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做人的佛法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03938788
作者:净慧法师
页数:213页

作者简介

《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了解佛学的两把钥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从《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出发,深入浅出地引申出生活智慧,旨在让佛法能够深入人心,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全书文字生动,条理清晰,可读性强。处处体会佛法,就能时时拥有美好生活。

书籍目录

上篇  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佛法  第三讲  如法求财  第四讲  择友与交友  第五讲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下篇  知恩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讲记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  第二讲  依法修行,开发佛性  第三讲  父母恩和众生恩  第四讲  国王恩  第五讲  三宝恩  第六讲  细说三宝恩德  第七讲  听经闻法,功德无量  第八讲  如何报僧宝恩  第九讲  报四恩的方式附录  《善生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节选)

编辑推荐

  《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了解佛学的两把钥匙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安妮宝贝夫妇师父、虚云和尚传法弟子、生活禅倡导者——净慧法师为你讲经说法  学佛能帮助我们体会生命的实相、升华心灵、丰富生命。以佛法来净化生活,就能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生活,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佛法不在庙里,也不在某个僧人处,而是在佛教经典里,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佛经里处处是妙方,只要善于应用,幸福人生的愿望就可圆成。

前言

  做人是学习佛法的第一等要事。学佛的目的,无非是藉由戒、定、慧三学的熏修,远离贪、嗔、痴三毒的恼害,完成身、口、意三业的净化。这是学佛与做人的总纲领,也是佛法教化的总目标和如何做人的大方向。所谓人间佛教,即以此为根本;所谓生活禅,即由此而展开。近现代佛教一代大师太虚和尚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他把做人与学佛、人格的成就与佛格的圆满完全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由此可知,佛法的一大藏教,无非是教世人如何做一个有益于自他的人而已。  《做人的佛法》这本小册子包括《善生经》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一经一品的讲演记录稿,曾以《做人的佛法》、《知恩报恩》的书名在教内印行多次,流通多年,也受到了教内外读者的重视。选讲这一经一品的目的,旨在强调学佛与做人的一致性,在做人与做事的社会实践中具体落实人间佛教与生活禅的要求。  这本小册子得以成书,首先要感谢赵明兴、单明为二位居士的录音、整理,还有周明舫居士的认真校对;这次公开问世,又承华文天下诸位朋友及马明博居士等统筹安排。众缘和合,一事乃成。感恩大众,成就法缘。

内容概要

净慧法师,法号妙宗,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四祖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柏林禅寺期间,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双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等。

章节摘录

  上篇 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  《善生经》是一部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翻译较早的经典。这部经典在后汉的时候就翻译出来了。后汉有一位译经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2世纪时人,于东汉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来到洛阳,译述佛经约二十年。安世高让人们了解佛教,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1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l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了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萨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颢,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锴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千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千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实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2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行?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归念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以,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没有用的,发火之后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我讲的译本是东晋厨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虚大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讲《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得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3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我们中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同一个字都不行。毕竟,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名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善”字上多说几旬。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多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无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檠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的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分别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定就是善。信了邪教,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是与五度相应而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事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这个勤是邪的,是邪精进、恶精进。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4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3楼,窗户没有防护网,玻璃窗一推,两个小偷就进去了。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蛮有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可等了半天她的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的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小偷看到保险箱,拎起来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就从三楼扔下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是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这就是等起善。

图书封面


 做人的佛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离第一次上黄梅四祖寺已过三年,那时,净慧老和尚还在,那时,微妙佛法洗涤我心,庄严环境沐浴我身,那时,我真的相信人人向善的可能。临下山时,虽然不舍,但我依然信誓旦旦,笃定不管身托何处,别人如何,自己总会把心灵安放在古圣先贤的教谕之中,让红尘不染,八风吹不动。但现在人、事迁移,心随境转,如同一个个漩涡,把自己卷入进去,层层枷锁,难以平复。我的顽痴难化,可见一斑。2010年,我陪老师上四祖寺讲课。在药石(禅门用语,意指晚食)之时,见净慧老和尚前来,老师起身趋近致意,老和尚一脸祥和,微笑以迎,连声道“一路辛苦了”,使我们倍感关怀,特别是他的微笑,至今镌在脑海。常言说,相由心生,平时,人和人见面,也会道个好,问个安,但往往话不由衷,流于客套。说者心不诚,听者也麻木,一来一往便成了形式化流程。而老和尚诚由心生,溢于言表,心是慈悲智慧的,脸上才能呈现“永恒的微笑”。似放光明朗照万有,如降甘霖衽席群生。我本来在一旁远远站着,老和尚忽然转过身来,面对着我。老师忙介绍,老和尚听罢,走近两步,伸出手来,我也急忙握手问好。自己万万没有想到,老和尚早已发现边角这么一位惴惴不安的后生,并且郑重其事地表示欢迎,简短交谈后,他嘱托我:从老师那学东西固然好,但也要有独立的思考,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自己的想法。我想,老和尚不会无缘无故这么说,应是现实中见惯了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所以特别嘱托年轻人要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在接下来几天里,通过书籍和亲炙说法,我了解到老和尚提倡“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就是要在生活中修行,剥落烦恼,以大智慧觉悟人生;在修行中生活,领悟智慧,以大慈悲奉献人生;生活就是要能禅修不离当下,保持平常心,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现在想来,老和尚在平时就是如此,他的言行举止,动静语默,随遇而安,随缘自在,不着丝毫造作之痕迹,一切如理如仪。特别是他在面对大众的提问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条理分明,其言语初听之下,朴实无华,与一般无二;只待运心深思,才处处见禅机,别有洞天,如醍醐灌顶,清凉适意。这迷时是生活,有诸多苦,纷繁复杂,不如意者有八九;悟时还是生活,有诸多自在,心无挂碍,人人向善,正是人间好时节。每念及此,翻开老和尚的《做人的佛法》,用心体会,体会多少是多少,这体会到的一点点,承接下来,变成我们生活的智慧,在当下发用,不断接续,不断扩充,不离生活而觉悟生活,这于我们的人生便是甘露。修行不是非要在寺庙,不是非要在清净道场,任何地方都是修行的好去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掌握好。烦恼挫折,善于转化,就是智慧成功,不善于转化,就永远是痛苦折磨。最后,奉上老和尚示寂前的最后一条生活禅:“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才不会空过此生,就会在此生此世种下好因,将来有个好的结果。”
  •     我有个毛病,如果参访寺庙,一定是避开初一、十五,和佛菩萨寿诞日的,因为那些日子,寺庙里满眼是人。所以我到过的寺庙不多,去过了还想再去的只有一个----柏林禅寺。今年正月初七,踏着小雪,我又来到了阔别已久的柏林禅寺。二十二年前,我是和两个朋友来的,今天,我是和妻子儿子一起来的。二十二年前,柏林禅寺,普光明殿初落成,观音殿尚未开光;今天的柏林禅寺已是殿堂林立,不仅是中国北方的禅林重镇,也是现代禅宗如法修行的标杆,这些都是净慧法师的功绩吧。 柏林禅寺从建寺起,就不收门票,这一体现佛法‘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传统的行为,在今天的中国是稀有的。前不久去的西安大慈恩寺,门票50元,进寺里如欲登大雁塔,另收30元。因为前天有法会刚结束,寺里有明确标示,请勿烧香。天空中的雪花很小也很轻,寺里的地面和二十二年前一样干净,殿门关闭,有几个人与我们一样,在门外参拜,再从门口向里张望。远处不时传来后面大殿游人大声说话的声音。我想起二十二年前到柏林禅寺,那是秋天的下午,院里见不到几个人,远处走廊有一位僧人经过,神态轻松安详,身后有位女士,可能是居士吧,反正应该与这位僧人熟悉,因为没听见她问候,而是直接高声问:“师傅,大和尚在吗?”僧人止步,面上浅笑并朗声答曰:“哦,去日本了。”如今,净慧法师已经圆寂,当家大和尚是明海法师。二十二年前到柏林禅寺,临去时,我们请教迎面走过的一位年轻僧人:“师傅,流通处在哪?”他抬手一指,:“在那边。”说罢,目光下落,顾自走去。我在流通处请了几本书,包括《赵州禅师语录》。今天,我径直来到流通处,当然要选几本书。《赵州禅师语录壁观》是一定要的,又选了几本,包括净慧法师的《心经禅解》和《做人的佛法》。书是‘赵州柏林禅寺’印行的,没有ISBM号,属结缘流通。封面朴素,纸张很好,扉页有张净慧老和尚的像。我注意到封面题目的下款,只有‘净慧 著’,三个字,而非出版社版的‘净慧法师著’,不禁心中一酸。老和尚一生为佛教,饱受磨难;为建寺,惨淡经营;为弘法,脚踏实地,提倡‘生活禅’的口号。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岂只当得起‘法师’名分,称之‘菩萨再来’也不为过。但老和尚言传身教,真实不虚。简简单单‘净慧 著’,三个字显示出他一丝不挂,只是不忘僧人本分。就如刚才在方丈门外见到贴着的《启示》落款处只是‘赵州守门僧 明海’一样,真出家人心中,一切名利如幻,那一件僧衣下的身份只是一个忘我修行的沙门。《做人的佛法》是老和尚专为在家人讲的,太重要了。记得南怀瑾先生曾说:“现在总有年轻人来找我,说要学佛,我就头痛啊!我说你不要学佛,先回去学习怎么做人吧,人都做不好还来学作佛,开玩笑啊.......”老和尚早就提出的生活禅理念“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其实也点明了做人是根本。现在人强调要务实,但是把务实等于了‘务钱’,围绕在柏林禅寺周围,大街上各种名目的驴肉店就是证明。但佛法其实最务实,它指出了‘世事无常’的真相,但人们大都不愿意看。去年,我岳父七十猝死,我姥爷九十病亡。而在前天---正月十五,我得到确切消息,一位早年的朋友,被传染禽流感,于正月初二不治身亡。想他长我一岁,身高是标准的一米八二,体重是标准的一百三十斤,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事实。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是这样吗?当我们唏嘘感叹他人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在队伍中呢?在本书中,老和尚又苦口婆心的一再说“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又说“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自强自立~”云云。所以,各种无上法门转了一圈,还是要从当下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处着手,才接着地气,才能显出真本事啊,我当自省......
  •     佛陀:       It is better to conquer yourself than to win a thousand battles. Then the victory is yours. It cannot be taken from you, not by angels or by demons, heaven or hell.       征服你自己胜于打赢千场战役,那时真正的胜利才会是你的,没有人可以夺走它,不管是天使还是恶魔,天堂或地狱都无法夺走它。       佛陀:       Our life is shaped by our mind; we become what we think. Suffering follows an evil thought as the wheels of a cart follow the oxen that draws it.       我们的生活由自己的心智所打造;我们将变成我们所想的。痛苦跟随恶念就像车轮跟着拉着它走的公牛。       Just as a candle cannot burn without fire, men cannot live without a spiritual life.       就像蜡烛没有火就无法燃烧一样,人没有精神生活就无法生存。       佛陀:       A family is a place where minds come in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If these minds love one another the home will be as beautiful as a flower garden. But if these minds get out of harmony with one another it is like a storm that plays havoc with the garden.       家是一个许多心智互相接触的地方,如果这些心智彼此相爱,这家将美如花园。如果这些心智彼此不和谐,那就会像风暴一样将花园弄得乱七八糟。       佛陀:       Meditation brings wisdom; lack of meditation leaves ignorance. Know well what leads you forward and what hold you back, and choose the path that leads to wisdom.       沈思(冥想)带来智慧;缺乏沈思使人留在无知。弄清楚什么东西带你前进以及什么东西扯你后腿,然后选择通往智慧的路。       Meditate. Live purely. Be quiet. Do your work with mastery. Like the moon, come out from behind the clouds! Shine.       沈思。生活清净。保持安静。熟练你的工作。像月亮一样,走出乌云!闪耀。       佛陀:       Holding on to anger is like grasping a hot coal with the intent of throwing it at someone else; you are the one getting burned.       抓住愤怒不放就像手里拿着一块烧红的煤炭意图扔给别人一样;烧伤的是你自己。       佛陀:       The mind is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心智是快乐与不快乐的源头。       He who experiences the unity of life sees his own Self in all beings, and all beings in his own Self, and looks on everything with an impartial eye.       那体验过生命统一的人在所有的存在中看见他的「真我」,也在他的「真我」中看见所有的存在,因此他以不偏不依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       佛陀:       On life's journey       Faith is nourishment,       Virtuous deeds are a shelter,       Wisdom is the light by day and       Right mindfulness is the protection by night.       If a man lives a pure life nothing can destroy him;       If he has conquered greed nothing can limit his freedom.       在人生旅途上       信仰是滋养品,       善行是避难所,       智慧是白天的光而       正觉是夜晚的防护。       人如果生活纯净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他;       如果他已经征服了贪婪没有任何东西能限制他的自由。

精彩短评 (总计80条)

  •     有所益处,挺不错的。赞一下!
  •     很喜欢看关于佛的书 净化心灵
  •     很好,以前买过,赶上19元3本,再买一本。
  •     静心的书,喜欢看,自己太浮躁了
  •     也是最艰苦的事
  •     修行必备
  •     恬淡人生
  •     读了2个半小时。明朝的朱载育有一首诗叫《十不足》: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     很好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心里更清净一些。
  •     还没看,但翻了一下目录,是我喜欢的类型。
  •     佛法不离世间法
  •     好书,值得一读,值得学习。
  •     净慧法师的书没看过,很喜欢佛法书,阿弥陀佛。
  •     静心的时候看看有收获的
  •     还没好好看,这一类属都差不多吧,只是很便宜。。。。
  •     昨天刚刚收到书 没有来得及看
  •     受益匪浅,价格也合适
  •     刚收到书,还没细看,不过大师的“禅堂夜话”很好
  •     应该对自己有帮助
  •     做人的道理。佛理讲得透!不错!
  •     刚收到。很好
  •     还没看。。。慢慢体会
  •     是在解读《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吧。
  •     目前的心得没有,凑数买的。
  •     越来越喜欢禅学
  •     包装很精美,对于那些想放空心灵的人来说值得一看
  •     内容还没有看,包装封皮还没有拆,但是把书拿在手里,就有种想净下心来慢慢阅读的感觉。
  •     用心读懂佛
  •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出家人的净慧大法师用普通的语言,将做人和佛法有机的联系了起来,是的读这本书的人很容易了解做人和作佛的区别与做佛事的所以然。
  •     心平如镜,才能容忍
  •     本书中,净慧法师讲了一经一品。穿插其中讲了修习的态度;讲了佛经从题目到正文的题目和体裁;讲了多个重要名相,如十度真言、最胜福田(父母、佛)、四法宝。经为《善生经》,讲善恶为何;讲东南西北下上六方,代表一切人际关系,即父子、师弟、夫妇、主仆、亲友臣、施僧,阐述了佛陀对人间关系的开示;以四摄法结尾。品为《心地经*报恩品》,讲了四类恩,如何认识它们,如何报答它们。intorducing over, following are partly cited. 一.正见:1.因果不失;2.缘起性空。对正见的态度,可以存疑,但须置信。二.做一个人,而不是好好先生,真诚地做,这就是守戒。广济寺。
  •     很满意。。。读中
  •     当时无意看见当当网有优惠“满200减100,五月风暴好书对半减”购买的,当时觉得不错,有优惠,打开目录一看,都是良言,暂时对我此状蛮受益的吧,反正好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     到手以后真的感觉很超值啊!书的质量很好,大概翻看了目录,觉得很不多~有时间会认真看看的
  •     挺不错的一本书,受益颇多
  •     多看几次,再多看几次
  •     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待人和事是非常好的角度
  •     比较浅显的讲深入的道理
  •     很实在,很感人
  •     感觉有一定佛教基础的人看更容易理体悟更多,里面涉及很多佛教方面的专业知识
  •     学佛先要学好做人!阿弥陀佛!
  •     有一些 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佛的人 不能像世俗人一样 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     henhao!!!!!!
  •     书的质量很好。给妈妈买的。但是为什么没有送积分?特价的书没有积分么?买的时候可没说不送积分啊。
  •     当当限时抢买的~~8块钱~~~这么大本书值了~~而且是讲佛的~~适合妈妈看~~妈妈还没看呢~~应该不错~~书本有塑封~~包装还可以吧~~希望当当可以用纸箱装起书本~~没那么容易碰坏~
  •     需要可买
  •     现代社会太浮躁了,此事正好给烦躁和拥华的快节奏生活一剂镇定,里面娓娓道来的佛法简单易懂,同时很贴合心境,为人处世都会得到一个小小的进展
  •     整体很好,内容还没开始看。
  •     学了大成佛法,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如果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得到你,那么我是自私的...不值得你爱。如果你想要来爱我,我不接受你,我也是自私的,不值得你爱。如果你在别人那里会得到幸福,而我却自私的占有,这不叫爱,而叫自私。如果你在除我以外得不到究竟的幸福与安乐,那么我放弃对你的追求,就是一种自私。如果你爱上一个可爱的人,我去阻止你们相爱,那么我是自私的。如果你爱上我,我却只在乎我得到了你而自己幸福,那叫自私的占有,那不叫爱。爱是给对方幸福,以对方幸福为幸福,这种无我,才是人间大爱。如果以自己幸福快乐为目的,这种爱目的不纯,去向也将会不明。掏空自己,以别人幸福为幸福,才是爱的真谛,契合了大乘佛法的---慈悲观真正的爱,就是这种无私的慈悲。人爱得是人之佛性,而佛性则言慈悲,人的爱,既是佛性中的慈悲和无私。爱情中的忘我,即无我的爱,是无上的慈悲。即使毫不利己甚至于害己,仍旧秉持信念利益别人,这就是大爱慈悲。感动因此而来。终上所述,我愿成为你幸福的条件,但不会希望于你处索取分毫,需要回报的爱情叫交易,我们不齿于把爱贬低成交易。道法自然,人对爱的回应永远是以回爱为应,所以回爱是自然,但我们不应奢求回爱。被爱人永远厌弃需要奢求的回爱,所以经济学中的需求和爱中的需求是产生厌恶的原因。就像有时你讨厌我的原因是因为我欲求得你回报(甚至以身相许)一样,这种爱不纯,不究竟,不圆满。当然我是凡人,在你拥入别人怀抱之时我不可能不动声色,除非我是草木。杀身成佛,割肉喂鹰是因为人间需要感动。而这份感动,就是最大的幸福。无上佛法,人间爱情,皆有真理,只要认真体悟,虚心求教,均可解如来真实义。大爱无私,至爱无我。
  •     感恩老和尚,教导我们做人的基础,学善、报恩!
  •     智慧!
  •     陶治情操,增长知识
  •     老法师已西归,祈愿再来!
  •     学会感恩,感恩净慧老法师。
  •     打折时候买,挺值
  •     帮同事买的,同事读后说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买来了解一下净慧法师。
  •     净慧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曾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生活禅”的创始人,筹集资金,行遍世界、募化15年,重建了河北邯郸的柏林禅寺。本书详细解释了佛教的《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两部经典。这两部佛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管出家在家均应该奉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值得细读。本书可与马明博著的《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参照阅读。
  •     学学佛法,有时候可以放下许多~~
  •     点一盏心灯,照亮航程。
  •     平和心态
  •     实实在在,可操作性强。《善生经》的讲解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将这些事情都厘清了,都做好了,那么也就能过上一种美满的生活了。哪些事做了能增进彼此的关系,哪些事情做了会伤害彼此的感情,都是很分明的。
  •     慢慢品味,学会生活
  •     现代的禅师很喜欢将佛法与人的修为行为挂钩,这本书是以修行者的视角来洞悉人的行为,很是经典
  •     读这本书的人很容易了解在学佛中怎样做人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4日捐赠
  •     平实的言语中娓娓道来禅意浓浓。
  •     体贴人生的
  •     很好的书。快递也很给力。
  •     书外包装一般。内容还没看
  •     入门书
  •     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     我得加油
  •     很不错的书,拿到就非常喜欢了
  •     希望我能有所收获。
  •     书还没看 但挺不错的 应该能懂些人生道理
  •     未完 不续
  •     净慧长老是我敬仰的法师,柏林禅寺的住持,在此书中解读《善生经》告诉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也很佩服佛陀在2000多年前,就开示世界、人生的、不随时间的迁移而过时的真理,让我得闻佛法,照亮我人生的道路。
  •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
  •     讲经的录音整理,通俗易懂,关于生活禅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