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

出版社:中国妇女
出版日期:2009-7-1
ISBN:9787802037472
作者:孙瑞雪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经典图书《爱和自由》全新增订第4版。从第一版到今天的第4版,《爱和自由》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应广大父母的要求,此次增订,在保留原有全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孙瑞雪老师最新经典讲座,向读者系统全面地阐述“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新增的《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这一篇中,全面讲述了孙瑞雪教育机构“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一详细讲述了爱、自由、规则、平等的教育,讲解了广大父母关心的如何给孩子爱,讲解了家庭使用的3大规则,幼儿园实践中的7大规则等内容。这些在上一版中是完全没有的。
在新增的《儿童成长中的自由》这一篇中,集中讲述了儿童应当拥有的5大自由,解答了众多父母所困惑的问题:到底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第十七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附录:
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
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编辑推荐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15年前,故乡宁夏的第一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一本幼儿教育的经典书籍,连续四年,稳居网上家教图书销售榜前四位。

前言

《爱和自由》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又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已经第四版了,每一次再版,在销量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很高兴这种飞跃的产生,远不在于书籍的推广力度的提高,而在于,伴随着这一历程,整个社会的思潮,也正好在发生着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就如同当年孙老师刚办学的时候,只有5个堪称“勇敢”的家长,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孩子送进这所“爱和自由”的幼儿园,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探讨新教育的问题了。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于13亿人口而言,还是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但事情总是这样的,要改变一个世界,总是要从一个人一个人开始的!请相信,一个新的环境正在萌生,而这些家长,无疑是新环境的火种。这本书最初的雏形,来自于孙老师早期的演讲录。这次再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内容添加,整理了孙老师于2008年的公益讲座上对于“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科学教育的整体阐述,作为附录,希望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这一教育的理论架构。同时,也期待孙老师即将出版的新书——《完整的人》(暂命名),那又将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内容概要

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引进、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开创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界的新纪元。

章节摘录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10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接受这个观念就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成人来建构;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期非常漫长,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说得短一点,可能是零到6岁,说得长一点,大概要到12岁。12岁还不能离开母亲,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龄是18岁。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1岁半,我们用1岁半到6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成人对他怎么说孩子的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1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真奇怪。但是,后来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表现出特别尴尬和难为情,还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将卵产在树权中间,幼蝶刚出生时必须吃特别嫩的叶于,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因为幼蝶对光最敏感,所以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幼蝶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比如语言,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在头3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我们不难看出,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说,儿童3岁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_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图书封面


 爱和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爱和自由,不仅让我懂得了孩子的内心,更加看清了自己,对一些事都能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更加有耐心了,是一本好书.......
  •     我觉得还是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具实用性,全书所展现的理念都和蒙氏教育有关,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又无法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但其中的不少育儿理念还是相当值得借鉴和参考。比如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     有了小宝宝,刚开始接触幼教早教这方面的书籍,还未有广泛涉猎,所以,带着吸众家之长来看这本书,谦虚学习。每天早上利用上班的时候看一点,大概1个月读完,有一些感想。这本书在传递一个简单,自然,明了,却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理念: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他出生以后便存在一个内在或自我在引导他的成长。而家长却时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认为儿童教师一张白纸,他的成长是由家长控制的,所以家长用他成人的世界观去强迫孩子接受。这本书最着重强调的就是:放下这种愚蠢的自以为是,用尊重,用爱,去给孩子自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就需要明确如何去做。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大众则需要清楚孩子内心有什么诉求。这便引入了“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在发展(或发育)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之为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相互作用的需要。不同孩子的敏感期到来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家长需要知道各个敏感期的特点才能确认孩子牌何处敏感期,这是另一本书的角色。这本书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不要去“教育”,遵从孩子的敏感期,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的权利,给他发展和发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他必要的保护。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的前提下的,而不是基于大人的“我认为对你好的”。这个问题便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的讨论: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因为是由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每个演讲独立成章,所以整体结构性不强。另外,也是咽特点,具体的操作细节并不多,欲知细节,需配合另一本书。再次,作者在演讲过程中多次提到“蒙特梭利”,“蒙氏幼儿园”,“蒙氏教育”,让人有一种借机进行商业推广之嫌,对于我来说,这种行为或者暗示性的语言,是一个大大的减分。对于想要重塑教育理念的家长来讲,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同时也需要其他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教育理论来作为支撑和补充,这样你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处事哲学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精彩短评 (总计94条)

  •     教育好妹妹,作为哥哥美好的愿景,但我与妹妹待在一起的时间始终不多,家人也不愿意去了解我的天方夜谭;妹妹,哥哥是自私的,其实我是明明可以改变你的。
  •     读儿童心理学是一个自我治愈的过程,明白自己症结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子。养孩子也是,
  •     尊重每个孩子的精神内核,保护它静待花开。家长要时常反思切勿将童年的错误和遗憾投射给孩子,让孩子在宽松和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比物质条件的堆砌更重要。家长要有高质量的陪伴,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少抱怨和做负面性评价。少一点“我这么做是为你好”的心态。不要让付出感成为家庭关系的“杀手”。多多感恩,尽量亲力亲为。家庭成员要多交流育儿经验。
  •     一本看得下去的育儿书
  •     总体的观点认同。不过像是卖广告的多。对蒙特梭利教育的评价太绝对化。而且文字写的不是很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容易让人理解。两本对比着看。
  •       只是看了几本书,我并没有达到育儿专家的水平。但是,我觉得孙瑞雪将育儿的方式过于单一化,好象只有蒙式教育才是唯一科学的育儿方式。可能是由于她本人就是作为蒙式教育在中国的推广代表,最早承办蒙式教育幼儿园。她是否是带着某些商业目的来创作这本书(演讲录),我不得而知。只是全书看下来,“蒙特梭利说......”成了唯一引用的论据,列举的许多教学事例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有说服力,让人感觉似是而非.她将其他普通幼儿园培育的儿童一律作为不正常儿童来列举,是为了突出经她们自己幼儿园培育的儿童的不同寻常.好比某个广告,以压低其他商品来突出自己.但说服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这本书也带给我一种冲动,开始了我看蒙台梭利原著的历程.
  •     很多观点,值得推荐!
  •     此书教育理念源自蒙台梭利,作者写的散乱絮叨,举例引用不够深入... 捕风捉影的写到一些实质,爱与自由,给你所爱之人最好的礼物...
  •     对照自己的童年来看,人格确实有所缺失了..
  •     算是我的蒙特梭利入门吧,内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惊讶于当当的好评。
      出发点是对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但是不得不说书中的大量论点论据都有问题。看到最后,发觉此书俨然成了作者为其幼儿园做推广的手册。蒙式教育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决定有着严重的缺陷。这本书真的不值得推荐。
  •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     Can't agree more!
  •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作者在书里讲了蒙班孩子与普通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基本就是一个广告。看完之后我很好奇蒙班到底怎么教学,孩子上小学之后又怎么样。按照书里讲孩子上小学之后,环境变了,没有那么自由了,但是他们已经可以自律了。所以不存在幼儿园结束之后,适应不了中国式小学的模式。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小学老师(北京海淀重点小学)。他们学校有专门的蒙班。孩子们没有办法上课,各自忙着各自的“工作”,老师们很头疼,根本没有办法上课。我觉得应该不是个案,因为他们的招收的蒙班不是一届两届。接触到的孩子也不是几个、十几个。话又说回来,蒙班的孩子表现欲是比较强的。总的来说个人认为蒙班不适合中国国情。孩子生活在这个环境就必须是竞争。当然这本书也有好的东西,比如我学会了保护孩子的敏感期,带他到户外的时候,让他随心所欲的接触大自然,玩沙子,搬砖头。只要没有危险,我都不制止他。小区的家长看了都带孩子绕着走,嫌脏。如果仅仅从保护孩子敏感期出发,我更喜欢孙瑞雪的另外一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果不想带孩子去蒙班,不推荐买这本书。
  •     总体感觉还是挺好的,实践起来不那么容易。
  •       对于一个刚刚升级为妈妈的人来说,在 育儿方面有很多的未知,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在育儿的道路上为我指明了方向,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念,我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把自己的爱无限、无私的奉献给我的孩子,我要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自由的成长。
  •     爱与自由、儿童敏感期,两本书我都有,不过不是这个版本的,是前两年就买的。所以我的评论只就书的内容而言,不涉及这个版本的装帧、印刷等等。我个人是很喜欢这两本书的,并且确实感到书中的理念启发了我。比如说,“敏感期”的概念,我自己的观察,孩子,尤其是幼儿园中班到大班阶段的孩子,的确有“敏感期”。我的女儿从大班开始,对认字很有兴趣,有一段时间,走到哪里都要问我们,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敏感期”,我们给她买了很多适合她年龄段的绘本。现在她上一年级了,语文课很适应,自己喜欢写短短的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这只是一个例子,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应该会有对某个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家长如果能意识到这就是“敏感期”,给孩子创造环境和条件,就能保护和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爱与自由,传递的理念我认为是很新的,不过我当时读的时候,感到一开始不好理解。我们都知道要教育孩子、要管教孩子,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这样子的。怎么个“爱与自由”法?伴随着自己女儿的长大,我越来越理解了“爱与自由”的理念。孩子内在是有一种天然的、向上的力量的,就像小小的植物,在春天萌芽,有了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就会拼命地向上生发。爸爸和妈妈更多地是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快乐、烦恼、担忧、甚至痛苦,给孩子心灵和情感上的关爱。感受到父母亲的信...任与爱的孩子,她的内心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让她自己会去努力。父母亲与其急于给孩子灌输这样那样的知识,不如给孩子成长所必须的“爱与自由”,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仔细观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父母亲给孩子“爱与自由”,孩子自己就能很主动地学习和成长。并且这种内在的动力有可能会伴随她的一生。 阅读更多 ›
  •     我们本身就不是在爱和自由里长大的,首先得解放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给下一代真正的爱和自由吧。比较担心的还是隔代问题
  •       新年的阅读,从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开始。
      经由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找到孙瑞需的这本《爱与自由》。读完后,遂对蒙氏教育产生浓厚兴趣。这几天遇到几对夫妇,也是对蒙氏教育推崇之至。
      这本是作者的演讲录,演讲有现场感,有故事,有趣味,但系统性欠缺。读下来,感触比较深的几个观点是:
      1、精神胚胎。儿童天生具有,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自然而然地发展。苏格拉底说,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对照理解为精神胚胎。
      2、敏感期。儿童6岁前是精神胚胎发展的关键期,此前的成人为其提供的环境非常重要。一个个敏感期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到点儿就运转展现出来,不早也不晚。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准备好环境与条件,静待敏感期的到来,不要用已有的偏见、成见阻挠孩子的发展。
      3、爱。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具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必要条件。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4、自由。孩子有了自由,就会自主自发地去关注引起他注意的事物;兴趣将其注意力贯注的某项事物上,反复观察、反复操作,形成那个专注;专注帮助孩子自己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切中要害;这种专注慢慢形成自我约束,即纪律。在这里,纪律与自由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孩子形成自由、纪律观念的过程,是他自己感受体验而来,从而更能发现规则的本源。
      5、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从感觉上升到概念,这是智力发展的关键环节。语言是对各种感觉、事物的指代,为了沟通方便,成为沟通符号,它来源于感觉;孩子学习语言,也是始于感觉。
      6、父母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就要求父母不断成长。成长是个美好的过程,父母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这本书里有大量丰富的案例,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具有专注、自信、遵守规则、富有爱心等非常美好的品质,这是孩子的精神胚胎里就蕴涵的美好。
  •       我觉得还是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具实用性,全书所展现的理念都和蒙氏教育有关,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又无法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但其中的不少育儿理念还是相当值得借鉴和参考。比如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     一堆凌乱地说教
  •       俺出身农民,从小就庄稼,上过几天学,也认识几个字。在俺们看来,养孩子和种庄稼差不多。
      
      1.种庄稼得选好种子。孩子长成啥样,不好多是大人遗传基因决定的么?这点不多说,孩子已经生了,多说无用。
      
      2.有了合适的环境,庄稼自己就长。孩子也是这样。老蒙怎么说来着,孩子是带着巨大的力量来到世界的(大意)。孩子自己就长,但是大人要提供合适环境。物质环境还好说,精神环境可就不一定了。实在不懂,就给他自由,随便。
      
      3.庄稼成长是有季节的,春天就是发芽,夏天就是开花,秋天就是收获。孩子也一样,到了什么时候就发育什么。老孙的书里面叫做敏感期,很好。现代人功利且浮躁,恨不得头一天种子种下去,第二天就收获。什么识字算术外语微积分在孩子四五岁时候都往上招呼,我还看到有儿童MBA的培训广告,这和拔苗助长有区别吗?这一点,还是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敏感期。
      
      
  •     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孩子九岁多,后悔没有早读此书。无穷无尽的后悔。纠结于子女教育的家长更是必读,读读吧,你不会后悔的。比蒙特梭利本人的书易于理解
  •     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要过多的要求他们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而且不容易把握度.
      但是观念很新颖.
      理论的叙述有点多.
      总体感觉不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那么亲和.
      但是也是值得推荐的不错的育儿书.
  •     学习,回头还要多看几遍,不能因为自己糊里糊涂长大了,就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代总是要比一代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要用科学的方式
  •     这本《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了
  •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行,推荐它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个观点:有时候家长所谓的“爱”更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这点深有感触。
       有时候家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爱孩子,为孩子穿衣,喂孩子吃饭是因为自己来穿,会更省事儿,自己来喂可以不弄脏孩子衣服,……
      家长更需要注意到的是自己的精力有限,而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的事情,在认识到之前就体会到了,带来的问题就是:家长自己已经沉浸在烦躁的琐事之中,被情绪控制,也就没有耐心没有精力去包容孩子可能犯的错,爸爸去哪儿里面有一集,石头因为把水洒在了床上,弄湿了被子,被他爸郭涛数落了半天,仔细分析一下郭涛的语言和行为,首先郭涛是爱儿子的,但是这里郭涛是因为爱他才数落他的么?不是,是因为被子湿了对两个人造成了麻烦,加上石头犯的前几件事情,情绪上烦躁(潜台词是:你怎么老犯事儿?搞得这么不顺利,我烦死了)
      还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跟我妈吵了起来,后来我就坐在床上哭,一开始我妈也没来安慰我,后来我爸来问,我妈就过来算是跟我爸解释的来安慰了我几句,你猜当时我小小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在想我妈不爱我,只是因为不想被我爸或者被自己认为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还好后来我了解到大人也有他们的情绪,不然后果挺严重的,只能说,孩子是很敏感的,也许只有一瞬间,他们也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所以家长首先要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个“伟大母亲(父亲)”情结走出来,(PS:”伟大母亲“情结本身就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赞扬自己而产生的),认识到自己有情绪是正常的,而带着情绪时往往不能听到孩子的真正诉求,所以追本溯源家长需要把自己的情绪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同孩子相处。当然本书对家长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
      
      问题的根源仍需探寻。
  •       和夏山学校异曲同工。
      都是建立在尊重平等上的,与孩子交流。
      
      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心灵比我们美好,孩子能使我们更美好。
      我们真得就有一次奇异的体验。
      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完善自己的心灵,一起成长。
      
      孩子不需要完全意义的指导,他们只是需要在恰当时机的引导就足够了。
      
      孩子,真得能体现生命的神奇。
  •     书名概括育儿精华
  •     真的,这能叫书吗?学术水平低下,语言组织失序,一个例子翻过头复过去在不同章节重复提。而且把蒙氏教育当成某种信仰,都谈到了绝对,而且还得硬说自己有这份自信。对推荐人三川玲也很失望,貌似搞幼儿教育的这些精英为什么不能给人以信服感呢?还是觉得全天下妈妈都是小学生的水平?
  •     需要经常读反复读的一本好书,2016.11重读
  •     因为养狗,发现狗狗是有思想和天性的,然后为了能养的好,继而去搜《狗狗心事》读,继而想到以后养孩子也是一个道理,继而买了几本经典的育儿书提前研究下,以后教育我家刘大壮(儿还没生他爹就已经取好名了)。
  •     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孩子?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笔记mark: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37784502/
  •     讲的很肤浅,理念可以根据各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吸收,但如果全部照搬,小孩子到就读小学时估计要被老师认定为心智发育不健全了
  •     获益良多
  •       12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
      
      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15人们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
      
      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
      30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比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34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因为很多书逻辑有错。
      36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
      43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68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168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一致。
  •        看了这本书,我发现不光是儿童我们成人身上很多缺陷的地方都是小时候社会和大人影响的结果,我希望书里能对儿童心理最初的那种自然性的发展有个深点的解析。
  •        两次读这本书,中间时隔一年。第一次并没读完,因为个人心境,很难进行下去;第二次则较为顺利,在里面找到了很多能应用在工作上的东西。
      
       很喜这本书传达的蒙氏观点,也喜欢里面的例子,读的时候常会找到共鸣。从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孙瑞雪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虽说我们常说不要过于期望。因为爱,也因为高的期望,孙会投入过多,投入到一些细枝末节中去,比如孩子被老师无意打扰,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在书里,接下来就可以看到孙瑞雪去做了何种提醒。第一次、第二次,都还好,第三次第四次就未免有点不适,其实没那么严重吧,孩子探索需要安静没错,但被人无意打扰也是一种经常存在的客观环境,每个人都要适应。读者若是顺着这些例子表达出来的思路,去死扣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难免搞得人心惶惶,一举一动都会变得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稍不注意就打扰了孩子,或者违背了蒙氏理念。当然,这并非孙的本意,只是我个人读书的感觉而已。
      
       开卷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读这本书,我感觉是比较有益的。接受一种理念,让自己有觉悟,有改变,对于大多数爸爸妈妈来说,就够了。至于此书够不够蒙氏,够不够谨慎,就留给专业领域的人去评论好了。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遗憾我现在才读到它。很庆幸,我现在读到了它。除了教育儿童,也教育了我们。
  •     爱孩子 给他自由
  •     忘记哪年看得了,也算是现在的育儿必读之一吧。
  •       2013年看的最后一本书,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赶在年尾看完。作者作为蒙氏的教育家,把蒙氏教育带到中国。爱和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做起来很不容易。作者还介绍了很多蒙氏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例举了蒙氏幼儿园和一般的幼儿园的不同。我想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孩子才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     我也是这样的感受,会用看待孩子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情绪,一下子很多东西都明白了。
  •        星期六下午,在一个朋友的引见下,在时代廊桥幼儿园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瑞雪老师。
       看到孙老师的第一眼,我就恍然有种感觉,仿佛刹那间明白了,她的那本《爱和自由》为什么能写成那个样子。
       简单的寒暄后,我们三人搬了三张椅子,坐在幼儿园二楼走廊的一角,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开始了聊天。
      这一聊,就是三个小时。如果不是晚上有约,我会去孙老师吃晚餐,再继续聊下去。
       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我前面提到的那种感觉,则逐渐化为具体的感知,越来越清楚了写出《爱和自由》这本书的那个人,的确不一般。
      
       不一般的第一点是:单纯!
       前面我写的那篇《单纯》的小文,一些朋友感到困惑,不能特别好地了解单纯的含义。那么,我相信,如果你们有机会认识孙老师,并能用你们的心去感受她的话,你会明白单纯是什么意思。
       单纯,也是我们那天下午的主要话题之一。我们一致认为,中国孩子少了单纯,是最严重的教育恶果之一。
       单纯,孙老师说,就是能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的能力,而这能力不是理性和所谓的智力,而是一种感觉。单纯的人,能凭着这感觉第一时间看到事情的真相。
       其实,每个人天然都有这种感觉,但问题是,这种感觉能力,被后来的家教和校园教育给破坏掉了。
       简单而言,这是一种自信的丧失。有这种感觉的人,对自己的感觉特别信任,从不质疑它,结果感觉总能把我们带到正确的地方。
      但是,父母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你的感觉不对,你这么小,怎么知道你自己,我们大人才懂你吗!乖,要听话。
       结果,孩子的感觉就被破坏了,虽然以后他们还会有感觉,但感觉越来越轻,而且感觉淹没在“内在父母”的教训和控制里,也由此而丧失了“单纯”。
       我相信自己还算是单纯的人,而孙老师,则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单纯的人。她说,她正努力变得像孩子一样简单。
      
      不一般的第二点是:坚强。
       从92年到2004的十二年期间,因为坚定地坚持原则,并且绝不向传统教育法退一步,她的蒙特梭利幼儿园一直处于困境,甚至曾一夜头发白了一半,但她仍靠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韧性坚持了下来。
      
      不一般的第三点是:神奇。
       这一点我不好在这里展开说,而这一点,或许比第一点更重要,那才是她的幼儿园,她的书为什么那么好的关键原因。
      
      最后特别想说两句话:
       1.多读读她写的书吧,绝对值!
       2.把你们的孩子送到她的幼儿园吧,不会错。
       这两句话都有广告的嫌疑,但更是我肺腑之言。
  •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无论多有吸引力的器材和活动都不能吸引他,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引进、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
      大家先读下电子版的,
      再决定要不要 买呢
      在线阅读:http://www.ledegoo.com/extend/ex1245.html
  •     不够严谨、不够科学。
  •     需要反复读
  •     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十分重要,家长能注意安全和引导也十分重要,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自由这个度更是个难题。本书提供了道,却没有术,我想面对孩子时心里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吧。
  •        这本书 把以前看过的几本书内容联系起来,做了理论上的解释后,更能理解教育这回事。作为一个刚育儿一年的家长,读完此书后,对孩子的某些表现能够理解,同时,内省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1、早教的 意义并不在于多早教孩子数字、字母,而在于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引导孩子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给予爱和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之上的,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抓住每个敏感时期。
       3、多给予孩子生活中的各种感觉刺激,玩具是其次,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孩子反复体验过各种感觉后,给予他正确的语言形成概念,通过游戏引导他根据概念进行探索。
       4、游戏的重要性。
       5、慢慢来。
       是的,我们身处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不能做到像国外那种尊重和独立,但是我们也没必要老是在抱怨中生活,可以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况且我相信很多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得到比我们这一代更好的教育。
  •     我以前自认教育理念已经非常OPEN,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的一些观念其实非常地落后和不正确,包括市面上很多早教机构其实也是歪曲了蒙氐教育,只片面地抽取了其中的一些手段,但真正的其精髓思想却并没去贯彻,真正的蒙氐教育应该是象那句诗一样,给孩子以阳光般温暖而自由的爱。其思想不仅体现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我觉得也是可以运用于我们与所有人的沟通。我们很多时候总是爱把自己想当然的一些东西强加于别人,认为自己是拯救他人的上帝,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的那一份独特”!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他(她)成为了她自己
  •     好些内容在《捕捉儿童的敏感期》里都看到过。
  •     如果您爱您的孩子,请多看看书多学习
  •     蒙氏教育初探
  •       除了圣经我有不同版本外,这本书我也有两个版本,第三和第四版。第三版是人家送我的,第四版是我买了很多本送给别人的。自己也留了一本。
      每看一遍,就惭愧一次。每看一遍就有新的体会。
      蒙氏教育只是一个名字,给孩子爱和自由是精华。的确很难。
      
      只有犯错的成人,没有犯错的孩子。
  •       不知从几时开始不时就觉得自己好象就缺失了点什么, 很模糊, 说不清楚., 可能就仅仅是一种感觉罢了...
      通过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 原来拥有同样感觉的并不单单是我一个人, 我们所缺少的可能就是精神胚胎.
      谢谢你, G小姐, 是你介绍给我这本那么好的书--<爱和自由>.
      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把书看完, 是它令我或许可以慢慢地尝试找回童年缺失的部分, 是它令我明白让我害怕步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背后的真正原因, 是它令我有可能让下一代找回自我...
      如果你有跟我一样的感觉的话, 我还是力荐你买本来看看. 不过书讲得有点抽象, 希望大家能够慢慢体味书里蕴涵的深层意思.
  •     我的孩子6个月,我非常庆幸我买了这样一本书,让我懂得了如何爱孩子,如何对待孩子。作为一个大龄妈妈,70年代生人的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几度无眠,几度流泪,好像终于打开多年的心结,好像终于遇到了懂自己的人,我就感觉这本书似乎是在分析我的童年,是在告诉我:我为什么会是我?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我为什么不幸福?其实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误,长大成人的我们,或许有一天能在理智上理解,但依然不会在情感上接受,原来我的不自信,我的胡思乱想,我的压抑,我的痛苦,我的脆弱,我对死亡的迷恋,都是有根源的,就是童年没有发展好!至今为止,我都受此折磨,我是学业,我是事业,我的择偶,我的人生,无不受到影响,你能想象吗?一个年届不惑的的人,会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童年的一件伤心事,辗转反侧,泪流满面,成人的每次举动、眼神、语言,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伤害是深远的,是不可想象的,我结婚多年一直不打算要孩子,因为我觉得人活的苦,我不想让这个世界再多一个苦人,现在我明白了,我可以给她幸福,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如何带孩子,还解决了我自身的困惑,感谢《爱和自由》!感谢作家孙瑞雪!
  •     说的很好,我也有同样感受。一本唯蒙特梭利为是的书
  •     蒙氏教育的推广篇
  •     作者对儿童的成长所需的爱和自由做了深入的阐述,并结合许多孩子的实例,帮我们了解孩童的需求,了解自己逝去的儿童时光。
  •     真的要重新认识自己所做的是在爱孩子吗?
  •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幼教的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爱和自由》、《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等。
      
      《卡尔威特的教育》原来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原型,教育方法大同小异,甚至一些教育手段是一样的。这两本书和《哈佛女孩刘亦婷》应该当做一个类别来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育手段需要家长拿出几乎100%的时间,用心思培养孩子,陪伴孩子学习,目标是“天才型”少年。卡尔维特最后成长为一个小小年龄就完成几个博士学位的少年,好妈妈教育的孩子最后以高出2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哈佛女孩则18岁考入哈佛。后来他们的人生如何不得而知。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书,之前看过她的很多视频,说实话看视频的时候对她有点抵触,觉得她太自以为是,而且我怀疑她所谓理论的科学性。第一,看得出她受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而佛洛依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只是一种信仰;第二,她一定看过海灵格的书,相信能量、家庭序列对人的影响,而这些东西我也看过,并且一并认为是佛洛依德派的东西,她在培训中竟然使用家庭排序,让我震惊;第三,她受萨提亚的影响,《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及的一些沟通方式被她多次使用,虽然她没有直接说明。而萨提亚的理论我也有很深的质疑。
      
      直到看过她的书之后,我被改变了。她的书有理有据,严谨、客观,能看到科学论文的风范,书中多次引用蒙台梭利的观点。而蒙氏的一系列书翻译质量太低劣,读起来非常艰涩,作为蒙氏拥趸的孙瑞雪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她将这些理念一一道来,意味深长。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幼教书之一,其次在这本书里面也能看到《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正面管教》等等一系列书中提到的理论,而这些书在我眼里都是好书,都值得仔细阅读。
      
      我很赞赏孙瑞雪将人的评估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评估指标是:工作、地位、收入、学历;或者学习成绩、考上哪个大学、会背多少唐诗宋词…这些体现了一个人所谓的社会价值;另一个评估系统是生命系统,评估指标是:有责任心、耐心、诚实、坚强、勇敢、豁达、坚韧不拔、理智等等体现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特质。物质世界里迷失的我们往往用社会系统去评估一个人,包括评估我们自己,以为社会地位高、物质丰富就会幸福快乐,以为这些就是生命追求的最后目标。而最后的结果是,无论我们社会地位多高、物质多么丰富我们还是不满足,还是不快乐。接着我们以为如果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物质财富才会让我们快乐,于是继续追寻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系统需要成长,那个作为“人”的那一部分。
      
      世人过于功利,我们习惯了用社会系统来评估自己,也会用这个系统区评估我们的孩子。因此,从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迫不及待渴望他们“成功”,希望孩子长大聪明过人、学习好、上好大学、有好工作、最终有好收入,于是我们孜孜不倦交给年幼的他认字、背诗、学数学、学外语,就像卡尔维特、就像好妈妈、就像哈佛女孩他们走过的路。
      
      中国人普遍缺乏爱,更没有自由。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提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由于这种爱是一种本能因此和动物并没有什么分别。他认为人类毕竟走出了自然,超越了自然,判断一个母亲是否真爱孩子,那么在孩子开始独立的时候,就会显现。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她知道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而生命需要尊重,这是人和动物之爱的本质区别。只有爱自己胜过爱孩子的女人才会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当孩子开始叛逆时,是因为他们独立意识的崛起,这时多数的父母没有选择尊重孩子,相反这些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并最终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做了“听话”的孩子;到孩子长大,有些父母会千方百计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留在身边。归根结底,人们想要的是一个“听话”、“孝顺”的孩子,一个父母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和自由生活18年或者20多年,那会多么可悲啊。可是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哪一个不是如此长大?!
      
      还有的爸爸、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这时候就只能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身边有朋友就是这样。他们两人在童年都有过被父母打的经历,而两个人都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他们也会在自己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打孩子。他们不会检讨自己情绪管理有问题,反而认为是孩子有问题。动物世界的妈妈不管是狮子、老虎、大象,似乎对自己的幼仔都很温柔、耐心,没有看见过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咬或者踢过孩子的。暴力对待孩子在我眼里连动物都不如,这是生为人的悲哀。
      
      我们上一代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鲜有反思,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孩子能吃饱、穿暖长大已经不错了。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长大,然后我们沿袭了父母的思维、习惯,接着养育我们的孩子,同样我们也没有什么反思。我们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缺乏“爱”和“自由”、沿袭着父母的方式被动地养着孩子。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情绪还需要管理,看看今天那些暴脾气、急性子,他们生气的时候和他们自己年幼时候生气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分别,回顾我们的教育经历,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我们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因此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讲,很多人还处在幼儿园阶段,还不会控制情绪、还不会尊重别人、还没有培养好足够的责任感关心别人、甚至关心人类。我们的心智停留在小时候。而这时心智尚处在幼儿园的我们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关键还需要父母的成长。我希望自己能够引领陪伴我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向成熟。这些日子我常常和老公开玩笑,尤其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就会问提醒对方,是不是我们已经成长到四岁了。老公的狐朋狗友吃饭被我笑称“幼儿园小朋友要聚会了”。人生百态,看到闹情绪的朋友、同事,我感觉很有意思。
      
      现实社会很多退休下来的人忽然变成了小孩,原因是这些人在工作单位用知识技能来工作,一旦回到家里知识技能派不上用场,结果作为“人”的那一部分就显现出来了,老两口不是吵嘴就是打架、闹别扭,因为他们的心智的确还在幼儿园,和那里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分别。
      
      早期教育的目标绝不是把孩子变成天才,变成活的百科全书、英文字典。那些知识技能重要,但不是6岁之前孩子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也会开始早教,但我绝不赞成知识灌输。学习知识非常重要,人的社会价值也非常重要,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再说。在上小学之前,这个小小的生命需要时间慢慢成长他的心灵、她的习惯、她的责任感、她的独立意识、她的好奇心、她的兴趣爱好、并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个时间关键是孩子心智的成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心智永远停留在幼儿园。
      
  •       曾经一口气买了几十本,分头送给即将做父母或者已经做父母的人。人和书也是有缘分的。有些朋友,一直感激我送给了他们这本好书,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向周围的人不断推荐。有些朋友,嘴里说这本书很好,不过行动中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未有改变。还有些朋友,无声无息,对这本书毫无感觉。
      
      所以,虽然这是本好书,但是它的好,不一定都被所有人体会到。
      
      
  •        这是我最初接触到的一本育儿的书。怀孕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关于孙瑞雪的节目,于是买了这一本《爱和自由》以及《捕捉儿童敏感期》。读过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经验是错误的,当父母是要学习的,是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也觉得很意尤未尽,《爱和自由》只是一些育儿观念,不成体系;《捕捉儿童敏感期》只有案例,儿童的不同年龄段会有什么样的敏感期出现,家长应该怎样处理,都没有。于是强烈的想看看蒙台梭利的原著,想看看更多的育儿书籍。看的育儿书籍越多,我越意识到,要想有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首先你必需先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家长。我开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
       现在已经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不再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困惑了,孩子在我的陪伴下也渐渐长大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儿童,了解自己的大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的书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斯波克育儿经》
       《重塑心灵》
       《爱上双人舞》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
  •     《爱和自由》这本书也许可以解答大家的困惑:爱会宠坏孩子还是让他更好的发展自我
  •     同一批买了十本书,没有一本的印刷质量好,纸张好差劲。严重声讨中。
  •       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
  •     是关于孩子养育的一种科学道理上的常识传达,比如孩子是通过感觉来感知世界,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知识教导,比如要尊重孩子,给他事先了解的前提,才能让他去做事,比如孩子有一个内在精神胚胎会驱使他在6岁前不断构建活动来发展壮大他的内在胚胎,而不是通过成年人教导所致。比如,孩子的智能发展很慢,概念掌握不多,需要成人等待,一样一样给,而不是拔苗助长,一股脑地给,比如自由和规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自由和规则让孩子学会专注,培养孩子意志,让孩子顺从……很多,类似以上的关于孩子成长的科学道理,会让人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而不是加以控制和扭曲。孩子天生有向好向善的本能,只要给予自由,他自己会长得很好。
  •     不明觉厉。让我想起那个国外的视频,一个4、5岁的小女孩劝说妈妈不要跟爸爸吵架,说了一大堆,语言跟态度就跟个老哲学家似的。很深刻。大概就是作者说的这种被爱与自由养育的奇人吧。
  •     内容能让人接受,但是全书没有科学的论证,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到的事情,再就是引用蒙特梭利。
  •        抽了一个周末去中心书城看书,这感觉异常奇妙,像是时间凝固在某一点,像是可以偷得半日闲,感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在这一刻与这本书邂逅,书中的某些观点是大胆的、新奇的,需要勇气去接受的。
       我同意书中所写的发挥孩子自由的天性,但是这种发挥是要不管不问吗?不是,是需要去就孩子的天性去引导,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了解孩子的想法,总是以大人的想法去观看孩子,成为大人的我们早已忘记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简单。我们用自己理解的好去教导孩子,熟不知,世间一切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引导,不要破坏就好。
       书中有几个观点特别赞同:
       1、不要打骂孩子,要平等的尊重孩子,即通过提醒的方式告之。
       2、生活中没有这么多不要,不许,允许孩子自由的去探索,让其通过探索形成自身的概念。
       3、学习的方式通过反复的练习,并且一定是从最初有感觉的地方开始,因此不要去灌输,而要对孩子有感觉的概念加以引导,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告诉孩子的概念一定是最简单的,不要过多的掺杂物,如教颜色就拿色板。用简单的三段论形式。
       4、给予自由之后便是规则的形成,让孩子自己去慢慢的思考。不要高兴的时候就爱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爱孩子。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要满足其需要,不要认为是孩子任性,孩子的哭闹背后一定是有他的理由的。当他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因此哭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孩子不知道怎么运用语言,因此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要学会教他。并且要告诉他教会他爱。
       5、一个人格正常的孩子是不会去讨好大人,一个人格正常的孩子有其自身的判断。
       6、每周带孩子去超市,让他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
       7、不要打断孩子的专注,专注的培养是难得的。
      
  •     很不错的 ,慢慢看,期待效果
  •     点醒梦中人
  •     用爱守候生命自由绽放,我觉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与你相见恨晚
  •       爱和自由,不仅让我懂得了孩子的内心,更加看清了自己,对一些事都能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更加有耐心了,是一本好书.......
  •     很有启发,第一是专注,第二是秩序。管好成人的自以为是和随意
  •     我要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就好像让我描述我没有见过和尝过的冰淇凌的味道和模样似的,强人所难~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又是一个人重新接触爱,接触自由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潜意识,我们习得的经验,会让我不自知的控制孩子,摆布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建立规则与平等,于我而言,很难,但也是必须要学习的一件事~
  •     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     很受益的一本书,颠覆传统的教育。让我对育儿念来了个完美的改观。
  •     嗯~看完以后内心是特别澎湃的,很想继续再细细了解蒙特俊利相关的教育理念!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书中提倡的关于给孩子决定自由也存在很多疑惑!继续再了解和品位吧!
  •     怀孕的时候就在看这本书,一直看到宝宝已经九个月了。好书
  •     觉得里面说的道理应该是每个父母都要了解的东西。
  •     很多观点都很赞同,意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我会更好地爱我的孩子。
  •     如果不看育儿方面的书,我想我在育儿方面真的是一无所知啊。所以,为了宝宝,加油,学起来。 神游是因为对那个东西不感兴趣,原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时代数学课上的我老是神游了。
  •     建议每个爸爸妈妈都看一下的好书
  •     看了以后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有开导作用,很好!非常推荐
  •     赞赞赞妈妈必备!
  •     读了两遍,最后送给一直被她3岁女儿困扰的朋友。再入一本。
  •     第一本捕捉敏感期有多喜欢,这本就有多失望。各种夸蒙台梭利好,广告嫌疑大于理念推广
  •     说实话,这本书读了好久,从刚开始的惊喜到后来的不耐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在推销幼儿园的感觉,实际操作感不强,只是反复在强调观点却没有提供实践的方法,所以越看越觉得商业感很重,不推荐!
  •     虽然不住的强调他们幼儿园多么有爱多么给孩子自由,让人稍微觉得有点反感,但内容我还是很赞同,对我很有帮助
  •     哈哈。。有点意思,
  •     事实证明你系发育唔健全
  •     第一次听说敏感期这个词是通过这本书,回忆和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真的可惜了没早点遇到这本书。也是它,让我更加了认识自己擅长的点在哪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