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我的人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301168912
作者:(日) 池田大作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我的人学(第2版)》内容简介:时代与社会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呈现出纷乱多样的景象在这千变万化的人世间有一条普通而永恒不变的人之道正是这条人之道将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明。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思考丰富多彩的人生  第一节 创造自己、忠实于自己   一、热情才是创造的源泉——胡福王的金字塔   二、一定要活在巨大的希望中——亚历山大的出征   三、第一流的人物——“专心于诗道”的北原白秋   四、对“生”的执著——寻求仙药的秦始皇   五、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斯托夫人年轻时的誓愿   六、人生美好的晚年——鹤见祐辅的“人生观”   七、专心致志于自己所好——“画狂老人”葛饰北斋   八、高迈之心与高傲之心——笛卡儿的《情念论》   九、“不惑之年”以后坚持生活下去的力量——休伯查的原动力   十、心灵的容器——埃莱娜•罗斯福的光辉形象   十一、论嫉妒——三木清的《人生论笔记》   十二、人与人的亲密无间的纽带——鲁迅和他的朋友   十三、勇者——威廉•退尔的壮烈之死   十四、忠实于自己——小林秀雄的“强韧精神”   十五、生命力和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十六、寻求“精神的确立”——献身于文化交流的勒内•儒格先生   十七、从事“活学问”的道路——科赫对病原的探求   十八、语言的伟大力量——林肯的著名演说   十九、知识与无知的搏斗——先觉者布鲁诺对迫害和对人生的看法  第二节 心灵瑰丽的青春   一、关于际遇——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   二、超越今天——《三太郎日记》所感   三、充溢着灵魂的青春——诗人撒弥耳•乌尔曼   四、研磨胸中的珠玉——赫尔曼•海塞发出的呼吁   五、平凡与非凡之间——勤奋的人新井白石和北村西望   六、严冬的考验——周公的名言   七、信用才是青年的财富——爱德蒙•邓蒂斯的处世哲学   八、师弟之道和人生的王道——拉涅和阿兰的崇高情谊   九、命运之星——逆境时期的光源氏   十、培育人——教育家的鲁迅   十一、后继者必备的条件——山崎丰子的《暖帘》   十二、立誓经受考验之路——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 第二章 发挥每个人作用的“人的组织”   一、一个人豁出性命可以战胜万人——“辉煌于加拿大史册上的英雄”赛柯德夫人   二、领导者的责任——拉•康帕尼亚教会的大火   三、了解人心机微的领袖——项羽与刘邦   四、体察时代大势、具有先见之明的人——织田信长把握时代的能力   五、关于团结——美国独立运动的先锋“分兵”   六、要深深理解“人”与“生命”——深通人心机微的文化人桑原武夫   七、辨认“诚实”的人的眼力——柴田胜家和毛受家照   八、背叛者的心理结构——隐藏在虚荣与骄傲后面的“卑怯的心”   九、正确的情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马拉顿与桶狭间战役   十、关于疏忽大意——伊藤一刀斋的“剑道极致”   十一、人才的“城堡”——天台大师的《摩诃止观》的教诲   十二、维系组织的“信”与“诚”——苏格拉底的“对话”   十三、引发一个人无穷力量的组织——微粒子的世界   十四、没有“死角”的组织——五棱郭的筑城法 第三章 从文学凝视人生  第一节 《新•平家物语》   一、“苦彻成珠”   二、在“无常”之世寻求“常住”   三、一生为贫者之友   四、以平等的“眼色”看人   五、“没有迎不来早晨的暗夜”   六、忍耐是大成的必要条件   七、义经身上的“温情”与“刚毅”   八、幸福在自己的心中  第二节 《浮士德》   一、深化“原点”的崇高精神   二、“对话”具有的意义   三、越是伟大的人,越总是谦虚   四、论男子汉的生活道路   五、女性的成分的价值   六、“实践”才是人生的真谛   七、关于演说和辩论   八、扩充自我的“活动”  第三节 《三国志》   一、我的恩师的读书观——“要你读书,不要让书读你”   二、探讨《三国志》的时代背景——动荡、混沌的实力时代   三、王道与霸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克   四、桃园结义——团结、结成一体之真谛   五、关羽和张飞——表现为明暗两面的英雄人格的光彩   六、赵子龙的英勇——沉着冷静、善能实践的勇将   七、关于曹操——乱世奸雄、才智之将   八、孙权和人才——吴国国祚最长的背景   九、“仁德”之人•刘备的轨迹(1)——论领导者的条件   十、“仁德”之人•刘备的轨迹(2)——母亲、继承人、人生论   十一、稀世的名臣诸葛孔明——《三国志》上灿烂光芒的睿智   十二、孔明的节 操——《出师表》中表现出来的清冽的心灵   十三、鞠躬尽瘁的孔明——秋风五丈原的晚节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   一、历史并非英雄创造的   二、导致最后胜利的根本条件   三、“为将者”的条件   四、“时运”的力量   五、面临“死”时展开的境界   六、“剑的英雄”和“精神的英雄”   七、蹉跌正是飞跃的时机   八、女性的高尚的“信赖”精神 第四章 为民众贡献一生  第一节 民众才是真正的力量   一、变革时代的先驱者——乞丐起义与厄格蒙特序曲   二、扭转法国革命进程的妇女——鲁库勒夫人的果敢行动   三、大众最有知识——长谷川如是闲与吉川英治   四、新人道主义——评《赤脚的达里埃人》   五、没有哲学的时代——赫伊津哈的揭示   六、民众的原像——中国人与正视现实的思想   七、扎根于庶民之中——前汉宣帝时代的善政   八、畜生横行的地球——桐生悠悠的信念   九、残酷的宗教审判——开普勒之母与“捕捉妖女事件”   十、民众才是佛法存在的土壤——关于印度佛教衰亡的原因  第二节 开化的家庭与教育   一、志同道合的美满夫妻——廖承志夫妇的恩爱锁链   二、体谅、关怀之心——夏目漱石的《路边草》   三、成熟的家庭——揭示家庭之含义的《娜拉》   四、抱着正确目的走向社会——一个劳动妇女的严肃态度   五、结婚是有崇高意义的创作——评山本周五郎的《桃井》   六、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坚强的母亲”居里夫人   七、父亲以父子对话形式参与教育——原英国驻日大使弗•吾纳的家庭教育   八、心的交流使他的才能无限伸展——歌德所受的幼儿教育   九、父母的为人就是留给孩子的财产——母子中秋赏月 第五章 谈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节 武田信玄   一、拯救万民的慈悲心   二、调动积极性,因材而用   三、正确无误的人才观   四、贤将以“五成”胜利为上   五、有关培养接班人的告诫   六、人心背离是国家灭亡的原因  第二节 拿破仑   一、生存于两个世纪的交替时期   二、“正义”和“人情”   三、鲍罗金诺之战   四、骄傲和大意造成判断错误   五、滑铁卢和“叛徒”内伊   六、传达命令迟缓招致失败   七、拿破仑的骄傲自满  第三节 南丁格尔   一、为了信念而生活   二、“独立女性”的先驱   三、克里米亚的天使   四、以辛勤的汗水开创近代护理工作   五、真正的英雄是谦虚的人   六、承担责任的真正意义   七、自觉承担使命,不断向上、前进的人生  第四节 吉田松阴   一、人的真正价值是在逆境中放射光辉   二、励志养精,为信念奋斗   三、以行动为榜样   四、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让学生折断烟袋管的人   六、松阴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七、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第六章 思考人生和宇宙  第一节 从“科学的世纪”到“生命的世纪”   一、思考“为健康而忧虑的时代”——“生命的浑浊”和“真正的安乐”   二、人的诗、生命的诗——与亚历山大博士的谈话   三、克服精神紧张状态——塞里埃博士的学说和菩萨的生命   四、民众知识化时代所需的智慧——知识的个别性和智慧的整体性   五、计算机和人——人工智能开发和生命的尊严   六、轻生的时代和生存的力量——柏格森的“创造的欢喜”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一、已为医学所证实的“永葆青春”——老化和头脑的活性化   二、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耆婆等名医的品性   三、“延长寿命的医学”和人的幸福——应有深邃的生死观、寿命观   四、“永恒的生命观”才是创建文明之路——日莲大圣人的“本有之生死”   五、死并非仅仅是“悲”——日宽上人的《临终用心抄》   六、展现在心底深处的“九识”世界——弗洛伊德、荣格和佛法的直智观   七、战胜人生苦难之路——哥伦布、马奈等非业之死  第三节 宇宙和心的世界   一、星辰和内在的道德律——康德、梭洛等的至理名言   二、自然与生命的节奏——妙乐大师的“弘决之文”   三、充满宇宙的生命——道莱依柯、柯拉乌斯等博士的揭示   四、大海般的境界——“生命的母体”海的诞生   五、生命进化与智能的源泉——赖阿路•瓦特逊的“第一百只猴的试验”   六、生命的网络与有毒物质——生态学与盖亚假说   七、在科学领域中的个别与整体——海森堡对经典的要素主义的批判 译后记

前言

  中国——她是“人学”的宝库。  《中庸》云:“道不远人。”自古来,人们认为在中国,真理不远离于人。对人,始终寄于莫大的关注,并致力于人的探索。  综观中国历代王朝的“正史”,唯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竞以全书一百三十卷中的七十卷,用于撰写个人的人物传——“列传”。而且,收录在书中的人物,并不限于帝王,从哲人、商贾,直至游侠、刺客。  正如司马迁本人所记:“述以往,思来者。”本书汇集各种人物传记的目的,可以说:是在于后世的人们,可从先人的事绩中发现人的普遍价值,并当作人生之龟鉴吧。这正是“人学”的先觉者。  这种着眼于人的探索的传统,同样显示在《资治通鉴》、《十八史略》等史书和稗史中,而且它也为盛于明代的历史小说所继承。尤其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日本早有刻本,并出版了据此改编的小说等。这些书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遂成为他们人生的精神食粮。  我的人生导师——创价学会第二代会长户田城圣先生,常以《水浒传》等中国历史小说为教材,给青年们讲述人学观和人生观。通过由众多富有个性的英雄、豪杰交织而成的人物形象,学到了人应如何生活的道理。这种领悟后的喜悦,与恩师的慈颜一起作为青春时代的令人怀念的回忆,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在这可谓“人学”故乡的中国,出版拙著《我的人学》,真是惭愧之至。本书,是以近年来在各地恳谈和演讲时作为话题的历史人物和小说的主人公、轶事等为中心,从“人应如何处世、生活?”这一视点出发,将其要点加以重新整理而成。  今天,即将步人二十一世纪。时代和社会,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极其纷乱、多样的景象。但,在这千变万化的人世间,不是有一条普通而永恒不变的人之道吗?正是这条人之道,将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明吧。这对于在战败和处于混沌状态的一片焦土中,度过那青年时代的我来讲,也是一个不断自问、探索的人生课题。  我,作为一个祈求和平的佛法者,在实践中自我思索、断断续续记下——我青年时代读过,并深藏在心中的书的一节;先人的至理名言;以及与世界领导人、有识之士、市井庶民们接触中的实际感受。若本书能成为诸位向新的未来,不断探索人的内面世界的永恒旅程的一个道标,则将十分荣幸。  于中文版《我的人学》付梓之际,由衷地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麻子英及其他先生,和担任本书翻译的铭九、庞春兰和潘金生三位先生表示深切的感谢。  池田大作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日

章节摘录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再也没有对这一命题的解答更多分歧的了。而且也许再也没有比这一问题更难做出明快的回答和难以做出根本性的回答的了。不过,从根本上说,可以说它的目的在于幸福。  在佛法中,信仰的目的是“一生成佛”,这和意味着永不毁灭的“幸福”是一脉相通的。对于这点,我的老师户田先生认为:幸福也有“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并说:  “人生的目的就是确立绝对的幸福。”也就是确立不为情况或环境所左右的、坚定不移而且丰饶的境界。我在前些日子,以担负着下一代使命的高中生为对象,给他们写了一册小说《亚历山大的决断》,在其中提到了亚历山大大王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他的幸福观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很有些地方与户田先生的教诲有一脉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讲义、由其子尼古玛古斯编纂起来的《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伦理学学科中第一部系统的著作。其中关于“幸福的实象”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一方面指出:学问或行为的目的是最高善,即“人的善”(包括其他各种目的在内的终极的善),而这不外是幸福的实现;同时又详细论述了人的arete(卓越性、美德)和“正义”的问题。  现在根据《尼古玛古斯伦理学》(高田三郎译,岩波文库版),用我个人的体会加以表现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表达了如下的意见,他说:  ——所谓幸福,可以这样认为,它是长期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也不会轻易改变。但是,虽是同一个人也会有走运的时候和不走运的时候,而世上则把它有时认为是幸福的,有时认为是不幸的。这未免太奇怪了。如果我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判断同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话,那么显然是要把幸福的人当成“一种变色龙,一种无法捉摸的东西”。  走运与不走运,的确是相对的。而真正的幸福,按道理说则只能是绝对的。佛法教导的真正“幸福”,也绝不是根据走运与不走运而可以任意变动的、那种低层次的东西。  纵然遇上这样那样的苦难,仍能在自己的内部建立起悠然不为所动的超越境界,才是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在各自的生命中建立起一种称得起“大丈夫的境界”的强韧的“我”,就会去追求根本的幸福,确立起幸福。所以,我想,决不可为表面的幸与不幸所迷惑,万万不可看不到绝对的幸福的“实像”。  亚里士多德还接着说:——应该说,这种根据走运与不走运来改变看事物的方法本身,原本就是错误的。决不应该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决定我们的幸与不幸。在人的生活当中,之所以将“运”视为必要,只是附加的看法。对此,对幸福具有决定性力量,只能是按照arete(卓越性、美德)而进行的活动。反过来说,决定是否不幸,也只能是根据这一准则。  亚里士多德在走运、不走运或表面的幸、不幸这类“附加的”现象的深层,向我们提示出aret色(卓越性、美德)这一根本性的中心命题。  而且,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并解释说:  “然而,我们所理解的卓越性不是身体的卓越性而是心灵的卓越性,关于幸福,我们也是把它作为心灵的活动来理解的。”既然幸福是绝对性的幸福,当然会有支撑它的东西,于是亚里士多德主张它应当是心灵的卓越性,这难道不是可以说他在追求佛法中所说的“佛界”的境地吗?  这样,在《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这本书中,详细论述了arete(卓越性、美德)的内容,阐释了“伦理的卓越性和理智的卓越性”,同时还论及了与佛法中的中道的一部分相通的“中庸”。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卓越性(即美德)里边蕴涵着勇敢、节制、真实、亲爱等多种的内容。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义,它认为只有正义才是最重要的美德、最完美无缺的美德。其理由是,因为正义不只局限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且它也能波及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他指出:给集体或同胞带来幸福或创造出带来幸福条件的行为,就是正义;因为虽在自己身上能发挥出美德,但在对待他人的事情上不能按美德行事的人是很多的。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把作用于旁人的“正义”作为“完美的美德”,举了出来并在这点上认为人是“社会性的(有组织的)动物”。我认为在这点上显示了他的哲学的精髓。  “社会的动物”——当然社会不会是只有一个人的社会,人与人的结合和协同行动才是社会。对社会,还有对群体的“最高善”的行为,当然成为最高“美德,,的表露——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和大乘佛教中实践方轨的“自行”与“化他”的逻辑,是一脉相通的。  如果从修行的观点来说,所谓“自行”是指自己为了接受法的利益进行的修行。而“化他”是指为了使他人受到利益来传教佛法,也可称为“利他”。  人,从与生存有关的、属于本能的欲望,到实现自我的欲望,这中间有种种不同层次的欲望。这种能量,在成为追求自身幸福的力量的同时,又会变为束缚自己生命的“我执”。——为了摆脱这个“人”的生命的宿命式相互矛盾的枷锁,使生命获得无限解放,究竟应该抓住什么呢?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利他”的实践。大乘佛教的睿智给我们指出了这点。  我的恩师,关于“生命力与幸福”的问题,经常做过如下的教导:  能够感到幸福,过着幸福人生的源泉,是我们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和外界的关系的力量比,称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幸福的内容。……如果,生命力只是解决家庭事件的一种生命力,那固然不会在家庭中遭到阻碍;但对于解决街道上或全市的事件,则会立刻受到阻碍。  在许多场合下,不管建成了什么样的家庭内部的幸福,但一遇上社会的惊涛骇浪,幸福就会立即崩溃。而且现实的社会生活,表面上看去虽似幸福,但从高层次来看,也许一种无法忍受的不幸在等待着你。如果获得了超越这一切的、为了具有阔大的境界及强韧的生命力所必需的原动力,那就有了构筑绝对幸福的基础。在自己的胸中建立一个能泰然超越一切事象的、形成为生命力的“中核”的实践。只有这种实践,才是将苦难变成飞跃和成长的动力的关键,它会使航行在人生大海中的船只,把苦难变为一阵强风来推动船帆前进。  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中。

图书封面


 我的人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呵呵
  •     闲暇时候看看很惬意
  •     池田大作先生的文章也许没有那么好的文采,但先生确是饱含勉励的写出对青年的期待,是不可多得的长者谆谆之言。。
  •     质量挺好,我更喜欢它的内容。
  •     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能学习一二就够了。
  •     好书,收藏了。池田大作的书,要多多参读。
  •     买了还没看,但是简单翻了几页,感觉不错,最起码质量信得过!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受启发
  •     一直想看池田大作的书终于遇到了,很多句子发人思考
  •     封皮有点旧,没有包装纸
    内容还没有看,对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当下我们在这浮躁的社会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不错的枕边书,出行携带书。
  •     我会永远保存它!把其中的内容埋在心底!可惜还差一本池田大作的《人生箴言》!要不然就完美啦!
  •     还没有看过,不过是导师书单上的重点书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