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的迷思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家庭作业的迷思

出版社:首都师大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65600210
作者:艾尔菲·科恩
页数:162页

作者简介

《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系统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家庭作业的迷思》作者艾菲•科恩指出:没有任何一项上述假设实际上通过了研究、逻辑及经验的检测。本书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而且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家庭作业的真相
第一章 失去的童年
第二章 家庭作业可以改善学习吗?
第三章 写功课有任何课业之外的好处吗?
第二部 家庭作业存在的六个原因
第四章 研究显示
第五章 没有提出的问题
第六章 关于学习,我们还不知道的部分
第七章 “更严格的标准”在家庭之间蔓延
第八章 最好习惯它
第九章 无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 找回理智
第十章 重新思考家庭作业
第十一章 做出改变
附录

编辑推荐

  《家庭作业的迷思》如果家庭作业本身的存在是一个迷思,那么我们欠所有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为关注和从事教育的人们提供深度思考中国教育问题的优秀书籍是尊师园书坊创办的使命。尊师园策划团队希望以图书出版为桥梁,用本土原创、外版引进等不同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人文图书,和读者一起寻找更多、更完美的教育形态: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来做……

前言

  因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我看到学生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的一些资料。这现象不只台湾有,香港或是国际平均皆然。当我有机会与老师或父母分享这一信息时,得到的响应都是不可置信,甚至怀疑数据有误。我则反复思考作业是为练习,而练习是为熟能生巧或是勤(增加时间)能补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的推测是作业的内容相似,练习是就相同的东西反复做,以致孩子没用多少心思,运动了手部小肌肉,但未影响思考,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程序性的技能和陈述性的知识。多数学习两者皆包含,例如数学有程序性的公式计算,也有陈述性的数学概念。音乐有程序性的乐器技巧,但也有陈述性的乐理。程序性技能和陈述性知识练习的方法不一样。

内容概要

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美国作家、演讲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批判多集中于教育、教养和人类行为等领域。在本书之前已经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用奖赏来处罚》(PunishedbyRewards)、《我们的孩子应得的学校》(TheSchool Our Children Deserve),以及《无条件的教养》(Unconditional Parenting)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家庭作业的迷思》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科恩引用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支撑他的论题,其中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显示家庭作业和独立思考之间有一点儿关系。科恩指出,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 他的论点显而易见,即希望我们能找到衡量孩子智商及激发其求知欲的其他方法。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此书很吸引人,资料丰富并且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创作的激情。作者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总共引用了三百本参考文献),没有人比科恩更善于是向现状发起挑战并且大声宣告皇帝实际没有穿衣服。  ——《DKP实录》(Kappa Delta Pi Record)  科恩列举了我们关于家庭作业的设想并且把它们撕个粉碎,他一遍又一遍证明我们所接受的理论根本没有研究的支持 …也许家长和老师能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挑战现状。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sap Diego Union Tribune)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家庭作业的真相  第一章 失去的童年  孩子在学校度过一整天大半的时光,。回到家总还有功课得做。一旦停下来好好想想,就会发现这件事十分耐人寻味,但更耐人寻味的是,鲜有人真的停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切。  “写家庭作业”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我们不仅要去问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好处,更需要去研究为何它被视为如此的理所当然。  “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论点。正如本书稍后所提的,支持的数据不是相当微弱就是不存在。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很少严肃、认真地讨论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家庭作业的需求也不曾减少,甚至还越来越多了。  家长聚会时,经常会谈论到家庭作业。家长和教师会面时,不论是个别或整班晤谈,家庭作业也是头几个被提出来的主题。  ……

图书封面


 家庭作业的迷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是一种支持的力量。至今我还记得小学时候成绩名列前茅却总为作业多而苦恼。于是我说:“我保证自己考第一能不能免了我的作业?”被舅舅听到,教训是少不了的。主旨就是骄傲。慢慢就接受了。不去思考作业有什么意义。直到我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方面觉得目的是掌握运用,那么作业应当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师傅提醒我,家长会觉得你不负责任,需要保护自己。在做不到游刃有余的时候,只能选择保护自己——我没有靠山。也缺乏自信和孤注一掷的勇气——教学成绩是要靠分数说话的。还是要去寻找出路。——“人们没有真的因为年轻时的不快乐,而变得比较善于应付不快乐。成功和正面的经验,才能够帮助一个人处理日后的挫折。把竞争、标准测验或家庭作业强加在孩子身上,仅仅因为等他们长大之后,其他人会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情,这就像我们说,在环境中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因此应该趁孩子小的时候,尽可能喂他们许多致癌物,让他们做好准备。有些人坚持,孩子应该早一点体验日后将要遭遇的事情,如此就不会毫无防备地受到攻击。但是,要有多少这样的经验,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和培养未来世界的人这两者间,要寻找一种平衡。一己的力量虽有限,但不用岂不可惜?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呢?在怀疑自己力量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个在海边捡鱼抛回大海的孩子,被捡起的每一条鱼在乎,那么我的每一点努力也都会有改变世界的效果,虽然我现在可能看不到。就这样相信吧!——“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有清楚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自由就是有自控能力。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界限才是重要的。——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中也这样说“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借助这个观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黄武雄教授接着说“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分情况讨论。如今的留白很可能被游戏娱乐填满。除了发展抽象能力,还应当增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吧?把精力完全放在发展理性思维上是可怕的。——“当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最有效的解答方式时,他们养成向大人或书籍求助的习惯,而不会去进行思考。他们变得更加依赖,更不自动自发。当他们困在一个习题当中时,比较不会尝试去弄清楚下一步要怎么做,而是去回想下一步应该要怎么做--也就是他们一直被教导要做出的行为反应。大量的练习可以帮助一些学生越来越精于记住正确的反应,但是却不会帮助他们越来越精于思考,甚或习惯于思考。”——“练习做某些事情,直到你可以一边睡觉一边做这事情,这常常会妨碍灵活度和创新。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可能会使人们困在比较不理想的模式和程序之中。练习常常带来习惯--从定义来看,习惯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复行为而不会带来理解。当缺乏理解时,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所以我需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比如在考前教导的答题方法——回想上课所讲思路检查要点是否遗忘,其利弊如何判断呢?——“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在行为之下的一切--他的需要、目标和态度。不是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能被证明有长期的好处,而是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希望从中得到什么,这件事是否对他有意义、有道理,如果有意义、有道理,那么是什么原因。当然,去测量这些事情远比测量“专注时间”这样的变量困难许多。同样地,要学生花数小时去练习一项技能,比改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观点、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作业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有多少能力等等容易。”观点来自于何处?至少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在自己的网络中找到节点,或者需要变成节点的地方。也因人而异吧。——“判断课堂质量的一个方式,是去看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决策的程度。最优秀的老师知道,孩子通过参与过程来学习如何作出好的决定,而不是通过遵从指示。如我稍早所主张的,学生应该对以下这些事情有意见:他们要学习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习、他们的学习如何以及在何时被评估、教室怎么布置、冲突如何解决等等。”学生提问引领课堂。——“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提神,但也可能让你微微发抖。当我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没有去看清事情的全貌时,我们制造了多少伤害,或至少容许了多少伤害的形成?我们喜爱独立思考的程度,和我们厌恶它的程度是成比例的。即使我们庆贺那些跳出原来思考模式的人,但是我们的思考模式仍然维持原来的样子。这点说明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在既有的框架外思考。”人的个性化发展(具有思想性)与管理效率是相悖的吗?有解决两者矛盾的途径吗?
  •     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课业过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儿子上幼儿园的作业已经能做到8点多了,上小学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会整得更晚。于是入手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认真读读。请特别注意,不要买书叫“做好家庭作业有7个秘诀”之类的书,写这本书的人自己还没把其中门道想清楚呢!看了书,终于明白——家庭作家与成绩并无直接关系!做的越多未见得知识越多(就我个人的经验,知识多未必在社会上混的好)。多留作业只是让老师和家长有个自我心理安慰——你看,我孩子努力做作业,不能干其它调皮的事儿了——基础就是完全不信任孩子的判断能力。怎么不写作业就要去做坏事呢?当然,个人也表现出家长自己对自己的没信心,孩子有空时你就不能跟孩子玩啊!很多老师疯狂留作业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戕害了孩子——作孽啊!回忆我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都是在加班加点写作业,反复考试中度过的。像大部分同学一样,我成绩很一般。概率如此,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前10%也只能占全体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脑子清楚、能把事情想清楚比会写作业要来得实在。只希望教育向前发展,脑子不好疯狂留作业的老师越来越少。毕业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做梦写作业,当时就急了,大喊“毕业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我写???”然后从梦中醒来,可见心里创伤之重。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Alfie Kohn,一位很有爱心的学者。之前了解他是通过另一本好书《奖励的惩罚》,这书中由三联书店翻译的,内容译的还可以,但是他们把作者名字译错了,写成了“埃尔菲•艾恩”(书虽好,翻译太不靠谱了)。我用英文查找才知道Alfie Kohn还有新书被翻译,然后看到了《家庭作业的迷思》。Alfie Kohn为了写《家庭作业的迷思》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和相关资料,这并不特别重要两脚书厨也看过很多书。Kohn值得大家敬佩的是写作中时时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和理解。现代教育下的儿童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虽然饭饱穿暖不是问题,但是精神压力巨大,像生活在思想的集中营里。希望多些Kohn这样的国外和国内的作者,多些好的作品,给家长扫扫盲,给孩子减减负。用一则小故事结束本文。交警扣下了床红灯者,得知其职业是老师之后大为兴奋。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交警对肇事者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把‘我不应该闯红灯’给我写1万遍!”
  •     提出的问题很好,紧紧围绕几个问题,家庭作业是否可以改善学习,家庭作业是否有提高成绩之外的好处,以及为什么教师、家长会接受家庭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分析,讲的很全面。但是规范太差了,提到很多研究,但是没有一个参考文献;自己的很多结论,既没有做调查或实验,也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我在其他文献里看到的能够支持作业可以提高成绩的一些研究,被选择性忽视了。有些问题,没有分清楚应然与实然,不知道是否翻译的问题、总之,主题很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都很给人启发,作为通俗读物对老师家长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术规范方面实在给这本书的质量大打折扣。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一本家长跟老师看的好书,看完了,很有感触。
  •     
    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我们可能关注过多与少的问题,很少质疑过要不要有的问题。教育部对学生家庭作业能不能有及做作业时间有明确规定,但是几乎全国没有那个学生不做作业。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能有家庭作业,没有学校能做到。其他年级规定的作业时间,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进行衡量,实质上作业量只会变本加厉,不会有所减轻。而且越是好学校,作业量会越大,似乎多做作业就是好学校的标志。
    能不能取消家庭作业。媒体报道过武昌实验小学、山东利津县北宋一中实行“零作业”的做法,虽然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受影响,但这种做法仍然是无人喝彩,倒是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在今天中国的教育语境下,取消家庭作业还很不现实。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有一本书《家庭作业的迷思》,对美国学生家庭作业量不断增加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家庭作业增加至少带来五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很多家庭作业需要父母的协助,家长负担加重;孩子疲于应付,承受过重的负担;作业成为亲子之间矛盾的焦点,带来整个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的紧张;学生花去大量时间完成作业,其他的游戏、社交、户外活动、创意活动以及睡眠没有时间或时间减少,不利于孩子成长;周而复始的作业长年累月,冲击了孩子求知的欲望,降低了学习兴趣。科恩认为,没有科学的依据说明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他提出要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布置适合家庭的,有针对性的,有创造性的作业,而且作业的频率不是每天都需要的。
    科恩的研究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作业负担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是美国,也存在学生作业不断增加的现象,甚至是一种趋势,可见学生作业是与现代学校制度有关,主要是学校考核机制有关。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对学校也采取了严格以质量为标准的淘汰制度,学校自然也会采取增加学生作业的办法而免于淘汰。二是美国有人开始对学生作业的质与量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我们对学生作业问题仅仅停留在一种倡导的层面,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要不要作业,要多少作业,要什么样的作业,没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对美国的教育非常关注,也发现美国学生在初中以下是很轻松的,但到高中以后也是压力很大。其实,我们在基础教育方面跟美国有着本质的差别。美国教育强调个体,崇尚创新。现在在网易公开课上可以看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课堂,他们那种开放式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师生的互动性,所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我们的教育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十分强调严格的标准性和技术性。技术需要的是反复训练,我们也相信熟能生巧,铁杵磨成针。我们的高考曾经有人提出过不给标准答案,但是行不通。我们的家长热衷于奥数,要知道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也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标准性、规范性为主旨的,并不具有创新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适合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规则,并不能因为我们获奖人数多而为荣。以班级授课制为特点的现代教育自身存在弊端无法克服,就是老师授课要照顾大多数,不能按资质好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去教,也不能相反,必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不可能得到体现的。
    技术主义在我们的教育中非常盛行,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魏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在全国被普遍应用,就是他的教育管理中充满的技术性的思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这种严丝合缝的规训办法虽然包裹着“爱”的外衣,但却明显忽视了一个自由个体的内在能动性和自我发展的可能,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互相的监视下完成一天的学习,这一思想显然是源于现代监狱管理的模式。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增加学生作业的冲动源自于评价体系的唯成绩论,因为这个评价体系,特别是将学生成绩与老师的绩效及薪酬待遇挂钩,必然导致老师之间的无休止竞争,这种竞争转嫁到学生那里就成了无休止的作业。
    我们对孩子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他不能闲下来,一是会浪费时间,二是会惹是生非。这一观念既不符合孩子思维、心智成长的规律。如果孩子的时间被所谓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填充的太满,可能他们没有时间对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及一些技能进行消化、内化和巩固的过程;另外过于频繁接受新的信息会是他对各种信息产生疲倦、厌倦,从而失去兴趣。
    可不可以没有家庭作业,在中国式没有争议的意义。以工具理性和技术崇拜为核心教育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取向。一是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智力超群,不需要训练就无师自通,除非像蒋方舟、郑亚旗这些有着特殊资质或者特殊家庭环境孩子可以不做作业,而不影响他们的成长。二是我们都是普通的家长,无法超越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只有让孩子去适应,去参与竞争。但是,作为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承受能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兴趣。父母也要学会给孩子更多的学习以外的培养,比如教养、运动、思辨、认知及审美等,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
  •     内容很难一气呵成读完,有些难啃。
  •     细思极恐的家庭作业。关于作业,一直跟别人分享,初中的时候我不按照老师的作业来,有些必会的题我是不做的。但是我对作业没做过这么深入的思考。
  •       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课业过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儿子上幼儿园的作业已经能做到8点多了,上小学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会整得更晚。于是入手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认真读读。请特别注意,不要买书叫“做好家庭作业有7个秘诀”之类的书,写这本书的人自己还没把其中门道想清楚呢!
      
      看了书,终于明白——家庭作家与成绩并无直接关系!做的越多未见得知识越多(就我个人的经验,知识多未必在社会上混的好)。多留作业只是让老师和家长有个自我心理安慰——你看,我孩子努力做作业,不能干其它调皮的事儿了——基础就是完全不信任孩子的判断能力。怎么不写作业就要去做坏事呢?当然,个人也表现出家长自己对自己的没信心,孩子有空时你就不能跟孩子玩啊!
      
      很多老师疯狂留作业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戕害了孩子——作孽啊!
      
      回忆我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都是在加班加点写作业,反复考试中度过的。像大部分同学一样,我成绩很一般。概率如此,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前10%也只能占全体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脑子清楚、能把事情想清楚比会写作业要来得实在。只希望教育向前发展,脑子不好疯狂留作业的老师越来越少。毕业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做梦写作业,当时就急了,大喊“毕业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我写???”然后从梦中醒来,可见心里创伤之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Alfie Kohn,一位很有爱心的学者。之前了解他是通过另一本好书《奖励的惩罚》,这书中由三联书店翻译的,内容译的还可以,但是他们把作者名字译错了,写成了“埃尔菲•艾恩”(书虽好,翻译太不靠谱了)。我用英文查找才知道Alfie Kohn还有新书被翻译,然后看到了《家庭作业的迷思》。
      
      Alfie Kohn为了写《家庭作业的迷思》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和相关资料,这并不特别重要两脚书厨也看过很多书。Kohn值得大家敬佩的是写作中时时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和理解。
      
      现代教育下的儿童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虽然饭饱穿暖不是问题,但是精神压力巨大,像生活在思想的集中营里。希望多些Kohn这样的国外和国内的作者,多些好的作品,给家长扫扫盲,给孩子减减负。
      
      用一则小故事结束本文。
      交警扣下了床红灯者,得知其职业是老师之后大为兴奋。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交警对肇事者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把‘我不应该闯红灯’给我写1万遍!”
      
  •     学校推荐的,一直缺货,总算买到了,还没看呢
  •     这本书第一次 看是在图书馆,看过之后,感觉很受启发。所以决定买一本收藏,留待以后继续研究。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手感不对啊。比在图书馆的吼了不少。打开一看,知道了。原来字体排版的要比第一版大不少。所以厚了不少,印刷质量不错,就是纸的质量不如第一版的,稍微略显粗糙些。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以后会继续的,对于内容看过之后就会明晓了,你也许会不以为然,也许会为之振奋,不管怎么说着都是一本不错的书。至少他可以启迪你真的在家庭作业这方面去思考。就这个情况我觉得中国越来越严重吧。做过一次家教。现在的初中生压力很大,比我那时厉害多了,小学也是如此,让人很揪心,作业也是多的不得了,所以很有必要在方面下带你功夫整治一下啦
  •       如果认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练习,我感觉是无法完全否认家庭作业的,毕竟知识的记忆需要符合记忆规律--重复次数越多,记忆得越牢靠。而技能的熟练,也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
      
      因此问题的根子,在于教育的目的。如果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那么,家庭作业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另外,文中提到管理学中的XY理论,说“数据压倒性地支持‘Y理论’ ”,似乎不符合我在管理学书籍上的结论。
  •     观点很新颖,可是具体实践实践起来真是不容易!
  •     与那本《性格的力量》一样,看似是亲子书,其实是学术书。这本是对美国教育中家庭作业的反思。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在家庭作业之外消磨时间的能力”。 除了学校和教育制度之外,这个家庭作业的问题其实还是和家长最有关系。在家庭作业之外,家长若有能力和精力,引导孩子从事其他事情,例如阅读、家庭活动、培育兴趣等,家庭作业自然不会成为问题。 至少我小时候这对我不是问题。呵呵。
  •     不太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山东的实际。可以学一些新的理念。
  •     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好好设计家庭作业!
  •     问题说得很对,但是没有找到解决。
  •     这本书道出了孩子和老师的心声。
  •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     是本好书,教师应该看。
  •     标准测试揭示的是1.家长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2.特定团体学生的考试技巧3.老师花多少时间帮助学生准备考试//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1.家庭作业、教学质量、学生班级、学习动机,每个因素都同样重要,所以家庭作业的多寡与学习成绩并无一定的联系//成绩好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会花许多时间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家庭作业的有无并无所谓
  •     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课业过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儿子上幼儿园的作业已经能做到8点多了,上小学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会整得更晚。于是入手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认真读读。请特别注意,不要买书叫“做好家庭作业有7个秘诀”之类的书,写这本书的人自己还没把其中门道想清楚呢!

    看了书,终于明白——家庭作家与成绩并无直接关系!做的越多未见得知识越多(就我个人的经验,知识多未必在社会上混的好)。多留作业只是让老师和家长有个自我心理安慰——你看,我孩子努力做作业,不能干其它调皮的事儿了——基础就是完全不信任孩子的判断能力。怎么不写作业就要去做坏事呢?当然,个人也表现出家长自己对自己的没信心,孩子有空时你就不能跟孩子玩啊!

    很多老师疯狂留作业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戕害了孩子——作孽啊!

    回忆我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都是在加班加点写作业,反复考试中度过的。像大部分同学一样,我成绩很一般。概率如此,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前10%也只能占全体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脑子清楚、能把事情想清楚比会写作业要来得实在。只希望教育向前发展,脑子不好疯狂留作业的老师越来越少。毕业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做梦写作业,当时就急了,大喊“毕业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我写???”然后从梦中醒来,可见心里创伤之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Alfie Kohn,一位很有爱心的学者。之前了解他是通过另一本好书《奖励的惩罚》,这书中由三联书店翻译的,内容译的还可以,但是他们把作者名字译错了,写成了“埃尔菲•艾恩”(书虽好,翻译太不靠谱了)。我用英文查找才知道Alfie Kohn还有新书被翻译,然后看到了《家庭作业的迷思》。

    Alfie Kohn为了写《家庭作业的迷思》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和相关资料,这并不特别重要两脚书厨也看过很多书。Kohn值得大家敬佩的是写作中时时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和理解。

    现代教育下的儿童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虽然饭饱穿暖不是问题,但是精神压力巨大,像生活在思想的集中营里。希望多些Kohn这样的国外和国内的作者,多些好的作品,给家长扫扫盲,给孩子减减负。

    用一则小故事结束本文。
    交警扣下了床红灯者,得知其职业是老师之后大为兴奋。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交警对肇事者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把‘我不应该闯红灯’给我写1万遍!”
  •     校长推荐买的,不知好不好。
  •     这是一本好书,真正的好书。它像一把重锤,直击我的心里,打破我尘封已久的思想,释放我压抑许久的情绪,恰如其分的为我揭示了一直以来困惑我的问题,家庭作业已不再是孩子的个人问题,而渐渐发展为家庭的问题,社会问题。不解决好,它可能摧毁我们的下一代,摧毁我们的亲子关系。这本书给我们了一些很好的启示,更让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     写论文时候老师推荐的用书,很不错,至少论文写出来老师给的分挺高!哈哈!
  •     不错。值得教育者去反思借鉴!
  •     有点乏味
  •     让我想想,我好象前前后后买过五本送朋友。
  •     家庭作业如何才能有效?的确是个问题。
  •       提出的问题很好,紧紧围绕几个问题,家庭作业是否可以改善学习,家庭作业是否有提高成绩之外的好处,以及为什么教师、家长会接受家庭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分析,讲的很全面。
      但是规范太差了,提到很多研究,但是没有一个参考文献;自己的很多结论,既没有做调查或实验,也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我在其他文献里看到的能够支持作业可以提高成绩的一些研究,被选择性忽视了。
      有些问题,没有分清楚应然与实然,不知道是否翻译的问题、
      总之,主题很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都很给人启发,作为通俗读物对老师家长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术规范方面实在给这本书的质量大打折扣。
      
  •     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但包装很不错
  •     为了作业而作业是现在孩子的悲哀。这本书很有启发。
  •     '新鲜的空气能够提神,但也让人微微发抖."用书中的这句话来评价这本书还算贴切吧:)
  •     内容不够吸引人,无法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
  •     在某种程度上支持我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
  •     很好,看完之后引起我很多思考。这本书也能提出一些挑战性的建议
  •     看完了之后,确实让人感觉到家庭作业是否真的需要,而我国的家庭作业更是严重,但在我国不需要作业能应付得了现行的考试制度,自己也很迷茫。
  •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迷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cee2701019ta0.html
  •     前段时间导师推荐我看这本书,我就在网上购上了。今天拿回来大致一翻,内容果然不错。科恩理性的分析了家庭作业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我更深入的思考目前学生与孩子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究竟给学生或孩子带来了什么?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些,真的需要我们也好好的思考思考。这本书我会精细的品读,作为专业人士,真的很值得一看。
  •     对写论文有些帮助 还不错
  •     朋友推荐的,值得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