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罪》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逻辑与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61755112
作者:谢尔兹(Philip R. Shields)
页数:222页

都死了还被你们糊弄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解释性文本已有很多,虽然各种论述各有特点,新颖出彩,但主旨却无一例外的是增加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性,比如冠以连接逻辑与宗教的第一人,叛逆的新康德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的创始人等等。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作者----劳伦斯部分文本解读者,三流和一流的,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归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论述.....对偶像的论述遗物,总相信其中蕴含着逻辑必然性,却对偶然说嗤之以鼻。艹了,维特根斯坦就不是凡人了,他每个遗留下来的文本就没有逻辑死角了? “今天我在战壕里一边思考一边挠屁股” 敢问这里边有什么逻辑必然性,挠屁股和思考是模态逻辑还是辩证逻辑?和宗教有个半毛钱关系嘛? 不看也罢,顺带让刘小枫也去屎吧说到维特根斯坦仰慕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证说他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里的一句话: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被允许。 草了,又是一个大傻帽的推理,有人说看尼采就跟看青年文摘一样感动呢解释学真是个万能的护身符啊,即便不顾及逻辑,也能拿护身符抵住鄙视,作者,你牛逼PS:有些同学就是不爱好好学习,要么认真研究要么另寻别路啊,专盯着别人的八卦干嘛,套近乎呢?

逻辑和罪的对立

逻辑就是没有矛盾的体系,她们没有变动,因此罪成了她们的对立物和反面,还有就是她们竟成为了罪,因此她们不再纯洁,从此之后人类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因此才有逻辑之罪和罪之逻辑。她们势不两立,又同命相连。

寥寥数语 末敢妄称为正解 仅供交流

这本书很难,需要懂些分析哲学、神学、宗教社会学的知识。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理解成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只有在敬畏上帝命令、消除自己乖谬意志的基础上,才会知晓语言的真义。逻辑形式是语言的本质,语言形式不是空的纯形式,它存于所有语言的使用的过程中。为此,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要关注日常语言,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理解语言的意义,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已设定的语言规则。为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游戏本身不是一个空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念,它活在各种具体游戏的玩耍之中。因而,维特根斯坦对抽象的思辨哲学提出批评,认为哲学应该对不能言说的东西保持沉默,进而强调要对语言的使用进行规范。总之,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只能描述和行动在这个向我们显现的由上帝创造的世界之中,对上帝保持敬畏,这就够了!

逻辑的罪恶

逻辑不仅束缚了人的心灵,还束缚了人的创造精神,但是这种束缚是必须得,因此这种恶是必须的,因此不是什么恶都不能够存在,因此要原谅逻辑的罪恶。

算是读过两年之后的笔记

技术性的逻辑思辨与宗教性的虔诚沉思在西方哲学的开端时候就有一种神秘的关联。我们所谓的“纯”哲学,指的是凭靠数理、纯形式的逻辑对各种理则(或称事物的本性)的思辨。在“纯”哲学中,数理思辨与宗教性的沉思是二合一的:静观的知识无异于静观的生活,这种纯粹思辨的生活本身就带有虔诚的性质——后来所说的“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带有虔敬性质的纯粹思辨。基督教出现以后,如此静观的生活方式便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二而一的生活方式。因为特定的演说与思考的意义依赖于相应逻辑形式的预先接受,所以不能言说与思考那些在任何言说与思考中已预设的东西。(有意思 很逻辑)逻辑形式把一种严格的限制加给语言,而所说的意义最终依赖于对所显示之物的接受。这些概念相互交织着,构成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伦理/宗教的独特观点,即这样一种理解,有种诸力量强加于我们,我们应当对其敬畏、谦卑和尊重。一般来说,哲学著作要独立于外在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只依赖于自身成立。维特根斯坦吧逻辑形式(以及后来的语法形式)当成是类似于上帝意志的东西,于是,逻辑提供了绝对的,可以用来衡量我们的“罪”的标准。魏林格尔认为天才的生活是惟一值得过的生活,他形成的一种律令——不天才,毋宁死。维特了根斯坦服从于这一道德律令。一旦罗素使他相信自己有哲学才能,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清醒地履行起天才的职责。词语含义通常的概念形成了多浓的一团雾气,使我们无法开清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而在某些运用语言的原始方式那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纵观语词的目的以及词语怎么起作用的;因此,从这些原始方式来研究语言现象有助于驱散迷雾。(深得我意——语言的偏见)哲学就是抵制借助于言而对我们的智性的蛊惑的一场战斗。 宗教形式一个统一的标准适合于所有的宗教:1.某种焦虑;2.这种焦虑的解除可说之物与可现实之物之间绝对的、维特根斯坦使得区分。(?)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在语言中有种专断的和不可测知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量不仅限定并支撑着意义,而且把我们关于绝对依赖性的经验,植根于一个全能的陌生意志(Will)的审判之下。维特根斯坦展示我们如何犯有(比如说)无信偶像之罪:当我们试图用词语说出只能显示之物,或者我们相信意义确实就在于指向经验事实或心理意向和神经过程时,情况就是如此。维特根斯坦都在利用可说之物和可显示之物的区分,来排除无用的形而上学思辨。用康德式的术语来说就是:他限定知识来为信仰留出余地。 为什么强调确定词语正确意义具有伦理上的重要性? 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要把哲学家当成犯了原罪的人?《哲学逻辑轮》整本书可概括为一句话: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则必须付出沉默。(研究真的是这样吗)因此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思想划定界限,或者毋宁说,就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因为为了给思想划定界限,就不得不发现界限的两边都是可以思考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能够思考不能思考的问题)。(哈哈哈哈,不过,什么才是思想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为思想划定界限。 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话:“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如其所是,一切都像他发生的那样发生;在其中没有价值存在。如果他的确存在,那么他就没有价值。(作者的论调:发生的是都没有价值,问题是:什么是价值?)如果的确存在有价值的价值,它必定在所有发生之事和现有之事的整个领域之外。因为所有发生之事和现有之事都是偶然的。(即偶然之事无价值)造成非偶然之事的东西不能位于这个世界中,因为,如果这样那么它本身就是偶然的了。它必定在这个世界之外。”语言只能表达偶然的东西,即事实。因此在原来的句子中没有区分逻辑的“必须”与伦理的“必须”的手段。(在汉语中无此问题,逻辑的“必须”可以用“必定”。 语言的局限啊!!)图尔敏指出“对抗的来说,哲学的核心任务是1.探究理性的范围及其内在界限,2.验证企图突破和越过这些不可避免的界限,这种不可遏止倾向带来的后果。”维特根斯坦重述了这种任务,最终我们把这种不可遏制的倾向标示以“罪”康德建议,既然理性既不能知道上帝,又不能否认上帝,那么上帝纯粹就是信仰的事。康德进而暗示,这不是理性批判的偶然结果;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为信仰留下余地”。(关于“佛”“共产主义”一样,即不能“证伪” 但是我不想留下这个“余地”,人是要有知识的,在运用哲学的逻辑,即使不能得到证明,也会做出更为接近未来事实的预测,即“理性预期” 这是人的能力,不能刻意压制,压制一方面求的了狭隘的“精确、明晰”<也是维特根斯坦、康德、萨特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反人类的,但我认为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而非更好地臣服于自然或所谓的天道)在逻辑语法不可测知的作用方式面前维特根斯坦所感到的局限性与依赖性中,他所理解的这个世界的偶然性和无价值性中,可以发现可畏的审判的踪迹。这类“信念”要比那些可以断定或否认的信念更为根本,并只能通过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约束显示出来。(没有先验的存在,即萨特“天才除了在艺术作品外他什么都不是”)这个世界被给与我,也就是说,我的意志完全从外面进入这个世界,好像进入一个早已存在的东西中。(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我还不知道。)(多可笑的推理啊,文先生的藏密八识不就是这样么)

做人莫装逼装逼遭人劈

前一阵子读陀氏读多了,结果对宗教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找一些神秘的装逼的人的装逼著作。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维特根斯坦写的,而是解读维特根斯坦的。以前读邓晓芒解读康德和黑格尔,觉得哲学这个东西不要太好用。好用个屁。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还抱着装一小逼的姿态,想要嘲笑下维特的严肃生活态度,那么谨小慎微。多么像个科学家。这就是装逼的恶果。伊始,我借来这本书打算看一周就看完它。半个月过去了。我读了二十页。并且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很恼火。很伤心。昨晚拿着书在纸上画图。一条线,几个圆。读维特的同时我在读黑塞重温罗兰巴特。黑塞和巴特是薄荷糖是清风是阳光。读完几页维特,再看三大本,真是太好看的寓教于乐的书啊。三大本,真好看啊真好看啊真好看。维特根斯坦是黑暗的大陆,你面对他要正襟危坐,它是无边黑暗中的一丝黑发。抛弃语言抛弃成见抛弃自我。也许读其他的艰涩著作亦应是如此。之所以写这篇评论,是要告诉自己明年,维特,再见。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作者:王宇光

http://www.203dy.com/bbs/viewthread.php?tid=7061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 2007-12-28 作者:王宇光 《逻辑与罪》 谢尔兹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维特根斯坦年轻时有件著名的轶事。那时他刚到剑桥求学,经常三更半夜跑到罗素教授的住宅里,讨论哲学问题。说是讨论,他却常常一言不发,只是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有一回,如此这般了几小时,罗素忍不住问他:“路德维希,你是在思考逻辑,还是你的罪?”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分别启发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他一生著述最多的题目是数学哲学。然而,维特根斯坦的气质又迥然不同于弗雷格、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那些科学家。出生于维也纳巨富家庭的他,从小就接受了上等的艺术教育和熏陶。他家的常客当中有勃拉姆斯,他姐姐是一幅名画的模特儿,他自己能用口哨吹奏大段的交响乐主题。维特根斯坦不信教,但他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让人想起虔诚的教徒。父亲去世后,他把继承的巨额财产悉数分送,过着最俭朴的生活。不管在著述还是生活中,他都持最严肃的态度,并对自己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古怪地找到过往的亲友,无论巨细,一个个忏悔自己曾对其犯下的错误。因而,把维特根斯坦与宗教联系起来,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多数学者要么从他的生活和气质入手,要么从诸如《文化与价值》这样的准哲学思考中汲取养料,评论他对宗教的态度,要么讨论他的哲学思想造成的宗教后果。鲜有论者试图说明他的哲学思想本身就是宗教性的。于是,在什么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同时”思考逻辑与罪,似乎仍然是一个谜。谢尔兹的这本《逻辑与罪》,正是想要解开这个谜。他直接从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著作如《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入手,探讨把维特根斯坦列入宗教思想家的可能。而《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首先是哲学著作,大量讨论的是语言、哲学语法或广义的逻辑,极少讨论宗教和罪。这刚好符合谢尔兹的目标:说明维特根斯坦在探讨逻辑的同时恰也在探讨罪。那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维特根斯坦曾抱怨罗素没有理解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排列整齐的格言式著作以一句名言作结:“对于不能说的东西要保持沉默”。众所周知,此书要划定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划定可说和不可说只可显示的界限。对维特根斯坦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不能说的东西”,是此书没有写出的部分。这给了谢尔兹极好的线索。他首先要论证的便是,论证“说/显示”的区分是维特根斯坦从未放弃的,不仅从未放弃,而且是他终身坚持的最重要原则。谢尔兹把《哲学研究》中的“语法”、“生活形式”都看成不可说只可显示的东西。这当然会引起争论。然而,说维特根斯坦始终认为有某种“先验”的东西奠定意义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方向上大致不差。谢尔兹将其与康德的先验范畴、划定理性的界限作类比,认为维特根斯坦同样籍此为信仰留出余地。然而维特根斯坦毕竟与康德不同。于是,谢尔兹的下一个类比转向上帝的专断性。维特根斯坦后期常谈语法的专断性,语法规则并不能为其自身的正确应用辩护,最后的裁决只在于我们的“实践”。在谢尔兹看来,维特根斯坦的语法便类似宗教中的上帝意志,是我们必得接受而不得要求解释的。教徒的虔诚在于如亚伯拉罕一般不问所以盲目执行上帝的意志,而人的罪,据阿奎那,则是“一种违反永恒律令的语言、行为或欲望”。于是,维特根斯坦勉力不懈地要去治愈的“哲学病”,便成了哲学家的“罪”。那是一种僭越的罪和傲慢的罪。不仅哲学家,每一个有反思倾向的人总是很自然地想要超出语言的界限,说出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这便是“原罪”。维特根斯坦很喜欢托尔斯泰的一个小故事《三隐士》,谢尔兹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指出托翁笔下的踏水而行的三隐士,正可类比能抗拒哲学诱惑,逃脱了“捕蝇瓶”的苍蝇。“必须解决的不是理解层面上的难题,而是意志层面上的难题。”摩西十诫的第一条告诫道:“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私造金牛并向之崇拜的以色列人因此遭到了严厉惩罚。谢尔兹把哲学家建造形而上学“纸房子”类比于这种偶像崇拜之罪。语词的意义是什么?是柏拉图理念吗?是心理意象吗?不,这些都是哲学家的“金牛”。与其谈论语词的意义,不如“谈论语词的使用”。


 逻辑与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