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科伦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尼各马科伦理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300051178
作者:亚里士多德
页数:234页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版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图书将(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将(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惊传达给读者,作者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作者将亚里士多德最具影响的著作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命令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保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界的推动。

书籍目录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

编辑推荐

《亚里士多德全集》编辑推荐:朋友们,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你是否想过,我们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你是否想过我们每天的行为能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标准呢?读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吧,它会告诉你善是什么,快乐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用细腻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这些情感的本质,形式和差异。

内容概要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代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分支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论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学、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智慧和真理的热爱和追求。

章节摘录

书摘    从自足来看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自足似乎就是终极的善。我们所说的自足并不是就单一的自身而言,并 不是孤独地生活,而是既有父母,也有妻子,并且和朋友们,同邦人生活在一起,因为,人在奉性上是政治的。在这里也应该有一个界限,如若伸延开去,上到祖先,下至后代,朋友的朋友,那就没有个止境了。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加以讨论。我们现在主张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情快,不感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它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我们不能将它与其他的善事相混同。如若相混同那么显然再少加一点善,它就会变得更加更欢迎,因为附加物会使善更大些,所以也就更受欢迎些。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不过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还应更着重地谈谈它到底是什么。如若以人的功能为例,事情也许会更清楚些,例如一个长笛手,一位雕刻家,总之那具有某种功能和行为的人,在他的功能中存在着善和优美,由于他们有着某种功能,所以他们的人也是善和优美的。    为什么在木工和鞋匠那里都有某种功能和行为,而在人却一无所有呢,是他天生无能吗?或者,在眼睛,在手,在脚,在整个的身体四肢似各有功能,在这一切功能之外,还有什么人给予人以共同功能吗?那么这种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对于植物也显得是共同的。要寻求人所司有的功能,那就要把生命的生长功能、营养功能放在一边:再下一个就是感觉功能,这是为牛、马和一切动物所共有的。再下来就是有理性部分的活动(在这里,一部分是对理性或原理的服从,另一部分是具有理性或思索,即进行理智活动)。理性部分有双重意义,我们应该就其为现实能力来把握它,因为这是它的主要意义。如若人的功能就是灵魂根据理性的现实活动,至少不能离开理性,并且,我们说这个人的功能和这个能手的功能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长笛手和长笛能手,总的说来都是如此。)能手就是把出众的德性加于功能之上。(长笛手的功能是吹奏长笛,长笛能手则把笛子吹得更加优美动听。)若是情况实际如此(我们把人的功能看作是某种生命,它是灵魂的现实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动。如若一个人的功能是优秀美好的,那么他就是个能手。每个人只有在他固有的德性上,才完成得最好),那么人的祷就是合甲‘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在这里,让我们对善作一概观,首先勾勒一个略图,以后再往里面添加细节。如若把略图画得很好,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添加细节把它完成。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出色的发现者和开拓者,技术就是这样为后继之人所完成,每个人都可补充其不足。且记住以前所说过的话,无须在全部研究中都要求同样精确,这要看那一门科学的主题是什么,要看它所固有的程序和方法。例如一位木匠和一个几何学家都研究直角,在木工这里能用于他的工作就足够了,一个关心真理的人才研究它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以避免主次不分,使次要的东西盖过主要的东西。    同时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事物都同样找出一个原因,而能够很好地说明它们是怎么一回事也就足够了。例如关于始点或本原,只要指出那最初的东西就足够了。始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从归纳方面被研究,有的从感觉方面被研究,有的从风尚方面被研究,还有其他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研究。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每一始点的本性,并最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因为这对下一步有重大的影响。行百里者半九十,通过它可影响着研究的许多方面。     在这里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幸福是学到的,获得的,以什么办法培养出来的,还是某个神的恩赐或机遇呢?如若神真给人送过什么礼物的话,我们就很有理由说幸福就是神之所赐了。在人所有的东西中,它是最好的。不过这问题属于另一研究范围。显而易见,即或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那么,它也是最神圣的东西之—。因为德性的嘉奖和至善的目的,人所共知,乃是神圣的东西,是至福。它为人所共有,寓于一切通过学习,而未丧失接近德性的欲求的人。人们有充足理由主张,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这表明,凡是合乎自然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是最好的,正如人工的东西一样。一切原因,特别是那些合乎最高善的东西,都莫不如此。说什么最伟大、最美好的东西出于机遇,这是令人万难接受的。    对问题的定义也许有助于问题的回答。人们说,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其他一切或者是它的必然附属品,或者是为它本性所有的手段和运用。在本书开头我们就一致同意,政治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地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种品质,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所以,不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说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没有这样合于德性的行为。对于他们只能说有希望获得至福。还须如我们所说过的,德性是完满的,须终其一生。在一生之中变化多端,随机投缘,一些人气运亨通,到老年却陷于悲惨的境地,正如史诗中关于普利亚莫斯的故事那样。没有人把这样的遭遇和结果叫做幸福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只要还活着,就不能说    是幸福的呢?因为梭伦要人们“盖棺定论”。如若作这样理解,那么人只有在死后才幸福吗?这样的看法当然完全荒唐,特别如我们所主张幸福是某种现实活动。我们不甚同意死后幸福的说法,并且梭伦也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只不过是,一个人在身死以后就能摆脱邪恶与灾难而享其至福。但就是这样的解释也是有争议的。正如活着而无所感觉的人一样,死者也会碰到好事和坏事,例如儿孙们是享受荣华还是遭到侮辱,以及一般而论后代是兴旺发达还是日益败落。但这里依然是疑难重重,尽管一个人一生直到老死都一直享其至福,但从道理上讲,他的后代仍会变化无常。他们之中,有的享受着自所应得的良好生活,有的却完全相反。而且,用不着说,这些后代和祖先之距离是各不相同的。如若后代的生活变化无常,那么死者就会此时变得幸福,彼时变得倒霉,这是荒唐的。而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若说祖先不受后代一定的影响,也说不通。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以前的难点,从那里也许可能找到解决现在问题的一点线索。如若“盖棺定论”,那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享其至福的时候,不说他洪福齐天,而是在事情过去了才说。而在一个人幸福的时候,不去说出真实,岂不是荒唐之极吗?人们所以不愿承认活着的人幸福,在于命运的多变,而在他们看来,幸福却应是牢固难变的,不像机遇围绕着人们往复旋转。一个人如若由着命运摆布,他显然要一会儿倒霉,一会儿幸福,所以我们经常把幸福比做空中楼阁,比做朽木镌雕。或者,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不对的吗?在机遇里面并没有善和恶,人的生活却少不了这些,正如我们所说,介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是幸福的主导,其反面则导致不幸福。现在所讨论的问题就是一个证明。在各种人的业绩小,没有一种能与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相比,较之那些分门别类的科学,它们似乎更为牢固。在这些活动中,那享其至福的生活,最为持久,也是最荣耀和巩固的。正因为如此这才难以令人忘记。    所以,像这样的生活,幸福当然是持久而巩固的。因为他是永远地,至少比一切人更多地合乎德性而行动和静观。他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对待机遇,他是“真正的善良”,“刚正不阿”。    然而机遇也是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机遇,不论好还是坏都不足以造成生活的大灾大难。而那些巨大而多发的机遇,如果好的就能使人享其至福(机会的本性就是锦上添花,但对机遇的利用必须美好、娴熟)。如果是坏的,就要带来灾难,破坏幸福的生活,招致痛苦降临,给许多现实活动以障碍。不过,尽管在噩运中,美好的东西仍然投射出光辉。因为人们所以能平心静气地承受那多发和巨大的坏机遇,并不是由于感觉迟钝,乃是由于他们高尚和大度。    人们很有理由认为,全部道德品质都是与同一事物联系着,我们说体谅、理解和理智都集中在那些既能体谅又有理智,并且既明智又富于理解的人们身上。因为这一切能力都是终极事物的能力,都是对个体东西的能力。一个对明智对象具有判别力的人,也就是个富于理解的人,具有体谅和宽容精神的人。因为公平是一切善良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共有的。一切实践的对象都是个体的和终极的(所以明智的人对此应该知道)。而理解和体谅都以实践事物为对象,这都是些终极的东西。理智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终极事物,原始定义和终极对象,终极事物是理智的对象而不是推论的对象。在证明上,理智以不动的原初定义为对象,在实践上它以终极的东西、可能的事件以及其派生物为对象。因为这东西才是它所为的始点,普遍出于个别,对于这些东西应该去感觉,这也就是理智。    快乐之所以完全不是善,首先由于一切快乐都生成为感性能自然,而生成与其目的在种上是不同的,正如营造术和房屋一样。其次,节制的人避免快乐。再其次,明智的人追求的是无痛苦,却不追求快乐。再其次,快乐妨碍明智者的思维,享乐越多,则妨碍越大,例如性行为中的快乐,在这时候,无论什么人都不能进行思维。再其次,一切善都有是技术的成果,却没有制造快乐的技术。再其次,儿童和兽类只知追求快乐。    快乐之所以不都是好事情,首先,有的快乐是可耻的、下流的,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导致疾病的。快乐之所以不是最高善,是由于快乐是生成而不是目的。    ……

图书封面


 尼各马科伦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精神上的中庸之道-----------《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报告以前对于伦理学一向嗤之以鼻,认为里面讲的无非是些大道理,说教味太甚,毫无实际用途。鉴于老师的要求,加上别的三本书都被人借光了,我只能将就着接回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教授翻译那一版本的。看了第一卷,也许是由于翻译的晦涩或者是伦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难懂的学科,让我实在没用兴趣读下去了。于是,此书被我束之高阁。直到最近眼看就要交读书报告了,才想起了它,再次被逼硬着头皮啃了起来。虽然前面两卷我还是没能看懂,但是,越是到了后面,此书越是有可读之处。我也被亚氏的严谨逻辑性和思辨性给折服了。以下写写我的感想。全书共分为十卷,除了前面两卷着重讲的“德性”和“幸福”两词难以理解之外,后面的篇幅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词汇,例如勇敢、节制、公正、慷慨、大度、大方、快乐、痛苦等。全书贯穿了一个思想即:何为人的善?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善?同时,笔者个人感觉亚氏是一位典型的“中庸主义者”(暂时定义为凡事倾向于中庸的人),这里的中庸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中庸,即凡事不表态,凡事“和稀泥”,这里的中庸是指不偏激,不为感情所左右之精神。“研究的途径到底是来自始点或本源,还是回到始点或本源?”(P10)这个问题笔者之前没想过,甚至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研究的途径当然是来自始点或本源,怎么可能是回到始点或本源?亚氏认为,我们研究是从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开始的,也就是来自始点或本源,然而真正的善却是来自我们的习性,我们所追求的善最终却会回到习性中,也就是回到始点或本源。这样很晦涩的言语貌似能以理解,却说出了我们现代社会科技再发达,社会再发展,终究还是会离不开我们的本性—--内心的善。“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除此之外,另一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P10)享乐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通常是人们所追求,而且是容易得到的生活。亚氏在后面提及,过渡的追求享乐生活就是放纵,而我们要坚持的是节制自己。政治生活,书本中没能论述,应该在其《政治学》一书会提到,这里笔者认为政治生活是第二层次的生活,人们享有政治权利,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之权力。亚氏所提倡的最高生活层次是“思辨、静观之生活”,也就是一种明智者所为之生活,其实际还是指一种“中庸”之生活。亚氏在书中还极力批驳了一种寄生生活,认为其实一种“奴性生活”,笔者对此感慨良多,我辈之大学生都是在过着“奴性生活”,可哀,可叹!“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美好的观点和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规定为某种好的生活和好的行为。”(P13)“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P15)“幸福显然属于完满和荣耀之类。”(P21)亚氏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有的地方甚至有矛盾之处。总的说来,幸福不是一种不可琢磨的东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亚氏不说清楚幸福的定义其意是指,我们不能够把幸福来定一个全体人所接受的涵义。人的特性决定了没有本质上的幸福,但是幸福却在一个框架中存在着,这个框架就是“符合德性”,所谓德性就是人之优秀本质(个人观点)。德性包括很多东西,勇敢、快乐、节制等都是,其真实的一面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中庸,不能偏激,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面对生活。书中提到幸福不在于机遇之好坏,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高尚大度之人,坦然面对坏机遇,享受好机遇,这就是幸福。“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存。”(P28)“一个人避开肉体的快乐,并以回避肉体快乐为快乐,这就是节制,而沉湎与享乐的人就是放纵。”(P29)“有三种东西使人去选取,又有三种东西促使人去躲闪。这就是高尚、便利、快乐;相反则是鄙陋、有害、痛苦。”(P29)“中庸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P34)“对于真的东西来说中间就是真的,让我们说中间性就是真理。”(P37)接下来几节中,亚氏用了很多类似这样偏激的词语,强调中间性的重要性。节制和勇敢都是亚氏所提倡的“善”或者说“德性”,这在后面后很详细的论述。而且,文中所提的三种东西,在分辨真伪时起着重大作用。笔者震惊于亚氏的思辨精神,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拥有我们现代人所有的伦理思维,“中庸之道”中西汇通,“物过之犹不及”的思想同亚氏的思想如出一辙。或许现代人所固有的伦理思维本身就是植根于亚氏的思想,又或者是人性本如此。“非自愿行为是被强制的或者由于无知。”(P45)“自愿行为的始点则在有认识的人自身之中,他对在其中生活的事物逐一认识。”(P45)这样看来我闷的确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不自愿行为之中的,我们的不自愿行为有来自无知。有这一点我想到了很多,入大学以来,笔者很多时候都是盲从的,别人怎么样,自己也会怎么样,从没有想过为什么,也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另外,就是我们大部分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个不言自明,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思想上都是如此。“勇敢就是恐惧和鲁莽的中间性。”(P55)“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或者害怕他所应为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P57)“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中间性。”(P63)“放纵是快乐上的过度,并且是一个贬义词。”(P65)“一个节制的人不因失去快乐而痛苦,并且避开快乐。”(P65)对于这问题,笔者有太多的论述,无论是勇敢还是节制,都是亚氏想要提倡的一种“德性”。其基本立足点是节制是快乐的中间性,而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间性。我们说节制就是克制自己不能因为本身所有的感情而不理智,不能过分追求快乐,有其事肉体上的快乐。勇敢和恐惧或者鲁莽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有守住自己心中底线的人才能够成为勇敢者。“慷慨是在财务方面的中庸之道。”(P67)“在财务上的过度就是浪费,在财务上的不及就是吝啬。”(P67)“一个慷慨的人,为了高尚而给予,并且是正确地给予。也就是对应该的对象,以应该的数量,在应该的时间及其他正确给予所遵循的条件。”(P68)“大方的人是慷慨的,但是慷慨的人却不一定都是大方的。那些缺乏这种品质的人就称之为小气,那种过度的就叫做逞强和不识相。”(P74)“倘若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而高大,实际上也是重要的而高大的,那么他就是真正大度的。”(P77)亚氏说,慷慨是所有德性中最令人钟爱的一种德性。我们说慷慨是一种中庸之道,是指慷慨和浪费或吝啬只有一步之遥。上面提的,无论是慷慨还是大方,或者是大度,以及后面还有的友谊,其实际还是在中庸之中。我们说慷慨是不分他人钱财多寡的,只要诚心相待就是慷慨,大方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哪有一定的量,分文没有那何来消费,大方是消费中的一种态度。有则有之,无则无之,就是大方的一种精神,不涉及到逞强或者小气。但是,必须承认,大方之人容易得人缘却不能敛富。大度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往往到了一定地位之后,开始大度了,大度也就是荣辱不惊的境界,无论外界怎么想,自我独往,有点超然的感觉。上面介绍的各种“德性”都是人类所共知共有的优秀品格。“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P94)“不公正分为两类,一是违法,一是不均,而公正则是守法和均等。”(P96)“有的人做了不够公正的事情,却不一定是不公正的人。”(P105)“传统公正在开始时,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然而一旦制定下来,就只能是这样的了。”(P106)关于公正一词亚氏做了很多描述,亚氏对公正做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实最完美的德性。本无所谓公正,公正一词来源于法律的规定。在不均时会产生公正问题,但是常常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时候就得听从法律的规定。亚氏认为法律是一切公正的源泉,法律之所以具有公正性,也是由于其具有中立性,一旦法律失去其中立性地位,那么一切公正将不复存在。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社会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三权分立思想的确立,其实质行要求就是要实现司法权的独立,继而实现其中立性。可以说没有中立性也就无所谓独立性。“在伦理方面有三类须要避免的事情:邪恶、不自制和兽性。”(P136)“人之不能自制是明知,还是不明知的。”(P140)“所有对欲望的不自制比对忿怒的不自制就更令人憎恨。”(P148)“放纵着从不后悔,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自制者则总是后悔的。”(P151)“一个自制的人实惠由感情和欲望而改变的,如有必要,他是容易被说服的,而固执的人则是不讲道理的,全靠欲望来进行判断,有许多人是为快乐所摆布的。”(P153)“节制的人避免快乐,明智的人寻求无痛苦的生活。”(P158)第七卷,亚氏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不自制和自制问题。以前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很深的思考,自制者的确是强大的,克服自己的欲望,在享乐面前止步这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同时,不自制者确实相当可悲的,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充当不自制者之角色。在很多诱惑面前我没能止步,之后又会不断地后悔,亚氏认为不自制者是间歇性的病态心理,可是也不是没有纠正的机会,至少不自制者还会后悔,这一点上不比放纵者。“每个人在相互之间都有毫不掩饰的友爱,相互爱着的人们都希望对方过得好,他们也正是因此而成为朋友。”(P166)“一个朋友之所以被爱,并非由于他是个朋友,而由于他们有的能提供好处,有的能提供快乐。所以,这样的朋友很容易散伙,难于长久维持。”(P166)“没有友爱和相知,也就不存在友谊。”(P168)“同心是一种友好的表示,所以同心并不是意见相同。”(P196)亚氏对于友谊的论述相当之多。其实,亚氏所谓的友谊是建立在“友爱”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友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友爱”,而是一种“德性”。这种友爱超脱了快乐和利用之外,甚至是超脱了一般精神层面,而是来自于朋友之间毫无利益计较的爱。这种友爱通常是指知己之间的情感,这种原则性东西只能存在二者之间,别人无法打破的。也许子期和无涯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的维系者吧!其实,笔者一直在怀疑人世间是否真的有如此“友爱”存在,这种德性超出了物质和凡俗精神之外,互相的精神原则构成了一切,倘若如此,的确令人感慨呀!亚氏的追求是高尚的,然而现实却多是不尽人意。看完此书,掩卷遐思,里面的种种思想映入眼帘。亚里士多德的确不愧为西方的哲学大家,逻辑思维极强,文章之思辨性也令人叹服,就是如今读来也觉得如饮甘泉,思绪翻飞。遗憾的是,我对于苗老的翻译不太满意,有的地方至今还是不甚了了。亚氏是中庸的提倡,这种思想与我们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真是感叹人性相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很远,然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却可以如此的相似。笔者感叹亚氏的惊人才华之余,不得不回顾我国古人之思想,想起笔者对古人中庸思想曾今有嗤之以鼻的想法,如今想来,甚觉可笑,正如此书所云,欲求学识,还是的探求本源或始点。
  •     这本书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知识并非一种“精确的”知识,伦理也因此与逻辑或数学都大不相同,而是类似像对于营养和运动的知识一般的“常识”。而且,由于伦理是一种实践的学科而非只是理论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若要成为“好人”,便不能只研读美德为何,而要亲身实践美德才行。举例而言,一个人要成为好的足球员,并不能只依靠研读理论,而是必须要付诸实际练习。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美德的标准,他先假设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所目标的、而这些目标是“好的”。而被他称之为“至善”的最终目标则是:幸福(希腊语为eudaimonia—有时也可以翻译为“活的很好”)。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并不能只依靠快乐感、或是单纯的名声和荣誉而获得。在“研究了人类的各种特定功能后”,亚里士多德终于找出他认为幸福的来源。他分析人的心灵并且将其画分为三个部分:营养的心灵(包含农作物、田地、和人类)、知觉的心灵(动物和人类)、以及理性的心灵(只有人类)。也因此,一个人类的功能就是去做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让人类之所以特殊的事情:使用理性的能力。作出这样事情的人类就会快乐,因为他们达成了属于理性心灵的目标或本质。取决于人们追求理性心灵的程度,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划分为四种等级:道德的、自制的、不自制的、以及邪恶的。亚里士多德相信所有伦理美德都是来自于达成“过度”与“贫乏”之间的平衡点。不过,这并不表示亚里士多德相信道德相对主义。他将几种情绪(如恨、羡幕、忌妒等)以及几种行为(如通奸、偷窃、谋杀等)归类为错误的一边,无论这些情绪及行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亦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通常专注于在各种领域中找出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例如正义、勇气、财富等等。举例而言,勇气是两种感觉(恐惧和自信)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平衡点为基础采取的行动(勇气的行动)。太多恐惧、太少自信会导致懦弱,而太少恐惧、太多自信则会导致草率、愚蠢的抉择。亚里士多德说找出事物的平衡点是找出幸福的关键,而幸福本身则是最终的至善形式。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也常被称为中庸之道(Golden Mean)。书在最后讨论幸福时和柏拉图的观点开始一致,思辨生活是真正的幸福,这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是神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终生都能过理智的生活,那就是最高的幸福。
  •     读的是德语版和廖申白版是专业的必读读物。亚里士多德相对于柏拉图来说,思想相对中庸,但是又明确的指出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大家与兴趣的话可以将第一卷,亚里士多德对于善的理解与孟子的善进行比较,可以看见两个不同文化伦理学的共通。尼各马可伦理学相对于政治学和理想国来说也更加容易接受。推荐政治学专业学生选读。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是好书,这本是苗力田翻译的,很好!
  •     对零基础来说,比苗力田版本要好懂
  •     整套均很好,苗力田的书和吴献书的翻译尤其好。快递也可以。价钱可以再便宜一些。
  •     这是一本儿名家名译。值得珍藏!价格不贵,很好!
  •     帮领导买的,貌似很喜欢,我是看不懂的!
  •     翻译实在太难懂了
  •     总体来说一句话:遵守中道 。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古人早就意识到了
  •     估计是我搜错名字,选了个不大好的版本。不过还是好看的!整个思维导图就会对亚里士多德的the doctrine of mean以及幸福观有更系统的认识。
  •     语言很好,很有条理很清晰,当代学者应该学习一下
  •     翻译的不是太好,不过也能看,最好对照英文翻译本看
  •     关于友谊的那两章,直戳人心。
  •     很好的书籍,理论经典作品。
  •     目的论的荣光与焦虑,没有第一次读廖版时的激动了。
  •     觉得比商务的那本翻译的精炼准确,基本上没什么翻译错误,苗力田先生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确实是用了很多的心力,顶一下!
  •     需要静下心来阅读,送货速度很不错,物流公司服务也好
  •     非常适用的,引人沉思的经典入门书籍,使用于学人!
  •     目录基本没用,查找很费力啊。晕。
  •     书不厚,可是内容很有分量,苗老先生翻译的版本是最好的
  •     本人才疏学浅,觉得商务印书馆的那翻译的比较好懂一点……
  •     以我的智商看这种高端书结果真是可想而知 啥也没记住就记住个中庸和过犹不及了
  •     名家的嘛,入门就要看~
  •     内容很丰富,理论理解起来有点需要时间,不过很棒。
  •     可能看多了拗口的学术文来看这个突然有些不太适应这种太具体的阐述。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础建构在“合宜性”也就是适度或者说是中庸的基础上,和儒家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后来西方为何不像中国如此这般视中庸为主要精神呢,原因很多,人家毕竟是没有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情况的。书很好读,道理很好懂,体系很明确。现在却不怎么喜欢。
  •     没有哲学书惯有的苦涩
  •     还可以,纸的质量还可以。就是有些语言翻译的不是很通俗易懂
  •     书质量很好啊 速度也很快
  •     人类始终追寻着善,自古有之,而且,在动机和目标上有惊人的一致性。
  •     老亚果然名不虚传
  •     只是,这“中道”到底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说
  •     书是好书 就是翻译的太烂了
  •     亚氏的思维细的像针,实在消受不了
  •     真的看不懂
  •     版本:Terence Irwin and Gail Fine, Aristotle: introductory readings, Hackett, 196,收录未完全 我见过的逻辑最严谨的论述
  •     此书翻译稿比商务的要流畅,美中不足没有注释 是在可惜
  •     仅是译作而已。
  •     和廖译本对照着看,各有优劣。
  •     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     重点关注书中关于幸福的内容
  •     能唤起蛮多的灵感
  •     很新,到货很快,价格便宜,很喜欢
  •     如果不是写论文,恐怕不会买这种书来阅读。但是买来后也给书房增色不少,需要继续阅读。
  •     淡而无味
  •     有意义吗.....
  •     非常的经典:苗力田的翻译简约、通达、让人大开眼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逻辑通畅、前后呼应、思维的脉络清晰,让人读着很舒服,好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给读者的思维锻炼也是不一样的。
  •     苗力田教授译的。。。。改天去听听他的课
  •     苗先生的译作还是不错的。
  •     两年前没读懂
  •     不错哦,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
  •     翻译不好
  •     书的质量还好,还不错
  •     此书不错,现在还没看,只是就书的质量来看,很好,至于内容要慢慢鉴赏
  •     书的内容不用说,但就这个版本的印刷等还不错,老师推荐。
  •     亚里士多德说了,视觉上的快乐是恋爱的起点。没有形象上的诱惑就不会有恋爱。看到没,两千多年前哲人就意识到了长得好看的重要性。
  •     点滴智慧。“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道。”
  •     苗先生的翻译和别的版本比较起来,优点是语言流畅易懂。
    但是缺点是有时候流畅得太过了,很多细节都被省略掉了。当然我对比的是英文版。
    还有缺少必要的注释。

    所以这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外文版(如英文)一起读,这样本书流畅易懂的优点就发挥出来了,那些被省略掉的细节可以通过外文版来弥补。

    我觉得 廖申白先生的版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 商务印书馆出版 更好,有很多详细的注释。
    该书(廖先生的版本 )2009年3月新出了一个重新排版和校订过的版本,不知道为什么当当没有得卖:(
  •     为何偏偏没有 工具论 上 下
  •     不知道您看没看过哈佛大学幸福课,幸福课里面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中已经从更深的层面掌握了。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代表作
  •     质量不错,送货数得很快,只是折扣还不是很好!
  •     这一版比廖申白老师那一版要稍微简明通俗一点,建议初学者购买,专业研究还是商务印书馆的比较权威
  •     : B82-091.984
  •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显示出对经验的重视和先验范畴的预设。他认为一切知识、技术、实践都以善为目标,不同于柏拉图的是,善不是一种单一的理念和围绕这一理念而形成的某些品质的共同名称。善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不是过度的或不及的,德性就是中庸,而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具体说来,善的事物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外在的善由友爱所表征,友爱意味着共同生活,并和公正相似,这也构成了城邦的现实基础和追求目标之一;身体的善则与勇敢、幸福、快乐、节制等一系列与德性相关的概念密不可分。本书早于《政治学》提出了“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1169b15)。《伦理学》可以与柏拉图早期对话录、四书对比阅读。
  •     唠唠叨叨的老头子
  •     内容没得说,可是书的封面也太差了吧,居然掉颜色。
  •     苗老翻译的比较经典,这版是经过修订的,值得收藏,值得经常拿出来翻一翻。
  •     将每种人类属性掰开揉碎地条分缕析,也只有古希腊先哲能做到了,竟然又和中庸之道有种不谋而合。打算五年后再看一遍。
  •     后半部分极为震撼,此书需要多次阅读。
  •     很难还原
  •     古希腊的东西读着就是特别累
  •     有些地方的翻译不太通畅,但是无碍整体理解。
  •     我不喜欢亚里士多德的文风
  •     不知所云的译本
  •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智慧和真理的热爱和追求!
  •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经典,集中体现了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思想.伦理学的学生之必读书目之一.目前国内有二种译本,虽然申白同志的译本加了许多评注,读起来也更易些.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苗老先生的这个译本.
  •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认为在实践问题上,关键在于适度,而过度和不及,则是应注意避免的。比如勇敢,就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一种中道,这就意味着,真正的勇敢者并非一无所怕,而是并非因惧怕一切而无所坚持。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虽更多探讨实践问题,但他认为理论沉思才是最大的幸福。
  •     要重读
  •     这个版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索引,查询不便,而且通篇几无注释
  •     但是和商务印书那一版相比缺少必要的注释!还是很不错的排版纸张都很好!
  •     理论性、思想性强的好书
  •     太深奥了,没读懂
  •     匆匆读过,这种书应该多读几遍。
  •     不是太懂,因为走神太多次。伦理的目的是选择并实现活动,而判断标准在于事物的中道。
  •     这种书似乎无法纠正观点,只能让我更加具有偏见,任性,以及独角嘼化....
  •     总算比苏格拉底好懂多了,虽然关于明智、理智和智慧的部分还是理解不能……听Strangeland的时候看有种打了鸡血的感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