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民的神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理性选民的神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208094901
作者:(美)布赖恩·卡普兰
页数:294页

作者简介

本书着重谈的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受到的民情的影响。正是出于选民的“偏见”,他们的选票才会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反竞争的特殊利益集团利用,进而对美国的经济造成损害。本书是一部在美国媒体和政治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赞誉与批评兼而有之的一部作品。媒体关注它,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不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美国政府和公众一直引以自豪的东西——民主,而且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选民的“理性的胡闹”。而学界关注的重点则在于该书对经济学及公共选择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理性(rationality)”和“理性的无知”(rationalignorance),提出了修正和质疑。
作者认为,在美国,大多数投票者不仅对政治问题是无知的,而且他们本身固有的观点甚至都是错误的。民众不仅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把选举搞砸,而且因为自己的投票带有“偏见”,更容易使国家政策走上歧途。因此,作者提倡“有水准的选民”,要解决美国的问题,要做的是减少民主的量而提高民主的质。

书籍目录


英文平装版前言
致谢
绪论 民主的悖论
第一章 超越聚合的奇迹
第二章 经济学的系统性偏见
第三章 来自美国公众与经济学家经济调查的证据
第四章 古典公共选择与理性无知的失灵
第五章 理性的胡闹
第六章 从非理性到政策
第七章 非理性与政治的供给方
第八章 “市场原教旨主义”对民主的宗教
结论 为愚昧研究叫好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对《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卡普兰综合其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历史学方面的洞见,解答了时常困扰公共政策领域每一位研究者的一个难题。”  国内学者薛兆丰(曾与卡普兰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的同事,现为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联席主任)认为《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是“一张对准民主机制拍摄的X光片。”  《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在美国出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07年度政治类最佳图书。在精装本出版一年后即出版了平装本。

内容概要

布赖恩·卡普兰,1997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卡托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所在的乔治梅森大学的公共选择研究因布凯南获得诺贝尔经济奖而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阵地。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心理学与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曾在《美国经济评论》、《经济学杂志》、《公共选择》、《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本书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他的成名作。本书于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07年度最佳图书(政治类)”,并获2008年独立出版社图书奖银奖。卡普兰本人也因为这本书而在美国声名鹊起,在本书出版之后不久便晋升为教授,而那时他还不到40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安东尼?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把理性无知变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卡普兰的“理性的胡闹”会是下一个吗?  ——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度最佳图书(政治类)  卡普兰综合其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历史学方面的洞见,解答了时常困扰公共政策领域每一位研究者的一个难题。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事务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格里高利?曼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超越聚合的奇迹  对所有普通大众相信的事物,我均表示怀疑。  ——H.L.门肯(H.L.Mencken):《门肯文选二》  关于选民所不知道的事情可以装满整整一个大学图书馆。在过去几十年里,政治经济学家们一直对人民的治理能力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重新表示忧虑,出于自利考虑,他们指出选民是不会犯错的。由于每一张选票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一个现实的利己主义者是不关心政治的,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他会选择理性的无知(rationally ignorant)。  这一经济学观点,对于那些将民主奉若神明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羞辱。糟糕的是,选民们恰巧确实知之甚少。不过,只要选民的无知是一种过去式,这还尚可容忍。舆论常常批评民众对那些特别平庸的候选人漠不关心。而稍加思考的人会发现这种冷漠在年复一年地继续,于是他们谴责选民无视民主本身的缺位。对此,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曾经这样阐释:  随着投票和直接政治让位于筹款竞选式的财阀政治,民主政治的实质,即投票权,已被逐渐销蚀。……民众的退出与政治被特殊利益资金、金钱指使下的攻击性广告以及民调与目标群体导向的战略等所左右有直接关系……人民由此发现,政治  已将自己排除在外。  不过,只要细细咀嚼“理性无知”这一思想,你会发现所谓“解决民主问题的出路在于更民主”的口号有多么空洞。选民无知是人类自私天性的反映,而不是暂时性的文化异常现象。因此,任何倡议、竞选筹款改革或者任何试图“修复民主”的通行办法都很难增强选民使自己了解真相的动机。  随着理性无知这一观念的传播,它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条思想分界线。经济学家以及具有经济学头脑的政治学家和法学教授,通常站在同一立场。  他们把选民无知看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市场结果持怀疑态度。有益的政府行为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如何指望那些彻底无知的选民选出能真正将此付诸实施的政治代言人呢?其言下之意是:“选民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把一切交给市场吧。”站在相反立场上的一派则对怀疑政府干预的观点不以为然。一旦把选民无知问题看得不那么严重,那么从“理论上有益的政策”到“实践中民主国家所采纳的政策”不过是一步之遥。  理性的无知理论很快衍生出了诸如公共选择、政治经济学或理性选择理论等众多学派。5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民主的缺陷几乎被视为异端,但其研究路径却很难被根除。到了70年代,对愚蠢的政府政策的抨击成倍增加,从而为反规制和私有化铺平了道路。  但是,随着上述观念开始改变世界,对其理论基础的严峻挑战也日益浮出水面。早期的批判主要来自那些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缺乏理解或认同的思想者。而新的质疑则是以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展开的。  聚合的奇迹  设想一下,如果让100个人去参加百米竞赛,然后把他们的成绩平均一下。这个平均值肯定不会好于跑得最快者的成绩,而要比最好成绩差……但是,如果让100个人去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所得到的平均答案却往往至少和最聪明者的答案一样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平均意味着平庸。但在作决策时,却常常效果非凡。这就好比大家都不约而同被设计成同样聪明一样。  ——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urowiecki):《群众的智慧》  一个人如果对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想法,那么很难指望他能实现这个目标。他有可能交上好运,但常识告诉我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与成功地去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的选民无知,似乎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运转失灵的民主。那些最终主宰命运的人们——选民——连基本的解剖学原理都未掌握,却在操刀进行脑外科手术。  很多人试图对这一类比进行有力的反击,但是其中最有见地的观点认为,无论选民无知达到何种程度,民主依然能够运行良好。何以见得?那就是假定选民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尽管他们总在不断出错,但他们的错误却是随机的。如果选民对X和Y一无所知,却要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盲目的选择,他们选择其中任何一者的概率是均等的。  结果会怎样?如果100%的选民都无知,可想而知结果会有多么糟糕。候选人可能是一名隐形的炸弹爆炸者,意在密谋摧毁人类文明。因此,如果选民的选择是随机的话,隐形爆炸者将有一半的概率胜选。的确如此,假定选民完全无知,其结果必然十分可悲。知情的选民尽管很少,但确实是存在的。这似乎能让我们聊以自慰。100%的无知会造成灾难,99%的无知是否要好很多?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是肯定的。选民无知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不是线性的。与完全无知相比,99%无知条件下的民主要更接近完全知情条件下的民主。  为什么?首先,设想在所有选民100%知情的情况下,谁将赢得选举?显而易见,谁赢得多数知情选民的支持,谁就将在选举中获胜。接下来,看一看只有1%的选民知情的情况。也就是说,其余99%的选民都是糊涂蛋,他们的投票是漫无目的的。随便问一个等着投票的人,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简单统计显示,在大规模选举中,每个候选人都能获得大约半数的随机选票。也就是说,双方都能获得大约49.5%的胜算。但这还不足以取胜。为此,双方都必须将精力集中在那1%的知情者身上。谁赢得多数知情者的支持,谁就将获胜。就如同佩奇和夏皮罗(Page and Shapiro)所强调的那样,此处的经验是,在选举中研究平均选民(the average voter)是错误的:  即使在民意调查中显示的个人回答只是部分随机,存在很多测量误差,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当加总为一个集体答案时,举例来说,表示支持某项政策的人数比例,这一加总的结果却可能十分有价值且稳定。  假定有一个政客从“烟草巨头”那里获得了巨额贿赂,从而对一致要求加强烟草管制的呼吁嗤之以鼻。他的这一支持烟草公司的倾向并不会损害其在无知选民中的地位——因为后者中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别提他的政治立场了。但是他在知情选民中的选票将迅速减少。如果涉及的议案数量增加,而要取胜的关键并不改变——说服大多数知情选民支持你——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这一结果被恰如其分地誉为“聚合的奇迹”(the miracle of aggregation)。11听起来就像是一份炼金术的配方一样:99份愚蠢加1份智慧,得到的化合物跟纯智慧一样。几乎由完全无知的选民投票产生的决策,结果竟然跟完全由知情的选民投票产生的决策一样——炼石成金了,的确!  是不是可以把它叫做“巫毒政治”(voodoo politics),或者,像H.L.门肯所嘲讽的那样,“民主就是可悲地相信个体无知可以转化为集体智慧”。  其实,这既不神秘,也非悲哀。詹姆斯?索罗维基搜集了很多聚合的奇迹,或与此类似的成功案例。13在猜一个公牛重量的比赛中,787个人猜测的平均值跟公牛的真实重量只相差一磅。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节目中,观众席中最普遍的答案,其正确率可以达到91%。集成大多数人猜测的金融市场对动态的预测往往要比一流专家更准确。赌博的投注赔率是对从体育赛事到竞选结果的任何事情的很好的预测。14在每个案例中,正如佩奇和夏皮罗所解释的那样,都适用了同一个道理:  这不过是多数原则的一个例子罢了。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测量误差是独立随机的,因此往往会相互抵消。一个方向的误差往往会抵消另一个方向的误差。  民主的拥护者在第一次面对理性无知时,通常就会以为严重的选民无知将使民治政府举步维艰。因此,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或者否认选民存在让人不安的无知;或者把选民无知解释为一种不稳定的临时现象。说客气点儿,这类反应“在经验上是站不住脚的”。几十年来的研究显示,这些观点的错误是  显而易见的。  大约有一半的美国人不知道每个州有两名参议员,3/4的人不知道他们的任期有多长。大约70%的人能说出哪个党控制着众议院,60%的人知道哪个党控制参议院。17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议员是谁,40%的人不知道两名参议员中任何一位的名字。知道其推选代表所属党派的人数比例还要更低一点。  此外,从进行民意调查开始至今,民众的这种低知情水平一直是稳定的。从国际上来进行比较,美国人的总体政治知识仅处于平均偏低水平。  当然,你可以坚持认为上述信息并不能说明问题。或许,选民们不约而同地都具有藐视调查的一致立场。但是,对于民主的推崇者来说,这一策略是没有出路的。“聚合的奇迹”为民主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基础。它让人们在相信事实证据的同时,也相信民主。  理性无知观念的传播曾经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但最终变成了一种传统智慧。“聚合的奇迹”目前正处于一个类似的传播过程。有些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奇迹。有些守旧的学者寄希望于人们能忽略这个挑战,让它自然离开人们的视线。但是它的逻辑有很强的说服力。除非有人能够发现其逻辑的漏洞,否则社会科学领域的分野就将不存在。经济学家以及用经济学思维思考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们将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对民主的质疑,回到理性无知之前的假定,即如果民主选择了X,那么X就是一个好主意。  (略)  理性的胡闹  如同我们从未停止指出过的那样,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根据其发现何者更为有利来进行生产或者交换。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经济学谬论》  观念偏好是调和理性选择理论与选民胡闹的现实的一个重要概念。何以见得?假定人类既看重其物质财富,也重视其世界观。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他们的效用函数中包含两个变量:个人财富和对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忠诚。如果人们要在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理性地进行权衡取舍的话,会发生什么?  在所有理性选择分析中,价格即是信号。如果你既喜欢肉也喜欢土豆,你需要了解用多少肉才能多换取一个土豆。但是,在消费过程中仅看价格标签是错误的。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有可能付出缩短寿命的代价,但价格标签却丝毫不能反映这一点。经济学家把一项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显性和隐性成本——称作“完全价格”(full price)。尽管没有打印出来的价格标签那么醒目,但完全价格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价格。  你的观念越不正确,你的行为就与现实情况越脱节。  信奉某一意识形态的完全价格是什么?就是你为了你的信仰而放弃的物质财富。假设鲁宾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的意识形态告诉他,类似“星期五”的土著居民不会种地。这一理念迎合了他认为只有欧洲人才懂农耕的自豪感。如果克鲁索的这一理念事实上正确的话,那么他专事耕种,而让“星期五”去干其他工作,这种分工就是明智的。但是如果克鲁索的理念只是一种盲目的偏见,那么不让“星期五”参与农活,就会减少总产出,从而使两个人都更趋贫困。因此,克鲁索潜在的生活水平与其实际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他所采纳的意识形态立场的完全价格。

图书封面


 理性选民的神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约瑟夫•熊彼特曾经多次告诫他的读者,曰民众是不可信的,“即使没有什么政见团体试图影响他们,一般的民众也会在政治事务上产生非理性的偏见与冲动。”这番极具精英色彩的话语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显然属于政治“非正确”,而且绝不可能从一个职业政治家嘴里溜出来。哄好喂好选民的偏好和需求,坐稳自己的旋转椅子,才是以政治为职业发展人士的奋斗目标。 这或许就是《理性选民的神话》选择质疑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批驳的初衷。如果说法国贵族托克维尔善于运用他者的眼光提出了西方民主制度“多数人暴政”命题的话,那么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的这本著作则一语道破了标榜理性选择的民主机制的伪善。在卡普兰看来,政治领域内专家视野与选民视角间的巨大差异已经通过社会调查得以确认。由于民主制度无法保证选民能够充分了解政治争议及其带来的动机,因而随之而来的偏见(抑或偏好)也就自然形成。但问题在于政治家往往利用这一点诱惑选民,鼓动他们用脚投票来影响公共政策。因而我们会发现,在经济萧条期,尽管大部分经济学家反对政府过度干涉市场的行为,普通公众却大都认为这是政治家对自己手中一票的负责任表现。作者认为选民的这种举动并非出于头脑发热,而是出乎于人类习性的选择。作为消费者的选民,他们可能会对商品价格的波动敏感,下手时也会瞻前顾后。而到了选择政治家的时候,选民则更愿意投给讲自己爱听以及适合自己想法的政治家,而一人一票的模式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多大损失,因而也就谈不上顾及所谓的价格比较。如若现实的民主制度运行如此的话,那么按照作者的意图(或是玩笑),给予民主制度效率和正确决策的唯一好办法就是在选举日雇佣志愿者把大部分选民都赶回家去,静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来忧国忧民,这样才足够给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上场景只能说存有可能。尽管作者透彻地分析个人在应对政治和经济事务上的各种错误表现,但他并没有对选举过程这一社会行为做深入的分析,以及对于选举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社会仪式感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群体心理学的部分理论,但对社会性别所造成的社会差异性,以及客观存在的政治代际冲突等,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所有欣赏并努力构建理想模型的经济学家一样,作者把为选民正名的所有途径都试图封死,并为此而自鸣得意,却不小心没有抬头仰望星空。这也是本书出版以后,在西方学界引起诸多争议的缘由所在。民主制度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度,因而对民主制度下的社会运作效率和公平公正的批评也并不适合在比较政治的视野中过多展开。毕竟在我们身边,羡慕希腊人悠闲生活和高额福利的中产阶层多了去了。
  •     解释选民意见与公共政策关系的理论发展四阶段,梳理得不错。解释选民意见与公共政策关系的理论发展四阶段,梳理得不错。解释选民意见与公共政策关系的理论发展四阶段,梳理得不错。解释选民意见与公共政策关系的理论发展四阶段,梳理得不错。
  •     从“理性的无知”到“理性的非理性”,反映了政治经济学在解释“民主政治失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理性的非理性”的新的认知模型进一步强调了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差异,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民主政治下的“政策失灵”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突破了“理性的无知”在公共选择学派解释民主失灵现象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得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公共选择学派忽视的选民“非理性”因素开始受到重视,对“理性的无知”理论是一个很好的修正和补充,较大地弥补了“理性的无知”理论的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正如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博士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一书中译版序言中所提到的,卡普兰的理论成果是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解释和解决“民意倾向”与“经济良策”长期分庭抗礼现象的第四阶段理论学说——“垃圾进,不当加工,垃圾出”——的重要依据。23“我认为每一位谈论‘民主’的学者都应该阅读此书。”24我同意他的看法:每一位谈论“民主”的学者都应该了解卡普兰“理性的非性”的理论。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Aaron Sorkin这种精英主义者的爱书就是这类型的吧。观点和论证过程那么严肃和严谨,让屁民们想说反对的话,但有说服力的却一句也找不出来。
  •     选择有害政策的成本=有益政策带来的好处×总票数分之一(很小)。如果一张选票不能改变选举结果,则非理性成本=0。进而选择任何让自己感觉良好的(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政策。
  •     没有完美的制度,民主也不过如此
  •     民主不是万能的,作者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民主机制的不足。民主也是有阶段的,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民主有缺陷而因噎废食,实现最大限度的民主仍是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     该书引领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共选择过程。我认为该书对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民假设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们不能说该书的结论已经成功推翻了理性选民假设,但它提示我们要从投票议题、选民规模、选举规则、信息分布、投票结果与选民利益真实关系等方面去分析和理解公共选择过程,这一提示应当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从这一角度讲,该书的结论虽然有挑战意义,但还没有普遍意义,我个人认为,对公共选择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类型化研究。
  •     入门级读物。。。
  •     半学术书籍写模板。从经济学、心理学角度分析无知群众在集体决策时的失败。虽然排外、就业、反市场、悲观主义四大偏见可以在分类经济学博士、公众和开明公众的调查中看到统计差异(第三章),但无知并不等于非理性,真正有意思的应当是在民主投票中,每个人所拥有微乎其微的影响/决策力并不能用经济学模型里的价格决策来进行类比、建模。所以公共政策决定当然不能事事依赖投票,而民众对政策不同的解读和偏见需要的也不是民主机制做解答,倘若单方面将不良政策归于民主制度显然才是偏见。建议详细第五章理性的胡闹以及第第七章“马基雅维利”的理性政客。或许读完了马克思,对经济学家一律追求效益的决策(自由市场/民主/xx原教旨主义)有了更多的质疑,更别提这本书背后藏匿的大量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本不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很难加以判断。谨慎阅读M
  •     听书
  •     把非理性也看作消費品, 很好的視角.
  •     读了一半。作者引用一项调查,就经济问题询问三类人“普通民众”“经济学家”和“开明公众”。那个作为客观标准的”开明公众“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吧。
  •     说实话,当今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批评民主制度的优秀著作,因为它很可能被有知识、有文化的五毛党们利用,阻碍中国的改革和进步。但换一个角度想想,连如此批判自身的著作都能出版并流传甚广,不正体现了民主制度的自信和优越性吗?
  •     我觉得这就是一本把最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应用到政治选择上的书,实在看不出什么洞见。未读完
  •     本书着重谈的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受到的民情的影响。正是出于选民的“偏见”,他们的选票才会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反竞争的特殊利益集团利用,进而对美国的经济造成损害。本书是一部在美国媒体和政治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赞誉与批评兼而有之的一部作品。媒体关注它,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不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美国政府和公众一直引以自豪的东西——民主,而且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选民的“理性的胡闹”。而学界关注的重点则在于该书对经济学及公共选择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理性(rationality)”和“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提出了修正和质疑。

    作者认为,在美国,大多数投票者不仅对政治问题是无知的,而且他们本身固有的观点甚至都是错误的。民众不仅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把选举搞砸,而且因为自己的投票带有“偏见”,更容易使国家政策走上歧途。因此,作者提倡“有水准的选民”,要解决美国的问题,要做的是减少民主的量而提高民主的质。
  •     interesting
  •     力荐,另外,为什么好书往往都长得那么素?
  •     非理性是一种商品,其在政治市场上比商品市场上要低价得多。民主具有外部性。
  •     内容翔实,范例充分.观点有意思...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读一读,了解一下没有坏处.喜欢
  •     特朗普为何上台?因为要选民理性根本就是个神化——选民不是经济学家。
  •     数据支持不少。实际上是本讲偏见和自由主义经济的。
  •     看见曼昆老师的推荐了
  •     除了第三章对数据的解读
  •     行文幽默而逻辑清楚,作为学术畅销书,这本书的风格可以作为一个范本。要是加上模型的规范数学表述救更好了~
  •     一句话概括:选民市场行为理性,政治行为非理性,并非无知,而是选择非理性。
  •     民主产生了大量事与愿违的的政策 民主遭受了系统性偏见的精神污染
  •     专业课。关于“理性的胡闹”,在经济学的框架下,讨论民主为什么会失灵。其实我好想跟作者说,来天朝研究吧,你会精尽人亡的。O(∩_∩)O
  •     专治民主小清新。
  •     略有些意思……但定价是不是稍微高了一些?
  •     真乃神书也!必读
  •     现在的知识量是只能阅读无法评论的。不过直觉来说,这本书挺不错。
  •     讲述民主制度是如何选择出错误的政策,作者更赞成市场的优越性。
  •     自从读到苏格拉底是被民主民死的之后,就开始对西式民主表示怀疑了,之后读了更多书才知道原来现行的西式民主正式学界一直批判的。以前一直以关心国际新闻为荣,觉得自己是个上进的人,也在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美式民主;然而读的书越多越发现自己好愚蠢,新闻大多数都是杂音或本身不带价值的信息,如果没有理性的学术分析作后盾,看再多也最多称为一个运转速度快的非理性选民,被骗是分分钟的。所以说啊,世人皆脑残,只是程度不同,趁还活着抓紧时间读书治病。
  •     作者非常清晰的解释了为何民主有时候没法选择经济有效的政策。
    且用SAEE的调查结果仔细的解释了选民系统性偏见的存在。

    这是对传统公共选择理论的有力反驳,是行为经济学闪耀的又一大发现。
    同时,作者还用传统经济学中经典的偏好模型将选民的非理性偏差统一成了rational irrationality.让人拍案叫绝!

    难得一见的政治经济学的好书!!
  •     学到的:一是理论是用来解释现实的,对于一个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论甚至不同阶段的理论去解释,所以不要迷信理论,要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不要标准答案,多看不同解释。 二是政治是迎合,媒体也是迎合,偏见出现在这些影响之前,但这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稳固的?如何改变的? 可能这更偏向于心理学方面。三是既然偏见是从情感上去建立的,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偏见不那么“偏”呢?我认为接触的、输入的信息非常重要,听什么言论,看什么书,越发重要起来,不能大意。四是言论是表示性作用,实际做什么是理性的作用。
  •     值得慢慢读,
  •     精英统治加民主制衡或许更适合国家政权运作(我反正不赞成在中国大力提倡民主(中国的民主实际上也只能以“中式民主”的新式存在
  •     纯学术著作,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公共政策的问题!有新意,感兴趣,值得一读!
  •     一句话概括:民主让选民在不承担个人成本的情况下享受非理性观念的心理收益。
  •     展示了怎么在传统框架里引入非理性之类的假设,好处是清楚讨论起来容易下手,坏处是得啰嗦点
  •     虽然我们还没有资格当理性选民呢
  •     “如果刻意回避傻瓜及其愚昧的观念,社会科学领域的聪明人将人为地束缚他们自己的学识。”
  •     公共选择类的通俗读物,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主制度的缺陷。一个卡普兰教授就把全中国所有五毛都比下去了,由此可见读书还是很有用的。
  •     开头部分好看,论述部分却大部分显得晦涩,意义在于论证了乌合大众的非理性,留下了问题,没有解决方法
  •     美国种族简史
  •     问卷数据显示大众对自由市场存有种种偏见,而现实中的民主政府也出台过无数愚蠢的管制政策。但大众胡闹是不是管制政策的唯一来源?事实上,现实中少见涵盖全行业的单条管制政策,而多见具体行业的管制,行业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不能小视。(参考http://www.douban.com/note/188471288/) 此书用大部分篇幅讨论了问卷数据,并分析了投票的低成本如何诱使大众用选票表达偏见、获得快感,却没有讨论一个具体管制政策的出台过程。谁想要推动这项管制?谁从中受益?谁支持,谁反对?政策经过了什么样的修改,最终如何通过?我希望读读这方面的研究。最后,作者对经济学教育的建议非常到位,并给出了许多生动例子(很多出自巴斯夏),对经济学教学非常适用。
  •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一经济学原理推荐书目、
    不像其他经济类的书都有点传销的味道、
    这本书颠覆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
  •     理性选民确实只是神话,但人类并不是迟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古希腊雅典的衰败开始,人们就对民主有所警觉,这本书只是给老道理填上新案例。
  •     别误解了书名
  •     rational irrationality很有意思,投的不是票是心理安慰啊
  •     6分。没看懂。
  •     看看
  •     本文的逻辑很不错,果然一个教授写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把个人偏好的可变性融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大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把个人偏好设定在内生模型中大概会超出现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吧。不过民主又被吐槽了~
  •     需反复
  •     又是一本对民主进行反思的书籍。但我觉得在作者通过建立的“非理性”模型以反对唐思提出的“理性无知”理论时有些逻辑不清,我可能要再具体看看。本书篇幅不长,感觉学术研究部分偏少,更多有吐槽的感觉。
  •     正准备读 希望别让我失望
  •     领读音频#通过几个具体公共决策中经济学家和选民的比较讨论了民主得出理性决策几乎不可能。所以政客运用简单的小故事讨好选民~理性的胡闹~
  •     作为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书的内容值得玩味。人之所以会时而理性,时而疯狂,是物质成本和所付出的代价使然。处于中国的我们大概也不会对民主选举有过多切身体验,只可从书里瞥见一些。
  •     能够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病
  •     是本好书,包装也很精致
  •     真知灼见不少。对媒体的认识很到位,媒体用来满足偏见,你只关注你想关注的。作者重点关注的是选民的下意识的偏见。选民面对市场与面对政治时的行为是不同的。面对市场时他是个理性的人,因损益可及时反馈及时修正行为。面对政治时后果很难判断。对政治行为贴标签其实是一种降低探索真相成本的措施,不论效果如何。另外我觉得马基雅维利虽然有些话说得不好听,但毕竟道出了真相。
  •     还是人民民主专政好
  •     因为每一张选票的边际效应为零,所以选民在投票时选择了满足自己高尚理想,从而造成了结果的偏差。
  •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对选民“理性”假设的质疑,认为民众存在系统性的偏见和错误认识,进而导致错误的政策被选择。民主确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值得更多思考。
  •     民主的巩固和提高,依托于人文教育和全民收入均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