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43897250
作者:许燕吉
页数:455页

作者简介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位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人生自传,她以近百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20世纪中国史!
1941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会想到父亲很快就要离去,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内迁,辗转于湖南、贵州等地,苦不堪言。
1950年,当我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时,我也不会想到卷入那场潮流,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我离婚!
1969年,当我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时,我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
而今天,我已经80岁……
人可以有多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这一个80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童年
第一章混沌
1我的出生和第一个回忆
2香港的家
3妈妈的“法律”
4最初的玩伴
5又笨,又傻
6“小妹子坏透哒”
第二章天崩
1爸爸死了
2记忆中的爸爸
3爸爸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4妈妈顶起了天
第三章地陷
1日本人打来,把我们“炸”进了天主教
2泉水叮咚,野菜满锅
3来了两位一起避难的长辈
4差点儿被炸死
第四章铁蹄
1明抢
2米粒
3悲惨世界
4老朋友们的情况和教会的新相识
5和日本人做斗争
6离别
第二部颠沛流离
第一章归途
1伶仃老小过伶仃洋
2赤子坎坷困赤坎
3轿子上的旅行
4在柳州香山慈幼院小学,第一次上了讲台
第二章在湖南
1五马归槽
2扶轮小学
3到永兴县去住校
4飞机掉下来砸了妈妈的饭碗
5上完最后一课,离开了湖南
……
第三部动荡年代
第四部禁锢的年代
第五部广阔天地
后语
附录
怀念地山
我记忆中的父亲

内容概要

许燕吉,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女儿。1941年父亲许地山猝死于香港,这一年许燕吉只有八岁。不久日本人占领香港,母亲带着许燕吉及其哥哥逃往内地,辗转漂泊,流落于湖南、贵州等地。
建国后,许燕吉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随后在反右斗争中被隔离审查,入狱6年。期间,孩子夭折,丈夫与之离婚。1969年,她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竟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老农。1979年3月平反,回到南京。
许燕吉是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台盟南京市委委员、南京市台联理事。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有一种守望“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作为有用的人,也很充实自信。”题记——许燕吉《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不记得在几年级的模样,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落花生》,大抵学完了课文,老师让我们学习花生的精神,如是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落花生”早已经渐行渐远。今天,再次想起它,因许地山先生的女儿许燕吉的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一书。她幼时丧父,家道中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被时代的大浪肆意拍打,巨浪裹挟着她从山顶跌入谷底,一生历经磨难,辗转流离、一度铁窗女囚艰难度日……个中的滋味恐怕并不能完全指望自传为外人道也。许地山的幼女,骨子里透出父亲那质朴的“落花生”精神,一生磨难却依然笑对风雨,实在令人钦佩。忍不住问:我是谁?答案无他:我是父亲的女儿。父亲才学无多,当年不过是万千农村青年中的一员。“传”字辈,单名“海”,家中排行老二,是小叔未出生前家里几个女娃中唯一的男丁,很是得曾祖母的疼爱。父亲幼时瘦高,脖子显得奇长,人都笑话他丑,唯有曾祖母极力庇护,不准别人说父亲一个“不”字,但凡父亲与姐妹们吵闹,也必定袒护于父亲,每走亲戚也必定携宝贝长孙一同前往。少时顽劣,有一回,庄上来了黄鼠狼,叼走了二奶奶家的一只鸡,父亲偶遇,认准目标、奋力追赶,跑丢了一只鞋,翻过了一座山,最终追得黄鼠狼也只好弃鸡而逃,这只鸡被送回后,父亲还因此喝了一碗鸡汤连带啃了一个鸡腿。后来上学,不知爷爷做何考量,父亲上完小学又回头重上五年级,做班长。一晚自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麻饼蘸墨水戏弄了一众同学。大抵上学的时间总玩闹居多,初中毕业父亲就不再上学了。年青时父亲的第一份职业追求应该是漆匠,小时候在床头柜中看见过父亲的那张证书,具体的内容早已回忆不起,但那证书上的照片我却至今记得——一个愣头小伙。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于是父亲随着淘金的大潮去了上海,而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是仍健硕的曾祖父照管,记得是在端午前后,满树的桃子成熟了,曾祖父带着我摘了很多,放到小姨的商店里卖以贴补开支,后来没人送去,桃子烂了好多,曾祖父觉得很是可惜。那次父母外出了时间似乎并不长,在记忆中这也是父亲仅有的几次离家之一,也许用今天的词形容他是很“宅”。记忆中父亲的人缘极好,母亲擅长农家活计,家里总是不断鸡、鸭、蛋等新鲜食材,于是父亲的三五好友总畅聚我们家,其中不乏同事、长辈、每次来客人,当属我们小孩子最开心,因为可以趁机打牙祭,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美味。父亲还在村里谋者一些薪水不高的差事,其中的放水,总令我印象深刻。每年,当夏季风吹向北半球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区域就要抢收、播种了,水田对水的要求极高,水田未收割前是不能储水的,一怕水稻泡在水中根软易倒,二怕稻田水浸不利夏收。但是一旦收割完毕,稻田马上要引水入田,犁耙、插秧。既要“收”也要“种”,时间紧迫,俗称“双抢”,每当这时,每家每户的劳力都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生怕误了农时。舒城的龙河口水库也会在这个时候向庐江县开闸放水,水流经过的每个村镇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记录下用水量以备费用的计算、收缴。父亲做的就是这样一份耽误自己工时的活,有时田里劳作正酣,父亲就得抬起泥脚,上岸就走,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一趟,对此母亲颇有微词,可是父亲总是乐此不疲,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出去查看、记录水位。一天天的数字总记录得认真细致,一段时间后再汇总、计算,小数点后面精确到好几位。每天早上的稀饭总要给父亲提前盛好,放井水中人工降温,因为早工回来后总会准时有上游的放水员来喊,于是草草吃了早饭后,父亲便骑上他的自行车出门了……父亲做放水员,每天下午三四点必定要骑车绕沟渠跑一趟,哪里决堤、哪里漏水及时找人维护排除险情并记录在册。身陷泥沼中“痛苦不堪”的我们最期盼父亲的早点回归,因为自行车上总会驮回父亲顺道买的农家大西瓜亦或是几根冰棒,递到我们手中……每当此时,总想着脚底抹油的我们便感到欢欣鼓舞。父亲做放水员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好处,总能比别的孩子早知道什么时候放水,每次招集大家伙看大河开闸放水的场景总是那么激动,三五成群的孩子跟着一米多高的水流奔跑、欢呼,往水里投掷石子,那情景颇有几分壮观。除此之外,停水的日期我也总是近水楼台先得“闻”,停水后,父亲总会背个电瓶套上自己的“打鱼”装置去刚停水的河道里打鱼,我向来乐于跟在后面背篓子。与其说“打鱼”不如说是“电鱼”,两根竹竿握手中,另能够一头带电流,用有电的一头巡河道而上,鱼啊、虾啊,被电流一击,顿时眩晕,乐坏了背着鱼篓的小丫头,于是每次停水,我们总能吃上一大碗红烧鱼虾。父亲好水,每至夏日,穿着短裤的他早已跳入水中,游一段,打几个“响鼓”(两手在水中迅速合拢,利用水的张力制造出巨大的声响),游一段,再打几个响鼓,一定是想吸引一众顽童羡艳的目光吧,进行后,他就从邻居家的台阶上岸了,天色已黄昏。父亲为人处事,公平、正直。但凡村里乡人之间有个什么矛盾纠纷,他都出面协调。能为大伙做的,他也从不推辞,五保户老人无人理会,于是他联络各方,最后将老人送进了敬老院……父亲似乎从不曾打我们,凶是凶过的,大抵是因为,我们姐弟三做错了事总装聋卖傻、不肯承认。每回父亲都很生气。记得有一次,家里刚买的一台“骆驼牌”坐地扇,被我们三捉迷藏的时候弄断了摇头,这下可不得了,父亲狠狠数落了我们一顿,还给我们吃了一顿“栗子”(五指的关节敲击我们的头部,生疼)。懂事后,父亲就很少再有打过我们。大概是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父亲偏爱我,高中入学我是计划外生源,父亲多花了四千二百大洋。高考前月明星稀的凌晨,那辆自行车,父亲驮我去烧香,求取神佛庇佑。兴许是庙中神仙正值云游在外,高考揭榜,我位列其后,于是父亲出了高别人一倍的学费。临近毕业,为谋我在省城落脚,父亲颇费了心思,最终因为我的东去化为乌影。如今,离父亲有五六百公里的距离,他仍然恋家,千呼万唤来一趟,不到一周,便执意回去了。那辆自行车也换成了电瓶车,每次离家,他总是会骑着它送我上车,回家的路上,那骑在电瓶车上渐渐远去的背影,总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海聚万条溪流而宽广。父亲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犹如繁星,你看或不见,它都在远远的天际放射着若隐若现的点点星光,有一天,你猛一抬头,相望在深邃的夜空……做人当如海,有跌宕起伏,有波澜不惊……
  •     1.时代大潮来时,个人如一叶扁舟,兼济天下不可得,明哲保身也需智慧。2.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最狠的。3.人与人相处矛盾不可避免,与其激化,不如淡化。4.有时人得达观些,世界不完美,人不完美。5.坦荡做人好。6.来说是非事,即是是非人。7.乐观积极,着眼于解决问题。有个细节留下深刻印象:书中多次提到打人、死人,作者语气平静。
  •     “生活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说不清有多少人身不由己。人生被历史的巨刃割得七零八落,如同摔碎在地上的泥娃娃,粘都粘不起来。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许地山的女儿在其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中的一句话。近年来,生长于二十世纪的一些老人相继出版了回忆往事的著作,平静地在那向读者娓娓叙述着其不平淡的往事,印象较深的还有齐邦媛的《巨流河》。但许与齐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齐去了台湾,许留在了大陆,其结局却是一个欢喜,一个痛楚。作者经历复杂曲折,在香港的幸福童年突遇其父许地山病逝,又逢日本铁蹄占领香港,被迫随母在一路向西的颠沛流离中,逃亡内地,期间,还接受了战时的文化教育,最终落脚南京城,留在新中国的旗帜下。期间,除了对作者本人对环境的乐观适应有很深印象外,更是增添对许地山夫人——周俟秋的几许敬意,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忍痛含泪沉着应对,特别地逃难路上艰难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是一位充满韧性的伟大女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作者在母亲身边的耳濡目染,或许无法形塑其豁达乐观的品性,或许就无法面对后来坎坷人生境遇。作者命运的转折点是1955年开始的肃反运动,而非1949年。阅读中专门留意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前后,作者一家是否存在过走与留的彷徨,一无所获。或许,对普通民众而言,面对滚滚历史洪流,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选择。1955年,在法治不健全,极易因言获罪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作者坦诚直率的性格决定了其后半生命运,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其离婚。1969年,当其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地方时,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从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嫁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这是何等之落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这会是其人生选项之一吗?此时,所有爱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都显得那么苍白,唯一的理由就是生存!这也难怪作者在前言中专门提及:记者们毕竟不是亲历者,而且注意力多在其不寻常的婚姻上。在当代,人们除了猎奇,又有几人能理解作者当年的绝望无奈!作者经历的曲折令人窒息,但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豁达与乐观又感染着读者。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国家的悲剧,这是个人史,却是社会史。后人唯一能做的,或许是向这些过来人持以深深敬意的同时,想方设法不让历史重演。这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把自己这段浩劫的经历轻松诉说,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化为烟云。这真是验证了经历的多,内心强大,世人皆可原谅。
  •     那一代人的共运,沉下去,再沉下去,真是可怜。好在作者乐观,看起来竟然还觉得非常有趣。当然了,自传,自己写自己,总是有点那个什么哒~
  •     名教授之女,书香门第之家,受良好教育,名校毕业,因言获罪,牢狱之灾,最后沦落为农村大妈,与文盲老公度过后半生,人生如此,谁的错?PS,胖姨为什么把一生的风风雨雨记得那么清楚。
  •     古有,今亦然。五十流年似水,万千恩怨已灰,萍聚何须多讳,鸟散音影无回。
  •     时代的苍穹,过去的岁月,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
  •     匆忙的感受了作者的人生,无限唏嘘。感叹人性的无底线。
  •     风雨飘摇的国家,麻花般的人生,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下嫁目不识丁的老农...落花生许地山之女许燕吉的坎坷一生。
  •     幸福的人都一样,而不幸的人却各不相同。在那个年代,有人选择忍,有人选择顺适,有人选择离开。
  •     造化弄人,于彼尤甚。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是多么地渺小与无力。被先生的乐观与豁达深深打动,学习之,自省之。
  •     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字字滴血。怀念我右派的父亲,想必他也是从这种环境下过来的吧,父亲在世的时候从来不说在农场的事,我也不问,现在后悔莫及。如果能帮父亲记录一下,想必到彻底否定毛的那天,也是一份证据和记录吧。哎!安息吧,爸爸,我会永远怀念你的,你们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我们会帮你们记录和传承。
  •     纯纪实,但文笔弱,像记流水帐
  •     好书。说好书不是因为作者是“落花生”许地山女儿,或是她跌宕起伏甚至不可思议的经历。那一代人都是从大风大雨中过来的,任谁的故事写下来都多半具有可读性。说好书是因为透过碎碎念看到不管颠沛、动荡、禁锢都安之若素的豁达,是不管身处战乱、监狱、农村都坚毅坦然,亦如一少一老两张照—微笑以待。这就是父亲留下来的落花生精神!
  •     最平实的语言 最感人的故事
  •     每次看这种回忆文革的总要不自觉的多备点纸巾
  •     因为小学课本里的《落花生》里温暖的家庭氛围,而喜欢许地山。后来特别机缘巧合遇到这本书。很不起眼的书,略显平淡的一生-在狂虐风暴中又无法平静的一生。以前我难以理解人为何被奴役而不自知,人怎么会为虎作伥而不自知,要保持忠贞多么难,要看清真相和被人看清多么难。
  •     老人家的善良、诚恳、乐观、勤劳是最让人感动的,这才是满满的正能量!
  •     “精英”阶层尚且跌宕流离,黔首们又该是怎样的惶惶无措呢,虽说现在社会亦有诸多不美好,仍旧应感激时代的和平和安稳。
  •     对战乱纷争的时代有一种特殊的喜爱
  •     很好看的一本书,当时是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的,讲实话很羡慕这种大家族,每个人很厉害,但历史书上不过一句话,一个名字。还有,这个人的气度真的是特别佩服!!
  •     感叹唏嘘
  •     遭遇
  •     作者的人生被耽误了好多年~
  •     历史赋予了此书框架,生活了一个大写的痛,也收获了些许的从容,宁愿从来不曾拥有
  •     人生如戏啊,动荡年代身如浮萍
  •     12月14日;36万字
  •     如果说这本要和《巨流河》对照一起读的话,更喜欢这本。尤其喜欢作者写认识的各色人等命运小故事,其实老人家文笔不错,写一个人可能就一页半页但来龙去脉交代得极清晰。
  •     难过
  •     作者的记忆力真好,小时候的事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样。许家认识的名人真多,好多出现在近代史上名字,都是他家的朋友。http://www.nfpeople.com/story_view.php?id=4998
  •     36万字的一个人的80年,平和淡定的娓娓道来,不需要技巧的修饰,有幸读过这一长幅画已知足。看许老的照片,一生平和无怨气
  •     ......
  •     一个人不是因为是哪个国家的公民或是谁的子女而与众不同,是因为活出了自己而与众不同。
  •     高一看过的书,听作者娓娓道来一生的故事,愈后越揪心,经历了诸多变迁,从年少无忧变而命途多舛,在当时大环境下飘零,进而看开,看淡,这老者仿佛就在你身边。
  •     从书香世家到阶级敌人,从儿时烂漫到嫁予农村老头,(无贬低之意)一部个人史,一部中国鲜活的近代史。人不为恶,人不露善…生活不易,要给自己一个坚定的生活的态度。非常喜欢这本书。
  •     她用一个个普通的际遇,写出来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
  •     一般般吧。权当让自己多了解了解年代故事。
  •     说用来戒断《巨》,明明方向完全相反! 耿直的工科girl笔下的文字,没有《大》《巨》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但是真实性挥着鞭子将……绑在一起抽打。1984现实版我只想放弃。这种证明乐观、胸怀和觉悟的大考验有啥用?平反红头文件有啥用? 过去的李问现在的朴,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还是那样吗?
  •     许地山幼女的回忆录,我是因为翻开看到作者战时求学经历才从头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还提到了她家与陈寅恪等学者家庭的来往。记得外公生前跟我讲了他的战时求学经历,虽然不是跟作者同一学校,却同样艰辛。他提到一些同学投笔从戎,加入远征军从此一去不返,葬身缅北,当日竟以泪洗面。
  •     故事本身应该比文字震撼的多,描写过于质朴,老人好像心太大了。
  •     感觉在读历史 作者记性也真是好 可以记得那么多儿时的事情 那个年代不容易
  •     本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幸福的生活,因为历史原因,命运多舛。旁人眼里的磨难,作者只以平淡的口吻,娓娓道来。
  •     分为什么那么低
  •     战乱漂泊,牢狱劳改,许燕吉始终怀揣乐观坚强,待人以正,在这群魔乱舞,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走过了大半生......读到最后,老而感叹:曾经的苦,曾经的难,曾经的好,曾经的坏,似乎都已不再那么重要......
  •     令人唏嘘
  •     被名字吸引, 只能感叹 时代误人..
  •     想到了往事并不如烟,想到了章诒和。老人家平和道来这一世的经历,其人其事让人动容,性格开朗豁达才是生命之道
  •     一部可媲美《巨流河》的人生大书。语言朴实、真切。尤以最后一部分最感人。
  •     算是一口气看完。颠倒的时代,也许现在也颠倒着,人生只有走过去,才能知道。书中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作者毕业于北农,是中农大的前身,后落地而生的杨凌西农前身是于右任老人创建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书中提及的民末诸位名人,初期的种种怪象,后期的人间惨剧。。脑子里只有一句话,看一本书几小时,写这本书的人用了一生。
  •     一本书就是一生。
  •     K828.5/170 真实而残酷,真佩服作者的乐观与坚强 一户农家的往事那节,看得人直心酸
  •     人这一辈子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