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诺曼底登陆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35445285
作者:安东尼.比佛
页数:341页

作者简介

1944年6月6日(D日),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空军和海军舰队协同进攻。斯大林曾给丘吉尔写信评价道:“这是整个战争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壮举。”诺曼底之战使整个二战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也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和欧洲此后的关系,并奠定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格局。
本书对诺曼底战役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震撼人心地再现了计划缜密、天衣无缝的欺敌行动,盟军破译德军密码系统,准确掌握了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防御配系和兵力部署情况,法国抵抗组织的敌后活动,盟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密谋推翻希特勒的七月阴谋……最终获得巨大成功。本书以战争中的真实人性打动了无数读者,是“一部战争史上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杰作”。
在2009年。本书荣登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抉择时刻
第二章 “我们将在今夜出发”
第三章 严守海峡
第四章 封锁进攻区
第五章 空降奇兵
第六章 横渡海峡
第七章 奥马哈海滩
第八章 犹他海滩
第九章 黄金海滩和朱诺海滩
第十章 宝剑海滩
第十一章 保卫滩头阵地
第十二章 卡昂落败
第十三章 维莱博卡日惨剧
第十四章 攻克瑟堡
第十五章 埃普索姆行动
第十六章 农庄战
第十七章 攻占卡昂和争夺“骷髅地”
第十八章 决战圣洛
第十九章 古德伍德行动
第二十章 密谋推翻希特勒

内容概要

安东尼·比弗,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在温切斯特和桑德赫斯特接受了军事教育,并曾作为一名后备军官,随军在德国和英国服役。结束军旅生涯后,他先写小说,后改写战争纪实,大概他发现,现实生活特别是战争时期生活的戏剧性总是超出人的想象力。比弗的绝大部分著作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其中: 《西班牙内战》和《克里特:战斗和抵抗》获得伦西曼奖; 《保卫斯大林格勒》以其真实的细节和曲折的叙事,获得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史实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攻克柏林》获得第一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同样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比弗曾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被肯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伦敦大学贝克特学院历史学、古典文学和考古学的访问学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比弗一手扭转了军事纪实文学的名声。  ——大卫·埃德加,《卫报》  他拥有向广大读者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非凡才能,他让人回想起曾经涌现出吉本、麦考利和卡莱尔等巨匠的英国历史传记的黄金岁月。  ——博伊德·唐金,《独立报》  比弗把士兵对战争的理解和小说家的生动叙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奥兰多·菲格斯,《星期日电讯报》  《诺曼底登陆》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堪比托尔斯泰的史诗巨著《战争与和平》。  这部非凡的作品生动翔实,深刻透彻。让人爱不释手。  ——维塔利·维塔利夫,《每日电讯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抉择时刻  索斯威克大宅是一座英国摄政时期风格的建筑,正面装饰着灰泥和廊柱。1944年6月初,位于其南边5英里的朴次茅斯海军基地和基地外围的停泊点挤满了规模和类型各异的船只——灰色军舰、运输船和数百艘登陆艇,所有船只都用锁链拴在一起。D日就定在6月5日星期一,登船已经开始了。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索斯威克大宅很适合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宴会的举办场所,不过英国皇家海军在1940年占领了这座宅邸。从前宽敞精美的庭院和屋后的树林如今被一排排的半圆形活动营房、帐篷和煤渣路弄得面目全非。索斯威克大宅现在被作为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前线指挥部,这里也是海军上将伯特伦·拉姆齐爵士的司令部,拉姆齐爵士是盟军欧洲登陆战的海军总司令。在波斯陶山脊上的高射炮部队部署保护着索斯威克大宅和下方的船坞,让它们免受德国空军的攻击。  英格兰南部此时正受到酷暑和干旱的双重夹击。记录显示,5月29日,气温升高至将近38摄氏度。然而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将军手下的气象小组很快不安起来。领导这个小组的是詹姆斯·斯塔格博士。斯塔格博士是苏格兰人,身材瘦高,面容憔悴,留着整洁的小胡子。他是英国顶尖的气象专家,为了让他在军队内部享有外部人员没有的必要权力,他刚刚被授予英国皇家空军上校的军衔。  从4月份起艾森豪威尔就一直在测试斯塔格和他的团队,他要求他们在每周一提交未来三天的气象预报,随后与这一周的真实天气进行核对。6月1日,星期四,气象站预报在大西洋北部上空形成了几个强低气压带,可是第二天战列舰就要从苏格兰西北端的斯卡帕湾出发了,英吉利海峡波涛汹涌的海面可能淹没登陆艇,更不用说对船上的士兵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了。低沉的云层和糟糕的能见度也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登陆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盟军空军和海军是否能够粉碎德军的海岸炮台和防御阵地。第一批13万人的登陆部队正在登船,预定在两天后完成登船。  英军的气象部门和美军的气象部门意见不合,这让斯塔格烦恼不已。两方从气象站收到的是一样的报告,但对数据的分析就是不一致。斯塔格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只好对艾森豪威尔的助理参谋长布尔哈罗德·布尔少将说:“情况复杂,难以确定。”  “看在老天的份上,斯塔格,”布尔火了,“明天上午列席最高司令会议之前,你一定要搞定。艾森豪威尔将军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斯塔格回到营房,凝视着图表,再次和其他部门的人员商议起来。  艾森豪威尔在D日前心神不宁还有其他原因。尽管外表看起来很放松,对不论什么级别的人都露出他招牌式的开朗笑容,可艾森豪威尔每天要抽掉足足4包的骆驼牌香烟。他会点燃一支烟,把它搁在烟灰缸上让它干烧,突然站起身,在走了一圈之后再点燃另一支烟。他一壶接一壶不停地喝咖啡,但紧张情绪丝毫没有得到缓解。  推迟进攻会带来很多风险。前两批登陆部队共有17.5万人,如果被恶劣的天气困在船上和登陆艇上,他们会丧失作战优势。即将沿英国海岸线南下前往英吉利海峡的战列舰和护卫舰必须加油才能多次返航。这样德军侦察机发现它们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保密工作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狭长绵延的军营覆盖了南部海岸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军营被戏称为“香肠”。住在军营里的进攻部队本应该与外界隔绝联系,但是很多士兵从带刺的铁丝网下面溜出去,到酒吧最后喝上一口或者再去看一眼情人或老婆。各级官兵泄密的可能性数不胜数。一名美国空军上将在克拉里奇酒店的一次鸡尾酒会上透漏了“霸王行动”的日期,被很丢脸地送回国去。现在又出现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一些英国记者奉命跟随进攻部队登陆,他们从舰队上消失也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英国,人人都知道D日马上就要到了,德国人也知道。不过一定不能让敌人知道登陆的确切地点和时间。从4月17日起,英国开始实施对外国外交人员的通信审查,并开始严格控制出入境活动。幸运的是,英国安全部门抓获了英国境内所有的德国特工。其中大多数人被“策反”并被派回去向他们的上线散布假消息。这个“欺敌”系统由双十委员会负责监管,目的是制造大量的干扰“噪音”,这是“坚韧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坚韧计划”是战争史上最富野心的欺敌行动。当时斯大林正计划在夏季发动名为“巴格拉基昂行动”的进攻,包围和粉碎位于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红军为了隐藏“巴格拉基昂行动”的真实目的,正着手进行一项欺敌行动;“坚韧计划”的规模甚至比红军这项欺敌行动的规模还要大。  “坚韧计划”包括几个部分。“北部坚韧计划”将虚构出在苏格兰境内集结的“英军第4集团军”,佯装准备进攻挪威,牵制挪威境内的德军。“南部坚韧计划”是整个“坚韧计划”的主要部分,该计划将放出消息,让德国人相信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是一次吸引德军后备力量离开加来海峡的大规模佯攻,真正的进攻将在7月下半月进行,地点位于布洛涅和索姆河河口之间。该计划虚构出了一个“美军第1集团军群”,其总司令由德国人最害怕的乔治·巴顿将军担任,并且佯称集团军群在英格兰东南部部署了11个师。该计划还投放了假飞机、充气坦克以及250艘假登陆艇,帮助制造假象。该计划虚构出英军第2空降师等编队,它们和真正的编队共同存在。为了让假象更为逼真,两个假冒军部还一直保持不间断的无线电通信。  胡安·普约尔是“南部坚韧计划”中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的最重要的双重间谍之一,他是加泰罗尼亚人,代号“嘉宝”。他和安全部门的上线合作构建了一个由完全虚构出来的27名特工构成的特工网络,他们不停地把在伦敦精心拟定的信息发给设在马德里的德军情报站。在D日之前的数月中他们发出了大约500条无线电信息。这些信息提供的细节逐渐拼凑出了双十委员会描绘的整体画面,其目的就是让德国人相信盟军会在晚些时候在加来海峡发起主力进攻。  盟军方面还设计出其他欺敌措施,防止德军从法国其他地方向诺曼底调集军队。“勇敢者计划”试图给德军制造这样的印象,即盟军将在第一轮登陆两周后从美国和亚述尔群岛直接向法国西海岸发起第二轮进攻。为了让德国人捉摸不透,防止他们让波尔多附近的第11装甲师北上进入诺曼底,英国境内的一名被称为“布朗克斯”的受控特工向位于里斯本圣精银行的德国上线发送了一份加密电报:“快送50本书,我要给我的牙医。”电文的意思是:“登陆将在6月15日左右于比斯开湾进行。”德国空军显然担心盟军在布列塔尼登陆,下令立刻摧毁海岸附近的4座机场。5月下旬又实施了另一项名为“铜头蛇计划”的牵制行动。在该行动中,一名与蒙哥马利将军长得很像的演员访问了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建议对地中海沿岸发动进攻。  位于伦敦西北约50英里的布里奇利公园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单位,负责破解敌军密电。从5月22日起,他们为“霸王行动”采用了一套新的监控系统。这里的专家准备随时在第一时间破泽截获的一切重要信息。他们截获的密电也让他们能够验证普约尔、达斯科·波波夫(“三轮车”)和罗曼·加比车尔尼亚夫斯基等几名主要的“双十”特工为“坚韧计划”散布的假消息是否取得了成效。布里奇利在4月22日破译的一份德军密电显示德军第4集团军总部位于爱丁堡附近,其下属两个军分别位于斯特灵和邓迪。其他截获的信息显示,德军认为英军低地师正在为进攻诺曼底做准备。

图书封面


 诺曼底登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为军事纪实作品,DDAY战役已经无数次被书写,因此在描述方面基本很难再有突破.本书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手法,军人,平民,将军与政治家,混杂在一起投放到1944年的6月6日,将DDAY战役至解放巴黎的过程做了精彩回放.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再现.当然,同一题材至少已经有科尼利厄斯·瑞恩与安布罗斯的经典摆在面前,诸如空降作战中101师士兵降落在钟塔上,登陆部队在进攻前被挂在军舰排泄口下等等场景早已耳熟能详了,因此安东尼.比佛所能带来的惊喜甚少.因此他从另外的方面着手,希望可以有所突破.在我看来,首先是视角,作为英国人,一个军史作家,相信他在写作时也会为大英帝国在二战中颜面尽失从而国运衰落沦为美国的小跟班而鸣不平.安东尼.比佛为英国军队在DDAY战役直至解放巴黎的表现做了一番辩白,甚至认为英国军队自进攻之时就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并且吸引了德军重兵集团,尤其是党卫军装甲师,为美军登陆之后的长驱直入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在他眼中,哪怕只是作为英联邦国家成员的加拿大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盟国其他小国的微弱军事力量只是一笔代过.让人惊讶的是,作为英国人,他对蒙哥马利的不屑更是跃然纸面,一再指责蒙哥马利指挥失当,优柔寡断,贪功爱面子且死不悔改.综合来看,在统帅级能让他给以好评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但不是军事指挥能力,而是政治协调与亲民方面,士兵喜欢他,马歇尔会看中他,日后成为美国总统,这些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是战争残酷表现的直接表达,没有丝毫掩饰,诸如双方虐杀战俘,对红十字的无视,无辜平民的惨重伤亡以及东方营出现在诺曼底而导致苏军观察员的不快等等,细节方面的真实再显让DDAY之战不再那么光明磊落,从不欠缺的人性阴暗面表达更是让作品显的血迹斑斑,以至这些方面似乎成为安东尼.比佛作品的标签,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就略显凌乱的战斗进程在糟糕的翻译协助下看的更是让人焦躁.至于其他的方面,对于盟国之间的分歧也做了一定表达,尤其是针对法国临时政府和戴高乐的部分,同时对敌我双方军队的指挥艺术也做了适当的点评,最后在引用了利德尔哈特的一些观点之后,也没有表达应有的谢意.从根本上来说,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是没有悬念的,被希特勒扼制主动权的德军根本做不出灵活的反应,尽管将士用命也回天乏力;盟军则依靠强大的物质资源与器材的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而这场登陆战的意义就在于二战欧洲战场的格局完全逆转,德国不得不面对两线做战的恶梦.作品本身或许该给4星,可惜翻译很成问题,敌我部队番号,武器装备名称这些地方多少都有问题,而最严重的则是断句尤其多,给人一种连校对都没有的错觉,严重影响阅读,似乎是仓促翻译赶出来的产物.长江文艺作为知名出版社按道理不应该出这样的问题,可惜.个人建议,日后如有修订版再说,现在这个版本,能不买最好别买,
  •     5天时间,书看完了。凌乱琐碎的描写和生涩局促的翻译,着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挠头不已,以至于不停怀疑这样“业余”的文笔竟然出于一位写过多部战争书籍的历史学家。不过阅读过程中越发感觉到,不良的翻译也足以让一本书成色大减。作者在本书中很少描写宏观的、总体的战略战术部署或者战役过程。大量文字用在细节,甚至是很多在整场战役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零碎小事。这似乎是一些欧美作品的共性吧,没有什么故事主线,东一句西一句。讽刺地说甚至改书名叫做“45年6-8月战争花絮合集”也未尝不可。不过也许是作者在传递他自身的看法:战争就是这样琐碎凌乱,对于每一个双脚落在泥泞中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战争中没有什么蓝图和计划,面对的只是横飞的炮火、尸体、还有不断发生的各种错误。所谓的计划,在实际中就是用来打乱的。而所谓的战役过程,大约是胜利的领导者在胜利之后,再经过美化编纂的马后炮式汇报。合上书皮看看作者毕竟是一位史学家而非军事家,有些疑惑也多少释然,他关注的重点大约是还原一些当时的场景,却不像军事发烧者对那种炮火纷飞中经典的战役战术或者兵器如此感冒。在他笔下从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到德军前线的各式指挥官,都退去了战争英豪的外衣,倒更像是广场舞中的大爷大妈,在一致步调中各自噼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看得出来作者对巴顿颇有好感,而对蒙哥马利,整本书中充满揶揄和责难。书最后的一两章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历史专业,因为最后这几页看着思路明显清晰得多,引出的思考也最多。战争给人们和国家之间造成的伤痛和裂痕,可能才是真正曾经处于过战争之中的人最为关心的事情。
  •     我不是军事迷,对d-day也了解不多,纯粹当故事读。书中外国人名、军队番号纷繁复杂,不容易记,看了半天还是晕乎。尤其整本书竟然没有一张地图,无论是攻防图,还是行军示意图,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对阅读也造成了一定障碍,阅读过程中不易形成大局观,尽是些支离破碎的局部。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终于看完了。虽然有料,但还是太琐碎了。
  •     好!!值得一看!!!
  •     与电影对比,更有想像空间
  •     熟知的日子
  •     用正史加野史的手法写作的纪实作品,来表达战争中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既沉重又轻趣,让人难以收眼
  •     好书,不需要说什么了。值得购买!
  •     叙述d日到巴黎解放的过程。不如海南版,但有看点。对美国人的暴行也揭露不少。
  •     作为军事纪实作品,DDAY战役已经无数次被书写,因此在描述方面基本很难再有突破*本书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手法,军人,平民,将军与政治家,混杂在一起投放到1944年的6月6日,将DDAY战役至解放巴黎的过程做了精彩回放*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再现*当然,同一题材至少已经有科尼利厄斯·瑞恩与安布罗斯的经典摆在面前,诸如空降作战中101师士兵降落在钟塔上,登陆部队在进攻前被挂在军舰排泄口下等等场景早已耳熟能详了,因此安东尼.比佛所能带来的惊喜甚少*
      
      因此他从另外的方面着手,希望可以有所突破*在我看来,首先是视角,作为英国人,一个军史作家,相信他在写作时也会为大英帝国在二战中颜面尽失从而国运衰落沦为美国的小跟班而鸣不平*安东尼.比佛为英国军队在DDAY战役直至解放巴黎的表现做了一番辩白,甚至认为英国军队自进攻之时就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并且吸引了德军重兵集团,尤其是党卫军装甲师,为美军登陆之后的长驱直入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在他眼中,哪怕只是作为英联邦国家成员的加拿大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盟国其他小国的微弱军事力量只是一笔代过*让人惊讶的是,作为英国人,他对蒙哥马利的不屑更是跃然纸面,一再指责蒙哥马利指挥失当,优柔寡断,贪功爱面子且死不悔改*综合来看,在统帅级能让他给以好评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但不是军事指挥能力,而是政治协调与亲民方面,士兵喜欢他,马歇尔会看中他,日后成为美国总统,这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战争残酷表现的直接表达,没有丝毫掩饰,诸如双方虐杀战俘,对红十字的无视,无辜平民的惨重伤亡以及东方营出现在诺曼底而导致苏军观察员的不快等等,细节方面的真实再显让DDAY之战不再那么光明磊落,从不欠缺的人性阴暗面表达更是让作品显的血迹斑斑,以至这些方面似乎成为安东尼.比佛作品的标签,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就略显凌乱的战斗进程在糟糕的翻译协助下看的更是让人焦躁*至于其他的方面,对于盟国之间的分歧也做了一定表达,尤其是针对法国临时政府和戴高乐的部分,同时对敌我双方军队的指挥艺术也做了适当的点评,最后在引用了利德尔哈特的一些观点之后,也没有表达应有的谢意*从根本上来说,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是没有悬念的,被希特勒扼制主动权的德军根本做不出灵活的反应,尽管将士用命也回天乏力;盟军则依靠强大的物质资源与器材的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而这场登陆战的意义就在于二战欧洲战场的格局完全逆转,德国不得不面对两线做战的恶梦*
      
      作品本身或许该给4星,可惜翻译很成问题,敌我部队番号,武器装备名称这些地方多少都有问题,而最严重的则是断句尤其多,给人一种连校对都没有的错觉,严重影响阅读,似乎是仓促翻译赶出来的产物*长江文艺作为知名出版社按道理不应该出这样的问题,可惜*个人建议,日后如有修订版再说,现在这个版本,能不买最好别买,
  •     看上去就很舒服。
  •     学术性太强。
  •     是帮朋友买的,他只说不错。
  •     故事精彩,好看
  •     写的确实是很详细,印刷质量也不错。
  •     也许是外国人的叙述方式让我不习惯吧,总觉得叙事不是很清晰,净是一些片段,不过细节不少,还是很有用的一本书。
  •     比弗的书和瑞恩的三部曲相比肩,只是国内名气不够大,翻译也稍微差点
  •     在朋友的鼓动下买的。
    原以为,诺曼底已经写不出太多的新花样了,但这本书还是有些惊喜。
    比弗就是比弗,不服不行。
    可惜的是,他的书在国内被低估了。
  •       我不是军事迷,对d-day也了解不多,纯粹当故事读。书中外国人名、军队番号纷繁复杂,不容易记,看了半天还是晕乎。尤其整本书竟然没有一张地图,无论是攻防图,还是行军示意图,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对阅读也造成了一定障碍,阅读过程中不易形成大局观,尽是些支离破碎的局部。
  •     章同学你太小气了!这种差书给我看还追着我要=3=
  •     不同版本的D-Day书籍快收集齐了!
    有塑封保护,非常干净!
  •     很好哦。侄子很喜欢。
  •     先前看了《世界战役史》中有关诺曼底的东西,但是叙述略显单薄,不够充实,这次买的《诺曼底登陆》,比之那本书,详细很多,我也受益良多,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会一些军事知识,同时为了和平而时刻准备着!我给满分。
  •     超越前人之处在于将整个诺曼底战役当作全局来写,而不仅限于D日前后。血腥的农庄和卡昂之战,牺牲不亚于奥马哈滩头,对垒激烈程度亦不亚于东线。对于戴高乐和法国自由军、国土军这一条线索的发掘,颇有趣。对照前些日读过的《德国老兵》,此书又留下很有意味的问题,自由体制的士兵和专制体制的士兵,哪个更善战?比起《兄弟连》乐观昂扬的宣传调门,比佛的答案更为复杂犹豫。全书居然没有一张地图,国内出版社偷工减料到这种程度。
  •     好书!文字不错
  •     我老爸人品真好,一找就找着了,结果给我弄丢了,想找也找不到。
  •     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伤害的都是人命
  •     大内容好,细节不够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