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00495888
作者:刘湘顺
页数:323页

作者简介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采用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概述了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说明了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特点,阐明其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马克思利益观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利益范畴的出发点,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利益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利益是阶级斗争的物质根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利益共同体是马克思利益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利益分析方法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利益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调整与完善我国目前利益关系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利益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创立及其评价
 第一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萌芽时期
  二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
  三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时期
 第二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
  一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时代意蕴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理论的认识
  一 毛泽东对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利益矛盾和利益本质问题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
  三 对毛泽东利益思想的评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49—1952)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3—1957)
  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8—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实践述评
  一 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积极效应
  二 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三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利益政策的演变轨迹
  一 体制转型初期党对利益政策的调整(1978—1992)
  二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党对利益政策的调整(1992—2002)
  三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党对利益政策的调整(2003至今)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实证考察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关系发展的效绩评析
第四章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利益关系
  一 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
  二 市场经济利益行为的两重性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及其矛盾问题
  一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二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的突出表现
  三 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原因
  一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经济原因
  二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体制原因
  三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社会原因
  四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文化原因
第五章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与借鉴西方和谐利益思想
  一 科学界定利益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 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实现利益关系和谐发展
  三 当代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利益和谐思想及其借鉴
 第二节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实现利益和谐的指导思想
  二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经济途径
  二 实现利益和谐的关键:制度途径
  三 实现利益和谐的阶层结构:社会途径
  四 实现利益和谐的保证:党建途径
  五 实现利益和谐的必要条件:观念途径
 第四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的工作机制
  一 构建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二 畅通利益表达机制
  三 强化利益约束机制
  四 建立利益矛盾预警机制
  五 完善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结束语
  一 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二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内容概要

刘湘顺,女,1963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博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十余项课题。先后在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反思西方利益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了解到:一是利益越来越具有合法的性质,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并作为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二是在利益的拥有上,经历了由特有权到普遍化的过程。在早期的利益理论中,人们没有平等获得利益的权利,利益还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利;三是在各种形式的利益如政治利益、道德利益、阶级利益、宗教利益等中,经济利益总是占主导地位。每个人、阶级、团体、国家都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只是他们用意识形态掩盖了。直到近代人本主义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不断张扬。但同时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又成了难题。西方利益理论错综复杂,门类颇多。仔细研究,还是有一定的脉络和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按照利益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划分利益的形态。可以将利益理论划分为个体利益论、集体利益论、阶级利益论(这里的阶级被视为团体)、国家利益论、社会利益论等几个方面。在这个框架里,每一种利益观或每个学派的利益理论都不会超出这个分析范围。现对近年来西方学者对利益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西方利益理论是以利己主义利益观为中心的,个体利益论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或自身的利益,虽然也谈到集体和公共利益,但是,都是作为手段来看待的,而没有作为目的。伊壁鸠鲁提出了快乐主义利益论,把个体的快乐、幸福作为最高利益。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提出了利己主义利益观,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认识到了利益的相互性,霍布斯提出用“自然法”理论解决利益矛盾,即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用法律权威来调解冲突。斯宾诺莎主张用理性调节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约翰穆勒的利益观主张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利益均衡;马歇尔及其弟子庇古是从微观主体的心理欲望和动机出发阐述利益理论,提出了微观利益最大可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观点。他说:“一切财富是由人们要得到的东西构成的;那就是能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东西。”①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发展了经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利益观,他提出“真个人主义”观点,既反对假个人主义又反对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但是认为西方利益理论只是鼓吹个人利益的理论,这是一种误解。在西方利益理论中,不同类型的利益论者有自己特定的利益目标。集体利益论者在承认集体中的个人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重点关注的是集体中利益的运行和实现的问题。他们探讨了集体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如何实现等问题;集体利益论者是有分歧的。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探讨了集体行动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集体行动的产生取决于下列条件:其一,集体的规模不能太大。其二,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集体成员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集体行动容易产生。史蒂文斯与奥尔森相比,更加确定了集体利益以及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促进集体利益及集体行动的方法。史蒂文斯注重理性个人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康芒斯以制度经济学的眼光考察了集体行动及集体利益的保障和实现问题,他从人与人的“利益冲突”的假定出发来研究制度的控制对人的作为,从伦理、经济及法律三个方面的制裁和控制使集体行为得到保证。诺思强调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在促进集体利益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交易费用的分析工具,论证了伦理道德规范比硬性的约束制度更能节省交易成本,从而使集体更多地采取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实现集体利益的目标。

图书封面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买过一本,带着回家过年,可能丢掉了,又买了一本,可见其价值。
  •     老的理论新的看法,还可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