适不是什么值得研究的人物,写了这么多也没看出胡适多了不起,今天这个时代大概他只有一些轶事值得保留作为谈资了,他只有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而已,就这点而言,罗先生倒是倒是有点剑桥学派斯金纳先生的风范。作者毕竟是做历史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遭遇西方文明面临的根本困境的判断,还是疏浅了些。
  •     对胡适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事迹做了梳理和考证,可读性也比较强
  •     只读了第一章,就有好多收获!
  •     文笔真好。不过作学术书读则稍显牵强
  •     人物把握的很通,读来如打通了对胡适认识的关节。然后说句无关的,罗老师的书读起来实在不如其师有时而回环绵密时而一泻千里的畅快。
  •     以论带史经典著作
  •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     将胡适作为文本置于时代之语境中,考察两者间的互动。对近代种种思潮的爬梳以及关于知识分子边缘化和边缘知识分子的讨论很有意思。
  •     既有大的时代关照,又不乏小的性格分析,两相结合,颇得其味。惟觉收尾之处不够力度。
  •     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理得很清楚,有材有识。以胡适对宋诗选注的评价透视胡适的性格,作者心之细敏可见一斑。也许历史学者才是唯一合格的传记作者。
  •     明白
  •     1.作为传记,少了些人物的生动性,始终以学术探讨的口吻阐述; 2.本书针对的对象绝不是第一次欲了解胡适之平生的读者,应该默认读者对其平生有所了解。不是很好懂; 3.学术上很严谨,但有过分解读与结构不清之嫌; 4.两点亮眼之处:其一,跳脱了人物传记铺陈其平生事迹的格局,对胡适所为的原因有合理解读。如:率性与作圣的矛盾、爱惜羽翼等。其二,超越了对个人的评价,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对人物的行为提供帮助理解的语境。试图以人物一窥当时社会的景貌,是又进了一层。此为作者贯穿全书的尝试,亦是一大特色与优点。
  •     胡适改农从文,鲁迅改医从文,皆致力于再造文明。新文化运动近百年了,基本上德先生,赛先生仍然还在”器“的层次,二千年教化之“礼“的那个一统还在,甚至现代还有人在要借”通三统“来维护之。
  •     罗先生好帅啊!!!!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还有诸如“喷血”一类的幽默语言~读得很慢,却一直不愿意放下。
  •     : K825.4/4633-42
  •     近代思想的激进化过程
  •     大师曾作文自矜,称学生读不懂自己文章,于是大谈特谈学术文体诸问题。《胡适传》是大师早年作品,文意不通,曲解文献,说外行话之类的毛病都有。假如掌握这个情况,崇拜大师的人该怎么办呢?
  •     出奇得好。大抵胡适的传记这么写,是最妥帖的。而且这不仅仅是胡适的传记,总觉得补完罗志田先生的著作,第一本要看的,便是此书。
  •     启发价值很大,性情急的可以认真看看序,前两章和后两章。
  •     看斯人已去的胡适们的百年,观当下一派“繁荣”虚饰下的文化景观,“百年前的问题依然是今天中国的问题”说得没错。惶惶然也!弗知如此循环何时止息?
  •     有点理论先行的意思,论述太多资料不足以佐证其论述。名字改为再造文明的尝试,以胡适为例更好。
  •     還不錯,但羅的文章重覆率實在太高。
  •     写胡适的作者,应该都是有点良心的吧。
  •     史料详实,分析入理,文笔流畅,有史景迁之风
  •     大学时候读过的一本书。
  •     在年初无所事事的日子里,读了一大半。
  •     原来我国依然没有核心的软力量,经济的繁荣只是表象,坍塌太容易了,中国历史上表面繁荣百年再内乱百年,循环往复,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核心信仰支持持续的繁荣发展。而且每次繁荣之中的时候,谁要觉得这是虚假的,会被时人当作杞人忧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扛起输入学理再造文明大大旗,可惜以后的百年来,包括他自己,没人把这大旗扛下去
  •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但是又怕读人物传记,因为如今作者们水平实在是参差不齐,读了那些糟糕的传记著作,只怕了解的人物已经与历史相去甚远。不过罗大师的这本《胡适传》至少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还原真实历史文本和当时语境的努力,至少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胡适,把握那个时代的脉络。
  •     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胡适
  •     自由的存在着
  •     罗志田师承余英时先生
  •     看的是老版的,图书馆借的,此书要再买书时买来,多看几遍,就这样吧
  •     对胡适自身和时代附着在他身上的矛盾性阐述的很好,对胡适面对的时代具体时间环节的的分析也很好,最主要的,还是如何看待吸收面对西方的问题,这个话题,自然无可穷尽。。五四的教训就是,不管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再爱这个民族,也不能教育民众教育青年不爱传统文化!没有传统,哪有民族?这是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共同的失误,矫枉过正,于是邯郸学步,失了中庸
  •     再造文明。正如他写信给杨鸿烈一样称:为中国造新文化!
  •     一般。第11章“诤友:走近国民革命”又被收录于《乱世潜流》中的“个人与国家: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为何?自己剽窃自己?
  •     看了才發現,原來院里老師經常提的一些概念都源自這本書。
  •     罗先生乃是我的师祖,本系无不推崇,此书见先生功力。
  •     罗至今为止最见史才得著作
  •     漫长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能懂只言片语。
  •     介于胡适评传和胡适研究之间的说明,口感类似今麦郎弹面和旺仔QQ糖~“只要中国文化维持讲让不讲争的准则,小传统就始终不能也不想战胜大传统,到中国人西化到既讲究争又讲以多数取胜的民主时,人数多的小传统就会逐渐占上风。”
  •     娓娓道来而心意自现,颇能讲出新意,自己对那段历史了解的太少了,尤其是其中梳理英美自由主义的一段,也许对以后很有用处。
  •     与其说是去真正认识一个“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的胡适,不如说去认识一段精英知识分子不断追求再造中国文明和自由国度的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好书,推荐!虽然读起来不那么流畅,一口气也就读个十来页,还得消化消化小一阵子。
  •     如果罗大师能多在徽州呆一阵儿,本书的思考或许更透彻,“率性”与“作圣”乃徽州人文化品格的两端,故乡环境、家庭出身、学术历程、人生经历四方面对于学者的塑造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而成的。这是罗大师文笔最流畅的一本,我的第1700本,倒放电影深入人心!
  •     尾盘,画龙点睛,统摄全书,落泪。 自非完美,已足动人,也算是做到知人论世了吧
  •     罗大师,已经多少版次了,要通过这部书挣多少钱?
  •     非常精彩,少有的以丰厚的学术含量打底的人物传记,如果说罗大师的其它正儿八经的史学论文多少显得有些凝重晦涩,这本胡适传则几乎没有同样的毛病,行文大气,且史家的识见俯拾即是,我有太多可以学习这本书的理由了。我印象很深的一点:罗大师眼中的胡适,是非常爱惜自身羽毛的,同时又是有相当强大的叛逆精神的人。他把握住了传主胡适本人性格的复杂一面,并融化到论述当中,使整部传记不再流于干巴巴的事件罗列,而富有人情味。
  •     极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