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过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遥远的过去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11708502
作者:【苏联】玛丽雅·巴甫洛芙娜·契诃娃 著,尼·亚·瑟索耶夫 整理
页数:301页

作者简介

《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契诃夫的小说我国读者一直很熟悉,许多读者几乎能一眼认出镜片后面那对熟悉的眼睛,然而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大家对契诃夫似乎谈不上非常熟悉。热爱契诃夫的读者会发现,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巴甫洛夫娜•契诃娃描写的契诃夫,让中国读者惊喜地发现了契诃夫鲜为人知的丰富生活,《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这部独特的传记不仅讲述了契诃夫写作和成名的过程,同时透露了契诃夫漂亮的妹妹(即《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作者)为什么终身未嫁,为什么契诃夫自己的婚姻在去世前几年的41岁才降临,更生动地描绘了契诃夫的极其独特和吸引人的天性;他无时不在生活中发现各种乐趣,一个喜欢恶作剧、充满幽默感和敏锐洞察力的契诃夫,书中的故事情节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同时也让读者掩卷之后回味无穷。
《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向读者表明:契诃夫不仅因其才华横溢吸引众人,许多年后仍将因其充满戏剧性的智慧人生和观察世界的独特眼光而使后人难以忘怀。

书籍目录

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代序)
I
一 童年
1
二 贫困的岁月
8
三 新的生活
13
四 沃斯克列辛斯克和巴勃基诺
21
五 库德林花园街
38
六 在卢卡
59
七 萨哈林岛之行
82
八 鲍基莫沃的夏天
94
九 寻找庄园
103
十 梅里霍沃
108
十一 我的朋友丽卡
138
十二 安东?巴甫洛维奇的干亲家
152
十三 “我的新朋友”
161
十四 《海鸥》在彼得堡
164
十五 第十六病室
170
十六 哥哥不在家的那个冬天
178
十七 父亲晚年的生活
184
十八 又是《海鸥》
192
十九 迁居雅尔塔
196
二十 莫斯科艺术剧院
211
二十一 哥哥的婚事
229
二十二 雅尔塔的生活
235
二十三 哥哥的逝世与安葬
263
二十四 半个世纪之后
269
人名索引
277
特别感谢
294
附录:为什么契诃夫四十一岁才结婚?
295

编辑推荐

《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中的倾谈,给我们补充和澄清了许多事情,那些事情在契诃夫同时代人、年轻时代的朋友们的回忆录中几乎无人提及;而且应该说,正是因为契诃夫的孤独与压抑,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才让他最得几乎神秘莫测。关于契诃大,无论就他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人,人们现在和将来都会进行论述,因此,玛丽雅•巴甫洛芙娜的这部回忆录以及她写给哥哥的信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契诃夫写出19世纪最幽默伟大的小说一部颠覆了传统印象的人物传记。

前言

插图: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代序)契诃夫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俄罗斯作家,而他的妹妹玛丽雅·巴甫洛芙娜·契诃娃却鲜为人知。玛丽雅出生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第三年,即1863年,逝世于1957年。玛丽雅曾在逝世前一年写的回忆录《遥远的过去》中说:“我的生命确实是漫长的。……谁活得时间长,谁就应该做更多的事。我不敢说,我已经做了许多事,然而在我93岁的时候,我可以说: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作家契诃夫,因此我完成了我想做的事。”玛丽雅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契诃夫是她的三哥,比她大三岁半。玛丽雅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她与哥哥契诃夫从少年时代起关系就很密切,这种关系是在患难中形成的。当玛丽雅13岁的时候,大哥和二哥已经离开家,去莫斯科读书,父亲在俄国南部塔甘罗格市经营的小食品杂货店倒闭,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不久,父亲为躲债也逃到莫斯科。后来,全家搬到莫斯科,只有契诃夫留在故乡中学读书。玛丽雅小小年纪,就要代替身患疾病的母亲,承担所有家务,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还要抽时间织头巾卖钱贴补家用。后来契诃夫曾经说:“玛丽雅是我们家的主管,要是她不在家,连粥锅都开不了。”契诃夫1879年中学毕业,争取到了故乡塔甘罗格市提供的助学金(每月25卢布),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医学。他的这笔助学金对处于苦难之中的契诃夫一家来说,简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全家人的日子才渐渐好转。契诃夫看到玛丽雅为维持家庭生活、照顾父母辛勤劳动,对她格外爱护和尊重。也就是从1879年起,契诃夫不但在大学读书,而且利用夜晚的时间拼命写作,开始踏上了文学之路。他用得到的稿费维持家庭生活,改变家人生活状况,后来还为玛丽雅缴学费,让她到高等女子学院学习。随着契诃夫的作品不断发表,他在家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渐渐取代了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成为一家之主。这样,契诃夫和玛丽雅便承担起照顾父母和家里生活的重担,成为契诃夫一家的两根互相依存的支柱。1884年契诃夫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在家里挂牌行医,同时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逐渐成为俄国文坛上耀眼的新星。玛丽雅为哥哥契诃夫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在生活上对他细心照顾,千方百计为他创造舒适、安静的写作条件,同时还在医务上帮他的忙,成为哥哥的“医务助手”。有时契诃夫不在家,她都能为病人开药解忧。契诃夫决心献身于文学事业后,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决定搬离莫斯科,到农村居住。玛丽雅对哥哥的病心急如焚,竟在隆冬季节顶着严寒为哥哥寻找、查看庄园。契诃夫对妹妹无限信任,自己连到实地看也没看,就同意购买玛丽雅选定的庄园。1892年契诃夫全家搬到离莫斯科不很远的梅里霍沃村居住。此后,契诃夫写下大量作品,同时还从事繁重的社会工作:参加全俄人口普查,救济饥民,预防霍乱,为农民看病,为农民子弟建造学校,到萨哈林岛(即库页岛,下同——编者注)考察,等等。值得指出的是,契诃夫的这些社会工作都是无偿的,非但如此,他还要经常为这些工作顺利开展,自掏腰包,提供资金。在契诃夫的影响下,玛丽雅除了忙自己的中学教员工作和繁琐的家务外,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梅里霍沃的农民子弟建造了一所小学。她所建造的小学至今尚存。玛丽雅年轻时长得很漂亮,心地善良,活泼愉快,许多人都追求她,向她求婚。可是她每次都把自己的婚姻大事告诉哥哥契诃夫,征求他的意见。最后一次,求婚者是她认识了多年的朋友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斯玛金。她心里斗争非常激烈,好几天没有给斯玛金回答。最后,她还是把斯玛金求婚的事向哥哥和盘托出。关于这件事,玛丽雅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哥哥当然明白我要嫁给谁,可是他什么话也没有说……我明白,如果我到另外的人家去,到自己的新家去,他不会承认他将感到痛苦……他永远不会说出'不'这个字……几天过去了,安东·巴甫洛维奇对我的坦白依然没有回答……我想了许多许多。最后,凭着对哥哥的热爱,凭着对他的依恋之情,我对问题做出了决断。我不能让哥哥不愉快,不能让他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变得不协调,不能让他失去我一直千方百计为他创造的写作环境。我告诉斯玛金,我拒绝他的求婚。”就这样,玛丽雅为了哥哥契诃夫抛弃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一生未嫁。但是,契诃夫直到逝世也不知道玛丽雅不结婚的原因。当斯玛金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时候,还对朋友说,他爱了玛丽雅一辈子,然而,他也不知道玛丽雅为什么拒绝他的求婚。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人间宝贵的感情,而玛丽雅对哥哥的爱却超越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呀!正因为玛丽雅具有这种独特的品格才博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俄国著名作家布宁生前曾经给玛丽雅写信说:“在这个世界上与我最亲近的人不超过十个,而您是其中之一。”1901年5月,契诃夫41岁的时候,与莫斯科艺术剧院才华出众的女演员克尼碧尔结婚。同年8月,契诃夫便写好了遗嘱,交给妻子保存。三年后,契诃夫逝世,玛丽雅才看到这份遗嘱。契诃夫在遗嘱中指定玛丽雅做他遗嘱的执行人。这说明,契诃夫非常信任妹妹玛丽雅,相信她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嘱托。在契诃夫逝世后的年代里,玛丽雅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哥哥的嘱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契诃夫的文学事业。她把契诃夫遗赠给她的雅尔塔白色别墅精心地保护起来,并且把它变成契诃夫纪念馆,馆内一切物件都按契诃夫生前的样子保存着。玛丽雅说,这样能让她觉得,契诃夫好像还活着,只是到外地旅行去了。她热情接待来访者,向他们详细讲述契诃夫生前的故事。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玛丽雅克服重重困难,收集、整理、出版契诃夫的遗作和书信。光是契诃夫的书信就有整整六集,其中包括契诃夫写给玛丽雅的信434封。契诃夫逝世前三天写的最后一封信,也是写给妹妹玛丽雅的。契诃夫的书信内容极为丰富,是契诃夫文学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展示契诃夫的全貌,为研究契诃夫及其作品、生活、思想、道德、文学理论等等,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材料。十月革命胜利后,玛丽雅被任命为雅尔塔契诃夫纪念馆终身馆长。1953年8月4日,苏联联邦政府授予玛丽雅“功勋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收集、保存、研究俄国伟大作家安·巴·契诃夫文学遗产事业中做出的功绩”。契诃夫生前曾经开玩笑地说过,他的作品人们最多读七年,然后就会被遗忘。可是,契诃夫1904年逝世,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读契诃夫的作品,不仅俄国人在读,中国人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人都在读。人们在阅读契诃夫作品的时候,想没有想到,那些作品里面也浸透着玛丽雅的心血?看没有看到,在契诃夫作品的背后,闪动着玛丽雅那美丽、善良、真诚、勤劳、热情、乐观、忘我、令人肃然起敬的身影?史永利2010年11月

内容概要

玛丽雅•巴甫洛夫娜•契诃娃比契诃夫小三岁,生于1863年,逝世于1957年。她与哥哥契诃夫从少年时代起关系就很亲密,在契诃夫死后,她精心地把契诃夫遗赠给她的雅尔塔白色别墅保护起来,并且把它变成契诃夫纪念馆,馆内契诃夫的遗物都按他生前的样子保存着。其后,她又出版了契诃夫的遗作,以及六卷集的契诃夫书信全集。
译者简介:
史永利
副研究员,曾用笔名岳思年、岳小川。
主要译作有:《乌尔茹姆少年》([苏联]安•戈卢别娃著,长篇纪实小说,与汝宜陵合译)、《蓝髯公》([瑞士]马克斯•弗里施著,中篇小说,从俄文转译)、《同事》([苏联]埃•布拉金斯基和埃•梁赞诺夫著,剧本)和一些短篇小说。
在《外国文学》杂志编辑部工作时,曾参与编纂《外国文学家大辞典》,任副总编辑。
多年来对契诃夫的生平很感兴趣,并发表过一些小文章:《契诃夫的婚礼》、《契诃夫的遗嘱和他的妹妹玛丽雅》、《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为什么契诃夫41岁才结婚?》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93岁的时候,我可以说: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作家契诃大,因此我完成了我想做的事。  ——玛丽雅·巴甫洛芙娜·契诃娃玛丽雅·巴南洛芙娜在《遥远的过去》中的倾谈,给我们补充和澄清了许多事情,那些事情在作家同时代人、作家年轻时代的朋友们的回忆录中几乎无人提及;而且应该说,正是因为契诃夫的孤独与压抑,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才让他最得几乎神秘莫测。关于契诃大,无论就他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人,人们现在和将来都会进行论述,因此,玛丽雅·巴甫洛芙娜的这部回忆录以及她写给哥哥的信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著名作家、国家奖金获得者 列·韦·尼库林玛丽雅写哥哥契诃夫是带着崇敬的感情的,契诃大让妹妹当他遗嘱的执行人,因为她为了他终身木嫁,两人感情最深。  ——著名翻译家 汝龙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896年10月17日(星期四),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要首次上演安东·巴甫洛维奇的新剧本《海鸥》。不用说,我非常想看第一场演出。10月初,哥哥临去彼得堡时,我们商量好,他给我寄车钱来,我要在演出那天到达彼得堡。可是,10月12日他突然从彼得堡给我写来一封信,劝我不必动身了:“……《海鸥》排演得很乏味。彼得堡寂寞无聊,演剧季节11月份才开始。所有的人都怒气冲冲、浅薄、虚伪……演出不会轰动,只会令人皱眉。总之,我心绪不佳。”然而,这封信并没有打消我去彼得堡的想法,恰恰相反,在这种时候,我必须在哥哥身边。10月16日,我乘夜班车离开莫斯科到彼得堡去了。10月17日早晨,安东·巴甫洛维奇到“莫斯科”车站接我。他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边顺着站台走,一边咳嗽,并对我说:“演员们不理解角色……他们一点儿也不懂。演得很糟糕。只有一个女演员科米萨尔热夫斯卡雅演得还不错。戏准会失败,你白来一趟。”我看了看哥哥。我记得,那时太阳升起来了,彼得堡阴沉昏暗的秋天顿时变得和暖可爱,处处都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我大声说道:“没有什么,安托沙,一切都会好的!你看,天气多好,阳光多么明媚。丢开你那些不愉快的念头吧。”我不清楚,天气的变化以及我说话时乐观的语调是否对他发生了作用,不过,他没再谈演员和戏,跟我开起玩笑来:“我在包厢里为你搞了一个展览会。所有的美^都将出席。只是丽卡可能会不高兴,因为波塔片科要带妻子玛丽雅·安德列耶芙娜去看戏。丽卡见到那个女人会感到沮丧,而且那个女^自己对这次会面也未必觉得愉快。”丽卡比我早一天到达彼得堡。《海鸥》首次公演,不能不使她激动。她跟波塔片科那段失败的恋爱总共才过去不到两年。现在她所面临的是,波塔片科本人和妻子要来剧院看戏,而且在这个戏里,安东·巴甫洛维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跟波塔片科的那段恋爱。因此,演出自然会让丽卡感到激动。我跟丽卡一块儿住在伊萨基耶夫广场的“安格列捷尔”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安东·巴甫洛维奇跟每次去彼得堡时一样,住在埃尔捷尔巷苏沃林家“自己的”住宅里,那里总有两个房间供他使用。演出前,我跟丽卡在彼得堡逛了一整天。我们没有去打扰安东·巴甫洛维奇,因为知道他得在剧院一直忙到深夜。那天早晨,他在火车站就对我说过,演出一结束,他就来跟我们一块儿吃晚饭,并让我们在旅馆里等他。夜幕降临了。亚历山大剧院里坐满了观众。彼得堡爱看戏的人都来看莫斯科作家契诃夫的新戏,当时契诃夫在彼得堡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小说家。而且,观众喜爱的女喜剧演员列夫克耶娃把这次演出作为自己的福利演出,虽然她本人没有参加演这个戏,可是她在《海鸥》之后演了另外一个戏《幸福的一天》。那时经常举行福利演出。彼得堡的观众迂腐守旧,衣饰华丽,态度冷淡,我越看心里越不安,不由得想起哥哥信中的话,这儿“所有的人都怒气冲冲、浅薄、虚伪”。第一幕开始了。刚开幕几分钟,我就感到观众并不认真看戏,对台上的演出抱着一种嘲笑的态度。接着,根据剧情,台上的二道幕拉开,裹着被单的科米萨尔热夫斯卡雅出场了,她这天晚上不知怎么有些怯场,刚开始说那段著名的独自:“人们、狮子、苍鹰,以及山鹑……”观众席上就传来刺耳的笑声和很响的说话声,有的人喝起倒彩来。我觉得浑身冰凉。戏越往下演,大厅里的喧哗声越大。最后剧场里全乱了。第一幕演完,只有稀稀落落的掌声,而对作者和演员喝倒彩、吹口哨的声音和难听的污言恶语则淹没了大厅。戏显然注定要失败。后面几幕虽然演下来了,可是观众的情绪是敌对的。我难过极了,心情十分沉重,然而我不露声色地坐在自己的包厢里,一直熬到剧终,戏一演完我就回旅馆去了。我和丽卡心情沮丧,坐在房间里一句话也不说,等着安东·巴甫洛维奇回来吃晚饭,这是我们早晨说好的。我极力集中自己的思想,考虑这次演出失败的原因。我想起,有一天在家里听朗诵《海鸥》的剧本,我们当时非常满意。我们觉得剧本写得很生动,可是现在……却没有谁能理解一丝一毫……只有恶毒的笑声、讽刺的话语和侮辱性的喊叫。已经过了半夜,安东·巴甫洛维奇还没有回来。最后大哥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从《新时报》编辑部打来电话询问:“安托沙在哪儿?他没在你那儿吗?他也不在苏沃林家!”我心里更着急了,请亚历山大务必想法找到他。过了一会儿,我又亲自给亚历山大打电话。可是哪里也找不到安东·巴甫洛维奇,剧院里没有,波塔片科家也没有,演员们都聚在列夫克耶娃家里吃晚饭,他也不在那儿。这时已经是夜里一点多钟了,我就亲自跑到苏沃林家去。我记得,我走进苏沃林家的大宅子,心情沉重极了。宅子里一片漆黑,我从过厅望过去,只见远远的里边有点灯光,灯光照在几道敞开的门上。我向灯光走去,看见苏沃林的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披散着头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这里整个的气氛、黑暗、空荡荡的住宅,使我的心情更加感到压抑。“安娜·伊万诺芙娜,我哥哥会去哪儿呢?”我问她。她显然想给我解忧,安慰安慰我,于是闲扯起琐事来,说说演员,谈谈作家。不一会儿,苏沃林回来了,跟我谈了些他认为剧中应该修改的地方,为使以后能获得成功。可是我根本没有兴致听这些,只希望他找到哥哥。随后苏沃林走了,过不久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好啦,您可以放心了。您的哥哥已经回来,躺在被窝里了,不过他谁也不想见,也不愿意跟我说话。他说刚才在街上散了散心。”一我松了一口气,径自回到旅馆。就这样,我们连晚饭也没吃成。第二天,等我到苏沃林家时,哥哥已经不在了。早晨,他没有跟家里任何人告别,就乘客货列车回了莫斯科,只让人转交给我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样的几句话:“我回梅里霍沃了;明天下午一点多钟到达。我对昨天的事并不感到意外,也不太伤心,因为排练时我就预料到了,所以我的心情并不特别坏。“你回梅里霍沃的时候,带丽卡来吧。”他也给苏沃林留下一张告别字条,结尾的话是:“我永远也不再写剧本,不上演剧本了。”当天半夜我也启程回家。哥哥在梅里霍沃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演出的事,一句话也不必再说!”安东·巴甫洛维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家的,从下面的事就不难作出判断:他素来做事有条不紊,仔细认真,可是那天下火车时竟把自己的东西忘在车上,后来他给列车长拍了一封电报,请求把东西寄到洛巴辛车站。我亲眼目睹了《海鸥》的惨败,像一场噩梦似地长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一惨败给安东·巴甫洛维奇精神上带来的苦痛就更大了,毫无疑问,他的健康状况因此而急转直下。仅过了几个月,安东·巴甫洛维奇就肺出血,住进了奥斯特罗乌莫夫医院……

图书封面


 遥远的过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前一阵子国家大剧院上演赖声川先生的连台戏《让我牵着你的手》和《海鸥》,我去看了,并不喜欢。《让我牵着你的手》用双声部演绎契诃夫最后几年里的婚姻和写作,结构颇具巧思;《海鸥》把人物全部置换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从一个退职的中国官僚口中听到“可是我还没生活过”,都会让人哑然失笑。妮娜(也就是扎烈奇娜雅)的表演过于凄厉,俨然是从《聊斋》过来的……、契诃娃在《遥远的过去》中有一些相关记叙。她任职的中学来了一位同事叫丽卡,很快她们就成了朋友,丽卡到契诃夫家里去,快活而迷人,人人都喜欢她。契诃娃说丽卡和他哥哥彼此爱慕,但契诃夫并都没更进一步的意思,丽卡为此感到痛苦……终于,丽卡爱上了契诃夫的作家朋友波塔片科,后者已有家室,但丽卡还是跟他跑到巴黎,怀孕,随即被抛弃。显然丽卡就是扎烈奇娜雅,那只海鸥。《樱桃园》中商人和砍树的情节,也与契诃夫出售梅里霍沃庄园的事情很相似。很多时候,契诃夫写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夏天啊庄园啊悲剧啊,全是现成的,并不需要虚构什么。2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也是契诃夫家的常客,两人有一次谈论起社会主义,很遗憾契诃娃并不清楚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契诃夫这么评论他的朋友:他对于准确的定义不习惯。但这也正是契诃夫自己的问题。无疑他不满,愤懑,激烈时多少也会用笔审判,他爱惜那些纤弱美丽的生灵,对精神生活推崇备至,但压迫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新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呢?不能说契诃夫游移不定,但他确实并没有准确指证和定义过什么,然而契诃娃又说她哥哥要求准确……不如说是正确。契诃夫在写给苏沃林的一封信中说他房东的三女儿:她虽然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却不拒绝最平常的爱情,可惜,她未必嫁得出去……《资本论》与爱情是什么关系?僵硬与柔软的关系,彼此敌对互相抵消的关系。3前几天在万圣书园翻书,在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看到一句话:俄罗斯人常把他们的朋友分为两种人,一种喜欢契诃夫,一种不喜欢契诃夫(大意如此)。我是喜欢,不,热爱契诃夫的那种人。
  •     这两年我比较热衷于看名人的亲人写的回忆录。听上去有点绕口。像《爸爸黑泽明》啦,《我的哥哥契诃夫》啦。但实话说,黑泽明的女儿、契诃夫的妹妹,文笔都不赖。细节详实,不厌其烦,强烈地满足了我八卦的欲望。比如黑泽明喜欢吃火锅,他闺女干脆把家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食材的火锅列了出来,洋洋洒洒写了一页纸。契诃夫的妹妹更是滔滔不绝,契诃夫同志作为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殿军,仰慕者众,门庭若市,连列夫托尔斯泰都兴冲冲跑去拜码头,结果契诃夫搬家了,没找着。契诃夫的妹妹为了帮哥哥打理家事,终身不嫁,对哥哥的人际交往了然于心。她写道,契诃夫是柴科夫斯基的骨灰粉,经常在家里弹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后来契诃夫认识了老柴的弟弟,听老柴的弟弟说老柴读过他几个短篇小说,契诃夫兴奋得要死,马上把新出版的小说给老柴捎去一本,请偶像签个名,给张照片,狂热程度不亚于庚粉。第二天柴科夫斯基就找上门来了,老柴亲自送来了签名照!照片上是这么写的:献给安东巴甫洛维奇(即契诃夫),您的热烈的崇拜者柴科夫斯基。这段看得我好开心啊。两大牛逼人物互相热烈崇拜,只有俄国人能干得出来。这对好基友因此感情日深。那些号称情书圣手的,看看契诃夫怎么给老柴写信:“如果太阳属于我,我把太阳也捎给您。”不过在契诃夫眼里,最牛逼的是托尔斯泰,其次才是柴科夫斯基。托翁也很给面子,除了上面说的,跟着画家列宾去找契诃夫没找着,还跑去剧院看契诃夫的新戏,知道托尔斯泰来了,演员们都很激动,谢幕时一个劲朝托尔斯泰的包厢鞠躬。  唯一令我不满的是,由于太热衷于八卦,契诃夫的妹妹在很多关键环节反而语焉不详。比如我很想重点看看关于契诃夫《萨哈林岛》的写作细节,结果,尼玛,写了怎么去西伯利亚的(一个爱慕契诃夫的女人坐船一路护送过去的,送了一路又一路,沿途谈笑风生,一提下船就王顾左右而言他),写了回来后这本书怎么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评论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仅凭此书,契诃夫足以名垂千秋),对契诃夫在岛上的详细生活反而草草带过。翻译界通常认为契诃夫个性压抑,生活如谜。毕竟跑去流放地调查苦役犯的悲催生活不是谁都能干得出来的。而在契诃夫妹妹的笔下,哥哥热情洋溢,爱开玩笑。这固然体现了契诃夫生活中风趣的一面,但对于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契诃夫精神层面的东西显然着墨太少。  这位小妹并非没有艺术敏感性。除了契诃夫,她还有一个哥哥在文学刊物工作。家里经常排演剧目。每个人都会弹钢琴。甚至有一次,看到乡村傍晚小伙子姑娘们在夕阳下载歌载舞,如诗如画,她朝哥哥大喊:这多像柴科夫斯基音乐里所表现的情景啊。俄罗斯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俄罗斯钢琴学派即以优美、诗意、歌唱性著称。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天生有着强烈的宗教性和使命感,正是这种宗教性和使命感,让老托尔斯泰散尽家财帮助穷人,让契诃夫不远万里去调查苦役犯生活。当然,这种活一般是男人干的。让一个女孩子去理解男人的世界,显然有点严苛。无论如何这是本非常好看的八卦书。我希望每个牛逼的作家都有一个八卦的妹妹,这样我们更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的生活。
  •     大文豪契诃夫说他第一职业是医生,第二职业才是作家。但人们好像忽略了他的另一重要身份:社会志愿者。契诃夫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其父是个破产的小卖部老板。小时候全家为衣食发愁,他的妹妹玛丽雅回忆,“每当小弟弟在上学路上,冻得痛哭流涕,我难过极了。”契诃夫读大学时就已发表文学作品,稿酬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实际上,契诃夫的医生职业几乎没有收入。在巴博基诺,当地农民没有余钱看病,契诃夫基本上是无偿诊断治疗。在这之前,农民通常去地主家求医问药,因为只有地主识文断字,有文化能够看病。契诃夫认为,将无钱看病者拒之门外,就像束手旁观罹难的亲人,不可思议也不可原谅。契诃夫兄妹感情甚笃,妹妹为了支持哥哥的文学事业甚至终身未嫁。与很多关于契诃夫的传记不同,玛丽雅从没在其中阐述契诃夫文学,而大量记录了哥哥生活中的琐事,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契诃夫来说,这与他的文学一样,如呼吸般的自然和不可缺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伴随了契诃夫的一生,即使在他时间、精力与金钱都颇为紧张的时期,也丝毫没有减弱。为了获得写作素材,契诃夫预支稿费,做了一次艰苦的萨哈林岛(即库页岛)之行。该岛以流放政治犯和刑事犯而闻名于世,据说契诃夫的此行,启发了索尔仁尼琴写作《古格拉群岛》岛上小学很少,教学环境恶劣。契诃夫组织为儿童征集教材的活动,回到莫斯科后还不止一次地邮寄过书籍。虽然沙皇时代有严格的书刊检查制度,契诃夫还是写出了《萨哈林岛》一书,揭示了流放犯的艰难处境。《神的世界》杂志为此评论道,“即使契诃夫先生除了这本书之外再也没写过别的作品,他的名字也将永载俄罗斯文学史册。” 该书的写作很慢,因为钱的原因,契诃夫不得不写一些“短平快”的作品,还有就是对他来说同样刻不容缓的事必须要做,那就是救济饥民的社会活动。1891年,俄国中部闹饥荒。农民低价出售马匹换取食品,但这是寅吃卯粮,第二年农民就无力耕种了。契诃夫发起募捐,由一个在县里任地方官的朋友将农民的马匹买下,喂养一冬,开春时无偿还给原主。翌年冬天,契诃夫坐雪橇亲自去了一趟乡村,其间迷路,找不到地方住,他为此患了重感冒。除了解决马匹问题,契诃夫还着力为饥民办食堂。他谈到过曾经的好友、《新时报》老板苏沃林,说“他在建立食堂的事上表现极为幼稚。” 要知道,那时契诃夫为了结束居无定所的状况,借了很多钱买梅里霍沃(俄国的一个乡村)的房子。要是他生在现在的北京,可能永远都改变不了租房的命运。定居梅里霍沃后,契诃夫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饶是如此,他也没忘记做“实事” 19世纪的俄罗斯农村,小学很少,即便有也是设施简陋、师资稀薄。经过契诃夫的努力(他承担建校部分资金,农民负责运送建筑材料,其余由地方自治会出资),历时两年,建立了塔列日小学。农民依照风俗,为他献上神像、盐和面包表示谢意,塔列日小学成为全县最好的小学。不久,又按同样办法建立了第二所小学。契诃夫喜爱儿童,在节日前总要为孩子们订购礼物。他在国外时也没忘记,特意给妹妹写信:“你打听一下塔列日小学有多少男孩和女孩,给他们买一些圣诞节礼物。要给最穷的学生们每人买一双毡靴。我衣柜里还有些去年没送完的围巾,也可利用起来。给女孩们买点漂亮东西,不要买糖果。”契诃夫身兼两个小学的“督学” ,又是免费国民图书馆的负责人,同时担任县长在管理小学事物方面的助手,还要给农民看病。当然,这一切都是无偿的,玛丽雅为此“发牢骚”:“他本该用这些时间从事文学工作。”对于身边的人,契诃夫总是想法教他们学习文化。父亲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们家开了个学校,家仆正在读书认字。老师是安托沙(家人对契诃夫的爱称)。”有一个饭点的服务员,在契诃夫的教导下,“竟然学会了写诗!”1897年,契诃夫参加了全俄人口普查工作。他主管一个区,包括16个村子,手下有15个统计员。所谓统计员,需要契诃夫召集到一起,教他们如何统计的一群人。契诃夫时常说头疼,因为农民家的门楣太低了。有一次他严肃地和妹妹说,“你该把我的衣服剪短,我获得了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好让人瞧见我戴的勋章呀。”1898年,萨拉玛省严重歉收。当时身在雅尔塔的契诃夫为饥饿儿童募捐,他在报纸上报道饥荒情况。他建立专门的账单,按时在报上公布善款来源去向,非常透明,为中国红十字会所不及(契诃夫在这年冬天成为俄国红十字会雅尔塔委员会会员)。契诃夫是名全面的社会志愿者,组织义演、活画(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无声无动作的舞台造型)、民间报告会等等。这些社会义务工作,“微微冲淡了他的孤独感。”出于健康的考虑,契诃夫一家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梅里霍沃,搬迁到雅尔塔这个契诃夫戏称“鬼岛”的地方。搬家前契诃夫就有了在那里建立一所大众化的肺结核疗养院的想法,他希望疗养院建成后,穷人只要交极少的钱就能得到较好的疗养与治疗。必须说明的是,契诃夫就是因为患有结核病才搬到雅尔塔的。那时契诃夫的名声如日中天,很快就募集到了钱款,建好了一个拥有20张床位的疗养院。总有人排队等着进疗养院的情况表明,这么小的疗养院完全不够用,于是,在契诃夫再次呼吁下,一所拥有40至50个床位的大疗养院不日建成。它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名字也改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名字)契诃夫在雅尔塔其间,由于身体的缘故,已经不再行医了,但仍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谁让他是著名人物,并且分文不收呢。也有少数例外,有一次,一个人坚持支付40卢布,契诃夫开始很生气,但很快他就给那人开出了为穷人接受捐款的收据,那人是个富翁,此时不劫富济贫,更待何时?富翁起初拒绝拿收据,不过他也很快改了主意,他低声说,“啊,不过,这毕竟是大作家的墨迹呀。”也许他想要一个契诃夫的正式签名而不敢提出来。在雅尔塔,契诃夫的粉丝众多,他散步时总有一群人跟在后面。有人冒充其名,可以借到陌生人的钱,甚至可以泡到姑娘。契诃夫收到过一封信,写信人责备契诃夫把他们的闺女搞得晕头转向。读信的契诃夫也一定晕头转向吧,他哪里知道有人冒充他的名字去泡妞。很多姑娘一连数小时站在契诃夫家门外,就想看看他是否出门散步。不知道当今谁还有这么大的魅力。西谚云,仆人眼里无伟人。在妹妹眼里,契诃夫是亲爱的哥哥,一个从来没觉得与穷人有什么区别的人,只不过他手里握的不是锄头而已。上帝给予玛丽雅的任务,就是要照顾契诃夫。她事无巨细地记下了她所看到的一切,包括哥哥与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交往,也包括他的戏剧《海鸥》在首演遭到失败的痛苦感受,玛丽雅甚至画出了梅里霍沃房子的平面图,一一说明每个房间里发生过的故事。苏联作家尼库林评论该书时说:“玛丽雅给我们补充和澄清了许多事情,那些事在别的传记中无人提及。”“如果我是医生,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工作者,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洛夫卡,跟一个獴生活在一块。”正是出于对人民真正的悲悯,契诃夫才获得了如此大的名誉。而契诃夫从没想过名誉的事情,对于前者,他似乎也没发觉,谁会考虑每天怎样呼吸呢。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略流水账……
  •     契诃夫的妹妹短于文采,叙述平实,稍显杂乱;契诃夫去世时的场景:安东.巴甫洛维奇对平静地医生说:“我要死了……”他喝过医生递来的香槟酒,静静地向左侧躺下,不一会儿就永远沉默了……
  •     那几只獴呢
  •     值得一看,推荐哦!!
  •     内容平实有物,略显细碎
  •     还好吧,起码能多少了解下作者写那些个作品时候的活动状况,能多少读的深刻些
  •     妹妹眼中的哥哥。
  •     很久没读契诃夫的传记了。这本由他亲妹写的回忆录,读来倍感亲切,细腻。同胞情深一如于斯,不论对于契诃夫或者后人都是很大的安慰。契诃夫生前没来得及给妹妹安排一个温暖的家也是憾事。
  •     写这书的时候契诃娃已经在契诃夫纪念馆做了近四十年馆长,纪念馆自然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来参观的人多数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可以想象,她已经向很多人讲了很多遍契诃夫的故事,多数是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孩子喜欢听,大人也觉得有趣。她讲的契诃夫是个乐天派,是个高尚的但有趣的人,满足所有未成年人对一个正直的作家的想象。在她的描述下,契诃夫仿佛打娘胎出来直到去世性格就没有变过。但是另一个契诃夫哪里去了?还有一个忧伤的契诃夫,被称为绝望的诗人的契诃夫:那个《在流放地》徘徊在《第六病室》的,《苦恼》而《哀伤》的,吃着苦涩的《醋栗》,看《万卡》写信,有时有点《窝囊》,甚至流下《世人看不见的眼泪》的契诃夫哪里去了?那才是我们爱的契诃夫啊。
  •     字体大小一般,就是大多数青春热卖书的字体大小。契诃夫妹妹写的,那么其中的观点判断肯定有一定的不客观之处。何况这个妹妹似乎为了哥哥终身未嫁。但是对于喜欢契诃夫的人这本书绝不能缺少,很好的资料,能让我们看到很多之前无法知晓的小事情。喜欢契诃夫的人还可以去买《法兰西组曲》的作者内米洛夫斯基写的《契诃夫的一生》,很多文艺人士都读了,评价不错,而且不是很厚。这两个作家文风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契诃夫。写得,总之,很好。
  •     到处都是少女,少女,少女
  •     作为俄国世纪末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和作家助理,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     契诃夫的文章陪伴我们从小学到现在,现在又对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他是如此的温柔,敏锐,又如此的伤感。大概也只有他的文字,在百年之后依旧抚慰着我们。
  •     读完对契诃夫最突出的感受还是伊莱娜的话:“他能够善良、慷慨,但是没有愛;温柔、殷勤,但是不眷恋。”他不是没有爱,但他究竟真心爱过谁?这是他心底最深的秘密。
  •     译者的简介让我俩哈哈笑半天……
  •     系统的读契柯夫作品的参考用书。
  •     “安托沙(契诃夫)对家里这样关心,对父亲和母亲这样体贴,让我们非常感动,也使我一辈子都喜欢他。”
  •     对于写作,英国人当工作,法国人当情调,德国人当工程,俄罗斯人当信仰,日本人当情色,中国人当虚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