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尔与现代性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西美尔与现代性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806786031
作者:陈戎女
页数:30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把西美尔作为一个文化哲学家来研究,尝试整体性地把握他的思想脉络,以专门的个案,具体解读西美尔思想的不同层面,勾勒出其思想的基本轮廓。同时,又是围绕文化的现代性来展开西美尔思想不同层面的论述,凸现出实质上完善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框架的西美尔文化-现代性思想的不一样的现代性理论样态和理念旨趣。

书籍目录

引子:西美尔的学术生平
第一章 “暧昧的”思想遗产
一、同时代人眼中的西美尔
1.“极为矛盾”的“启发者”(Anreger):马克斯·韦伯如是说
2.印象主义的“过渡哲学家”:卢卡奇的批判
二、对西美尔的经典现代阐释:左派与后现代的思想交锋
1.左派阐释路线:从“游手好闲者”到“先锋派”
2.后现代的西美尔
三、西美尔思想肖像的底色
第二章 货币文化论
一、《货币哲学》——现代“精神”的浮现
二、《货币哲学》的双向度
1.金钱与现代生活的客观化
2.金钱与个体自由
三、大都市的文化诊断:现代都市的“瞬间图景”
第三章 女性主义和现代性
一、性别形而上学:相对和绝对
1.男性与女性的形而上学差异
2.男性文化的客观和绝对:女性作为本体论的“他者”
3.女性精神贵族和个体形而上学的孤独
二、精英女性主义
1.女性文化:一个文化新大陆
2.德国女性运动:西美尔和玛丽安娜·韦伯之争
3.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女性主义
三、爱欲与婚姻
1.爱欲个人主义:卖弄风情和冒险
2.性爱和卖淫
3.婚姻和婚外恋:“个体法则”
第四章 审美一艺术思想与现代性
一、审美一感性与现代性
1.感性——审美之文化精神特质
2.“社会学美学”
3.“感觉社会学”
二、距离感:个体审美主义
1.生活风格的距离感
2.艺术风格的距离感
三、时尚:大众审美主义
第五章 宗教思想与宗教现代性
一、主体性宗教研究与实在宗教研究
二、宗教性与现代性
1.宗教性:宗教灵魂的基本存在
2.“私人化”的主体性宗教
3.宗教性:社会形式包含的宗教要素
三、宗教整合与现代性
1.宗教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同构性
2.宗教现代整合功能之转化
结语
附录:西美尔主要著作概要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概要

陈戎女,四川人,1999年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基督教、西方(古典)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近年致力于以西美尔为主题的文化社会思想研究,译有西美尔的《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章节摘录

  作为一种纯粹的社交形式,卖弄风情绝不像看起来那么轻松,风光无限,它在西美尔眼里演绎的是“深刻的个体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孤独”,男人和女人的灵魂永远在相互寻找、相互补充,渴望着被最深的形而上学鸿沟分隔开的另一存在,但永远不会克服其对立面。因此西美尔在卖弄风情这一最令人陶醉、最魅力四射的游戏形式背后,看到的是“人类孤独最纯粹的形象”,带着这种孤独,人最终不过是一个陌生人(西美尔2001b:168)。不管是拥有还是没有,人都是孤独的。而卖弄风情就是在拥有和没有这一悲剧性环节,用“游戏的、摇摆不定的、什么都不介入的形式打扮自己”(西美尔2001b:169)。卖弄风情的最终结果仍是个体无限的孤独。  不屑于卖弄风情这种徒有象征形式却无实质内容的人,可以试试冒险(Abenteuer)。现代爱欲的产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西美尔意义上的冒险。冒险,照西美尔的说法,已经成了生活最一般的,可以用无数经验填充的一种社会形式,尽管它倾向于以情色的形式出现。一般社会形式的冒险,既孤立于生活连续性之外,又以别样的意义成为生活连续性的一种比照。所以西美尔把冒险比作“生活中的岛屿,根据它自己的力量决定它的开端与结束,而不是像大陆的一部分,根据那些相邻近区域的力量来决定”(西美尔2001d:206)。岛屿什么时候能与大陆连为一片呢?也许永远不会,岛屿成其为岛屿,大陆成其为大陆,必要条件就是各自为政,就像冒险作为偶然的片断之于生活整体的意义一样。  恋爱并非总是冒险,但恋爱包含了冒险的特点:可征服的和无法夺取的,凭能力获得的和在能力之外靠运气得到的。西美尔说:“恋爱是冒险通常仅仅是对男人而言的;对女人而言,恋爱一般是冒险以外的其他事情”(西美尔200ld:212)。但这是一般而言,在现代社会,随着男人和女人的个体化越来越尖锐,女人不得不和男人一样把恋爱当作冒险,当作下赌注。爱情  和幸福绝不再像礼物一样被男人亲手送到女人手里,女人只需在家中静等就行了。结果就是,现代爱欲最终不得不把自己托付给一次次的冒险,这是爱欲现代化以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情色冒险突出的是生活绝对的片刻性、当下性、即时性的魅力,这点跟卖弄风情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冒险聚集着猛烈的强度,驱动着狂野的感觉,而卖弄风情则摆弄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和朦胧迷离的感受。卖弄风情和情色冒险被最终证明不过是爱欲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姿态——占有和征服、抓住和攫取,而不管占有对象、抓住机会是否与我们、与世界、与我们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相和谐。这些斑斑驳驳的现代欲望,像西美尔所说的那样,“能够愉悦我们,也能够一下子毁灭我们”(西美尔2001d:210)。卖弄风情和情色冒险无一例外拥有魅力四射,瞬间辉煌的形式,使人趋之若鹜,然而,不管它们怎么打扮自己,背后无法掩藏的是现代人作为陌生者的孤独形象。在这些爱欲关系中,个体既和他人发生关系,但又保持着心灵的距离,像一个精神的流浪者(西美尔2001b:110)。  抛开情色内容,西美尔最终谈到了人的“冒险命运”——这是冒险之于人的意义。如何理解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偶然和必然、人的自由和上天的恩赐之间的关联,现代人冒风险的做法是把不可预计的当作可预计的,西美尔以为这种“成问题的存在”本身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冒险者。“我们是地球上的冒险者;我们的生命处处带着紧张的刻痕,那是冒险的标志。但只有当这些紧张变得剧烈,以致控制了使它们得以认识自身的物质——只有那时‘冒险’才会现身”(西美尔200ld:218)。现代人生命中的一切都不可预期,冒险就成为命运,于是带着生命的紧张刻痕的现代人,不得不把生命(包括爱欲)放置到一次次冒险中,试图理解生命的整体和偶然、延续和断裂之间那些根本不可理解的冲突和调和。

图书封面


 西美尔与现代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西美尔与现代性西美尔出生于一个德国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6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后来他的再监护人死了后,为他留下了一笔足以使他安享一生财富。从小到大,人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56年)都待在柏林这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大都市里。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背景,环境条件作用下,使得西美尔更加倾向于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快速变化的都市生活碎片。一、肖像的重写—关于西美尔学术思想的整理对于西美尔的观点理论的归纳,总结可以追溯到其同代人如韦伯(暧昧)、涂尔干人等人身上。以及其学生卢卡奇之后,从古典到当代对于他的概括对于他思想的把握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新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左翼评论(古典阐释)如卢卡奇,本雅明等;如卢卡奇对于西美尔的肖像描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早期对于西美尔较为温和或者说更为中肯的评价;认为西美尔对于社会学在形式上的研究是极其有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非历史的角度的局限。在后期卢卡奇更多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其就是一个保守的资本主义“卫道士”,否认了客观环境,社会现实的条件,认为他是个“印象主义的过渡哲学家”/“寄生虫的哲学家”印象主义即:过渡、暂时、多元性就如同被评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启发者,但并非伟大的育人者,亦非真正的完成者”(卢卡奇)在这里的印象主义其实是艺术的一个流派,主张以一种瞬间的、静止的描绘方式来表现永恒的、终极的生命价值存在,反对腐朽的,僵硬的形式。这样他就被冠以一种被所谓的“景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方式去审思,对生活的碎片进行分析,而从来就缺乏决断,缺乏一种联系实际状况的视角。“从一只见过跳到另一只坚果,并不抱住一只坚果啃个没完,他主要关系的是显示自己高超的跳跃能力,欣赏着自己优美的跳跃姿势”2、对西美尔的经典现代阐释两大阵营:左派(兼倾右者);右派(后现代)左派以弗里斯比为首对他进行阐释,认为西美尔是一位文化诊断者,游手好闲者左派其实是对之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承继,认为“他描述的现代现象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指出了他思想的几个重大特征(1) 不确定性,甚至连社会生活的细节都不确定(2) 或然性,逃避最终决定性思考的意味(3) 对整个社会的构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瞬间图景左派当中的倾右者:认为他是一个尼采式的社会主义者(具有贵族/超人意愿的社会主义理想者),从而把他描绘成先锋的社会革命者后现代视野中:西美尔是一名“差异的欣赏者”,反对把差异化约为同一,他的思考具有碎片性就是“去整一体”的尝试。如魏施泰因划去了弗里斯比“游手好闲”“漫游者”说法,他们借用列维斯特劳斯体罚,称其为“利用现成工具干零碎杂货的工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后现代主义者。又如我国学者成伯清观点认为“西美尔就好像一个能工巧匠,善于充分利用手边现成的材料,甚至边边角角,补缀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出来”作者:“用一种精英主义的姿势,绝对主义的立场处理那些不可解决的精神问题”。二、货币文化论西美尔的研究起点是从货币开始的,他研究主要有两个向度:1、 平均化,量化,客观化2、 保存个体自由和内心独立性的潮流他所持有的价值本体论为一种主体价值论,不同于马克思的事物价值存在于劳动中那样,他认为事物的价值虽然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要兼顾个人的主体需要意愿,因为某物对某人是否值得付出是一个双向的存在。事物的使用价值要符合他人的需求意愿才真正有价值;比如一个人去逛商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那他就得去赔偿,但是这个打碎的玻璃此时此地的存在对他来说并无价值,因为他不需要(虽然这玻璃被赋予劳动价值)因而随着这个逻辑,货币作为一个一般等价物的存在,使得人们因此而越发的去追逐它(万能型),在交换过程当中,价值也随着产生了。现代之后,经济的发达,使得社会产生了与货币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广义)。“有这么一些东西,其自身完全来自于其作为手段的特质,来自于其能够转化为更具体价值的能力”(西美尔)以上的结果便是:现代社会人们越发依赖货币,使得这种工具因其手段的独有特质而变为目的,“人永远也无法居住在桥上”,但是这座桥却越发的充满魅惑,使人迷乱,最终人迷失在这个桥上。至此之后,人们的感觉变超越了灵魂的界限“生活的意义不断的在从我们手中滑落”,货币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公分母,“无论事物具有何种的特质都在金钱的浪潮当中漂浮着,他们都好像处于一个海平面上似的”最终的结果是:个人的距离增加了,自由空间变大了,但是这是消极的自由(不做某事的自由)在个人利益的算计上(唯智主义)去追求金钱,但是一旦某个人得到了金钱后,却越发的迷茫,不知所措,因而陷入一种狂乱状态。三、女性主义与现代性“…..避免这种缩小男女灵魂区别的危险的前提,只有大大加强精神上区分的敏感度,才有可能。灵魂升华的一个最精细的任务是,在极其相似的基础上培养,感觉差异的事实和魅力”——《女性文化》在性别差异日益缩小,渐趋近无的现代社会中,西美尔以他的敏感承担了一项“最精微的任务”:探索男女灵魂的差异及其魅力。在叙述西美尔具体性别形而上学思想前先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德国近现代思想界的经典女性谱系有:“尼采和知音莎乐美,胡塞尔和学生艾迪特 斯坦,海德格尔和其学生汉娜 阿伦特西美尔也有一段故事,1、他的妻子 恩肯多夫(其笔名)自从嫁了给了西美尔后受到了传统的婆婆的排斥不得已从艺术创作到小说写作的转变。2、西美尔跟他的学生 康托洛维茨的师生恋;最终结局以双方分手告终,使女方极其痛苦这里是否就存在一个联系,对男女之间的辨析是基于此之上的?比如:提出客观主义对女性主观灵魂特质的压制,男性的相对/分裂与女性的绝对/整体存在?就此展开对其性别思想的归纳“男人经常可能为了一种观念而生而死,他总是面对观念,观念是男人无止境的使命,在观念意义上,男人始终是一个孤独者,就女惹人眼,她的存在和思想就是一回事,尽管命运注定的孤独偶尔可能驾驭她,但一般来说,她绝不可能像男人那样孤独,她永远都在自己家里,而男人的“家”却在自己身上”——《性别问题中的相对和绝对》两者的差异:西美尔从本质主义出发,性别是一个存在的样式,女性是一个绝对的、整体性的存在,而男性则是相对的、分裂性的存在,前者存在是在自身性中,后者的存在是在于关系中。女性就像一个完美统一的艺术品。具备全部深邃和美。至此西美尔强调的性别研究是基于形而上的,精神气质的讨论,不同于当时以韦伯夫人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关乎性别在权力场域中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的一般文化,其批判标准和适宜程度都是由男性决定的,本质上也具有男性特征,但文化的性别倾向却逐渐变成了客观性,男性文化变成了可观文化,成为男女都要遵守的文化形式”。(陈戎女P114)因而女人地位低下,穷期本质,“不是因为女人力量太弱小,而是因为他们的力量的方式不适合迄今的文化劳动范畴。这样按他的观点女性的独有品质受到了至今已经逻辑化,固化为内心一部分的男性文化的影响,要使得女性文化发扬光大关键是解决如何让女性不自觉进入那些特地为男性所打造的领域的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非常贵族式的回答“家庭”让女性回归家庭,是保留女性特质自在性的最好方式,因为如果像当时无论是工人阶级激进者还是资产阶级温和派介入具体的政治事务只能使女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样做无用功。因为他提出女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女性化的文化构想”是按照女人心的存在方式产生的客观的文化形式,是“以女人天性为前提,表达女人天性的文化”这里的女性文化说白了就是“男人们不擅长或者说做不了的事”都是女性文化的在一些强调女性个体性和统一性完美结合的地方如:艺术,文学等在卖淫与性爱上也正基于此,女人更会以一种委身性的姿态去投入,往往在两性关系上会受到伤害;比如婚介所征婚。“女人在性关系中付出了全部自我,连同自我全部的价值,而男人在其中只是个体的一部分罢了”《货币哲学》三、爱欲与婚姻至此他指出了爱欲个人主义的实质,现代社会个人越发的进行一种表面的特殊的,瞬时的爱欲进行时式的男女情欲的沟通。那种古希腊的爱是拥有和没有的中间状态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以绝对的拥有作为尺度的爱情。一夜情,一见钟情就如此得到了发展。如前面所说的,个人在货币的影响下陷入了狂乱的状态,这时候人们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货币这座桥何所向,何所指。他们疯狂的去寻找企图摆脱自我的“洪荒状态”,在生活中就集中表现为卖弄风情,爱欲的个人主义卖弄风情就如同价格那样,女人总是以一种极其顺从的方式去躲避男人,因为这时候她想去获得去支配但又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去驻足。。现代的爱欲好像指向爱的对象,但最终指向自我,是自我心灵半途在扩展与收缩间的平衡,跟爱的对象实质无关。现代的爱欲在乎拥有,但不在乎拥有的长久,现代爱欲的品质就是“当下性的瞬间性”现代个体最大的困境,是在爱欲中寻找与自身相当有关的自由和束缚之间的平衡。现代的爱情不亚于打一场遭遇战—对男女都一样。他们既想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灵,又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尽可能不受打扰无所用但可以起到反省,启发人的作用?四、审美——艺术思想与现代性以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的方法去观察艺术必然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论。按照货币哲学的那条逻辑:现代性之维的扩展。艺术品“就是形式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完美统一体”艺术的自成一体的,具备形式的完满性,在内容与形式恰当好处的融合为一体的时候,艺术有了极大的价值性。现代性本质在于心理主义:固定不变的内容在流动不具的心灵成分中和解,一切实体的东西都从心灵那里过滤掉了,而心灵形式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可以说现代主义审美和艺术加强了感性的本质化和感性的个体化。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本质化即指感性与审美在精神上的共谋,坚持感性幸而上学即感性是其最终的需求,使哲学,宗教的价值削平。个体化指美只能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再也不存在超越个体感性体验的普遍的美和超验的美。(理性能进行艺术创作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不同;传统审美拥有和谐的形式因素,稳固的形式结构,现代则反之,以一种“抽象化,不连贯,震力的模式”突出了现代人类关系与人性变化。法兰克福学派之于现代艺术的见解;阿多诺:“论战”的艺术和“意识形态”的艺术的区分。现代艺术属于前者,其对形式的解放标示出一条社会解放的意志。西美尔的观点:传统的审美主义是对二元性继超感性,超个人性的统一,而正是超感性/个人性使得这个二元能和谐保持下去,而现代审美确实对前者的一种批判,超个人性与超宗教神性逐渐丧失,最终彼岸的失落。“现代审美主义房主了对彼岸的终极追求,将生命欲求锁定于感性之在,它并没有调和现代性的冲突,而是取消了冲突。2、感觉社会学关注的是感官印象的细微差别建立的“个体的社会存在”其就是从这种个体的社会存在出发,理解个体的感觉和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作用。眼睛与耳朵是一种对立,而前者是向他人透露,后者是向我们透露他人。又是一种现代性在感官的差异表现(狂乱)“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越发弱小,对自身周围的感受力越发强烈,我们变得不仅短时,而且感觉迟钝,然而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敏感。”个人所接触的事物呈现出一种短暂性,过渡性,为了克服这种激烈无常的刺激对感官的损伤,我们越发的以一种理性化的方式去抵制,为自己披上一层外衣规避这般的风险。(现代性在立体阴影的作图方式的近民与表现主义的抽象?抵触)两种后果:乐极生厌,犬儒主义(享乐/消费主义)两者的共同之处:都以事物的价值差异的平等化,削化为特点。不同之处:前者是一种向上的狂乱,后者是向下的狂乱乐极生厌者认为事物的差异性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需要对他们进行改造或创作出全新的形式(不稳定、感性)去满足他们需求犬儒主义:即是 事物之间差异性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为何不一视同仁的把他们当做一个存在事物来不加区分的对待呢?所以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之!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都是胡扯,只有万能的金钱才是好的。这与古代犬儒主义(道德的承载)相异。风格:正是个人受到的刺激,与感性的表达需要,艺术当中的风格概念跃然纸上,风格即使个人的自由表达(形式性的消极表达)每一种风格就是一种寂寞的个人感性表达所形成的特定结构。“现代艺术是一种远距离,在语言上刻意求精,但精湛的言语几乎不忍精确地描景状物,而是强化事物存在技法的特殊感知,从而使所属之物超越其范围,展现出对生活深度的象征”——斯科特时尚也是如此,时尚就是社会化和个体化这两种冲动感调和以后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表达了人们模仿和变异“特殊的统一体”的心理态势。杰出人们的满足感显然在于,它混淆了拥有特殊物的个人情感和被大众模仿并负载起大众精神的社会情感。(逻辑上相矛盾,但心理上绝对配合)产生条件(社会权威)(心理激情)只有短暂,没有永恒,只有过渡,没有终极。时尚模糊了事物的“细微差别”,最终体现为群体力量主宰个体的方式。即使你去以相反的方式去对抗,其实也陷入了模式化“困径”中(反向被时尚所钳制)五、宗教思想与现代性基本论断:作为历史样式的宗教的确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法权地位,但现代人对“宗教性”的需求却一如既往。“人固有的宗教冲动使他们在失去客观的,外在宗教后,将宗教性的意义价值诉求内化为”主体性宗教”,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了纯粹的私人事务。人所内在的天赋“宗教性”总是在寻找具体的社会内容与之进行结合,因而到最后会形成实体性的宗教形式,并有教会,教规,仪式等具体的宗教性表达,正因为社会内在的具有宗教性才有机会使得宗教性有可能被授予 “神性的高身位”,比如大同主义者与人类,教师与学生,儿女与母亲等。其关系都是具有不可被货币等世俗事物所弱化的。作为灵魂生活形式的宗教虔诚与现代的科学观没有冲突,只是宗教具体形式被日益分裂的社会所排斥了。他提出伴随着现代性的社会发展,宗教只能以一种主体性的宗教形式以非常私人化的途径进行传播,没有上帝基督,只有绝对的理念存在于内心深处。亦或如韦伯,涂尔干得出的那样,成为公共领域的社会化样式。(公民宗教)在货币、时尚、感觉、爱欲、艺术审美都是以现代性为线索展开分析的,个人被平面化,平等化的同时也被予以一定的自由空间去活动,周围事物的纷乱,个人感官的麻木与感性的本质化所带来的狂乱,使得时尚变得时尚,感觉变得麻木又敏感,爱欲变得短暂而强烈却又空虚,审美变得自由风格化却又虚无。
  •     每個人在斷斷續續的腳步節奏中盡力成為負責的人,或在人群裡翻閱歡樂。……寂寞無意就把所有人都包裹,越感覺寂寞,我們就越用巨大的吵鬧來掩飾自己、欺騙自己。我們究竟在哪裡呢?是車流的河裡?是人們交織熱絡的體溫裡,是書店裡形單影隻的紅鶴,還是捷運那存在主義的2號月台上。我們重複享受城市裡的失落感傷,卻沒有回饋過什麼。齊末爾對於現代都市生活的描述,在我閱讀他的作品時,總會有種會心的感覺。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有些陈述合理,有些陈述过于武断。了解国外研究西美尔现状不错。还有私人生活的彩蛋。毕竟写西美尔而不容易,他就像个迷人的怪物一样,是个理论黑洞。
  •     看到局外人这个题目,初时乍以为是谈的加缪的那篇小说。对文章的文本结构进行条分缕析是我这种人无法办到,专业使然。作为门外的旁观人,只能从缝隙里一瞥,瞧瞧里面有什么东西。也许让我来写,个人会偏好于某一种思想或者意识流动是不是能能对现实的人有所触动,故我至多提到与现实意义相关的那小小一块,绝对做不到你这般细密。从这点来看,我对社会学这块只能算是彻底的目盲了。
  •     西美尔导读
  •     风格思维都很好。西美尔一个经典和值得学习研究的人物
  •     SHIRBLE的三联柜撤了。少了个去处。
  •     个人读完后的读书笔记,大家一起交流下吧
  •       西美尔与现代性
      
      
      西美尔出生于一个德国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6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后来他的再监护人死了后,为他留下了一笔足以使他安享一生财富。从小到大,人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56年)都待在柏林这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大都市里。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背景,环境条件作用下,使得西美尔更加倾向于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快速变化的都市生活碎片。
      
      一、肖像的重写—关于西美尔学术思想的整理
      对于西美尔的观点理论的归纳,总结可以追溯到其同代人如韦伯(暧昧)、涂尔干人等人身上。以及其学生卢卡奇之后,从古典到当代对于他的概括对于他思想的把握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新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左翼评论(古典阐释)
      如卢卡奇,本雅明等;如卢卡奇对于西美尔的肖像描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早期对于西美尔较为温和或者说更为中肯的评价;认为西美尔对于社会学在形式上的研究是极其有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非历史的角度的局限。在后期卢卡奇更多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其就是一个保守的资本主义“卫道士”,否认了客观环境,社会现实的条件,认为他是个“印象主义的过渡哲学家”/“寄生虫的哲学家”
      印象主义即:过渡、暂时、多元性
      就如同被评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启发者,但并非伟大的育人者,亦非真正的完成者”(卢卡奇)
      在这里的印象主义其实是艺术的一个流派,主张以一种瞬间的、静止的描绘方式来表现永恒的、终极的生命价值存在,反对腐朽的,僵硬的形式。
      这样他就被冠以一种被所谓的“景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方式去审思,对生活的碎片进行分析,而从来就缺乏决断,缺乏一种联系实际状况的视角。
      “从一只见过跳到另一只坚果,并不抱住一只坚果啃个没完,他主要关系的是显示自己高超的跳跃能力,欣赏着自己优美的跳跃姿势”
      
      2、对西美尔的经典现代阐释
      两大阵营:左派(兼倾右者);右派(后现代)
      左派以弗里斯比为首对他进行阐释,认为西美尔是一位文化诊断者,游手好闲者
      左派其实是对之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承继,认为“他描述的现代现象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指出了他思想的几个重大特征
      (1) 不确定性,甚至连社会生活的细节都不确定
      (2) 或然性,逃避最终决定性思考的意味
      (3) 对整个社会的构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瞬间图景
      
      左派当中的倾右者:认为他是一个尼采式的社会主义者(具有贵族/超人意愿的社会主义理想者),从而把他描绘成先锋的社会革命者
      
      后现代视野中:西美尔是一名“差异的欣赏者”,反对把差异化约为同一,他的思考具有碎片性就是“去整一体”的尝试。
      如魏施泰因划去了弗里斯比“游手好闲”“漫游者”说法,他们借用列维斯特劳斯体罚,称其为“利用现成工具干零碎杂货的工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后现代主义者。
      又如我国学者成伯清观点认为“西美尔就好像一个能工巧匠,善于充分利用手边现成的材料,甚至边边角角,补缀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出来”
      作者:
      “用一种精英主义的姿势,绝对主义的立场处理那些不可解决的精神问题”。
      
      二、货币文化论
      西美尔的研究起点是从货币开始的,他研究主要有两个向度:
      1、 平均化,量化,客观化
      2、 保存个体自由和内心独立性的潮流
      他所持有的价值本体论为一种主体价值论,不同于马克思的事物价值存在于劳动中那样,他认为事物的价值虽然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要兼顾个人的主体需要意愿,因为某物对某人是否值得付出是一个双向的存在。事物的使用价值要符合他人的需求意愿才真正有价值;比如一个人去逛商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那他就得去赔偿,但是这个打碎的玻璃此时此地的存在对他来说并无价值,因为他不需要(虽然这玻璃被赋予劳动价值)
      因而随着这个逻辑,货币作为一个一般等价物的存在,使得人们因此而越发的去追逐它(万能型),在交换过程当中,价值也随着产生了。现代之后,经济的发达,使得社会产生了与货币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广义)。
      “有这么一些东西,其自身完全来自于其作为手段的特质,来自于其能够转化为更具体价值的能力”(西美尔)
      以上的结果便是:现代社会人们越发依赖货币,使得这种工具因其手段的独有特质而变为目的,“人永远也无法居住在桥上”,但是这座桥却越发的充满魅惑,使人迷乱,最终人迷失在这个桥上。至此之后,人们的感觉变超越了灵魂的界限“生活的意义不断的在从我们手中滑落”,货币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公分母,“无论事物具有何种的特质都在金钱的浪潮当中漂浮着,他们都好像处于一个海平面上似的”
      最终的结果是:个人的距离增加了,自由空间变大了,但是这是消极的自由(不做某事的自由)在个人利益的算计上(唯智主义)去追求金钱,但是一旦某个人得到了金钱后,却越发的迷茫,不知所措,因而陷入一种狂乱状态。
      
      三、女性主义与现代性
      “…..避免这种缩小男女灵魂区别的危险的前提,只有大大加强精神上区分的敏感度,才有可能。灵魂升华的一个最精细的任务是,在极其相似的基础上培养,感觉差异的事实和魅力”
       ——《女性文化》
      在性别差异日益缩小,渐趋近无的现代社会中,西美尔以他的敏感承担了一项“最精微的任务”:探索男女灵魂的差异及其魅力。
      在叙述西美尔具体性别形而上学思想前先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德国近现代思想界的经典女性谱系有:“尼采和知音莎乐美,胡塞尔和学生艾迪特 斯坦,海德格尔和其学生汉娜 阿伦特
      西美尔也有一段故事,
      1、他的妻子 恩肯多夫(其笔名)自从嫁了给了西美尔后受到了传统的婆婆的排斥不得已从艺术创作到小说写作的转变。
      2、西美尔跟他的学生 康托洛维茨的师生恋;最终结局以双方分手告终,使女方极其痛苦
      这里是否就存在一个联系,对男女之间的辨析是基于此之上的?比如:提出客观主义对女性主观灵魂特质的压制,男性的相对/分裂与女性的绝对/整体存在?
      
      就此展开对其性别思想的归纳
      “男人经常可能为了一种观念而生而死,他总是面对观念,观念是男人无止境的使命,在观念意义上,男人始终是一个孤独者,就女惹人眼,她的存在和思想就是一回事,尽管命运注定的孤独偶尔可能驾驭她,但一般来说,她绝不可能像男人那样孤独,她永远都在自己家里,而男人的“家”却在自己身上”
       ——《性别问题中的相对和绝对》
      
      两者的差异:
      西美尔从本质主义出发,性别是一个存在的样式,女性是一个绝对的、整体性的存在,而男性则是相对的、分裂性的存在,前者存在是在自身性中,后者的存在是在于关系中。
      女性就像一个完美统一的艺术品。具备全部深邃和美。
      至此西美尔强调的性别研究是基于形而上的,精神气质的讨论,不同于当时以韦伯夫人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关乎性别在权力场域中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的一般文化,其批判标准和适宜程度都是由男性决定的,本质上也具有男性特征,但文化的性别倾向却逐渐变成了客观性,男性文化变成了可观文化,成为男女都要遵守的文化形式”。(陈戎女P114)
       因而女人地位低下,穷期本质,“不是因为女人力量太弱小,而是因为他们的力量的方式不适合迄今的文化劳动范畴。这样按他的观点女性的独有品质受到了至今已经逻辑化,固化为内心一部分的男性文化的影响,要使得女性文化发扬光大关键是解决如何让女性不自觉进入那些特地为男性所打造的领域的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非常贵族式的回答“家庭”
      让女性回归家庭,是保留女性特质自在性的最好方式,因为如果像当时无论是工人阶级激进者还是资产阶级温和派介入具体的政治事务只能使女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样做无用功。
      因为他提出女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女性化的文化构想”是按照女人心的存在方式产生的客观的文化形式,是“以女人天性为前提,表达女人天性的文化”
      这里的女性文化说白了就是“男人们不擅长或者说做不了的事”都是女性文化的
      在一些强调女性个体性和统一性完美结合的地方如:艺术,文学等
      在卖淫与性爱上也正基于此,女人更会以一种委身性的姿态去投入,往往在两性关系上会受到伤害;比如婚介所征婚。“女人在性关系中付出了全部自我,连同自我全部的价值,而男人在其中只是个体的一部分罢了”《货币哲学》
      
      三、爱欲与婚姻
      至此他指出了爱欲个人主义的实质,现代社会个人越发的进行一种表面的特殊的,瞬时的爱欲进行时式的男女情欲的沟通。那种古希腊的爱是拥有和没有的中间状态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以绝对的拥有作为尺度的爱情。一夜情,一见钟情就如此得到了发展。如前面所说的,个人在货币的影响下陷入了狂乱的状态,这时候人们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货币这座桥何所向,何所指。他们疯狂的去寻找企图摆脱自我的“洪荒状态”,在生活中就集中表现为卖弄风情,爱欲的个人主义
      卖弄风情就如同价格那样,女人总是以一种极其顺从的方式去躲避男人,因为这时候她想去获得去支配但又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去驻足。
      。
      现代的爱欲好像指向爱的对象,但最终指向自我,是自我心灵半途在扩展与收缩间的平衡,跟爱的对象实质无关。现代的爱欲在乎拥有,但不在乎拥有的长久,现代爱欲的品质就是“当下性的瞬间性”
      现代个体最大的困境,是在爱欲中寻找与自身相当有关的自由和束缚之间的平衡。现代的爱情不亚于打一场遭遇战—对男女都一样。他们既想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灵,又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尽可能不受打扰
      
      无所用但可以起到反省,启发人的作用?
      四、审美——艺术思想与现代性
      以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的方法去观察艺术必然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论。
      按照货币哲学的那条逻辑:现代性之维的扩展。
      艺术品“就是形式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完美统一体”艺术的自成一体的,具备形式的完满性,在内容与形式恰当好处的融合为一体的时候,艺术有了极大的价值性。
      现代性本质在于心理主义:
      固定不变的内容在流动不具的心灵成分中和解,一切实体的东西都从心灵那里过滤掉了,而心灵形式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
      可以说现代主义审美和艺术加强了感性的本质化和感性的个体化。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本质化即指感性与审美在精神上的共谋,坚持感性幸而上学即感性是其最终的需求,使哲学,宗教的价值削平。
      个体化指美只能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再也不存在超越个体感性体验的普遍的美和超验的美。(理性能进行艺术创作么?)
      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不同;
      传统审美拥有和谐的形式因素,稳固的形式结构,现代则反之,以一种“抽象化,不连贯,震力的模式”突出了现代人类关系与人性变化。
      法兰克福学派之于现代艺术的见解;
      阿多诺:“论战”的艺术和“意识形态”的艺术的区分。现代艺术属于前者,其对形式的解放标示出一条社会解放的意志。
      西美尔的观点:传统的审美主义是对二元性继超感性,超个人性的统一,而正是超感性/个人性使得这个二元能和谐保持下去,而现代审美确实对前者的一种批判,超个人性与超宗教神性逐渐丧失,最终彼岸的失落。
      “现代审美主义房主了对彼岸的终极追求,将生命欲求锁定于感性之在,它并没有调和现代性的冲突,而是取消了冲突。
      
      2、感觉社会学
      关注的是感官印象的细微差别建立的“个体的社会存在”其就是从这种个体的社会存在出发,理解个体的感觉和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眼睛与耳朵是一种对立,而前者是向他人透露,后者是向我们透露他人。
      又是一种现代性在感官的差异表现(狂乱)
      “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越发弱小,对自身周围的感受力越发强烈,我们变得不仅短时,而且感觉迟钝,然而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敏感。”
      个人所接触的事物呈现出一种短暂性,过渡性,为了克服这种激烈无常的刺激对感官的损伤,我们越发的以一种理性化的方式去抵制,为自己披上一层外衣规避这般的风险。
      (现代性在立体阴影的作图方式的近民与表现主义的抽象?抵触)
      两种后果:乐极生厌,犬儒主义(享乐/消费主义)
      两者的共同之处:都以事物的价值差异的平等化,削化为特点。
      不同之处:前者是一种向上的狂乱,后者是向下的狂乱
      乐极生厌者认为事物的差异性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需要对他们进行改造或创作出全新的形式(不稳定、感性)去满足他们需求
      犬儒主义:即是 事物之间差异性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为何不一视同仁的把他们当做一个存在事物来不加区分的对待呢?所以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之!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都是胡扯,只有万能的金钱才是好的。这与古代犬儒主义(道德的承载)相异。
      风格:正是个人受到的刺激,与感性的表达需要,艺术当中的风格概念跃然纸上,风格即使个人的自由表达(形式性的消极表达)每一种风格就是一种寂寞的个人感性表达所形成的特定结构。
      “现代艺术是一种远距离,在语言上刻意求精,但精湛的言语几乎不忍精确地描景状物,而是强化事物存在技法的特殊感知,从而使所属之物超越其范围,展现出对生活深度的象征”
       ——斯科特
      时尚也是如此,时尚就是社会化和个体化这两种冲动感调和以后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表达了人们模仿和变异“特殊的统一体”的心理态势。
       杰出人们的满足感显然在于,它混淆了拥有特殊物的个人情感和被大众模仿并负载起大众精神的社会情感。
       (逻辑上相矛盾,但心理上绝对配合)产生条件(社会权威)(心理激情)只有短暂,没有永恒,只有过渡,没有终极。
      时尚模糊了事物的“细微差别”,最终体现为群体力量主宰个体的方式。即使你去以相反的方式去对抗,其实也陷入了模式化“困径”中(反向被时尚所钳制)
      
      五、宗教思想与现代性
      基本论断:作为历史样式的宗教的确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法权地位,但现代人对“宗教性”的需求却一如既往。
      “人固有的宗教冲动使他们在失去客观的,外在宗教后,将宗教性的意义价值诉求内化为”主体性宗教”,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了纯粹的私人事务。
      人所内在的天赋“宗教性”总是在寻找具体的社会内容与之进行结合,因而到最后会形成实体性的宗教形式,并有教会,教规,仪式等具体的宗教性表达,正因为社会内在的具有宗教性才有机会使得宗教性有可能被授予 “神性的高身位”,比如大同主义者与人类,教师与学生,儿女与母亲等。其关系都是具有不可被货币等世俗事物所弱化的。
      作为灵魂生活形式的宗教虔诚与现代的科学观没有冲突,只是宗教具体形式被日益分裂的社会所排斥了。
      他提出伴随着现代性的社会发展,宗教只能以一种主体性的宗教形式以非常私人化的途径进行传播,没有上帝基督,只有绝对的理念存在于内心深处。亦或如韦伯,涂尔干得出的那样,成为公共领域的社会化样式。(公民宗教)
      
      在货币、时尚、感觉、爱欲、艺术审美都是以现代性为线索展开分析的,个人被平面化,平等化的同时也被予以一定的自由空间去活动,周围事物的纷乱,个人感官的麻木与感性的本质化所带来的狂乱,使得时尚变得时尚,感觉变得麻木又敏感,爱欲变得短暂而强烈却又空虚,审美变得自由风格化却又虚无。
      
      
  •     总觉得作者自己写的也心虚,摸不着西美尔的道儿。
  •     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碎片化,缺乏体系感,不过这可能也是他四大古典社会学家中最接近后现代的原因吧!
  •     因为喜欢西美尔的缘故,所以就买了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     博士论文。。。。。。。。。。
  •     西美尔是不被注意但又是对现代社会有着细致入微见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不可不读西美尔。
  •       每個人在斷斷續續的腳步節奏中盡力成為負責的人,或在人群裡翻閱歡樂。……寂寞無意就把所有人都包裹,越感覺寂寞,我們就越用巨大的吵鬧來掩飾自己、欺騙自己。我們究竟在哪裡呢?是車流的河裡?是人們交織熱絡的體溫裡,是書店裡形單影隻的紅鶴,還是捷運那存在主義的2號月台上。我們重複享受城市裡的失落感傷,卻沒有回饋過什麼。
      齊末爾對於現代都市生活的描述,在我閱讀他的作品時,總會有種會心的感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