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传(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63383368
作者:布赖恩·博伊德
页数:820页页

后记

一般说来,后记往往有点像影片的片尾,生动活泼的画面忽然间变成了单调的、机械滚动的字幕,尽管制片人对演职员、赞助商等种种信息详细交代,唯恐遗漏,但观众大多早已起身离场。那些依然能够安静地坐在池子里,听着与主题相关或无关的片尾曲,望着一排排滑过去的名字,直到“剧终”的字样在让人觉得晃眼的灯光照耀下消失于银幕才走开的人,要么是“利益攸关方”,要么是真正的影迷,要么就是果戈理笔下那对着马车轱辘发呆的农民。不过,照纳博科夫的说法,发呆是“生存还是毁灭之沉思的原始形式”。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这部对本人而言体量比较大的译著之后,我其实是有许多话要说的。从2007年9月3日魏东先生打电话跟我商谈此书的翻译至今,家事国事、身内身外,我亲历、目睹了太多的离合悲欢,失望希望。这样,翻译《纳博科夫传》于我除了是一种久存的心愿与责任外,有时还是一种寄托,甚至是一种强迫性的情感转移。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传记非常用心,翻译过程中,为之歌哭泪笑的时候也有过。我沉湎很深时,妻子都有些担心,她逼着我跟她到超市去换换脑子,可在我眼里,那些促销的广告牌、琳琅的货架和推着购物车在商场晃悠的顾客都不真实,倒是柏林街头的电车、波罗的海的海滩、费奥多尔和济娜站在朦胧路灯下的形象让我觉得亲切,仿佛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纳博科夫传》——三十年来最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
本书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在这部享誉世界的纳博科夫评传中,纳氏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纳博科夫毕生创作中所有精心埋藏的典雅谜题,向读者发出的狡黠挑战,都被博伊德一一破解——也许,他正是纳博科夫所召唤的那个最优秀的读者。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博伊德以一个学者的深邃,一个理想读者的洞察力,一个讲故事好手的天资,勾勒纳博科夫生平跌宕,专注于刻写其“生命纹理”,更在对其作品的详尽解读与“解密”上做足功夫,是一部纳博科夫爱好者与研究者们无法绕行的“纳氏宝典”。
博伊德重拾纳博科夫抖落的回忆线头,甄别,辨伪,组合,串连,翻转,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穿梭于其生活与创作之间。博伊德致力于纳博科夫谜一般的个性及其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纳博科夫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辅以大量精致透辟、独具慧眼的文本细读,提炼出纳氏其文其人所独有的诗学特征:独立与花样。他指出,作为一名作家、昆虫学家与博物学家,纳博科夫唤醒了我们对细节、整体与和谐的注意,他提醒我们,只要不以想当然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庸常的生活洪流中潜藏着的艺术品质,从而深入一个更加丰饶的世界;在感受作家无穷的创造力的同时,看到世界那无限的创造的神奇。我们是时间与个体意识的囚徒,然而,在艺术或科学中,在记忆、想象、意志与良知之下,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驰骋,穿越自我的禁锢与时间的铁栅。
源于热爱与懂得,博伊德的评传与纳博科夫的行文风格一脉相承,其结构之完美,论述之精妙,解读之细腻,引征之繁复,行文之诗意,蕴涵之丰盈,无处不流溢出大家气魄,至今无出其右者。

书籍目录

插图说明
日期说明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部分 俄罗斯
第一章 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 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 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 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 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 初尝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
第二部分 欧洲
第八章 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 重组(柏林,1922-1923)
第十章 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 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 异想(柏林,1927-1929)
第十三章 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 《防守》
第十五章 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 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 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 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一1937)
第十九章 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 《天资》581
第二十一章 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 寻找出口(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套装全2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洛丽塔”传奇的缔造者,驰骋于俄语、法语、英语三度空间的文学大师,何处才是其精神家园?三十年来最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一部二十世纪的政治史、精神史纳博科夫倾斜着文学的层面,倾斜着生活的层面。阅读纳博科夫,我们不再只是观察人物之间的戏剧,我们自身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变成了主人公:读者面对着作者,心灵面对着它的世界。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让我们认识到,他的世界不是现成的,而是当着我们的面在生成,我们参与创造越多——观察细节,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它们提出或隐藏的各种问题——这些世界就变得越“真实”,同时,这些真实就越可能成为通向进一步真实的台阶。随着发现不断增加,激动的脉搏会跳得更快,惊奇感会更强,直到最后,我们站到了新真理的门槛前。纳博科夫说,那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只要我们不是想当然地去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核心潜藏着的艺术品质,它引领我们深入这个世界,让我们不断接近创造的神奇,也许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承诺,我们可以与所了解的一切建立新的关系。  ——布赖恩·博伊德

内容概要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成果荣获多种奖励,并被译成12种文字。他最富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传记《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关于《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以及他负责的网站“阿达在线”。此外,他还编有《美国图书馆中的纳博科夫》(三卷本,1996),合编《纳博科夫的蝴蝶》(与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合作)、《诗歌与译文》(与斯坦尼斯拉夫•什瓦布林合作,哈考特,2008),并帮助意大利阿德尔斐七星诗社出版社和西班牙银河出版社编辑纳博科夫全集。他的近期著作包括《论故事的起源:进化、认识与小说》(贝尔克纳普/哈佛,2009)以及《文学的进化论研究:艺术与科学读本》(哥伦比亚,2009)。目前正研究撰写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传记。
刘佳林,1965年1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期主要成果有:《比较文学概论》(参编),《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译著),《诚与真》(译著),《汉娜•阿伦特:政治、历史与公民身份》(译著),《外国传记鉴赏辞典》(副主编)等。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小说论”的研究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传记精妙绝伦,作者才思飞扬,令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布赖恩.博伊德的这部著作用力甚勤,堪比纳博科夫那本百科全书式的译著。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奧涅金》  它是难以企及的范本。    ——迈克尔•德达,《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博伊德先生天资过人,他出色地将生活与文学融为一炉……在这部令人难忘的传记中,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纳博科夫……作为传记,——(博伊德的)著作将难以逾越。这是对传主一生的准确描绘,是对那个时代的忠实写照。    ——谢尔盖•达维多夫,《纽约时报书评》  当今时代,出色的文学传记屈指可数,这部杰作无疑将首屈一指……布赖恩•博伊德有精彩的故事可讲,他讲得很精彩。    ——希尔顿•克拉默,《华尔街日报》  一部(文学传记)杰作,传记家与伟大作家从此形影不离,相得益彰。    ——约瑟夫•科茨,《芝加哥论坛报》  博伊德博学多才,因此作为纳博科夫的传记作家,他当仁不让……他对一个生命的叙写无比“真实”,他对俄国文学的理解无比全面,他对纳博科夫研究的帮助不可或缺。    ——简•格雷森,《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章节摘录

插图:1982年起,我开始偷偷地研究纳博科夫在俄罗斯的生活,1990年我第一次访问了这片国土。戈尔巴乔夫的时代,苏联经历了剧烈的变革,1986年起,纳博科夫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出版。1990年夏,俄罗斯第一次纳博科夫讨论会在莫斯科召开,年底我应邀再次去了这个国家。那里的纳博科夫学者迫切想翻译出版我的纳博科夫传,并请我为俄文本作序,我欣然应允,并跟他们谈到俄罗斯充满讽刺意味的历史,谈到纳博科夫本人的看法,他说未来某一天,他的声名将会在俄罗斯得到恢复。但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很糟糕,许多希望出版本传记的出版社纷纷倒闭。我的序言1992年就写好,1999年只得附言更新,2000年又再次附言解释,直到2001年,《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才终于出版。我知道,这样的拖延不会在中国发生。像纳博科夫一样,我从未去过中国,不过我希望这种情况不久能得到改变。在讲授英国文学课程时,我会在导论部分夹带一些关于托尔斯泰和李白的介绍。纳博科夫关心他在俄国读者心中的地位,但对中国却考虑不多,只是在《天资》中,他让康斯坦丁·戈杜诺夫一车尔登采夫在天山、南山、戈壁、长江上游、拉萨、阿尔金山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做过蝴蝶科考工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纳博科夫的一些作品曾在俄国流亡者的中心之一哈尔滨出版。西蒙·卡林斯基是第一个发表研究《天资》著述的美国学者,也是纳博科夫书信的第一个编辑人,他就是在哈尔滨长大的。30年代时卡林斯基还是一个小男孩,但已经爱上纳博科夫的小说。1919年以后,纳博科夫再也没有踏上俄国的土地,不过在想象中,他最后一部完成了的小说《瞧,这些小丑!》的主人公瓦季姆·瓦季米奇却回去了。在回忆中,他的青春岁月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独创性,诗性而又浪漫。他迷恋的是现成的经验,迷恋的是现成的词语。等他走出这段岁月后,纳博科夫获得了一些教训:发现自我屈服后,对习惯有了更强烈的恐惧;他对那种宣称追求艺术、因此可以对所选择的真实生命恣意妄为的做法感到厌恶;他认识到易燃的情欲和永不熄灭的初恋之火有着本质区别。是的,与后继者点燃起来的诗情一样,柳夏激发的诗句也一样没有什么创造性,但在与她的交往中,纳博科夫获得了一种感情的光与热,这些光与热将在未来五十年的散文写作中不断闪烁、释放。纳博科夫对柳夏的热情无助于他的学习。虽然小孩子时他是数学奇才,但1907年的肺炎让他失去了这种特殊天赋,他在捷尼谢夫的数学成绩随着兴趣的高低而起伏。1918年春季学期结束时,他的代数“不理想”。需要另外补课。1916年秋季学期他找了个数学辅导老师,过去捷尼谢夫的学生,现在是大学生,叫拉扎尔·罗森塔尔,他后来写过一篇回忆纳博科夫年轻时候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多见。他之所以揽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已经在给纳博科夫的同学辅导,那就是贫穷、胆怯、害羞、失去父亲的尼古拉.舒斯托夫。舒斯托夫经常自豪地跟罗森塔尔说起他的朋友沃洛佳,急于让他的辅导老师觉得,有这样的学生很荣耀。罗森塔尔觉得这样的友谊很奇怪,沃洛佳“不但来自另一个阶层,而且属于另一种类型。他在班上是个头目,科利亚则总是缩在墙角,但他们之间却有某种联系”。罗森塔尔记得,舒斯托夫总是心存感激,因为他不但被邀请到纳博科夫那奢华的家里去,叶莉娜.纳博科夫还征求他的意见,如何平息儿子狂暴的情绪。罗森塔尔觉得沃洛佳很好教,但容易分心:“他很快就能掌握要学的东西,不过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太多!

图书封面


 纳博科夫传(上下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作为译者的女儿……虽然我由于资历不够无法读完我爸翻译的书,(当然我一直看不懂我爸译的东西)但是!我还是要向大家推荐!我老爸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就是呕心沥血投入得让我和我妈都感动,连出去散步还要讲书里的故事,整个人被纳博科夫附身,每天简直一起床就开始了很纳博老科夫的共处,连吃饭还要问我们一个词这样用好不好,相当之烦。我爸投入了这么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都看看《纳博科夫传》,并且可以仔细研读,用我爸的话说就是他在书中埋了许多“小细节”……哈哈~当然我没说什么有点内涵的话,但是老爸在翻译的时候我是全程关注,作为一个译者,我爸相当认真(不否认其中有女儿的个人崇拜),但是就我爸在好不容易被我妈拖进超市还想着纳博科夫的精神来说,这没什么好怀疑的。最后再说一句,我爸现在在译《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还要请大家捧场!
  •     <纳博科夫传>无疑是一把进入纳博科夫幽灵的钥匙。对深入纳氏伟大的俄罗斯人格以及镶嵌(对了,还是用融入两个字吧)了伟大的的俄罗斯人格的具有上帝光芒的文字提供了一条光线微弱的道路。纳氏的文字在无限的透明的背后或者侧面有着无数的命运、分歧以及患难,太多的头绪与线索让纳氏的文字更加蒙胧、模糊、不着边际;但进行深入的工作之后,你能看出那个命运飘零的“流亡者”以及他所承载的具有伟大母性的国度在时间与空间的断裂中显现的深刻和悲戕。他不愧是“上帝本人的作家”。
  •     稼轩的高歌有桃花水相和;《毛传》有郑玄作注;纳博科夫不再孤独,当他等来了博伊德;纳博科夫和博伊德有福了,当他们遇见刘佳林这样的译者。新西兰学者博伊德的两本纳博科夫传是当代极具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他较为完整地研究了纳博科夫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作者全面深入地研究甚至细致到了纳博科夫小说的“括号现象”。他如此表述:“在《天资》中,纳博科夫为费奥多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几乎每个蜿蜒的句子都会鼓出一些括号,仿佛一条蛇吞噬了过多胖乎乎、难以抗拒的老鼠后变得慵懒一样。句子伸展着去容纳它们那丰富的猎物,那是无穷世界的脱缰之马和零星之美。”表述不仅精确,而且很美。外国作者的文笔能够显现在我国读者眼前,这当然离不开译者的努力。不敢想象,这段名灿灿的文字若是落在平庸的译者手里,是否还能光彩依旧。如今蹩脚译文满天飞,带着非驴非马的怪味,对嗅觉灵敏的读者打击尤其严重,堪比战国时期的滚滚硝烟。而刘佳林老师的译文却像世外桃源,我们有幸逃了进去。翻开这本《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方块的“汉字”,更是地道的“中文”。 你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夏夜炎炎,星光闪烁,海上跳跃着点点粼光,沙滩酒会的气氛渐浓,姑娘们轻纱薄袖,步态款款,玉臂摇摇”;“仿佛关山阻隔又给了他诉说的权利。他体味着心头的潮起潮落,吟哦着田间的朝晖夕阴”;“与此同时,由诸殊相构成的独特复合体又成为稍纵即逝、吹弹得破的瞬间”;“花园里花翻柳笑让他感到舒畅”;“马丁完全淡入小说的风景之中,但他的消失标志着他儿时梦想的实现”……“轻纱薄袖,步态款款,玉臂摇摇”、“关山阻隔”、“吟哦”、“花翻柳笑”,还有一个“淡入”,是否会让你产生正在阅读古籍的错觉?“翻译腔”的指责离这样的译文自然非常遥远。如果你说单看母语功底还不够,那么,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评估。传记里引用了不少纳博科夫的文字,给翻译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纳博科夫是有名的文体大师,文字游戏随处可见,这大大愉悦了能用原文阅读的读者,也无意中挑战了任重道远的译者。要成功地翻译文字游戏,传达出作者的每一寸微妙用心,精通原语和译语是前提,此外,还需要活跃的想象力和宝贵的“灵感的一击”。下面是传记中引用的一段纳博科夫小说《天资》的译文:那个地址你随手写了若干遍,丝毫不爽,可突然你有些犹豫,你仔细注视它,你发现无法肯定,它似乎不那么熟悉——真奇怪……你知道,就像看一个简单的单词,比如“天花板”,看着看着就像“干花板”或“天化板”,直到最后变得彻底陌生、野蛮,比如“大花阪”、“天笔返”。我想,总有一天整个生活也会这样的。英文版本里这几个词分别是,“ceiling”;“seaing”,“sea-ling”;“iceling”,“inglice”,它们的特点就是:第一个是普通词汇,是叙述者确实想表达的词;第二、第三是与第一形似的词,有着似是而非的意义,基本可以辨认;而最后两个则是彻底不存在的词。为了达到与原文等值的效果,译者需要制造这样的效果:使得第二、第三像是两眼昏花时看见的第一个词(不用说,第一个词可以直译),它们属于视觉上的细微偏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虽然别扭却勉强可以形成的含义,而第四、第五个词就需要“变得彻底陌生、野蛮”、变成真正的天书,让人彻底不知所云。这个问题颇费思量。可译者办到了。再看一例。也是翻译传记里引用的《天资》。小说最后一段实际上是一首诗歌,由严整的“奥涅金诗节”写成。“奥涅金诗节”源自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每个诗节由十四行诗组成,包括三组四句诗和结尾的一组两句诗。在三组四句诗中,分别使用交叉韵、毗邻韵和环抱韵(即abab,ccdd,effe),最后一组两句诗押韵(gg)。我们一起来看,智慧的译者是怎样令人惊叹地展现作者的智慧:别了,我的书!像凡人的眼睛,想象之眼终有合上的那一天。奥涅金会起身——可他的创造者已走远。不过耳朵暂不能作别音乐,去听凭故事消逝;命运之弦将继续震颤;没有什么可以妨碍圣者存在,尽管我已收尾:我世界的影子会越过书页之外,如明晨的雾霭一般蔚蓝——这也不是收篇。译文的韵脚是:en,an,en,an;eng,ing,an,an;ai,ei,ui,ai;an,an。虽然有两对韵脚(eng,ing;ei,ui)不算严韵,但终归瑕不掩瑜。笔者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个原因(熟知俄罗斯文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让译者留意到“奥涅金诗节”的特点,但无论哪个原因都好,它们之所以奏效的根源就只有一个——爱。苏联文论家巴赫金发现,只有当一个人怀着审美之爱去进行艺术创造,他才会在常人匆匆路过的地方放慢脚步,捕捉到别人视而不见的、那缕暗暗闪亮的微妙之光。刘佳林的“一曲桃花水”穿越时空,与纳博科夫和博伊德遥相应和。虽然纳博科夫说谁也别想窥见他的个人生活,并毫不客气地否定了他的传记作者,但相信有了博伊德与刘佳林这样的知音,他必是喜闻《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这曲高山流水的。恍闻老纳曰:一日忽逢刘佳林,翻译博伊德,中无杂物,文笔优美,妙语连珠。老朽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文。《深圳晚报》6/29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一本塞·奈特就足够。有此前提,无论谁写纳博科夫都会平添一层被写者讽刺的微笑。
  •     对俄罗斯历史研究很多。跳过了一些书的评论分析。
  •     很翔实,但无趣
  •     喜欢纳博科夫的著作,对他的传记看得就挑剔点了.这套书我全买了,读得如醉如痴.想了解纳博科夫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     这部<纳博科夫传>,内容非常丰富,两个世界,两个阵营,三个时期,都非常具体,印得也很好,值得!
  •     惊异是对平凡的致敬~
  •     研究一个人研究到这样的层次,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     写得好看的传记。老纳一生贵族。
  •     最优秀的读者
  •     写的超棒!关键是翻译的好~~
  •     名家的书就是好。只是不要送垃圾书给我,哪怕给我个书签都有用,夹个什么中国酒政狗屁垃圾书,还得占用垃圾袋的位置,还得扔到垃圾箱去。
  •     好书。
  •     所有的纳博科夫迷都可以看看
  •     完美啊。。
  •     枯燥
  •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中说:“阅读的成败取决于作者与读者的会通,作者的邀请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手势,最终能品尝到什么,总是因人而异”,以此观之,此书作者布赖恩·博伊德或许是每个作者都渴望遇到的读者,他“敢于走得更远,在外面那看似严实的风景中,会发现另有一扇隐秘之门,一扇通往另一个新世界的门。”一部资料翔实、文辞丰赡的优秀传记,更难得的是在对纳博科夫作品与文本的解读上别具只眼,很受启发。
  •     等有闲钱把美国时期也收了。博伊德写的纳博科夫传很优秀。
  •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套传记,然后猛烈期待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的故事。我已经在多个场合无数次说到老头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事实果然如此,他的敏感性格和细腻文笔是描画整个人生百态的最佳利器,也只有这个老头子能把人性变态心理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毫不委婉做作。能用三种语言写作出版,老头子应该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了吧?这要感谢他早年得到的教育当然和后期的流亡环境密不可分。但是我最欣赏老头子的地方就在于他总能在不讨喜的逆境中努力吸收,学到有用内容,以供日后杂糅进文学,确保字里行间涓涓流淌的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凝练。纳博科夫骨子里的骄傲和贵族阶级的出身让他有别于同一时代的作者诗人太多,他也不加掩饰,明目张胆“炫耀”独特的见解,偏爱他的手法灵巧心思敏锐,饱尝冷暖之后的自我升华才是最为可贵的人生财富。
  •     ai
  •     书好,只是译得真痛苦,看得我更痛苦
  •     翻译的很好。作者研究纳博科夫,也不知道写作风格跟纳博科夫的是不是相近,我猜是的。
  •     他不是异族,是飘逸的逸 ...
  •     很不错
  •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起码就俄罗斯时期(上)来说,显然是不合格的,它既没有纳博科夫个人讲述,又没有作者独家深入访谈,哪怕是周边访谈,充其量是一本基于大量他人素材以论文形式攒出来的冗长人物说明书。不无讽刺的是,本书最大亮点不是原作的内容与结构,而是翻译。该译本实在是地道美文,大赞。
  •     试着了解这样的人
  •     精彩至极的作家传记,不止是传记,融合了纳博科夫本人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理论,当年毕业论文就是靠的这套书啊
  •     相当受启发,文本分析做得很细,受益匪浅。
  •     很丰富的资料和分析
  •     ——“生命中什么让你感到惊奇?” ——“......意识的奇迹——虚无的黑夜里,那扇窗突然向一片明媚的风景敞开。”
  •     老纳是我最爱的作家。
  •     喜欢读作家传记,从中可以学到很多。
  •     给大师立传,是个冒险的活儿。看看马克斯?勃罗德吧。对于他对卡夫卡大师做的一切,昆德拉代表作家向传记作者、评论家、普通读者喊出心声:天哪,一个人竟可以如此爱一个人,却又如此不懂他!!!又如:海明威的风格越是简约,他的评论者就越是罗嗦。“被背叛的遗嘱”这个血淋淋阴惨惨的控诉,就献给这些不受欢迎的好事者。    关于书的书,后一个书总不如前一个好,正如林黛玉的扮演者总是各有各的丑。给大师画像?首先得是与之比肩的大师才行。    是谁这么想不开?胆敢为纳博科夫立传?想想可怜的安德鲁?费尔德吧。为了向心中的大师致敬,费先生人生的好时光耗了大半,却不幸生得一副愚顽头脑,只赚得大师追着喊打。    有个叫做布莱恩?博伊德的爱尔兰人,就做了这么一件冒险事儿。历时十年,循着纳博科夫跨越整个北半球的足迹,怀揣作家作品中所有的小细节小鬼魂小谜语,写了一部两卷本的大书:《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美国时期》。意外的是,几十年来,无论普通读者、学者论家,还是纳氏之妻之子,都对这部书称赞有加。它已经成为读者们绕不开的一部“纳博科夫全攻略”或“纳氏宝典”。    从文体复杂莫测如万花筒的纳博科夫出版第一本诗集算起,纳氏评论史已经度过了近一个世纪。时至今日,“Nabokovian”(纳博科夫爱好者,或纳博科夫...研究者)已经像“红学”“莎学”一般,成为一个固定词汇。而在中国,据Nabokovian之一、赫鲁晓夫的孙女赫鲁晓娃说,纳博科夫在“北京和上海享有通俗文化明星一般的地位”。资深点的读者知道他是玩弄戏法和读者的文体大师,陌生点的读者只知洛丽塔,但几乎所有没读过纳博科夫的人都晓得“小萝莉”是什么。  在我国一部分读者还在用“情色大师”、“异色作家”来指称纳博科夫,另一部分读者还在为他小说中那些云遮雾罩的叙事罗网晕头转向的时候,西方的Nabokovian们已经在正襟危坐地交流纳博科夫教给他们的一切。厄普代克、格林、库切、帕慕克、大江健三郎、波德里亚……文坛巨匠群中,纳博科夫的感恩者和致敬者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大师对大师的解读往往掺杂着误读和夫子自道,而学者们做算术题一般条分缕析的路数又让普通读者敬而远之,更何况,以一副愚顽头脑贻笑大方者,这个世界多的是。博伊德站在何处?    《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的中译本终于姗姗来迟。它从纳氏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的童年写起,到一家人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纳博科夫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在这部书中,他重拾纳氏抖落的回忆线头,通过无数次对纳氏亲人朋友的采访,对其所有居住地的实地考察,以及对迄今未公开的作家私人档案材料的查阅,精确复制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在文本细读上做足功夫,发掘其创作中包含的哲学、道德与美学内涵,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找到其生活与创作的奥秘与真谛。替人读书这样一个活儿,博伊德做到了极致。    那么,这到底是讲故事讲八卦的作家传记,还是一本正经的文学评论?作为一名资深Nabokovian,博伊德有幸同时兼备学者的智慧、深刻与严谨,小说家的策略、技法与文体,散文家的幽默从容、活色生香,显然,他是个大受欢迎的才子型学者。更重要的是,除了对纳博科夫的热爱与懂得,他还与之共享了一种相近相惜的风格。他孜孜以求,终于找到纳氏思维的风格,看万事万物的风格,文笔的风格,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继承了这种风格。这一点,正是纳氏本人在一本关于寻找作家踪迹、发现作家灵魂奥秘的仿传记体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一再强调的。也许,博伊德就是纳博科夫毕生期待的那个能够解开所有典雅谜题,接住所有刁钻发球,画出蝴蝶翅膀上所有彩色纹理,最终气喘吁吁爬到山顶并与他紧紧相拥的“优秀读者”,最适合也最有资格谈论纳博科夫的那个人。循着博伊德骑士开辟的道路,我们走遍罗网密布的文本丛林,沿途遇到了一个俄罗斯老贵族,一个少年风流的英俊男子,一个为生活而艺术、为艺术而生活的文艺青年,一个追求审美狂喜与个人幸福的天才,一个温柔敦厚的道德哲学家,一只流亡的孤鹰,一个大师。拨开重重雾霭,我们与博伊德一道,寻找着一个真实的纳博科夫。   阅读更多 ›
  •     评价和分析尤见功力。
  •     真是好书!印刷质量很好,书很新。不知什么时候出版《纳博科夫传 美国时期》?
  •     以前忘了碼……其實只是為了寫論文粗粗翻過一遍的。目的性太強的閱讀體驗當然不怎麼好。
  •     研究纳博科夫的这两俄罗斯时期部书我觉得不错,资料翔实,全面。
  •     我躲在书架背后,透过缝隙窥视她的背影,整个世界只剩下心跳声,我暗自向天上的神祈求,祈求这时间不要过的太快。
  •     翻译不错
  •     非常好的传记,近年少有。博伊德层层剥茧,纳博科夫的细密繁复与宽展,被他梳理的脉络清晰,引导和解放读者的深层意识,读者和作者是互现的,不期然的触动,意外的收获让人心悸不已。博伊德懂得纳博科夫,他俩的心理能量是匹配的。另外这部书的译者,也非常出色,几乎没有两种语言互译的明显枝节,好像就是中文写就,译者用了心力,投入深,不多见的译的好的人。09109
  •     这套书买的很划算啊,加上邮费还不到26,送货速度也很快啊,就是有本书裁剪的不好,稍有瑕疵。不过,还是很喜欢啊
  •     Brian Boyd 的这两部四册的传记可称为杰作。与其他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对纳氏重要的作品都作了单章的细读,而不是将作品混入纳氏生平描述。而这也正是纳氏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最新出版的Andrea Pitzer的 The Secret History of Vladimir Nabokov 开头则以纳氏与索氏在1974年的一次未成功的会面入手。
  •     多年前就想读这部传记,可惜图书馆没收藏,网购折扣也不多,所以等到现在,计划一个半月读完,结果半个月就读完了,文字非常流畅,资料非常丰富,对作品的分析也比较公允,读完这部传记,我们大概知道为什么纳博科夫会如此自信(傲慢)?
  •     如果纳博科夫的论文的话,这套数一定要看,虽然很长,但是读起来一点都不焦躁。
  •     这样的好书打折到这个份儿上,真让人不舒服。多年不见的好书,好译文。两者相得益彰,会与时间共长远。
  •     20170204上午8:25-0205夜20:03读完上册; 20170205夜20:06-21:00读完下册。上下册共60万字。
  •     严谨、翔实、可信的传记,生动倒谈不上,部分内容因过于详细而显得繁杂,例如,作家纳博科夫的家族史真的有必要写的那么详细?由于只看过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中译本,所以对于他的传记,实在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以后有兴趣再补吧。
  •     先翻一遍全部四本,读完了上册。生平+历史+作品分析+……很强大,翻得也很好,没什么说的了。
  •     整本书我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美学的形而上为何能摆脱冰冷的唯物论哲学,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作为不可撼动的那种存在。
  •     传记还能写得这么牛逼!
  •     纳博科夫的名字~~哎呀呀~
  •     。
  •     等待美国时期
  •     2016-11-19
  •     虽然把稍嫌流水账化的作品分析放进来凑数是有那么一点丧失,一边引用人家的成果一边把人黑出翔也有点不厚道,但是毕竟有八卦也有至少看上去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比那个只知道堆砌材料的卡佛传靠谱多了,码字儿毕竟不容易,加半星。
  •     有我一份功劳~
  •     简直就是神作!
  •     刚开始读时,赞叹不已,不时停下摘抄,每天看一两章。看到二十章《天资》,因为临时的事情,中断阅读,然后就接不上阅读的节奏与感受了,草草翻完后面两三章。
  •     看过的最好看的传记
  •     唉,写的很好但是在无聊。纳博科夫实在没什么有趣的生命体验,假如有亨利米勒的传记,我肯定看
  •     写出了我想看的和我想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想看的一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