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6344331
作者:徐贲
页数:563页

作者简介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书籍目录

序:公共生活的点滴写作
1 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2 速成的和渐进的公民教育
3 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4 什么是美国学生眼中的公民第一美德
5 人文课堂里的美国大选
6 神不正义,人怎么办
7 课堂里的政治荣誉
8 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9 美国初中教科书中的历史真实
10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11 人文是又文又理的高等教育
12 大学破格录取,为谁破格
13 “山姆大叔不是我家的大叔”
14 学术剽窃和电子警察
15 “不高兴”背后的教育失败
16 华裔新移民儿童学习美国历史
17 学生功利是教育之过
18 美国大学为什么抵制排行榜
19 美国的学童语言
20 美国的教育部
21 美国青少年的政治读物
22 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
23 谁来主管美国的高等教育
24 学校是教育公共价值的地方
25 少年公共伦理 从习惯开始
26 在美国教伦理写作
27 诚实的政治 清晰的语言
28 总统讲话和教育部长多事
29 学生对总统讲话评头论足
30 玩具和游戏的公共意义
31 禁蔬果和禁书籍
32 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33 以什么理由“叫停英语热”
34 大学推荐和社会信用机制
35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的电影
36 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
37 美国大学生怎么看待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38 “道德上显而易见”的是些什么事情
39 美国学校重视“穷二代”
40 “阶级”是如何影响美国学生升学的
41 不要把说理当成了诡辩
42 不要紧锁孩子的心门
43 美国工作市场紧缩时刻的教育“志愿者”
44 在美国上大学值不值
45 大学生该不该当这个保姆
46 女大学生的“嫁人就业”
47 教科书里的“文化政治”
48 未必优秀的优胜者
49 人文教育的职能是公民培养
50 美国老师怎样“批评”学生
51 美国学校里的“政治正确”
52 美国大学的“荣誉规则”
53 教师工会对总统和政客说不
54 美国课堂上的核心价值讨论
55 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利益和核心价值
56 美国的“野鸡大学”
~~~~~~~~~~~~~~~~~~~~
57 画在希特勒书页上的人类抵抗
58 追捕纳粹的检察官
59 集中营前的舞姿
60 拯救一棵树和保释一个人
61 人亡而政未息的人道正义
62 与时俱进的美国第一夫人
63 人没有放弃自由的自由
64 美国的早期新闻报纸
65 联邦党人和报纸公众
66 真实是新闻自由的理由
67 美国的政治漫画
68 自由言论和政府督导
69 歌词里可不可以“杀警察”
70 拥有枪支和美国的核心价值
71 官员如何学会说话
72 抠门的美国纳税人
73 法治可以委托给律师吗
74 法治社会中人该不该怕警察
75 美国人在经济衰退中过民主新年
76 公正的征税必须透明
77 美国人的税给政府用到哪里去了
78 美国大选中的公民社会
79 60席不等于60票
80 G20峰会点燃民粹之火
81 军人宣誓和民主宪政的“武德”
82 奥巴马任总统宣的是什么誓
83 凡人林肯
84 加拿大议员“不高兴”
85 和佩林做邻居 与布什交朋友
86 和公务员打交道
87 国旗和国家认同
88 维吉尼亚州议会为蓄奴道歉
89 黑人总统和黑人党主席
90 美国公务员政治中立
91 美国军人的荣誉观
92 美国的公民投票“文宣”
93 美国的政治宣传
94 第一夫人的公共政治
95 谁折腾和折腾谁
96 选民为什么对加州破产见死不救
97 民众越冷漠,官员越腐败
98 公民该不该给政府压力
99 制度和民情
100 奥巴马总统的演说和宣传
101 政治家的“半真话”谎言
102 奥巴马政府为媒体“定性”的难题
103 理念的战争和司法正义
104 无神论者在美国担任公职的难处
105 是什么力量在美国遏制腐败
106 美国的“上纲上线”宣传
107 人口普查为民主政治“数人头”
108 亚利桑那州移民法考验美国身份政治
109 美国“欺骗自己人”的政党宣传
110 信任危机中的公民政治
111 美国报纸公布官员受贿劣迹
112 美国的体育和政治
113 党内包庇是党派政治的胎里病
114 民主政治的荣誉观
115 “茶党”抗议和民粹政治
116 哈佛大学黑人教授被歧视对待了吗
117 公关可以收拾残局吗
118 惩处沃尔玛
119 美国司法审判中的常识判断
120 医改和公民不合作
121 美国为什么没有“群体事件”
122 公共生活中的口号和标语
~~~~~~~~~~~~~~~~~~~~
123 圣诞节的礼物
124 美国的万圣节
125 爱国主义要远离暴力
126 "不要管狗,小心店主"
127 人为什么有利他行为?
128 美国人并非“无私”的“利他”
129 信任和荣誉的“囚徒困境”
130 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131 善待底层民情
132 “裸泳”未必与世界接轨
133 性政治和思想解放
134 控烟是民生要务
135 美国的社区小报
136 残疾人奥运会的尊严
137 “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138 中国社会精英 诚信不及格
139 “好人好事”在美国
140 “王老五”和“单身贵族”
141 棉农自杀是一个人道课题
142 自杀者的生死观
143 公民隐私 媒体止步!
144 瓦解崇高 代价太高
145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林肯
146 2009年的“纳税日”
147 美国的“名人”和老虎•伍兹的教训
148 为呵护“民情”当义工
149 毒枭两兄弟
150 “监狱茶吧”和监狱博物馆
151 影视故事里为什么没有“艾滋病”
152 《2012》的启示:末日来临时,谁不该上船
153 人的贪婪和鱼的命运
154 污染环境不是值得争取的“权利”
155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爱惜空气日”
156 爱惜空气日和壁炉熄火的法规
157 绿草坪并不都是“绿色”的
158 马尔代夫给哥本哈根峰会带来的启示
158 2009年的美国五大最佳新闻
159 美国为何难以向中国学习
160 美国人看不懂韩寒
161 二代从政不是官二代
162 爱德华•肯尼迪和美国精英政治
163 有“精英”不能无“贤达”
164 公民行为和羞耻文化
165 “内部发行”和“墙”
166 慈善、施舍和公益
167 爱护自然和爱护百姓
168 美国的慈善和公民社会
169 死者和生者的尊严
170 道德习俗和核心价值
171 被洗脑比无知更可怕
172 张悟本现象和上当受骗的心理定势
173 暴力伤害和社会非正义
174 运动式“严打”无助于司法正义
后记

编辑推荐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内容概要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美国,一个公民不是一下子就成年的,得经过三次成人“仪式”。第一次是16岁半,申请汽车驾驶执照是成年的预备仪式。第二次是18岁获得公民投票权。第三次是21岁时,有了法定“可以喝酒”的权利。18岁左右刚进大学的学生们对喝酒年龄限制意见最大,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公民权利。连许多平Et不喝酒的年轻人,也会在21岁生日那天到酒店去,大模大样地出示有出生日期的身份证,以买酒来象征性地庆祝自己终于成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美国学生非常坚持自己的公民权利,但凡觉得权利受到不当限制,总爱问个“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孩子”。就说饮酒年龄吧,学生们常会问,年满18岁,一个青年人有了公民投票权,还可以参加军队,既然他们可以担负起选择国家领导人和保卫国家的重责大任,为什么就不能合理合法地和朋友一起喝上一杯?美国学生最常坚持的公民权利就是言论自由。碰到不能接受的事情,先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成了他们最日常的自由言论。这个自由言论的权利就是“说理”的权利。他们有“权利”向父母、教师、学校主管人、政府官员问“为什么”,而被问到的那一方则有“责任”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有义务跟他们说理。父母、老师或别的人也许无法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却不能无视他们。

图书封面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左页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公共生活集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化的开始。不过它首先是一次源自具有浓重的民族利益自觉的运动,而且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如果放在今天关于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的讨论里,那它也一定不上档次,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开始。但这还不是这次公共生活最致命的地方,其实它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悲哀,那就是它的热情背后潜藏着中国民众普遍的冷漠和无知。1920年,罗家伦在纪念这次运动时曾经沮丧地说道,“商人不同我们表同情,工人不来帮助我们,农民不来同我们携手,……闹来闹去,什么“爱国”、“救国”的责任,还是我们学生一界担任吗?”1935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除了林语堂外,其实有很多接受了西学教育的文人都曾经表达过国人不喜欢过公共生活的担忧,人们甚至就根本不知道有公共生活这回事。就像我们曾经不知道有外国,所以不知道有外交,同样因为我们不知道有社会,所以也就不知道有公共生活。随着经济的崛起,今天的国人已经不再是鲁迅或者林语堂笔下因为无知而冷漠的民众了,他们也开始在寻找,寻找除了国家和个人之外的另一番生活世界,那里有公开和理性的辩论,有和平和自由的集会。但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情,按照徐贲先生的说法,那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一书中,他用了174篇短文,以美国为蓝本,对美国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思考,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公民教育。这些文字通俗而理性,阅读此书就仿佛是在他美国的课堂里。对于还没有习惯现代生活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堂不可错过的课程。其实不仅是中国,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担忧公共精神的消失,那些坚持正义的孤胆英雄同样也面临找不到知音的尴尬处境。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感叹说,“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而在著名的《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桑内特却也在担心公共生活趋于形式化,“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可见,所谓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其实并非那么理所当然,它必须在一代代艰苦的历史实践中学习与传承。2010年7月29年,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一次召开的会议中发表讲话,要求在互联网中公开所有官员的薪酬。这次讲话是源自加州贝尔市官员“特高薪酬丑闻”而作出的反应。据悉,这位“丑闻市长”的年收入高达787637元,而这座洛杉矶郊外的贫困小城,一共不过4万人口,而17%的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消息出来后,全州哗然,人们感到震惊。但是,在分析这次事件的原因时,人们也发现,在一次关于市议员工资涨价的投票中,4万人的城市,投票人数不过400人。徐贲说,“除了官员的贪婪,民众自己的政治冷漠也难辞其咎”。的确,民众越是冷漠,公共生活也便越是腐败。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时,往往能轻易发现冷漠对于公共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但是造成民众冷漠的原因却并非那么容易能找到。在徐贲先生174篇文章中,没有那篇文章单独提出来特别从哲学或者政治学的角度讨论此一问题,而他在序言中讨论的却是关于“如何从事公共生活写作”的问题。不过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大概能总结出以下几点造成民众“冷漠”也是造成公共生活衰落的原因,一是政治的极权和不宽容;二是世俗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三是公民教育的阙如和失败。在一个高度集中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无法阅读和聆听额外的声音,想象力无法自由的驰骋,所谓的公共生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徐贲在书中多次提到的法西斯统治,奥威尔《1984》里的可怕情景,说得就是这个问题。另外,这个时代过于早熟的市场文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也是徐贲担忧公共精神衰落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丧失崇高理想和信念,追求功利和投机而不关心其他,所以他在书中讨论了很多关于荣誉,年轻人的理想和职业选择,宗教生活等事件。再有就是公民教育的缺席,这一点造成人们无法用理性的话语对话,无法体会作为基本的人权观念,比如徐贲提到的中国对于所谓“中国不高兴”的讨论,以及人们把人文教育做成精英教育的错误认识。19世纪60年代,俾斯麦推行所谓的“铁血政策”,带领德国通过战争逐步走向统一,一时权倾朝野。而德国人在这位强势统治者的羽翼下也走过了一段“被包办”的“美好时光”。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种“包办”也让德国人丧失了获得民主生活教育,并学会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机会,为日后德国人“政治的不成熟”埋下了伏笔。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只有生活的实践本身才是培养“好的公共生活”的最好老师,这种教育需要的是“放手”,而不是“包办”或“娇纵”。关于美国的公共生活,徐贲没有给出一个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的概念化定义,而他的经验却也让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对广大公民具有教育作用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徐贲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版。刊发于新京报 2011.2.26 有删节
  •     看过一则有趣的视频短片。一位韩国教师刚刚准备体罚学生,教室里其他孩子纷纷掏出手机,对准即将发生的“暴力事件”,老师悻悻然放弃了武力。据说韩国的层级观念非常严重,教师体罚学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短片中的教师害怕的自然不是自己的行为被手机记录下来,而是害怕学生们将记录下来的视频放到网上,尤其是放到微博上,因为这会使自己的行为面对全社会的检验。这条视频虽然是一条广告,却用让人解颐的方式,将网络的力量表现出来。自从有网络,尤其是有微博这样快捷的分享方式之后,关注与转发都成为巨大的评判力量,任何一个偶然的行为,都有可能通过无数次的转发和评论,成为公共话题。评论作为一种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哪怕只有寥寥140字,都可以阻止那位教师的个体行为,甚至可能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将落后的师生关系为之一变。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微博的这种力量并不陌生。实际上,最近这两年来,很多社会化的事件都因为微博的力量,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与讨论。拿最近北京遭遇内涝的事情来说,正是由于网友不断在微博上传各种图片,在传递真相的同时,也推动了关于城市下水道建设的讨论,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还延伸到诸如特殊时期的士如何收费等等方面,虽然这些讨论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们对未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是可以提前肯定的。然而,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网友来说,微博所滋生出来的网络公共空间里,最熟悉的恐怕还是各种“不按套路出牌”,各种语言暴力,各种将有意义的公共讨论引入歧途的情绪释放。方韩大战是这样,不加V将方舟子“驱逐”出新浪微博的论战也是这样。这些负面的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关于“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尤其“什么是好的网络公共生活”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从这个角度,徐贲早在2011年出版的文集《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在微博几次大论战之后,反而比刚出版时有了更重要的价值。作为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这本文集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以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事情为引子,将自己当时的处理,美国社会对此的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娓娓道来,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健康的公共生活的画卷。以文中《不要把说理当成了诡辩》为例。作者的朋友(这位朋友应该是国内高校教师)参加了一次新闻系辩论,发现两队学生其实是抽签取得论点,因此有些学生其实是在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可的观点辩护,他的朋友说这种辩论“从头到尾全是诡辩”。徐贲由此引发,指出这种辩论使得说话者不再“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而且非此即彼的话题设置,往往会产生出并不具备公共辩论价值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辩论,已经违背了公共话语最基本的伦理条件:有“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也就是说,公共话语作为公众的话语,“它的基本要求是理性、逻辑和常识判断”,并不是以“打倒”别人为目的。虽然没有明说,徐贲几乎是把中国人热衷辩论,当成了说理精神丧失的起点之一。这里还牵涉到语言的问题,正如我们在这几次微博大论战中看到的,各种加V用户裹挟着自己的粉丝,不断用超出健康讨论的语言,粗暴地彼此辱骂,甚至发展到线下约架,直接走向“武器的批判”。如果他们觉得对手的思想败坏了语言,让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和对方多说几句,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从他们口中发出的粗暴的语言,同样也会败坏他们的思想。很多人似乎觉得只要是参与公共讨论,用什么语言并不是问题。然而公共话语中遵守必要的底线,这也是公共精神最基本的体现。对于中国的大部分网友来说,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公知来说,如果他们觉得各类网络论坛是值得珍惜的公共生活空间,也许从约束自己的语言开始,放弃犬儒心态,坚持在每一次讨论中都保持温和理性的态度,他们理想的网络环境才会最终出现。发表在香港《阳光时务周刊》
  •     北京吉版图上有限责任公司发,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专栏时评集结而成。美国是面镜子,这到底是在丑女臭美,还是在整理仪容?有点作者说得很好,人文应该是又文又理的。我们这些所谓的文科生,缺的最多的恐怕就是科学的基本素养……120125下1306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理性的文笔
  •     不好看啊
  •     开拓思路
  •     当我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发达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公共空间了 徐贲老师的书可以提供这样一个角度
  •     一直以来,各位都在误读公共生活,读此书可以了解到好的公共生活是怎样的。
  •     作者不对任何制度进行吹捧和贬低,只是通过介绍实例、经验,让读的人得到理性的答案,即不触犯左派愤青,也说出了自由改革派的观点,中庸的做人之道发挥的不错,内容很好,值得一读。
  •     他者反照自身
  •     比想象中厚很多 但非常有价值
  •     写的很好,一句话,理性的公民社会!
  •     对书中有关美国教育的部分感兴趣。
  •     长知识
  •     徐贲教授的文章一直在读,每次都能让我有一些感慨与收获。
  •     人手一本的好书!篇篇短小精湛,微言大义,娓娓道来,振聋发聩
  •     印刷较好,是作者的感想集,解决了很多自由与民主的问题,值得一看
  •     第一次看到徐贲的是一篇关于雷锋精神的文章,如醍醐灌顶,文章本身精彩。所以立即买了这本书。
    作者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刻了解威权下公共生活的扭曲,指明了重构健康公共生活的方向。
  •     每种制度在开始阶段都不会显现出它的弊端
  •     赶在特价时候买的,徐贲是南周的评论,在以前的南周评论版经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应该这本书还是不错滴,打算寒假看,呵呵
  •     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就是公民社会的艰难而又顽强的发展。在一个政府极强而社会极弱的国家,人们对于一个好的公民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模样并不清楚,因此,社会的逐步苏醒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参照系,需要有一个样板给大家看看。徐贲的《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板,使读了此书的人对好的公民社会有具体的、全方位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也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整本书由174片文章组成,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特别适合零碎时间的阅读,读后给人留下的思考空间也很大。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不要把说理当作诡辩"
  •     徐贲的书有质量保证,包装很好,纸质好。
  •     看别人的观点,长自己的见识
    中国的民主和公民进程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这是一本他人之见,但却给我无穷启示
  •     有些东西我们读来可能是新鲜的,但这些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多年,3百多年。
  •     喜欢徐贲先生,喜欢读他的书!
  •     2013年暑假看的。现在才回来写附注也仅是凭印象了。之所以给4颗星是因为我觉得书中有些地方过于钻牛角尖了。
  •     现在大家都很迷茫,没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我们觉得很焦虑,《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不是说他是正确的,只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标准。
  •     徐贲的书肯定要支持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书卖得这么不好。
  •     文笔太差,即使作为政治社会学随笔,依然文笔太差
  •     公共生活这块
  •     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在许多习焉不察的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一定要读徐贲,这是崔卫平老师说的
  •     以后都不买这类书了,这种写专栏般的探讨深度和文章长度,真心没什么用
  •     好的公共生活,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开始的,政治哲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高在上。平和、理性、不走极端,启蒙的意义不在运动中,而是一种潜移默化。
  •     所谓随笔的一种拼凑式合订本书籍。话题广逻辑也合理,较为客观符合事实。但是总觉得观点本身有严重的海外华人色彩。只是表面性的一种陈述和稍浅的理性分析,就事论事的背后其实是美国文化的一种熏陶。作为闲时翻看读物还算合格。如能连续翻阅完也算是难得的耐性了。借鉴某种文化和体制,是向往,也是期望。
  •     都不再仅仅是维护社会正义、维护生活秩序、陶冶人的情操的崇高事业,更是一种进行投资牟利、可作利益换算的技术和工具。
  •     受过公知教育的人们或多或少“长大了”,而公知们却没有。
  •     啰嗦。
  •     这种书不能多读,越读越对这个国家不满
  •     我导师推荐的书目,导师说随笔类的文章读起来比较轻松,写的也很好
  •     通过小品文,这本书比较了中国和美国文化、制度、法律、公民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发人深思,很值得看。
  •     徐贲的文字,理性,无戾气,但仍然很有吸引力。有见地,有良知!此书半数都讲到美国教育,教育者都应读读。
  •     不错的启蒙书。
  •     相当一般。他是怎么做到写这么多的。
  •     这是我近两年看的最厚的非小说类书了。作者174篇关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小品文几乎涵盖了我所能想像的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他与美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考与对话,有美国社会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看法和介绍,也有对中国发生的公共新闻事件分析和点评,有教育,有历史,有政治也有文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凡事都以理性为基础,以逻辑思维为方法,以公知的常识和普世价值为标准,拒绝的是一切非理性的冲动和盲从,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套思考方式才是作者最想教授给读者的内容。
  •     徐贲的书,一直就好!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人、事、物,活生生的。作者本身就是在国外教书的。
  •     理性的比较视角思考普世价值,可作为公民通识教育启蒙读物
  •     徐贲老师这本书不赖,读着很轻松,但内容很实在,很有思想深度。推荐。
  •     以后还会再买,徐贲的书看着不一样
  •     读起来不吃力的专栏文集,看烦了论文,看看这书,调节胃口和心情。
  •     Firstly,no take-for-granted ideas.
  •     太厚,很容易读完。
  •     作者看似在介绍美国,同样在关心中国,作者的观点与形成观点的视野都需要去学习。
  •     174篇随笔散文,将公共生活的点滴一一汇聚。
    深刻的思想,理性的表达。这是徐贲文章的特色。就如以前看过的卢梭的文集、加缪的戏剧集,熊培云等等,这些我喜欢的思想家兼作家,他们的文章优美,说理深入浅出,对缺少公共生活,理性思考的我们中国大众而言,至少起到了引路者的角色。。
  •     徐贲的时评集。在诸多类随笔中,最为缺少的便是这类的公共随笔。这些内容本是教育的一部份,可在中国如今却只能教育之外才能获得。公共生活是人逃避不了的选择,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有什么样的规律,思考这些问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公共生活的书。强力推荐!!!
  •     于细微处见大精神。中国的公共生活探索永远在进行时
  •     正如崔卫平先生所言:要读徐贲。
  •     徐贲的书是必须看的
  •     对理解什么是好的公民,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一个缺乏民主和自由言论的社会
  •     很喜欢,公民社会的启蒙读物。特别是年轻的学生,都应该认真读一下,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     新近开始读徐贲
  •     很好的题材,可惜作者写得太浅了
  •     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很有教育意义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     如实评介西方文化,容量大。徐贲的集子,50折买下不后悔。
  •     徐贲现实加网易,这样的组合对于我这样中右路线的人士,是无法拒绝的组合。
  •     很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明白很多事情背后隐藏的真实问题!
  •     “言之有据、客观真实、逻辑说理、对不同的意见不断章取义、对不同意见的人不人身攻击......”逻辑和说理是作为公民的基本能力,在这个国度又有多少人拥有?我们缺乏培育此能力的土壤。
  •     此书是书名把我给吸引了,好的公共生活,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大家来维护好了,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那些能为社会的
  •     这本书中的观点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观点,从而改变我们的态度,有些事是需要改变的。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可取之处,是国人努力之处。
  •     才读了一部分,很喜欢.觉得这种中美对比很有意义,了解好多教育知识.
  •     美利坚的蓝图
  •     这本书读了一周才读完,感觉每篇都有亮点,也或许是我在被体制下的宣传影响良久,所以稍微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就难免欣喜若狂吧。不管怎么说,我几乎要成“正派社会”的拥护者了。
  •     “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对广大公民具有教育作用的生活方式”
  •     徐贲措辞犀利,分析理性,好书一本。
  •     公共生活,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空门。。。。徐贲的作品,一直追捧。。。。
  •     零散的杂碎,除了个别文章还可以,整体很难看
  •     本来是应该高中或者大学应该接受的常识性教育,结果到现在在看。
  •     作者的随笔,不过其人作品可以一看
  •     原本只想三星。但能把政治哲学深入浅出普及到大众的短评写法,加1星
  •     额······唉
  •     不是很耐读啊~
  •     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
  •     不用看
  •     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     现在纯理论的书,令人望而生畏。这书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     本人 是学习公共管理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关注“公共生活”,学习下自由国度的美国,公共生活是什么样的。
  •     勉强给个四星叭..前边几篇的质量优于后面的.. 不晓得是不是篇幅所限总有一种话说了一半的没说完的赶脚....
  •     说公民社会普及读本可能有点过,但生活无处不是社会、政治、法律的镜子。就如书中那句“风浪可以短暂改变船的行驶轨迹,但无法改变其内部结构”,所以有怎样的公民就有怎样的政府,这也正是公民社会的意义。每晚睡前读几篇,断断续续读了2个月,好久没读这么大部头的了。
  •     觉得比刘瑜写得还好!MARK了好多,需要在读!很可能把我引去同位作者的《通向尊严之路》了。
  •     很好的一本启蒙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哪些公共服务是必须的?我从书中获益很多。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纸张,有点重,用轻型纸会更好一些。
  •     不错,希望公共知识分子多出些类似的书籍
  •     从这本书里还是能看出对“公知化”的批评还是有道理的,篇幅所限不能提供事实依据不能把理说清实在可惜,而且练达不如林达俏皮不如刘瑜...徐老师还是写实打实的长文好看;“瓦解崇高,代价太高”那篇问题很大,徐贲对“后学”的抵触根深蒂固,在区分事实,价值和论断(或者假设对方立场)的时候言辞模糊啊...
  •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公民启蒙“教材”
  •     好书 作有理想的人!!!!建造有理想的社会!!!!!
  •     零散的文章,相比于成体系的书籍,别有一番散的自由感。许许多多的主题可能是生活中没有明确想过的,有助于重新了解下自己的生活!
  •     可以看一哈
  •     给大家推荐一下,很好的一本书
  •     很厚实,很厚实、装帧很好的一本书!
  •     书的内容很吸引人,总体感觉很好
  •     本书读了大半,内容可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