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60080307
作者:川田稔
页数:146页

后记

本书是笔者在迄今为止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若干新的论点以论述柳田学,力求明确柳田思想和学问的整体形像以及柳田所描绘的日本影像。迄今为止关于柳田的著作出版了很多,但在民俗学和社会构想两方面研究其思想和学问的著作却很少见到。笔者认为柳田民俗学是由其独特的社会构想所支撑的,要想把握柳田学的涵义,这两方面的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日本现在正处在大的转折期。国际社会的方向性研究,和国内与此相关的对政治、经济模式的研究再度兴起。而且同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在道德问题被正式提出。柳田学主要部分的形成期,1920年前后即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也是日本近代最大的转折时期,柳田自身是从如何应对这种事态的问题意识来构建他的思想和学问的。他再次考虑到了日本将来的状态,提出了如何形成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和内在伦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勿庸置疑,围绕这些问题,柳田的思想和学问一直是把那个时代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对现在来说也具有启发意义。例如,最近不论在日本还是在欧美各国,人们指出,构成社会最基础内容的道德表现出崩溃趋势并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点典型地表现在儿童的世界和年轻人的世界里。现在,在哲学和思想史领域也开始深刻地意识到那种道德性、伦理性的东西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柳田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状况出发来研究普通人之前的内在伦理形成的样态,而且开始重新探讨以此为背景形成的人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问题。那是他的氏神信仰研究的动机之一。而且那种问题意识和问题的解决方式接受了当时欧洲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先进的学术——如上所述,现代精神性问题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作为课题提起——的强烈影响。

作者简介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是日本著名学者川田稔先生的力作,以历史学和社会思想史学的方法,通过对柳田国男的日本原始神道——氏神信仰研究——的考察和分析,从学术角度论证了日本神道的渊源及真相,澄清了人们在日本传统神道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不仅视角新颖,分析细腻,有助于我国读者理解日本社会的深层文化和思想背景,同时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是一本了解日本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多作品。

书籍目录

序章
日本民俗学的产生
众说纷纭——柳田国男印象
第一章 柳田国男的生平和学术
官僚时代
为了日本社会的未来
民俗学的课题
战败后
第二章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
第一节 日本的心性原像——氏神信仰
氏神信仰研究的意义
一神灵观念(1)——原型
什么是氏神
死后的祛秽和两墓制
日本人的灵魂观念和灵魂的归宿
神的来访
家的继承
二神灵观念(2)——展开
神的劝请
天王、八幡、天神
御灵信仰
祭神的融合
大家族制的解体
氏神的联合与村落氏神的成立
三信仰礼仪(1)——祭日·神地·神供
春秋之祭
夏祭
山宫和里宫
神灵依附之物——神木
共餐礼仪
神祭与水稻
四信仰礼仪(2)——神屋·神态
作为神灵依座的巫女
从巫女到主祭
当屋制度的形成与宫座
祭神与年卜
神托与神话
五基础神话
民间故事·传说·说唱故事和神话
太子传说、桃太郎的故事、幸若舞等
基础神话的构成——“小人”神之子传说
火神信仰
独眼小妖和生杀祭司
第二节 柳田民俗学的体系
民俗资料分类
一有形文化和语言艺术
从衣食住到村落联合
从家、亲戚到游戏、玩具
从新词制定到故事、神话、传说
二精神现象
生活的知识
生活的技术
生活的目的
第三章 柳田学的形成
第一节 前期的柳田
一农政论
初期柳田学关注的问题
国民经济论
培育自立型的小农经营
批判地主制
产业工会和地域经济
二前期的民间信仰论
山人的问题
民间信仰研究
第二节 柳田民俗学方法论的形成
方法的展开
与二十世纪欧洲人类学的邂逅
马里诺夫斯基和柳田
杜尔凯姆和柳田
宗教与巫术
第四章 柳田国男的社会构想
第一节 政治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转换期
一对外问题
批判日本的大陆政策
亚洲和日本
二国内政治
普选论与内阁论
批判元老制、贵族院改革论、批判枢密院
军制改革论与批判军事训l练
无产阶级政党论
天皇制的问题
对国家神道的批判(1)——神灵观念
对国家神道的批判(2)——礼仪与神话
三政治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思想上的定位
第二节 社会经济论与地域改革
一对日本社会的认识
危机意识
农村中不自然的纯农化
工商业向城市的集中
地方经济自治的解体
二地域改革构想
地域改革的基本方向
国民经济的重组
地方文化的形成与民俗学
第三节 共同性与内在伦理形成的问题
一共同性问题
农村生活与共同性
新问题的出现
着眼自然村
形成新的共同性时面临的课题
地域社会的种种共同
城市劳动者的问题
二内在伦理的形成与未来的课题
人与人共生的支撑物
氏神信仰与伦理
战后社会科学与柳田民俗学
传统伦理形成的局限
将来的问题
文献介绍
后记

编辑推荐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章节摘录

秋祭原来是在农历十一月满月之夜举行,这与论及春祭时的情况大体相同。只是这时在高地和北方地区已经相当寒冷,进行祭祀反而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因此柳田认为这种温带地区的风俗被原原本本带到了寒带地区。除了四月和十一月以外,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二月举行春祭,九月举行秋祭。对此柳田这样认为,二月和九月原本是为了四月和十一月的祭祀开始斋戒的时期,为了侍奉神灵,有必要通过彻底的斋戒达到“清净”的状态。例如,对农民来说,九月是丰收以后最易于举行祭祀的月份,也是最适合举行祭祀的月份。但是许多地方却放弃了最适合祭祀的农历九月,选择在霜重的农历十一月举行祭祀。这是因为,为了能与神灵互相感应,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斋戒,在达到适合参加祭祀的精神状态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月以上的严格谨慎的生活。在九月举行的秋祭,原本是开始为十一月的祭祀做准备的一种仪式。后来其斋戒的含义逐渐被淡忘,再加上十一月的祭祀不合季节等因素,就提前到了这一时期。这种为了祭祀而进行的斋戒后来经常以短时期的“洁斋”形式流传。柳田认为,农历二月迎神,四月送神,秋天则是九月迎神,十一月送神,这种习惯古来有之。而迎完神之后到大祭之间是斋戒的时期。这期间最为忌讳的是各种各样的“不洁”,尤其是死亡这个“不洁”。例如,要严格避免与不洁之人一同用火。另外,在斋戒期间,在清洁身体的祓禊仪式上非常重视水的力量。因为水被认为具有洁净物体的力量。例如,靠近海的地方的习俗是祭祀时必须使用海水,那里的人们认为潮水本身具有净化事物的力量,所以用海水举行祓禊祭祀,即“潮斋”。

图书封面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书是关于柳田国男的学术研究论文。很规矩的文字,却叫人感觉到异样生动的美感,春祭,秋祭,氏神,山神,都非常亲切。篝火点燃的夜晚,为春耕与秋收欢舞的男女老少,几乎历历在目。与自然相亲,感觉人就是自然的一份子。一直觉得,民俗学研究应有的最基本态度,是孩子般天真好奇的爱心。就如同走过盛开着碧蔓黄花的田埂时,会想偷偷掀起瓜叶,窥找那躲在叶下的精灵。这种真诚的好奇只应出自于天然的喜爱,而非其他。如果只想抱着学术解析的生硬态度,而没有对研究对象的感情,是不可能接近民俗一代代传承下最纯净的精神核心。常有说法,认为东方的中国、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并不认同,不过确实在某一方面,中日两国非常接近,比如日本的氏神崇拜,与中国的祖先崇拜,几乎可以等同。不过日本有柳田国男这样的人物将民间信仰梳理成可系统解析的形态,中国没有人做这样的事而已。氏神信仰为什么可以称为一种信仰,一种民间宗教?其实是否可以将信仰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有待商榷。宗教的产生,是源于人对自然、对自身,以及对二者关联的探索。西方学术界常把东方这种民间信仰定义为泛灵崇拜,认为是处在宗教的原始阶段。但实际形态上,一个家族只会祭祀一位氏神,从一个集团或个人同时信仰多个神的观点出发,认为氏神信仰是多神教的说法并不成立。这一点与西方母系氏族的女神崇拜很接近,在古老的母系社会中,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信仰母神,尽管母神的形态、名字各异,但在地位与司掌之能上无甚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人们是用不同的名字祭祀同一位神。历史上,以宗教的名义发动的战争以及迫害给人类留下惨痛的记忆,于是向现代文明发展,宗教越来越演变成一种个人内在的追寻,失去了它另一外向的作用:搭起人心灵间的桥梁。这种桥梁建立在一种共同的契约上。在一般认为成熟形态的宗教中,它表现为对教义的服从,在东方的氏神崇拜,则是基于共同的血缘关系。根据柳田的论述,氏神就是把祖先的灵魂作为神来供奉。而且氏神不仅仅是一族最早的先祖,而且包括祖祖辈辈先人灵魂的融合体。特别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家族因为联姻融合之故,氏神也可相互融合。因为氏神原本就是灵魂的融合体,这就很自然地避免了纷争,也再次说明了东方民间信仰并不是一种泛灵主义的多神教。宗教存在的一大作用,在于它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的解释。在日本古老的氏神信仰中,认为人死后过一段时间灵魂会融入氏神,同时在融合中个人的灵魂会失去个性,成为无差别的氏神的一部分。因此氏神是一种不具备特定人格形态的特殊灵体。并非所有的灵魂都能融入氏神。有污秽、得不到子孙供养以及带有怨恨的灵魂——变成荒魂的御灵,都不能融入氏神。后来佛教的传入才给出了补偿,让那些荒魂也有了往生之所。但从另外一层意义上,佛教对民间信仰在精神意义层面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佛教注重个体,而忽略了家族血脉的联系。于是,超度的灵魂去了完全相隔的彼世,而不是融入氏神。在传统信仰中,氏神是与人在同一个世界中,非常亲近的存在,秋冬住在山中,春夏通过祭典被人们迎入家中,在有血缘的同一片土地上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死不再是永久断隔的恐惧,而是同一个世界的自然存在。反倒是佛教介入后,人的超度变成个体的存在,而不再是氏神的一部分。对荒魂来说是一种慈悲的补偿,但普通人和灵的亲近,以及与先祖之灵同在的自然界的亲近,却被生生切断。这两种信仰形态后来成了并行融合的体系,形成很特异的形态。在现代日本人中,与生相关的仪式,出生、结婚、初诣等,遵循氏神——神道信仰,与死亡相关的,葬礼,则交托给佛教,让和尚处理。顺便一提,氏神信仰和国家神道的关系。柳田先生研究氏神信仰的主题之一,就在于批判国家神道,要把作为日本人深层信仰的氏神信仰与国家神道分离。我的理解,国家神道,其实是天皇家族的神灵信仰,将天照神奉为最高神祗,把各地的氏神信仰纳入自己内部,形成神道的谱系,从精神层面达到统治目的。梅原猛的《诸神流窜》一书中考证,《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被认为日本创世神话的记录,其实是成书于持统、元明女帝时代,将各大氏族的家族神话、风土志等,收容篡改后的成物,并且与当时新旧贵族的争斗以及藤原氏的上台密切相关。后世,在近代的维新倒幕运动中,为重新确立天皇的威信,国家神道再次被利用为政治工具。柳田就是要把氏神信仰从国家神道中分离出来,使其从根基上解体。因为涉及到国家体制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直到今日,也没有得到大众的完全理解。比较有意思的是,氏神信仰中关于转世的思想。认为,有些特定的灵魂会重新转世。若有人临死时抱有想为这个世上的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的话,在死后洁净灵魂还没融入氏神中时,他就会作为同一家族的孩子出生。因为人的一生短暂,不管怎样努力都有很多无法完成的事业,人们相信临死之前的强烈愿望肯定能够留给后世。不管是自己的遗志为子孙继承也好,或自己转世来实现也好,无论如何都要使它完成。比如楠木正成的七世报国。这一点与佛家正好相反,佛家认为临终之时不应有执念,才能了无牵挂前往彼世成佛。从现世着眼,氏神信仰给到的解释,也许可以对异化问题做出某种可接受的回答。读完这本书,感觉澄清了对柳田先生的一些误解。此前很着迷于他所描绘的那个远野的世界,觉得很亲切,我想就是因为他对生育自己的民间本身抱持着深厚淳朴的感情。 后来才明白,他是基于怎样一种责任感、道义,怎样一种对改造社会的热情,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他以惊人的顽强与意志,严谨的学术态度,构造出整个民俗学的体系,要还原日本人一个心灵的故乡。而他的最终目的,却是要再造出一个健全的社会,从心灵到实际的各层面。虽然当代日本,并没有变成柳田先生期待的状态,特别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被西方物质文化侵蚀,如其所担忧的一样。但在各地的中小城市,却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他的期待,从城市规划、地方经济自治、生态建设,到民俗文化的传承等等方面,呈现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状态,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也更为重视。战后复兴起的日本民俗热,主要集中在怪谈、妖怪文化、都市传说等方面,不可否认,在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总体上偏重猎奇,渐有沦为大众娱乐分支之虞。虽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极力让人们的注意力从怪谈趣味本身,转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从水木茂、荒俣宏,到近年的京极夏彦、多田克己,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效果。但是不管是文化考察也好,学术研究也好,不难感觉出,都有一种缺失,也就是偏离了柳田民俗学的根本原点——对健全社会的构想。柳田国男的社会构想,是一种广义上的国民国家构想——不仅是生产消费问题,也包括各层次社会形成与内在伦理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国民经济、政治系统乃至国际关系,都纳入其考察体系。他的民俗学研究中也始终贯彻了对这种问题的关注。柳田民俗研究的独特出发点,可其生平考察。他曾担任政府要职,在贵族院书记官长一职上将近二十年。其间,他主要关注于农业、农政问题,提出许多政策建议。从今天看来,柳田氏的农政构想是相当有远见,但是在当时与主流的方针相偏离,没有被采纳。在农业考察其间,接触到山民生活的实际状态,以此为契机写出了《远野物语》等有关民间传承的著作。1915年因政见不和,辞官隐退。几年后又在新渡户稻造的推荐下,前往日内瓦担任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委员。归国后正式致力于民俗研究,同时没有也放弃社会考察,以东京朝日新闻的评论委员的身份,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对日本社会现状与未来提出独到的见解。柳田始终认为自己学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救世”。他的那个年代,亲眼见到资本主义纯利益驱动下的消费鼓励与生产的矛盾,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冲击,因此始终批判无限制的欲望满足的消费倾向,主张人们有必要自觉思考国民的生活方式,为此要重新思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准和个人价值观。人们必须从生存方式的高度、生的意义的高度来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与此为基础,试图让日本沿着政治上的民主道路向着更为彻底的国民国家的方向发展。柳田研究的氏神信仰,与他的农政论中自立式自耕小农维持论有密切关联。拥有土地并且在此基础上耕作的农民,本来就对那片土地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随之,他们的家庭也作为该地域的氏神社的祭祀主体而逐渐安定下来,这一点既可以使他们的氏神信仰维持下去,还关系到对“国民性自觉”的培养。比如资本主义大农经营的形成,农业上的大量雇佣劳动者与农民相比,对土地的归属感相对较弱,在民族意识的形成上也不能说毫无问题。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同样可以拓展到都市的流动人口,频繁的迁移活动的结果,容易导致国民性认识的淡薄。在氏神信仰的研究中,柳田试图找到人与人共生的支持物。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的祖先变成神守护子孙的观点,在他看来,是在死后也想爱护子孙,为后人做点事的人的痛切愿望为背景。在抛弃局限于家族利益的狭隘视点后,这种愿望的信仰可以看做一种超越时代,通往永恒价值的东西。在长远的发展中,氏神信仰终归会消失,这是与其本身好坏无关的必然。在其消失之后,日本人内在伦理、道德形成的可能性,又将以何为起点?关于这些,柳田没有做任何论述,但是他尽自己所能告诉后人,在此之前的日本人拥有怎样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些东西如何成为体系发挥作用。这一切,也许可以成为后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参考与线索。
  •     对于柳田国男一直很感兴趣,不过,原来感觉相关的书籍是比较少的。其实就中日两国的文化亲缘度而言,两国民俗研究上应该有许多可以参照的部分。但是相关的译介却很少,至少当年我在图书馆便没有如何找到柳田国男的书,仅找到一本日文的《日本的传说》(如果没记错名字的话)。这本书是从柳田国男对社会的构想——抑或说,对民俗学意义的推究——来考察柳田的学说的。他对民俗学的体系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受到西方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涂尔干的影响,不过他对民俗学研究的指向可能更为实际,因为柳田国男是试图将日本传统的信仰(氏神信仰)引入现代公民社会建设,“他注意到传统的地域共同关系中包含的共同性,并力图把这一共同性应用到今后的社会形成中去。”同时,“深层的道德形成问题”也是柳田通过民俗学试图达到的。这种思路,和当年最初的民俗学运动——歌谣运动的发起,在某一层面上有些类似:既将古典的、传统的东西,引入到新的文化建设中去。(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也对我们今天去思考如何保护乃至延续传统有新的启发——不仅仅是从物质或“非遗”层面,而是更深地探索背后的价值体系)这本书写得非常有日本的味道:条理极其清晰,拿着目录可以很快地从一部分跳转到另一部分,绝不会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柳田对“氏神信仰”的理论,这里有着非常总括性质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
  •     不大清晰的思路,不大明确的目的,但是看完以后,似乎还是有一点用处。大概就是这样感觉的书本吧。如果你想要知道是作为民俗学家的柳田,或者想要一本有意思的书看看,大概都无法满足需要。但是如果是要了解作为华族出身的学者还有失意政治家的柳田,似乎能够多少提供点有意的线索~顺带,想要理清战前纷繁脉络的人们,可以看看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郭老师翻译得当然没话说呀
  •     什么时候才能有货?
  •     还没看,不过很薄。是冲着柳田国男,毕竟市面卖的有关他的书太少了。想看他的《远野物语》,只是不见有翻译,遗憾。很羡慕日本有“妖怪民俗”。
  •     对柳田关于日本人灵魂及氏神观念的概括很重要,也帮我解开了泛亚精灵皆氏神的疑问。
  •     此评论无关乎书籍内容只是这装订,封面真的真的真的很容易脱胶...==
  •     虽然不厚,内容充实,值得一读。
  •     至少看了之后对零系列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v=
  •       
      对于柳田国男一直很感兴趣,不过,原来感觉相关的书籍是比较少的。其实就中日两国的文化亲缘度而言,两国民俗研究上应该有许多可以参照的部分。但是相关的译介却很少,至少当年我在图书馆便没有如何找到柳田国男的书,仅找到一本日文的《日本的传说》(如果没记错名字的话)。
      
      这本书是从柳田国男对社会的构想——抑或说,对民俗学意义的推究——来考察柳田的学说的。他对民俗学的体系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受到西方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涂尔干的影响,不过他对民俗学研究的指向可能更为实际,因为柳田国男是试图将日本传统的信仰(氏神信仰)引入现代公民社会建设,“他注意到传统的地域共同关系中包含的共同性,并力图把这一共同性应用到今后的社会形成中去。”同时,“深层的道德形成问题”也是柳田通过民俗学试图达到的。这种思路,和当年最初的民俗学运动——歌谣运动的发起,在某一层面上有些类似:既将古典的、传统的东西,引入到新的文化建设中去。(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也对我们今天去思考如何保护乃至延续传统有新的启发——不仅仅是从物质或“非遗”层面,而是更深地探索背后的价值体系)
      
      这本书写得非常有日本的味道:条理极其清晰,拿着目录可以很快地从一部分跳转到另一部分,绝不会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柳田对“氏神信仰”的理论,这里有着非常总括性质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
      
      
  •     翻译还不错,内容也很专业,民俗学专业学生可以好好学习下!
  •     一年后续完拔草。
  •       本书是关于柳田国男的学术研究论文。很规矩的文字,却叫人感觉到异样生动的美感,春祭,秋祭,氏神,山神,都非常亲切。篝火点燃的夜晚,为春耕与秋收欢舞的男女老少,几乎历历在目。与自然相亲,感觉人就是自然的一份子。一直觉得,民俗学研究应有的最基本态度,是孩子般天真好奇的爱心。就如同走过盛开着碧蔓黄花的田埂时,会想偷偷掀起瓜叶,窥找那躲在叶下的精灵。这种真诚的好奇只应出自于天然的喜爱,而非其他。如果只想抱着学术解析的生硬态度,而没有对研究对象的感情,是不可能接近民俗一代代传承下最纯净的精神核心。
      常有说法,认为东方的中国、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并不认同,不过确实在某一方面,中日两国非常接近,比如日本的氏神崇拜,与中国的祖先崇拜,几乎可以等同。不过日本有柳田国男这样的人物将民间信仰梳理成可系统解析的形态,中国没有人做这样的事而已。
      氏神信仰为什么可以称为一种信仰,一种民间宗教?其实是否可以将信仰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有待商榷。宗教的产生,是源于人对自然、对自身,以及对二者关联的探索。西方学术界常把东方这种民间信仰定义为泛灵崇拜,认为是处在宗教的原始阶段。但实际形态上,一个家族只会祭祀一位氏神,从一个集团或个人同时信仰多个神的观点出发,认为氏神信仰是多神教的说法并不成立。这一点与西方母系氏族的女神崇拜很接近,在古老的母系社会中,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信仰母神,尽管母神的形态、名字各异,但在地位与司掌之能上无甚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人们是用不同的名字祭祀同一位神。
      历史上,以宗教的名义发动的战争以及迫害给人类留下惨痛的记忆,于是向现代文明发展,宗教越来越演变成一种个人内在的追寻,失去了它另一外向的作用:搭起人心灵间的桥梁。这种桥梁建立在一种共同的契约上。在一般认为成熟形态的宗教中,它表现为对教义的服从,在东方的氏神崇拜,则是基于共同的血缘关系。根据柳田的论述,氏神就是把祖先的灵魂作为神来供奉。而且氏神不仅仅是一族最早的先祖,而且包括祖祖辈辈先人灵魂的融合体。特别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家族因为联姻融合之故,氏神也可相互融合。因为氏神原本就是灵魂的融合体,这就很自然地避免了纷争,也再次说明了东方民间信仰并不是一种泛灵主义的多神教。
      宗教存在的一大作用,在于它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的解释。在日本古老的氏神信仰中,认为人死后过一段时间灵魂会融入氏神,同时在融合中个人的灵魂会失去个性,成为无差别的氏神的一部分。因此氏神是一种不具备特定人格形态的特殊灵体。并非所有的灵魂都能融入氏神。有污秽、得不到子孙供养以及带有怨恨的灵魂——变成荒魂的御灵,都不能融入氏神。后来佛教的传入才给出了补偿,让那些荒魂也有了往生之所。但从另外一层意义上,佛教对民间信仰在精神意义层面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佛教注重个体,而忽略了家族血脉的联系。于是,超度的灵魂去了完全相隔的彼世,而不是融入氏神。在传统信仰中,氏神是与人在同一个世界中,非常亲近的存在,秋冬住在山中,春夏通过祭典被人们迎入家中,在有血缘的同一片土地上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死不再是永久断隔的恐惧,而是同一个世界的自然存在。反倒是佛教介入后,人的超度变成个体的存在,而不再是氏神的一部分。对荒魂来说是一种慈悲的补偿,但普通人和灵的亲近,以及与先祖之灵同在的自然界的亲近,却被生生切断。
      这两种信仰形态后来成了并行融合的体系,形成很特异的形态。在现代日本人中,与生相关的仪式,出生、结婚、初诣等,遵循氏神——神道信仰,与死亡相关的,葬礼,则交托给佛教,让和尚处理。
      顺便一提,氏神信仰和国家神道的关系。柳田先生研究氏神信仰的主题之一,就在于批判国家神道,要把作为日本人深层信仰的氏神信仰与国家神道分离。我的理解,国家神道,其实是天皇家族的神灵信仰,将天照神奉为最高神祗,把各地的氏神信仰纳入自己内部,形成神道的谱系,从精神层面达到统治目的。梅原猛的《诸神流窜》一书中考证,《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被认为日本创世神话的记录,其实是成书于持统、元明女帝时代,将各大氏族的家族神话、风土志等,收容篡改后的成物,并且与当时新旧贵族的争斗以及藤原氏的上台密切相关。后世,在近代的维新倒幕运动中,为重新确立天皇的威信,国家神道再次被利用为政治工具。柳田就是要把氏神信仰从国家神道中分离出来,使其从根基上解体。因为涉及到国家体制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直到今日,也没有得到大众的完全理解。
      比较有意思的是,氏神信仰中关于转世的思想。认为,有些特定的灵魂会重新转世。若有人临死时抱有想为这个世上的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的话,在死后洁净灵魂还没融入氏神中时,他就会作为同一家族的孩子出生。因为人的一生短暂,不管怎样努力都有很多无法完成的事业,人们相信临死之前的强烈愿望肯定能够留给后世。不管是自己的遗志为子孙继承也好,或自己转世来实现也好,无论如何都要使它完成。比如楠木正成的七世报国。这一点与佛家正好相反,佛家认为临终之时不应有执念,才能了无牵挂前往彼世成佛。从现世着眼,氏神信仰给到的解释,也许可以对异化问题做出某种可接受的回答。
      读完这本书,感觉澄清了对柳田先生的一些误解。此前很着迷于他所描绘的那个远野的世界,觉得很亲切,我想就是因为他对生育自己的民间本身抱持着深厚淳朴的感情。 后来才明白,他是基于怎样一种责任感、道义,怎样一种对改造社会的热情,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他以惊人的顽强与意志,严谨的学术态度,构造出整个民俗学的体系,要还原日本人一个心灵的故乡。而他的最终目的,却是要再造出一个健全的社会,从心灵到实际的各层面。虽然当代日本,并没有变成柳田先生期待的状态,特别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被西方物质文化侵蚀,如其所担忧的一样。但在各地的中小城市,却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他的期待,从城市规划、地方经济自治、生态建设,到民俗文化的传承等等方面,呈现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状态,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也更为重视。
      战后复兴起的日本民俗热,主要集中在怪谈、妖怪文化、都市传说等方面,不可否认,在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总体上偏重猎奇,渐有沦为大众娱乐分支之虞。虽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极力让人们的注意力从怪谈趣味本身,转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从水木茂、荒俣宏,到近年的京极夏彦、多田克己,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效果。但是不管是文化考察也好,学术研究也好,不难感觉出,都有一种缺失,也就是偏离了柳田民俗学的根本原点——对健全社会的构想。
      柳田国男的社会构想,是一种广义上的国民国家构想——不仅是生产消费问题,也包括各层次社会形成与内在伦理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国民经济、政治系统乃至国际关系,都纳入其考察体系。他的民俗学研究中也始终贯彻了对这种问题的关注。
      柳田民俗研究的独特出发点,可其生平考察。他曾担任政府要职,在贵族院书记官长一职上将近二十年。其间,他主要关注于农业、农政问题,提出许多政策建议。从今天看来,柳田氏的农政构想是相当有远见,但是在当时与主流的方针相偏离,没有被采纳。在农业考察其间,接触到山民生活的实际状态,以此为契机写出了《远野物语》等有关民间传承的著作。1915年因政见不和,辞官隐退。几年后又在新渡户稻造的推荐下,前往日内瓦担任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委员。归国后正式致力于民俗研究,同时没有也放弃社会考察,以东京朝日新闻的评论委员的身份,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对日本社会现状与未来提出独到的见解。
      柳田始终认为自己学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救世”。他的那个年代,亲眼见到资本主义纯利益驱动下的消费鼓励与生产的矛盾,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冲击,因此始终批判无限制的欲望满足的消费倾向,主张人们有必要自觉思考国民的生活方式,为此要重新思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准和个人价值观。人们必须从生存方式的高度、生的意义的高度来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与此为基础,试图让日本沿着政治上的民主道路向着更为彻底的国民国家的方向发展。
      柳田研究的氏神信仰,与他的农政论中自立式自耕小农维持论有密切关联。拥有土地并且在此基础上耕作的农民,本来就对那片土地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随之,他们的家庭也作为该地域的氏神社的祭祀主体而逐渐安定下来,这一点既可以使他们的氏神信仰维持下去,还关系到对“国民性自觉”的培养。比如资本主义大农经营的形成,农业上的大量雇佣劳动者与农民相比,对土地的归属感相对较弱,在民族意识的形成上也不能说毫无问题。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同样可以拓展到都市的流动人口,频繁的迁移活动的结果,容易导致国民性认识的淡薄。
      在氏神信仰的研究中,柳田试图找到人与人共生的支持物。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的祖先变成神守护子孙的观点,在他看来,是在死后也想爱护子孙,为后人做点事的人的痛切愿望为背景。在抛弃局限于家族利益的狭隘视点后,这种愿望的信仰可以看做一种超越时代,通往永恒价值的东西。在长远的发展中,氏神信仰终归会消失,这是与其本身好坏无关的必然。在其消失之后,日本人内在伦理、道德形成的可能性,又将以何为起点?关于这些,柳田没有做任何论述,但是他尽自己所能告诉后人,在此之前的日本人拥有怎样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些东西如何成为体系发挥作用。这一切,也许可以成为后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参考与线索。
      
  •     介绍民俗的,挺客观的书
  •     讲了很多有用的内容,和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一起看了
  •       不大清晰的思路,不大明确的目的,但是看完以后,似乎还是有一点用处。
      大概就是这样感觉的书本吧。
      如果你想要知道是作为民俗学家的柳田,或者想要一本有意思的书看看,大概都无法满足需要。
      但是如果是要了解作为华族出身的学者还有失意政治家的柳田,似乎能够多少提供点有意的线索~
      
      顺带,想要理清战前纷繁脉络的人们,可以看看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     まとめつまん
  •     一百五十页果然力度不够,我他妹的被当当骗了。
  •     范本,研习
  •     民俗学的不好懂
  •     都忘了我读过这个书。写论文时的参考资料,读得也算比较细致,国内柳田国男比较好找的书只有《传说论》,这本对柳田国男的学术观点做了整体阐述,对了解柳氏全貌还是很有帮助的。
  •     觉得柳田国南是个非常棒的学者,视野宽广,方法扎实,关注实际的问题,而非书斋里的学者,非常让人感动。
  •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适合阅读
  •     太笼统表面
  •     还有一本固有信仰,以后一并看了吧
  •     以民俗来介绍日本的历史,很独特,不错。
  •     想了解日本世俗学,必须要先了解柳田国男,这本书写的挺好
  •     一本了解日本信仰根基的入门读物,对柳田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格局也能窥其一斑,浅显好读,觉得纵使人家国家神道的政教合一有点居心不良,起码在形式上有发扬光大,民族信心和关注度一直也在延续,我从一个无神论者到有神论者再变成现在的疑神论者,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仰方式后,这个世界的面目反而愈加清晰,与自然的亲近、回归本源,敬畏之情不再那么突兀并可以渐渐融入日常生活,而其实本来不需要这样通过自我寻找慰藉的途径不是么。。。
  •     还可以,可以了解日本民俗学基本状况
  •     虽然很简练,但是重要的条目都强调出来了
  •     书做的很烂,内容还行,装帧设计好丑。
  •     老师的推荐!很好的,然后买了!包装好,内容充实
  •     社会那部分比较有意思。
  •     远在鸡肋之上然而观点阐述却乏善可陈,但对于理解和初涉足民俗学特指柳田学,以辩证且客观的角度来看本书极有裨益。
  •     感觉写的太教科了,浅尝辄止的介绍下而已嘛。
  •     了解了本社的书,不过还好
  •     后面真的看不下去了,吐槽下直接成日本小农经济的发展之路了。。
  •     p13第三行,漏了一个“不”字。 这是助我了解柳田国男的第一本书。
  •     向来占据学术前沿的北大,总是喜欢在研究方法上走在前列,但是学术上哪能有那么多创新呢,与其做宽宏的整体研究,不如做点有文化穿透力的小题目
  •     概述
  •     论文想写的基本都在了
  •     很薄一本,还不错
  •     一个充满睿智的学者的研究成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