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士族的双重政治性格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1
ISBN:9787532556366
作者:王心扬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援引丰富的汉晋资料,论证东晋当权士族既有限制皇权、维护士族统治的倾向,又有加强皇权、削弱士族的倾向。自东汉以降,士人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甚至荣辱与共,因此士族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致力于保护家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士族利益又与皇族利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于是,限制皇权和巩固皇权这两种这种政治取向的平衡导致了双重政治性格的形成。此外,这两种倾向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东晋初年的无为之治、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逐渐被巩固皇权、限制士族的政策所取代,所以东晋一朝的政治形态不能仅仅归结为门阀政治,而是扩张皇权的政治逐步凌驾门阀政治的时代。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东汉以降皇权的衰落
第二章 琅邪王氏与司马氏皇权
第三章 士族与皇权的振兴: 颍川庾氏
第四章 士族与皇权的振兴: 谯国桓氏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上升与皇权的加强
第六章 桓玄、刘裕与皇权振兴的连续性
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概要

王心扬,耶鲁大学史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

章节摘录

  例如,在齐王去世后,他把齐国(今山东北部和东部)①划分为六个诸侯国。同样的,淮南国(今安徽南部)也被分裂为三个较小的实体。②不言而喻,分析而出的诸侯国在领土和军事实力上都大大缩减了。  不过,尽管汉文帝致力于削弱地方势力,但直到他去世,有些王国依然强盛,并且与中央政府貌合神离。其中位于江浙沿海的吴国凭借它的地理优势,用海水煮盐并自行铸造钱币。因为王国富庶,吴国的臣民甚至无须向政府纳税。此外,吴王刘濞还招降纳叛,藏匿了很多从其它诸侯国逃亡到吴国的难民。随着实力坐大,他开始藐视中央。现在是轮到汉景帝(前157-前141在位)去对付这些日益强大的诸侯国了。在御史大夫晁错(前2007-前154)的劝说之下,景帝首先剥夺了楚国(今江苏、安徽之淮北地区及山东西南)对东海郡的管治权,随后又命令吴王把豫章和会稽两郡交由中央管理。在景帝削藩政策的打击之下,赵国(今河北南部)失去了河间郡,胶西国(今山东东部)则不得不放弃对六个县的管辖权。③汉景帝的削藩政策不久就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很快就进逼京畿,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不过景帝很快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并取消了一部分诸侯国的建制。  ……

图书封面


 东晋士族的双重政治性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洋洋灑灑數萬言,歸根究底也就是主張東晉士族既要削弱皇權,同時又要振興皇權。一開始作者將司馬氏作為皇權象徵,中後段又突然站出來說皇權不僅僅是司馬氏,而是廣義層面。其實這毫無道理。所謂的雙重政治性格,如果你對於同一個參照物而言,那麼你就完全有餘地繼續闡述,說明如何既尊重司馬氏,又削弱司馬氏。這樣才是雙重。但文章一開始目標是司馬氏,後來又說是廣義的皇權。那麼從一開始就沒必要寫下去了,因為就算你從廣義來說,什麽削弱皇權和振興皇權這種所謂的雙重,在我看來完全不雙重,目的衹有一個,保證自家的威勢。其實按照作者的思路,當年的“春秋五霸”也是雙重政治性格了。我覺得這書毫無意義。
  •       两周的时间草草地将此书读完,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想法。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全部列下来,再读时得以匡正。  这本书的作者是祖籍浙江海宁,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的王心扬。然后就辗转于新加坡、美国、香港各地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国社会史,从02年起开始兼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除却他的正文,后记中的几句我也是很喜欢,“我本人是学国外史出身,但无论怎样潜心于自己的专业,内心深处最终的关怀还是中国文化,我对于中古时期士族与皇权的关系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不过,由于环境的限制,始终无暇顾及这方面问题的专门探讨。从2002年开始,终于有了一点机会暂时告别外国历史,阅读一些关于魏晋的书籍和文章,管窥所及变凑成这部专著。”其中的味道还在慢慢品味。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从导论到后记一共251页,按照作者自己的思路来说是接着唐长孺先生的《门阀政治》以及谷川道雄先生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往下写的。目的在于将两位提及但未详细展开的“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关系问题”往明白处写,着眼于“东晋门阀士族”这样一个关键词按时间的顺序层层分析出他们政治理想的倾向性即“振兴皇权”这一个结论,依他自己的来说“刘裕只不过是压垮东晋门阀政治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为一、东汉以降皇权的衰落,二、琅琊王氏与司马氏皇权,三、士族与皇权的振兴:颍川庾氏,四、士族与皇权的振兴:谯国桓氏,五、儒家思想的上升与皇权的加强,六、桓玄、刘裕与皇权振兴的联系性。  全书分别分析了四位曾经控制司马氏政权的世家大族,即“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类外也提及了太原王氏,以及出身贫贱却极有能力的刘裕。除刘裕外,其他士族掌权者大都经历了从玄学(此思想暗示着对于皇权的顷离,也就是“网漏吞舟”,支持门阀士族的利益)到儒学(振兴皇权,即“察察之政”,儒学在政治当中的生命力是在杂以法家思想后得以体现,当然这个问题更为复杂,且将这么理解)的渐变。当然,这只是以一个倾向性而言,是在东晋士族“儒玄双修”基础上的偏离,不是非此即彼之说,这一点在理解此书的过程中很重要。具体的例证在读完此书后,也将会有自己的理解,在此不加以赘述。  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关于“振兴皇权”中的这个“皇权”该如何限定这个问题,作者将这个概念做了说明。其一是“司马氏的皇权”,按我的理解就是“一姓之君”,将天下的概念与皇族糅合在一起,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偶像崇拜,这也是谢安眼中的皇权。其二,是“普遍意义上的皇权”,也就是将天下与皇族剥离,更为单纯意义上的皇权,这大概就是桓温、桓玄以及刘裕眼中的皇权,这种观念和西汉晚期的皇权观在表面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深层次的话则有极大的区别)。皇权这种很形而上的政治观念本来就可以人思考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有一个很明智的把握。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总体看写作的方法很规范,论文看着很舒服,行文也不错,值得学习,但提出的观点似乎意义不大。 乱世政治群体一定具有多面性,魏晋士族也不例外,是很正常的事情,此结论不推可知,如果发现“没有”才更值得研究与论证。又是简单问题往复杂里讲,启发性不大。
  •     可以了解下,虽然引用他人观点较多,但整合梳理脉络比较令人信服
  •     了无新意,文不对题。两星好像苛刻了点,但顶多再加半星
  •     与其说限制皇权和巩固皇权,不如说士族政治的重心在于士族与政治的两层要求,士族只能在家族延续和国家稳定之间寻求最好的权力妥协区间。而实际上的士族下流化,即婚宦失类的增加,则不为本书的称述范围,实在可惜。材料难称丰富,当代学者引文也不尽全面,尤其是大陆范围。观点很新颖,历史研究就是这样,换个角度和基础来看待某个看上去一滩死水的研究领域,往往就能得到与前人著述相迥异的结果。#拿神马拯救你,我的六朝史#
  •     文献引用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