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书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毕竟是书生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5-01
ISBN:9787530205143
作者:周一良
页数:190页

作者简介

东至周家在晚清政界、旧中国实业界以及新中国学术界的赫赫声名,与陈寅恪先生在立身与治学上的异趣同逵,对建国后与知识分子灵魂洗澡的回顾与反思,凡此种种,构成了周一良先生这本自传极其丰富的史学价值。雾失楼台,云迷五色,纷华落尽,毕竟书生。此书旨趣,大抵如此。运之以端雅整饬、收放有致的史家文笔,更可谓相得益彰。

书籍目录

目 录
毕竟是书生
扶桑四周
我的“《我的前半生》”
纪念陈寅恪先生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纪念杨联升教授
平生读史叹无边
――纪念老友吴于廑

内容概要

周一良,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13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开始学习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年-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西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亚非)室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多次到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周一良教授精通日语、英语、梵文多种语言,学贯中西,三四十年代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后,主要从事日本史及亚非史的研究,80年代以后重理旧业,继续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图书封面


 毕竟是书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北大季羡林先生离世,痛惜扼腕之余,突然想起周一良。 大概因为二人共同的北大背景,以及同陈寅恪的师徒渊源,让人每每提起季羡林,总会不自觉的想到周一良。相比于季羡林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显赫声名,周一良的知名度要小的多。这位同季羡林年纪相仿,经历也相仿的历史学者,生于安徽出生于建德(今安徽至德)周家。曾祖父周馥(1837—1921)由李鸿章幕府起家,仕至两广总督,谥悫慎,《清史稿》有传,是清末地方干练大吏的代表。周一良曾言陈寅恪《寒柳堂记梦》中关于清末官场“清流”、“浊流”的分析,其曾祖父同袁世凯、徐世昌同属“浊流人物”。父周叔弢(1891—1984)是民国实业界“南张北周”中周氏系统的重要人物。出身名门,自小接受一流的传统教育,令周一良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初便被公认为前途不可限量,先师从著名学者洪业,后拜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大儒”陈寅恪门下,少年盛名、风光无限。1946年从哈佛偕妻挈子刚刚返国,傅斯年就邀周一良到史语所任历史组组长,并写信给胡适,说“周一良恐怕要给他教授,给教授也值得”。在整个1949年之前,周一良是“公认可以传陈寅恪之学”的陈氏得意弟子,而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陈先生的路,如果没有1949年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周一良会在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方面作出成就,然而知识分子的春天在1949年后戛然而止,迎来解放的周一良却迎来了精神的桎梏。周一良在政治运动开始后可以用判若两人来形容,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不仅令正值学术壮年的周一良遭受“许多侮辱与坎坷“,周一良本人也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去,积极希望同新时代靠拢。甚至对于恩师陈寅恪,周一良的态度几近无情。1949年之前陈寅恪某种程度将周一良当作自己最亲近的晚辈,陈周两家是世交,周一良的祖父周学海去世时,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为其撰写墓志铭,陈的大哥陈衡恪和周叔弢为至交,在书籍、绘画、印作等方面都有交流,陈的七弟方恪又是周叔弢青年时代的同学,陈的表弟俞大纲也是周的同学,几代人的交往渊源使得陈寅恪对周一良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陈寅恪对周一良的呵护和期待也超出陈寅恪对待其他弟子的感情。然而正是陈寅恪最钟意的弟子,在政治运动开始后,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他的老师。他忘掉了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下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忘记了作为知识分子这种特殊的群体,思想独立才能不失掉灵魂。以至陈寅恪则在文集再版时删掉回忆周一良的文字,周一良也丝毫不为所动,愈行愈远。知识分子改造进入高潮时,出身世家的他陷入深深的悔恨:“我决心改造自己,力求进步。”孩子不能上大学,他宽慰地认为不上大学才对。他拒绝与汉学家牟复礼联名寄卡片,因为牟复礼曾是哈佛陆军特别训练班学员。他把“文革”看作是改造会,“对所受非人待遇甘之如饴”(儿子周启博语)。参加“梁效”写作组时,他以为是组织对自己改造成果的肯定,每每奋笔熬至深夜,欣喜于古文知识能“服务于革命路线。”当“梁效”写作组接受政治审查时,周还懵懂地说:“从未意识到批儒是指周总理,也从未听到任何暗示。”这大概都是那个疯狂年代里的知识分子缩影,后人多认为周一良文革期间“德行有亏”。我倒愿意更宽容对待周一良或者“周一良们”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行为。在一种人云亦云、以无限上纲为荣的时代,价值评判标准已经扭曲,作为知识分子的周一良必定反思过自己在1949年之前的经历是否同新时代的标准相契合。而当愈演愈烈的运动形式终于达到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程度时,周一良再也不怀疑自己的前半生,因为他逐渐认同并确信政治运动的标准是正确的标准,自己不过是落后者和需要改造的对象。因此周一良说在“梁效”工作组期间“从未意识到批儒是指周总理,也从未听到任何暗示”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在同为“梁效”写作组成员魏建功的追悼会上,一句““五十年风云变幻,老友毕竟是书生”的挽联深深触动了周一良。其中缘由,或许正如周一良自传中屡屡提及自己“循规蹈矩的性格”引发了他“毕竟是书生”的感慨。古往今来,书生气在政治斗争中不过是一种工具,从老友的回忆,晚辈的怀念中不难看出周一良天性中隐藏的某种纯善,一如周一良自传中说“我生性小心谨慎,加之解放后“原罪”思想沉重”使得这种纯善在阶级斗争中被利用为一种无知和愚昧的武器,可悲的不止是周一良本人,还有许许多多在政治高压下丧失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们。九十年代,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出版,书中不乏周一良先生对于过往岁月直接深刻的反思,尤其是文革一段,周一良的回忆是极具价值的,《毕竟是书生》同季羡林《牛棚杂忆》构成经历文革的顶尖学者们反思回忆的代表作。而对于恩师陈寅恪,在一次陈寅恪的纪念会上,已经坐在轮椅上的周一良作了《向陈先生请罪》的发言:“我相信我这个迷途知返的弟子,将来一旦见陈先生于地下,陈先生一定不会再以破门之罚来待我,而是像从前一样……就如同在清华新西院、纽约布鲁克林26号码头轮船上,岭南大学东南区1号楼上那样的和谐而温馨。”周一良一定不再是言不由衷了,这位已届米寿之年的老人人生可谓精彩,少年盛名,中年“原罪”,晚年反思,每个阶段同时代又是那样的契合,甚至是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透过周一良记忆中的那些模糊影像去解读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或许是一条捷径。
  •     下面要说到的两个人是:周一良,洪承畴。不感兴趣的避之可也。周一良,宦门之后,曾祖周馥做到两江总督,后调任两广总督,《清史稿》中有传;其父周叔弢做过天津市市长。周家出的学人名人太多了,不赘述。周一良是史学家,也是被陈寅恪逐出师门的陈门高弟。洪承畴,著名贰臣,明清之际的李陵,不过算是比李陵幸运些——原因是匈奴没得江山,满族得了江山。教我们文献学的傅夫子绝嗜收藏古书。夫子少时师从北大李致忠先生,版本学国内一流,常能淘到宝贝,每次课前都把新货拿来给我们三人传观(我这个专业只有三个人,颇符钱锺书“二三素心人”之说)。赖夫子赐,我这双凡眼有幸见识了元版书,见识了四色套印极精致的明刻本,见识了“绛云楼藏书”(钱谦益)和“人境庐藏书”(黄遵宪),甚至见到了明黄缎面、满汉双文的乾隆御书。前数日,课上傅夫子又以一书示我等。他什么也不说,只让我们先辨认书后印文。书的题签是《御授摄政王洪大经略奏对日钞笔记》,翻了翻,找到了讳字“玄”可知是清刻。而书后的印文竟有十几种,一整页盖得密密麻麻,印文是篆字,有的还经过变形,认不全,我只认全了一枚三个字的:“墙外香”,暗忖:收藏这书的难道是个开饭馆儿的?傅夫子始终微笑,最后才道:这是周一良先生的藏书。那些印文,是周一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回顾。如“周氏子弟”言家门,“燕山情侣”言夫妻之情,“贪读彼岸书”(周喜学佛)和“墙外香”(原来香到墙外去的不是饭菜,是学术著作)言读书治学。但最震撼的莫过于他对文革经历的反思:“劳改大院双院士”,“祸由上宠”,还有:“毕竟是书生所读之书”。还有一枚竟是:“书生上了毛泽东当”。文革中,周一良曾大肆攻击过他的恩师陈寅恪,以致陈怒而将他逐出陈门。后来周又加入了梁效班子(为江青制造舆论的写作组),还干得津津有味。在《毕竟是书生》中,他说:“梁效后期,....我常常想,....几十年前古典文献的训练,今天居然服务于革命路线,总算派上用场,不免欣然自得”。“毕竟是书生”源自某人挽魏建功的一副挽联:“五十年风云变幻,老友毕竟是书生”,周与魏同在梁效班子,被舒芜讥为“四皓”(另外二“皓”是冯友兰和林庚),可想当时一见此语,顿觉诛心。此后就以此自嘲。书生是个善意的贬义词。毕竟是书生——这一句细细想来,多少苦涩在其中。翻覆历史的从来不是书生,鼎革易代之时,书生顶多只能摇旗呐喊,拟诏草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写得漂亮,不过是孔融和骆宾王的下场,“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最会喊口号的李岩也终成一缕冤魂;不写?那就去跟方孝孺作伴吧。最会做的莫过于柳亚子,与上唱和,歌颂大好形势,乐何如之。书生永远只是政治家掌中之物。书生周一良为何把这么多的印钤在这一本书的后页?看看书的内容便知:清帝虚席,洪卿奏对,问答的都是定边安民的治国大方略,问妥帖了,就授计给摄政王多尔衮,照章打仗。鞑子不大晓得中原事,虽然大明已经是个烂摊子,但烂船还有三斤钉,怎么让这座江山姓了爱新觉罗,心里还是敲小鼓。所以清太宗成功招降了大明的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喜得好像曹操得了关羽,“赏贲无算,置酒陈百戏”,所喜的就是“今获一导者”(《清史稿》列传二十四)。果然鞑子皇帝嫖完女人骂婊子、念完经就不要和尚,乾隆年间御制一部《贰臣传》,洪承畴被钦点进了甲编,《清史稿》中他的地位排在孔有德、尚可喜甚至祖大寿之后。虽然乾隆自己也说“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但洪大节已亏,在青史之上永远是尴尬的地位了。周一良对此,若有异代相怜之意:“书生上了毛泽东当”。——祸由上宠。上宠隆隆而至,有几个人真的能立得定脚跟?有几个人真有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坛之上轻蔑他人?乱世书生最堪怜。P.S.我们的傅夫子,足迹遍布伟大祖国,到处搜宝。家宅简直是藏宝窟,有的还是国内孤本。他拿李致忠先生嫡传的版本学知识对付中学文化的书店老板,每次买回书都是五百、一千,然后说:这书,起码值五六万。我们问他:老师您走过眼没有?他得意,莞尔:我走眼了,还怎么教你们啊?!再P.S.回来我翻了翻案头几乎从来木有动过的《四库全书总目》,居然没有查到“洪大经略奏对”这本书。
  •     读罢周一良先生的自传《毕竟是书生》,照例是颇有一番感慨的,书生这个词,透着多少善意的无奈与可爱,岁月荏苒,已入老境,便一如白头宫女一般,闲说往事,对于自己的种种不堪,先生也并不讳言,对于自己种种的闪光,只是几句平淡的言说,却少了分善意的沉默与坚韧的坚持。      先生出生于有“南张北周”之称的周氏家族,俨然望族,自幼受到了极严极佳的家庭教育,旧学功底远愈常人,进入大学以后,先是师从洪业先生,再后来得入大师之大师的陈寅恪门中,在一九四九以前,一直都被视为陈先生衣钵的最佳传人,而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陈先生的路"。史语所一年,哈佛七年,一路春风。在爱情婚姻上也是颇为得意,自称一个终日穿着旧式棉袄的青年学究,竟能战胜西装革履细心温顺的翩翩公子,获得京津名媛邓懿的芳心,相守一生。四九年建政之后,周一良先生满心欢喜的欢迎新政权,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觉接受思想改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先是大肆攻击自己的恩师陈寅恪,被逐出师门,后来又加入作为江青喉舌的“梁效”写作组,人生的荒诞剧至此达到高潮。但他的内心是真诚的,他以为这是组织对自己改造成果的肯定,每每奋笔熬至深夜,欣喜于古文知识能“服务于革命路线。”当“梁效”写作组接受政治审查时,周还懵懂地说:“从未意识到批儒是指周总理,也从未听到任何暗示。”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期间他还写了份大字报,揭发邓懿是潜伏下来的特务。   可堪回首,先生在四九年之前,为人为学都是可圈可点,一个大师的产生似乎就毫无悬念,可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判若两人,学术的黄金期也成蹉跎,晚年的反省与努力弥补,成就也称斐然,只是前后比照,天地悬隔,无怪先生要一声叹息。先生是做政治史的,对历朝历代政治风云中的种种机巧,在文字间总能发人之未发了,了然于心,可是当亲身卷入政治漩涡之时,却不知所已,沦为工具,书生最无奈的地方,也莫过于此。      正是因为坦诚,使我依然喜欢先生,先生一生,说有两句话对自己影响极大,一句是父亲少时对他的告诫:“人能笃实,自有辉光”,另一句便是后来的体悟,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细细思量,自己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周一良与邓懿也是学林的一段佳话,邓懿的家室、志趣、爱好与先生都颇为相投,为人极为独立,父亲早逝,上供老母,下面还要照料两个弟弟,很是难得。至于先生对邓懿的承诺,也说明先生的人格,一生奉养邓懿罹患疯病且半身瘫痪的母亲,全然看不出富公子的虚骄之气。先生自幼便被告知要谦逊,这些都是极难得的。常说民国时的官二代、富二代最不显眼的,至此也可见一斑。      学术的自由,在老一辈的学人口中总被反复叨念,并不是老生长谈,周一良在中研院史语所,从来没有硬性的学术指标,每天的事就是看书做文章,有成果了,自然会提升。这样在今日看来极不靠谱的体制,学术精品却不断涌现。大师之后,眼看着就要再出大师,可惜这一切最后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罢了。民国的大学,学术交汇,学生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四九年后学习苏联的专门化,大学教育格局为之一变,只是后来这也没有坚持。   书生毕竟可爱,前半生周一良年少得志,心中还是谦虚纯善,学术、生活皆勤勤恳恳,中年迷失自我,还是谦虚纯善,他总以为自己有着知识分子的原罪,要虚心接受改造,到晚年,反思过往,不讳言恶,心中还是谦逊纯善,只是多了一份悲凉罢了。至此,一代才子的生命也已入暮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胡不让谁当院长
  •     此书对于了解周先生的师承及陈寅恪先生的治学均有参考价值。
  •     春寒、秋暑、老健、君宠。
  •     “一说便俗”
  •     一位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扭曲之后的幡然悔悟,毕竟是书生,长叹一声。
  •     “毕竟是书生”指的,大约是走了一大段歪路,临近终点才认清自己“到底”只是个书生,然并卵,悔之晚矣
  •     主要翻了反右之后的部分,叙述为主,平静中竟读不出悲伤
  •     周先生自传多少还是有些用处的。起码介绍了当时魏晋史学界的情况。
  •     书生,良心
  •     毕竟是书生。或许当下的知识分子们都应看一看
  •     个人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中着实只能软弱无力的承受,无可奈何的苦笑。可以在时代潮头站立甚至引领的,永远是少数的政治人物,参透了人生吧。梁效,对于许多青年来说,也仅仅是个陌生的名词罢了。
  •     几年前看的,当时看完觉得真好。现在内容有些记不得了,看到好多评价都不太好,决定回去再读一遍。
  •     看了这本书以后就不喜欢这个作者了。:)
  •     读书也是出于官二代才有能力成才的,曾祖父两江总督,清史稿有传,祖父名人,清史稿有附录。闲散是有钱阶级的官余生活。 不过先生治学还是值得佩服的
  •     对于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无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完整说出来的,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的个人思想历程也很难完全说出,我觉得周一良先生已经做得很好了。
  •     为自己开脱之作。
  •     印象最深的是周一良提及四人帮被推翻后,自己和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因曾参加梁效,遭舒芜作《四皓新咏》大加嘲讽,而舒芜在胡风案中何尝清白!留陆知识分子在49年后的遭遇真是狼狈之极可怜之至
  •     还是09年在山东念书的时候买的。本月5号-9号,主要是利用来回飞机及等候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第一部分自传非常精彩,关于陈寅恪的两篇文章也非常值得一读。很有价值的一本小册子!
  •     “毕竟是书生”,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     非专业搞政治出身的大多被政治搞的很惨,毕竟是书生!(本来以为是东亚史学霸养成记,中途急转直下,读得百感交集)
  •     周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陈寅恪曲学阿世之评,真是恰如其分。晚年回忆录以书生为托词,其人真不堪也。
  •     人格扭曲,投机懦弱(从小舞弊考大学即暴露人格缺陷),辜负了好家世。学历史的竟不知以史为鉴,可见学术上亦未通达。
  •     非常好。
  •     “以正视听,兼留鸿爪”八字尤为苦涩。
  •     乏味至极
  •     聪明太过,托词太多,书生只是上了毛泽东的当么?
  •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书生上了毛泽东当”
  •     梁效三年,竟不若扶桑四周着墨更多。文过饰非。
  •     八卦颇多,十分好读,慢跑对于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
  •     PDF
  •     这个题目,有点推卸责任的感觉。毕竟也在梁效混过,仅说一句毕竟是书生,没法说过去。
  •     去年在泉州本有见此书,未收,恨恨。已读,文人也是人,不过周先生就总少点沈从文的真。
  •     根本不深刻也不丰富啊
  •     前半生是略带谦逊的自信,后半生是稍有反省的深思。内容的大部分是回忆录,而篇目的大部分是写陈寅恪先生。连接描写的叙事是巧妙的,写陈寅老删文以非周之“曲学阿世”便是。有些是可以“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的,有些不能。想来有些人也是有意思,文革是被批判,文革后还被审查。“毕竟是书生”,多少人何尝不是呢?
  •     书中提到了一点关于文革时期在“梁效”的工作,主要负责古籍的注释工作,据说是给毛主席看的。期间并未写过什么反动文章,所以在“梁效”工作过的也不都是坏人啊!
  •     一颗星给老先生费的那么多笔墨。
  •     没看完
  •     反思无力度
  •     知识分子唯一的原罪就是拳头不如政客和暴民硬。
  •     写得很好。读来使人同情而深省。
  •     见识,修养,气度,文脉,这些真是在骨子里渗出来的。
  •     2001-第二十九本
  •     大概对政治、派系、世故颇敏感而热衷(或”有为“吧),后人要苛求就是过分了。
  •     这个书名,绝了~~~
  •     能见事,更能见性格
  •     留美归国后的道路不忍看,感觉一直在随波逐流,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的思考。
  •     毕竟是借口,人可以不为善,但是不为恶总是底线。就算受时代裹挟,迫不得已地为恶,难道把锅扔给那个时代,自己就能洗的白?
  •     周先生是真诚的
  •     其实只能说是略微翻过……一开始主要是被书名吸引了,现在内容也记得不太真切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