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厂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形象工厂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
ISBN:9787305057793
作者:汪民安
页数:349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抓住观看艺术作品时独一无二的经验,并将之以文字表达出来。这些文字及艺术作品的汇聚,形成了《形象工厂》。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时第一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确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谜团,让观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以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
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的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书籍目录

前言面孔无辜漂浮生命动物孩童双重物质沉默体制化商谈经验谱系痕迹差异权力习性签名机器监狱对照内在性器官双重意义时间性混沌断裂庸碌日常生活再现褶皱幽灵游荡抹擦时光肢体欲望巅峰挑衅涂鸦触摸面积梦幻爱欲倾泻生成离念激情死亡文字文明赤裸生命黑暗暴力伤害杂交性竞技重写过眼烟云事件能量符号耗费语境错位偶然性废墟生活风格世界身体间离疾病治疗羞耻毁灭焦点有限性生育人类中心论悖论刺点消失苦涩疯癫秘密目光肉强度整体碎片光晕肖像画脸皮粉饰表演模拟自然纪念性肃穆复活稀缺性机器速度逆叙事非神秘化边界繁殖语法灰烬搬运嫁接转义拼贴深度空间观看线女人一动物理性孤独忧郁知识分子附录:宋庄

前言

  这或许是一个常识:艺术作品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人们不应该只将一种单独的意义——比如说,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限定在艺术作品之中。如果人们相信艺术作品只有一种意义.这样的作品很快就会被这唯一的意义所牢牢地束缚住.最终。它导致作品本身的僵化和死亡。一个观看者只要认定自己掌握一部作品的唯一真理,无论他对这部作品评价多高,他最终也将扼杀这个作品。对于一个作品而言。它期待着源源不断的新意义的注入。意义越是被不断地繁殖,作品的生命力越是旺盛而饱满。事实上。一个观看者和一个作品遭遇,总是有个独一无二的经验浮现。作为一个观看者(我从没有拿过画笔的经验),我能做的,就是试图抓住这些经验。并将它们表达出来。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观看经验的汇聚。显然,我并不认为我说出了作品沉睡已久的真理(我也不相信有这样一个真理的存在),但是,我希望我所说的并非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一个作品的评论,人们不应该用对错作为标准来衡量。真正重要的是,这些评论是否说出了某些切实的洞见,是否说得有价值。有意义——或者说,是否说得有意思。我希望我对这些作品的谈论,并不显得乏味、空洞、平庸和不知所云。我尤其希望,我说的这些不是对别人的重复.因为大部分艺术家都有被多次评论的经历(为此,我也故意地不去看另外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

内容概要

汪民安,1969生,湖北武汉人。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著有《谁是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现代性》等。策划编辑《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与人共同主编《话语行动译丛》、《思想译丛》、《先锋译丛》等丛书,并主编丛刊《生产》。

章节摘录

  面孔  方力钧的画面清除了时间的痕迹,也清除了叙事的痕迹。画面上的那些人物站在历史之外,他们光秃秃地呈现出来。人站在画面上,犹如站在一个空洞的世界上,站在一个缺乏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这个背景甚至没有器具,它只有无历史的自然:水、天空和花草。方力钧将这些人物从历史中拽出来了。这些人物好像和世界无涉。人,在这里变成了单纯而赤裸之人。  正是因为剔除了历史背景,人物成为画面压倒性的重心。他们成为画面的绝对焦点,猛然地抓住了我们。而抓住我们的,就是这些人物的令人难忘的丰富表情和体征。不过,这些体征和表情,却奇特地并不通向内心世界。人的表情,如此地生动(你甚至过目不忘),但这种生动,并非内心世界的披露。相反,这些表情和体征锁定在自身的外在领域,它们就是表情和体征本身。连最具有表意功能的脸孔、眼睛和嘴巴,也非心灵的窗户。在这些脸上,笑,是单纯之笑,无辜之笑,无喜悦之笑。这并非汹涌的欢乐难以遏制之笑。笑,不是内心对世界的敏锐触摸,不是事件在内心激起的波澜的惊讶表达;同样,张大的、变形的甚至扭曲的嘴巴,似乎也不是愤怒的呐喊。这些嘴巴并不发声,不是内心深处的忧愤泄露。张嘴,却让人惊异地感受沉默,张嘴在这里变成了收敛,它使经典的吼叫形式巧妙地过渡到无聊的哈欠;眼睛,大都是直线的,细长的,像是一个精雕细刻的笔痕,这些眼睛不发光,不观看,不凝视,没有一个外部的客体牢牢地抓住它。目光,剔除了好奇心、欲望和激情。它不是对外在客体兴趣盎然,而本身就是一种无感受的客体:与其说这是眼睛,不如说这是关于眼睛的符号。光头,一般而言,因为它是对自然头发的强行删削,是对生命力的扼杀,是连根拔起的摧残,是将作为策源地的大脑毫无顾忌地暴露,因此,它是傲慢、暴力、冒险和躁进的表达。但是,方力钧的光头,并没有表达出这些躁动,它同光头的叛逆性的日常神话学背道而驰,这里的光头是表达清白,表达无负荷感,表达无阴影的透明。光头,将所有的意义剩余物裁减掉了,由于头发的造型会暗示出个体的某些心理深度,那么,将所有的头发根除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将所有的个性根除掉。在此,这些光头个体,并不具有性情上的激进野蛮,而恰好是无名者的同质性的无杂质的单纯。  就此,身体及其诸多体征,成为方力钧的绘画重心。他迷恋于这些体征构造,迷恋于这些体征构造出来的丰富表情。这些膨胀、圆滑、饱满和夺人耳目的身体,却奇特地不传达出生机,或者说,这只是一种身体的形式生机(它具有符号形式的惊讶),而毫无实质性的内在欲望生机。  无辜  在此,表情被表达为一个肌体运动,它们有意地封闭在形式主义的身体领域,成为一个单纯的空的符号。方力钧将人物的这些表情和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斩断了:这些表情似乎不是来自于个人的内心世界。或者,用更恰当的说法,这些表情来自于内心世界,但这个内心世界被荒芜所布满,它充满着空白。这个内心世界是一个虚空世界,一个干净和剔透的世界,一个白板世界:它完全将意义和感知清扫一空。也就是说,这诸多丰富的身体表征,只披露一种内心状况,即荒芜的内心和空白的内心。这是纯粹的空白和荒芜。在此,空白和荒芜并不意味着,还有什么内在的激情和内在的秘密隐藏在荒芜和空白之后,荒芜和空白是它们的表面反应,因而这些秘密和激情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这些空白也不意味着,这是绝望之后的心如死灰般的沉寂,它等待着我们的安抚和慰藉。这是不含意味的空白,是一个毫无感知的内心空白。这些人物,好像并没有被历史所浸染,并没有被欲望所主宰,并没有被意志所操纵:这是些没有激情和欲望的人物,是一些非认知性的沉默之人,即便他们放声歌唱之时,被鲜花环绕之时,在水中畅’游之时,在云彩中飘荡和轻快地坠落之时。  但是,人。如果没有激情,没有那种尼采一德勒兹式的欲望的冲撞机器,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存在着一种反尼采的黑格尔式的否定?冲动激情的反面不是平静,而是对激情的否定,是尼采所说的内疚感。内疚感,在尼采看来,是因为激情无法向外发泄只好转向自身的自我伤害,自我责难和自我谴责。内疚感让自身充满着负担,让自身伤痕累累,让自身卑微、省思、紧张和忏悔。内疚是自我折磨的源泉。尼采式的激情之力具有肯定和创造的品质,但是,激情的反面,内疚,则具有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品质。这两种人,充满激情和灭除激情的人,肯定和否定的人,巨大的冲动欲望所主宰的人和全力以赴地泯灭欲望的人,通常是尼采所区分的两类人:超人和末人。或者说,主人和奴隶。  在这些画面上,这两种典型之人同时被剔除了。这里的人,既非主人,也非奴隶;既非充满着激情的人,也非充满着内疚的人;既非充满着肯定之力的人,也非被道德意识自我捆绑的人。相对于这两种人(主人和奴隶)而言,这是一个无辜之人,一个清白之人,一个不充满责任意识的人,但也是一个无创造性的人,一个既不具有否定意识也不具有肯定意识之人,一个既不欢乐也不痛苦的人,既不生产也不毁灭之人。这些人物,没有时间意识和未来意识,同样也没有悲剧意识和创伤意识;没有自我的高潮般的庆贺,也没有自我的捶胸顿足般的良心谴责。这是一个欲望机器失效的人,是一个激情停止运转的人。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个人无辜而单纯,赤裸而清白。这也是光头的意义:空白,透明,既没有负荷之物,也没有隐藏之物。光头不仅仅剔除了毛发,还剔除了心理深度,剔除了历史深度,剔除了人文主义的人这个概念深度。我们长期赋予人的诸种人文主义想象,赋予人的各种知识。赋予人的各种神话,在这里被摧毁了。  这些空白之人和清白之人,他如此地没有被意义所限定,如此地没有被激情(肯定的激情和否定的激情,主人的激情和奴隶的激情)所宰制,或者说,它如此地中性,如此地无辜,因此,你甚至可以反过来,以吊诡甚至是游戏的方式,在他身上强加上截然对立的品质:既可以说他狡黠,也可以说他愚蠢;既可以说他充满悲剧,也可以说他满怀幸福;既可以说他呆滞迟钝,也可以说他参悟了一切;既可以说他木纳,也可以说他超然;既可以说他充满着一种令人难堪的压抑,也可以说他充满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你可以如此地充满着对立的目光来看待他们,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无意义的空白之人,一个“非”人。正是他被剔除了意义,所以他也可以被添加各种任意的“意义”。  就此,方力钧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的形象:一个空白之人。显然,他既不是一个英雄式的主人,也不是一个卑微的奴隶;既不是一个未来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既不是一个现世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是,这个空白之人也不是木偶。木偶是呆滞,是对事物的惊人的不敏感,但这不意味着木偶没有感知意识和感知欲望,他只不过是感知能力的匮乏。而这个空白之人,他不感知。空白之人也不是虚无之人,虚无是被希望之火无情地浇灭之后的无所作为,巨大的虚空使他变得死一般的寂静。而这个空白之人并不死寂,他完全没有这种绝望意识,正如他也没有希望意识一样。空白之人也不是愚蠢之人,愚蠢者的特征是行动的自以为是,这种自以为是使他变成了笑话对象。但空白之人静止不动,而且毫无目标。方力钧发明的这个空白之人,既剔除了外在历史,也剔除了内在意志。他寂静(尽管身体在动),但不是绝望式的寂静;他虚空(尽管体征饱满),但不是虚无式的虚空。方力钧后来甚至将这些空白和静止的人,不断地置放在激烈和动荡的环境中,他让他们和环境对照,让他们经受动荡环境的折磨:他们被色彩绚丽的鲜花所包围,被波澜起伏之水所包围,被变幻莫测之云彩所包围。这些动荡的环境强化了空白和虚空的效果——它们的动荡改变不了这些人的寂静,而是反衬了这些人的虚空。  空白之人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体——在方力钧的画面上,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几个人,有时候是一群人。但是,这些人有完全不同的脸孔、表情、体征、性别甚至年龄。就形象而言,这每个人绝对是单一而独立的个人。但是,奇怪的是,方力钧固执地将这些各个不同的人都往内心空白而无辜的轨道上牵引,他固执地将这些人物锁定在一个虚空的世界中,将这些人物置放在一个既无束缚也无自由的虚空中。这些脸部表情丰富的不同个人,居然都显现出同样空无的内心世界,都获得了一种共同的命运:这是一批虚空的群偶,他们有种一致的精神谱系。

图书封面


 形象工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曾在03年购买了一本尹国钧的书《先锋试验》,它成为我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读物,书中探讨的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先锋文化。读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成功首先是观念的成功,技术的成功虽然重要却在其次。而现代艺术中的新观念,迟早都会沦为一种技术,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只能和技术化拼速度,抢在它前面,于是有了先锋。因为个人兴趣,我关注的更多是小说,仔细阅读一本专门探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含少量装置、摄影艺术)的书,还是这本《形象工厂》,我被它的副标题吸引——如何去看一幅画。汪民安必谈话题中,自我指涉、背景剥离和逆向表达占据最重要地位。自我指涉强调作品的内在性,画面是独立的,甚至颜料、装置材料本身都是独立的,它们并不表达他物,而是阐释自身,就像“我正在写字”这句话所呈现的状态一样。背景剥离强调对传统意义的背叛,传统意义的理解需要语境,需要历史背景,而汪民安引用的作品,背景常常是空的,使画中常规之物得到非常规的崭新意义。逆向表达强调表现的技巧,用涂抹掩饰来强调存在,用表达失败来强化表达的欲望,在汪民安看来,现代艺术中最多的便是“反”,我们是从“反”中认识了“被反者”的本质。这些毫无疑问是相当一部分现代艺术作品的共性,但探讨共性对于鉴赏艺术作品显然是不够的。绘画和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阅读更接近盲人用触摸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信息之间有着预设的顺序,一点点被触发出来,这个过程是被作者引导的,是理性的。而绘画则不然,几乎一瞬间,画面的几乎全部信息蜂拥而来,一个原本对作品和创作者一无所知的观众忽然看见它,莫名的情感或共鸣被激发出来,它首先是电光火石的,是感性的,就像一见钟情,我们常常在理解它之前就喜欢上它。而这个最重要的激情部分恰恰被汪民安省略了,虽然在前言中他一再强调独立于艺术家本人和主流解读之外的观画视角,但正文中仍然是一种训练有素的观看程序,一种潜意识里要把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囊括在统一解读语境中的尝试,这使他的文字变得粘稠、堆砌,完全没有精彩的赏析所必需的一针见血。汪民安在前言中有这样几句话:“对于一个作品而言,它期待着源源不断的新意义的注入。意义越是被不断地繁殖,作品的生命力越是旺盛而饱满。”但我们必须清楚意义是如何被繁殖的。在他的写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面对一个画面,生成一个概念,引申到另一个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激发,形成连篇累牍的文字,可文字渐渐脱离了画面自说自话起来。在对某些艺术家作品的解读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是作者自己对艺术和社会现象的既有看法陈述,与作品无关,这样的意义繁殖有何益处呢?反过来,经典绘画作品中那种安静的、永恒的力量是否说明了现代艺术(及其解读)中的浮躁呢?在观看一幅画时,汪民安倾向于把每幅作品都看作作者艺术理念层次的探索突破,而忽视内心感受、生活现状等更实在的东西,这和我的习惯刚好相反。比如冯良鸿的《风景系列》(P81,82),相对浅色的背景是模糊但勉强可以辨识的景物,更外层是颜料胡乱涂抹的不规则色块。这很像一种隔着玻璃观看的视角,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一种很强的疏离感,是这种疏离感打动了我,而不是什么混沌理论。又比如黄敏的《山水・风景》系列(P322,324,325),几个疲惫的民工枕在古典田园画背景上睡觉,或者几个从衣着上看属于社会中下层的人观看田园画的背影,对于我来说,这只是在讲述人们没逐出恬淡的生活状态、田园生活的破灭,这足以触动我,和汪谈到的写实神话写意神话毫无关系。人各有异,我们无法期待被教会如何去看一幅画,因此这本书也必然会给带给读者一定程度的失望。然而,一些陌生的艺术家、新鲜的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各说各话,在相互质疑批评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感谢汪民安。
  •     汪民安先生的《形象工厂:如何去看一幅画》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明晰的中国当代艺术系谱。艺术的门外汉的困惑正是如何看才能看懂一幅画。由于抛弃了技术层面的粗疏讨论,汪民安先生的写作直奔目标通向了艺术的内核:精神。汪民安先生关心的不是艺术家怎么做,而是艺术家为何做,也就是说艺术的真谛为何。面孔、经验、谱系、差异、权力、机器监狱、混沌、肢体、欲望、爱欲、文明、暴力、耗费、疾病、疯癫、繁殖……熟稔福柯哲学体系的读者肯定会眼前一亮,曾经写过《福柯的界限》的汪民安先生不免是要藉着福柯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说出他们本来想说的话(这里要提醒一下读者:福柯曾为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利特的一幅小画《这不是一根烟斗》专门写过一本同名小书),《形象工厂》是一部艺术哲学著作。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家(这顶俗不可耐的帽子几乎遮蔽了艺术家及作品自身的光芒)的大本营在宋庄,这些与宋庄农民比邻而居的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暗示了他们的底层叙事:以艺术来完成对权力的反抗。他们的作品在他们不在的画廊展出。中国先锋艺术的受众经常被一些不知所云的前卫评论吓得不敢面对艺术自身而说话。艺术自身是沉默的,沉默即是艺术言说的方式。汪民安先生的写作同样是沉默的,沉默即是艺术哲学言说的方式。藉着《形象工厂》的言说,我们阅读汪民安先生的观看方式。之后,当我们再次面对艺术作品,我们将会看到汪民安先生曾经看过说过的作品,作品将开始言说,如果我们愿意,观者与艺术的对话也将随之展开。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我讨厌用层层复杂语言包裹起来的表达,有人说阿西莫夫的语言太直白,他答他就是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书写,你试试做到这样容易吗(大意)。对观点和表达没有信心的人才会用主义、术语、高深之词武装自己的心虚和单薄。
  •     作为中国评论家,能如此写一本关于艺术评论的书在今天实属难得。但作为艺术评论家,能评论而不能真正体验艺术创作则有点遗憾。序和后记是本书最真实和有价值的地方。
  •     终于出了
  •     汪老师的艺术评论集, 很有意思, 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家
  •     汪民安的书,一如既往的喜欢,建议购买。
  •     还是觉得贵了点儿,400多页的书其实可以再精简成300以内,卖35块钱就行。
  •     南大出版社能不能好好校校错别字,至少有三个!别毁了我男神~
  •     国内有很多类似的书,书中写到一些艺术家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     书的味道不好,读不下去。
  •     汪老师以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为工具,解读了现代艺术作品中朦胧玄妙的成分,很多关键词提纲挈领,有启发。他竟然可以用“生育”来解读苍鑫,用“灰烬”解读萧昱,闻所未闻,很好。只是他的阐释有试牛刀的嫌疑,看完这本书,我又翻了其中的图片,擦,再也不会用另一种视角看了。
  •     还没有读完,但是很有趣的样子。。。。。。。。。
  •     文学教授看当代艺术作品
  •     美术扫盲
  •     很喜欢汪民安的文风,不错的一本书
  •     解释用语有点深奥,对画的解释有些片面,不过选的画还挺不错的…不仅限画还有些是摄影,雕塑的解读…
  •     准备将此书用于装叉期中影视评鉴课论文,真乃神抡也。
  •     可能是我知识浅薄
  •     閱後置書架,藏之。
  •     当时高中图书馆不知道为什么进了这本书 靠它来认识多一点中国当代画家 但是他怎么看那些话 全都忘了
  •     想买
  •     哦,大山!一边儿去吧!
  •     虽然方法论是相同的,但是总是用固化方式去谈论并不擅长的领域总会出现gp不通
  •     没看完
  •     评论层面上升到了美学、哲学、社会学的高度,非常难得的一本画评……
  •     哎吗一股熟悉的味道,个人感觉解读水平不高…会有一种【这种语言/这种想法我能表达出来】的感觉
  •     费力不讨好
  •     借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懂画,借回来翻看发现,作者的鉴赏其实同我没关系。人都应该凭自己来读画。
  •     《形象工厂》是我图书馆看了之后决定自己买本的书,作者的一语言有启示性。《启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最朴素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来,没有一丝的矫情,那些看似平常的故事让人感动,看了之后也很想出去看看,风景园林师确实应该多看感受,自然或是当地人文。如此的好本尽然还如此的便宜,简直是赚到了。
  •     书名取的好。但内容读起来毫无乐趣感。
  •     所谓专家,就是比你更好意思堆砌术语的家伙。
  •     汪民安对艺术的批评实践
  •     画评,看画感受,本身就是个相对个人化的事,这书的内容见解很有启发性,不失为一本好书。但更好的是向读者示范了如何切入主题、解读作品,之后,读者可以有更为自我的想象空间,所谓“授人以渔”。
  •     汪先生的文笔不错,专业术语堆得好。选的画作也不错,起码让我爱上了毛焰和管勇。最大的问题是书不对题,这本书不应该叫如何去看一幅画,应该叫汪民安谈画。
  •     中国现代艺术家简介,有的写的很好...
  •     写得不透彻 看看也无妨
  •     略带主观性
  •     好烂
  •     读画。
  •     用哲学、美学、来思考绘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