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国际关系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7040122442
作者:刘德斌 主编
页数:663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的演变为主线,把国际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有机地串联起来来,使读者对16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编 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 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东亚封贡体系
二.穆斯林世界
三.欧洲秩序
第二节 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三.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第三节 现代国际关系的孕育
一.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
二.西班牙的衰落与尼德兰革命
三.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
一.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2.宗教纷争与王朝利益
二.三十年战争
1.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
2.战争的四个阶段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1.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3.现代国际关系原则
第二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一.17-18世纪欧洲的纷争
1.《航海条例》与英荷战争
2.法国大陆扩张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3.欧洲列强争霸与七年战争
二.奥地利.普鲁士与俄罗斯
1.奥地利的转变
2.普鲁士的崛起
3.俄罗斯的海陆扩张
第三节 17-18世纪的欧洲与世界
一.美国独立战争
1.美国独立战争与欧洲列强的反应
2.美国独立与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
二.欧洲.拉丁美洲与非洲
1.拉丁美洲与殖民制度
2.非洲与奴隶贸易
三.亚洲: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
1.中国的“康乾盛世”和清朝的对外关系
2.印度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
第二编 从维也纳到凡尔赛一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
1.法国大革命及其外交原则.
2.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维也纳会议
2.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一.欧洲协调体制的确立
1.四次国际会议
2.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二.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1.1848年欧洲革命
2.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3.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一.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1.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2.克里米亚战争
3.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二.意大利.德国的统一
1.意大利的统一
2.德国统一的背景
3.“铁血政策”与统一战争
4.德国与“东西方政策”的选择
第四节 “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一.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
1.工业革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
3.殖民地的反应
二.美国的加入
1.内战前的美国对外政策
2.美国内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3.内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
三.中国的衰落与日本的崛起
1.中国的衰落
2.日本的崛起
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第一节 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一.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2.近东危机
3.1878年柏林会议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德俄关系和1879年德奥同盟
2.1881年三皇同盟
3.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第二节 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1.保加利亚危机
2.德法关系危机和《三国同盟续约》
3.两次《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1.俾斯麦下台与德国外交策略的转变
2.法俄同盟的形成
第三节 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一.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1.英.法.德的扩张与竞争
2.瓜分刚果河流域
3.1884——1885年柏林会议及列强在非洲的冲突
二.列强在中亚的争夺
1.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2.1894——1896年近东危机
3.巴格达铁路问题
三.列强在远东的角逐
1.英.法.俄在远东的角逐
2.日本侵占朝鲜与中日“甲午战争”
3.三国干涉还辽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第一节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前危机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时代
2.美西战争及美国的扩张政策
3.英布战争与日俄战争
二.一战前的大国关系
1.英德关系的转变
2.《英法协约》
3.《英俄协约》
三.一战前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
1.列强的军备竞赛与两次海牙和平会议
2.波斯尼亚危机与摩洛哥危机
3.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一战前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
2.萨拉热窝事件和“七月危机”
3.大战爆发
二.战时国际关系
1.列强的战争计划
2.交战国争取盟国的外交斗争
3.日本和美国参战
三.俄国革命的发生和大战结束
1.俄国十月革命与《和平法令》
2.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
3.大战结束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六章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一节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争端与问题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3.国际联盟:理想主义的尝试
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的争夺
2.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总结
三.多极“均势”格局
1.欧洲霸权的衰落与两极格局的先兆
2.苏俄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动荡
一.“洛迦诺时代”
1.德国的赔款问题与安全问题
2.洛迦诺会议与欧洲政局的变化
3.《非战公约》和裁军问题
4.国际社会的动荡
二.大萧条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大萧条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德日法西斯统治的确立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寻求集体安全的政策调整
三.20——30年代的亚非拉革命浪潮
1.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2.中东委任统治地与巴勒斯坦问题
3.拉丁美洲与欧美世界
4.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节 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
一.三国轴心的形成
1.德意关系的协调
2.罗马-柏林轴心的形成
3.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侵略与绥靖
1.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
2.德国侵占奥地利
3.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三.战前世界力量的重组
1.法西斯集团的内部矛盾与德意钢铁同盟
2.英法同盟的建立与日苏关系的调整
3.英(法)苏德的三角谈判
第三编 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
第七章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二战的全面爆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一.浩劫难免:二战的全面爆发
1.德国进攻波兰与“奇怪战争”
2.法国的沦亡与英国的抗战
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与英美联盟的形成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苏德战争的爆发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3.同舟共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
一.美苏掌握全球战略主导权
1.二战战略形势的根本转折
2.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3.二战中的中东与拉美
4.德日五条件投降与二战胜利结束
二.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2.欧洲霸权的终结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
第三节 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一.盟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
1.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
2.布雷顿森林体系
3.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会议
3.联合国的诞生
4.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冷战的起源与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
一.从盟友到敌人
1.美苏对外战略的根本冲突
2.五国和约的缔结
3.战后美苏矛盾的激化
4.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
5.冷战的起源
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马歇尔计划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3.伦敦一巴黎协定的签订
4.英美特殊关系
5.战后西欧的联合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2.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经互会的成立
3.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4.苏南关系的破裂
四.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
1.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
2.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
3.越南抗法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4.第四点计划与亚太军事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缓和.冲突与僵持和东西方阵营的分化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2.东西方关系的解冻
3.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斗争
4.美苏戴维营会谈
二.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僵持
1.“箭与橄榄枝”的外交战略
2.走到战争边缘:第二次柏林危机
3.一触即发:古巴导弹危机
4.走向僵持的美苏关系
三.东方阵营的动荡与分化
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波匈事件
3.苏联干涉东欧国家内政
四.西方阵营的分化
1.欧共体的发展
2.戴高乐的独立外交
3.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的破产
4.日美安全条约的修订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2.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
3.新中国“一边倒”对外战略
二.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新中国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2.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4.中日关系
5.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
1.“两条线”的对外战略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2.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
3.中国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签订
4.周恩来总理十四国之行
第四节 冷战中的第三世界
一.战后初期的亚非拉
1.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2.印巴自治与克什米尔问题
3.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第三世界的联合
1.万隆会议
2.不结盟运动
三.全球殖民体系的崩溃
1.非洲的觉醒
2.苏伊土运河危机与第二次中东战争
3.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
4.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西方的非殖民化
第九章 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2.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
3.欧洲局势的缓和
二.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1.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与中国“一条线”对外战略
2.中美和解与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3.中美建交
4.20世纪80年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苏联的战略扩张与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一.苏联在缓和中的战略扩张
1.苏联的扩张战略
2.苏联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与在第三世界的扩张
3.美苏第二次缓和的终结
二.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1.从人权外交到卡特主义
2.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
3.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4.美苏关系的第三次缓和
第三节 多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一.国际关系中的新因素
1.新技术革命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
2.70-80年代的跨国公司
3.国际组织的发展变化
二.多元化时代的来临
1.欧洲联合的发展
2.欧共体对外关系的发展
3.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4.20世纪印年代的中国外交
三.多元化时代的第三世界
1.亚洲的地区热点问题
2.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拉美的债务危机与反霸斗争
4.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四编 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
第十章 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第一节 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与冷战的终结
一.东欧政治地震与欧洲新局面
1.东欧剧变
2.德国重新统一
3.华约解散与北约调整
4.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
二.美国的战略安排
1.“超越遏制”下的美苏伙伴关系
2.海湾战争: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
3.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三.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和平”终结的原因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追溯
2.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图景
3.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4.反全球化运动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增多
1.90年代跨国公司的新发展
2.政府间国际组织
3.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全球性问题
1.恐怖主义问题
2.民族主义问题
3.人口问题
4.生态环境问题
5.贫困问题
6.毒品问题
第十一章 美国霸权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增长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力的增长
1.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美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软权力:美国霸权的新形式
1.何谓“软权力”
2.美国的新式霸权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
2.“9·11”袭击与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
第二节 “多强”力量变迁与对外关系
一.欧盟:扩大与深化
1.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
2.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3.欧盟共同外交的实践
二.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
1.日益强化的日美同盟关系
2.“大国外交”实践
三.俄罗斯:从叶利钦到普京的大国复兴之路
1.政治经济转轨中的困难
2.从“亲西方”到全方位外交
3.普京的大国外交实践
四.中国:努力构筑稳定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2.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
3.中欧.中日关系的发展
五.印度:从南亚走向世界
1.印度的大国意识
2.印度大国梦的实践
3.印度崛起的潜力与禁锢
第三节 冷战后的第三世界
一.危机与嬗变
1.非洲经济困境与政治民主化浪潮
2.拉美民主化进程及金融危机
3.东亚金融危机与政治动荡
二.地区冲突
1.波黑内战
2.科索沃问题
3.巴-以冲突
4.印巴冲突
5.朝鲜半岛
6.两次车臣战争
7.阿富汗问题
8.非洲地区的动荡
三.加强合作:第三世界的自强之路
1.东盟的扩大及其一体化新进展
2.拉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3.非洲联合自强
结语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大事年表
附录三:译名对照表
后记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史》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封建大帝国,与周边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它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运用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层面,再后来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方面。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1368年,明朝建立后,以中国为核心的独特国际关系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15-16世纪,明朝开始将外商当作朝贡使团来接待,将外商来中国进行贸易与朝贡联系起来,又将朝贡关系同“册封”朝贡国君主联系起来,结果形成了封贡关系。在1587年编纂的《大明会典》中,共列举了123个朝贡国。1764年编纂的《大清会典》不仅列举了朝贡国,还对各国朝贡的时间及手续作了严格规定。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访华时乘坐的船只,在开进中国内河航道时,负责接待的官员,硬是下令在船头挂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帜,使傲慢自大的马戛尔尼觉得大伤体面。在中国周边地区,朝鲜和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朝鲜早在反抗契丹(辽)和女真(金)的统治和压迫时,曾承认宋朝为宗主(996-1123),名义上臣属于中国。1259-1356年,朝鲜臣服于蒙古,在摆脱蒙古人控制后依附于明王朝,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时还向明朝遣使请封。“朝鲜被中国人看成中国北部极重要的‘外藩’,它在明、清两代又是中国的头等朝贡国。”据统计,“从1637至1894年,有507个朝鲜使团到过北京,也有169个中国使团出使到朝鲜。”②朝鲜每个国王登基,都必须有中国皇帝的册封。琉球群岛虽离中国的台湾较近,但远离中国大陆,所以属国地位较朝鲜稍差。③日本在公元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向魏王进贡,并接受了魏王授予的“亲魏倭王”称号和金印。

图书封面


 国际关系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罢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感到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似乎怅然所失啊。因为短期内再也不能清晰的指出当今世界的形势了。因此,不断的有各种各样新奇的理论提出,试图解释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回过头来看看呢,真跟看小丑似地,各种理论轮番上阵,真比马戏还精彩。历史告诉我们,妄图预测世界的人都失败了。比如三集团论,说世界经济将会形成美德日三国主导的相互竞争的集团,并且其中德国主导的欧洲集团最强,日本主导的东亚次之,美国主导的美洲最次。结果——90年代,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欧洲则陷入停滞,日本则因为经济泡沫的破灭而停滞不前,于此同时,中国迅速的崛起了。与这个类似的是现代世界体系论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预测的三极世界论,并且认为三极有可能减弱为这样一种两级:以日本、美国、中国为一方VS欧洲、俄罗斯为另一方。再比如两个完全对立的理论:美国衰落论和单级时刻论,一直在较量,在不同时期各有胜负。比如1993年还以《大失控和大混乱》警告美国面临20个重大难题,有内战和解体危险的布热津斯基,1997年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大谈美国经济的活力、政治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吸引力,大谈美国新式霸权及其对世界的领导责任了。此等反复无常,实在令人无语。对于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盲人摸象。不由得想起唐世平说的11个范式,这11个范式真是如手电筒一般照亮了国际政治中的各种理论,可是,能不能用这11把手电筒照亮全部,会不会有其它的手电筒,谁也不能保证。当然,有的时候,历史又巧妙地预示了未来。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并不指望后世被他启发造出这些东西。奥威尔写《动物庄园》,也并非为了含沙射影预测未来。只有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发现,噢,是这么回事儿啊;噢,原来有人早说过了啊。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还热衷于预测未来呢。貌似旁门左道说过,预测是为了获得对于未来的掌控感和部分的安全感。预测到负面的事件,能够减少负面事件真的发生时对人心理的冲击,预测正面的,能够给人增加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感。心理学说人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People want to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而预测呢,就是让人对不可掌控的未来产生虚幻的掌控感的重要途径,人啊,就是无时无刻不能停止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所以啊,对于现在形形色色对于中国崛起的预测,您老也就听一听乐一乐就完了,可别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须知今天有中国崛起论,明儿又搞不好冒出个印度崛起论,只要人类不停止思考,说法就多着呢,个个都当真,那也太累了。眼前,想想中国十几亿的人口,想想中国这几年不断的天灾人祸死伤无数,想想千呼万唤却依旧举步维艰的改革,想想中国整个思想界的苦闷,还能精神抖擞,还能无比乐观么?噢,有人说没那么惨吧,经济好啊。殊不知一旦中国经济的泡沫破灭,又有多少言辞会甚嚣尘上。相对剥夺论指出,人们对他们状况的认识 比他们的实际状况更重要。如果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后突然陷入停滞,必定带来的是民众普遍的不满和愤怒。同时,500年的历史也让我们发现,神马都是浮云啊浮云。人类的历史真是充满了各种狗血,各种恶俗,自己的这点小纠结小破事根本算不了什么。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东西很可能有一天就无人问津甚至遭人唾弃了。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过大国亲善的狂潮。以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顶峰。整个20年代,世界都处于一种感觉中的经济永久繁荣、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中。洛迦诺公约的炮制者张伯伦、斯特莱斯曼、白里安因此缔造了和平还获得了Nobel peace prize(可见这是个多么不靠谱的奖,就事论事,勿联想)。然而,事实上,20年代的国际社会,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和平年代,是一个孕育着危机的年代。想具体看看这二十年间的各种狗血和龌龊的请参见《二十年危机》。历史上各种惺惺作态的事儿多了去了,比如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为了要挟列强争取在阜姆问题上的主导权,故作姿态,佯装退出和会,没想到其它国家毫不理会,于是过了两星期,奥兰多又悄然出现在谈判桌上。很多曾经大行其道的东西,其实P都不是。影响深远的未必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受到重视的也未必是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知道的学者并不多,但是有两个人是自我初识他们的作品不久就立刻接触到对他们作品的铺天盖地的批评,第一个是福山,第二个是亨廷顿。他们广受诟病的原因,无非是写了一本广受诟病的书,在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学术声望。(这使我想到了一个人,刘瑜,私以为她有这种趋势,虽然现在还不明显,虽然她现在正处于上升期。)作为一个还未登堂入室的求学之人,我最闹不明白的事情就是:为什么所有教科书,在能够提到这两个大草包的时候都尽可能的提到他们,尽管附带的是批评意见。为什么这些作品不是被贴上“脑残”的标签而立刻无人问津,反而越炒越热呢?为什么在明显的批评占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花这么多力气去批判一个已经广受批判的理论呢?《文明的冲突?》1993年起在《外交》杂志发表,三年间引起的争论,超过该杂志4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任何一篇文章,也超过了亨廷顿本人撰写的其他任何文章。所谓争论,就是有人叫好,有人批判,目的也都是去伪存真。可是,有些东西,真是没有去批判的必要,一眼就能看出这东西是个残次品,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给它指出那里残次了呢?突发奇想,是不是所有那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东西,都会被人批的体无完肤?因为盛名,所以影响力很大,很深,因为难副,有鉴别力的人一眼就看出是残次品了,所以又铺天盖地的批评,批评又反过来扩大了影响。还是说人性中就有打压名不副实的东西的强烈欲望?归根到底,又要到心理学了,暂时想不明白了,就此打住吧。世界去向何方?套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答曰:我不知道,但是谁又能知道呢?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序里说的: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本文是关于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内容的吐槽,只针对书中所言的史实。当然,如果看官从吐槽文中都能引发新想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第283页,换取意大利放弃在澳大利亚,巴尔干........争夺。“澳大利亚”应改为“奥地利”,这可能是作者在翻译国外材料是混淆了 Australia 和Austria两词。第316页,日本舰队在千岛群岛单观湾集结待命,“单观湾”应该为“单冠湾
  •     这是到大学后读完的第一本书,不过那会依然不知道读什么书,所以把一本教科书当故事书读下来了。不变的教科书的编写与叙事方式,实质就是个国际关系的大事记,可以咀嚼的东西很少。但总的说来,我还是了解了一些以前不太清楚的历史事件。可能是太习惯看教科书了,所以在大学的时候,大家编写的历史书都没有怎么读过。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作为教材,很好!
  •     目测会拿C。。。
  •     暂时把国关史都过两遍吧 终于在昨天彻彻底底地把这本国关史看完了,第一次觉到了累
  •     质量好!这次给5星了!不过咱们的缺点还是要说的,包装能不能再次点?!无语……
  •     作为国关课的教材,挺不错的。多看看对自己有益处。
  •     一星不能再多了...
  •     简洁,清晰,个别部分有欠缺,错别字有点多啊。。。
  •     教材
  •     貌似是清华教材?
  •     奥地利一旦与任何一方结盟,它的国土就会变成主战场【奥地利给我感觉一直很苦逼。。拿破仑时期也是 反法同盟里总是最先被拿破仑干掉 普鲁士要是连它一块统一了多好。。。
  •     不是说内容 感觉这本书是盗版的,边上纸裁得都很不齐
  •     非常适合复习清晰又逻辑鲜明良心教材
  •     这本书还可以,但不知道是不是正版的。因为我发现目录上的页码与实际页码有些不对。
  •     我一般不开列国关书目,但这是我的启蒙读物,高三读了半年让我迈进了国关的门槛。我很怀念那个时候
  •     适合参考书 考试必备 你懂的。 简约清晰 框架‘稳重’
  •     20130701
  •     不错,很喜欢,很满意
  •     刘德斌老师写的非常详实,给出的观点角度也颇为新颖。
  •     上学时,修了这门课,当时没买书,借同学的看,现在觉得应该有一本在手边。
  •     考研用,还没看
  •     我总算知道拿破仑是怎么一回事
  •     国内从来没有哪位作者能把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写的如此之好,读来饶有趣味。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冷战的终结,国际体系脉络清晰,它是我当年考研之时的启蒙读物,力推!
  •     高教社的教材很少有这么经典的啊
  •     简单地罗列事件而已
  •     高教出版社,成了应付考试的代言……
  •     詳細,值得
  •     书后有练习,帮助梳理,启发思考。讲解很讲究追本溯源,比如“德意志”的起源,还有一些重要的外交家的生平。不过貌似也漏了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在王绳祖的里有补充。。总体不错,比王的清晰多了。
  •     砖头书,用来当枕头都磕到了头...老爹的课啊...
  •     书的体系脉络很不错,但事件的细节描述在书中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     有对比才能体现这本书的牛逼~
  •     图书质量
  •     一开始不在教材单上,还以为是盗版。买来后发现是推荐书,很耐读,很有意思~
  •     专业书一
  •     高中的时候,我们同学几个人很喜欢这本书。不过这本书的水平,也就是糊弄一下高中生了。也许是个不错的考试知识提纲,但是没有深度,还带有严重的政治味道,对苏联的所作所为避重就轻。这本书,看完就可以扔掉了。
  •     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     读了一遍了,在读第二遍,还要再读
  •     考研必备,好厚,去年考研,一把辛酸,不说了
  •     上了两个学期,很好!
  •     书很好,是老师推荐的书,会认真看哒。
  •     快速入门
  •     也不能算是读过 就是草草的扫了一眼 为了写论文……
  •     内容很全面,感觉有深入挖掘更多材料的必要。
  •     刘德斌蜀黍写的太好了,王绳祖的看得我想吐
  •     非常满意啊。刘德斌的书就是好。
  •     花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这本六百多页的书。本书是国际关系史的入门读本。大家猜猜封面都是谁吧。
  •     
  •     个人觉得这本书有很大的意淫嫌疑,虽然是广泛全面的教材,但是其中对很多国家态度判断的依据不足,或者依据展示不足,总有“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感。
  •     很系统,全面,对我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很有帮助
  •     很好的国关史入门书,思路清晰,线索明确,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角度考察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学科的考研参考书。
  •     07年寒假。
  •     就考研来说形成整体框架这本最好用
  •     看了一半,1945年之前的历史写得都不错!
  •     反正是看完了 蛮不错的教材。
  •     很基础的一本书。
  •     做教材读比较不错
  •     结构很清楚,语言也不错~但是意识形态色彩还是有点重……仅限快速入门~
  •     还行手感还可以差不多
  •     荡气回肠,与读大国兴衰的脉络类似,一战前扫盲
  •     很全面,也很言简意赅。
  •     教材,非常清晰明了,虽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意识形态的痕迹。
  •     书的内容很赞,很丰富很有逻辑,到底是大师写的,不错,书的印刷质量很好,超过我的期望,价格合理,亚马逊值得信赖
  •     纸质较好,运速较快。
  •     写的还行吧
  •     非常不錯的入門書
  •     详细加条理清晰 虽然还没有读别的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 很难被超越 加上视频课讲解 适合所有人看
  •     蛮有启发的
  •     绝对是我读过的国际关系方面最好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