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100053488
作者:(英)E.H.卡尔
页数:249页

作者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为我们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多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协定。停战之后,协约国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6月28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9月10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终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与此同时,1921-1922年冬天,与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旨在将维持远东的现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或许可以说,所有这些条约,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许多较小的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几乎每一件国际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这些安排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必要从4简洁概述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内容开始。

书籍目录

绪论 和平安排  对欧洲的安排  近东和非洲  美国与远东第一部分 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 第一章 法国和它的盟国    保证体系    联盟体系    波兰    小协约国 第二章 战败中的德国    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    裁军和非军事化    赔偿 第三章 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    多瑙河国家    意大利    苏联第二部分 和解时期:国际联盟(1924-1930) 第四章 和平的基础    道威斯计划    协约国之间的债务    日内瓦议定书    洛迦诺公约 第五章 全盛时期的国际联盟    鼎盛时期的国联    作为调解者的国联    国联的其他活动 第六章 反战运动    国联的协定    巴黎公约    杨格计划第三部分 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1930-1933) 第七章 经济崩溃    德国的危机    灾难之年    赔款的终结    世界经济会议    最后的阶段 第八章 远东危机    华盛顿会议后的中国    日本占领满洲    对国联的影响 第九章 裁军会议    裁军问题    裁军会议    四国公约第四部分 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1933-1939) 第十章 纳粹革命    波兰和苏联    奥地利和意大利    法国、意大利和小协约国    巴尔干协约 第十一章 毁约    德国的毁约    意大利的毁约    洛迦诺公约的终结 第十二章 欧洲以外的世界    中东    远东    美国与世界政治    英联邦 第十三章 战争重新开始    西班牙内战    大国的对抗集团    德国开始侵略    战争爆发附录1 门罗主义附录2 威尔逊的“十四点”附录3 国联盟约摘录大事年表索引地图目录 凡尔赛条约 东欧 环地中海 远东 中东

编辑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根据英国麦克米兰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译出。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E.N.卡尔 译者:徐蓝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第一章 法国和它的盟国在1919年以后的年代里,欧洲事务中的最重要的和最持久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国对安全的追求。在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有理由把自己视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而且这种传统观念在拿破仑战争之后仍然存在,因为当时它只是屈服于反对它的全欧洲的联盟。1870年,法国对它的力量的这种幻觉因法国一普鲁士战争而猝然破灭。一个新的国家已经在中欧兴起。它的民族意识和法国的民族意识同样强大而凝聚,而它的自然资源要比法国丰富得多。德国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它的工业得以发展并赋予它生产战争物资的能力。在这些方面,法国别指望和它竞争。法国的人口几乎总是停留在不到4000万的水平上,而德国的人口却以每十年500万的速度增长着,到1905年已经超过了6000万。不仅如此,德国人还显示了他们拥有组织军事力量的天赋。德国的战争机器不仅在装备和人员方面优于法国的战争机器,而且在其运转方面也超过法国。1914年,法国人——就像他们完全意识到的那样——如果不是英国的迅速介入,他们将会在六个星期内再次成为一个战败国;而英国的介入简直是千钧一发。对1918年的胜利的欢呼是昙花一现的。而且即使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人们也听到了一种深深的担忧之声。自1870年以后——更不必说自1914年以后——法国已经可怕地意识到它在德国面前的虚弱地位。法国已经将1871年的失败转为胜利,那么,它能够找到什么办法才能阻止德国在某一天将1918年的失败转为胜利呢?法国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回答是明确而坚决的。它希望获得它称之为“天然屏障”的地区,即永远拥有莱茵河及其河上的桥梁,因为任何来自东方的对法国的入侵之敌都必须经过它们。一份法国于1919年2月提交给和平会议的备忘录指出:“危险来自德国拥有莱茵河左岸和莱茵河上的桥梁……在目前情况下,对西方和海外的民主国家来说,它们的安全使由它们来守卫莱茵河上的桥梁成为必须之事。”令法国深深失望的是,它的盟国拒绝将莱茵河作为法国的安全边界,理由是这种安排将使一直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500多万德意志人从德国分离出去。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法国被迫放弃了它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得到了:(1)在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中包括规定由协约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15年,并规定了它的永久非军事化(即禁止在莱茵河西岸驻扎军队或修建工事);(2)法国与英国和美国分别签订条约,其中规定“一旦德国对法国采取任何未经挑衅的侵略行为时”,英、美同意立即对法国实行援助,这两个条约与凡尔赛条约同时生效。美国未能批准在凡尔赛签订的条约致使英国和美国对法国的上述保证无效。法国感到自己受了欺骗。法国仅凭一纸并未兑现的诺言就放弃了它的要求;而这种不满则成为以后所进行的、法国和英国有关安全问题的讨论中贯穿始终的基本因素。由于法国不得不就这样放弃了它对获得“天然屏障”的追求,因此在随后的四年中,法国进行了疯狂的努力去寻求它对德国天生劣势的补偿措施,并减少它对德国报复的担心。它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式:建立条约保证体系和联盟体系。保证体系大约在1920年初,当时的情况已经很清楚,即英国和美国针对未经挑衅的侵略的保证决不可能生效,因此除了在国联盟约中具有的保证法国免遭德国侵略的条款之外,法国处于没有任何条约保证它免遭德国侵略的状态。而法国从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不够的。法国的判断的确不错,盟约第10条规定,国联成员国保证“尊重并保持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盟约的第16条和第17条还规定了对任何无视它的义务而诉诸战争的国家实行制裁或惩罚。但是英国(它被视为最重要的国家)只是勉强地接受了第10条;而法国关于建立一支国际部队的建议则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断然拒绝,但只有这支国际部队才能使制裁成为有效之事。第16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义务与某个侵略国断绝财政和经济关系。但是军事行动(只有它才能制止德国)取决于行政院的“建议”,而该建议要求全体一致的投票,而且在投票时,该建议是否被接受则取决于每个国家是否愿意这样做;另外,美国拒绝履行义务也引起了对国联的财政和经济封锁的功效,甚至对国联是否会宴行财政和经济封锁的可能性的极大怀疑。当国际联盟正式开始工作时,法国进一步加深了对盟约效力的怀疑。在1920年12月国联于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大会上,第10条和第16条立即成为攻击的目标。加拿大希望完全删掉第10条;斯堪的纳维亚的代表团们则要求规定根据第16条自动实施经济制裁的例外情况。这两项建议都引起了长时间的磋商。第二年,国联大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它特别规定,如果需要,国联行政院将建议一个期限,到此期限将开始实行第16条所规定的强制经济压力,其结果是使行政院可以在推迟经济制裁和减轻经济制裁的实施程度方面自由行事。1923年提出的决议宣布,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去履行第10条的义务,必须由“每个成员国的政府裁定”。这个决议的结果是把整个军事援助问题留给每个政府自由决定;而且只要一个小国投票反对,这种行动的采取就会受到阻挠。尽管第10条和第16条都未被正式修改,但从这些讨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期间实际实行这些条款的程度将大大落后于盟约的严格的字面含义。这个在日内瓦的机构显然不可能发动那种迅速的军事行动,但只有这种行动才能挽救法国免遭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继续催促英国给以某种追加的援助保证以反对德国的侵略,这是不奇怪的。然而这些努力的结果与初衷相悖。1922年1月,英国政府终于鼓足勇气提出给法国一个保证,它大体上相当于1919年那个夭折的条约中的条款。碰巧当时的法国总理是固执而短视的普恩加莱——他信奉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的政策——他要求该保证必须附加一个规定英国军队提供明确援助性质的军事协定,并且宣称,如果没有这个协定,单纯的保证条约对法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英国政府并不打算使自己在承担义务方面走得这样远。它已经还清了它欠法国的道义债;现在它暂时放弃去完成这个明显是毫无希望完成的任务,即满足法国对安全的追求。联盟体系普恩加莱之所以采取这种不妥协的态度,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法国在其他方面寻求安全并获得了成功。这个成功就是一个联盟体系的建立。一个军事联盟政策比起一个更多是抽象色彩的反对侵略的安全保证来说,更适合法国的气质和法国的传统。对法国来说,正是这种政策使它在18世纪的欧洲获得了霸权,当时它借助与奥地利周围的小邻国的联盟而牵制了奥地利。现在它也正是依靠这种政策寻求包围德国。在西部,法国依靠1920年9月同比利时的军事联盟确保了安全形势。而在其他地区则必须开辟新的天地。俄国已经不再作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存在。但是在它原来的地域中,新的波兰共和国出现在德国的东部边界。在南部,多亏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才出现了三个新的或领土大大扩展了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它们是法国的天然盟友和法国的附庸国。法国利用这种形势,在战后三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和相互利益攸关的联盟体系。波兰战争结束时诞生的波兰共和国并不是一个新的国家,而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复活。从10世纪到18世纪,波兰曾经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国。18世纪后半期,它召来了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联合敌视;并在它的越来越多的领土因三次“瓜分”而被夺走之后,波兰于1791年失去了它的独立。1918年俄国、德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同时崩溃是一次意外的幸运,这使波兰的复国成为必然之事。但是最初的年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原属俄国的、德国的和奥地利的波兰人现在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国家,但是他们在大约125年的时间里生活在不同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体制之下,曾服役于不同的军队并站在敌对面进行战斗,而且已经养成了不同的传统和忠诚于不同的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共同的爱国之心才能战胜那些意识上的分歧。另外,处于欧洲大平原上的波兰,除了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把它同斯洛伐克分开之外,并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它的西部和北部与德国的边界已经根据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方法得以划定,而在其他任何地方,新的波兰的边界都是它同其邻国激烈争执的问题。

图书封面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6 176急进政策原文为forward policy19它的民族意识和法国的民族意识同样强大而凝聚原文为strong and united。凝聚在汉语里通常没有adj形式英国的介入简直是千钧一发that intervention had hung on a thread怎么说也觉得翻成“千钧一发时,英国介入”要好得多,也符合汉语表述习惯20它们的安全使由他们来守卫莱茵河上的桥梁成为必须之事。机械式翻译26他们被不同地称为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罗斯人。这个“和”的原文是“or”,应该翻译成“或”而不是“和”。这种情况是很可能的原文是一个It is probable that引导的句子,怎么说也应该在“可能”前加个“有”吧。29而且看起来值得怀疑的是,是否任何德国政府都会无限期地忍受波兰走廊而把东普鲁士和德国的其余领土分割开来。徐蓝女士在翻译同类的句型中,老是喜欢把“是否”提前,十分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怎么读怎么别扭。180页也有这毛病。波兰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几乎不能单独面对世界。字面意思确实如此,she could scarcely face the world alone。直译明显不如意译。33南斯拉夫对意大利的敌视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中欧洲的所有世仇中持续最久的世仇之一。我有一种想往句子里再加一些“世仇”和“的”的冲动,看看汉语到底能啰嗦到什么程度。36他的总统是一个从前的皮匠,名叫艾伯特。别扭原文是the president being an ex-cobbler named Ebert.60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都不接受苏联的观点,即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实体,而且不能认为后者的行动是对上述保证的破坏的观点。原文是这样的Neither Conservative nor Labour Government had accepted the Soviet contention that the Soviet Government and Comintern were 2 entirely independent entities, and that activities of the latter could not be held to constitute a breach of this pledge. 67英国认购了四分之一强。不就个more than,为啥要这么拽文呢?尽管需要满足法国的愿望可能鼓励了专家们失之乐观。原文为though the necessity of satisfying French expectations had perhaps encouraged the experts to err on the side of optimism.总算知道这个失之乐观是啥意思了。83一个善于登山的强壮民族a hardy race of mountaineers.mountaineer在这里指的是住在山区/山地的人,这个hardy与其说是指体格,不如说是指民族性格。88安排难民settlement翻译成安置更恰当90 202在theoretical理论上和academic学理上,有混淆,按照202页的翻译,90页处的theoretical应该翻译为理论上而不是学理上。101除非经历严重的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杨格计划就不会得到通过。The adoption of the Young Plan was not achieved without serious and unexpected difficulties.是不是可以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除非”的翻译?conditional annuities翻译成“有条件的年金”也绝对是值得商榷的。113而这个拖延对胡佛的建议已经引起的瞬间的信心是致命的。啰嗦115世界贸易的崩溃特别严重地打击了总是从运输和向其他民族的商业提供资金的方法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国家。the collapse of world trade hit particularly hard a country which had always derived a large revenue from the transporting and financing of other people's commerce.译文啰嗦,把transporting和financing割裂也不对。119而且再不曾有款支付原文是and nothing more was ever paid.这翻得叫个别扭金本位最终在1936年9月停止存在the gold standard finally ceased to exist in 193609机译?124幻想家原文是visionary,确实是有幻想家的意思,不过这是在形容孙中山,visionary可以译作空想家、理想主义者甚至是富有远见的人,但在这里译成幻想家是肯定有偏差的。131将山海关形容成“边缘车站”。光看译文就知道不对。原文是frontier station。这Frontier怎么看都知道是边境。翻译成边境关口/站即可。机译嫌疑激增啊!13219310930,该决议得到一致通过,而行政院则休会两个星期,尽管担忧但并非垂头丧气。这个“而”的原文是“and”,翻译出转折的意思来,明显不符合原意。137但如果日本用进攻制裁国家在中国的财产的方法对付经济制裁这裹脚布长的。148各代表团开始考虑一个决议去报告到夏天休会前所取得的进展时the delegations began to consider a resolution to report progress prior to the summer recess这译文瞅着个别扭157主要是由身着褐色纳粹制服的非正规的武装力量指导。这明显就是指冲锋队。但是原文的字面意思确实如此,我觉着卡尔桑明显是在卖关子,在这种卖萌的地方,一定要加译注,撕下资产阶级反动历史学家的面具!164 193同情之感;仇恨之感实在想不通加上“之感”二字,除了骗稿费外,还能有啥用处。178国联行政院再次制止去研究阿比西尼亚的控诉这个“研究”的原文是exam,主语是行政院,宾语是appeal,把exam翻译成研究是值得商榷的。189该办法的妥协的基础,是规定五年之内犹太移民限制在每年一万人的数字之上。最后这个“之上”难免引起误解,这个之上是对前面的基础而言,并不是指more than 10000194错误的热情原文为mistaken zeal,字面意思是没错,只是这种搭配奇怪的短语很难将原文的意思表达正确215但是实际上德国的军队已经开了进来,并占领了它选定的地区,包括几个捷克人口占压到多数的城镇。没有作出努力为捷克国家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行政机构;同时波兰人和匈牙利人通过军事占领而确保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但遭到捷克军队的抵抗。中间这句没头没尾的“没有作出努力为捷克国家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行政机构”显得特扎眼。原文是这样的There was no attempt to secure a workable unit to administration for Czech State.在译文中是一定要把地点和德国占领军翻译出来,这样句子才完整。徐蓝女士在国内国际关系史这一块儿算成名的剑客,在首师大那块山头是顶梁柱,在绥靖政策上,看介绍和成绩,有绝对的发言权。在下也看过一些她的文章,看得出她是一个安心翻阅第一手外交卷宗的人,英文方面,我相信肯定是没问题的。我都怀疑这书是不是徐蓝女士本人翻译的。别说翻译得正不正确,就是不懂英文的人读起来都只吐舌头。译者缺乏最基础的翻译技巧,对英文长句的翻译明显还处在硬翻阶段,致使句子非常冗长,一个词语前面可以有n个修饰和n个的,读者读下来除了要瞪眼喘口气外,还要回过头来划分一下主谓宾。翻译方面真的只能给及格分。我永远记得看得第一本同类译著,陈兼和陈之宏翻译的《冷战与革命》,那是本99年的译著。书看得不多,但还没找出一本在翻译上能出其右的同类作品。再说说内容,卡尔桑这本书写得还真就不咋地,无注释,深入分析几乎没有,更多文笔都花在叙述上。与其说是史学作品,不如说是本通识公共课教科书。国际事务概览二战部分的战前介绍都比这本要丰富得多。希望二十年危机别让在下失望。以上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国际关系的框架,还是不错的
  •     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还有点看起来混乱,等把历史先补一下再来应该就没有问题。
  •     挺薄一本~
  •     觉得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
  •     即便是国内此方面的专家,此书翻译也有几处不知所云。译事之艰啊
  •     没细读,但是总体感觉不错,资料很详实,也很有视角。
  •     2012.2.11----2012.2.20
  •     首先感谢amazon的外包装做得非常好,认真负责,特意加了个封套来防水。其次Carr的这部名著也非常出色,虽然知名度不及《危机二十年》,但由于是战后的总结性著作,等于是《危机二十年》的结论加上一些战后才公开的数据和档案的补完版本。总之多谢amazon提供这样的好书贩售。补上自己的书评:... 阅读更多
  •     本来时想买本全面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大战整个 全部的,结果没注意 等看完了 觉得 怎么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涉及很少,才发现 写的是 一和二之间的 全球各个国家关系和种种 ,可还是不失为一本好书啊,
  •     卡尔的一本书,当然徐蓝老师的翻译,很不错啊
  •     由著名历史学者翻译的著名的国际关系史著作。翻译用词有一个与通常译名有异:1938年的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以前的历史教材通译为许士尼格。
  •     很薄的一本书,对于探究国际关系战争和平的问题很有用!
  •     看了之后收益颇多,对大国之间的博弈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或者说至少为了知道悲剧是如何诞生的,非常值得一读。
  •     对于了解一战的后果,和二战的起因,以及许多欧洲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很好的一本小书。如果对这块历史有了解的,是一个很好的梳理。但是翻译有时候稍显生硬,个别地方值得商榷。
  •     极有条理的深度分析,二十年代的表面平静和三十年代的危机迭起。
  •     现代国关史框架奠基者,方连庆那本是不是就是从这儿拿过来的。。。
  •     分析得很透彻,前因后果都很明白。
  •     观点似乎已经融进我的常识结构了
  •     喜欢这个系列的书,因为包装朴实,内容实在。卡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提供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去解读这二十年的国际关系史,供我们去理解环境如何从近代发展成战后的状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