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柳如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陈寅恪与柳如是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30002957
作者:徐迅
页数:29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戏剧剧本为基本文本模式,穿插大量有关陈寅恪和柳如是的原始文献,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均有出处,并随文作注,创造出一种以学术为内容,以戏剧为形式的文学与学术相结合的独特话语形式。这种形式,还史料的本来面目于读者,让读者自己下判断,既忠于史料的本身,又在史料的甄选上体现出作者的独立判断和价值取向。

  本书是一部以《柳如是别传》为依托,以剧本形式为载体的中国数百年文化史。该书主人公陈寅恪以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自命,遐想瞑思之际,神驰于三百年前,与柳如是成为异代知己。
  全书又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痛陈王氏以其一死殉中国文化而令千秋怅望。后世虽有“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作者目光如炬,视野开阔,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穿插古今,交错时空,跨越生死,纵横四百年间,使现实与梦境交融,古人与今人对话,堪称一部极具后现代意味的奇书。

书籍目录

幕次第一幕 托命第二幕 寻梦第三幕 史辨第四幕 国殇第五幕 招魂第六幕 遗恨第七幕 时空附录《王观堂先生挽词》心解

编辑推荐

  本书以戏剧剧本为基本文本模式,穿插大量有关陈寅恪和柳如是的原始文献,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均有出处,并随文作注,创造出一种以学术为内容,以戏剧为形式的文学与学术相结合的独特话语形式。这种形式,还史料的本来面目于读者,让读者自己下判断,既忠于史料的本身,又在史料的甄选上体现出作者的独立判断和价值取向。

内容概要

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

章节摘录

书摘太监  宣旨。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接旨。    [王国维遗像站起身,整容,跌跌撞撞下了供桌,匍匐在太监脚下,接旨。]    太监“上谕”:    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深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忻即日前往奠祭。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清废帝溥仪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王国维回到供桌上。]    胡适  公公,多日不见,皇上最近可好?    太监  胡先生,最近可是不大好呢。当初说民国临时共和政府给咱们清室优待条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四百万两银子,暂居紫禁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以后确实也是这样。胡先生不是到过宫里吗。后来革命军来了,就不让皇上住紫禁城了。皇上只好住在北府,也就是醇亲王府,后来又去了西交民巷的使馆。使馆住不下去了,就去了天津。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胡适  冯玉祥在北京政变,软禁了总统曹锟,还把皇上从紫禁城赶了出来,这种逼宫事件,在欧美国家看来,全是东方的野蛮!这种行为会让世界的文明国家笑话我们的。(参见溥仪《我的前半生》“三岔口上的选择”)我上书给民国政府说:“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今日下午外间纷纷传说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我初不信,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真事。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宿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致信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1924年11月19日《晨报》)    太监  胡先生,您说得怎么就这么好,怪不得皇上总是夸您呢。    胡适  当时,皇上看了我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就想见见我,他给我拨了一个电话。“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我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我有些发懵。“您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那边说:“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我想:“宣统?好怪的名字……是……是皇上?”那边又说:“对啦,我是皇上。我听到你说话了,但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胡适的日记》“1922年5月17日”,溥仪《我的前半生》“内部冲突”)不久,我就进宫去拜会溥仪。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的很;他虽然十七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厉害;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不是好报,中有《晨报》、《英文快报》。皇上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还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了这个地位,还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来想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有许多新书找不到。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到的书,可以告诉我。我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就离去了。这前后只有20分钟,我对皇上是很同情的。(参见《胡适的日记》“1922年5月30日”)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    (鲁迅以白话文小说蜚声文坛;以《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进入现代中学语文课本,(直至2l世纪,大陆中学语文才未选人《狂人日记》)从而确立了国人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以阿Q形象被解读为“国民劣根性”,构成了当代国人的基本心理结构;(直至2l世纪,大陆中学语文仍然选人《阿Q正传》)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表情成为现代国人的经典模仿;以“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且介亭杂文未编》“死”)解决了当代的生死观。)[此时又是鄙夷不屑的样子。]    鲁迅  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日:“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那时似乎并不谈什么国家大计,因为这“皇上”后来不过做了几首打油白话诗,终于无聊,而且还落得一个赶出金銮殿。(鲁迅:《二心集》“知难行难”)    P5-7

图书封面


 陈寅恪与柳如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本不大不小得书,名字很直白——《陈寅恪与柳如是》,蓝底封面除了书名,还有朵小白莲。如果不知道两个主角的关系,还真像本言情小说呢。可是随手翻开,确是一个剧本,而且出场人物个个都示让你如雷贯耳的主:从胡适、溥仪、王国维、鲁迅、陈寅恪到钱谦益、柳如是、黄宗羲,乃至吴宓、陆小曼、董小宛,甚至大名鼎鼎得科学家霍金,等等。以前听过相声“关公战秦群”,呵呵一笑而已;看完眼前这本书,却不由得让人掩卷而思。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出七幕话剧,从王国维之死说到《桃花扇》的年代,才子佳人映着破碎山河,讲到陈寅恪与柳如是、与吴宓的精神相惜,还讲到科学家霍金与中国文人历史与科学的论争。人物的出场,看似天马行空,实际又是无一句无来历(除第七幕外),严谨得紧。而就我辈学界之外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对陈寅恪为什么会写《柳如是别传》的内心疑惑。所谓“独 立 之 思 想,自 由 之 人 格”,折射在这本书中,已不是一句漂亮话,而差不多是不同时代知识分子赌上身家性命的个体选择。  从第一幕来看,场景都是不连贯的。主人翁们从王国维的追悼会陆续登场,但话题往往从互相间的轶事说开而后由性发挥。这种有似我们的QQMSN之类的聊天记录。不过作者可不是纯粹编故事,人物所处的时空和话语场固然是虚构的,但每个人物的对白都来在各自的文集传记书信录(有些是重新编写文字,有些则是原文摘用,剪辑得恰到好处,令人捧腹。)很多事件被一个特定的中间人或一个转折话题串在一起,读来就像在一个沙龙上的进行着的话题车轮战。这样的文字回避了(至少是让读者不觉察到)历史书的繁复臃肿,趣味的跳跃让史料展现故事,同时也不忘展现不同人物的视角给读者独立思考评价的机会。  《陈寅恪与柳如是》:名字奇特,内容奇特,整本书从头到尾看不到作者简介,除了内容,无序无跋,只是文后,几行小字交待。惟有的附录是《王观堂先生挽词》心解,词一句一句列,作者一句一句地注释,注解详细得差不多可以单独成书。“独为神州惜大儒”,你只有认真读完了,才可以掩卷体会,这满篇文字,都是一个心沉在中国文化深处的中国文人的心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耻,谁解其中味”啊。
  •     看这本书象猜谜,一个谜解了又会生出一个,很好玩。先说我看懂的:鲁迅写了点新诗: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白的梦。于是文学青年都开始写新诗。胡风写了点诗:伟大的真理,伟大的真理,你是中国的大地,你是中国人民的亲儿子,你坚定地望着前方,随着你真理的手势,爆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你的眼睛射出全人类的希望的最强光,你的每一步,都是时代的脚印,你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时代的大惊雷,你宣布,时间开始了。于是刚扫盲的工人农民开始写诗。赵丽华写了些诗: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于是全国人民开始写诗。
  •     以剧幕之形式来编织颇有怪诞的故事,可谓之奇绝。而故事内容又兼王国维柳如是及陈寅恪之生平事迹,又可谓之凄绝。但在奇凄背后作者欲言之道理,更使人观之不由一身冷汗,实可谓之冷觉也。对于此书,结构之奇妙构思之新颖姑且不论,王柳陈三家生平之凄也暂且按下不言,如今我们只来看这一身湿衣冷汗缘何而来。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变革背景下作者持此书登场,其意究竟为何,我们也只能从书中所述剧变之共通之处去寻求答案了。纵观全书,总共记述了三次剧变:柳如是所代表的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王国维代表的近代社会性质的剧变;陈寅恪代表的文革文化思想的颠覆。三次剧变于时间性质上虽有差异,然共通之处则都在于对士人阶级思想上的折磨与对传统文化的摧残破坏。圣贤所谓“士”者,士大夫也。柳如是,中原诸夏奇变时之士大夫也;王国维,当三千年未有变局时之士大夫也;陈寅恪,国魂无依时之士大夫也。但凡剧变之际,士人或出于守节,常有极端之为也。陈寅恪公有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对于王国维的死,至今仍是争议颇多,不少人认为王国维之死应归咎于封建奴隶制思想的禁锢,然则每值神州剧变,常有文人落发壮士死节,其皆出于迂腐欤?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此则士之治学之秉性也,王先生遭逢乱世,不悖初心自沉明志,谓之大儒也。然其死后名节屡受玷污,死因被妄加测度,更显士人置身动荡间之飘摇如萍也。柳如是,虽出身烟花之地然于国破之际犹有守节之心,新婚之夜更有“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语。然其夫钱谦益贪生,失节而为二朝臣,柳据与之北上而独守南郡,后与人通奸,其意于以情殉志而削钱牧斋之颜面。稽古失天下者有矣,诸臣建义而死节者,谓之忠也。一死固容易,而甘以自身之清白以殉士人之气节者,河东郡实为高士也。陈寅恪大师晚年盲目膑足,又逢国魂无依之际,身心内外煎熬甚重,一死以求解脱或显容易。然其终于混沌之间历十年而作《别传》。典有深意,绝非消闲风趣之行也。如大师自言:“既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也今日国虽幸存,而国史以失其正统。”《别传》可谓之中华民族之精神史也。陈公以残身苟安于乱世,历经年著书明志,于国魂即丧之际传正史于后世,上可无愧先民,下可布泽后世,其功不再司马迁之下矣,无愧大师之称。然至于今日,争名利者远甚前世,创异言而求名以至贻害众生之流已非支愍度可及也。仁义礼智信十丧其九,自沉东海自挂南枝者不鲜,然其为德为志欤?呜呼!士道之不存,久已!剧变之际,或变或革,于传统文化之冲击皆为巨大。王国维先生自沉之时,便是新旧思潮不断碰撞之际。胡适之提出废除汉字全盘西化,大刀阔斧改革中国文学戏曲。当然,一场改革之功过,非为一时便可澄清。但就结果来看,新诗盛行,白话流传,“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开始为人所欣赏。及至后来文革动荡,郭沫若所说抹去所有前世文学颠覆中国文化,又给中国文化的传承以重重一击,以至于出现第七章中纯科学纯西方的世界,无诗无史,我们生活在科学之中而非生活在中国之上的情景。再观今日,莫说士道之不复,更甚者传统文化亦正面临溃散之境。且不论汉字简繁意义读音的时常变更,就连平平仄仄间的韵律能欣赏的也越发稀少。旋转咖啡厅里坐满了新生代的青年,而茶馆戏院却如同里面稀疏的宾客般早已两鬓斑白。或许再逾几时,只怕竖排繁体文言文的《别传》便无人再能看懂了。全书阅尽再审视时下,按能不身心一凛冷汗湿襟?本人年幼稚拙,对作者之构思行文之奇妙全然无从下笔,就其意义也只能囫囵吞枣抓个大概。至于文中之妙之精内涵之丰厚,唯诸位自行探寻了。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对与这本书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告诉大家这本书晦涩不堪,我想连作者都不知道要写写什么。奉劝这样的作家不要拿这些文化名人来做这样的书,算是为我国图书市场做点贡献吧。
  •     第一章看的非常过瘾,因为对那段历史和那些任务比较熟。后来的明末清初就费劲了。不过,是本有意思小书。
  •     才华还没有达到能够写一个很好的故事。但这种堆垒我还是喜欢。
  •     华丽的案头剧
  •     被形式打动 被内容征服
  •     很有意思的剧作 值得一再读 从历史诗歌各角度 对时间跨度的梳理和认知
  •     过了这么多年,有些事情还是没变。
  •     着实是本好书,起笔第一幕就是一个民国的百家争鸣,第二幕是文雅至极的“桃花扇”,第三四幕是家国兴亡文人骨气,最后一幕是在现代里呼吁诗意。这本书赞了。
  •     大约看懂了,现在在重温。
  •     还是大一的时候看的
  •     有意思的剧本,得以再印,挺好。
  •     涉及典故、历史背景的东西很多。看这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查相关内容的背景所花的时间比看书本身长好多倍。好书,值得一读。
  •     扫盲
  •     真人同人本之集大成者
  •     差一點點,搔到了癢處可惜就差那麼一點點,也許是對話劇這種形式不甚瞭解吧……第一幕起得特好。
  •     这是一本我大舅舅写的书。
  •     算是《柳如是别传》以及陈寅恪的导读吧
  •     Reread on 24/10/2012.
  •     喜欢这种写史的风格,不枯燥,有内容.就象当年读<<天问>>的感觉.如果我们的教科书都是这种写法,史学应该就不是冷门了吧.
  •     没有看懂。看懂这部书,需要丰厚的学养。
  •     07.8
  •     引申丰富,衔接自然,组织合理。内容面广
  •     哈哈哈,畫風詭異的同人戲劇~溥儀形象真是好玩。陳柳這條線有點用力過猛,看得出是九十年代兩千年初陳寅恪熱的狂熱產物。
  •     旅行回来再说点什么吧
  •     带点严肃性的消遣娱乐
  •     陈盲翁意淫柳如是、著书颂红妆,结果引来这只食尸鬼谬托知音,不知算不算求仁得仁。
  •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才子书。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題材和角度都非常好,可惜表現得不夠好。按照《人間詞話》的說法,缺點在“隔”,不能讓讀者產生直觀的感受。代言體的作品,最高境界自然是作者和傳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好像太史公寫《屈原列傳》。否則,寧可作者自己化身為劇中人物去說自己的話,好像郭沫若寫《湘累》,雖然“屈原”與《離騷》中的差距極大,至少是形象鮮明,主旨突出。像本書作者這樣,既要忠實歷史人物,又要表達個人觀點,讓人感覺精神分裂。另外,為什么只要王國維一顯靈,氣氛就陡然變得要么搞笑要么詭異要么陰森可怖,作者究竟是想神化王先生還是想抹黑王先生啊= =
  •     第二遍阅读,这书太难读,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天马行空的想象
  •     国破偷生须愧柳,劫来忍死独遗陈。却将旧恨翻新梦,说与神州现代人。 080329-080331
  •     满纸文言却没有一点迂腐气,奇书
  •     唉。看瞎了。
  •     散原老人有语云:至人自有千古。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好奇
  •     却将旧恨翻新梦,往事应默柳如是
  •     图书馆一天战完,看之前不知道是一个七幕的话剧,刚开始跳跃得有点云里雾里,越读越奇越有味。完全读懂这部书,可真需要丰厚的学养。自己读得很快加上太多地方不足,读得不算明白,对作者的趣旨精妙内涵只能囫囵吞枣 。溥仪那角色有意思,马上借《我的前半生》来看
  •     今人与古人的心灵碰撞。
  •     小时候并不能读懂,可是印象极深
  •     同人水准。才气略逊,只好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可惜又有生吞活剥之嫌。另外每段台词后边都加上尾注说明出处,生怕读者看不出“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是迂得可爱。
  •     得去读《柳如是别传》
  •     额,吴老师很推崇陈寅恪,对其柳如是别传很是欣赏。 宜昌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看到这本书,就借了,看看 了解近代以来,所谓思想最是百花齐放的时候,那些名人国士们的一些事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