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理论与现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基督教理论与现代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508035215
作者:(德)特洛尔奇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任何采纳了现代历史观的人都难免得出这样的结论:应当保留信仰的历史关联,但是必须以新的方式加以阐发。
如果可以把能够涵摄时代的知识进展的神学看作现代神学思想的重大推进,特洛尔奇的神学思想当堪称现代神学思想重要的扩建;不仅对近代历史学的思想挑战作出了强健的神学反应,而且参与了社会理论这门现代性理论的建设,发展出具有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问题意识的神学理论。

书籍目录

选编者导言
现代精神的本质
斯多亚
――基督教的自然法与现代世俗的自然法
现代主义
神学中的历史学和教义学方法
――评尼迫迦尔的《基督教之绝对性》
神学和宗教哲学中的逻各斯与神话
宗教情感和先验问题
――答施皮斯
偶在概念的涵义
基督教理论的基本概念
宗教原则
教义
教义学
拯救
末世论
教会
信仰
预定论
神义论
启示
心性伦理
信仰与历史
基督教自然法
基督教社会哲学
处境问题
一元论
信仰与历史
禁欲问题
宗教个人主义与宗教共同体
先知――基督教生活世界的位格论和有神论及其与先验论的选择亲缘
政治伦理与基督教
关于我的著述

图书封面


 基督教理论与现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本书读完的第一篇文章。首先觉得翻译不错。文章本身是我很久以来没有读到的好文章。这种高度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其视野的宽阔也很惊人。要知道这篇文章写于一百多年前,但它的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当今时代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恰切的解读。
  •     在早年基督教还有使徒与圣人们在世的时代,那时的基督教是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宗教,是一个强调体验天国或灵性境界的神秘宗教,后来才变成了一种标准的、有组织的信仰。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持圣经是在公元第一世纪由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编辑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个规范及审查圣经的过程大多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大多数经外书失去了它们的「经典」地位,只有少数经文被纳入「公元四世纪圣经」之中。而且很令人悲哀的是,很多重要的奥秘篇章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一千年来,希腊正教、叙利亚、苏俄、亚美尼亚、埃及以及其它古老教堂的旧版圣经一直包括这些经文。该是把这些数据公开的时候了,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找到那些失传或被隐藏的圣经经文。    在考古发现的《死海手卷》中,我们可以找到「以诺书」。在书中,以诺先知描述了他在七重天云游的情形。如同埃及的郝米士和中世纪时代印度的伟大神秘人物卡比尔一样,犹太先知以诺描述了他在高境界之所见。         《多马福音》(也译为《多马斯福音》、《汤姆士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教导其弟子「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永恒存在的地方」,「光存在于由光化生的人之中,并且照耀全世界」以及「如果一个人完整,他将充满光」,还有「从我口中饮水之人将成为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         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位与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使徒,并为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玛利亚像是耶稣的灵性接班人,继承其教导其他门徒的地位。玛利亚因其超越的灵性了悟等级才成为其他门徒们的领袖。以复活后基督密传弟子的身分,玛利亚在她的福音书中教导其他门徒灵修之道,同时也很详细地描述她的师父(复活后的基督)以光之化身带她神游高等境界或天堂的体验。她将于这些奇遇中得到的基督有关灵修的指示传达给其他门徒们,而这些体验可能发生于她的深入祈祷或长时间静坐时。         诺斯替教派圣者的主要教理之一就是内在光的体验。事实上,看到内在圣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全世界各种文化都有天堂景象和内在圣光体验的记载。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宗教经典中非常流利地描述与超越黑暗之上的光相逢的经历。许多圣者和神秘者,都将上帝或是无上存在描述为包含万物的、纯洁灿烂的光之神。观内在光的神秘体验是发生于深入祈祷或静坐时。         被排除在四世纪圣经之外的经典,多数提倡个人灵修体验以及打坐冥想。这个早期灵修传统从未完全被西方接受,而依我之浅见,这也就是它们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选自詹姆士.比恩所主持的广播节目的讲稿:失传的圣经故事。              宗教常有种现象,宣称信仰某个对象,可是信徒信的并不是这个对象的思想。而是这个宗教组织与组织的实质创立者的思想。例如道教宣称信仰的是老子,但其实大多数内容跟老子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某些教派的思想也不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基督教也是,基督徒信的其实是保罗和教会,耶和华和耶稣只是挂名而已。       虽然基督徒都认为新约乃是旧约合理的延续,但犹太教并不认可。新约的构成比较简单,成书的时代也比较清晰可知,编纂的过程人为倾向很明显,篇章类型基本也就两大类为主——福音书和保罗等的教牧书信。四福音可以看成对同一事件或耶稣生平的不同描述和理解。而十几篇的保罗书信,更是强势的表现出作为教会成功组织者对后世教会和神学导向的巨大影响。保罗在文字数量上超过了耶稣的教导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保罗则肯定不是圣子身份,我们从两者可以看出巨大的思想差异,有人会把基督教称为保罗教。       耶稣和保罗对妇女的态度非常不同,作为女性,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耶稣对妇女非常尊重,哪怕是地位低下的妇女(被捉的妇女和妓女等),而保罗则不同,对妇女似乎无比仇视。至今基督教会不允许妇女讲道,还要蒙头就是这位保罗规定的。保罗从来没有见过活着耶稣,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什么可以代表耶稣的基本思想,取得以耶稣基督名义组织的教会绝对领导权,实际上没有耶稣的直接许可,甚至严重歪曲了耶稣的本意;有一些概念本来不出自耶稣基督,而被保罗独创出来,譬如“因信称义”;连基督徒也必须承认,作为圣子地位的耶稣基督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而保罗提出的某些主张,则有明显与耶稣观点迥异。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督徒受保罗书信影响,以为耶稣到来后的新约不用守律法了。这是错误的。耶稣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相信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预言都要应验,他跟信徒说的话都是拿希伯来圣经内容来替自己背书。
  •     李文倩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广泛传播,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产生了一大批“匿名的”基督徒:在某些特定的圈子之外,他们几乎无法公开自己的基督徒身份。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状况,给相关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以至于直到今天,中国大陆到底有多少基督徒这一简单的事实都尚无一个比较权威的数字。从几千万到二亿,各种数据都有,但其间差异很大,尚无比较一致的说法。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内部有其复杂的教义,并与信仰者个体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因此作为一个非信仰者,除了尊重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以外,我们没任何理由对其说三道四。而基督教信仰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事实,则有待宗教社会学、政治哲学等学科研究者的积极介入;与此相关,思考基督教与政治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亦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题目,本文仅对此做一点简单的探讨。抛开个体性宗教信仰这一层面的问题不谈,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着眼,有不少学者对基督教抱有很大的期望。学者萧瀚在一次题为“公民精神与教师职业素养”的讲座之后,回答听众提问时说:“我不是个基督徒,但是我从一个研究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只有基督教才能够救中国。佛教理想非常高远,而且其宗教精神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单从一种宗教精神的角度来讲,我最喜欢的恰恰是佛教,不是基督教。但是佛教在现实的抗击恶的物质力量方面,它的能力太弱了,它很难建立以善字为目标的政治格局。至于伊斯兰教,当然它也有转型成功的范例,像土耳其,但是那也是难度很大的。不管怎么样,总比儒教的转型要容易一些。”〔1〕因为只是一个简单的问答,萧瀚在表达了“只有基督教才能够救中国”的观点之外,并未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但从其论述的着眼点来看,萧瀚应该比较看重基督教在“抗击恶的物质力量方面”的力量,或许还有以基督教的宗教精神为政治伦理的基础,并依此“建立以善字为目标的政治格局”。我对此问题无力做过深的追究,但从一些学者的论述看,萧瀚的看法确有其一定的道理。正如德国神学家特洛尔奇所论述:“基督教作为一种位格性宗教和服从神圣秩序的宗教,也为政治伦理带来某些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这就是无条件地崇尚个体位格和富有尊严的谦卑。”〔2〕他进一步论证说:“基督教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独立自主的程度以及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水平,以此要求人们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在这个意义上,其基督教具有民主性。同时,它又承认权威是通过道德优势和政治权力关系而形成的,并且视服从权威为道德力量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具有保守型。”〔3〕特洛尔奇的论述,说明基督教一方面注重个体性的道德建设,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但同时又有保守的一面,“视服从权威为道德力量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建构良好的政治秩序。这正好与萧瀚的说法有相通之处。既然如此,我们进一步要追问的是,“只有基督教才能够救中国”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说得通?如果将基督教作为政治建构的根本性原则,是否有其正当性?如要考察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督教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有关此问题,我个人比较认同特洛尔奇的看法。在《基督教理论与现代》一书的“选编者导言”中,刘小枫对其观点有如是概述:“特洛尔奇看到,基督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而不是政治伦理。宗教伦理关注的首先是个人的生命得救,而不是群体的生活秩序及其公义或平等。宗教理想本质上是个人生活的理想,不是社会生活的理想。这种观点完全是自由主义的,而不是保守主义的。”〔4〕特洛尔奇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神学家,让我们看看他本人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基督教伦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其基本理想是在爱上帝和爱邻人所表现的上帝意志之中达到位格的完善和净化。无疑,这种出于宗教动机的爱是一种至高无上、极其崇高的道德理想,但是它首先也是一种个人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理想。所以,它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能够创造出所有其他规范来的道德理念。人类全部的道德活动决不可能产生于基督教之爱。所以,基督教伦理必须承认与它并存的其他伦理原则。〔5〕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宗教伦理,基督教伦理更多关注个人性的、终极性的问题,而对社会规范、现世政治问题本身较少关注。让我们继续看他更详细的论说:基督教中只有能够转化为法律秩序或主张天赋权利的那一部分才能为民主所用,但是,民主无法利用那种属于真正宗教情感和博爱理念的纯粹内在化和个人化的因素。因此,现代民主派对基督教的这种努力只抱以不信任的态度。他们从中只看到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和‘不切实际的改良主义者’软弱无力的伤感,或者只不过在掩饰远非无私的爱的命令。无论这种判断就个人而言多么不公平,对这种理论的不信任却有充分的理由。因为政治的规则不是直接从纯粹个人的情感生活因素中发展而来的,反倒首先只是从政治生活本身真正的组织化条件发展而来的。政治规则无法系于诸如宗教情感般高超或如宗教命令般严厉的杰出而又崇高的东西,反倒与法律以及均衡而客观的国家结构息息相关。〔6〕由此出发,特洛尔奇的观点极为明确:“政治民主的目标并不是爱和牺牲,而是法律和稳固的秩序;不是主体的个人天赋或个人的义务感,而是那些能够普遍而又自然地作为生活基础的条件和规范。”〔7〕然而,在二十世纪的政治实践中,特洛尔奇的严格区分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革命浪漫主义”蔓延全球。而且我们看到,在越是贫弱的社会中间,那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哲学或道德学说就越是容易为受众所认可;而以某一特定的哲学学说为根本性原则而建立起的政治制度,无不酿成了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制造了无数的人间惨剧。这正如美国学者马克•里拉所言:“人类渴望获得保证。无论何种形式,政治神学所具有的一种强大吸引力就是它的整全性。”〔8〕但是,“在政治中,最好是紧盯那些靠谱的事情,眼下最好是集中注意力去支持那些在大分离中获取的成就。因为政治就像宗教一样,容易陷入白日梦之中。”〔9〕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以上的简单讨论,我认为试图将某种宗教、哲学或道德学说作为根本性的政治建构原则,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基督教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有基督教才能够救中国”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是说不通的。米歇尔•福科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经验中可知,要求逃离当代现实体系,以便制定出有关另一个社会、另一种思想方式、另一种文化、另一种世界观的完整方案,这种企图只能导致最危险的传统的复辟。”〔10〕我完全同意这一点。在《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一书的结尾处,马克•里拉写道:“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让自己的政治限于保护个人免受最恶劣的伤害(这些个人可能会彼此给对方造成这样的伤害),去保护基本自由和向他们提供基本福利,同时让他们自己处理他们的精神命运。我们已经投下了赌注,提防圣经弥赛亚允诺释放的力量比试图利用它们为公众造福要更明智些。我们已经选择了不让我们的政治被启示之光照亮。要想让我们的试验起到效果,我们必须依靠自身洞彻事理的能力。”〔11〕我认为就当代中国大陆的状况而言,作者的论述亦是适当的。注释:〔1〕“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3602,2010-05-13。〔2〕〔3〕〔4〕〔5〕〔6〕〔7〕(德)特洛尔奇:《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刘小枫选编;朱雁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316、33、313、305、305页。〔8〕〔9〕〔11〕(美)马克•里拉:《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萧易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3、228页。〔10〕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38页。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 B978/2532
  •     排版可以更明了~~~
  •     有点难
  •     单单第一篇《现代精神的本质》就无比敏锐,我常常在想这是写于1907年吗?20世纪的基本主题都已经到位了
  •     神学 (基督教理论的基本概念) 这篇以后可能有用…
  •     序文看得我头大对俺来说虽然蛮深奥~准备努力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