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10812569
作者:吴昆财
页数:241页

作者简介

1947至1950年是美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最为关键的年代,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政局发展,一直是美国思索的外交主要议题之一。基于共同的反共理念,美国当然希望国民政府能稳定中国政情,以便对抗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但事与愿违,国共在战后的对抗过程中,国民党虽然最初胜券在握,但最后却败退台湾。这种诡谲多端,甚至始料未及的中国政局,深深困扰着杜鲁门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探究这个时期杜鲁门政府是如何制定对华政策,以面对风云莫测的中国政局的,是一项颇具意义的课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存在着外交与军事上的考量,前者以国务院为主导,后者则以国防部与其所属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咨询对象。
《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1947-1950)》由吴昆财所著,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集中在探究美国军方,尤其是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究竟以何种角度协助杜鲁门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探究军事单位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传统上以国务院的角度为切人点,是有所分别的。

书籍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文献分析/7
第一节 有关参谋首长联席会议著作的研究分析 /10
第二节 中美关系相关著作的分析 / 14
第二章 战后美国的全球主义与围堵政策/33
第一节 肯楠的围堵理论/37
第二节 杜鲁门主义/42
第三节 马歇尔计划/46
第四节 国家安全会议第68号文件/48
第三章 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55
第一节 从临时至正式单位 /56
第二节 杜鲁门总统的修法 /74
第三节 高华德与尼可拉斯法 /76
第四节 高华德——尼可拉斯法后的美国军事发展 /83
第四章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政策计划处对华主张异同之分析/91
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过程与特质(1947~1948) /91
第二节 关键的1947年/97
第三节 没有中国政策的1948年 / 106
第四节 军方与文人对华主张的冲突 / 114
第五章 关键时刻的对台主张(1949~1950)/131
第一节 美国对台政策的分期 / 132
第二节 放弃台湾(1949年)/136
第三节 中立台湾(1950年)/157
第六章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与在华军事顾问团 / 1 73
第一节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之源起及其成立过程 / 173
第二节 美国在华司令部的撤离 / 181
第三节 1946~1948年的美军顾问团 /187
第四节 美国在华联合军事顾问团(Joint u.s.Military Advisory Group in Chi-na,JUSMAGCHINA) / 196
第七章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海与布莱德雷对华主张之分析/203
第一节 李海的对华主张 / 205
第二节 布莱德雷的对华主张 /213
结论/223
征引书目/227

内容概要

吴昆财,学历:淡江大学历史系、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中正大学历史所博士。经历:云林科技大学、嘉义师范学院兼任讲师,南台科技大学通识中心专任助理教授。现职:嘉义大学史地系专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美关系、国共关系、美国外交史、中国现代史。

章节摘录

  对于国务院一再强调给予国府的任何援助,都会鼓动中国内战的说辞,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与陆军和海军部长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国务院的此一说法在逻辑上,代表美国政府已不准备给国府任何的援助。尽管不同意国务院的对华政策,但由于彼时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务院的影响力凌驾于军方,所以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的援华策略就在国务卿马歇尔,以及远东司司长范宣德(John C.Vincent)等人的反对下而作罢。至于对台湾的援助,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评估,并不认为美国可以对台湾采取明白的军事行动。但也提醒了美国政府不能忽略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对美国是有相当的战略意义,是以美国不能坐视中共占据台湾,而援助国府对美国利益是有一定的贡献。1949年12月中旬,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以三点理由,建议应该对台湾采取更多的直接介入。一是根据军事援助法案,政府已可以对台湾提供援助;二是他们相信援助“国府”,可以对中共政权的巩固造成压力,三是如果不援助台湾,恐会对东南亚反共的国家造成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国家正是美国赖以围堵共产主义的盟友。  作者认为在对台评估上,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在军事上的判断能力非常专业,所以不只在军方,甚至在国务院也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作者提出一项假设,倘若在1949年年末,美国的军力够强大,则台湾在参谋首长联席会议评估中,应该会和先前有所不同。换言之,其重要性也会大大的增加。作者在文中更指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的对台评估是会对艾奇逊造成一定的影响。  ……

图书封面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每一段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其真正意义上的前行;每一场战争的缘起也不会因为某些他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多少大的历史转折。所以说,任何时候我们看待历史上的事件,战争都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充分地客观地全面了解真正的那段历史。毕竟,不同角度的探讨,不同层面的分析,不同立场的评论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那么,面对着一场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共内战,想来也肯定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分析。尽管战争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然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大国却并没有放弃其大国的特权。作为一个当时的强国,它的确在中国的这场内战中做出了诸多不同的选择和放弃。根据历史记载,所谓的国共内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期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与此同时,不同立场的人们对于这场内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决定。那么,作为超级强国的美国,他们同样也有着自身利益角度下对于中国这场内战的评判。《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便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揭开了来自于美国参谋首长联席回忆对华主张的分析内容。在如此厚厚的一本美国人眼中的战争分析下,更是透过战争的局势纠结而出美国不同时期对于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决策。作为一本历史类题材的书籍,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通过军方的解密档案形式来带领读者深刻解析美国在面对国共内战时期的相关决策。尽管这是一个国家,但是作为如此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面对他国的政局变动时采取的策略其实也受着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美国的决策并不是单方面的下达;美国的态度受制于各个政局要害的牵制。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军阀和国务院,美国海运和陆军,国防部和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多方面的决策而影响着自身的相应对华态度。事实上,本书的内容并非空口的说辞。相反地,透过文中的章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且也包含了美国战后的全球外交策略。而在这其中,更涉及到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的成立缘由,发展和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影响等等。透过这些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我们读者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国为什么会对国共内战。身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尽管没有经历过那段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内战岁月,但是我却曾经在也看过或者了解过相关的历史。国共内战的确难以避免,但是历史的发展终究还是顺应着民心地让这场战争得以终结。透过这本《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我其实更多地关注到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毕竟,他国对华战争态度的变化尽管不能说是绝对,但是却可以从侧面促使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既然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美国自然不会去做某些不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了。透过此书,我们解读到的实则更是一个会对中国内战有某种影响力度的美国为什么会在相关时期做出当年的那些不同的态度而已。
  •        首先得说,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吸引人,且不说《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这一主题目,即使是它的副标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这一名字给我的吸引力也要远远大于这本书的内容。真正与全书的内容契合的就是书名中的“分析”二字。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你是抱着看历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恐怕你会觉得它很枯燥,因它更学术、更专业。也正是因为它的学术化和专业化,所以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会让你看着有些索然。   这本分析报告是台湾人写的,台湾人研究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中国内战的态度,从这一点上来看,本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并不好。众所周知,台湾和内地对于很多英文名字的译法都是不一样的,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李海将军”,而这位“李海将军”对于内地的读者会觉得很陌生,看看他在书中的角色我们发现他曾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最高司令首席参谋长,他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 Daniel Leahy,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莱希啊!书中还有比如“李威将军”,其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奇威。就连进入书的题目的那个美国机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在内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我们叫做“参谋长联席会议”。当然,既然是台湾的作者的书,我们在引进的时候应该尊重人家的习惯用法,不过既然是引进到内地了,也要照顾一下内地读者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应该加一些注解,这样既尊重了作者,也照顾了读者,岂不是两全其美?也许是编者想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不动,如果真是这样,正文里却又多出很多的引号,这倒不是说那些引号不该加,我只是希望在加引号的同时能不能也加一些注释呢?   这本书在分析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中国的态度方向还是比较细致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中国内战时的态度并不明确,首鼠两端,相对于苏联,他们要“消极”得多,从一开始希望中国和平建国,到对腐败的蒋氏政权感到无能为力,再到希望毛泽东成为分裂共产主义阵营的“铁托氏人物”,美国的军方和文人就一直吵来吵去,一直吵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建国。毋庸置疑,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来说要有利得多,一个红色的中国对苏联有多有利一个非红色的是中国就对美国有多有利;或者也可以说,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有多有利,一个红色的中国对美国就有多有害。美国人清楚这一点,而苏联人也清楚这一点。然而苏联对共产党的支持要比美国人对国民党的支持要实际而有力。当然,内战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决定的。腐败的南京政府已经不得民心,甚至它的美国盟友对它也失去了信心,所以它最终被人民推翻。国民政权与其说是被共产党推翻的,还不如说它是自己毁灭的。   书中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看法也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述。从这些记述看,美国也曾想过要武装占领台湾,但又怕激起蒋介石的民族情绪,反而会促进中国的统一;美国甚至也曾表示如果中共占领台湾,美国也没有办法这样的态度。从书中的逻辑来看,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国的统一应该并不会太难。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正是历史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某种角度说,台湾问题有美国强行插手的因素,但也是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犯的错误造成的。有史料记载,中共高层曾与蒋介石接洽,请他回大陆做一方大员,治理哪个地方随他挑。而一场“文革”,让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包括美国一直担心的中共会对台湾进行的渗透,也在这场劫难中前功尽弃。   美国在中国当代史中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确实要分析一下它曾经做过些什么和产生了哪些影响。然而说到底,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真正有力量的还是人民。我们不能忽视外部的力量而盲目,但也绝不能过分看重外部的力量而畏缩,这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事实,也仍将被历史证明。
  •     我纯粹是被副标题勾引的,以为作者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档案中刨出了什么未曾在大陆披露的内幕。可开篇一读就倒了胃口,这哪里是一本揭秘书呀,根本就是间中药铺子,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一罗列简评前人的相关研究著作,就像别人放在书后的那种参考书目一般,完全没有阅读的乐趣。公平地讲,此书不仅仅介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及其成员的对话主张与行动,而是呈现了美国政府(文官)与军方的各政治利益团体对华主张的全貌。全书堪称一部四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索引,注解与正文同等重要。而对于书名中闪亮的副标题,其实并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与分析,不仅是在篇幅上,分析力度上也是如此。作者的认识层面,完全没有超出邹谠三,四十年前的水准。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略微有一点难读,但确实很能说明问题。看起来军方与国务院的不同政策导向,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内战结局。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美国人太“老实”,哪里斗得过老毛和老毛子。
  •     表面看似枯燥,但是确实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更让人觉得历史书籍就应该以事论事,不能演绎成文学作品。
  •     反响不错。
  •     包装不错,不过有误导之嫌,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不是美国人。感觉在攀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那本书,还以为是姊妹篇。
  •     每一段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其真正意义上的前行;每一场战争的缘起也不会因为某些他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多少大的历史转折。所以说,任何时候我们看待历史上的事件,战争都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充分地客观地全面了解真正的那段历史。毕竟,不同角度的探讨,不同层面的分析,不同立场的评论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那么,面对着一场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共内战,想来也肯定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分析。

    尽管战争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然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大国却并没有放弃其大国的特权。作为一个当时的强国,它的确在中国的这场内战中做出了诸多不同的选择和放弃。根据历史记载,所谓的国共内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期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与此同时,不同立场的人们对于这场内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决定。那么,作为超级强国的美国,他们同样也有着自身利益角度下对于中国这场内战的评判。《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便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揭开了来自于美国参谋首长联席回忆对华主张的分析内容。在如此厚厚的一本美国人眼中的战争分析下,更是透过战争的局势纠结而出美国不同时期对于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决策。

    作为一本历史类题材的书籍,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通过军方的解密档案形式来带领读者深刻解析美国在面对国共内战时期的相关决策。尽管这是一个国家,但是作为如此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面对他国的政局变动时采取的策略其实也受着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美国的决策并不是单方面的下达;美国的态度受制于各个政局要害的牵制。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军阀和国务院,美国海运和陆军,国防部和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多方面的决策而影响着自身的相应对华态度。事实上,本书的内容并非空口的说辞。相反地,透过文中的章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且也包含了美国战后的全球外交策略。而在这其中,更涉及到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的成立缘由,发展和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影响等等。透过这些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我们读者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国为什么会对国共内战。

    身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尽管没有经历过那段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内战岁月,但是我却曾经在也看过或者了解过相关的历史。国共内战的确难以避免,但是历史的发展终究还是顺应着民心地让这场战争得以终结。透过这本《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我其实更多地关注到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毕竟,他国对华战争态度的变化尽管不能说是绝对,但是却可以从侧面促使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既然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美国自然不会去做某些不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了。透过此书,我们解读到的实则更是一个会对中国内战有某种影响力度的美国为什么会在相关时期做出当年的那些不同的态度而已。
  •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革命
  •     外交是一个大国最大的政治,尤其是美国,外交就是一切了。从本书中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程序。
  •     了解外面的世界。。。。。
  •     史料很珍贵,写法一般,比较枯燥
  •     这是一本用大量史料作依据写出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和政府各自对蒋介石政权的看法及采取的政策,是援蒋还是弃蒋、援台还是弃台,应否发动朝鲜战争等作出决择。今天看来,仍可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的思路和策略。
  •     从另外的角度看看那段历史。对全面理解历史有好处。
  •     从另外的角度看待国共内战,了解这个关键点是如何转折的。不错。
  •     给老公买的书,他愿意看~
  •     美国军方如何看待国共内战
    评《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对于政权和政治的解释,历来遵循“成王败寇”的准则;而对于历史的书写,历来会受政治和文化以及时代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从8年抗战结束到3年国共内战最后到抗美援朝,共产党在此期间不断强大,在国内战胜国民党夺得政权,在朝鲜战争中战胜美国并最终站稳脚跟,在党的组织史中都值得大写特写;其中国共内战3年是最关键的时期,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崛起、美苏争霸逐渐拉开帷幕以及中国在美苏争霸中的重要地缘作用,华盛顿的态度将大大影响国共内战的进程。《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试图以美国军方的视角看待国共内战,并揭示这个期间美国政府、军方的对华主张,对华政策演变过程及对中国的影响,等。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可以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3年内战,更是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和调整,了解大国政治、军事博弈背后的规则。因此,本书不仅有很好的研究角度,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更像一本研究论文(可读性就不如一般读物了),从论题的提出,到对于文献的总结归纳,以及在书中频频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理论,作者一直将自身的观点摒弃,力图还原1947-1950年期间美国军方对于国共内战的视角和主张。书中首先对二战后美国全球政策的演变和以“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组织进行了浓重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与其他机构在对华主张上的博弈、斗争以及最后的取舍,以从总统、国务卿以及联席会议代表各种观点的交锋和对抗,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不断调整过程。随着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一系列事态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美国军方和政治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先后占据主流,长期以来一直以政治界的观点为主,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军方观点才得以重视。

    历史的任务是尽量地还原过去。我们不用去庆幸国共内战期间,没有受到美国的干扰。历史不能虚拟,虚拟也只是对过往历史事件的一次推演;但历史可以变换角度,从每个角度读出来的历史,可能都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借鉴。国共内战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公婆之理,国共双方的历史可能都会尽可能地对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进行美化,第三方的观点也许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有独到的研究意义。
    2012-6-16
  •     用别人的视角看待我们都认为是常识的东西,结果可能很有意思
  •     研究国共内战有较大参考价值
  •     看看美国人的外交策略,太有谋略了。
  •     书名就是标题党,实质是家中药铺子
  •     此书为读者从大陆和海峡以外看国共内战历史提供了新视角,里面引用大量真实的档案资料,可信度很高。
  •     冲着书名买的,细读后,还真是买对了。
  •     美国人原来是这样失去了中国
  •     似乎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        首先得说,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吸引人,且不说《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这一主题目,即使是它的副标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这一名字给我的吸引力也要远远大于这本书的内容。真正与全书的内容契合的就是书名中的“分析”二字。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你是抱着看历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恐怕你会觉得它很枯燥,因它更学术、更专业。也正是因为它的学术化和专业化,所以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会让你看着有些索然。
       这本分析报告是台湾人写的,台湾人研究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中国内战的态度,从这一点上来看,本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并不好。众所周知,台湾和内地对于很多英文名字的译法都是不一样的,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李海将军”,而这位“李海将军”对于内地的读者会觉得很陌生,看看他在书中的角色我们发现他曾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最高司令首席参谋长,他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 Daniel Leahy,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莱希啊!书中还有比如“李威将军”,其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奇威。就连进入书的题目的那个美国机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在内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我们叫做“参谋长联席会议”。当然,既然是台湾的作者的书,我们在引进的时候应该尊重人家的习惯用法,不过既然是引进到内地了,也要照顾一下内地读者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应该加一些注解,这样既尊重了作者,也照顾了读者,岂不是两全其美?也许是编者想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不动,如果真是这样,正文里却又多出很多的引号,这倒不是说那些引号不该加,我只是希望在加引号的同时能不能也加一些注释呢?
       这本书在分析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中国的态度方向还是比较细致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中国内战时的态度并不明确,首鼠两端,相对于苏联,他们要“消极”得多,从一开始希望中国和平建国,到对腐败的蒋氏政权感到无能为力,再到希望毛泽东成为分裂共产主义阵营的“铁托氏人物”,美国的军方和文人就一直吵来吵去,一直吵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建国。毋庸置疑,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来说要有利得多,一个红色的中国对苏联有多有利一个非红色的是中国就对美国有多有利;或者也可以说,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有多有利,一个红色的中国对美国就有多有害。美国人清楚这一点,而苏联人也清楚这一点。然而苏联对共产党的支持要比美国人对国民党的支持要实际而有力。当然,内战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决定的。腐败的南京政府已经不得民心,甚至它的美国盟友对它也失去了信心,所以它最终被人民推翻。国民政权与其说是被共产党推翻的,还不如说它是自己毁灭的。
       书中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看法也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述。从这些记述看,美国也曾想过要武装占领台湾,但又怕激起蒋介石的民族情绪,反而会促进中国的统一;美国甚至也曾表示如果中共占领台湾,美国也没有办法这样的态度。从书中的逻辑来看,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国的统一应该并不会太难。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正是历史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某种角度说,台湾问题有美国强行插手的因素,但也是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犯的错误造成的。有史料记载,中共高层曾与蒋介石接洽,请他回大陆做一方大员,治理哪个地方随他挑。而一场“文革”,让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包括美国一直担心的中共会对台湾进行的渗透,也在这场劫难中前功尽弃。
       美国在中国当代史中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确实要分析一下它曾经做过些什么和产生了哪些影响。然而说到底,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真正有力量的还是人民。我们不能忽视外部的力量而盲目,但也绝不能过分看重外部的力量而畏缩,这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事实,也仍将被历史证明。
  •     看看美国人面对国共内战时的策略,作为中国人真是汗颜啊
  •     收了马歇尔的报告那本书,又补上这本,应该够了解清楚当年老美对中国大陆上的双方的认识分析了。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探知欲!
  •     这一本书是我在当当经历中最不靠谱的纪实书。起码不能叫“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合作”!只能当某些人研究用而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