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只烟斗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这不是一只烟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0758998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页数:134页

作者简介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本书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书籍目录

这不是一只烟斗 / 福柯
这儿有两只烟斗
被解体的图形诗
克利,康定斯基,马格利特
语词无声的工作
确认的七封印
绘画不是确认
勒内•马格利特的两封信
这不是福柯 / 刘云卿
“看”的考古学 / 杜小真

编辑推荐

法国当代哲学家中有不少人深谙艺术,关于艺术的研究性文字也极有价值,福何便是其中一位。福柯像其他哲学家一样为马格利特所吸引,这位谜一样的画家笔下那些谜一样的画作为他带来灵感。《这不是一只烟斗》写于1968年,是福柯为纪念马格利特所作,法文版出版于1973年。虽然福柯的解读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却是哲学和艺术之间对话的一个范本。马格利特的画作召唤的也许正是福柯这样级别的读者或曰对话者,挑战的也正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哲学思维。这样的交锋在这篇简短却缜密的论文中一一展现,像高手对弈一样引人入胜。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20世纪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译者
邢克超,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和法语教学工作,主要译著有《继承人》、《再生产》、《遥远的目光》等。

图书封面


 这不是一只烟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再现”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法文原词是represente,对应的英文就是represent。represent在我们惯常的中文解释里并没有“再现”。它被翻译成“代表”。但是从构词上来看,re-present,重新-显示,显然是更加接近“再现”这一涵义。西方语言系统里的构成,跟东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书里反复提到话语和赋形的完全分离的时候,我总会莫名地想到我们的象形文字。在西方人的概念里,构成话语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符号系统,构成单元(即)词汇之间的相似性在于思想(如马格利特所言),这并不难以理解,就像resemble,recognize和represent都有re-的词缀,证明它们分别代表“再-表现相似的东西(即模仿)”,“再-认知(即认识)”,“再-现(即代表)”,然而在中文里它们却直接被翻译成了模仿、认识和代表。在中文的符号系统里,这三个词看起来没多少关系,然而在拉丁语系的符号系统里,它们却有着“相似性”。因此可以通过符号进行联系。“只有思想具有相似性”和“书写与赋形无关”这一套想法,在中文的符号系统面前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我们的文字由象形文字而来,在简化之前,更加具有与赋形极其密切的关系。例如“木”便是与树的形状相关的一种抽象,而“森林”则是对于“很多”“木”的一种抽象。然而在英文中,wood和forest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代表“猫”“狗”“狼”的cat、dog、wolf,彼此看起来也毫无联系。因此,有研究说小时候学习中文有助于开发智力,因为我们的文字符号系统可以与真实世界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而字母和单词则显得非常晦涩,冷冰冰而不近人情。我们的文字符号与赋形系统并不是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在这一点上,它站在了绘画的那一边。然而,不得不说在学哲学的时候,读中译本就不会像读原著那么顺畅了。因为我们的符号系统无法在语汇上建立西方语言那样直接的思想相关性。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翻译,但是想想也不是翻译的错。思维是被语言本身所限定的,那么西方的哲学体系如此发达,也是我们没有办法的事情。——大概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更热爱烟火人间吧。回到“再现”这个词上。符号本身即源于相似性。一切再现(re-present)的过程都是效仿。人们认出(re-cognize)一样东西,是源于眼前事物与经验印象(所产生的cognition)的叠加(re)才产生的。因此,一切描述都并不是描述事物本身,而是描述特征罢了。当描述对象被描述得辨识度足够高的时候,用以描述的载体,因此便隐匿在了认知背后,成为了透明的东西。比如这一幅著名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画一个烟斗,呈现在人们面前。下面写着一行字:“这不是一只烟斗”。烟斗过于逼真,以至于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本能地认为这是一个烟斗。画家提出的问题是,当“画”本身是一个实体的再现,“烟斗”是通过画产生的再现,同时出现在人面前的时候,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烟斗,还是一幅画呢?当然还有那么一行混淆视听的文字。一个纯符号性质的、与实物毫无相似性却有权力作为“再现”的符号系统跟以上二者同时出现的时候,到底谁才是能抢夺到思维的制高点的“再现”呢?很显然,在这里,文字赋予了图像意义。话语获得了胜利。后现代继而出现了很多不需要文字也能让图像自己来证明自己的画作。人们总觉得“画”是应该“再现”什么东西的,而“再现”又一定是一个抽象系统,只是抽象程度有所不同(举个栗子:再逼真的烟斗也不可能画出它背后长什么样子)。那么抽象到什么地步的时候,“意义”就被混淆、甚至被抹煞了?当人们无法确定再现内容的时候,图像本身就不再透明了——它从一个“烟斗”,变成了一幅画本身。于是乎,到底抽象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人们会难以辨识符号系统所再现的内容呢?生活中很多符号已经足够抽象,但只需要表现事物的一个特征,有时也足以让人辨识出它背后的意义(比如一根单线勾勒出的高跟鞋贴在WC的门上表示女厕)。似乎最抽象的系统就是语言了——它与赋形系统完全分离,甚至并没有“抽”象,而是自说自话地构成了一套与“象”毫无关系的霸权符号系统。——但是这毕竟是拉丁语系里长大的哲学家们的想法。在汉字里,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们的话语表达微妙地与赋形缠绕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件无法严格归类的东西。
  •     1928年,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创作了一幅令人费解的名画:画面上是一个极其写实的烟斗,这原本平平无奇,但在烟斗下方还工整地写着一行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这迅速成为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句名言,并被视为新艺术发出的最强烈宣言之一,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谁以这样的警句表明“一幅画不是它所表现的那个东西”这一观点。四十年后,在画家去世次年,哲学家福柯以这一名言为题写了一篇长文,因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这幅画以极为戏剧性的方式明确了一个现代哲学观念。确实,正如福柯所言,在这幅画诞生之前,美术史上图形中的文字都无一例外是为了引导和说明图形,也正因此,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画面上明明是个烟斗但下放却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时,那一刹那都会感到费解和不舒服。“这不是一只烟斗,那它是什么?”答案是:它是一幅画,是表现一只烟斗的符号。这就把绘画从文字的说明中完全独立出来,并打断了文字与图像的联系,使两者分离。画上的文字以及画作的标题,长久以来都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束缚力。一幅抽象的绘画,如果它被命名为《梦》,观众就会设想这是某个梦;如果它被命名为《云》,那人们照例也会努力寻找它哪些地方像云。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长久以来主宰绘画和我们思维的原则是:相似性与再现性这两者是等同的。一旦挣脱了话语,画作就成了纯粹的符号,可以被人以任何方式来理解。福柯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幅画本身的艺术性,而是可以借此讲述自己的思想(事实上,现代艺术史上成功的美术作品通常都隐含着哲学内涵),因为它对现象学有着尤其意味深远的启发。按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和“再现”之间还有“观看”,观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相反,正如梅洛-庞蒂所言,“看也是感知,看,就已经在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让人思考。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不仅仅思考艺术,而是感知艺术,它处于任何哲学的中心。”“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句话打破了人们在观看时所抱有的常规心理预期,从而迫使人对画面重新思考,也逼得人们自我反思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以一种强烈的否定姿态向人表明:绘画并不只是它所表现的内容本身。这实际上是为现代美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排除一切与画无关的事物,回到画本身去理解画。这些都是后人从对这幅画的观看中所获的启发,然而,这是否真是画家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很难说。在临终前一年的1966年,马格利特曾致函福柯说:“我认为,青豌豆之间同时存在着可见的(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和不可见的(它们的性质、味道、重量)仿效关系。……但是,绘画带来了一个困难:存在着有视觉并能以可见形式描绘出来的思想。”他曾说,最好的名称是“诗意的名称”,“诗意的名称并不传达什么,而是让我们震惊和迷醉”。这些话似乎意指:对画作的本身的名称不必过分解读,因为那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到震惊,并去体悟视觉可观看到的思想。在此补充一点这幅画的背景或许对我们的理解不无帮助:事实上,马格利特创作这幅画,是为了回应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3年在《可用于建筑》中的观点:当时书中复制了一个烟斗,作为平凡的实用设计的象征。马格利特五年后创作此画,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反驳这种单层次的唯理论,以一种挑衅的姿态发出强有力的否定:烟斗不仅仅是一个烟斗。与许多现代艺术家不同,马格利特本人个性内向安稳,一生也没有任何绯闻。这位现代美术史上的“首席寓言作家”的画作常常以“最呆板最朴实的方法画出来”,但他作为一个谜语绘画大师的魔力却恰好在于把画面上的物体画得极其普通甚至了无生气这一点上,用《新艺术的震撼》一书中的话说,他的“诗意要是没有平庸就是不可想象的,他的诗意正是通过平庸在起作用的”,他尤其着迷于语言对其描写的东西的把持这个问题,因而其“行动范围的一面边界接近哲学,另一面则接近滑稽戏”。这样一个画家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实在是不应令人惊讶的,不过,作为哲学家的福柯似乎过多地关注了画家“接近哲学”的那一面,却相对忽略了他“接近滑稽戏”和谜语、寓言的那一面。福柯所未指出、而事实上极为关键的一点是:尽管他一再强调《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幅画开创性地打破了画面与话语的联系,确立了绘画作为符号的独立意义,然而吊诡的是,这却正是由画面上的那句话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一句乍看上去突兀而奇怪的话,恐怕任何一个观众都会理所当然地把这幅画理解为是一个烟斗,而这幅极其写实的画也就不可能那么著名了。与西方相比,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式不那么强调话语与画面的分离——西方绘画上历来很少文字,而在中国画中,文字和印章却常常是画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身也具有美学价值,而不仅仅只是用于说明。此外,中国画也并不假定在画面之外有一个观看者的目光,仿佛他的目光是照亮画面并使之可见的一束光源,并像上帝一样控制着整个画面,或许可以说,西方的透视画法是从这个画外观看者的眼睛为起点开始展开的一幅画面,这与中国画完全源于两种思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不是一只烟斗》已经是福柯福柯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而未必是对画作和艺术思想本身的讨论了。
  •     假如福柯真的是世界上被引述最多的人文学者,那么毫不奇怪《这不是一只烟斗》做为一本小册子的体积,容纳下他思想火花的冰山一隅,仅仅针对玛格丽特的画(甚至只是针对关于烟斗与文字的两幅画)便申发出长篇大论,而所论者,非止画面本身,亦包括话语实践及权力关系,“一句话里有七种思想”,这种疯癫一般的论述状态本身,即已跳脱绘画本体,进入了论者的自我建构。当然你也可以轻飘飘地讲这种隔空的通过文字产生的“对话”视为玛格丽特画作的召唤力量或福柯对应的一种话语挑战,但需要说明的是,福柯在《这不是一只烟斗》中试图解析“上有烟斗图形,下有关于‘这不是烟斗’文字”的图形文本的图形诗所指,本身即包含了对画作的尊重及文字意义上意义转换两种路径,而经由这两种路径,又如张开的扑克牌一样,引发了许多条枝蔓的小道,联系到另一幅“三脚架上的画框”的烟斗,则更趋论述本体的张力。如此轻薄地解读这本轻薄的书,不啻会遭到学术帝们轻蔑的眼神,福柯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亦已成为当代的学术明星,纵然他已于卅年前离开这个世界。而透过这本书带出的,除了对于福柯的思想及其批评实践的重新确认及再度解读之外,亦同时以“这是一只烟斗”、“这不是一只烟斗”的文字图形对峙映射,似乎暗示了某些学术话语的吊诡机制。众声喧哗中,谁能理直气壮地否认,在连篇累牍的学术写作中,不存在“烟斗”式的似是而非的喃喃自语或意义曲解呢?当一种含义,在转译或转述过程中被消解重构并以一种高端面貌重新面世,那意义还是否存在,抑或此种存在即意义?同样,由玛格丽特画作引申开去,再论康定斯基或克利,似乎延续福柯以超越单纯感官(在此书中表现为通过视觉)的全方位机制审视现代性的路途,但这种叙说本身,无疑更魅惑,更富阅读快感,也更堆叠于被叙述的主体之上。无论是“仿效”与“相似”或“语词”与“图像”,福柯论述的方式与其论述的内容一样,是嵌套在逻辑中的逻辑,恰如书中所谈到的玛格丽特的另外两幅画《正在降临的夜晚》及《移印画》,前者是逻辑的延续,后者是一种关于想象性再现的想象,是以,玛格丽特的绘画与福柯的文字恰成可堪对照又充满默契的两重应和,他们的终极行动,皆是在解构自身同时又重构自身。关于烟斗的论述既是经典,同时又可归为“无效”,因其明显的自相矛盾:文字的“不是”恰又回归到图像意义上的“是”,一只烟斗一行字,引申出无数推及到思想最深处的涵义,这是文字的魅力,亦是绘画的魅力,也是包含文字与绘画的画面整体的魅力。因此,穷尽所有的言语,也无法恰到好处地评判这本书的优劣,因为《这不是一只烟斗》不是一本书,而是关于一本书的一整套话语体系,纵然在中文版后附了两封信与两篇读解,它仍旧是关于话语的话语,关于修辞的修辞,关于福柯的福柯,关于玛格丽特的玛格丽特,不属于任何既定词汇,也无法归类到一本读物中去,因为每一个词每一行字,都是独立的说话,又都不在说话。假如我们今日的“后现代”涵义在教科书意义上难以明确,却在同样模糊的言说里被明晰,是一桩讽刺却无可奈何的必然之事,那福柯的这本书(事实上是不是呢?)便在做着无数引述他的学者们孜孜以求却难以言明的事,通过解读画,他表明了自己,也表明了他“不是”自己,故此,对于这本看起来是书,其实不是,但归根到底不知道是不是的“书”的评论,就如那些印在纸张上或kindle里的文字,列位看官,大可以当做雁渡寒潭,或根本不存在。烟斗不在,字也不在,福柯是传说,亦是货真价实的全身论者,同时,也是不在场的传说。

精彩短评 (总计100条)

  •     汉儒注经即视感……
  •     前面关于所画与所言,关于文字符号与文字的指向性,很容易让人想到金庸的连城诀中的故事,因为不识字,却从一整首诗的书法图形中悟出了一种极为厉害的武功。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已经忘记了文字的符号本身就是图画,而习惯了在看见文字时立马就看到了文字的意义与所指。把文字作为图画来看,去掉那些人为的意义关联,那么符号就只是符号,而不再是别的,或者说,他就是他本身。就像绘画一样,烟斗画就是烟斗画本身,可是我们看到图形时,却习惯于把烟斗画与一个实际可能不存在的烟斗等同起来,或者用书里的话说,把相似等同于确认。
  •     太太太在一个点上的哲学,纠结起来好累,还是没到看这类书的时候 ?不过看到那一段时「因此这不是一只烟斗不是肯定,因为它“不是”什么,同时也不是否定,因为“不是”就是“是”那么那是什么?」一下就想到了最近上映的少女时代里林天真说,「女生说没事就是有事…」
  •     福柯的作品,很小的一本书,很袖珍。
  •     福柯是一位有思想的大家,特立独行,从中你会看到不同的见解··
  •     不仅仅是讲述绘画,更是讲解哲学方面的思考,一种全新的认识
  •     哈哈哈,就喜欢这种弯弯绕把一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的书。作者分析了“这不是一只烟斗”背后的七层含义。是本有韵味的小书呢。
  •     不知道怎么被人捧这么高,福柯的观点或多或少已经过时,
  •     作为思想家福柯的拓扑结构脑洞分析和作为艺术家马格利特的四两拨千斤的巧智让人叹服。翻译毁,提到的画作补全就更好了。
  •     唔。。。就看不懂~
  •     福柯解析我男神 看得我心蹦蹦跳
  •     已读,也是应该认真读的一本书。
  •     读过两遍后,我仍对书中的某些名词和解释难以明白,想来加深对西方哲学知识的了解会对理解此书有很大帮助。目前所得:我要改变自己由于对世界越来越习惯而产生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所见所闻不要妄下定论。
  •     内容尚未看。
  •     这不是一个烟斗。发现事物的不同角度,很有福柯作品的风格!!1
  •     你说过度解读???教教你什么叫真的“过度解读”。读得真是痛苦……
  •     没有外包纸,书的内容本身很赞
  •     《这不是一只烟斗》为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这不是一只烟斗》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这不是一只烟斗》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     画
  •     还没来得及看,评个毛线
  •     哲哲地读
  •     这里面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只烟斗,有的是模拟一段文字的一段文字,是模拟一幅烟斗画的一幅烟斗画,是(按照本身不是一幅画的烟斗的方式画成的)一只烟斗的模仿物(画成不像一幅画的样子的)一只烟斗。
  •     哲学意味浓厚.表示对福柯的作品看不太懂.
  •     不是烟斗的已经是烟斗了,貌似烟斗却永远不会是烟斗。画中的烟斗是不是书中的烟斗呢?
  •     福柯的书力顶 抽时间好好拜读
  •     这是一本哲理书有点深奥还没仔细读
  •     哎,学识太浅,啥也没看懂。还要对照着前面的图画读书,真不适合我这样的懒癌
  •     这不是一个烟斗。对。按周星驰的说法,你看着这是个皮鞋。,错。这是个刮胡刀。任何物体都有多面性,物体还是那个物体,只是我们自己太多变,太狡猾啦。
  •     那么透彻,深刻地作品,怪不得李银河喜欢研究他
  •     书的内容很能适合,看后有收获。
  •     这本书在对我说:你应该再去看看《词与物》
  •     《词与物》的迷你散文版。
  •     注水
  •     想當初並未看懂,貌似有翻譯的一部分原因
  •     这不是在说“这不是一只烟斗”,其实是在说福柯自己。
  •     飞机上看的,不是很懂。
  •     任何地方都没有烟斗
  •     之前在书店看到就一直想买了,买来,虽然到现在都没看懂。。不过觉得很不错
  •     解构主体性,打破惯性思维与视角,这是福柯的特色。
  •     拿到书还未读希望不错,有空好好看看,书比较薄
  •     世界是艺术家的,还是艺术家的。(法语版都被借走了......)
  •     法国仁儿是真喜欢把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气味搅在一起分析啊啊啊,读哭了我是真服气……相比福大爷还是德勒兹好读一点儿-_-#
  •     然而马格利特表示 “你对我的解析都是胡扯”。。。
  •     书很好,只是内容好复杂,看得有点晕,以后再看吧!
  •     封面有点脏。。。
  •     非常满意这些书···
  •     不过有些难理解
  •     就,觉得自己不够有文化T_T
  •     不太好懂,我得结合着书评慢慢读。
  •     坐在南京的先锋书店看掉 没怎么明白
  •     非常好看非常喜欢
  •     超现实的马格利特,喜欢福柯的阐释
  •     不断地想起translation is a play of traces!
  •     福柯的著作 值得一读 印刷质量也不错
  •     需要配合《词与物》。
  •     认识现代主义的必由之路
  •     买来读读。有人说,法国人有时还挺钻牛角尖,这话不错。不过那也是算做格物致知了。在理论方面,这种精神应该提倡的。
  •     唯一缺陷:书中未见马格利特《这不是一只烟斗》两幅画。
  •     书设计得不实惠。
  •     马格利特的一些画还挺有趣的,看了后完全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
  •     这不是《这不是一只烟斗》。
  •     而且是不怎麼耐髒的紙,要好好保護啊!
  •     我最爱福柯,虽然这本书有点薄,但是很精美。
  •     没想到内容这么意识流。。。。不太懂
  •     早就想买,5折得到太好了。
  •     与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
  •     高二读的。很薄一本。
  •     马格利特的“建构”,与福柯的“解构”,都是如此犀利,真是一对“神知音”。
  •     书不错,推荐给大家,值得一读。
  •     快递不好,收货地址是单位。他非要不上班的点送货。
  •     没怎么看进去,不好评价
  •     “福柯通过非哲学的绘画来对哲学进行更清楚的阐释”,前年三分之二是正文(比较不好理解,看热闹了),后面三分之一(还能看懂一丢丢)试图帮助理解前面三分之二,有助于理解福柯的思想。……福柯第一本,手边《疯癫与文明》不知道能看懂多少,心塞……
  •     您思考过死亡吗?没有,不想思考活着这样频繁。
  •     经典之作,内容没话说,装帧也不错
  •     福柯关于艺术的见解,没有完全读懂,还需再学习~
  •     这竟成了我读完的第一本福柯(。)谁让它短小呢,而且还是子午线译丛(-ι_-)——「这不是福柯」 | 对现代艺术不了解,等了解了再撸一遍吧。
  •     更喜欢马格利特的信啊,哈哈。
  •     内容十分经典,对于研究福柯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
  •     这不是一个Nene的评论✔️ 写得好
  •     对抽象画的解读是启迪意义的。最后一篇是没赶上《马奈的绘画》那般列车吗?
  •     无时无刻不想着解构世界,罢了
  •     “完整性几乎有刻意的性质” 真的 好像看show一样 身处闭合性和神秘感同在的他人的思想里
  •     这不是一本书
  •     短小精悍的一本书
  •     昨天晚上下单,今天早上就到了。
  •     福柯的一本经典小书,如果按字数、页数来说价格小贵,如果按内容、思想来说真的超值。
  •     不能赞同,不予评价
  •     英语作业论文参考3。图形诗和烟斗画的诡辩还是有点启发的。“这不是一只福柯” 23333
  •     这本费时好久 几乎是见证我从着迷一直到厌烦全过程 别焚毁萨德了 烧福柯吧
  •     福柯的东东,收来看看。
  •     很好,对学习艺术评论和绘画的同学很有帮助~~
  •     哎,和你在一起的时候看的。。
  •     无论是对于画作或者世界,我们都是试图变成“桥下之鱼”,体会“鱼之乐”的他者。有趣的是画家马格利特并不认可福柯对自己画作的阐述,恰恰应和了罗兰巴特所谓“文本的再造”。福柯于此文中极力辨析图像与世界的关系,仿效与再现的区别,但确实多了些自己的意会(例如品评《危险的关系》时)只好说智者见智。但对于“烟斗”的辩评着实精彩。
  •     这不是一只烟斗
  •     福柯太牛逼
  •     看不懂唉
  •     翻译外文书应该自己把书的意思理解透了再译,而不是简单直译,否则看的人很累,书中好多语句和语序都不太流畅,读着不免有些晦涩影响理解,不像《杜尚访谈录》,译者本身对艺术家有着深刻的理解,读来深入浅出十分畅快。
  •     不是对福柯的书失望,是对我拿到的商品,几个拐角全皱了。当当以后要加强,原来的一本是内页有几个页码油墨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字。
  •     原以为是一哲学书,结果就以艺术评论,还想扯点系统论,想看两天周易或系统工程再来扯吧,一点深度也没有!
  •     觀看與思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