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苏归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563344857
作者:纪德
页数:184页

作者简介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屡证明了。今天读《访苏归来》,最发人深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弯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书籍目录

序言-火盆上的得摩福翁
访苏归来
访苏归来・附录(一)
访苏归来・ 补正
访苏归来・附录(二)

编辑推荐

  1936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苏俄札记:访苏归来》真实地记录了纪德访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助于我们大家了解苏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纪德曾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继而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政府的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十周的访问。然而,想象中理想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他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访苏归来,纪德不再是共产党人了。

内容概要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伪币制造者》等,1909年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对现代法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他先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继而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政府的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度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十周的访问。然而,想象中理想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他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访苏归来,纪德不再是共产党人了。归国不久发表《访苏归来》,3万多字的短文,加上次年出版的《附录》、《对正》等材料,也不足10万字,可是却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就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当年那种辩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有所领会。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图书封面


 访苏归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看过《赤都心史》,书中透露出一股默默地文人情怀,略带感伤的笔调,比较纠结的心理伴以优美无比的语言,让我忘了这是本纪实文学。其实纪实并不重要,记心即可。讲真话,让我想到了无耻的巴金。他是真话吗,一部《随想录》我看了三年,至今还没有读完,只因作者的人品流露。他只不过是随着上层的话语罢了。真话只是他的借口。同样是苏联题材的《访苏归来》,没有优美的文笔,却有着一颗真挚的情怀。一种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愤恨。断章取义,有些时候是错误的,有些时候则被成为了借口。本书,就让我断章取义吧1、 我一贯明确地表示,一个人始终坚持己见,这种愿望多半有丧失真诚的危险。我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们本身的信仰。2、 (苏联)从最明亮到最阴暗,过渡突然得令人乍舌。3、 谈及苏联,实话往往基于恨,假话往往基于爱。4、 真话,讲出来再怎么令人痛心,刺伤也只能是为了治病。5、 世界上无论何处也不像在苏联这样,无论同谁接触都能一见如故,立刻建立起真挚而亲热的关系。6、 我到苏联主要关注的是人,芸芸众生,关注能把人变成什么样子,已经把人变成了什么样子。7、 在苏联,社会问题从四面八方找上你,催逼你,挤压你喘不过起来。8、 从列宁格勒返回,再看莫斯科,就更不堪入目了,粗俗得压抑和削弱人的精神。9、 人们一味的大坎大伐,拆毁清除,再重新建造,一切都好像随心所欲。10、 每人都与众相同……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每个成员似乎都有相同的需求……个人完全融入群体里,一点儿个性也没有。11、 莫斯科人给人头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异乎寻常的懒散。12、 他五小时能干完八天的活。13、 苏联再也不存在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现象了,这是巨大的成就。14、 每户室内,全是同样的难看家具,挂着同样的斯大林像,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没有一件私人用品,没有一样私人的纪念物。每座住宅都可以互换,一户户庄员似乎也可以互换,搬进另一座住宅似乎都不会有所察觉。15、 每天上午,《真理报》都教导他们应该了解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决不能出格。因此,每次同一个俄国人谈话,就好像同所有人交谈了似的。……这种思想的塑造,从幼儿就开始了。16、 在这里,关键是让人相信,已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幸福,以后会更好;还让人相信任何地方都不如他们幸福……他们的幸福是由希望,信赖和无知构成的。17、 “自我批评”出了揭发和指责,这种批评只限于弄清楚,这事或那事“符合路线”还是不符合路线。大家讨论的不是路线本身,他们讨论就是要弄清楚,某部著作,某种行为或某种理论,是否符合这条神圣的路线。谁企图再往前推进一步,谁就要倒霉。……危害文化的,莫过于这种精神状态了。18、 苏联公民对国外一无所知。他们唯恐我们对他们的成就了解的不够,而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不是告诉他们什么情况,而是恭维他们……在他们看来,苏联之外漆黑一片,除了几个无耻的资本家,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在黑暗中挣扎。19、 一个13岁的儿童带我穿过营地大花园时,指出景色多么美,像背书似的20、 贵族在这里不是指个人勇武绝伦,战功卓著的的贵族,而是思想正统、循规蹈矩者,下一代就变为拜金的贵族。21、 国家包揽一切,大家自然无需救助别人,尽管有同志的情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出现几分冷漠。22、 今天被视为“反革命”的思想,正是当初那种革命精神,使半腐朽的沙皇旧世界彻底崩溃的那种力量。23、 如今要求的是惟命是从,是循规蹈矩,如今要求的是赞同苏联所发生的一切,如今千方百计争取的是这种赞同不是迫不得已的,而是发自内心并且欢欣鼓舞的。24、 哪怕表示一丝一毫的异议,提出一丁一点的批评,都要招致最严厉的惩罚,而且当即就压下去。今天在任何别的国家,哪怕是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思想还会比这里更不自由,更加低三下四,更加战战兢兢,更加俯首帖耳。25、 斯大林的肖像到处可见,斯大林的名字挂在所有人的嘴边,对他的颂扬,也无一遗漏的纳入所有讲话中。26、 如果“您”是指斯大林,那么仅仅称呼“您”是不够的。27、 专政,对,显而易见,但那是一个人的专政,不再是团结一致的无产者、苏维埃的专政28、 在一个国家消除反对派,哪怕只是组织反对派表达见解,形成力量,也是极为严重的事情:这要走向恐怖主义。29、 凡是简单化、一体化的企图,凡是要从外部挤压成形的企图,无论何时都是可憎的,会造成极大地破坏,会滑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30、 “我国的一位艺术家,首先必须路线正确。否则的话,多高天赋的作品也要看成形式主义。”在苏联,一部作品再怎么优美,只要背离路线,就要遭到遗弃。31、 无论革命之前还是之后,苏联造型艺术从未有过上乘之作。32、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他没有什么读者了,谁也说不准究竟是青年离开了他,还是有人将青年的目光从他身上引走。33、 如果是必须响应某种号令,那么思想至少还能感到不自由。然而这样事先就加工定型了,不待号令就先行响应,思想就连受奴役的意识也丧失了。34、 在一幅耶稣像下面,只见写了这样一句话:“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人物”35、 马克思主义者随意的很,可以只谈历史,否定耶稣的神性,甚至随便否定他的存在,鄙弃教义,诋毁神的启示,完全以世俗的批评态度,对待一条神谕,尽管这种神谕给人世带来新的希望,并且是当时所能产生的最非凡的革命因素。36、 苏联的状况逐月恶化,越来越远离我们期望于她的当时和将来的样子。37、 某位著名学者主张的理论,只要显得不大符合正统,就不得不自我否定。某位科学院院士也承认“他以前的研究室谬误的”“可能被法西斯所利用。”38、 人们总抓住“取得的成果”,谁也不愿意那么快就放手,于是乎,失业没有了,卖淫没有了,男女平等了,人有尊严了,教育普及了……然而审视一下,就会看到这些美好的成果,每一样都缩水了。39、 既然有人不断要求我们拿苏联的现状同革命前作比较,我们就不能不指出,受苦阶级的状况,在许多领域都远远没有得到改善。40、 我反对你们出于盲目,活着昧着良心,将明显可怜巴巴的结果,当做辉煌的成就介绍给我们。41、 如果他没有入党,那么党员同志们就会起到他的头上。42、 除了掌握特殊的只是,还必须具备晚上的正统观念和献殷勤的灵巧手段。43、 一旦入党就再也不能退出,如果退党就随即失去地位和职务,也失去此前努力赢得的全部优惠,同时还会面临所有人的猜疑和报复。44、 一旦独立思考,随即就变成反革命,思想成熟了,就该打发的西伯利亚去。45、 晋升的一种极好途径,就是告发他人。46、 如果拒绝卖友,不肯于这种卑鄙的勾当,想救朋友,那他就要成为他朋友的陪葬品。47、 每个人都监视别人,监视自己,有被别人监视。48、 为免遭人揭发,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49、 苏联工人变成了不幸的困兽,一旦失宠,就要挨饿,就要受挤压而被碾碎,甚至不敢抗议一声,甚至不敢高声发牢骚,他们又制造出一个上帝,要在祈祷中求生路,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向人间能求助什么?50、 苏联无产者们开始丧失最终为自己劳动,从而赢得尊严的这种梦想。毫无疑问,剥削他们劳动的,不再是股东资本家了。然而,他们还照样受剥削,而且剥削的方式还特别狡诈,特别巧妙,特别迂回,弄得冤无头债无主,劳动者不知该向谁算账了。享受劳动成果,享受“超额劳动”成果的,不是劳动者自己,而是安歇受优待的人,那些红人,那些俯首帖耳、脑满肥肠的人51、 普通工人的低工资还是原封不动,这平均工资的上升,是大部分红人及其长高的工资给拉起来的。52、 明知道受剥削却弄不清受谁剥削了,自己生活穷困,又不知道该怪谁,该指控谁了!53、 民众投票,无论公开还是秘密的,都成为一种讽刺,一种走过场所有任命,都是自上而下决定的、产生的。人民仅仅有权选举那些内定的人。无产阶级被玩弄了,嘴塞住说不出话,全身捆住动弹不得,几乎不可能反抗了。哼!斯大林运筹帷幄,稳操胜券了,还赢得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热烈掌声。这些共产党人还相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相信,他们至少在苏联取得了胜利,而且认为凡是不鼓掌的人,全是敌人和叛徒。54、 今天比昨天离目标还要远,我不仅仅指远离梦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指远离了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55、 “确信苏联一如其他专政国家,是受一小撮人统治,在治理国家方面,人民大众根本每份而,有份儿也微乎其微。56、 共产党人被莫斯科欺骗了57、 三年来,我苦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过分浸润,结果到了苏联,反倒十分迷茫了58、 我确信无疑,满怀激情,去那里要赞赏一个新世界,不了他们为了把我笼络住,竟然向我展示我在旧世界深恶痛绝的所有特权59、 在苏联,穷困是让人瞧不起的,要掩饰起来,就好像是一种罪过60、 斯大林只容忍赞同,凡是不鼓掌的人他都视为对头。有时,他听到某种改革建议,随后也接受了。但是这种见解,他为了更好的据为己有,就首先除掉提出这种见解的人。这是他表明有理的方式。照此下去,过不了多久,让身边就只剩下毫无思想、不会揪他过错的人了。61、 没有一个政党——我是说能笼络住我——能阻止我把真理放在党之前,一掺进谎言,我就极不自在;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加入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     纪德在这里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做到了公正地为人类进步而战斗。一向不说谎的罗曼罗兰却自毁名声。今天看来,书中所写的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缺点已是众所皆知,孰对孰错都很明了,只是当时指出真相却要承担巨大风险与压力。甚至在今天,这本小书中文版的前言后记里,也不敢把当时的苏联与文革中的中国做类比,即使大家一望便知,所犯的错误一模一样。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就不提了,比如闭关锁国,令人民愚昧、盲目自大;生活贫困;互相揭发;思想统治,一切都要按路线来,消灭文化;个人崇拜。。。。。。我最在意的是那种消灭个人化到了极点,“与一个苏联人谈话等于与所有苏联人谈话”,而且即使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也做不到这一点。书中并没讲根本原因,我觉得这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苏联和中国,都未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资本主义,正是以对人的解放为特点的,强调个人。而由封建主义直接跳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则必然带有封建主义的特点,不把人当人看,同时使剥削变成了官僚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基础的,谁知实践他的理论的主力军却大都缺少了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这使马克思的理论便显得有些理想化,只考虑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未充分考虑人性的复杂。
  •     1937年6月,面对潮水般的指责声,纪德写下了访苏归来的补正。他写道:毫无疑问,任何民族都不会如此大气,投入如此险恶的一场试验。的确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好 发人深省 推荐每个公务员一读
  •     这本不能不圈 ,我看了三遍,我真的看了三遍。
  •     从思想的角度看,纪德的这本书可以得五星;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本书最多得四星。
  •     好看。
  •     莫斯科不代表这项事业的全部,也许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后一点安慰
  •     幻觉消失后的感想。2011年3月14日购自京东,10.5元。。
  •     我想看看乌有之乡的人,如何评价该书,奉为圭臬还是斥为毒草
  •     4.5.良心之作。
  •     或许是作家都很感性,加上底层情怀,好像天生容易和社会主义亲和,加上不善于理性辨析,容易上口号的当,所以柏拉图才猛斥责诗人,认为他们蛊惑人的理性能力陷入迷失。萨特、波伏娃的党同伐异就不说了,连茨威格一战时盛赞的罗曼·罗兰到老了居然也如此糊涂,丧失原则,令人失望。 在那个年代要敢于说出这些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我有时候想,如果不是纪德名气大,甚至有可能被KGB暗中干掉。所以,我必须盛赞纪德的勇气和良知。 这个版本好在收录资料齐全,附录一二加上,才成全壁。但是译文差强人意。特别是郑超麟先生的译文简直没法读。所以减一星。
  •     “我年轻的时候,”X说“有人向我们推荐某些书,建议不要看某些书,而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转向后一部分书。今天就大不一样了,青年人只看推荐给他们的书,其他的书,他们连看的愿望都没有。”
  •     惊讶于纪德对当时苏联的基于善意的正确而中肯的批评,是如此地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并不禁感叹,将怒其不争的批评视为忤逆进而加以攻击迫害,真的一直是某党坚持贯彻的品质。面对这一副油盐不进、烟火不食的病入膏肓之躯,真难免有重蹈覆辙之虞。
  •     被纪德的诚实和勇气深深的感动……多么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呐,对苏联的期望与失望,对劳动人民的的热情及恶劣的生活条件,纪德他都如实陈述。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事实,多可贵的品质!
  •     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短篇回忆录,借助纪德访苏留下的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大陆现状。 你在大陆生活了几十年,你真以为自己了解所处的环境吗?
  •     聆听大师的声音
  •     珍贵的史料,难得的勇气。
  •     不识时务,却拥有人道良心
  •     腰酸背痛中站着读完了,虽然那些黑幕梗早就知道了,但还是读得欲罢不能,只因纪德不是出于揭露阴暗的乐趣,而是出于对背叛初衷的失望。历史终将会证明一切这句话在这里完全没有过时。
  •     这位的眼神还是非常犀利的
  •     无产阶级专政后同样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贵阶层,但无产者却可悲到不知道自己的剥削者是谁。
  •     可敬可爱的老家伙…有空找他的小说看…
  •     三星半。
  •     唉……
  •     幽闭书馆读记
  •     除了对纪德本书的赞赏外,本来还想说说翻译问题,结果网上搜搜“李玉民”,发现他被列在不可靠译者的名单里。。。汗。。。果然,学外语的至少有个用处就是,犯不着嚼别人吃过的。。。 还有最后的书评,简直就像小学生的读后感,大片的引用作者的话,何必呢?
  •     这是真正的见识啊
  •     性价比很高的黑苏小书
  •     我去,我都不记得我还看过纪德的书!
  •     唉,知识分子的鸦片
  •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需要抛弃立场,忠于感受——足够真诚,保持清醒,质疑脑袋中的所有障碍物。好的作家应该如此,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     在高压之下依然坚持所见之眼,勇敢地向过去的自己和斯大林阴影下的苏联开战。虽是感性认识居多,但为严密的大坝打开了一条缝隙。
  •     膜拜!
  •     纪德用他的忠实记录证明了,一个人相信什么主义无可厚非,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面对他信仰的东西的丑恶时所表现出的态度。纪德和罗曼罗兰构成了巧合式的鲜明对比,我无意指责后者,但很显然纪德不如他那样"聪明",他宁可戳破乌托邦的神话,宁可背负苏联人掷来的辱骂之压力,也要把他看到的实际说出来,而且后来的历史果然印证了他的先见。向纪德致敬!
  •     读《人间食粮》时更多看到的是纪德的热情与诗意,特别难得的是他还这么真诚,富有勇气,否则就不会有这么一本既与苏联的乌托邦白日梦分道扬镳,也与曾经那个同情支持苏联的自己分道扬镳的小书,这是罗曼罗兰不可企及的思想高度。书里有很多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蠢伎俩,典型如穷凶极恶地盛宴款待外宾,建议各级政府负责接待的部门以此书作参考,了解一下我们自以为的“大方”,在歪果仁们看来是何等的可恶。
  •     一定要和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对照着看。
  •     很多事情需要的就是一个远见
  •     句句见血 字字珠玑。对自己负责的冷眼旁观。
  •     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作家亲身体验下,才能学到一些东西吧,对中国有益的经验还是需要了解。记录式的,可以再消遣的时候看。
  •     访中归来
  •     恐怕写得如此真诚的,也只能是纪德了。之前的他对共产主义抱有希望,当他真正踏上苏联这块土地时,他的希望几近破灭。苏联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远了。书中对社会主义的描绘,与我国极为相似,充满了荒诞与悲哀。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迎合时,纪德还是站出来说实话。他对真理,公义,真诚的追求是让人感动的。
  •     盛世危言。失败的欧洲在找寻光明,可惜红极一时的苏联也有败絮其中
  •     1、讲真话是简单的事,做起来是多么多么地难啊;2、苏联不愧是老大哥,贵国多么多么像啊。
  •     良心之作。
  •     列宁死了不过十几年,斯大林就让苏联变成了比纳粹德国在政治上更反动、思想上更保守的全球头号反革命政权。
  •     真相非正义 但至少离正义更近一些
  •     人间食粮
  •     纪德说了实话,却也圆了特权阶级的谎话。阿尔都塞说得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谓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者的一大敌人。
  •     充满嘲讽。
  •     上学期逛旧书店的时候翻到一本30年代的西方看苏联,开篇就问,斯大林是独裁者么,接着自答曰当然不是。憧憬没有错啊,错的是臆断与偏执。神似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背景交代,纪德比他的美国同僚们高明不少。有个体故事铺陈也有全局量化数据,比较翔实。
  •     真实。作家要真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内心想法。
  •     “我们的眼睛怎么会闭得那么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